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跟爷爷去捉鬼-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轻妇女笑道:“说了不要他喝,他偏偏嘴馋。自作自受!”
爷爷看了看外面的天色,然后回头对我说:“亮仔,今天已经太晚了。你就跟我到画眉去吧。明天再回家。”
年轻妇女在爷爷后面不好意思的说:“马师傅,真对不起啊,拖延了您这么长时间。本来以为给鸡拜了干哥就没有事了的。没想到还碰上了七姑娘这些麻烦事。真是对不起啊。”
爷爷笑笑:“没事。给七姑娘置肇也是好事,怎么能说麻烦呢?”
我跟爷爷正要出门,突然文撒子从屋后冲了出来。他用那双瞄不准对象的眼睛看着我们的旁边,大喊道:“马师傅,马师傅先别走!”
“怎么了?”爷爷转过身来,“你就住在这里,当然不急了。我和我外甥还要赶夜路呢。”
文撒子给爷爷竖起一个大拇指,说:“马师傅,我知道老太太为什么驼背了!”他提了提松垮垮的裤子,满脸的认真。
第十三卷 一目五先生 第251章 将军拜石
“你知道?你怎么知道的?”年轻妇女撇了撇嘴,对文撒子还没有系好裤带便跑出来有些不满。我看了看外面的夜空,星光闪烁。天幕就像一块被捅了无数个洞的黑布,从那些洞里漏出的光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
文撒子见我看夜空,便也抬起头来看了看外面,说:“确实很晚了哦。马师傅还要赶路呢。那我不说了,下次碰到马师傅再说这事吧。”
年轻妇女不知道文撒子故意逗她,急急拉住文撒子的衣袖道:“你既然说知道了,就说出来让我们听听呀。”
“那不就是了!”文撒子得意的笑了。
爷爷说:“文撒子,你不说我还真走了啊。”
这下是文撒子急了。他慌忙系住了裤子,然后一边摆弄衣角一边说:“老人家她果然如你所说踩了拜石。我刚刚上厕所的时候,发现踩的石板不同寻常,样子非常像一块拜石。”
年轻妇女打断文撒子的话,说道:“不可能,架在茅坑上的少说也有两米多长,哪里有这么长的墓碑?你是不是听了马师傅的话后看哪块石板都像墓碑了?”
文撒子有些急了:“真是的!我骗你干嘛?我蹲在石板上的时候也不相信。我也没有看见过这么长的拜石。可是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上面还有模糊的字呢。可能是年代好久了,上面的刻字磨损了许多。我估计你婆婆或者你丈夫把这块拜石搬到家来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到那些模糊的字迹。”
“上面还有字迹?”爷爷皱了皱眉,“有两米多长?”
老太太在旁边挥手道:“不可能的,一般的墓碑顶多半个人高,哪里有两米高的拜石?如果确实有两米高的墓碑的话,那宽怎么也得半米吧?可是我家茅厕里的那块石板才我的半个手臂宽呢。我见这样的石板刚好架在茅坑上作踏板,就叫我儿子搬来了。”
文撒子急了,他朝老太太和年轻妇女摆了摆手,然后拉住爷爷的手说:“懒得跟你们争辩,我叫马师傅去看看那块石板就知道了。”
我们几个人一起来到了茅厕,里面的味道自然不好闻。
茅厕里也暗得不得了。老太太家的茅厕没有盖青瓦,只是用厚厚的稻草在屋顶铺了一层。茅厕的窗户也简单,一个粗糙的木框上钉了几块木板。月光就是从那个古朴得有些寒酸的窗户里照进来的。月光落在进茅厕的光滑小道上,而文撒子所说的石板隐藏在暗角。
刚进茅厕,我的眼睛还没有适应黑暗,除了印在地上的四四方方的月光,其他什么也看不见。
可是爷爷刚刚进门便轻轻说了一句话。那句话说得很轻,可是刚好让大家都能听到。他说:“这是不是普通人家用的拜石,肯定是王侯将相的拜石。”
文撒子惊道:“什么?王侯将相的拜石?难怪老太太的背驼成了这样呢!”
