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身边的国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说,革命时代记忆的『性』爱化呈现,有效地以怀旧之情填充了大背景隐没、大叙事失效后的空白,那么,它同样在不期然间缝合、连缀起因不同的权威话语的冲突而断裂、布满盲视的历史叙述。经怀旧感浸润、修饰的历史表象,再次以〃个人〃或消费的名义获得了和谐与连续『性』。孔府家酒众多的电视广告中有一个堪为恰当的例证:如同泛黄、褪『色』的旧照片的〃做旧〃的画面,伴着〃那时候我认识了'家',那时候我离开了家,那时候我们保卫着家的歌声,依次出现情趣盎然的私塾学童、革命经典电影中进步青年离家出走、投奔革命以及抗美援朝、赴朝参战的场景;尔后,随着『色』彩明亮饱满的画面……三代同堂的团圆饭,亲情融融,其乐融融……的推进,出现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孔府家酒叫人想家〃(1995年)。在这服务于消费目的的怀旧表象中,彼此冲突话语系统重组为完整、有效的历史叙述。
怀旧因然是不错的,要不如此多的人以怀旧这一大众心理来寻求什么,因而以怀旧为主题的电视,电影、书本、甚至广告并不鲜见,因为人们无处怀旧而其他就抓住了这一点进行猛攻,用现今较为流行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达到〃双赢〃的效果罢。
身边的国人 第2章 电视文化(1)
1。我国电视四大弊病
现在中国城乡均是电视网履盖,因而可通过有线接收的频道增多,似乎这一效果也还不太耐,但是们人们却发现电视网履盖前后并无太大区别,甚至收一个台也可以。我们看到,各台报道内容大同小异,拍摄手法、节目样式、编排程序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的架势几乎如出一辙。开头的报题以及中间『插』报的处理都跟中央台一致,结束时也同样是拉个全景镜头,在这个画面里,播音员收拾稿子,出工作人员名单字幕。新闻播完之后,都是类似《焦点访谈》的节目,搞的虽然是当地的题材,但所聚之焦,也还是中央台的那些,只有节目名称不同而已。
一个泱泱大国,少不得统一意志,步调一致,然而,我国又是一个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各有〃地情〃的国度,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并不意味着经济上文化上不顾具体情况的亦步亦趋。
(2)罐头
我国电视以录播为主。
而电视开始的时候,是直播的(中国电视早年也是如此),后来有了磁带录像机,电视才全面地走向了录播,但这个局面很快又被打破,电视直播卷土重来。目前西方电视最引人注目的是屏幕上总打着显著的〃live〃,时刻提醒你本台〃正在直播〃。相形之下,我国电视的〃现场直播〃字样就很少出现,尤其是新闻节目……最需要发挥电视现场同步纪录功能的原生态的新闻传播,成了〃罐头〃……总是滞后播出。
在50年代中期磁带录像机刚刚出现时,美国电视界就有一场录播与直播之争。尽管磁带录像机比原先采用的电影胶片在纪录手段上方便了一些,但它在本质上仍和电影一样仍属于〃非同步〃,同样无法快速反映新闻事件。有些评论家尖锐地指出,通过录制而播出的电视节目,是罐头而不是鲜肉。他们有此种发觉:电视要想发展,必须走直播之路。这应引起关注,而那录播全面开展之时,那直播节目从未间断过,因而也必须让直播尽快发展,不应以滞后的所谓〃罐头〃出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新闻时事之类的东西。
本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都在电视上有了现场的同步的反应。比如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葬礼,以及1969年人类登月这样的壮阔情景都被电视现场直播。这才真正奠定了电视作为当代第一传媒的地位。而如果没有直播,在当代传媒里,电视则不如电影宏大清晰,不如报刊细腻周到,不如广播灵活便利。
我国的电视节目,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主要采用录播方式。这种方式使用时间长了,以至于偶尔采用直播方式时从业人员暴『露』出种种的不适应状态。
录播是肯定不适应现代新闻传播要求的,我国电视总该想想办法了。当然,这很难,因为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电视台得学会讲〃人〃话,要像民间传播消息那样用谈天的方式、谈天的语言,而不是用从报纸新闻学来的语言端着架势播音。
(3)贵族
什么人在看电视节目?对这个问题,我国电视一向不去深究,因此也就不很清楚。我国电视还以为跟当年似的,谁买了电视机谁都会看电视,我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那么就是人人都在看电视,现在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以城市为例,现在的城市居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蓝领与白领。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原因,只有城市蓝领才有大量时间看电视节目而且主要是电视娱乐和剧情『性』节目。因为对他们来说,除了电视是免费的娱乐形式,其他的都需要另外花钱。而且,对于蓝领阶层,看电视所消耗的时间也不等于金钱。而城市白领则不同,他们或是需要更多的娱乐方式来达到放松、交际的目的,或是把时间视为成就、财富,很少有人能够把看电视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当今我国电视节目是办给蓝领看的这个基本事实,为我国电视所视而不见,而且,由于电视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所处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往往把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的人当成了电视观众的主体。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电视节目反而是办给白领看的,比如那些对严肃问题的探讨、较真,那些对蓝领来说近乎虚无缥缈的主题、情调。
