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姐 作者:糖拌饭-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事情,反而是刀笔吏最淡定,他们是文职,不用象衙差那上顶在前面,若真出了事,朝廷怪责下来,自有高位的人顶着,他们反而是最不会有事的人。最多也就丢了差事,换个地儿经营,所以,反而不是最焦急的。
是啊,这事赌不起,若是这些个士子不敢砸还罢,万一就砸了呢,他们固然逃不掉,可郑典说不定也会跟当初守贡院的主事一个结局。
不过,李月姐也知道,现在就是拖时间,拖到七王爷过来,局面就能拱制住了。
想着,李月姐回屋换了四品诰命服,随后揣了一把剪刀在怀里,出得门,冲着众人道:“你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处理好衙门事物,大门那里我去,他们不是要请愿吗,大人不在,有什么话,我跟他们说。”李月姐沉静着一张脸道。又让铁水找了一个空的木箱子。
“夫人,这怎么可以?”一众吏目道。
“那你们谁能做得了主?”李月姐反问,一干子吏目一脸悻悻。
她也不想啊,可如今这不没法子吗,淮安的官员很多,可如今这事,谁不赶紧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有空管别的衙门,而本来,郑典是让其一个吏目管事的,可这事发了后,他带着衙着的属官来找自己,显然就是不敢出头了,所以,她如果不出面,真让这帮子闹昏了头的士子们闯进衙门,那郑典的罪责就跑不掉了。
你不在,不在也是失职啊。要知道以往粮道可不亲自下去,一般下去的都是属官,可问题是,在淮安,郑典如果不亲自下去,那税粮以及重新清算田亩的事情根本就是个空的。
第二百七十章 平息
粮道署门口,人山人海,请愿的士子,看热闹的看客,还夹杂着许多趁火打动的帮闲和二棍子。
这眼看就要失控了。一些人已经找来的擂木,这是要准备冲击衙署了。
而就在这时,原来紧闭的粮道署大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下来。
“开了,开了,主事的人出来说话。”当前几个士子便叫着道。身后的人跟着咐合着,声浪一阵高过一阵。
便是李月姐这等见过大大小小不少阵仗的人,这会儿也不由的暗暗的吞着口水,感觉腿脚有些发软,只是这时候不是露怯的时候,再怎么她也得撑着。不由的,便暗暗的握了握拳头,背挺的更笔直了,又整了整一身的命妇服。
然后面色沉静的走在前面,身后铁水同青蝉两个紧跟着她,铁水手上还抱着之前找到的木箱。一众衙差两边开道。
“怎么是个女人,女人这时候出来干什么,还要不要脸面了,大庭广众之下,出头出色的,该沉塘。”有几个闲棍子压人在群里道。立时的,就有一些人应和着。
李月姐却是恍若未闻,一步一步的从里面走出来,然后跨过门坎,站在大门前的石阶之上,一双眼睛,寒刺刺,冷冒冒的望着众人。
若是有柳洼人这会儿看到李月姐,定会大叹李月姐这眼神跟李婆子一个样子。
扫视了众人一圈后,李月姐开口了:“我也不想出来,本来这事情,我一个女人,是该安安稳稳的躲在后堂的,可,却是你们把我逼出来的,你们明知道我家夫君大人到下面县里督粮去了,管粮同知和督粮通判也跟着一起下去的。衙署管事的人有,但却没有谁能处理你们这事情,可你们却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出来闹事,我不出来怎么办?难道任由你们冲进衙署,你们可以不要命了,我还要。我家夫君还要,为了我和我家夫君的命,我只有站出来,我也知道,我站出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过我站出来,也不是为了解决你们的问题的,我站出来只是为了守住这个衙门。”李月姐说到这里顿了顿。
