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无敌前传-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叶飞继续唠叨着他的想法,并继续细化下去。
他还说明,可以让空中打击加强,对德国国防军的进军路线及补给中心进行轰炸,必要时,希望决策处能够允许使用原子弹。
对德国使用原子弹?这一点必须经过认真讨论。
首先要确定的是战争结束后,德国是否会一直是一个二流国家,其次,日尔曼人的报复心到底有多重?第三,德国战后的恢复能力如何?其实第三点与第一点有直接的关系,讨论也主要集中在此。
按赵天赐的说法,只要战后,欧洲继续保持欧洲宪章,并在德国的宪法中施加某些条款,可以在数十年内保证欧洲宪章受中国控制,并产生一个由法国主导的欧洲。
这样一来,德国也许会在经济上成为一流强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将不足以同法国对抗,更谈不上同中国的抗衡。
至于日尔曼人的报复心态,这其实已经不在讨论的重点了,任何报复力量必须与自己的实力成正比。
赵天赐还着重强调一点,那就是国内财政状况,迫切需要尽快结束战争。
使用原子弹进行轰炸,将会极大地加快战争进程。
而且根据军事情报部的情报显示,国防军内的一些人正在组织针对希特勒的刺杀活动,只不过目前参与的人数还很少,对希特勒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而一旦使用原子弹,将回使更多的国防军军官感到:战争已经无法取胜,必须是希特勒彻底消失,才能挽救德国。
这样一来,肯定会进一步加快战争的进程。
既然如此,那么叶飞的冒险实际上就加了一道最有效的“保险”那么好吧,就让我看看商云义的法国集团军群到底有多强把。
我心中最后作出了这个决定。
第二百八十六章 … 让法国集团军群留在德国(下)
室友昨天的故事,药服了后,头昏眼花,思维不容易集中,必须休息。
所以只能上传另外半章,各位读者大大请多多体谅。
在作出了将法国集团军群留在德国境内的决定后,空军立即加大了对德国国防军进军路线及兵力集结地的轰炸力度,同时也加大了对法国集团军群的补给空投力度。
但这对于战局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
真正能够使法国集团军群获得绝对安全的办法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其对面的敌人。
而得到总参这首奇怪命令的商云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通信兵,他接二连三电报发回,请示是否是出于通信系统故障原因,但总参都毫不犹豫地以相同性质的命令回复。
至此,商云义才总算明白总参是下定决心将自己留在德国了。
虽然空军不断地投来补给,加上时断时续的后期保障,使法国集团军群勉强能够维持日常的运转,但商云义也明白:目前的法国集团军群哪怕连一场较小规模的全面战斗都无法进行。
为了应付眼前最近的敌人党卫军,他只好下令将大部分步兵师机动车辆的油料全部集中到装甲部队和少量的机械化部队中,以此来换取在一定时间内的机动及火力优势。
至于之后的事情,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商云义的做法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7月5日,幸存下来的党卫军第4和第5集群合编成一个新的集群--党卫军独立集群,由刚刚从柏林赶到的海因里希党卫军一级上将担任总指挥。
他到达后,立即下达了新的战斗部署,要求在杜塞尔多夫,这个唯一没有被轰炸过的工业区的南部小工业区集结,并准备在这里,对来犯的中国军队给予致命一击。
海因里希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军队远征之后的补给不力的情况,因此,他决定先以防守消耗中国军队本就不多的各种作战物资,然后再发动反击。
海因里希的计划相当成功,商云义在最初的几天猛烈攻势中,除了消耗了大量的弹药、油料等作战物资,占领了这个小工业区外地门兴格拉德巴赫、索林根等前沿地带外。
终于止住了前进的脚步。
弹药补给和油料补给是制约法国集团军群大规模战斗行动的最大因素,海因里希也从中看到了战胜商云义的机会。
