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御用闲人-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在南下,用不了多久,就会兵临城下,一场血战,再所难免。
    汴京
    当王钰率文武官员在偏室中商议军国大事地时候,他满月的长子王战已经在厅中爬来爬去。而王钰时常放下军国要事,去哄儿子玩耍。小家伙长得极像他,继承父母亲的优点,虎头虎脑,煞是可爱。
    “红秀,把他抱回去。”王钰抱着王战,怜爱地亲了亲他的小脸。红秀从外面进来,接过孩子,不料,那小家伙似乎很粘父亲,一离开他的怀抱,就哇哇大哭起来。
    “没用地东西,这样也哭。”王钰笑骂道。
    “王上,公子年幼,本该如此。等他将来长大成人,必是国家之栋梁。”吴用在一旁笑道。
    “但愿吧,都说子不类父,别等到将来才发现,生了一个脓包儿子。”王钰笑道,还不忘回头看了一眼已经在厅外的儿子。他对自己的长子,寄予厚望,因为这个孩子将来要继承他的一切。
    兵部侍郎张浚匆匆进入厅中,神色慌张,步履急促,王钰一看,问道:“怎么了,张大人?看你这样子,似乎不会给本王带来好消息啊。”
    张浚躬身一揖,神色严峻的说道:“王上,刚刚接获东北军,南府军战报,请您过目。”
    两道战报送到了王钰手上,他先拆开了东北军战报,萧充率十万东北勇士,一路东进,于辽阳府击溃金军数万之众,攻占辽阳,辰州,开州,通州四地。目前已经离开通州,直逼金国重镇,黄龙府。并询问,西面诸军,是否已经协同东进。
    “哈哈,咱们的萧大人很心急嘛。已经在向黄龙府发兵了,打掉了黄龙,金国就气数尽失,无力回天了。”王钰看毕大笑。岳飞就在萧充军中为前部,历史上,他曾经发下宏愿,要“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现在,他马上就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众人听后,都是喜形于色,
    始以来,宋军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继西北军董平攻府军林冲围困龙化仪坤之后,东北军也传来捷报,看来金国当真是江河日下,不堪一击啊。
    王钰又拆开了南府军的战报,刚看第一眼,笑容尽失。众人一见,面面相觑,预感不妙。
    “……西北军于极北苦寒之地,遭遇金国大军伏击,伤亡惨重,六万人马,仅剩四千余骑。据悉,此路金军指挥将领,乃沈王兀术。眼下,龙化仪坤两城守军坚守不出,我军久攻不下,若北面金军南下,我部压力颇大。然臣所惧者,不止于此。尤虑董部覆亡,致使我国家西北门户大开,蒙古若生异心,则河北诸地。必遭威胁,请朝廷务必谨慎……”
    看完之后,王钰良久无语。心中如五味杂陈,不是滋味。目光落在吴用身上,方追忆当年点董平为宁夏都护时。吴用再三劝谏,董平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自己不听忠言,一意孤行,方有今日之败。
    西北军全军覆没,原因看似董平贪功冒进,根源却在自己身上。若当初听得进吴用进谏,何致有今日六万汉家儿郎。埋骨他乡?
    众官见王钰沉默不言,神色怪异,一时讶异。吴用见状,上前问道:“王上,可是战事不利?”这里地人。恐怕也只有他敢在这个时候去问王钰了。
    什么话也没有说,把那两道战报递交给吴用。王钰摇了摇头,步出偏厅,站在屋檐之下。
    大臣们立即向吴用靠过来。一起翻看那两道战报,直看得众人魂飞魄散!西北军六万人,这么就完了?开战一月,三路大军只剩下两路,现在整个战区,压力都集中到南府军林冲身上,这仗还怎么打?那边萧充还眼巴巴的望着友军及时东进,协同作战,完了,部署全乱套了!
    “董平怎么搞的嘛!朝廷三令五申,南下接防,不可向北推进,他怎么明知故犯?埋头往人家陷阱里冲?”
    “荒唐!身为军队高级将领,不听号令,擅自作主,我看他是自视太高!”
