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岁月河-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走多久,又弯过一片凤尾竹林,小燕开心地说:“到了,这就是我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伯父不解地问:“你说什么?‘布衣乐乎’。”

小燕撒娇地说:“不亦乐乎就是非常高兴呗,这都不懂。”

伯父用手指着女儿笑对周星说:“小周,你看我这个女儿,才读了几年书,就欺负老爸没文化喽!”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温馨的五口之家,父母兄弟加小燕,全都是那样热情地招呼客人。秀江流域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环境,把每一个村庄都装扮得清丽多娇。非怪人们说:“不愿做神仙,愿做秀江人。”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像这样的小渔村,应该说是比较富裕的。虽说政策有所限制,但这一带粮食、蔬菜、鱼、肉食品都能自给自足,连城里职工也赶不上这儿的生活水平。周星是年轻的画家,艺术家的敏锐使他感到,这里的人们应该活得更好;因为大家忘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旅游业的开发。为什么不让世人都来分享这大自然的美丽呢?小燕的父亲和大哥陪大家聊了一会,就分头去忙着准备中餐去了。好动、好奇、爱美是年轻人的特点,大家想出去遛遛,小燕便说:

“文革前,我父亲和大哥有次上山砍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型钟乳石岩洞。这件事传到市里,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专家们也来考证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这儿洞中有洞,变幻万千,景观美丽,有很大开发潜力;可文革运动一开始,这件事也就被搁置了。我带你们去看看怎么样?”

“有这等好事还有什么话说。”王蓉蓉首先叫了起来。

大家立即准备好了照明用的手电筒。走之前伯父告知大家一些注意事项,并一再叮嘱要早点回来,别让家中久等。小弟滿宝也跟着一道去耍。

洞口已被伯父和大哥保护起来了,但做了记号,所以很方便就找到了。大家拨开草丛,搬掉一些大石块,见到一个不大不小的洞口。周星是小伙子,自然要打头里走。小弟跟着姐姐小燕。洞口一段比较窄小,要猫着腰一个跟一个地行走。走过这段地方便逐渐开阔起来。空气比较潮湿,充满钟乳石的气味。手触摸到石灰岩壁上,有种潮湿的粉尘颗粒感。地面虽然起伏不平,岩石怪异,但并不算太滑溜。偶尔头顶会掉下几滴水珠。一阵小风随着一个小黑影从大家的头顶掠过。欧阳文涛和小谢惊叫了一声,可小燕的弟弟满宝却极不在乎的说:

“怕什么!那是洞里的蝙蝠,不会咬人的。我和小燕姐已来过一次了。”

周星晃动着手电筒继续在前面探路。“有人!”说话间小周警惕的后撤了一步,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后面的人。

空气一时紧张起来,连冯小燕和满宝也给吓了一跳。在这封闭的岩洞中怎么会有人呢?而且对方并没有做出任何反映。周星重新用手电光去搜寻刚才的目标,终于看清楚了,的确很像人,然而却不是人,那是一块直立的钟乳石。悠久的岁月,天工的造化,把它塑造成了一个人的形象。它像一个年轻的使者,或者说更像一位童子吧,它正笑容可掬微微弯腰地在欢迎大家。

“虚惊一场,自己吓自己。”谢红卫说。

周星以画家的独特眼力和形象思维观说道:“不如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它在这里已经等了我们亿万年了,给它封个名号也是理所当然,不负其望吗。我看就叫它‘仙童迎客’。”

大家都认为这个主意绝妙,名字也好。

小燕说:“后面的奇异钟乳石更加丰富多彩,不如我们都给它取个名字。不过谁也别再大呼小叫,把人都吓坏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没走多远果真又发现一块怪异的石头。大家琢磨着,并用带来的两只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观察了一下,几乎都认为像个罗汉菩萨。它歪着圆圆的光脑袋,挺着圆圆的大肚子,席地盘腿而坐,正聚精会神地掏着耳朵。旁边一块横卧的石头很像威风凛凛的大猛虎。大家给这组石头取名叫“伏虎罗汉”。再往下走,洞更宽阔了起来。突然,欧阳文涛摸着脑袋说:

“好像有水滴在我头上。”

王蓉蓉和小谢也说:“我也滴到了。”

周星和小燕两只手电筒向上一照射。哇,太美了!顶部是一个石幔的世界。大面积的石幔,长短不一的下垂着,不时还滴下几滴水珠。顺次看下去,正中靠岩壁的地方,有一块圆形的石幔,极像帝王宝座上的华盖伞。王蓉蓉说:

