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坐着火车到月球-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院士站起来活动活动拳脚,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热毛巾,胡乱擦了一把脸,然后,又吃了他最爱吃的早点:醪糟汤元,顿时肚里有了货,他又恢复了精神抖搂的工作状态。连着五天,往月球上送人,以后每月还往月球上送给养和建筑材料,西昌的航天中心都快变成成都的双流国际机场了,发射火箭就像起降航班一样频繁。而且何院士最大的让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发射还在后头。(3200字1。13)
(五)
又一发乳白色的火箭在何院士的“点火”令中,呼啸着直飞蓝天了。
一切正常。
火箭按昨天的参数,一直向月球飞去。
火箭搭载的两名航天员分别来自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他们是三十五岁的中校汪洋和31岁的少校牛勇。此刻二人正端坐在飞船舱里,一个在看杂志,一个在闭目养神。由于火箭处于匀加速状态,负荷力呈越来越重的趋势,尽管有性能优异的抗荷宇航服,但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因为他们此时的感觉就像有两百多斤重的东西压在身上一样,一般人若未经过专业训练的话,这个时候差不多会被“压”得昏死过去。
可二人跟没事人一样,脸上除了新奇外,就跟驾机出海一样平静。
赵飞龙和李大海已经来到飞船将要降落的地方候着了。
这次他们将迎来并肩作战的战友。
而且与两位战友一同前来的还有两部月球交通车。
这车除了车顶上有一个长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外,其它地方和地球上常见的汽车没有多少区别,一次可以乘坐四人,无需加油,最高时速可达百公里以上,以后月球城建成后,这种交通车将在月球上组装甚至生产。该车的越野性特别强,而且还能随时与地球进行通信联络。
月球上没有路,但地势比较平坦。这车来了后,想到哪儿也比较方便。
三个小时后,飞船已经进入到了赵飞龙的视线,接着,飞船徐徐降落到了赵飞龙和李大海前方一百米处。
二人快速跑了过去,由于失重,二人的奔跑,既像武侠剧里轻功一流的大侠,更像慢镜头,他们每迈出一步的距离大概是五米多,一百米的距离十几步就到了。
飞船舱门打开。汪洋先露出头来,对迎上来的两位战友笑了笑,汪洋在战友的帮助下爬出舱门,接着牛勇的脑袋已伸了出来,四人通过头盔里的通信系统互相说着问候的话。
何院士通过月球卫星已经看到了月面上的一切,指挥中心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位英雄终于会师了。
月球上的力量达到了加强。他们除了挖洞外,还将建设以环形山为屏障的月球地表生活基地。根据事先的测算,地表基地的建设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土壤的要求,不能岩石太多,最好有能适宜地球植物生长的松软的泥土地。
四人驾着交通车,在巨大的环形山脚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了一块有五亩多的地方。用挖掘机进行翻挖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泥土油光闪亮的,像极了地面肥沃的土地。事实上这些泥土里面没有任何适宜植物生长的东西。但只要有土就成功了一半。
四人开始搭棚,很快所有纳米调温板用完,棚子还连四周三米高的围墙都还没有合龙。
他们测算出还需要多少块后,向地面作了汇报。
次日,又有两名航天员前来,他们带来了全部的纳米板。
人多力量大,在六个人的合力下,五亩地的大棚已经盖好,要求是“密不透风”,不能让外面气温的变化影响到里面的植物的生长。除了阳光,什么都不可以进来。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在月球上也是真理。
搭建完毕后,赵飞龙用仪器进行了测试,并一一向地面进行汇报。“此时月球表面温度是180度,而大棚里的温度是二十五度,太阳紫外线值,宇宙辐射值等均已达到地球标准,我们是否可以脱下宇航服,请指示。”
