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晋枭雄:阎锡山传-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力助手。阎锡山在日记中曾这样评价他:“次陇(赵戴文字)与吾相交三十年,公私事件,饱经波涛,虽有危及身家之虑,亦未尝忧形于色。”赵对阎唯命是从,一贯是围绕着阎的观点出主意,从不向阎争权、闹独立,因此也受到阎的格外尊重。赵十分推崇孟子,受儒学影响很深,因此也有极强的忠君爱国的正统观念。早在中原大战之时,对于阎、冯联合讨蒋,他是不赞成的,认为阎、冯作为蒋的部属打蒋,是一种“造反”行为,曾力劝阎锡山不要起事,被阎责为受了蒋的收买。抗战爆发后,爱国热情高涨,太原沦陷前,作为山西省主席,赵戴文就曾宣誓,要与省城共存亡,决心不撤离。后来虽然还是跟着阎到了克难坡,但内心的分歧已经开始。到阎锡山与日军的勾结逐渐明朗化的1942年,赵已是76岁高龄,一反几十年中唯命是从的姿态,多次在各种场合表示对阎锡山的此举不赞成。这时,中共中央也在密切注意着阎的动向,指示:阎锡山是个军人,他如果公开投降日本,会比汪精卫等人有更大的危害。必须拖住他,不许他公开投降。打入晋绥上层的中共党员杜任之,便趁机做赵的工作,希望他能劝阻阎的投降行动。赵戴文表示:我是有民族气节的人,我绝对不回太原当汉奸。他与阎锡山谈话时,就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阎锡山见一贯忠心耿耿的亲信也公然反对他,就气呼呼地说:“我如果妥协投降,你将怎么样?”赵戴文一反常态明确地回答说:“我一定跳黄河而死,决不再跟你回太原去!”赵戴文的这些表现,虽然未能阻止阎锡山一意孤行,但也确实给了他很大的震动,使他看到,民族大义远远高于朋友亲信的交情,几十年忠心耿耿的部下如此反目,不能不使他在投降的路上有所顾忌和收敛。

这期间,共产党人严肃而诚恳的告诫,也给阎锡山泼了冷水。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代表王世英,要求面见阎锡山。阎的交际处只答应谈话15分钟,但见面后,实际交谈却长达三个小时。王世英在谈话表明了共产党对时局的精辟分析,也坦率地表现出对其前途的诚恳关心,都让阎锡山陷于更大的疑虑和动摇。王世英在谈话中指出:阎锡山之所以对中国抗战的前途产生悲观看法,是因为对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大局作出了错误的估计。阎认为,日军将会北进,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这是他加紧与日军勾结的重要出发点。实际上,日军深陷于中国战场,兵力不足,绝无可能再去进攻苏联。而即便日军真的与德国呼应,出兵抢占了苏联远东地区,得到的也只是一片冰天雪地,难以抢掠到有用的战略物资。日军只有南下,才可能解决其战略物资困难的问题。其次,阎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情报判断,认为,蒋介石即将投降日军,要与汪精卫再次合流,组织亲日政府。果真如此,阎自己将在日本人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因此,要抢在蒋介石之前先投降,以便占据华北,以后还有与蒋抗衡的本钱。但这种想法,也不符合事实。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之下,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推动下,蒋介石是不敢公开投降日军的。他一旦投降,就会输光所有的政治资本,就会被全国人民起而打倒,就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共产党的态度很明确,谁投降,我们就打倒谁。蒋介石投降,我们打倒蒋介石,别的什么人投降,我们也照样打倒他。共产党人对时局的精辟分析,对投降派的深仇大恨,使得阎锡山不能不当面点头称是,背地里暗吸凉气。不久之后,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历史以雄辩的事实,否定了阎锡山曾作出的“日美会妥协牺牲中国,日本将北进攻打苏联”的判断。