而我虽然站在他们的旁边,却在这个味道古怪的小屋看不到他们谈论的拜石。爷爷跟文撒子仿佛戏台上的戏子,虚拟着某个道具唱着红脸白脸。
“哎哟,罪过罪过……”老太太连忙合掌对着我看不见的地方鞠躬。“我老了,头晕眼花,请大人将军不要怪罪!都怪我老了看不清了。”老太太连连鞠躬。她的儿媳妇扶着她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是拿了求助的眼神看爷爷。
爷爷温和的笑了笑,说:“没有关系的。老太太做的善事多,积的福多,把拜石弄好就没有什么影响的。你放心吧。”
年轻妇女点了点头,脸色稍微好看了一点。
我的眼睛终于适应了这个小屋里的黑暗。我终于看见了一个黑漆漆的坑上架着两个灰色的石板,但是我分不清他们说的拜石是两块中的哪一个。难怪老太太把拜石搬进茅厕的时候没有发现异常。
“帮忙拿一个灯盏过来。”爷爷说。
年轻妇女很快拿来了灯盏,并且在灯芯上盖了灯罩。这样从堂屋到这里灯火不会被风吹灭。
在灯盏的照耀下,茅厕里亮堂了许多。印在地上的那块月光没有就此消失,它仍旧在那里,给人造成那里有一块透明塑料纸的错觉。
爷爷接过灯盏,在一块略显单薄的石板上查看。文撒子和其他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爷爷的最终鉴定。灯盏的火焰照在爷爷的脸上,那张沟沟壑壑的脸露出了些许疲惫。我这才记起他严重反噬作用还没有消去。加上今天晚上折腾了这么久,爷爷肯定很累了。
爷爷终于将灯盏从石板上移开,一言不发的走出茅厕。我们不敢问爷爷,只安静的跟着他一起走回堂屋。
爷爷将灯盏放在一张桌子上,将灯罩取下。屋里明亮了许多。爷爷又伸出两个手指弹了弹灯芯上的灯花。灯花像萤火虫一般飞到地面,然后熄灭了。灯火更亮了。
“那是古代将军的墓碑。”爷爷咂巴咂巴嘴,牙疼似的说道。
“将军的拜石?”文撒子眯着眼睛问道,确认自己没有听错。
“应该就是将军坡埋的那个将军的墓碑。”爷爷揉了揉眼皮,“我们这一带没有其他人家能用这样的墓碑了。”
“就是容易碰到迷路神的那个将军坡吗?”文撒子问道。
“难道你还从其他地方听说过将军坡?”年轻妇女不耐烦的说。
“难怪呢,踩一般人的墓碑就不得了了,何况是将军的墓碑。真是!”文撒子不反驳她的话,却说起了她的婆婆。
“那怎么办,马师傅?”年轻妇女问爷爷道。她的婆婆也急切的想知道答案,脖子伸长了看着爷爷。文撒子也点点头。
“这个不难,你明天叫人帮忙把拜石搬出来送回到原来的地方就可以了。人不踩它了,它也就不会压着人了。”爷爷说。
“就这么简单?”文撒子问道。
第十三卷 一目五先生 第252章 虎视眈眈
“其实做人嘛,都是互换着来的。你踩着人家,人家有机会便也要踩着你。你不踩人家了,人家一块石头还不至于记仇。”爷爷说。
“将军的拜石果然不是一般的石头哦,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灵性。”文撒子感慨道。
“所有的东西都有灵性,只是有的灵性没有这么明显而已。”爷爷说,“好了,我们真的要走了。明天,文撒子你也帮帮忙,老太太家里没有能出力气的劳力,这块拜石有一定的重量,老太太和她儿媳搬不动。”
“好好好。”文撒子连连点头应诺,“天确实晚了,你们在路上小心点。幸亏还有点月光,勉强可以看清路。”当时的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还有另外的一双眼睛对那块错当成茅厕踏板的将军墓碑虎视眈眈。
本来打算给老太太的孙子置肇完就走的,没想到碰到了这么多一连串的事情拖到现在才走。我跟爷爷告别了文撒子他们,就着月亮的微光踏上了归程。可能是鸡叫过一遍了,白发女子那边的孝歌已经停止了。
外面的整个世界都进入梦乡了,连土蝈蝈的声音都没有了。村前村后的大山静伏着,在天际画出一条起起伏伏的波浪线。一条灰白色的道路,像一条蜿蜒的蛇一样穿梭在这座山与那座山的交接处。我踏着这条灰白的蛇,仿佛不是自己在走路,而是灰白的蛇带着我向目的地前进。
爷爷拉着我的手,一言不发的往前走。
我有些害怕,害怕旁边的山林里突然窜出个什么东西来。
在到爷爷家的路上,要经过一片桐树林。我记得原来跟爷爷一起在这里捉过食气鬼。我还记得食气鬼撵着我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矮人。当时我差点就被食气鬼撵上,幸亏矮人的出现,使我转危为安。但是等我回过头再去看时,矮人已经变成了石头,食气鬼撞在上面死了。
我打破了沉静,问道:“爷爷,你知道土地公公是什么样的么?”