西方电视业内人士曾经强烈地抱怨那些明星主持人拿的年薪过高,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过高的个人收入会使主持人成为贵族而不能体会一般人的疾苦,从而不能反映民众呼声。我国电视从业人员的收入虽然不至像西方那样,但是,精神贵族比暴发户更不利于办好电视节目。
电视是平民的而非贵族的,电视属于平民。这一点在电视迅速普及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广播电视这一传媒,是靠着与平民的亲和力才成长起来的,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平民变卖了家中可以变卖的一切,唯一留下了收音机。今天,如果还有这样的萧条,平民家中剩下的应该是电视机。
在视听媒介更具多元复杂化的今天和未来,电视如果还能存活,仍旧会是平民的。
(1)『迷』糊
我国电视总在强调,新闻是电视台的第一语言,很多电视台也把办好新闻节目作为头等大事,并且常常拿美国cnn(电缆电视公司)全天播新闻而后来居上的事例作为理由。但这实在是人云亦云,并不符合电视的本『性』。
从接受新闻的量上看,报纸远远超过电视。一张报纸,能够在几分钟内浏览一遍,读者从中得到的讯息往往是电视观众要守在电视机前半小时的量。如果我们要得知更具体的情况,也是文字提供的更耐品味。而电视提供的新闻受到播出时间的限制,加上无法重读,就使电视新闻不仅在讯息的量而且在讯息的质上都不如报纸(特别是如今期刊化的报纸)。在现代社会,人们是从需要信息的意义上接受新闻的,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因此,信息的量和质就显得更重要,显然电视无法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
最使中国电视犯『迷』糊的是cnn的全天播出新闻。须知,cnn是从报道海湾战争起才后来居上的,而海湾战争实实在在是一场活剧;并且,正由于全天播出才解决了电视与报纸竞争在量和质上实力不敌的问题。
报纸本质上是属于新闻的,而电视不是,电视生来就是为娱乐的。最早的电视节目除了转播总统、政客的演讲,主要的内容是体育比赛、明星演出,再就是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这个情况今天依然如此。尽管电视传播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使电视在传播一些新闻事件所带来的现场亲历感方面胜过其他媒介,但仅仅如此而已。而且这种亲历感,不是新闻讯息传播自身所具有的,它属于广义的人类生活,尤其属于人类与娱乐的关系。2。《东方时空》、《焦点访谈》
的电视导向与电视本质
(1)《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导向偏了
在几次电视人开会的场合,有人说过一句令与会者满堂瞠目的话;《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所代表的我国电视改革方向偏了。
如果问广播学院的学生:你认为我国最值得学习的电视节目是哪个?他们会回答:是《焦点访谈》与《东方时空》。是的,今天走进广播学院的课堂或参加有关电视的研讨会,你会发现人们最推崇的就是这两个节目。这两个节目的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方宏进等,已成为各种研讨会的座上嘉宾。他们的一句话或一个小故事,都可以成为报刊杂志热炒的话题。
如果问业内专家:你认为我国最好的电视节目是哪个?他们会回答:是《焦点访谈》与《东方时空》。理论界与学术界对这两个节目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焦点访谈》与《东方时空》是人们长久不衰的话题。看看这两年的电视节目评比,在每年的获奖节目名单上,这两个栏目都独占鳌头。
今天,如果问老百姓:你认为我国最好的电视节目是哪个?老百姓肯定会回答:是《焦点访谈》与《东方时空》。每晚7点38分,从『政府』高官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坐在电视机前,看《焦点访谈》今天又曝光了啥?老百姓在《焦点访谈》里解了气,在《东方时空》中看到了真实,找到了自己。
如果问电视人:你认为我国最优秀的电视节目是哪个?大多数人会回答;是《焦点访谈》与《东方时空》。的确,《焦点访谈》与《东方时空》已被我国电视人奉为楷模,大家都以能到这个节目组工作为荣。这两个节目,是一大批电视人的模仿蓝本。
如果问你自己:你认为我国最好的电视节目是哪个?同样也会回答:是《焦点访谈》与《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第一次使人们意识到电视的强大舆论监督功能,《东方时空》则还原给了我国观众一个真实的电视。这两个栏目绝对没错,它们是一群最优秀的电视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出的最优秀的电视作品。
(2)这几年,我国电视改革都做了些什么
在分析《焦点访谈》与《东方时空》的导向是对是错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梳理一下我国电视这几年所走过的历程,看看这种主流导向是怎么形成的,有着什么样的社会与心理背景。