看着那些越冲越进的闹事者。脸色更冷了,随后便从怀里抽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握着剪刀,手一挥,就对着自己的颈子。
“我只有一句话给各位,谁今天要想冲进衙署,那便从我的尸体上跨过去。”李月姐一字一句的说着,声音不响。但清晰,每字每句听在那些闹事的士子耳里,竟有着决然。让人一看就不是做态。
“夫人……”
“六嫂……”两旁的吏目及青蝉和铁水急的大叫。
李月姐却不为所动。
谁也没想到李月姐突然弄了这么一出。一时间,所有的人一片静默。
士子们不是傻瓜,他们出来请愿。出来闹事,那是因为背后有淮安整个士族撑腰,可问题是,如果真闹出了人命,而且是四品命妇的人命,那他们这会儿的请愿就真变成动乱了,那到进,各处兵马一到,说不定就把他们当乱堂给咔嚓了。
想到这里,闹事的人胆子就发毛了,先前要失控的局面一下子就冷静了下来,所有的人有的盯着李月姐,有的却是眼光闪烁,想离开了。
看着局面终于冷静了一些,李月姐又道:“我没什么见识,也没那个权利来听你们的请愿和回答你们的问题,不过,我准备了一只木箱子,大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和要说的话写下来,投进这个木箱,等投完了,我立马让人把木箱封了,等到我家夫君回来,再交由他处理,到时,必会给大家一个回复。”李月姐说着,手上的剪刀一直没放下。
“哼,说的好听,还不就是等我们留下问题,到时候一个个的拿人。”这时,有人在人群里道。
“放心,你可以不留下名字,到时候,等封了箱子,我便让人把箱子放在门楼上,等到郑大人回来,便在大家的见证下取下来,一一回复,到时开放大堂,所有百姓都能进去听。”李月姐道。
当然,这个放百姓进去听倒不是李月姐瞎承诺,这次朝廷的税制改革,,虽说伤了士族的利益,但于百姓还是有利的,到时,开放大堂,解说新的税制,放百姓进去听,至少能取得百姓的支持,到那时,士族就算想反对,却不好冒大不讳了。
这本是郑典计划中的一环。
听她这么一说,再看她一手仍握着剪刀的样子,大家不敢造次。
这是,衙门的差役又搬出一张张的桌子,一字排开,笔墨纸砚一一摆上。既然是可以不留名的,众人也就没什么压力了,而其中,更有一些是受了冤屈,告状无门的百姓也趁此机会,请人写了诉状,塞进了箱子。
没一会儿,竟是塞了满满箱子。
最后,李月姐再让人将木箱子的盖子盖好,贴上封条,然后又让衙差搬来梯子,直接将木箱子放在门楼上。
就在这时,陈老爷同于老爷就端坐在一边茶楼的二楼雅坐上喝茶,陈于两家,平日也多有矛盾,只是这一回,因着税制改革,伤及士族利益,而皇上明显着还要拿淮安士族做试刀石,陈于两家便因此空前团结了起来。
此时看着外面这情形,于老爷叹了口气:“这位郑夫人端是了得了,一场大事,就被她这么解决了。”
陈老爷阴沉着脸没说。
此时陈家二爷急匆匆的挤上茶楼,在陈老爷子耳边低语了几句。
“什么?竟是这样的事情?”陈老爷子一铁脸青的站了起来。
“什么事?”一边于老爷子被唬了一跳,连忙问。
“该死的,这回咱们怕是让人坑了。”陈老爷子道。
“怎么回事?怎么坑了?”于老爷子道。
“申老爷子认罪了,犯的是欺君之罪,你听说过五十多年前咱们淮安的一桩血案吗,当时的县令侵占田家的田产,那田家小子上告,那县令要杀人灭口,最后反叫田家的小子一刀刺死,事后田家小子就逃了,后来,二十多年后,便是你们于家的于文谦为这桩案子平的反。如今这一晃眼,又三十年过去了。”陈老爷子道。于文谦便是于子期过逝的父亲。
“这我当然知道啊,当时,于文谦便是受了申老爷子的委托,这田家跟申家是亲戚关系。”一边的于老爷子回道。
“狗屁的亲戚关系,申老爷子便是当年杀了县令的田家小子田温。”陈老爷子恶狠狠的道。