    吴用制止了众官发言:“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林大将军忧虑西北局势。各位注意到没有,董平全军覆没地地点,正是蒙古人地势力范围。他们居然让十多万金兵,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埋伏了这么久!这是什么意思?”姜是老地辣,吴用一眼就看穿了问题地所在。
    “很明显嘛!这就是坐山观虎斗!开战之前,朝廷就下令给蒙古大汗,让他配合作战。现在,人家眼看着我们六万人陷入重围,却按兵不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哼,三姓家奴,别指望他们了。”刘三石气愤难当,破口骂道。所谓三姓家奴,是指蒙古人先后臣服于辽国,金国,大宋,现在人家羽翼丰满了,不用你罩着了,而且还要反过来咬你一口。
    “大司马早就说过,蒙古人有野心,果不其然呐。现在西北军没了,朝廷必须要提醒呼延灼,种师道这两位,小心蒙古人举兵南下。”兵部尚书韩世忠适时说道。
    吴用朝外看了一眼,王钰背负双手,站在屋檐之下,一动不动。王上现在的心情可以想像得到,北伐金国,是他筹备多年地大事,如今进展不顺,换成谁也不会好受。自己当初提醒过他,董平这个人,带在身边用用还算顺手,千万不能放他独挡一面。现在不幸言中,王上肯定面子上过不去。
    “诸位大人,一会儿千万不可批评董平。若王上问起如此处置,大家直接讲出办法就行,不要多嘴。”吴用小声提醒诸位同僚。众人虽不解其意,但深知吴大人熟悉王上脾气,听他地没有错。
    这时,王钰回到厅中,望着地图出神,众官小心翼翼,惟恐触了他的逆鳞,连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西北军没了,宁夏都护府兵力薄弱,蒙古人若是趁机南下,如之奈何?”良久,王钰才开口问道。
    众官沉默不言,韩毅见众人都不说话,遂言道:“王上,臣倒暂时不担心蒙古人,他们这个时候不会与大宋公然翻脸。臣担心的,恰恰是西凉王李乾顺。”
    “嗯?李乾顺?担心他作甚?”王钰也有恍神地时候,没有察觉到其中的意思。
    “王上有所不知,董平在镇守西夏之时,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时常侮辱西夏王室,惹得天怒人怨。若党项人忍耐不住,趁他出兵北伐之际,兴师作乱,而宁夏都护府兵力薄弱,恐怕难以抵抗。”
    韩毅这番话,听得众臣脸都白了,刚刚还在提醒,不要批评董平,可大司马怎么就听不进去呢?你明着是在批评董平,实际上是在打王上的耳光,批评他用人不当!你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果然,王钰一听,脸色更加阴沉,长叹一声。既而问道:“董平眼下已经押解回京,听候发落,诸位大人以为,当如何处置为妥?”他问这话时。心情是很沉重的,董平也是他的元老大臣了,当年梁山九虎。连同吴用,一起随他镇守幽
    州,造就王钰一派最早的班底。王钰有今天。董平没有苦劳。
    “不听号令,损兵折将,董平此次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臣认为,不杀,不足以振军威,不杀。不足以正军法。”又是韩毅第一个表态。
    众臣都为他捏一把冷汗,董平可是王上地心腹,说杀就杀地?
    在场众官,要么是董平的故旧,要么知道董平是元勋。纷纷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太过计较,董平虽然不遵号令,孤军冒进。办他一个革职留用也就行了,给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嘛。
    “戴罪立功?给他机会?列位臣工,本王问你们,谁给那战死地六万将士机会?”王钰出人意料的反问一句。
    众臣被他问得说不出话来,如果真要严格追究起来,董平这个过错,倒还真地够得上砍头,难道王上是这个意思?
    “董平此次罪过,责任在他,根源在我。把罪过全归在他身上,是不公正地,本王也难辞其咎。这样吧,革去他一切职务爵位,刺配沧州,永不录用。”王钰大方地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王上英明,这个处置方法很适当。”众官纷纷表示支持。其实大家心里都在想,到底是王上地旧臣,还是留他一条性命。虽然王上说自己也有过错,可谁敢去问王上地罪?
    正当大臣们各自玩转着小心眼的时候,王钰语出惊人:“至于本王,明日当上奏两宫皇太后及圣上,自贬三级,以示惩戒。”
    这句一出来,可就吓坏了众臣,王上是朝廷的首脑,军队的领袖,你怎么能自贬呢?