于是,他率党卫军主力部队约20万兵力,加上近十万充当后勤补给掩护的十万预备役部队,沿着门兴格拉德巴赫与索林根之间的莱茵河两岸,向中国军队地阵地发动了强袭。
没有弹药进行作战的中国军队。
除了留下部分精兵对党卫军进攻部队进行狙击外,主力部队不得不抛弃大量的负重和装备。
迅速后撤。
7月13日,中国军队在摧毁了整个门兴格拉德巴赫与索林根这两个小工业区的所有设施和建筑后,主动撤到勒沃库森和格雷文布罗赫。
但不到三天的时间,海因里系率领的党卫军中国军队强悍地战斗力;给了海因里希内心强烈地震撼。在中国军队缺少补给。尤其是现代战争中最重要地弹药和油料补给的情况下。勇猛善战的中国战士居然仍能够予党卫军巨大的杀伤。
自正式接战后以来,不到十天的时间,党卫军的伤亡就超过了12万人,而中国军队地伤亡。
偏高的估算也不过2万左右。
这还是因为海因里希害怕在白天遭到大规模空中打击,而将全部战斗选择在晚上地缘故。
否则,党卫军的伤亡人数还会更高!与海因里希心中焦虑不同的是。
希特勒似乎感到一丝宽慰。
刚刚被摧毁了鲁尔工业区,整个德国需要一个大的胜利来维系民心士气。
曾经被各国军事专家们视为无敌的中国陆军部队,终于在党卫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在十天内连续被收复了五座重要的工业城市。
即便这几座工业城市已经没有任何收复的意义,但对于希特勒来说,党卫军仍然是其心中最坚强的支柱。
而且,在对内外的宣传中,这一连串的胜利,也正好为德国披上一件打破中国神话的英雄外衣。
但在此时,海因里希却听到了一件对于他来说,比鲁尔工业区被毁更加令人恐惧的事情。
党卫设在荷兰、比利时、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几乎所有补给中心和兵力集结地,均遭受了中国空军的地毯式轰炸。
数百万吨作战物资在一夜之间被摧毁,党卫军几乎所有的坦克'装甲车辆甚至普通的机动车辆都陷入了油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借助不断被中国空军轰炸多切断的铁路运输,党卫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战场机动能力。
海因里希立即与刚刚升任为党卫军元帅弗兰克商议,他手中的作战物资储备只够打一场中型规模的战斗,甚至可能无法将中国军队从波恩城驱逐出去。
因此,他要求立即停止继续推进,原地构筑防御工事,等待国防军的到来。
同时,作为党卫军的最高副总指挥之一,他也对整个党卫军的前途感到忧虑,并建议党卫军立即从*国等地撤回。
至于交通工具,海因里希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抛弃各种重型装备,将油料集中于各型机动车辆。
不过,弗兰克向上汇报后,希特勒立即否决了党卫军高层的建议。
他心中非常清楚,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任何与美国能够接触的地方都是异常宝贵的。
同样,不断在北海同中欧联合舰队作战的德国、美国海军舰队也有大量的船只秘密在荷兰的各个港口靠岸,为希特勒运送着大量的宝贵物资和技术资料。
因此,守住西欧海岸,将是党卫军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说服“据理力争”的党卫军高层,他甚至要求党卫军可以用西欧遍布的数百万马匹作为交通工具之一。
对于在莱茵工业区的党卫军暂停进攻,等待国防军的到达一事上,希特勒倒没有作过多的坚持。
但正是希特勒这个一意孤行的表态,最终完全葬送了二百多万党卫军,使其依赖的最有力地、最忠心的武装彻底消失。
缺少弹药及油料补给的党卫军,甚至不是法国军队的对手。
在那些补给中心被摧毁的第二天,法军便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强悍的攻势。
近四百万法兰西战士,冲出战壕、坑道。
工事及各种藏兵洞等防御阵地,在猛烈地炮火及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勇猛地扑向党卫军的阵地。
按照中国政府地强烈要求,法军并没有一味地只顾着恢复自己的国土,而是将进攻主向定在了皮卡第区,这里可以直接通往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相应的,在德国境内的法国集团军群,也开始了逐步的反攻。
虽然反攻主要集中在党卫军的对面。