不过,阎锡山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了达到利用日军消灭八路军和决死队的目的,还是继续与日军勾结。他一面玩弄所谓“晋西大保卫战”的花招,面上一副坚持抗战的样子;一面通过在太原、汾阳、临汾的办事处积极活动。受“共同防共”的利益驱使,日军渐渐停止了对晋绥军的进攻,并放松了对阎方的经济封锁。阎锡山则在加强“内应工作”的招牌下,提出了将部分兵力移放到日军占领区充当伪军的计划。这样,一是借日军发展自己的实力;二能协助日军“剿共”;三还可以为以后返回太原时增加警卫力量。神不知鬼不觉,不给人以投降妥协的口实,这个算盘打得精明周到。阎、日双方一拍即合,阎的骑兵军长温怀光在阎的授意下,与日军商定了一项密约:由阎军输送一个师的兵力,到日军指定的地点。由日军用“战斗”的方式,使阎军“投降”,然后将其改编为共同的反共部队。1942年6月,按着编好的剧本,阎锡山演出了一场送兵戏,由阎军“被俘”官兵组成的“山西剿共军”在太原宣告成立。此后,阎军便屡屡派出官兵加入到日伪军的行列,日军特意在汾阳、临汾等地设立所谓“晋绥军归来官兵招待处”,而在阎锡山统治区内,也出现了日、伪、阎三“友军”的怪现象。 1943年春,占领太原的日军又提出了“日、阎政治、经济、军事合作方案”,称:由阎派官员到太原参加日、伪政权,逐步建立“日阎合流”的山西政权,实现政治合作;日军同意晋绥军向汾河以东地区发展,实行军事合作,共同“剿共”;日阎双方共同管理太原附近各厂矿,双方共建“董事会”,实行经济合作。此方案立即得到阎锡山的响应,阎还煞有介事地提出了“开展政权,重光山西”的口号,为进一步的勾结和投降行为作掩护。接着,阎锡山就派遣亲信干部到日伪区担任县长,派人到日阎合办厂矿的董事会任董事,与日军签订《秘密协定》,在汾东地区和上党地区“合作剿共”。至此,阎锡山与日军的“全面合作”疯狂展开,集中进行所谓“开展政权”的工作,双方协力摧毁抗日根据地,建立阎伪政权。

到1945年4、5月间,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与同盟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意大利和德国已先后投降,苏联向远东出兵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也已成定局。阎锡山为了利用日军力量,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抢占太原城,以恢复他对山西的独裁统治,就进到与太原邻近的孝义,亲自出马与日军进行最后的勾结和交易。八月上旬,日本帝国主义决定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企图钻同盟国之间矛盾重重的空子,逃避同盟国对它的制裁和束缚,苟延残喘以图死灰复燃,就利用中国封建军阀的独裁心理,提出所谓“单独向中国投降”的阴谋,选中了阎锡山作为突破口。日军华北方面军参谋长高桥坦亲自从北京飞到太原,到孝义当面会见阎锡山。高桥坦向阎提出:日本希望避开同盟国各国,直接向中国投降,请先生代日方向蒋介石先生说话。成功后大家有利。阎锡山此时觉得,日本人现在是有求于己,自己可以伸直腰板了,就先装模作样地敷衍了一番,而后提出了所谓“寄存日军武力”的方案。他借口蒋介石身为国家元首,又有中、苏、美、英同盟关系,单独接受日军投降,会影响国家的体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寄存武力”。所谓“寄存武力”,就是只改变日军的番号,日军仍可保有原来的武装。说白了,就是把日军变成他的军队。阎锡山为了消除日方的顾虑,进一步推心置腹地对高桥坦表示:我是最前线的战区长官,虽无权代表国家接受投降,但对在战争中被我打败的军队,我有处理的责任,也有改编这些军队的权力。因此,让华北所有日军都向二战区投降,我可以战区长官名义,分别改编,给各部队暂编番号,向重庆政府备案就行了。生米做成熟饭,重庆方面也无可奈何。即使同盟国家提出质问,重庆政府可将责任推到战区长官头上,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这样做,你们体面地保存了武力,我也扩大了军队,彼此都有好处。听了这番话,高桥坦感到十分惊奇。既惊奇中国统治阶层上下欺骗的圆滑狡诈,更惊奇阎锡山如意算盘的无赖精明。他表示:如此设计,我个人觉得很好。但我是个军人,唯有服从命令行事。你的这种美意,须请天皇裁决,如认为可行,再继续商谈。后来,阎锡山的计划虽然未能推行到全华北,但在山西是实行了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不惜利用侵略军的武力。这种寡廉鲜耻的行为,是他长期与日军勾结的结果,也是他的反人民立场的集中暴露。