何院士对自己的纳米调温板很自信,这个小环境能有这种效果是他所追求的。但科学讲究循序渐进,他没有下达让航天员在月球上脱下宇航服,只穿衬衣的命令,尽管他知道这是早晚的事,但现在还不能。他指示道:“先把从地球上带上去的几盆花移栽到月球土壤里去,注意不要浇水太多,如果花能够坚持二十四小时没有反常的地方,你们就可以搬家了,以后你们十个人将成为月球上第一批农民,要自给自足,吃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赵飞龙立即叫人从月球一号里面搬来几盆鲜花和几袋水,还把从地面带来的的几瓶二氧化碳,按照比例放进了大棚里,没有二氧化碳,就跟人没有氧气一样,植物也是活不成的。迅速作了移栽后,李大海还单独种了一些花籽,然后把大棚里的温度调到地球上春天时的温度,以适宜植物的生长和发芽。
很快二十四小时过去,第四批航天员已经来到月球了,他们这次带来了大量的水和各种种子和瓜果的幼苗,以及营养全面的肥料,这些肥料不光提供植物生长的必须的营养元素,还担负着改良月球土壤的重任。
八位航天员来到大棚打开两道门进去后,他们看到植物活得很好,赶紧又浇了些水,用仪器检测得知,大棚里不仅有空气,而且里面还含有氧原子,根据地面的指示,他们已经脱下了宇航服,当真穿起了衬衣,不过每人除了手中的种地工具外,背上还得背着一个高浓缩的、可供呼吸半个月的氧气瓶,不同的是,他们的二氧化碳不用再回收,而是直接排进了大棚里,也供植物吸收。同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种进土里的花籽已经在破土萌动,探出了米粒大小的绿芽,天呀,种子在月球上发芽了,种子在月球上发芽了!
很快地面上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全都欢呼雀跃相互祝贺。何院士更是高兴得小孩般手舞脚蹈,还即兴为大伙儿们跳了一段锅庄舞。万里长征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以后,月球上可心自给自足并且可以培育出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森林了。
有了森林就有一切,就等于我们人类又拥有了一个地球!何院士能不高兴吗?
根据地面指示,八名航天员每人都穿上了加重鞋,与地面的行走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不同的是,在月球上干活儿显得特别轻松,不怎么累。很快近三亩的土地都种上了横成排竖成列的瓜果蔬菜。他们要大干一场了,以后不光有新鲜瓜果蔬菜可吃,而且还可以改善村里的小气候,使他们逐渐摆脱氧气瓶的控制。
干完这些活儿,又是一天过去了。最后一批航天员也安全上来了。现在十条精壮汉子已经不再是航天员,对于月球来说,他们是第一批建设者,是第一批村民。
这次的货运飞船还带来了不少的厨具,锅呀、碗呀,太阳能热水器呀,甚至连电饭褒都有,总之地球上厨房里有的,这儿差不多都有了。毕竟,以后不能老吃方便食品,还要吃上现场加工的食物,甚至喝上热热的开水,滚烫的咖啡和牛奶,以及回锅肉、水煮鱼之类可口的热食。
正文 第三章 月球之水地上来
经过十条汉子近一个月时间的辛劳,总占地面积为五十亩的月球村已经初具规模,除了近三十亩的土地上长满庄稼外,其它地方则是他们的试验室、工具房,起居室,健身房,厨房、卫生间等。而且根据测算,现在村里随着庄稼树木的生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氧原子含量已经超过了地球上的一些城市,完全可以供一百个左右的人或动物呼吸。只是,最大的问题也来了,月球上的水实在是太金贵了,除了村民们的生活必需水外,那些正在茁壮成长的植物,更是消耗水的“大户”,稍有闪失,有可能就会把它们渴死。
货运飞船开头是每周发射一次,随着月球村规模的不断扩大,后来飞船发射频率变成每天发射一次,但它们运送得最多的居然是普通的淡水。这成本实在是高得惊人。好在,何院士早已成竹在胸,不可能这么长期下去的。他已经设计好了把长江之水直接用管道输送到月球上去的方案。这才是这次月球移民计划的重头戏。
其实管道已经生产出来了,长度近四十万公里,总重量超过四千万千克,好家伙,他还不单是送水的管道,管子外面还有一根磁化软合金铁轨,以后管子连接好地球和月球后,这条软铁轨上面将来回奔跑着载人上千的往返月地之间的登月火车。
可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这庞然大物,弄到月球上去?