但这个正面上地兵力并不太多。
以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为主地突击群,兵力只有40万左右。
其余的则被商云义放在了补给线的沿途,尤其是法兰克福、美因茨、曼海姆、斯图加特等中心城市。
在这里,近百万大军虽然零星分布,但却构成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抵御随时可能发起进攻的德国国防军,以保障并不十分稳妥的后勤线。
原地固守地百万大军,将并不多的油料分出大部分给了突击群。
至于弹药。
则只能依靠航空兵地火力支援来弥补了。
即便这样,中国突击群的威力也相当强大。
7月18日,反攻的第一天,中国军队便击溃了科隆城外的党卫军,迅速切入其纵深,直接摧毁了设在多尔马根的党卫军独立集群司令部。
海因里希在卫兵的保护下。
侥幸逃脱。
但他最终也未能逃脱,19日,在其刚刚准备在诺伊斯的临时司令部行使职权时,一个团的空降兵突袭了诺伊斯,将这里不多的守卫兵力击溃后,在司令部附近的一处民宅中,俘虏了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党卫军一级上将。
海因里希级其司令部高层被摧毁后,整个党卫军独立集群立即陷入了混乱之中。
各自为政的党卫军各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被动地对打到面前的中国军队进行抵抗。
好在此时的中国军队也因为油料及弹药消耗过大,逐渐将攻势减弱了下来,给了党卫军幸存的各师一个喘气的机会。
而在莱茵工业区被摧毁后重新进行集结的国防军中央集团军群先头部队约12个师的兵力,此时也到达杜伊斯堡,离中国军队前锋只有不到三十公里。
面对的国新生力量的加入,严重缺乏补给,且久战之下的中国军队除了避其锋芒外,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撤退已经是商云义目前唯一的选择,但总参传来的要求则是,必须再坚持三天。
因为,在此期间,法军已经突破了党卫军的防御,上百万法军全面进入比利时境内,并且将在法国境内的党卫军分割包围。
对党卫军最后的决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此时的突击群撤退,那么就恰好给在法国、比利时的党卫军让开了一条通道。
接到这个命令的商云义哭笑不得,他心中非常清楚:从比利时败退下来的党卫军,加上其对面的党卫军独立集群和新到达战场的国防军12个师,这样强大的力量已经足够把他的突击群团团包围并一口吃掉。
但军令必须执行,他只好下令部队立即在原地构筑防御工事。
商云义的担心成了事实,7月23日,国防军并没有从下面攻击中国军队的阵地,而是从侧面进入雷姆沙伊德,其主力甚至分散进入了艾伯山森林。
而从比利时退过来的近40万党卫军第二集群及第3集群一部,已经进入德国境内,并进入迪伦一带进行集结。
加上下面的30万党卫军,近90万德军已经将中国军队压缩在科隆至波恩一带。
法国集团军群突击群的命运在此时已经非常艰难了,在弹少油缺的情况下,突围似乎都成我一个奢望。
商云义此时甚至怀疑总参的叶飞是不是得了失心疯,硬生生地将突击群逼入绝境之中。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在二百多公里外的法国梅斯,中国远征军的一枚载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已经准备发射了。
第二百八十七章 … 战疯子发疯
兄弟等的苦哇,病情又发生了反复,作业痛了一晚没能睡着,应该去医院看急诊吧,又明白不仅不能止痛,发还要话一大笔钱,然后叫你忍及格小时,等天亮了看门诊,只能苦苦地忍耐。
所以昨天未能更新,实在是痛得打不了字。
还请个位读者大大原谅。
德国国防军对原子弹威力的认识,是通过人员亲到苏联乌法亲自验证过的。
这种出现理性和感性双重认识,其认知的深度自然远远高于只经过局面及影像材料才了解的党卫军所不能比的。
因此,在中国军队一进入德国境内,国防军就一直不敢把兵力集中起来。
这也使得仅仅百万左右的中国军队就能够抵住国防军两大集团军群精锐部队的进攻。
与东司令官都采取了分散兵力的做法。
但党卫军没有,一来,他们对原子弹对集中兵力的打击力度没有感性认识,二来,作为希特勒亲信武装的党卫军,虽然有相当部分官兵是从国防军转调过来的,但大部分在参军之前,并没有服过役,没有接受过训练。
因此,其战术思想和经验远远不如国防军。
