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晋枭雄:阎锡山传-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决定人生命运的大事上,算卦先生如此灵验。阎书堂当年在选择“打虎”时机时,就常常依靠占卜,这次灵验,使他更加迷信。也许是父亲的态度产生的影响,也许是这件事给阎锡山留下的印象太深,他在《日记》中写道:“不可迷信,亦不可不迷信。”此后,他一生都讲迷信。“锡山”二字给他带来了鸿运,赵廉佑的帮助也不可忘怀。赵廉佑后来在山西总有官可做,有财可发,算是得到了一份厚报。
阎锡山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就是从19岁考进武备学堂那年写起的。他写道:“我19岁时,为时势所驱,认为欲有补时艰,有济国危,只有投笔从戎,乃考入太原国立武备学堂。”把19岁之前,在老家的投机破产经历和流落太原的狼狈状况全都略去。摆脱困境,寻找出路的迫切,完全变成补时艰,济国危的动机。
与原来的生活相比,武备学堂是一个崭新的天下。阎锡山既然把它看作改变命运的重要一步,也就拿出全部的精神投入其中。如同做买卖一样,期望厚利,自然须舍得本钱。他学习用功,成绩很快就凸现出来。他的国文基础好,作文在一百二十名同学之中常常名列前茅。先生为山西浑源人,是清进士,对他十分器重,特意赠字曰“伯川”,取百川归海之意,足见期望甚高。从此,阎锡山有了字。学习之外,他出操、训练也十分认真,尊敬师长,与同学关系也很热乎,受到学堂的重视,很快就当上了学生班长。他从小生活在闭塞的山区,家庭教育中又没有关心天下大事这一说,头脑中装得多的也就是个钱字。因此,在武备学堂的学习生活,使他大开眼界。当时的热血青年,大都对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的行为十分崇敬。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私下阅读了不少鼓吹变法维新的著作,日渐倾向于改革社会现状,对中国应走什么样的路进行思考。
1904年,清政府为适应组建新式军队的需要,选派一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山西武备学堂分到20个名额,经过筛选,阎锡山和他的拜把子兄弟黄国梁、张瑜都被选中。于这年7月,东渡日本,先后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一呆,就是五年。
这五年,是国内形势急剧动荡的五年,也是青年阎锡山迅速成长变化的五年。国内的革命如火如荼,革命派和保皇派斗争激烈,日本东京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集聚的大本营。受到清政府迫害的革命党人——华兴会,光复会,光中会等组织的骨干,都汇聚到了日本。大批有志青年从四面八方汇集在那里,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民主革命,相互串连,组织革命队伍。从中国的偏僻的黄土高原,到近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日本,阎锡山感受到了强烈的震荡。许多新鲜的事情,让他惊奇也让他沉思。他通过观察对比,不断思考中国为何落后的原因。到达日本的当年,日俄在中国土地上进行战争,给中国百姓带来极大灾难。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居然宣布“中立”,这丧权辱国的行为深深地刺激了留日学生。阎后来回忆说:“由所听到的话和所看到的书中,感到满清政府太腐败,太误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所谓宁将国家送给外人亦不给家奴……,而决心加入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在革命热潮的鼓励和影响下,阎锡山积极参加了“留日同学会”,在活动中又结识了一批朋友。