想当初,当何院士提出月球移民计划后,很多科学家都认为他在痴人说梦。
偶尔弄几个人上去跳一跳还可以,生活个一两天,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大规模移民,甚至把月球改造成地球一般的生存环境,就不再是痴人说梦了,而是异想天开。
但当何院士带领科研组把纳米调温板研究出来后,骂异想天开的反而多起来。因为他们知道,让人永远生活在“温室”里,规模肯定大不了,而且月球要想成为地球,首先得有水,|奇…_…书^_^网|得有空气,得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显然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可是当何院士提出从地球上引水到月球的想法后,举世震惊了。
这种想法真的是匪夷所思,倒有些像文革中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样,不过,这是科学,不是喊口号,想法可以天马行空,但落实到行动上,就得看你怎么让想法变成现实了。
提出这个假想后,何院士又带领科研组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探素和试验,后来“二合一”管道铁路生产出来了,性能优异,不光有能力把水“抽”到月球上去,还能让火车在上面奔跑时,最高时速达到一万五千公里。
可是怎样把这条管道铁路“立”起来呢?而且稳稳地立在月球和地球之间,中间可是找不到支点的呀。
开初有位科学家提出,再生产一枚超大型的火箭,将管道发射到月球上去,可是这想法甫一提出就遭到了反对,因为火箭再大,永远也无法把总重量达四千万千克的管道运送到月球上去,何况还有火箭本身惊人的重量。这个方法很快就被何院士否决了。经过近半个月的日思夜想,何院士仍旧没有找到说服自己的答案,他只好暂时停止了思考,去图书馆找了几本有关人类飞行方面的故事书来看了一下,当他看到飞机的发明人莱特兄弟的故事时,他忽然有了想法。
几吨钢铁在空中是永远也飞不起来的,但是你根据空气动力学,让这几吨钢铁变成中空的飞机,那他不仅能飞起来,而且里面还能装载不少的人和货物。
何院士一下茅塞顿开了,如果让这几千万千克的管道自己飞起来,那么它自身的重量会不会就不成其为重量了呢?
有了这种想法后,何院士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他开头打算在管子的顶部安装类似火车头的动力装置,可是这与把管子往月球运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何况这“火车头“不光马力要惊人,而且还能飞起来,这甚至比重新造一艘超大型火箭还要难。
最后何院士想到了核动力,又由核动力想到了分子原子,这次他终于意识到了世界上最大动力应该是来自物质本身原子分子的裂变和组合。也就是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原理。那么如果在管道里加入裂变水,在管道材料本身里又加入纳米振动催生剂的话,整个管道就变成了定向飞行的长条原子弹,因其分子结构的在裂变和组合时会产生惊人的能量,只要好好引导这种能量让他经沿着一定的轨道飞行,那么这根二合一水铁路不就可以自己飞到月球上去了吗?
理论上已经解决了让管道飞到月球上去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实验,因为原子能技术已经被人类掌握得炉火纯青,不光可以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子弹,而且还可以利用原子裂变来发电为人类造福,所以在管道和水里加入核磁共振并不是难事。首先,何院士试验的是一小截管道,说是一小截,那是相对那四十万千米的长管道来说的,这截管道也有一千米长短,何院士不光试验让它直飞月球,而且还在检验它飞行时,速度是多少,管道本身能否耐近万度的高温等等。
后来试验取得了成功,管道的飞行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宇宙飞船的速度,达到了每秒钟一百公里。而且管道抵达月球后,完好无损。
在这次试验的基础上,何院士的移民月球计划便再也没有听到反对之声,因为只要月球上有了水,有了往返地月之间的有轨铁路,那么以后人类在上面有意识地制造臭氧层,也就不再是难事,根据何院士事先的测算,只要月球上面人口达到十万时,经过二十年左右时间,即可让所有人类告别纳米调温棚,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月球上了。
现在十名航天员已经在月球上生活了一个多月时间,对水的需要也是与日俱增。正是发射二合一水铁路的时候。
地球上将有两个管道固定点,其中一个点设在三峡大坝上,负责吸水送水。另一个点将固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除了把三峡的水先送到这儿来进行核裂变和核磁共振外,还负责调试和操控月球火车的运行速度。
管道被有规律地盘成金字塔似的圈,飞行时间和速度已经过严格掐算,精确到0。00001秒,月球上十名航天员已经严阵以待。他们已经挖好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至少可以保证月球村一年生活和生产的用水量。
当水管抵达月球后,随之而来的将是这根直径达两米的管道源源不断的将长江之水送上天来。
池子再大,对这根大水管来说,也不过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灌满了。那么多余的水用来干啥?