“土地公公的名字叫张福德,是古代周朝的税官。这个张福德从小就非常聪明,并且非常孝顺。但是,他的身材矮小,只有平常人的一半那么高。老了之后,他还驼背,比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老太太还驼背,所以变得更加矮。由于驼背的厉害,影响了身体的平衡,所以他手里总拿着一根树根做的拐杖。他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当上了周朝的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的疾苦,为周朝的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善事。他的寿命很长,活到了一零二岁。他死后三天容貌一点也没有变化,皮肤保持柔软,关节还可以活动。由于他在世时积德,死后被封为土地公公,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也算是地府的行政官。但是他跟其他的地府管不一样,他不呆在地府,却总是在人间出现。”爷爷一口气把土地公公的事情讲完了,熟悉得像说自己的生平事迹。
我跟爷爷边走边聊。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条只有两个行人的路上,却会出现三个人影!
第十三卷 一目五先生 第253章 两鬼争地
当时我和爷爷都没有察觉,自顾谈论着关于土地公公的话题。爷爷说:“土地公公虽好受人敬重,可是土地婆婆就没有几个人喜欢她了。”
“哦?为什么?”我禁不住好奇的问道。
“那就有好几种说法了,从这里说到家都不一定能说完呢。”爷爷呵呵笑道。
我紧紧抓住爷爷的一只手,却假装平静的说:“反正现在走夜路没有事,不然太没意思了。你就讲给我听嘛,能讲多少是多少。”
爷爷答应了,终于把土地婆婆的事情也娓娓道来。
第一种说法最简单。虽然百姓们都知道土地公公还有一个老伴——土地婆婆。可是,自古以来,人们绝大多数只供奉土地公公,不供奉土地婆婆。因为,土地公公是一个不分贫贱富贵而广施荫庇的慈善老头,所以人们普遍崇拜他。而土地婆婆却“笑人穷而忌人富”,是个心肠狭窄的婆娘,因此她未能像土地公公那样享受“万代香火”。
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不同,但是还是说土地婆婆的不好。传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愿望与抱负。土地公公回答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婆却坚决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婆反驳道:“如果大家都变成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一句话说得土地公公哑口无言,并打消了这个原可让世人“皆大欢喜”的念头。也正是因为土地婆婆的反对,人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差别。所以有的地方的人们觉得土地婆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因而不肯供奉她,但却对土地公公推崇备至。但也有人认为土地婆婆的观点符合人的社会发展,所以有些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做事公平,婆苦口婆心”。
第三种说法与前两种又有不同。这种说法与孟姜女哭长城那个故事有点联系。在讲第三种说法之前,爷爷告诉我说,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
秦朝秦始皇建长城的时候,孟姜女的丈夫也被抓去了。到了寒冬的时候,孟姜女给她的丈夫范喜良送寒衣。她翻山越岭吃尽了苦头才到了长城。可是一问修筑长城的工人,才知范喜良早在她来之前就死了。她的丈夫是修长城累死的,身尸和石头一起埋进长城里了。孟姜女听了这个消息大哭起来。才哭了头一声,“哗啦啦”长城坍了!十份坍了一份。大石头下,露出了一堆一堆的白骨。
孟姜女看看这么多骨头,那几根是自己丈夫的呢?她咬破了手指,用带血的指头去拨。如果是自己丈夫的尸骨,指头的血就会粘附在上面;如果不是丈夫的尸骨,指头的血就会流走。通过这种方法,她终于得以把丈夫尸骨收拢齐全,用衣裙包了包,就哭着往回家的路上走。
孟姜女把裙包挂在前胸前。一路走,一路想,想起她跟丈夫的恩爱,想起丈夫在长城上累死。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一滴一滴都滴在裙包上。范喜良尸骨七零八碎,被眼泪打湿。慢慢的,慢慢的,一根一根连接起来了。
正好,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路过,碰到了且行且哭的孟姜女。土地婆婆一看,范喜良身尸就要活过来了。她想,人死了,眼泪滴下会活转,这法子若传开,大家跟着学,那阴间岂不是要空堂堂了!不行呵!于是,土地婆婆就对孟姜说:“孟姜女呀,你一个女流之辈,妇道人家,把这么重的裙包挂胸前,太费力,怎么走远路?不如把裙包挂在背上,背着走,这样省力多了。”
土地公公马上说:“不行!孟姜女,你不要听她的,还是放前面挂着的好。”
孟姜女不知道面前的一对老夫妇就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她听两个老人讲两样话,不知道照谁讲的做才好。后来一想:这位老公公长得面目丑陋,不值得信任,还是听老婆婆的话。于是,她就把尸骨包往背上甩,又哭着上路了。这一来,范喜良的尸骨在背上一颠一颠,孟姜女的眼泪滴不到了。然后,范喜良的尸骨慢慢又散开,不能活了。
孟姜女一走远,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相骂了。
土地公公说:“你真作孽呀,害人!你若不出这坏主意,她的丈夫就活了。”土地婆婆争着说:“这法子弄成,传了开去,世间的死人都活转,那还了得啊!人一多,人吃人怎么办?”土地公公说:“你不念她空守房门的苦,也要念她千里送寒衣的情。你太狠心啦!”
