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50
惊奇还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将月表岩石用“钾--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有的月表岩石竟然达70亿年。在“阿波罗”12号飞船带回来的岩石中,有两块岩石的年龄高达200亿年,而这200亿年相当于地球年龄的4倍。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宇宙中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东西,因为我们现在所知宇宙的年龄其上限也不超过200亿年。那也就是说,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阳更古老,它几乎与宇宙同龄,这太不可思议了!即使是从最保守的年代估计,月球也有50--60亿年的历史。这个年龄说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阳系里的东西,自然它也不会与地球同源了。
如此一来,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宇宙的某一个角落里,形成了一颗十分独特的小天体,它不知穿越了几亿个恒星系,拜会过数也数不清的各类天体,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着自己的如意郎君。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亿年的时光,月球才来到了我们的太阳系,一眼就看上了蓝色的“情哥哥”,竟然自愿留了下来,结束了她漂泊不定的生活。的确,在漫长的旅行中,月球没有被其他星系俘获真是个奇迹,而她心甘情愿被地球俘获也是一个奇迹。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物质构成问题。
根据“阿波罗”带回的月表面岩石分析,构成地球和月球的物质并不太一样,这与我们发现的“自相似”理论有出入。这种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天、地、人,构成它们的元素在种类和数量上几乎是一样的,并符合黄金分割比值的0。618。按照这一理论及月球是从地球太平洋所在地区分裂出去的假设,月球应该是由与地球相似的物质构成的。然而,月球与地球的物质构成相去甚远,科学家在月表岩石中发现了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质。这些发现不但没有成全“地球--月球”母子的假说,而且还彻底否定了地球和月球是同期由一个宇宙尘埃团形成的同源假设。
当三种假说都被否定之后,那么只留下一个问题了:月亮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
科学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和预言未知。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的预言并不比巫师的预言更准确。以上的三种假设,曾经被当成科学的结论进入普通教育当中,但这些假设本身又有多少科学性呢?当一个科学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它并不比巫师的错误预言更光彩。因此,面对预言和假设,大家有共同的权力,切不可以一种假设,那怕是科学的假设去反对另外一种假设。
月球起源的假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这些缺陷,目前科学本身又无法弥补,故而产生了另外一种新的假设,即“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设。
在宇宙的某一个区域里,居住着比我们地球文化不知高出多少倍的高级智慧生命,他们出于某种目的,使用了某种技术,将一颗小行星的内部挖空,改造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经过漫长的岁月,穿越了无数星系,才来到了我们太阳系。
这一假设可以解决许多现代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的月球神秘现象。我们倾向于这种假设,因为它与上古神话记载的事件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甚至双方可以互证。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51
第二节 月球环形山之谜
月球不但从起源上就是一颗神秘的星球,而且它的表面结构也有许多令人不解之处。
每到夜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道道剌目的闪电掠过夜空,这就是流星。所谓的流星,实际上就是宇宙空间中大大小小的存在物,它们大小不一,有的仅有一两米,有的竟达十几公里,而且数量多得惊人,一不留神就会闯进行星的怀抱。这些物质别看个头不大,但由于运动速度极高,因而破坏力极大,当它击向地面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深坑,我们称之为“星伤”。当然地球有大气层作为保护,一般的不速之客都会在大气层里被烧毁,陨击事件发生的并不多。但在没有大气层保护的星球上,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就会成倍地提高,留下麻麻点点的陨击坑,大一点的就叫做环形山。据科学家说,月球上的环形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大家知道,由于自转速度等原因,月球永远是一面向着地球,一面背对着地球。历次宇宙飞船拍回的月表照片显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分配得极不平均。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月球上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背面。月球向着地球这一面,环形山出奇地少,而且山脉也不多,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个环形山。这种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吗?