    “王上,不可不可!董平犯事,王上替他分担责任,已是仁至义尽,走走形式也就是了,何必如此认真呢?”韩臣忠劝道。
    “韩尚书所言极是,王上,六万将士埋骨他乡,固然令人心痛。可眼下当务之急,还要靠您指挥全局啊。北伐正是关键时刻,您万万不能这样做。”吴用这话,倒也公允。
    本来有了这个台阶下,王钰大可顺水推舟,也不会让人议论,但他却似乎态度坚决:“不必多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本王如果只是走走过场,何以服众?我的责任,我自己担,如果本王不能做好这个表率,还怎么去要求满朝文武?行了,你们接着议,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出来,本王身体不适,先走一步了。”
    众臣目送王钰离开,嗟叹不已。
    第二天,王钰果然上奏,自请处分。两宫皇太后接到他的奏章,吓得不轻,谁敢去处分他?不但没有处分,两宫太后还下诏安抚王钰,说是胜败无常数,不必计较一时地得失。摄政王有大功于社稷,有再造神州之德,不必处分。
    可王钰铁了心,一再的上奏,要求自贬三级。两宫太后无奈,只得下诏,革去他右仆射之职。右仆射,也就是右丞相,中书省的主事官,朝廷里面真正掌权的职位。现在,掌管尚书省的左仆射是王钰地岳父童贯,他被免了右仆射之职,中书省就群龙无首了。
    而两宫太后,又不敢任命其他人执掌中书省,最后被逼无奈,索性任命童贯,兼任右仆射,独领三省事。反正是你王钰一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问题又来了,让一个土都埋在脖子底下,风烛残年的老人家独领三省,主持朝政,这不是强人所难么?童贯不接招,上奏称自己年老体迈,不堪重用,再三请辞。明眼人看得出来,这位老人家不是在请辞,而是在替自己地女婿争取什么。
    大宋中央朝廷一时有陷入无序状态危险。皇帝年纪又小,不可能亲政,两宫太后是女人,也不可能干预政事,而且局内人都知道,有王上在,这天下没有赵家什么事。
    两宫太后急得没有办法,最后也豁出去了,你王钰虽然不兼任丞相了,可你还是摄政王吧?于是又下诏,命相父摄政王,总领三省六部,御史台,诸寺监。这样一来,几乎就把大宋整个中央机构所有权力,不分大小,统统集中到王钰的手中。虽然过去王钰一直是独揽朝政,但这一次,却是赵家皇族,正式下诏,从法理上,承认了王钰统治的合法性,意义非同小可。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认为皇室给予王钰如此厚待,“近世所罕见也”。当然,也有人对此事提出了质疑,认为王钰大权独揽,这是不合适地。可王钰声望太高,反对的声音对他来说,构不成实质上的影响。
    而西北军原首领董平,因为指挥不利,不遵号令,被革去一切职务,爵位,刺配充军,发往沧州牢城,永不录用。这人损失了六万军队,自己还能捡到一条命,算是万幸了。他离开京城,被押往沧州之前,曾希望见王钰一面,可王钰没有见他,只传给他一句话“你没脸见我,我也没脸见你。”
第两百四十八碗 西夏叛乱
    骄阳似火,大宋北伐战争也打得如火如荼,全国心着战事的进展情况。北方的讯息还没有传来,倒是南方先有了消息。三万川军将士出成都,在难以想像的艰苦条件下,进入云南,支援大理国作战。
    西南路况之恶劣,举世闻名,川军将士们常常要在崇山峻岭之间,贴着悬崖峭壁前进。七月末,川军进入大理地界的建昌府,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在补充了给养之后,迅速向大理前进。于会川府遭遇少量吐蕃军队的阻击,川军一鼓作气拿下会川城,全歼守敌。在此地与大理王段誉的秘使会合,方才得知,吐蕃军队已经攻战兰溪郡,对大理城形成了夹击之势。
    大理国王亲率军队坚守大理待援,川军将领商议之后,决定分路出击。一路直接打向兰溪,一路往南,攻击弄栋,再两头向大理开进。
    八月初,川军一路到达兰溪地界,吐蕃军队闻听宋军赶到,未动一兵一卒,仓皇逃窜。川军兵不血刃,占领兰溪,安民已毕,向大理进军。而另一路,在弄栋府与吐蕃军队开战,仅仅半天,吐蕃军队卷旗投降。