那陈老爷子肠子都差点悔断了,本来,他认为申老爷子在朝中门生故吏无数,便是再有什么罪,大家也能保下,他才想着借用申老爷子的名头,调动起整个淮安的士族,甚至陈老爷子在朝中的学生和故吏,到时大家一起抵制新税制。
到那时,朝廷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毕竟,皇帝于士大夫共冶天下,你皇帝不能枉顾士大夫的意愿啊。
可没成想,居然是这种罪,这种罪一出来,申老爷子首先就得被士族抛弃,而他自己这算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好在之前,他一直没有出面,只是在背后做推手。
“什么,这怎么可能,一个杀人犯,更名换姓,在朝中呆了四十多年?如今还安然告老?这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老爷一脸震惊的样子。
“是真的,拱卫司那边,申老爷子自己出来认罪的,并对士子们说明了情况。”一边陈家二爷道。
于老爷愣愣的坐着。
“呵,这下,我们淮安士族的脸要丢尽了,淮安士族的标志性人物居然是一个更名换姓的泥腿子杀人犯,整个淮安士族都会成为别人的笑柄。”陈老爷说着,随后却是一脸变色道:“都赶紧回去,告诉家族子弟,绝口不要再提请愿的事情,尽量置身事外。”
于老爷一听,也连忙站了起来,火烧眉毛似的跑了。
“那下面那木箱里面……”这时陈二爷又指着外面粮道署衙门楼上的木箱,刚才他可是看见自家子弟也写了塞进去的。
“没事,不留名的,只要不承认,便没有用。”陈老爷道。然后跟陈二爷一起急匆匆的离开了。
而李月姐这边,虽然木箱子已封,放在了门楼上了,但这些闹事的人还没有散,她便不敢有一丝毫放松。
而就在这时,人群里又是一片哗然,李月姐的心徒又提了起来,不过,这回去是虚惊一场,没一会儿,闹事的人就急匆匆的散了,一个个脸色都铁青着,还有人在那里跺脚。
“怎么回事啊?”李月姐让铁水去打听。
“是拱卫司那边的消息,申老爷子出面认罪,让士子们散了。”铁水没一会儿回来,一脸兴奋的道。
听到这个,李月姐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早知道会这样了。接下来就看朝廷会怎么处置申老爷子了。
“走,都回去吧。”看着闹事的人都散了,李月姐才指挥着大家回衙,大家伙儿该干什么干什么。
第二百七十一章 堂会
郑典听到淮安这边出大事的消息的时候,正在山阳县的一个乡里,听说粮道署被围攻,气的脸当际就沉了下来,阴沉沉的,一挥手,多余的话也不说,就带着人朝回赶
管粮同知和督粮通判两个听说这事儿也是吓了一跳,衙门要是出了事,那大家得一锅端,虽然两人也收了陈家于家不少银子,一路上没少给郑典拖后腿,但在这事上,大家十分的合拍。
自是跟着郑典一起回淮安。
一行人紧赶慢赶的,到了淮安已是半夜,城门早就关了,好在三人都不是普通人,叫了一阵子门,把城门叫开,然后直奔粮道署。
粮道署的门房役老林头入夜了没敢象平日那样打盹儿,毕竟白天那事情一发,谁知道晚上安不安生,夫人说了,今晚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防万一,明儿个白天再好好的补补眠。
因此,一入夜老林头就坐在门房的角屋里,角屋对门的那个窗开着,老林头就从窗户里盯着那门,想打瞌睡了,便拿起厨房里的干辣椒子,嚼上一两口,他平日里怕辣的很,这一口能让人眼泪鼻涕都下来,立刻的瞌睡就过去了,精气神十足。
这会儿,他正坐在那里,嘴里正唠叨着今儿个晚上怎么过的这么慢呀,这平日里没注意时辰,那一晚一会儿就过去了,哪象今天,他特意盯着计时的盘香,总觉得那盘香烧的真慢呀。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敲门声。一激零,连忙走到门边,嘲外面喝问着:“谁。”