20世纪80年代之前,电视机并不普及,只有一些大城市极少数的家庭拥有电视,电视台的规模也较小,节目内容除了围绕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各级各地『政府』要闻、典型经验宣传外,大多数都是转播电影、戏剧、音乐,以及各类文学艺术作品,或举办一些知识教育讲座,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家庭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的影响力剧增。由于电视日益大众化,电视节目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娱乐『性』增强。在长时间的文化禁锢后,电视以其丰富、便捷的多样『性』娱乐一下子吸引住了人们好奇的目光,相声小品大行其道,歌舞晚会此起彼伏,许多歌星、笑星就是依靠电视的推波助澜,开始迅速走红。在那个时期,电视台里最吃香的是文艺部,最受宠的是晚会的导演。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大量搞文艺的人涌进电视,他们或是〃艺术世家〃,或是〃下岗电影人〃,挥斥方遒,想在电视界开创一片新天地。
就在电视晚会、综艺栏目当道之时,80年代中后期,社会正在沐浴思想解放的春风。
我国知识界掀起了一场〃让理『性』之光普照民众〃的启蒙运动。人们大量翻译介绍国外著作,饥不择食地向外面的世界学习,然后再把来不及反刍的东西吐出来〃哺育民众〃。在这场运动中,掌握垄断发言权的知识分子以〃先知〃与〃传教士〃自居,以〃文化精英〃自诩,滔滔不绝地把他们所理解的概念、他们所认可的真理,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向民众灌输。那时,一套一套的〃新知〃与〃新思『潮』〃丛书火遍我国,各种各样的报告会、演讲会此起彼伏。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报刊、杂志在拨『乱』反正、涤『荡』传统、为改革摇旗呐喊方面,充当了新的开路先锋。受这股『潮』流的诱『惑』和压力,一些电视人也开始坐不住了,他们急不可耐地投入到这股洪流中,用自己的摄像机拍摄的电视画面,为先知们的思想寻找形象化的注脚。承载各种思『潮』的电视大专题片迅速火爆。
这一时期的专题片并未对苏俄的从观点到主题再选材的模式的实质做任何改变,惟一的区别只是所要论证的主题切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对主题的论证方式更富有技巧『性』了。大到曾产生过空前社会影响的许多巨片(如《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小到每日可见的动态新闻传播样式,都沿袭着这种方式。其中,《河殇》达到了这类节目的顶峰。
当时在电视台除了文艺部,另一红火的节目部是专题部,受推崇、受羡慕的是那些能拍大专题片、能拿大奖的爱玩深沉的大导演。大专题片虽然很走俏,但这种走向并不符合很多电视人的意愿。我国很大一部分电视人有着很深的艺术化情结,他们崇拜的是陈凯歌与张艺谋这样的人,而不是苏晓康与贾鲁生之辈。在当时,他们从骨子里并不欣赏也不想做那种〃很累〃的电视专题片。他们认为那是违背电视本质的,只是由于社会的环境变了,〃玩思想〃成了一种时尚和流行,他们才迫于压力,在电视中无可奈何地开始玩思想。(日后,这部分人将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反叛。)
然而90年代,整个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思想启蒙不再〃感冒〃,对主题先行式的说教更为反感。他们不愿思考,不愿活得太累。他们追求的是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行的轻松。他们对媒体的要求也很简单,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就行了,至于为什么发生,发生的意义及社会价值是什么,他们并不想知道。面对新的社会背景,面对广大市民的心态变化,我国电视界也展开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这种浪『潮』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主题先行的反动……纪实热的兴起。
许多对电视怀有艺术化情结的电视编导们认为,电视是继电影之后诞生的一门新的艺术,两都最大异处当属再会得的表现手法,电影是用故事情节和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人的,而电视是用纪录、纪实手法来描述人的,并且电视忠实于生活原型,有原汁原味,很有妙处可言。
这方面,除了电视观众需求的变化外,国际因素也对他们的电视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电影屡屡在国际上获奖,这极大地刺激了打开国门后的电视人。我国电视人也希望能在国际各类电视节上获得这份殊荣。由于国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差异,国内带有宣传『性』的节目及新闻『性』的节目自然无法获奖,获奖作品往往是那些没有政治『色』彩、却长于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具有艺术『性』的记录片。
除了艺术观念、国际获奖的影响外,日本电视界对电视纪录片的一些观点也普遍获得国内电视同行们的认同,其中以河野派最具代表『性』。这派观点认为,电视过去注重表现技巧,而技巧的过多使用,恰恰破坏了生活的真实。电视的拍摄应以还原生活的原生态为前提,而不应技巧『性』地再现生活。他们甚至主张,摄像机不摇不拉不推,而是要像苍蝇叮在墙上一样,原汁原味地记录生活。