五台同乡,日后成为他的忠诚追随者的赵戴文,当时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就是在这时相识相交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急速发展,要求将分散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革命政党。1905年7月,孙中山先生来到了东京,受到响应和支持革命的留学生与华侨的热烈欢迎。在群情激昂的大会上,孙中山先生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热情宣传反清、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严厉批驳康、梁为首的保皇派。阎锡山亲耳聆听了演讲,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会后,他还特意登门向孙中山先生单独求教,与孙中山先生研讨“平均地权”的有关问题,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孙中山先生的风度给阎锡山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孙中山的倡议与黄兴、宋教仁等人的支持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织的代表及其他革命分子70余人,在东京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在8月20日召开的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先生为总理。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进一步把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通称“三民主义”。同盟会特别注意军事活动,留日的军校学员自然成为积极争取的对象。在同盟会的积极宣传和动员之下,许多留日学生踊跃加入。阎锡山怀着为反清革命奋斗的理想,不顾清廷官员禁止参加革命活动的告诫,也违背了父亲“凡事要安分守己”的嘱咐,毅然参加了同盟会,并且还介绍赵戴文等人加入。
加入同盟会后,阎锡山的思想更加激进,活动也非常积极热情,在同盟会人士中,颇有影响,受到领导层的注意和会员们的好评。不久,孙中山先生要求东京同盟会总会,选拔军事骨干,作为回国后各省军事运动的核心人物。黄兴、陈之骥、李书城等挑选二十八人组成“铁血丈夫团”,山西的阎锡山、温寿泉、乔煦、何澄等人都被选为成员。
1907年,受同盟会总部的派遣,借回国探亲之机,阎锡山与赵戴文一起回山西宣传革命。他们坐轮船到上海上岸时,得知海关检查非常严格。因为他们携带着炸弹,赵戴文就有点紧张。阎锡山让赵把炸弹都交给自己,并说:“如果被检查出来,蒙(五台方言,我)一人担之,你不可承认是与蒙同行之友。检查时,蒙站在前列,你站到后列。”赵一时不解,带着炸弹却要站在前列,不是更容易被发现?以为阎锡山搞什么名堂,就说:“还是我站前列,你站后列,如何?”阎锡山回答说:“站后列有畏惧检查之嫌,易被注视,仍以蒙站前列为宜。”海关检查的时候,果然对后列查得更严格。过后,赵戴文对阎锡山胆大心细很是佩服,阎说:“事到危难宜放胆,不可畏缩,畏缩易使人怀疑。”其临危不乱的胆略,由此可见一斑。这次与赵戴文回乡,阎锡山只在家中待了五、六天,便辞别亲人,到雁门关内外考察形势,宣传革命,显现出一个热血青年为理想奋斗的无畏和执着。
这一年,阎锡山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在陆军学校,接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后,他很欣赏和崇拜日本人的尚武精神,赞同“弱肉强食”“强权公理”等一套理论。他认识到,军国主义就是“政府之政策则为军国政策,人民之教育则为军国教育,社会之组织则为军国社会”。军国主义与封建思想相结合,对他形成“中国自立之道,非厉行军国主义,不足以图强”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也在日本学生中广交朋友,与土肥原贤二、樱井隆治、坂垣征四郎等时有往来,为日后与日本长期来往,三十多年后同侵华日军相勾结埋下了种子。
夺得标统 参加起义 当选大都督