“大人回来了,快开门。”外面的人喝着。
这个回话的声音老林头认得,是衙门里的督粮队的捕头。通判手下第一人,一听说大人回来了,老林头连忙叫了两个衙差开门,衙门的门栓他一人抬不动。
“听说有人闯衙?今儿个什么情况。”郑典下了马就问。自有衙差牵了马走。
老林头和两个衙差立刻把白天的事情说了一遍,没一会儿,几个主事也过来了。说起白天的事情,一个个都心有余悸:“今天幸亏夫人决断。”
“行了。都下半夜,大家去睡吧,我这马上回后堂。”了解了情况,郑典挥了手。众人才散了去,这衙门当家的回来了,大家也都松了口气。
随后郑典一路急急的回堂。
李月姐自也是一晚没睡。早就接到郑典回来的消息了。这会儿便在门口迎着,远远的见郑典过来就埋怨:“怎么这大晚上的赶回来,你不知道现在淮安周边乱的很啊。”
水患虽然过去,但难民却不见少,冶安也乱了,水匪和山贼也多了起来,这段段时数十日。就发生了三起水匪劫案和两起山贼劫案。
虽然郑典带了不少人下去,但真要这大半夜里遇上水匪和山贼也是挺危险的。
“没事,我还正愁他们不来呢,要来,我准又得立功。”郑典哈哈笑道,快步走到李月姐跟着,又飞快的往后退一步,左看右看的打量了一下李月姐,随后却是哈哈笑:“我媳妇儿不愧是柳洼家主婆,有当年老太的风范。”说着,就抱起李月姐,转了个圈儿,
虽说他一路担心,也知道自家媳妇儿今日之举凶险的很,但却并没有说什么让李月姐以后不要冒险什么的,因为他知道 ,下回再遇上这样的事情,自家媳妇儿肯定还会站出来予他分担,柳洼家主婆能顶半边天的。
一边王四娘和青蝉两个抿着嘴笑,随后下去准备热水。
“放我下来。”李月姐没好气的揪了他一把,心里却是甜滋滋的。随后拉着他的手坐下,把事情由申家出事说起,一五一十的说了清楚。
又皱紧眉头:“申老爷子都告老这么久了,也一直算是低调,这事情怎么突然的就被朝廷知晓了呢?”
“其实申大人的事情皇上早就知道了,你还记得,当初于子期闹的贿举案吧,因着这事情,那申大人说欠你李家一个人情,可一般来说,象做到申大人那样地位的,很少这么直截了当的说记一个人情,甚到这个人情都可以不记,当日皇上和七王爷觉得很奇怪,就查了一下,你李家跟申大人的关系,最后就查出了申老爷子就是田温的事情,这也是后来申老爷子提前告老的原因。”郑典喝着茶水突然的道。
李月姐先是一愣,随后心里却是咯噔一下,六郎知道此事,那知不知道自家父亲其实是田温之子的事情呢,不由的打量了一下郑典的神色,并无异样。
随后再一想,便又坦然,便是知道又如何,一些事情其实没必要看的太重。
于是便又问道:“既是早就知道了?为什么到现在才发作?”
“我听三贵说过,皇上原本的意思是申老人告老就算了,毕竟这四十多年来,他对朝廷也是有功的。而如今突然动手,我估计为了破淮安士族的局之用,淮安这些年来,士族跟盐商勾结,干出不少不法的事情,而且这边因着水患多,土地兼并尤其严重,最后更是暴发了数起民乱,三年前那场民乱便是由淮安起的头,说起来,淮安士族一直以来地位超然,而发展到如今却是已经烂透了,民怨不说,他们更是结成一个个团体,常常控制着朝堂。
这么下去,皇上岂能容,再不冶理,怕是会危及朝堂的安全了,再加上如今的新税制,各大士族抵制的厉害,而尤以淮安为最,如今,别的地方的士族都盯着淮安这一块呢,淮安这一块新税制要是推行不下去,那别的地方就会有样学样的,而申家,跟淮安士族许多利益是相关的,再加上申大人四十多年在朝为官,门生故吏无数,虽说他如今已经告老,但你看,仅他一被抓入拱卫司。就立刻引起士子闹事,就可知他在士族里的威望了,皇上怕是正是看准他这一点,才以他为突破口。给淮安士族致命一击。”郑典解释道。
这些东西,李月姐隐隐约约也有些明白,只是没有郑典说的这么清晰。