在此影响下,针对主题先行的假、大、空,电视人开始孜孜以求电视表现的真实、小角度、情节化描述。所谓的〃电视新纪实主义〃成为90年代我国电视〃总体上的最高追求〃。
这方面,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作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探索。不过把〃新纪实〃运用到极致并获得极大成功的,还是当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栏目。《生活空间》的制片人陈虹,她在《怎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文中有如下说法:
关于选题,〃我们不是在报道有趣的事情,而是在拍人。行为只是情感的载体,心理的外化。报道事件本身是浅层次的,重要的是表现人。〃〃像朋友一样去关注你的拍摄对象。其结果,一切都来得那么直接,都那么带有根本『性』。〃
关于拍摄,〃我们没能研究'纪录片'的定义,也没来得及弄清楚自己拍的是纪录片还是准纪录片,只是希望找到属于电视本身的表现手法。我们力求做到的是:结论情结化,而不是结论语言化。〃〃在开机前我们没有所谓主题。〃〃我们把记者现场提问的作用定位在为了完成情节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我们把摄像的定位比作'幽灵'。〃〃摄影师在现场时,如果你在考虑是摇还是不摇时,不管最终选择了摇或不摇,你都已错了。〃
关于意识,〃《生活空间》节目所要表达的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是那种需要以平等和真切才能够体现的尊重。我们尊重的观念表达了《生活空间》平视生活的创作原则。〃
今天,〃无主题表现〃、〃结论情结化〃、〃幽灵摄像〃、〃平视生活〃这些原则,已经被很多电视人视为圭桌。也成为对这种〃纪实〃的总结。
第二,电视不是以思想而是以事实干预生活……曝光热的走红。
与那些有艺术情结的电视编导们不同的是,我们中的某一些人认为,电视只对生活纪实、记录是不够的。电视作为一种媒体,还要对生活进行干预,负起一份社会责任。当然,他们也反对80年代中后期大专题那种思想加画面的手法。他们指出,电视应该通过对一些能够反映社会阴暗面、反映假恶丑的事实进行调查追踪曝光的手段,来达到干预生活的目的。
在国际因素方面,这部分人更多受到美国电视如《新闻60分》、《新闻2020》等节目的风格和手法的影响。
这类曝光的节目的代表,在当时首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焦点时刻》版块和北京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北京特快》。(当时《焦点访谈》还未诞生。)
由于纪实与曝光这两种改革的探索在《东方时空》这个栏目里获得了最突出的体现,因此《东方时空》成为90年代电视改革的杰出代表,并且在我国电视界和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虽然《东方时空》也设置了《东方之子》、《音乐电视》两个版块,但这两个版块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主要是借了另外两个版块《焦点时刻》、《生活空间》的光。)
虽说纪实与曝光都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前者更受身怀艺术情结、重视电视表现『性』的电视人推崇,而后者则在生活充满辛酸、有许多不满苦闷急欲宣泄的广大百姓中影响更大。在广播学院里,这种分化表现得最为明显,电视系最推崇的是纪实『性』的纪录片,新闻系最热衷的则是曝光类节目。
可能为了更吸引观众,提高节目收视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广告资源,中央电视台又上了《焦点访谈》。虽然《焦点访谈》在节目内容及表现方式上与《焦点时刻》没有多大的改变,但由于电视台把它放在仅次于《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出,它的影响力一下子超过了自己的母体《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在全国迅速产生示范效应,各省市台都在黄金时段上了模仿《焦点访谈》的曝光『性』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今日话题》,山东电视台的《关注》等。曝光成了90年代中后期电视里最热的一种时尚,成了许多电视节目组频频使用的一个词。
尽管90年代我国电视界在娱乐、经济、法制、教育、服务等各类节目方面都做了一些改革『性』的探索,但是真正对社会和电视界自身产生重大影响、备受推崇、引领『潮』流和导向的却是曝光和纪实。打开电视,到处都是〃曝光、曝光〃,〃纪实、纪实〃,人们都在复制《焦点访谈》,人们都在模仿《生活空间》。可以说,90年代我国电视的最根本『性』改革是围绕曝光与纪实展开的。
人们普遍认为,反对主题先行,反对腌割生活本来面貌,忠实地记录还原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且对丑恶与腐败进行曝光揭『露』,强化监督功能是绝对没错的。
勿庸置疑,纪实手法地位的确立,电视曝光的大行其道,以及对电视画面的重视,作为对传统电视弊病的反动,都大大向前推动了我国电视改革,使我国电视在很短时间里便具有了与国际对话的能力,在可能的框架内对电视进行了一次比较充分的大震『荡』,为我国电视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们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