阎锡山和战友们积极活动,把目标首先对准两个标统。一标标统齐允,是旗籍贵族出身,沾染了八旗纨绔子弟的恶习,吸食鸦片,贪脏枉法,且又懦弱无能。同盟会组织人采取各种手段揭露他的种种劣行,大造舆论,频频攻击。不久,齐允因此去职,阎锡山的把兄弟黄国梁便升任一标标统。阎锡山此时兼了陆军小学的日文教官,经过苦心培植,学生张培梅、周玳等日后都成了他手下的干将。与此同时,阎和他的战友们又将夺取二标标统作为重要目标,但二标标统夏学津,既有靠山,人也能干,一时不好入手。
恰在此时,山西发生了“交文禁烟惨案”,给革命党人一个极好的机会。
1909年(宣统元年),清廷曾下命令,要求六年之内在全国禁绝鸦片烟。本来是装模作样欺哄百姓的举动,却也有贪心者欲从中取利。山西巡抚丁宝铨就是这么个聪明过份的人。次年,他就给清廷打假报告,宣称:“山西全省已完全禁种,吸食者不久也可绝迹。”清廷也假戏真做,就派钦差到山西实地查勘。这一下,可让丁宝铨急如热锅蚂蚁。原来,山西交城、文水一带,百多年来相沿成习,种植鸦片已经成为当地不少百姓一种重要的谋生方式,此时的情况根本没有一点改变。丁宝铨本来是想以假话制造政绩,邀功请赏的,如在钦差面前露了馅,岂不是欺君之罪?于是,立即派一标标统夏学津带兵,星夜赶往交城、文水等地,勒令当地官员迅速将地里长着的鸦片烟苗一律铲除。地方官员不敢怠慢,层层下令,纠集人员赶快动手。种烟农民以此为生,铲除烟苗无疑于断了他们的生路,加上此时正值烟苗开花结实季节,他们怎舍得让人毁掉?男女老幼始则成群结队苦苦哀求,继则挥舞锄头聚众抗拒。夏学津大怒,令士兵开枪恐吓。一开枪,场面更加不可收拾,混乱中烟民被打死打伤数十人。丁宝铨见出了大乱子,再扯弥天大谎,竟向清廷报告,诬烟民抗拒铲烟为土匪聚众作乱。流血事件引起山西各界的极大愤怒,同盟会员们抓住时机,通过太原的《晋阳日报》,连续登载揭露丁宝铨、夏学津镇压民众,造成流血惨案的真相,并写了成百上千的黑名帖四处散发。太原城搞得满城风雨,北京的《国风日报》和上海的《申报》也予以转载。一时间,全国上下,舆论哗然。在京的同盟会员又多方活动,经御史胡思敬奏参,清廷只得将巡抚丁宝铨撤职调离,将标统夏学津撤职查办。挤走了夏学津,阎锡山顺理成章成为二标标统。这样,革命党人把山西的军权控制到了自己手中。
阎锡山掌了军权之后,并没有满足陶醉,他处心积虑地寻求更多的支持,为下一步攀升打基础。此时立宪运动闹腾得正凶,各省成立咨议局,立宪党人也成为一派“代表民意”的势力。阎锡山看到这一派势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就用出自己善于谦恭阿谀的手段,以晚辈后学的身份拜访山西咨议局的议长、立宪党人梁善济等人,并与梁善济的秘书拉上关系,以拜把子的老办法结为“金兰之交”,从而取得立宪派的信任和重视。但同时,他又与革命党人中的同志合谋,凭借自己的“铁血丈夫团”的身份,发起成立“山西军人俱乐部”。通过这个组织,把新军里的革命党人团结起来,成为混成协内同盟会的秘密领导核心。
在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阎锡山就这样立于“左右逢源”的境地。阎锡山参加同盟会并进入铁血丈夫团,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显现了他追随革命、反对清政府的志向;但他在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候,又不时暴露出力图圆滑处事,企求左右逢源的狡黠。应当说,这是善于投机的商人习性的表现。
1911年秋,丁宝铨被赶走后的新任山西巡抚陆钟琦到任。原新军协统姚鸿发升任督练公所督办,于是协统一职空缺。姚鸿发记得父亲的嘱托,想让阎锡山接这个位置。经过在巡抚面前和咨议局内的活动,事情已基本成为定局,但还需要阎出5000两银子,以便做进一步的疏通。姚鸿发找阎锡山商量,阎锡山开始听说有了升官的机遇,心里不由暗暗高兴。但权衡一番之后,他还是委婉地拒绝了姚的好意。他寻思,革命形势逼人,眼看着山西局面就会大乱。乱中立足,必得有实实在在的权力。协统听起来是个高官,但只是有高位厚禄却无指挥实权的虚衔。现时所任的标统,表面看在协统之下,却能指挥调度各营各队。要成就一番事业,还是不能离开。阎锡山虽然一心想着高升,但他的算计总是实实在在,图虚名的事,并不想做。