用来制造大气层!地面根据月球气温的变化,白天直接供水,因为月球温度高,这些水一经流出管口就会变成水蒸气,逐渐在月球上空形成乌云,夜里温度低时,如果直接将管道的水排出后则会变成冰,随着冰层的堆积,将有可能影响管道水源的输出,因此夜晚会考虑将水分解成氢氧后,以气态的形式排放。从而在月球上空形成最初的空气,并让上面的人逐渐摆脱对氧气瓶的依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举世瞩目的、人类最伟大的梦想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
仍旧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球的记者和政要几乎让整个西昌人满为患。
能够到现场观看的终归是少数,除了各国元首和一些大媒体的记者外,便是十名航天员的妻子儿女。
管道飞天的时间被定在上午九点,能见度最好的时候,主要是方便观看和电视台向全球的直播。
何院士今天自然成了整个航天城的焦点。
长江的水已经装满了整个管道,这些水也会成为飞天的动力。
何院士已经坐到了高高的指挥台。四周有数百部摄像机以多种角度对着他,同时也对着他身前一茶几模样的小桌子上的一个红色的按键。茶几上还有一个台式话筒。
“现在进入二合一水管铁路飞天前半小时准备。”何院士对着话筒喊道。
现场议论纷纷的随着这声喊,立时变得鸦雀无声。那巨大的原子钟开始嘀答嘀答地走动,像指挥棒一般控制着现场所有人的心跳节奏。
“进入十分钟准备。”何院士又喊了一声。现场的人群纷纷举起了望远镜。
个别承受力差的人,已经开始骚动起来。
“现在进入飞天倒计时,10、9、8、7、6、5、4、3、2、1!”那个“1”刚一出口,何院士便按下他桌子上的红色按键。
被盘成金字塔状的飞天管道,仿佛一条巨龙,“嗖”的一声,直冲九霄。
一小时零五分钟后,一根通天的水管和铁路就这样矗立在了所有世人的眼前。
月球上很快传回消息。管道已经开始出水,而且还有更好的消息,有几条鲤鱼草鱼之类的水生动物已随同长江之水到了月球,而且还是活蹦乱跳的。
地面上掌声雷动。
何院士并没有从他的指挥台上下来,而是又开始指挥工程师,马上安装磁悬浮登月火车。
第一批上去的将是一千只鸡鸭羊兔,他们既是试验品,同时也是向月球输送的第一批动物。
正文 第四章 登月列车出发了
发射成功,只能说明通天的铁路成了现实,但能不能把火车开上去,才是全局的关键。
经过数千工程技术人员三天的辛劳,共九节车箱一节火车头的登月列车就组装完毕,并像一条乌黑的巨龙,过山车般趟到了轨道上。
何院士虽说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很放心,但如此众多的环节,哪怕一点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空难,不得不慎之又慎呀。
进入首发前,何院士又带领指挥部的全体科技专家,再次对登月火车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检查。并根据要求,在各自负责的环节和部们的检测保证书上签上了各自的大名奇Qīsuu。сom书。以后若是出了事,那么查出哪个部分的问题,就拿负责这个部分的人开刀处理。
登月火车的起始段并不是呈九十度角、直愣愣地矗立在地面上的,而是像一般火车一样,停靠在水平的站台上,目的自是方便人或货物的进出,当起动后,火车会像飞机一样,先是滑过三公里左右的平路,然后进入三公里的坡路,前三公里火车的速度将从零直接升到每小时三千公里,然后在进入越来越陡的坡路,当火车最终与地面呈九十度角时,火车完成了起步阶段,速度很快升到每小时一万公里,火车的动力主要来自轨道本身,利用磁悬浮原理,因不接触,便没有磨擦力,再加上纳米水管里充满了水,而水里又加入了分子裂变动力从而与磁轨形成核磁共振,使附着在上面的火车能够摆脱地球的引力,轻松快速地直刺苍穹。
让火车飞跑起来已经没有问题,可是怎样让里面的人或动物抵抗负荷力和离心力呢?不可能所有登月的人和动物,都去弄一件抗负荷的宇航服来穿吧。那样以后还怎么大规模移民呢?