“那这么说,新税制马上就要推行了?”李月姐问。很显然啊,这回申老爷子认罪,给了淮安士族一个承重的打击,人人景仰的申老爷子竟然是更名换姓的杀人犯。这很有一种偶象破灭的感觉,这更使得昨天白天那一场动乱师出无名,这也让整个淮安士族集体失声。可以这说。正是推行新税制最佳时期,阻力最小。
“那肯定的,我明天就去找七王爷。”郑典道。
“对了,白天的时候,我为了平息事情,就找了一个木箱子,让他们把各自的意见写下来投进箱子。等你来开封当场处理,这是我做了承诺的,你怕是要先处理这个。”李月姐把木箱子的事情说了说。
“那正好啊,我还正准备找一个机会,跟百姓们宣讲一下新税制的事情呢。”郑典开心的道,白天的事闹的沸沸扬扬的,而那放在门楼上的木箱子怕是有许多人盯着,他正好借这机会好好说说新税制。
转眼,天就现鱼肚白,郑典才回屋里眯了一下。
不一会儿,天亮了,李月姐先一步起床,她想去集上看看,买两尾鱼,家里再杀一只老母鸡,给郑典补补,这段时间郑典一直带着人在乡下跑,黑了,也瘦了。
而等她买好回来,衙署门外已经是人山人海。
一干衙差早就在百姓的见证下把门楼上的箱子搬下来,当场开封。郑典这是在兑现李月姐昨天的承诺,当场解答大家的问题。
“铁水,情况怎么样?”李月姐进了衙署,叫住正跑来跑去的铁水问。她也担心啊,天知道那箱子里面都有些什么问题,万一处理不好,说不定还会引起混乱。
“才刚开始,还不晓得太多的情况,不过七王爷也来了,还有几个御史,墨风也在其中。”铁水道。
听说七王爷来了,李月姐才松了口气,不管怎么着,有高个顶着总要好一点。
“继续打听着,有什么事来跟我说一声。”随后李月姐冲着铁水道,这才提着菜蓝子回后堂。
而此时大堂上,一干士子却是惴惴的,他们也不是傻瓜,昨天一开始是听说申老爷子被抓,再加上拱卫司恶名在外,再被人误导之下,就认为拱卫司是在陷害忠良,热血一冲,便做出了请愿的事情,可等到申老爷子亲自出来解释,一些脑子活络的人也明白,是受了别人的利用了,这会儿倒是有些怕衙门秋后算账,那些字条虽说没有留名,但字迹却是变不掉的,因此心中颇有些忐忑。
好在衙门确实没有秋后算账的意思,郑典一一拿出字条,逐条解答,七王爷也在一边补充。
堂上的士子便冷静多了,而其中一部分寒门士子也深知土地兼并之恶,因此,在郑典解说新税制之时,倒是明白这新税制能减少一部份百姓的付担,同时虽说不能杜决,但能抑制一下土地兼并的速度,不失为一道良策,于是,这部份士子倒是最先支持起新税制来。
而有了这部份的支持,余下的就更好办了,一切都很顺利,虽说现在新税制还未推行到实处,但因着这一场堂会,新税制的理念已经开始推行了。
而就在这时,一个从木箱子里拿纸条的吏目拿起一张纸条,扫了一眼,那脸色不由大变,然后手一抖,纸条轻飘飘的落到了地上。
“怎么回事?”郑典问,一边铁水已经快手快脚的将那纸条捡起,递给郑典。
郑典一看,两眼便微微一眯。看了一下,就把纸条递给了七王爷。
七王爷一看竟是袁氏女状告陈于二族侵占袁家田产。
第二百七十二章 风光之处有凶险
袁家曾是江淮有名的富户,虽说袁家人从未有人做过官,但祖辈从小跑商起步,然后一代代的积累至今,如今整个坝桥乡大部份田地都是袁家的人,坝桥乡大多数的田户都是袁家的佃户。
然而,正应了一句话,天有不测风云啊,一场水患,整个坝桥乡全淹了,袁老爷因为生病,袁夫人要照顾他,两人不及逃难,也全淹死在这场水患里,而袁氏姐弟因为家里前段时间一直被于陈二族打压,去跑门路了,未在坝桥乡的家里,这才逃过一难,而随后等到大水退却之后,袁氏姐弟回来,忍着悲痛,正要重建家园时,结果袁氏姐弟的弟弟袁小官却被衙门抓了,连大宅也被封了。
原因是有人向县衙举报,袁氏一族的良田俱是水灾后侵占来的,甚至有袁氏姐弟的族叔出来作证,由此,袁家千田良田便充了公,最后被陈于二族的人以低价买了去,若大的袁家,一夕就散了。
这样一件大事,在有心人刻意为之之下,竟是水花也没飞溅一滴,就这么悄悄的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