“帝王的宝座已被起义造反的农民拆了,空留此伞,年代久远便变成化石了。”

“这个联想到是挺合理的,闯王李自成进京时,明朝的末代皇帝上吊自杀了,这黄罗伞却弃于此洞变成了石头,我们就叫它‘明王伞’吧。至于头顶这大面积的滴水石幔,我们就叫它‘华盖滴翠’,你们看怎样?”周星的提议又获全票通过。

石幔向洞的右侧延伸,顺着石幔的视觉引导,我们往前越走石幔越少,眼前出现一根石柱和石笋。与其它岩洞石柱有别的是,柱体的四周环绕一些钟乳石的薄片,不知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大小、厚薄不一的薄片触动了周星的音乐灵感。他见满宝手里还拿着一根进洞时就握在手中的小木棍,便说:

“满宝,把你的小木棍给我用一下。”

他接过小木棍,轻轻地在石片上敲了一下,立即发出一种清脆悦耳有如编钟的声音。“好了,有办法了!”周星自言自语地说着,开始在十几块石片上试音。没多久便找到音域不算宽的音阶排列规律。于是,一首《东方红》的乐曲便在这沉睡了亿万年的石洞中回旋、震荡。乐曲唤醒了山神,唤醒了洞府中的一切生灵,呈现着古老中华大地的洞穴石文化。优美的石钟音乐拨动了诸位年轻人的心弦,大家都想试一试。这当然是可以的,捷足先登,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大家尽兴的敲着,但周星一再叮咛,千万别伤着这宝贝,因为这是人民的财富,祖国的财富。它像个初生的婴儿,爱它,但不能过分地去惊动和挑逗。

“取个什么名字呢?”欧阳文涛提醒大家后又自言自语说:“石洞,钟乳石,琴,哎!对了,我们就叫它石钟琴吧。”

周星立即提出异议:“不行!石钟琴好像是那个演白毛女的芭蕾舞女演员的名字,还是换个名字吧。”

经过一番争议,便定了一个“钟待知音”,暗示这宝贝等候知音的到来已是亿万年了。再往前行,地下的石头似乎少了些,地表面掩盖了一些黄泥沙土。小燕说:

“我记得前面不远有一条地下溪流,溪水极其冰凉。你没感觉出来吗?这里气温也低一些。学校地理老师曾讲过,我们秀江流域亿万年前曾经是海洋,地壳的运动使沧海变成了桑田。科学家论断,这一带有地下河流,有丰富的水源,不知道这洞里的溪水是否属于地下暗流?”

这个问题周星很难作确切的答复,只能说:“大概是吧。”

滿宝突然“哎哟!”叫了一声,他给一块东西拐痛了脚,气得他一脚踢去,那东西便咕碌碌不知飞向了何处。小燕关切地用手电筒照了照地上说:

“哎!这是什么?好像是一块破碎的陶片。”

周星也把电筒凑了过来。这土质似乎有点特别,黄黄的泥沙土不算太紧,但中间却有一滩有如人形的黑土。一块陶片露出一角在黑土外,其中一部分可能被满宝踩碎踢飞了。周星小心翼翼地把黑土扒开,土下没有人的骨头和化石,却扒出了半个尖底陶罐。搞美术的人虽不精通考古,却有一点粗浅的知识。他感到这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东西。口和盖子都很小,瓦片上有人用指甲掐出排列有序的花纹。周星感到问题非同小可了,脑海中涌出许多为什么。为什么黑土像人形而又不见人的遗骸?为什么密封洞穴中会有远古人类使用的陶罐?中国的古人类发源于黄河流域,难道中国南方也曾有古人类的踪迹?他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大家,都觉得太神秘,太深奥了。周星叫大家分头去找刚被满宝踢飞的陶罐碎片,非常遗憾,陶片已经渺无踪迹。原打算能用碎片拼出个完整体,也没指望了。但这时周星又犯了个最大的错误,没有把这些幸存的有限碎片带出来,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这也是无价之宝。小周用电筒继续往前搜寻着。冯小燕用电筒射着一个洞口对周星说:

“小周,你看这里还有一个圆洞,要不要取个名字?”