五、顽固反共 残害民众 机关算尽也输尽

一面对日伪好言抚慰,一面是迫不及待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打响大规模内战第一枪,上党战役遭惨败;今非昔比,已到穷途末路,只能依靠特务维持统治;山西战场上,屡战屡败,节节败退,剩下太原一座孤城,大势已去,溜之大吉;无可奈何花落去,机关算尽也输尽。

内战急先锋 上党战役赔本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苏联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8月14日,日本被迫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天皇出面发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阎锡山认为时机已到,按他的既定策略,迅速调兵遣将,抢占全省的地盘,抢占太原。

阎先后乘坐日军的铁甲车和军用卡车,在大批日军的护卫下,于8月30日返回离别八年之久的太原。进入太原的当晚,他就与伪省长等汉奸会面,提出“全省各地旧有文武官员照常供职,一切率由旧章,照常行事,不必有所顾虑。”次日,在大小汉奸们举行的“欢迎阎长官胜利归来”的大会上,他公开对汉奸们表示安慰,声称“行者”与“居者”同功,说什么:“行者”虽经过八年多跋山越岭的辛苦,“居者”亦遭受八年多的精神苦痛,千万不要自划鸿沟,自行隔离。“行者”与“居者”本是一家人,千万不要区分彼此,而应团结一致,精诚合作,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共产党。阎将日伪军正式改编为五个省防军,成为他手下一支反共力量。紧接着,他就亲赴日军司令部“拜访”日军山西派遣军司令官澄田睐四郎,迫不急待地提出所谓“武力寄存”问题,要求把驻在山西境内的全部日军,全部归他改编,换个番号,照常驻扎原地,与二战区军队共同“剿共”。对这种公然违背国际法的行为,连日本人都感到难以完全接受。日军表示,山西的日本派遣军全部留下不可能,可考虑留下一部分,最好是采取“个别发动”的办法。阎锡山见自己的精心策划取得了效果,很是高兴,便迅速聘请日军的一批高官为二战区的“总顾问”、“副总顾问”,并委任日军旅团长板井少将为“太原警备司令”。为了不伤侵略军的“感情”,山西境内始终没有举行“受降”仪式。对重庆国民政府,则采取蒙哄欺骗的办法,将日军出操时架枪的情况拍成照片上报,宣称“二战区接受完毕”。

在阎锡山的精心策划下,由亲信赵承绶等出面,以“日中双方志同道合共谋大事”为宗旨,成立了所谓“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合谋社”,简称“合谋社”,还组织了“亚洲民族革命同志会”和“日侨管理处”,积极活动,进行日军“残留”工作。阎锡山毫不掩饰地对部下说:“现在我们的兵力不够,应付不了共产党。为了充实兵力,只得招兵,但招兵又有困难,即使召来十万中国兵,也顶不上一万日本人。你们要好好努力,分头动员,设法争取,越快越好。”经过一番努力,阎锡山“残留”下包括军官、士兵、技术人员和家属在内的日本人6000余名,号称一万。凡被留用者,一律官升三级,兵发双饷。这种优厚待遇,让日本人也意外地感动不已。日军头目城野宏在鼓动日军官兵“残留”的大会上,激昂慷慨地号召:“凡是不愿回国作亡国奴而具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国民,都应该义不容辞地勇敢无畏地留下来!”阎锡山还让他的亲戚徐士珙和日本人城野宏出面,组织了“亚洲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亚盟会”,动员和笼络日军俘虏参加,他对日俘表示:“日本和中国同文同种,如能密切合作,就可以增加反共的力量,对于中、日两国,都有很大的利益。”阎锡山居然将他的“民族革命同志会”发展到了日俘中间,其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卑劣和寻求反共帮手的急迫,完全暴露无遗。

