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他和马士英共同协调下,组建“江北五镇”的一线国防规划终于实现,原来隶属马士英的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左良玉分别担任各镇的司令员(总兵)。
现在,督师江北的史可法,就是在法律上拥有了对“江北五镇”的军事指挥权。
下面,来一一介绍“五镇”的基本情况。
第一镇:黄得功部
驻地:滁州、和州地区
兵力:三万五千人左右
司令员工作履历:黄得功同志,辽宁开原人,专业军户出身,自幼从军辽阳,为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辽军”一脉,崇祯年间长期在南直隶的江北及河南一带同张献忠、革左五营等反政府武装作战,获得战功后升至庐州总兵。明亡前,跟随凤阳总督马士英平定河南永城刘超叛乱,被封为靖南伯。
司令员个人特点:1、五镇之中,兵员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2、因弘光帝曾在其辖区“避难”,因此两人也最有交情,黄对弘光帝也最为忠诚。第二镇:高杰部驻地:徐州、泗州地区
兵力:三万人左右
司令员工作履历:高杰同志,陕西米脂人(与李自成同乡),先加入李自成的反政府武装进行包装,后转正到政府武装中发展,既能作战有功,又善于保存有生力量。自从反政府武装中“华丽转身”后,从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作起,不断做大做起,现己升级为坐镇一方的诸候,一颗大明军界冉冉升起“新星”。
司令员个人特点:绰号翻山鹞,敢于太岁爷头上动土,向“大明第一大盗”李自成下黑手,“盗窃”走老李一生最珍贵的两样东西。
一为“窃妻”(非正妻,乃妾),高司令借助职务之便,与李妻邢氏一见钟情,再见难舍,三见勾搭,后为免予被李自成追究法律责任,乃“夫妻双双把命逃”,投靠大明政府寻求保护“婚姻自由”;二为“盗名”,高司令在率部南撤途中,多次盗用李自成之名,组成“山寨版”的大顺军,打着“闯王安民”的旗帜,哄开了多所城池的城门。在哄开城门进城后,先集合军队,当众宣布自己作为“闯王部队”,将严格执行一不抢夺公私财物二不杀害百姓三不放火的军令,但令刚出口,军队已四散而走,进行一抢二杀三放火“工作”去也。此一作法,严重侵犯闯王的名誉权,并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有鉴于此,高司令成为铁杆的反顺派,誓死与大顺政权血战到底。
第三镇:刘良佐部
驻地:凤阳、寿州地区(朱元璋的老家)
兵力:三万人左右
司令员工作履历:刘良佐同志,北直隶人,崇祯年间统兵在宿松、庐州、广安一带同反政府武装作战,获得战功后升至总兵。明亡后,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的邀请下率部进入南直隶。
司令员个人特点:1、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2、五镇之中,战斗力最差。差到什么地步呢?有例为证,南撤时,刘军“一路走来一路抢”,在临淮,军民关城门拒其入城,刘良佐恼羞成怒,干脆攻城,结果攻了三天三夜,刘军损兵折将,而临准却“我自岿然不动”。
3海外关系复杂,其弟刘良臣在松山之战后降清,因此该同志已被清朝有关部门确定为重点“统战对象”。
第四镇:刘泽清部
驻地:淮安地区
兵力:将近三万人
司令员工作履历:刘泽清同志,山东人,崇祯年间靠在平定登州孔有德的叛乱中,小打小闹,也竟然也混了个山东总兵。
司令员个人特点:1、善于表演“穿越剧”,在接到崇祯帝“勤王”命令后,竟一举穿越到汉代,扮起了“塞翁之子”,风风光光地上演了一出“坠马断腿”之戏;2、人长得极漂亮,白面朱容,望之若画中人,但为人及其凶残,平时爱取死囚心肝下酒,为一小怨,即暗杀其亲叔;3、典型的墙头草,帝位大选中,先为“挺潞派”,转而倒向“挺福派”。
4、善长进行房地产开发,在准安成功开发“南明第一豪宅——刘家(刘泽清家)大院”。
以上四镇,就是以前曾提到的“江北四镇”,也是马士英同志在选帝中的决胜力量。
第五镇:左良玉部
驻地:武昌地区
兵力:将近二十万人