    由于战事太过顺利,致使川军将领怀疑这是吐蕃的诱敌之计,不敢冒进,一路小心翼翼,谨慎的向大理靠拢。八月中旬,两路川军于大理会合,吐蕃军队主将早先探得宋军援兵赶到,因慑于大宋威名,不敢与之开战,急忙撤退。
    宋军乘胜追击。于澜沧江边与吐蕃军队发生血战。大战两天一夜,江水尽赤,斩首万余级,吐蕃军队溃不成军。向宋军投降。至此,大理危机解除。
    战后,大理段氏出城迎接。国王段誉亲自劳军,感谢大宋援手之德。并下令大理城中,摆宴三日。军民同乐。川军将领一面向朝廷报捷,一面原地驻防,听候命令。
    在宋军击溃吐蕃时,云南南面的周朝柴桂,蠢蠢欲动,但广西杨效祖的军队严阵以待,并主动出边境作军事恫吓,使柴桂不敢觊觎云南。
    捷报传到汴京。王钰见战事如此顺利,怀疑前线军队虚报战功,命成都方面严查此事。随后,大理国王段誉的奏折随后到京,王钰方才相信。因早前大理便上表要求内附中原。朝廷对此事一再持有争议。
    部分大臣认为,西南边陲是不毛之地。人民不服教化,不遵王道,取之无益。不如任其自生自灭。如今作为宗主国,大宋替其击败入侵之敌,已经完成了应尽的义务,不如召回军队。
    但元老大臣童贯,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上奏朝廷,称“云南自古属中国,汉室兴,于大理国境设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四县,辖于益州,此为云南得名之始。”他认为,云南自古是中华一部分,唐朝以来,大理政局多变,但一直受到中原王朝地遥控。如今,大理国要求内附,是顺应天意,附和民心之举,大宋不应冷漠对待。
    眼下,北方战事正紧,国家的注意力虽然放在北面,但柴氏在交趾复辟,不可轻视。云南与交趾国接壤,若得云南,他日王师南下平叛,甚为方便。若放弃云南,一则愧对先人,二则无法向后代子孙交待,也无益于向周边国家树立大宋“仗义公正”的形象。
    而王钰当然是倾向于童贯这种意见,遂批准大理国内附,仍封段氏为王,世居云南,并命其进京面圣。原大理官员,大多留任,并从成都调派得力官员,入云南行政。大理国原有军队,并三万川军,留守云南。
    鉴于云南的地理环境与发展程度,不适合独立设置卫戍区,遂将云南并入四川卫戍区,由成都方面统一指挥。因云南政治中心地,战国时称之为国,故新地卫戍区合称“川卫戍区”。自此,云南重归中原王朝统一管辖。
    南方刚刚平定,西北又传噩耗。八月中旬,原西夏国主,后被封为西凉王的李乾顺,乘宁夏都护府出兵北伐,兵力空虚之际,起兵作乱,要脱离大宋,独立复国。此人登高一呼,西夏百姓群起响应,李乾顺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七万军队,进攻宁夏都护府,西夏告急!
    当初王钰亲征西夏,为免过度刺激金国,西征未竟全功,仍旧保留了李乾顺地统治。只命其裁军,称臣,进贡,遣太子为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办法是合乎时宜的。在西夏平定之后,金国处在大宋军事合围之中,日渐衰败。
    吴用曾经上奏,建议废除李乾顺,将西夏全境,纳入中央朝廷统一管辖之下。但当时,大宋国事繁多,此事一直搁置下来,到了现在,终于酿成祸乱。
    中书省
    大臣们进进出出,将一道又一道西北奏章送到王钰案前。宁夏都护府,自董平被革职充军后,擢升原副都护范道远为都护官,主持西夏军务。他上奏称西夏叛乱,一呼百应,各地叛军围攻宁夏都护府,他手中只有不到四万兵马,孤掌难鸣,虽一时打退进攻,恐怕支撑不久,请求朝廷速发援兵。
    延安种师道也上奏,称西夏叛乱,叛军占据长城关隘,抗拒官军。延安军队未得命令,不敢擅自行动,请朝廷定夺。
    “此前,李乾顺一再上奏,称董平在西夏
    福,致使民怨沸腾,本王还认为他是捕风捉影,现在实情。否则,西夏军民,何以如此一呼百应?西夏之乱,孤之过也。”王钰览毕奏章,由衷叹道。
    他不仅仅是说错用董平,更重要地是,现在看来,当初西征时,就应该一举灭亡李氏。不留这个祸根。如此一来,哪有今日之乱?