当此时也,全国各地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廷统治者已是土崩瓦解。立宪派吹吹打打,想着用调和的办法维持清朝统治的残局,却又得不到满清统治者的应允。社会矛盾愈积愈多,有如积薪成堆,一遇火星,就会大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点燃了东西南北的革命烈焰,各省纷纷起而响应。10月21日,与山西一河之隔的陕西省,同盟会员张凤翔领导的武装起义取得成功。消息传到太原,山西的革命党人受到极大鼓舞和激励,同盟会员们在新军中积极活动,很快就传开了“湖北、陕西革命成功,山西也要准备起义”的消息。
面对这“骤雨欲来风满楼”的汹涌势头,巡抚陆钟琦十分紧张。他对新军很不放心,决定把他们调离太原,同时请清廷紧急调派军队来太原防守。于是以防止陕西革命军东渡为名,发出严令:一标的两个营必须在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七)全部从太原出发。标统黄国梁与标本部的人员,在各营领到子弹前(清廷对防止新军叛乱已有警惕,新军各部平时只发枪不发子弹),就必须先行出发,否则,以违纪砍头论处。
革命党人一边,这时也正进行紧张的活动。消息传来,他们立即识破了巡抚的“调虎离山”计。黄国梁与阎锡山、赵戴文、张瑜、温寿泉等紧急商议,认为不听命令,就领不到子弹,无法起事。只有想办法领到子弹,才能发动起义。最后决定:黄国梁带部分兵士先行出发,造成听从调动的假相;后续部队领到子弹后不离太原,找借口在城边拖延时间,黄国梁得到消息迅速回马,在城里的部队立即响应。黄国梁依计行事,10月28日下午,率标本部人员和骑兵营出发到了祁县,等候太原的消息。
二标标统阎锡山在城内连夜召集本标中同盟会员会议,也对起义作了部署。阎锡山对起义没有异议,但大目标下不忘打自己的小算盘。他决定,待一标先发动兵变后,二标再迅速进城。标下两个营的部队,一个营开往子弹库,把军械控制到手中;另一个营开往抚台衙门,见机行事。会议结束后,参加会议的一个排长,刚出会议室门,猛不防被反对革命的二营管带撞见,一把拉住,问开的什么会。这个排长一时语塞,说不上来,被那位管带凶巴巴地骂了几句。他惊惧之下,以为事已败露,惶恐不已竟跳井自杀。阎锡山闻讯,急得浑身直出冷汗,当机立断,派兵将那个管带囚禁起来,一边就赶忙召集军队,宣布起义的命令。
1911年10月29日凌晨,太原起义的枪声打响。里应外合,太原新南门被顺利攻下,起义军直扑巡抚衙门。兵士们冲进抚署,与巡抚陆宗琦及其儿子陆光熙相遇。陆宗琦还大摆巡抚架子,指手画脚怒责起义士兵“想造反”。其子陆光熙则看见势头不妙,掏出身上的银钱就往空中一抛,企图趁着士兵乱抢银钱的混乱,掩护其父逃跑。不料想这一举动反而激起士兵们的怒火,陆氏父子当即被乱枪击毙。协统谭振德也在街上被打死。
此时的二标标统阎锡山,心情忐忑地带着少数亲随,静静地藏在本标操场附近的小树林里,听着城里四处乱响的枪声,焦急地等待打探消息的士兵回来报告。战斗打响后,他就把属下的官兵撒到巡抚衙门周围的各街巷,打探进展情况,自己却小心翼翼地不肯走出军营一步。在得知一标的部队攻下抚署的消息后,他忙派出一名排长,他的得意门生张培梅带兵去攻打抚署后面的巡防营马队。他暗示张培梅,要像是配合起义,又要像是去保卫抚署,不要草率而应见机行事。自己躲在小树林里熬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知该不该出去露面。左盘右算,一时难得要领,心情十分焦急。出去露面早了吧,万一革命不成功,自己将落个造反罪名,辛苦奋斗得来的一切,瞬间毁灭。可如果革命成功,自己出去露面太迟,功劳被别人全都占去,多年来的革命行动,又成一把无果之花。这一套“成则居功,败则诿过”的算盘,确实显现了阎锡山的精明算计和善于投机的本能。终于,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阎锡山心里有底了,带着人马煞有介事地杀奔巡抚衙门而去。