这方面的问题不是何院士所能解决的。列车可以耐上万度的高温,可以让里面的人温暖如春自由呼吸,可是在快速的运动中怎样让身体舒适不出意外,这的确是个难题,好在何院士有一个聪明而又漂亮的女儿,叫何羽天,尽管只有二十二岁,可已经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学位了。何羽天研究的课题本来是人的大脑移植术,而且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将一位因心脏病自然死亡的科学家的脑袋与一位因车祸死亡的年轻的人脑袋进行了对接,结果这位科学家不仅重生了,而且他那满头白发的大脑和满脸皱纹的脸在一年之内长回到了青年状态,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科学家所知道的一切都还保存在他的大脑里,他又可以再为人类作出至少五六十年的贡献了,而且如果身体来源有保证,那么科学家脑中的学问和知识将永远延留下去。做这项换脑试验的前提是,双方的大脑不能有损伤。何羽天的这个研究课题,已经证实:人的躯干可以消亡但大脑却是永远不死的。
只可惜她已答应老爹的要求,不得不先把自己的课题放一放,在半年时间内,她必须为老爹找到一种科研成果,可以让人和动物不用宇航服来保护就能够自由出入太空。
何羽天没有让老爹失望,她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便研究出来了一种基因注射液,每注射一次成本只有几毛钱,而且可以让进入太空的人感觉不到速度,更感觉不到各种负荷力和离心力。这种基因注射液的原理是:当人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快速运动时,它可以在人或动物体内产生反离心力和反负荷力,而且这种力量刚好与快速运动时的作用力持平,从而让人没有不适的感觉,但不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注射,则会让人死亡的。
这种注射液已经大批量生产,现在已经运到西昌。一百名卫生学校毕业的年轻护士,已经把这种基因注射液分别用一次性针管打进了即将登月的一千只动物身上。
这一千只动物能否平安抵达月球就看何氏父女的了。
登月列车是电脑控制自动驾驶,一千活物未关车门前,叫声此起彼伏,活脱脱一个乡镇集市,还像是一家动物养殖场,整个航天登月基地都被一股鸡粪鸭粪味弥漫着。
好在首发已经进入倒计时,列车厚厚的车门已经关上,闹得震天响的声音已经消失,还有哪股难闻的味儿。以后这列火车就专门来运送动物或货物的,而另外一辆超豪华的列车,则是用来送人的。
这次首发倒计时数到零的时候,何院士忙中出错,居然又喊成了点火,台下很多人都笑了。其实,列车本身是没有动力的,更别说屁股上冒火了。尽管全球的电视台都在现场直播,但大家都抱着非常轻松的心态来观看这次人类的壮举。何院士喊错了,反而成了让地球人开心一笑的引子。
何院士反应其实也是够快的,他在按下电钮前,不忘自嘲几句:“不好意思,天天发射宇宙飞船都喊顺口了。我马上改过来,起动!”
其实这些都是他一个人的事,数数的是他,按下电钮的也是他。
列车瞬间动了起来。然后越来越快,令人惊奇的是一点声音都没有,与发射火箭时那令人心悸的声音比起来,这火车的飞驰居然是静得可怕的。
现场可谓鸦雀无声。看着列车越跑越快,直至最后像一条乌黑的巨龙向苍天飞去,很快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好在卫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