    “王上,事已至此,追究责任毫无意义。当务之急,是迅速平定西夏叛乱,否则北伐也将受到影响。”孟昭铁口直断。
    “不能这么说。不搞清楚问题的根源,将来就会再犯。不但是本王,列位臣工都要紧记此次教训。除奸务尽!韩世忠和刘三石来了么?”王钰问道。
    “两位大人已经到了,正在外堂候命。”尚同良一旁答道。
    王钰当即命二人入内,商讨军情。北伐一开始,林冲的河东卫戍区精锐尽出,宁夏都护府目前又被困,所幸,北伐开始时,留有预备队。没有将黄河以北六十万大军全部派出。如今,兰州,延安,太原都还有可用之兵。
    “王上,臣认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平定叛乱,否则蒙古人见有机可乘。必然作乱。如今,离西夏最近者,莫过于延安种师道部。可命其带大军入西夏作战。再命太原呼延灼部策应,兰州卫可以佯攻,作威慑状。”韩世忠到底是带过兵,上过阵地战将,临急不乱,有条有理。
    “臣附议,不过,西夏太子目前仍在京作人质,西夏叛乱,自绝于中原,此人不可再留,宜杀之以绝后患。”刘三石建议道。
    王钰摇了摇头:“不可,若杀西夏太子,只能激起党项人对大宋的愤怒,无助于解决目前的困境。毕竟西夏叛乱,我大宋也有责任。咱们坚持两条方针,军事上毫不手软,严厉镇压。政治上,要安抚,我看这样,送西夏太子到延安,让他随同大军出征,有他在,定可安抚百姓。”
    “王上英明。”二人齐声称赞。
    “好了,去忙吧,反正今年咱们谁也别想过安生日子。希望到了春节的时候,战火已经熄灭。”王钰笑道。但他心里明白,这只是一个良好地愿望,北伐目前遭受到挫折,成败难料。林冲上奏,兀术的主力部队南下之后,见龙化仪坤丢失,并没有与南府军开战,而是向东撤退,在茫茫草原上,与宋军开始了追逐。而萧充部,在黄龙府遭遇顽强阻击,损失较大,若久攻不下,宋军粮尽必返。
    而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出在这里,是财政上。北伐战火一起,消耗巨大,户口调拨地银两,是车载斗量,平均每一天,军费开支达到数十万两。而且战争一天不结束,军费的开支就只能上涨,降不下来。
    大宋纵然是家大业大,财力雄厚,可也经不起几十万军队地折腾。幸好这场战争还是有备而发,目前还坚持得住,否则早就无以为继了。
    天色已暗,王钰步出皇宫,他地官轿就停在外面,等着他回府。但他却没有上轿,折身进宫找了王欢,投李清照处而去。
    “王上,您就穿这一身去?”轿外,王欢小声问道。因为王钰还穿着他地官袍,戴着他的乌纱,就是市井小民一看,也知道这是朝廷大员,何况李清照。
    “你以为人家不知道?以她的聪明,只怕早就猜到我不是普通人了,这层窗户纸早晚也是要捅破地。”王钰轻笑道。回京这么久,一直没有去看她,这次去,就准备告诉她日后的安排,不过这事必须要先知会素颜一声。毕竟她是靖王府主母,自己的正室,夫妻相处之道,就是相敬如宾,互相尊重。
    到了那处金屋藏娇的宅院,王欢先自上前扣响了房门,李清照地丫头打开房门,王钰这才下轿。那丫头见他一身打扮,好像很是吃惊,倒也不敢多说,只叫了一声大官人,便领着他二人进去。
    “多日不见,你好像清瘦了些?住得不习惯么?”绣房内,李清照见到一身官袍的王钰,并不是很吃惊,温顺的接过他的乌纱摆在一旁。
    “还好。”李清照低低的应了一声,安安静静地坐在他身边。此时正值八月天,气候火热,李清照身披薄纱,半挽着头发,身段婀娜,若隐若现,王钰心中一动,便伸手拉她过来。
    “看到我一点也不吃惊?”王钰将她拥入怀中,笑着问道。
    “初见官人时,我就知道你不是普通人,只是有点惊讶,你这么年轻,官衔如此之高。”李清照的父亲生前也是朝廷命官。她对官员地朝服颜色所代表的品级,并不陌生。
    “那你怎么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