刚才我们说过,环形山就是陨石下击造成的“星伤”。月球的地貌明确告诉我们:来自宇宙深处的陨石,都比较集中地击在月球的背面,而很少光顾月球的正面。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陨石在袭击月球之前还商量过吗?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转也有自转,绝不可能每次陨石都击在背面。考虑到月球的年龄50或60亿年,那么,这种地貌分配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比如说月海,它是那样的平坦,丝毫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难道说在五六十亿年的时间里,它都能安然躲过撞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专家们认为,月球如果曾经穿行一条陨石带,由于自转的原因,那么来自哪一个方面的陨石都基本相同,绝不可能发生陨石集中袭击一面的现象。显然,月球的这种地貌不是自然形成的。
即使说到环形山,它也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环形山真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那么月球环形山本身的特点,就立即否定了这一看法。
从1994年“SL9”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宇宙星空间的撞击,能量大得惊人。“SL9”第一块碎片只有直径200米,但它却造成了一个直径1000多公里的大火球,形成了一个近万公里的暗斑。按照一般道理,陨石对行星袭击造成的破坏,与陨石的大小、速度成正比,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既深且大,小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坑既浅且小。但月球的环形山并没有按照这一道理出现,因为,月球环形山,不论多大,可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四到六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达到直径160公里以上,可深度只有两三公里,与一个直径1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几乎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撞击月球的陨石不论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可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事。
科学家推测,一个能形成直径80--160公里环形山的陨石,撞击月面,其能量相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撞击月球的陨石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深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陨石,也会造成一个比直径大四或五倍的深坑。
可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按科学家的推测出现的。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可深度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200公里的环形山,深度大约都在三四公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迷茫不解。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比如,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就是月球直径的1/13,而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大家无法想象,以月球这么小的个头(指月球体积与陨石坑相比),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力,而在冲击之下竟然没有破碎,也没有改变轨道,真是一件天下奇闻。请不要忘记,陨石下击是在瞬间完成的,联想起月球上200公里以上的陨石坑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那就更加让人不可捉摸了。
科学家面对如此分布的月球地貌,还有那些深度差不多的环形山,他们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了,以往的科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统计、计算统统失去了作用。
“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设认为,月球奇怪的环形山,并非自然形成(自然确实无法形成类似的环形山),而是被智能生物改造而成的,它实际上是“月球--宇宙飞船”最外面一层防护层。通过对月球密度的分析计算,他们认为,一颗较大的陨石如果撞上这层防护层,只能形成一个最多不超过4公里的小坑。
在无法科学解释月球环形山的情况下,这个解释恐怕是最合理的。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52
第三节 月球是中空体吗?
前面我们曾经引过屈原的《天问》,“顾菟在腹”一语问得奇怪,不知是屈原才智过人、想象力丰富,还是另有所指。由此可见,在2000多年以前,屈原就怀疑月亮的中间是空的,否则不会问月亮:你腹中养个兔子干什么?
1950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月球研究权威人士威尔金斯博士,在其所著《我们的月亮》一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月球是个中空的球体。其于该书的第十三章中写道:“有各种迹象向我们暗示,月面下有30--50公里的壳体。”同时他认为:“肯定没有人想象月球居民会住在精心建造的,带有隧道的月球空洞中,月球内部的空间,准是个妙不可言的世界,在寂静和黑暗中,无数结晶物散布在洞穴壁上,像树枝一样分别延伸的空洞或直接通向月面或与月面的裂缝相连,这种奇景将使最先踏上月球的人大为惊异。”19年以后,美国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活动的区域极为有限,未能发现月球内部伸向月表的洞穴。
现在让我们把月球中空的假设放一放,先看一看月球的实际情况,看一看究竟能得出什么结论。