晃眼看去,这个直径约四十公分的圆洞并没有什么特色。用电筒一照,光溜溜的,隐约有一圈圈的环形纹路,深不可测。取个什么名字呢?大家一时拿不定主意。小燕这时给大家讲了一段父辈传下的故事:

“听我父亲说,太祖父童年时在桃花山下放牛,想带牛到秀江边去喝水。他骑在水牛背上,快到江边时,牛怎么赶也不走。太祖父觉得有点蹊跷,怎么回事呢?他无意中抬头一看,吓了一大跳。靠江一面的桃花山下,一只巨蟒不知从哪个洞里伸了个头出来,正吞饮江中的水,一条白色的水柱直射向巨蟒的口中。太祖父惊慌地把缰绳一抖,回头便跑,逃回家中,半晌没说出话来。后来,这件事便在这桃花山一带流传开来。乡亲们说,太祖父看到的是一条镇山的神蛇。这里莫非就是蛇洞啊?”

小燕这段传说,把大家的紧张情绪又点燃了。满宝说:

“那我们赶快回家,万一大蟒蛇出来,不把我们全吃了。”

周星的知识面究竟宽一些,他说:“不可能的,蛇只能藏身于洞中,而自己是没有能力在岩石上打洞的。再说,从目前世界上报导和记载,也没有发现这么大的巨蟒。不过,探索没有开发的岩洞是有一定危险的。我们也没有什么装备,还是先回去吧。这个圆洞,我们就叫它‘时空隧道’吧。”

王蓉蓉兴致仍然非常高,她说:“我们地下暗流还没看呢,看了再走嘛。”

冯小燕说:“还怕没机会,下次来一定让你看个够。我们出来很久了,家中准备好的饭菜都凉了,也该回去了。”

小燕家的确非常温馨,全家大小都非常疼爱她。在丰盛的晚餐上,小周和同学们才知道,今天是冯小燕十七周岁生日。她为了不让同学们破费,特意事先不告诉大家,弄得大家怪不好意思,只得说:“对不起了”、“不好意思了”、“借花献佛了”。但最重要的是花样年华的冯小燕,今天的生日是快乐的、幸福的、有意义的,寄托了父母、兄弟、朋友、同学多少美好的祝愿,又饱含了她自己多少美好的理想啊!

第12章 弱女子卖身救父 情未了破镜难圆

 已是深夜了,在八面山公社红旗大队的一个小土屋内,昏暗的煤油灯下,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妇女正在一针针、一线线地为不在身边的女儿缝着衬衣。她就是谢红卫的母亲谢玉英。因为憎恨那个曾强行占有过自己的丈夫,所以,她让两个孩子都跟自己姓谢。这个可怜的女人乌发中过早的掺杂上了银丝;然而,多次的批斗,就连这样的头发也不能幸免于难保持完整,它已被剪得极短和参差不齐。生活的艰辛和批斗,她尚能忍受,令她最伤心的是女儿小凤(谢红卫)的离开,那是她生存的希望和寄托。她理解女儿,又无时不在牵挂女儿的一切。如今,她只能在梦中和夹在圆镜背面的照片上见到女儿了。八岁的儿子小康已经睡着了,然而小康的睡眠并不香甜,他常被噩梦惊醒。她也不止一次地为梦中的孩子擦去眼泪,而自己的苦水和泪珠只能往肚里流。因为,她不能让孩子看见,不能让年幼的心灵增加创伤。她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帮小康盖好踢开的薄被,又拿过破桌上的小圆镜子端望着女儿的照片,寻找往日的踪迹。她觉得女儿像自己,更像那个人,那个永远不能公开的谜。

那是在抗日战争的年代,日本鬼子占领了她的家乡浙江萧山。玉英和相依为命的父亲及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表哥吴友仁,逃往湖南衡阳投奔一个远房的亲戚。没想到在混乱的难民潮中他们又失散了。相互在难民流中寻找了许久,还是没有下落,各自只得按原商定,万一失散便到衡阳见面。玉英和年迈体弱的父亲一路风尘,展转来到了衡阳。没想到衡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场,那位亲戚为避战乱已不知逃向了何方。投亲不成,盘缠用完,表哥友仁还是没有下落。偏偏祸不单行,颠沛流离加上贫困和焦虑,使年迈的父亲又病倒了。雪上加霜的父女俩陷入了极大的因境。他们只能每天到难民救济署领取极少的食物维持残生。玉英是个姑娘家,想找点活干,挣点钱给父亲治病,但战乱年代,男人都找不到活干,又有谁会请她呢?父亲安顿在破庙中,又是一夜没合眼。他咳嗽了一夜,直到天快亮时才昏然睡去。玉英摸摸父亲布满皱纹的额头,仍然是那样的滚烫。借着断墙外透进的晨光,她惊愕的发现父亲的嘴角流着血丝,手紧紧地捏着那块代作手帕的破布,破布上也是殷红的血。望着相依为命的父亲,玉英心如刀绞的抽泣。她觉得自己是那样的弱小,弱小得像一只独行的蝼蚁,没有力量,也无人关注。她需要帮助,她思念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表哥吴友仁。友仁哥!你为什么还不到来?你在哪儿呀?这时,同住在破庙中的浙江难民张大婶和她的小孙女凑过来。大婶用手摸了一下玉英父亲滚烫的额头说:

“姑娘,哭也没有用。你爹不行了,眼下最重要的是找个大夫来,给你爹看看病,抓点药,不能再耽误了。”

玉英说:“我到哪儿去弄钱呢?能当的东西都当了,没钱大夫能来嘛?想找点活干,又没人雇用。”说着,玉英哭得更伤心了。

张大婶叹了口气,她想帮助这对可怜的父女,但无能为力。半晌,她才说了一句话:“那总不能看着你爹等死吧?”

是呀,做女儿的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父亲病死吧,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得想办法。她想到难民救济署,既然可以施舍一碗薄粥,就可以救人一命。她决定去试一试。

在施粥点上,等待施舍的人是那么多。玉英没时间去排队,虽然自己腹中饥饿难当,但眼下最需要的不是稀粥,而是需要大夫、需要药、需要挽救生命垂危的父亲。她直接走到队伍的前头,跪在负责施舍的官儿面前。“咚!咚!咚!”她磕了几个响头,泪流满面地说:

“长官,行行好吧,求求你救救我爹!我是浙江的难民,父亲已经病得不行了。”

这长官常跟难民打交道,什么事情没见过,他能心动,能有怜悯之心吗?他不克扣难民的救济粮就是大慈大悲了,何况治病不是他份内的事。玉英的话还没说完,他早就不耐烦了:

“哎!你这是怎么了?姑娘家的跪在这里成何体统。这年月,生老病死天天都有,我管得了吗?每天有碗薄粥施舍给你们,就是你们的造化了,再打下去,连这碗粥也没了。起来!快起来!别影响政府工作。”

到了这份上,玉英救父心切,什么也顾不上了,死活不肯起来。于是这大肚皮的官儿命令两个手下把玉英拖开。一时僵持不下,围观者甚多。这时一辆黄包车过来了,因为交通堵塞,车上穿着阔气的瘦高男人不得不下车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玉英误以为又来了一个官儿,马上挣脱过来。她跪在地上磕头、哀求,磕破的额头上,鲜血粘着尘土。她不停地叙述着自己父女的痛苦遭遇,哀求怜悯和救助。她诉说着,只要能救活自己的父亲,愿意做牛做马,以身相报。这凄惨的哭诉感动了周边的穷人,但他们能给予的帮助也只能是眼泪。这位瘦高男人到是很有耐心地听着,打量着玉英。他终于开口说话了:

“好了,孝顺的姑娘,别再磕头了,你看头都磕破了,快起来吧。”

他拿出一块手绢,一手托起玉英的下巴,一手给玉英擦去伤口上的鲜血。这同时,他也更仔细的看清了这位白净的浙江姑娘,尽管脸上挂满了泪珠,但忧伤憔悴仍掩盖不住深层的美丽。他不由惊叹,战争的废墟中还能绽放如此美丽的花。于是他微笑着扶起了玉英,说:

“现在我就去看你的父亲,人命关天,别担搁了,我们快走吧。”

围观的一些善良人也似乎松了口气,有人说:“孝感天地,终于碰上好人、善人了。”

这位瘦高个四十开外的男人姓罗名士坤,江湖人称“笑面虎”,是位靠战乱发财的投机商人,鸿发商行的老板,也是秀江榕树村的大地主。这榕树村就是现在的红旗村。笑面虎惧内,但又好色,所以总是变着法子玩女人,而不让那位母老虎知道。因为,他惹不起那位当国军团长的岳丈。这位母老虎深知笑面虎的禀性,便采取了“贴膏药”的办法;于是,笑面虎生意做到哪,她就跟到哪,监视到哪。按她的话说:“这膏药一贴就灵”,但究竟灵不灵,笑面虎心中有数。今天,偶尔的巧遇使笑面虎见识了玉英姑娘的年轻美貌。他决心占为己有,但不能心急,得慢慢来,迂回作战,以小求大。