一边是对日、伪笑脸相迎,情同手足,另一边对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则是充满仇恨,迫不及待地要予以消灭。在急急忙忙进占太原的同时,阎锡山在孝义召开军事会议,提出抢占上党的问题。上党,是指以长治为中心的晋东南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上党郡为其一,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八路军总部曾长期驻在上党,领导和指挥抗战。如能抢占上党,对于在山西境内的共产党、八路军力量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占领上党之后,向东向南,均能居高临下,向华北和中原伸手。有的将领对此疑虑重重,认为上党是八路军势力最强的地区,孤军深入,更犯兵家大忌。但阎锡山坚持认为要巩固山西,进而控制华北,必须先占据上党。他排除异议,坚持己见,拼凑起一支17000余人的部队,派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领,于8月17日由汾东地区向东开进,直扑上党。

开始时,史泽波不断传来捷报,顺利占据了六座县城。阎锡山接到捷报,踌躇满志,喜从中来,更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完全正确。当晚特意与身边的将领们开了个碰头会以示庆祝。会上,阎锡山容光焕发,频频与将领们碰杯,似乎对打响内战第一枪,轻取上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但他轻估了共产党“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决心,轻估了八路军和人民的力量。毛泽东对此事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57页)9月初,正在延安开会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乘飞机返回上党,指挥八路军打响了上党战役,决定将来犯的阎匪军歼灭在上党。八路军迅速将史泽波占领的六座县城夺了回来,肃清外围,团团包围了长治城,并展开了激烈的攻城战斗。史泽波被围在孤城之中,向阎锡山连发急电,请求援兵。在这出乎意料的突变面前,阎锡山惊惶失措,但仍不相信会一败涂地,一面复电称:“上党必争,潞安必守,援军必到,叛军必败”,一面急忙拼凑力量,组织起两万余人的部队,前往上党增援。

时值晚秋,阴雨连绵,山洪漫流,泥泞阻道。阎军炮兵、辎重不少,兵士除携带自己的弹药之外,还给长治守军带了许多弹药,步履艰难,每日只能走二、三十里。再加上沿途民兵和游击队的袭扰,部队士气低落,怨声载道。因此,在八路军的坚决抗击面前,损失惨重,难以挪动。阎锡山得知增援无望后,为保存实力,令援军撤退。阎军狼狈不堪,官兵各不相顾,争先恐后,在一条不到十米宽的小路上蜂拥逃窜,自相践踏。八路军尾追和拦截部队两面夹攻,阎军彻底崩溃。援军司令、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死于乱军之中,还有多名高级军官被俘,除逃回2000来人之外,援军全军覆没。消息传到太原,阎锡山像挨了当头一棒,气急败坏而又无可奈何。援军被消灭之后,困在孤城中的史泽波主张坚守,伺机突围。阎锡山却下令,要困在长治的守军退回临汾。史泽波只好率残兵乘夜弃城,向西逃窜。结果在沁河河畔被八路军围歼。史泽波和多名高官成为俘虏,除千余人侥幸逃脱外,也是全军覆灭。

上党战役中,阎锡山的所谓“精锐”部队被歼灭13个师共三万五千多人,占到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人民解放军的这一拳,确实打得他喘不上气来。阎锡山的如意算盘,遭到如此重击,气得他卧床不起,连62岁的生日也不过了。对共产党的仇恨又增几分,与共产党斗争到底的决心也更见其顽固。上党战役失败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焦虑不安,阎锡山常常通宵失眠。为了逃避痛苦,他跑到聘用日本战犯培训军官的“省训团”去寻求安慰。他在省训团里传见各队队长,再三要求要听日本教官的话,要好好向日本教官学习。他甚至荒谬地提出:“在这里学习,和去日本留学是一样的,机会真正难得。”此时的阎锡山,已经满脑子只有反共一件事情了。