因《明朝那些事》已对该同志已作过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在此只强调:1。该同志再生能力极强,虽常被李自成或张献忠两位“造反大亨”打得几乎全军覆灭,但转眼间就能“完整加初”,目前,该部政府额定人数为五万人,但因左良玉同志喜欢“韩信统兵,多多益善”,同时也为了解决社会再就业问题,因此大幅招兵,使其成为南明政府兵员最多的一镇;2。该同志属于“两头都冒”的特殊人才,虽然打造反军屡立战功,但一贯目无组织纪律,藐视上级领导,且特爱搞“杀良冒功”的伪政绩工程。
明朝自仁宗当政以后,国家实行“和平建设奔小康”全民工程,手握重兵的赳赳武夫成为了皇帝重点防范的对象,而深受儒家熏陶的文官们一般是不会“兴兵犯上”的,因而备受青睐,在军事上逐渐形成了“以文官制约武将”管理模式。
大明军事管理条例规定:文职总督为武职总兵的上级领导,总兵进见总督,要“甲胄行跪”(穿着军装行跪拜礼)。尤其是大明第一政治“牛人”张居正当政期间,大明“一等一”武将谭纶、戚继光、李成梁都要向这位文臣首辅行礼,一口一口自称“门下”或“小的”,这大大长了文臣们的“威风”,煞了武将们的“锐气”。
但自崇祯初年,在“满清及下岗农民”这两股反政府武装的内外压力下,形势发生了逆转,抵御外敌和镇压内乱都需要武将兵哥们领兵在前方打打杀杀。老祖宗朱元璋一手创立的“卫所制”早已名存实亡、运转不灵,只能采用“募兵制”来应急。
“募兵制”下,大兵的招收、训练、作战、工资、甚至小命,都掌握在统兵的武将手中,间接领导文臣们就插不上手了。
这样,大明末年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武将集团,武将们的出头之日终于来到了,文臣们发现自己的指挥棒不灵了。
但在崇祯同志的执政期间,这个问题还不是十分突出,因为中央政府还没有破产,法律的威慑力仍在,借助这一威慑力,有能力、有手腕的文臣们,如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他们在督师期间,武将兵哥们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听话的。
然而,随着三月十八日大明中央政府完蛋后,大明丢失的不仅是一半的国土,还有法律那至高无尚的咸慑力!
同时,通过对福王竞选的成功运作,大明武将们,尤其是前面介绍过的江北前四镇,更感到自己不菲的“硬实力”。“皇帝都是我们推上去的,天下其奈我何?”,四镇们现在可是牛皮哄哄吹,大话滚滚来!
可怜、倒霉的文臣史首辅就在这种不利的大环境下,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史可法先组成了“宣讲团”,“宣讲团”手持圣旨来到各镇军营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时,高司令不高兴了,当面顶撞:“旨、旨、旨,什么圣旨,我敢在皇宫大殿上跑马,圣旨对我来说算个屁!”
第五镇左良玉更绝,因在帝王大选中未能履行神圣的选举权,维权意识十分强烈,竟然不承认弘光中央政府的合法性,拒绝圣旨开读,后在湖广巡抚何腾蛟、部下副总兵卢鼎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允许宣讲团开读成礼。
态度之恶劣、情势之严重,令史督师不寒而栗。
但史督师是何等人,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早已炼就了他“铜蜿豆”式的顽强。几经俳徊后,他很快就找到了新办法,这个新办法的“核心”,就是“给力”。
首先,他上奏弘光帝,以“策立”有功,封高杰为兴平伯,刘良佐为广昌伯,刘泽清为东平伯,黄得功已经被封为靖南伯,提升一级,加封为靖南候,左良玉则以“守土抗战”有功,由宁南伯加封为宁南候。并准确无误告诉这五位兵哥,咱封的可不是短期饭票的“流”职,而是长期饭票的“世”职,好好给新老板干吧,辛苦你一个,幸福千万代。
其次,给予五镇在辖区内自由征税、自由开荒、自由开矿、自由任命官吏的“四大自由权利”,各辖区完全成为了南明属下的“特别行政区兼自由贸易区”。
最后,规定如果五镇能向北进军,收复领土,那么,“收复一地,管辖一地”,新收复的领土完全由各镇拿来建设“特别行政区兼自由贸易区”。
“各镇的兵哥们,放胆一博吧!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你们的,你们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必将能照亮大明惨淡的天空!”史督师自信地想。
德服高杰
史督师的“给力”政策让各镇们有了进取中原的决心了吗?