在人类未登上月球之前,科学家们推测:月球岩石的密度可能略小于地球岩石的密度。然而,“阿波罗”登月计划带回来的月表岩石密度却远远大于地球岩石。实测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2--3。4克,而地球岩石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7--2。8克,而且月球越往下,其密度便高得惊人。第一次登月的宇航员,为了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入土中,历尽千辛万苦,两个人轮流铲土,但也只能将旗杆插入几厘米。后几次的宇航员是带着电钻到月球去的,但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如果在地球,则能毫不费力打进360厘米,可见,月球密度大得惊人。
如果按照这一现象推测,月球的中心应该是一个由大密度物质组成的内核。这样一来,月球的总质量就会比现在的计算大得多,相应的,其引力强度也要大一些,考虑到月表离月中心比地表距地中心要近得多,再加上它的总质量,引力会比我们想象的大许多。可是,没想到月球的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1/6,好像月球引力与其密度、质量无关一样。这说明了什么?这只能说明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
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首次登月中,在月表安放了“无源地震仪--月震侦察测量器”,以后的几次登月活动都安放了这种仪器。这些仪器自动工作,可以把测量到的数据传回地球,这样人类就可以直接掌握月球的震动情况。然而,当第一次月球震动时,科学家却面面相觑了。
“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宇航员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让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其能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的效果,地点选择在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公里处。然而,奇怪的是,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竞持续了3个小时,月震的深度达35--40公里,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月震才渐渐消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地震专家们惊愕不已。无法对这次月震为什么能持续如此长时间作出科学的解释。
科学家不甘心这样的结论,又利用“阿波罗”14号的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在此以后,又利用“阿波罗”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传到了1100公里远的风暴洋,甚至达到弗拉矛洛高原的月震仪。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一两公里,也不会出现持续1小时之久的震动。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53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如果我们以同等的力量去敲击两个悬空的金属球,一个实心球,一个空心球。实心球会发出“嗡”的一响,震动很快就会停止,而空心球不会这样,它“当”的一响后,震波沿着壳体会反复震荡,持续很长时间。科学家面临的问题就与此相类。通过数次人为制造的月震显示,月球内部的结构肯定与地球不同,否则就不会发生类似的震动,从月球震动的特点来看,十分像空心球体的震动,否则,一次小小的冲击绝不会造成几小时的震动。因此,在这一事实面前,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认为,虽然不能由此得出月球内部完全是空洞的结论,但至少它可以证明,月球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但以上这几次试验还不能得出最后的定论,因为光有月震的横波,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人类在月球上安放的月震仪,距离又过分接近(因为月球永远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不可能在背面安放月震仪,即使安放了,信号也传不回地球),因而,测不到月球的纵波。如果,月球的确是中空的,那么,纵波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科学家希望月球能发生一次较大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来证明月球内部是中空。幸运的是,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竟然发生了。
1972年5月13日,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给这颗陨石起名为“巨象”。“巨象”造成的巨大月震确实传到了月球的内部,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几次。但是,事实再一次让科学家失望了,“巨象”引起的震动传人月球内部以后,就如同泥牛入海,全无消息。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吃“掉了。
以上的研究表明,月球很可能是个中空的球体。而大家清楚知道的是,按照宇宙形成的理论自然形成的星球绝不会是个空心球,否则,巨大的压力会把它压扁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卡尔•;萨根博士认为,“自然形成的卫星,不应该存在内部空洞”,这也是科学家们普遍一致的看法。
在月球35--40公里的壳体下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个结论多么诱人,里面究竟有什么?有像我们一样的智慧生物吗?他们靠什么来生存?他们也耕种土地吗?他们为什么待在里面?他们有电灯吗?
月球如果真是内部空洞,那么,一切的科学解释就统统失去了作用,我们只能承认“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54
第四节 科学要有科学的状态
对我们“天--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设,许多人会抱有蔑视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科学的理念不允许人们去接受经验和认识以外的任何假设。那么科学精神又是什么呢?
本世纪70年代,中国出版了一部科学普及著作,名为《十万个为什么》,在这部书里,科学界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和红移现象轻蔑之至,书中罗列了许多证据,使人不得不相信宇宙大爆炸理论和红移现象,是多么幼稚可笑,结果怎么样呢?当50年代摩尔根的基因科学传到前苏联时,那些苏联科学家不知为什么,对基因科学有刻骨铭心的仇恨,有不少科学家咬牙切齿地声讨批判,当时中国学习“老大哥”,也曾对基因理论展开过围攻,结果又怎样呢?