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谁也不服谁,越争执越生气。直到现在,他们俩还闹不和呢。所以,有的土地庙里不供奉土地婆婆是因为怕他们吵架。
“原来是这样啊!”我感叹道,“从人的角度来说,每次都是土地婆婆太狠心,土地公公很仁慈。可是土地婆婆做的事情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呀。”
爷爷点点头,说:“土地婆婆确实聪明多了。她还帮土地公公断过案嘞。”
“土地婆婆帮土地公公断案?断的什么案哪?”我的味口又被爷爷吊起来了。我和爷爷刚好翻过文天村和画眉村之间的一座山,从下坡的路上,已经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爷爷的家静立在朦胧的圆月之下,营造出一种异样祥和而神奇的效果。让我觉得此时的爷爷就是土地公公,他现在就要回到静伏在不远处的土地庙里去。
爷爷笑道:“讲完这个故事就刚好到家。”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土地公公忙到很晚才疲惫不堪地回到土地庙来。土地婆婆就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土地公公说:“有两个坟墓挨着一起的鬼争地盘,我忙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断案。”土地婆婆抚掌大笑道:“你这个土地公公是不是老糊涂了?这样简单的事情有什么难的?”
土地公公不满道:“你都还没有听我讲事情缘由,怎么就确定这件事情简单呢?”
土地婆婆答道:“这种事情当然再简单不过了!全看你自己想怎么判。要是你想让先告状的鬼败,你就责问先告状的鬼:‘他不告而你告,是你挑起矛盾,侵犯人家,是恶人先告状’;如果你想先告状的鬼胜,就责问后告状的鬼:‘他告而你不告,是你先侵犯人家,你自己应该知道理曲’;要是你想后死的鬼胜,就责问先死的鬼:‘你是乘他未来,先行霸占’;倘若你想先死的鬼胜,可以责备后死的鬼:‘他死的时候你还活着,他已经占有了那块地方,你后死的却要强行把墓建在旁边,是你无事生非,故意挑衅’;如果你想让富的鬼胜,就可以责备穷的鬼:‘你贫困潦倒就耍无赖,想引火打劫,掠取不义之财’;要是你想让穷的鬼胜,就吓唬富的鬼:‘你为富不仁,兼并不已,想以财势压孤茕’;要是你想让强的鬼胜,就责问弱的鬼:‘人间世情是抑强扶弱,你想以苦肉计危言耸听吧’;要是你想弱的鬼胜呢,就责问强的鬼:‘天下只有以强凌弱,无以弱凌强。他若不是真受冤屈,是不敢与你争辩的’;要是想让双方都获胜,就说:‘无凭无据,争议何时了结?双方平分算了’;但是如果你想让双方都败的话,则可以说:‘人有阡陌,鬼哪有疆界?一棺之外,皆人所有,你们怎么可以私吞?应通通归公’。这样的种种胜负,那里有一成不变的常理呢?”
土地公公听了大吃一惊,说:“夫人你从来没有当过乡官里宦,怎么会知道得如此详尽透彻呢?”
土地婆婆嘲讽他道:“告诉你吧,老东西!这么多的说法,各有词可执,又各有词可解,纷纭反复,无穷无尽。你们这些城隍社公,做大官的,高高在上,明镜上写着光明正大,背地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鱼肉平民。还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那些冥吏鬼卒早就知道了你们肚里那点小道道!”