很遗憾地告诉您,答案是:没有。
为什么没有,各镇兵哥的一致回答是:没钱。
史可法就纳闷了,钱不是按每兵每年二十两下拔了吗?政策不是允许各位兵哥先富起来吗?为什么就没钱了呢?
各镇兵哥的回答振振有词:钱,是下拔了,但仅下拔了一部分,况且我等为“北伐中原”及解决严竣的“社会就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兵员“扩招”工作,下拔的款项早已花光;另外,允许我等收税开荒开矿的政策是好的,但这三项政策的实施需要时间和人力,远水不解近渴。鉴于以上的实际困难,请督师大人稍安勿躁,耐心等候。
史可法这下无语问苍天了,他只得上奏,请次辅马士英同志伸出那双神通广大的手,速筹款备响。
还没等出个结果,扬州就出事了。
让扬州出事的人就是对闯王“窃妻盗名”,犯下不可饶恕罪行的高杰司令。
出事的原因如下:
高杰司令实际上是现在五镇中最穷的一个,多年来不断扩招,兵员军属负担沉重,这次驻防的徐州、泗州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供养不足,日子紧紧巴巴。
缺钱,不是可以向北发展吗?但向北就意味着同大顺或大清刀兵相见,对自身实力有充分认识的高司令明显自信心不足。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高司令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南明一个特大城市——扬州身上。
扬州,自唐代以来就进入世界最发达地区以及最适于人类(有钱人)消费的城市行列,唐诗曾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后虽经岁月变迁,风采浪漫依然,到明末,扬州已成为世界上十个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城市之一,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真正是一只能下金蛋的“鸡”。
高司令知道,如得到扬州,就会金钱滚滚来,穷鬼变富翁。但现在自己已是大明的伯爵,挤身于上流社会之中,再搞一抢二夺就大失身份了,思来想去,决定采用一种“讲文明、懂礼貌”的方式取得扬州。
高司令致信扬州巡抚黄家端,要求将抗战有功的将士家属安置在城内。巡抚尚在迟疑,扬州百姓见高司令的部队在扬州附近的村庄不守军纪,烧杀抢掠,于是纷纷罢行罢市,组成“自卫队”,登城坚守,誓死不让高司令的“蝗虫”军队进城。
高司令干脆一不作二不休,于六月初七下令攻城。这时,一个一心想“为人民做点事情”的爱心志愿者出现了。他就是扬州进士郑元勋,该志愿者自告奋勇,代表百姓出城同高司令举行和平谈判,达成了“只让军属进城,不让军队入城”的两点协议。
但当“郑和平大使”进城公布和平协议时,群情激奋的百姓立刻怀疑此中有大大的阴谋,郑大使是个“卖城贼”,一通拳脚下去,竟把这个可怜的“小人物”给打死了。
这下谈判无望了,高司令再次下达攻城令,十万火急之下,扬州黄巡抚见大势不妙,脚底抹油——溜了!