在破庙中,罗士坤请来的老中医正给玉英的父亲号脉。他一边把脉一面微微地摇了摇头,接着他又看了看患者的眼、舌等地,连手帕上的血迹也看了看,老中医这才开口:

“姑娘啊,你爹患的是肺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你难到一点都不知道?为什么不早点医治?拖到今天已是病入膏肓,我只有尽力而为了。即使能治好,恐怕也要些时日,要花不少钱啊!再说住在这破庙中,到处通风,地面又冰凉潮湿,好人尚且难受,病人怎受得了?你在衡阳还有什么亲戚吗?”

听完这些话,玉英姑娘眼泪又出来了。已经没有了主意的她绝望的回答:“来投靠的亲戚已经不知道搬到什么地方去了。同来时还有一个表哥,这年月兵荒马乱地,在路上又冲散了。他会到这里来汇合,但至今还没有消息。”

这个老中医是个善良的好人,但在战争逃亡的年代,穷人、病人何其之多,医生虽可以救死扶伤,但无力回天,何况他自己也要生活。他用眼神向玉英姑娘示意,你还是求求这位财主老爷吧!玉英无奈地又跪在了罗士坤的面前。这次她什么也没说,只用沉默的泪水诉说着一切。罗士坤能不明白嘛,他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立即弯下腰扶起玉英:

“姑娘,千万别这样,快起来吧!真是个孝顺的好姑娘啊,就是神灵也会感动的。人在世上钱财是身外之物,何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我看你也别难过,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全部花费由我承担。”

玉英姑娘又要磕头道谢,但被罗老爷制止了。玉英只得一再表示,欠下的钱今后一定设法归还恩人。但如何归还她已经不能去想,也无法去想。这个罗老爷的确是够精明细心了,真可谓是面面俱到。他安排玉英父女,在投靠的亲友住址附近的客栈住下,以便她表哥来了能找得到。又把浙江难民老乡张大婶及其孙女也安排到客栈住下;说是乡里乡亲相互好有个关照。这一安排把个张大婶也弄得千谢万谢,感恩不尽,连称:

“罗老爷;你真是好人、好人呀!菩萨心肠;救苦救难的少有好人。”

罗士坤在一切安排停当后;临走时又留下了五十块光洋,并声称过几天还要来看望。后来,他的确也来看望过两次。

日子总算暂时安顿下来了,父亲的病情也开始有点缓解。玉英一天天的算着日子,盼望有表哥的消息,但一切如同石沉大海渺无音信。难道他出了什么事情?她不敢想。他俩从小青梅竹马,稍大后,父母双方又作了许配。他们相互爱恋,相互依赖,但如今天各一方。

有一天,罗士坤又春风满面地来看望玉英父女。这次他带了许多战时难买到的食品,还给玉英买了一套秋装,给张大婶的孙女买了花布。这两家难民感恩载德自不用说,但玉英心里开始有些疑虑。世界上的有钱人为了积德行善,做点好事是有的,何况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但是,过分的热情是不是有所企图呢?但这种想法只在她脑海中一掠而过,她不敢深想,也无法不依赖罗士坤的帮助,只能是吃一节剥一节了。这时的谢老爹已经康复许多,而且能在屋中活动活动。忠厚的谢老爹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由衷的感激;只会激动的说:

“罗老爷,您的大恩大德,我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你。”

罗士坤忙说:“老人家,不要这样说,千万不要激动,看你手都在发抖了,这样会把刚好的身体搞坏的。人在世上谁能没个困难呢,何况千里迢迢出门在外。你老再也别说什么做牛做马的,施恩图报,那我罗士坤不成了小人。”

谢老爹觉得自己说错了,忙解释:“罗老爷,你别见怪,我乡下人不会说话,没喝过墨水,没受过孔夫子的点化。我是小人,你是大人,是大大的恩人。”

罗士坤很满意这样的对话。他觉得可以试探性的进攻了,便说:“过几天我可能没时间来看你们了。家中老母做七十大寿,有许多事等我去安排。事情多,人手少,忙不过来!屋里屋外的事还得请一些可靠、做事麻利的人才行。”

果然不出所料,谢老爹立即接下话说:“那就叫玉英姑娘去帮忙啊。这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