29日中午,山西同盟会召集各界人士在省咨议局举行紧急会议。立宪党人、省咨议局议长梁善济主持,起义领导人阎锡山、温寿泉、姚以价、张瑜、张树帜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山西军政府,并推选一位大都督作为领导人。阎锡山对此事已有精明算计和周到安排,于是他首先提议,山西应仿照武昌起义的做法,推举名望高的姚鸿发为都督。但姚鸿发以其父亲还在担任清廷陆军部侍郎而且家眷在北京为由,谢绝出任。起义中,一标出力最大,建功最多,有人又提议推一标标统黄国梁为都督,但黄国梁不是同盟会会员,起义打响时还在祁县未曾回来,而且黄不是山西人,结果遭到否决。这时,人们的眼光自然而然落到又一个领兵战斗的官员,二标标统阎锡山身上。但梁善济等立宪党人还跃跃欲试,就提出用投票的方法公举都督,大有当仁不让之势。众人吵吵嚷嚷,局面混乱的时候,阎锡山先人一着的安排就发挥了威力。经他授意的心腹将领张树帜,一个箭步跳到台上,把手枪“咣”地往桌上一拍,趁机把梁善济挤到一旁,振臂高呼:“选都督作么子要选票?我们军人不干这一套,要选就举手!我们选阎统标做大都督,赞成的都举手!”阎锡山的亲信张培梅、周玳等都把手枪亮了出来,大喊大叫:“赞成的都快举手,快举手!”立宪派议员们哪里经过这样的阵势,一个个被寒光逼人的手枪吓懵了,哆里哆嗦地乖乖举起了手。张树帜俨然以主持人的身份,连叫几声“全体赞成,全体赞成”,张培梅等人喧哗呼应,阎锡山就顺利当选为山西省军政府的大都督,时年二十九岁。这既是他投身革命积极奋斗应得的辉煌,也是他高人一筹善于算计而到手的果实。
军政府宣布,改称中华民国,从此用黄帝纪元年号,悬挂“八卦太极图”旗。它标志着清王朝在山西的统治寿终正寝,标志着山西成为革命省份。
不论实际过程中的是是非非如何曲折,就全国大局而言,太原起义,是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9月视察太原时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不惟山西人当感戴阎君,即十八行省,亦当致谢。何也?广东为革命之最初省份,然屡次失败。满清政府防卫甚严,不能稍有施展,其他可想而知。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山西处在北京近侧,山西起义,对清政府的统治中心震动极大;山西又当南北通衢之侧,山西起义成功,对革命势力控制南北交通,极为重要。所以,孙中山先生的这个评价,并非客气之词。应当说,阎锡山作为同盟会的骨干,投身革命多年,参加太原起义并非投机,但他在紧要关头的机警和园滑却又非常人可比。这使他在历史重大关头获得了厚利,为此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年春节;阎锡山要回老家过年。因为是当“大官”后第一次省亲,部下的亲信们就认为这次一定是“衣锦还乡”,因此就安排得异常隆重排场,要显示显示督军的威严和气派。于是,拟了一份筹备计划,有庞大的随从队伍,携带贵重的各色礼品,准备笔挺的洋服和炫目的军服,光大小车辆就备下三十多辆。呈给阎督军以后,阎眯起眼瞅看了一番却摇了摇头,拿起笔全都勾掉了。部下吃惊不小,心想这还不满意,如何是好?不料,阎锡山只要一辆旧吉普车,随员也只有两名士官和一名司机。车开到河边村头,阎即让停车。下车后,又取出随身带着的外祖母亲手缝制的中式衣服,认真地穿戴起来。尔后,让士官和司机跟在自己身后,步行着进了村。一路走,一路跟村民打招呼,说家常,一行四人,足足走了个把钟头才到家。
这个习惯,阎锡山一直坚持了很长时间。当都督不久,他就在家乡大兴土木,耗费重金建设府第,前前后后陆续建设二十多年。近千间房屋的二十多个院落,气势不凡,金碧辉煌。一朝为官,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威风凛凛。他并没有脱出几千年来当官摆架子的常规和心态。而他本人出入河边,却又坚持一副本份的常人打扮。这一方面显现了他出自社会底层,又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有比较浓厚的民本思想;而他的行为习惯,既蕴含着浓厚的封建色彩,也显露出淳厚民风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体现了他善于以低姿态掩饰自己,以换取百姓的好感。生活中的这种接近平民的作风,与政治上善于韬光养晦相一致,都是阎锡山做人的重要特点。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避难到包头 逢迎袁世凯 保住都督职位
北京眼皮底下的太原起义成功,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还是使清廷大为震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