穷途末路 依靠特务维持

阎锡山对共产主义是下过一番研究功夫的,对共产主义的反对,有着自己的政治理念。他承认,“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具备‘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的思想体系”,“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富国际精神、奋斗精神、群众精神的著名政党”,并承认人类社会“露有一个私有的大空隙”,让共产主义“至少可以煽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民,向十分之三以下的人民进攻”。他的立场,天然地是站在十分之三以下的那一边,因此,对十分之七以上的人民群起而攻之充满着畏惧和仇恨。经历了抗战的酸甜苦辣,经历了“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惊险和难堪,阎锡山就越来越认清了自己真正的目标。他说:“我竭尽全力反共,乃因为我指挥共产党的军队八年,又与之斗争五年,前后有十三年之久,深知共产党的做法。”联共抗战的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看到了共产党为贫苦百姓谋利益的决心和力量,也看到了在共产党的发动和组织下,穷苦人民站起来时爆发出的仇恨和怒火的可怕。不管他在理论上如何大谈“物产证券”、“按劳分配”的合理,也不管他提出过什么样的治理国家的良方,只要共产党存在,发展,他阎锡山就没有好日子过,更不用说继续当山西的太上皇。自当都督以来,他的财产天文数字般飞速上升。其父、岳、继母、妻、子、亲戚等,都先后挂上了董事长、经理、名誉董事之类的职衔,在名目众多的“公营”和私营企事业中大发其财。别的不论,仅在五台河边一带,阎家集地不下20万亩,已经是山西最大的地主了。政治理念与经济利益,都与共产党的主张和路线水火难容。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共产党为自己服务,但条件已变,就不能允许共产党在自己眼皮底下生存发展。

和平和复兴都等于消灭共产党,但消灭共产党又谈何容易。“共产党能笼络人心”,自己的作为又恰恰不得人心,为了维护和保持在山西的统治,除了军队之外,只有依靠特务组织。因此,返回太原后,他大力发展和强化特务机构,迅速组成了三大特务系统:特警处,政卫处和参训队。“特警处”全称是“特种警宪指挥处”,拥有大小70多个单位,1400多名专职特工人员,720名武装特务和900多名派出人员。其骨干分子是第二战区政治部阎的亲信梁化之手下的特工和共产党、八路军的一些败类。它规模庞大,权力无限,生杀予夺,为所欲为。可以随意扣捕山西境内任何军政人员和民众,任意审讯、残酷毒打并处死。在太原市的行政、军事、经济、教育各机关以及工厂、学校、商号、饭店、旅店等地方,都有秘密发展的“细胞”,随时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稍有不慎,言论中透露出对阎锡山的不满,就会被特警处抓捕、审讯、禁闭,以至杀死。日军投降后的山西大地,成为特务统治下的黑暗世界。“政卫处”仅次于特警处,是阎锡山掌握军队内部动向,搜集共产党、牺盟会和决死队情报的耳目。“参训队”全称是“太原绥靖公署谍报参谋训练队”,是训练军事谍报参谋和进行军事情报活动的特务机关。这些特务机关,与军队一起,成为阎锡山存在的支柱。依靠这些力量,阎锡山千方百计制造名堂,对军队和民众进行空前的残酷统治。

上党战役中,近三万官兵被俘,其他地区,也有许多当过八路军俘虏的兵士。八路军优待俘虏,采取宽大政策,对愿返回者,都发给路费,开给路条,予以释放。这些被放回来的官兵,特别是干部,成为阎锡山心中的一块病。一方面,他惧怕这些人受了共产党的教育,变成了他的敌人;另一方面,更怕他们回来宣传,瓦解和动摇军心。于是就成立了“晋绥军返部干部集训团”,简称“返干团”,他亲自担任团长,将被俘释放的干部都集中于内,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集中营,以“警戒严密,追查彻底,宁枉勿漏,断绝归路”为原则,由“特警处”等特务组织进行残酷迫害。释放干部进团编队后,三个月内不准外出、不准窜队、不准和家属亲友见面,严密拘禁,强迫写自白书,并揭发别人。对所谓“有问题”者,分别开班斗争、队斗争、团斗争大会,采取车轮战、围攻、棒打等办法,反复予以肉体和精神的折磨。1947年6月之后,竟然仿照封建时代给囚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