扬州人民只得一边守城,一边向南明中央政府求援。
高司令的这种作法,换在崇祯时代,一万个脑袋也不够砍,当年崇祯收拾袁崇焕、孙传庭两个方面大员,一道圣旨,几个锦衣卫就能解决问题。但此一时、彼一时,老办法没指望了。大明中央政府内阁会议经过紧急磋商,结果是只能烦请史督师出面,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这次暴力冲突。
人命关天,史督师片刻不敢停留,带兵向高司令的大营冲去。这让高司令很紧张,连忙列阵以待。
但见到督师大人一行后,高司令发现自己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太大材小用了,督师大人是带兵来的这没错,但带来的兵也太少了,只有区区的三百川兵,不及高司令军队数的百分之一。
但就是这样,高司令仍一百个不放心。前些年袁崇焕玩“四两拔千金,收拾毛文龙”的经典剧目给他投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他热情地把督师大人迎至中军大帐,并留下了众多的“服务人员”,为大人提供“贴身管家服务”。
史督师抱定了“以道德引导人,以感情团结人”的服务宗旨,见高司令如此神经过敏,即将带来的三百川兵划出两百交与高司令统领,自己仅带一百川兵。
高司令的担心终于消解了一些,撤掉了部分“服务人员”,但仍对督师大人采取了“监视居住”的措施,并义务当起了督师的机要秘书,凡呈报史督师的机要文件,半文盲的“高秘书”首先要一一过目,然后才能送到督师大人的办公桌上。
“是可忍,孰亦可忍。”督师大人竟然也忍了!每天,形同监禁的督师一面粗衣劣食地生活,一面寝不安席地工作,并苦口婆心地与高司令着“教育与反教育”的心理较量。
这种唾面自干的修养震住了高司令,他不再坚持进驻扬州。而史督师,也考虑到高司令的“实际生活困难”,上奏弘光帝后,把京口附近的瓜洲作为高司令军队的又一个安顿之地。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和平处理完扬州事件的史可法刚想松一口气,高司令又闯祸了,但这次倒霉的不是老百姓,而是五镇中的另一个大腕——靖南候黄得功。
黄高二司令一个“井水”,一个“河水”,坏就坏在黄司令的那张嘴上,黄司令自恃是正牌的政府军,根本看不起高司令的“水货武装”,加上高司令的部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所以黄司令很鄙视高司令,常在军政界大发特发高司令是“吃皇粮的土匪”等言论。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鄙视久了,自然会产生出不满和仇恨,黄司令的这笔帐高司令是牢牢地记下了。文人小说下载
恰恰此时,黄司令率军由庐州北上,高司令怀疑这是史督师劝他撤离扬州,把此城交给黄司令的。于是就在黄司令经过的土桥发动了袭击。
实际上黄司令这入这次北上是去接人的,手下只带了三百人,结果一交战,三百人全部“光荣牺牲”,黄司令在手下的拼命掩护下,好不容易死里逃生。
吃了大亏的黄司令岂能善罢干休,他一回驻地,马上整顿兵马,准备与高司令决一死战,内战一触即发。
还是史督师,又一次当仁不让地当起了“调解员”的角色。
经过督师大人的联络协调,竭力相劝,并拿出自己的钱,以高司令的名义偿付给黄司令,终于让这次内战消弭于无形,双方达成“庭外和解协议”,暂归于好。
由于史督师多方奔走,串针引线,为南明的和平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江北人民给他赠上一个亲切的、恰当的爱称——“老媒婆”,当时流行的通俗歌曲这样唱到:“谁唤番山鹞子来(高杰绰号),闯仔(黄得功绰号)不和谐,平地起刀兵,亏杀老媒婆(即史可法),走江又走淮……”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辛苦、委屈、无奈的史督师依然在坚持、在等待、盼望自己的努力能有感动上苍的一天。
上苍有没有感动不知道,但却有两个人却被感动了,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了史督师的“统战”阵营中。
一个人就是当年背弃李自成,毅然决然同高司令携手“私奔”,现任高司令的正牌押寨的刑夫人,女人的心肠总是柔弱的,她见督师大人至诚忠义,就厚为调护,常劝高司令“改邪归正”,多尊敬领导、多和领导交流。高司令虽然桀骜不驯,却对刑夫人因为喜爱,所以惧怕;因为惧怕,所以听话,因此对督师大人的态度大为转变。史可法也感觉到这一点,投桃报李,把自己在扬州的府邸让给了邢夫人居住。
另一个人就是高司令的心理咨询大师——德宗,一个和尚。这个和尚有一个绝活,就是“谈祸福奇中”,为当时的一流佛学、占卜学、运筹学及心理学专家。连高司令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都毕恭毕敬尊称其为“师傅”。德宗和尚很佩服史可法的忠义,就借讲经说法的机会为高司令作单独的心理辅导和暗示教肓。他给高司令讲:“史督师在儒家为圣人,在我法为菩萨,居士与之同心同德,可以成佛也”高司令不知为何,竟被说得连连点头称是。
终于到了水到渠戍、花开果熟的时刻,高司令开始礼敬起史可法来,变得规规矩矩,变得言听计从,“统战”工作有了成效,史督师也十分高兴,他不无欣喜地说:“我终于能得到兴平伯的帮助了,收复中原,大事可期,成功有望!”