噢!于是人们明白了:所谓的科学就是科学家手里的骰子,想怎么掷就怎么掷。
科学本来是个好东西,但如果过分了,或者使用不当,反而会走向它的反面。比如,人是从自然而来的,但自从人类有了科学以后,人却背叛了自然,这不但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在人们的思想方面,只相信科学,而不相信自然。英国大主教贝克莱曾经有一句名言: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悬崖。而现在人们的观念是:科学以外没有世界。似乎科学已经不是对自然的客观反映,而成了自然的主宰。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会说:瞧!我们的定律正在接近自然的运动。人们常常会说:快来瞧呀!自然正在按照我们的定律在运行。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就曾说:“宇宙可以是自足的,并由科学定律完全确定。”上世纪20年代,物理学家马克斯•;波恩曾对外宣称:“尽我们所知,物理学将在6个月内完成。”即使是一般科学家也十分自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而这些定律都是科学家发明的,于是,人们沾点灵光也统统变成了上帝,因为上帝最重要的标志是创造世界,而我们正在创造世界。
科学正在成为当今人们心目中的上帝,一方面是,我们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发现;另一方面是,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发明。于是,在这个世界上,科学取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然而科学如果没有理性的控制,很可能会激发科学本身的破坏性,比如现代的物质文明中的高消费文化,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对环境大规模的破坏,如果我们回首200年的现代科学历史,你就会发现,科学已经将这个世界破坏得面目全非,我们今天竟然有能力在距地几百公里的地球轨道上制造太空垃圾,真是“伟大”。
那么人类的科学究竟可能错在哪里呢?
有人将人类对自然的种种错误说成是工业文明的后果,事实上,根源并不在工业文明,而在于物质文明的总模式,在于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然。这个问题要回溯到文明的起源上。
60万年以前的某一天,一个赤身裸体的原始人,嘴里嚼着一根草棒,无忧无虑地漫行于荒野中。突然,他发现不远处的树上挂满了累累硕果,他兴奋地长叫一声,奔向了果树。他既想摘取果实安慰饥肠碌碌的肚皮,又想用这棵树去营造一个简陋的窝居,以挡风避雨。然而,他无法将这棵大树连根拔起,也无法将其从腰折断,怎么办?
蓦然,他发现旁边有块圆圆的石头,于是,他试着用这块石头去砍砸坚硬的树干,但收效甚微。石头圆形的表面只将树皮砸飞,但树干却丝毫无损。他生气了,将手中的石块向旁边的巨石用力摔去,只听“砰”的一声响,石头被撞成了几块,四处飞散,有一块铲形的石片刚好落在他的脚边。
原始人本欲一走了之,但又耐不住果香的诱惑,万般无奈之下,他拾起脚边的石片猛力向树干砍去。奇迹出现了,树干竟被砍出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原始人欣喜若狂,他意识到:用石片锋利的侧面能够砍倒大树。可没砍几下,石片断裂了。他想起刚才的情形,又拾起一块石头向巨石猛然摔去,于是,他终于有了好几片得心应手的石片。正因为这件粗糙的石器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55
说来很惭愧,不论以后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多少闻所未闻的新工具,我们都不能否定这样一个事实:促使我们发明创造的动机与60万年以前那个原始人发明石器的动机并没有什么两样--不断膨胀的享受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物质文明就建立在这样的动机与目的之上。什么是物质文明呢?最直接的定义就是:物质文明是一种享受型文明。这种文明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自私,二是暴力。由此我们可以描绘出物质文明发展的总模式:物质享受的欲望--自私的品格--暴力掠夺的倾向。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人类的物质文明本身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文明,这种文明不包含与自然界其他部分互惠的成分,体现出极度的自私性。同时,物质文明的破坏力与人类所具备的能力成正比。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很有限,文明本身的破坏性表现得还不充分,人们被迫与自然保持一种亲近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成百倍地提高,因此,包含在物质文明内部的破坏性一下子如火山般爆发出来。在古代,印度人和迦太基人如想得到象牙,他们总是设法捕捉到大象,锯下象牙,然后为象的断牙包上一层金属。而我们要取得象牙时会怎么样呢?端起自动步枪,或者抗起火箭炮。
文明模式中的自私性和暴力性本来并不可怕,它应该控制在人类的理性范围之内,受理性的调节。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人类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可人类的理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精神远远落后于物质。正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一切都改变了。”目前的现实是,并非人类在控制着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这种能力反过来控制着人类,我们都盲目地跟着它在跑。早在1932年,英国赫胥黎在其《精彩世界》里就曾预言:世界将因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陷入噩梦般的境地。仅仅6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