第十三卷 一目五先生 第254章 房梁乐声
当时的我还年少,除了觉得这个土地婆婆聪明而善辩之外,并不知道她的话里包含了多少人情世故,以及由此产生的酸甜苦辣。说到人情世故和酸甜苦辣,我想爷爷应该是品尝这些滋味最多的了。
姥爹的原配夫人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但是很早就死了。这个早逝的大户人家小姐就是爷爷的生母,我没有见过,妈妈也没有见过。但是妈妈说这位大户人家小姐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陪嫁嫁妆,足够爷爷过两辈子荣华富贵的生活。
在爷爷十岁左右的时候,姥爹给爷爷带来了后妈。这个后妈比姥爹年纪小多了。自从我有记忆以来,妈妈没有说过她的好话,总是说这个姥姥对爷爷多么多么的不好,对妈妈也多么多么的不好。
妈妈说,爷爷小的时候,姥姥经常要他到老河那里去捉鱼捉虾。爷爷就拿了一张蚊帐剪成的网,四四方方的,然后用两根竹篾交叉撑起网的四角。在网的中间放一些搅拌了米酒的米饭,再在网的中间压一块有些重量的石头。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单的捕鱼捕虾的工具。因为网中间压了石头,蚊帐和竹篾就不会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爷爷将这个捕鱼工具放进老河中,在岸上等待几分钟,然后取出捕鱼工具。
取网的时候动作要迅速一些,不然受惊的鱼虾会从网上溜走,毕竟这不是封闭的网。因为米饭中搅拌了米酒,有些鱼吃了米饭变得昏昏糊糊,警惕性降低,轻易成为了俘虏。当蚊帐离开水面的时候,你便会看见许许多多跟手指差不多长短的小鱼在网上跳跃,并且由于中间的石头将网压成凹形,这些小鱼再怎么跳跃也跳不出网,反而越跳越向网的中间靠拢。
如果捕鱼的是我,那么捕鱼的时间一般发生在清晨或者傍晚。我的捕鱼技术还算不错,看见小鱼在网上跳跃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现在回忆起来,我似乎还能感觉到湿润的晨风或者凉爽的晚风从我的皮肤上掠过,如同在水中游泳。白天特别是中午,我基本上没有机会提着蚊帐做成的网出去捕鱼,因为我要去上学,中午要睡午觉。
但是,据妈妈所说,爷爷捕鱼的时候一般是中午。因为一般在夏天才捕鱼,春天鱼太小,而冬天鱼很少,所以我能想象他从阴凉的房子里出来,顶着强烈的阳光,听见门前枣树上知了的聒噪,踏着发烫的道路,迎着阵阵的热风,走向潺潺的老河。
虽然我在东北呆了好几年,但是家乡的夏天在我的记忆里有深刻的印象。南方的夏天跟北方的夏天大不一样。我还记得爷爷的村子里铺上第一条泊油路的时候,那时大路小路车路马路都是泥土的,最气派的是红家段有一截石子铺就的石头路。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黑色的路。那之前的记忆里,夏天的路不过是灰尘多一点,有车经过的时候屁股后面冒一阵灰尘。有了泊油路之后,我记忆中的夏天的某些印象就改变了。我记得那时的夏天,我能在泊油路上踩出脚印来。可想而知,家乡的夏天,特别是中午,有多么的炎热。
而爷爷经常顶着那样炽热的阳光,在老河岸边捕鱼。
妈妈说,捕到鱼做成菜之后,姥姥却把房门一关,独自与姥爹享用,爷爷一个人蹲在大门口端着一小碗米饭就着几颗豆豉吃。并且,姥姥说一颗豆豉要下三口饭。这句话我相信妈妈说的是真的。直到我生出来,又长到比姥姥还高,姥姥还经常用来教育我:“孩子呀,一颗豆豉三口饭。你这样抢菜怎么能行呢?”
我可不听她的话,我跟爸爸一样抢菜,时常碗里的饭还没有动一半,桌上的菜几乎一扫光。在妈妈“抱怨”自己饭还没有吃完桌上没了菜时,爷爷还一个劲的夸奖我:“就是要能吃!书生只吃一笔筒子饭的,但是菜可以多吃点!”
我不知道爷爷在夸奖我的同时会不会想起他自己当年蹲在大门口吃豆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