1644年7月,史督师坐镇扬州,积极筹备高杰的北伐事宜,但这时,中央政府传来了皇帝的旨令:“督师您歇歇吧,政府要举行南北和谈了!”
第六章 纷争的朝堂
马士英与阮大铖的故事
回过头来,说说南明朝内发生的那些事。
当凝眸史可法离去的背影时,次辅马士英笑了,笑得很烂漫!
史可法外出督师,有他己想立功域外的想法,但更离不开这位马次辅在幕后的“大力协助”——无论是徐弘基的弹劾,还是高刘两总兵的上书,都离不开次辅大人的私下授意。
要问这是为什么?离不开两字——权力。
马次辅太喜欢权力,太崇拜权力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可以用取得权力——丧失权力——再取得权力——再丧失权力四个过程来个一笔总结。
同史可法一样,马次辅也是一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莘莘学子,最终也是靠科举考试这块金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
步入官场后,小马同志一帆风顺,历任南京户部主事、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山西阳和道副使、宣府巡抚。
但小马同志太想加快进步的步伐了,而在明末官僚界,实现这一想法的捷径就是送礼——主动向当今朝贵们行贿。
送礼当然不能三核桃两枣,是需要大量政治资金的。但小商小贩家庭出身的小马同志显然没有这个实力,于是乎他就在宣府巡抚才当上一个月的时候,把罪恶的双手伸向了“官帑”(地方税收收入)。
也许是小马同志的人际关系没搞好的原因吧!他“挪用公款”的违法行为被同事——镇守太监王坤举报了,结果小马同志非但没升官,反而被丢官罢职,并被发配到边疆劳改。
但小马可不是匹任劳任怨的“好马”,不久,通过走关系终于离开了令他黯然神伤的劳改之地,并“无官一身轻”地回到南京。在这里,失魂落魄的老马同志(不能叫小马了,人逢霉事容易老,小马一下变老马了)遇到了同样落魄失魂的阮大铖同志。
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安徽怀宁人,明末著名的戏曲作家,通俗画册编辑、资深军事发烧友,还有,一个大大的党棍。
阮同志与老马同志属同年进士,和老马同志一样,年轻阮同志也有一颗渴望进步的心。于是,由同乡左光斗作为入党介绍人,光荣地加入了当时的第一大执政党——东林党。
但后来,因在官位升迁中,东林党领袖赵南星投了他的反对票。这下,老阮不干了,愤而退党,并转而加入了当时第二大执政党——阉党。
在后来东林党和阉党的血拼中,老阮坚定地站在阉党的一边,充当了“文化打手”的作用,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仿照水浒故事,出版了第一部个人通俗画册专集——《百官图》。该画册出版发行上万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争相传阅,成为揭露东林党罪恶最有力、最形象的广而告之。
但即使这样,阮大铖同志还是“高处不耐寒的”,他的政治智慧告诉他“:阉党只能逞凶一时,不能逞凶一世。”
因此在每次拜会魏忠贤公公后,他总是花重金“赎”回自己的拜见帖(即名片),以不留下任何犯罪证据。
半年后,有第六直觉的阮大铖不愿这样提心吊胆地玩下去了,主动申请“内退”回乡了。
果不其然,随着崇祯的继位,魏忠贤公公就不断出现了成为一只被打落水狗的险情。
奈不住寂寞的阮大铖急于想回朝发挥余热,于是再度发挥写作天赋,挑灯夜战,整出两份内容不同的奏章。
一份是攻击阉党的,一份是既攻击阉党又攻击东林党的。他派人连夜把这两份奏章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