更重要的是,作为希特勒的“御用”亲兵,他们并不太重视自身的伤亡,认为能够为元首捐躯是一种荣誉,因此潜意识地没有把中国拥有核武器当成一回事。
这样地直接后果就是。
在迪伦的近二十万党卫军遭到了惨重打击。
尤其是在迪伦车站集结地近6万党卫军,甚至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就被直接杀死。
毁灭性地爆炸将爆炸中心一公里范围内地坦克装甲车辆象纸片一样吹走。
强烈的光辐射,使半径10公里内的所有人员全部永久或暂时失明。
致命的核辐射,也使同样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全部失去了战斗力。
整整二十万党卫军在核爆过后,已经完全可以从战斗序列中划出了迪伦地核爆终于使党卫军高层意识到了挨施韦勒,兵力差不多也有二十万的第3集群,又继续前进,不顾希特勒的眼里命令,直接逃回到了比党卫军将军们。
甚至连德国境内的亚琛也没有设置多少防御措施。
同时,党卫军的高官们也终于想起了国防军的做法,开始讲部队拆分成一个师一个师地“零散”兵力。
与中国军队正面对阵党卫军其他部队也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四散撤退。
商云义的突击群的压力一下子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得知了党卫军的厄运后,国防军的将领们无不感到一丝庆幸,幸亏他们在此之前一直采取兵力分散的推进及战斗战术,使原子弹找不到应有的消灭对象,才使国防军逃过这一劫。
分散在埃伯山森林的国防军立即停止了所有的军事行动,并小心翼翼的逐渐远离中国军队的控制范围。
此时的中国军队似乎已经在德国境内牢牢的站住了脚跟,在原子弹巨大的威胁下,中国军队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危险了。
同时,在东线,为了使德国境内的法国集团军群的压力降低,东线的各大集团军群都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在强大的装甲力量和航空力量面前,列宁格勒被一举拿下。
接着第2装甲集团军群又直接兵指普斯科夫。
并于7月11日占领此地,然后向西北一转。
于7月16日占领塔尔图,并推进到里加湾,将德国波兰集团军群的3个摩托化集团军合围在爱沙尼亚,迫不得已,德军只好从海上,将大部份兵力撤走。
随后,第2装甲集团军群又于7月20日在维泽梅高地战斗中,用三天的时间,彻底击溃了由隆美尔高级率领的第7装甲集团军。
德国的波兰集团军群不得不全面收缩,并在立陶宛境内的热迈科高地和波罗的垄岗构筑新的防御阵地。
高地和垄岗之间的帕涅韦日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要地,占领这里,就可以在德国的防线之间打开一个缺口,借助装甲部队的高度机动能力,就可以长驱直入,从而使整个德军的防线全面崩溃。
对此,中德两军的高层都非常清楚。
因此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德国国防军在这一带开始放弃一直以来,最让高级将领们推崇的装甲兵战术,改为向中国军队学习,构筑大量的地下工事群及坑道网络。
这样做立即起到了好的效果。
首先中国军队拥有的原子弹,对于地下目标的杀伤效果很差,大量德军部队进入地下或坚固的工事群后,原子弹对兵力集结地的杀伤就是德军能够承受的了。
其次,占据有绝对空中优势的中国空军力量,也同样对地表有生力量的杀伤要远远优于地下,同样使中国航空兵找不到合适的攻击目标,只能对已经暴露的火力点进行一个一个地清除。
但要采取这种战术;必须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崇尚进攻的希特勒绝对不能容忍高贵的德国军人〃象耗子一样〃躲在地下工事里;因此;在龙德施泰德被秘密处决后;国防军中就只剩下克鲁格元帅能够独撑起抵制希特勒昏庸命令的大旗。就连隆美尔;希特勒这个最信任的国防军一级上将;也不敢恃宠而骄地去违抗希特勒的命令。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波兰集团军群能够最终稳定战线;将洪万顷的第2装甲集团军群死死地钉在了立陶宛。在南线,张小石的第四野战集团军群的日子似乎要相对好过一些。
总参谋对他的要求也仅仅是拖住德国的乌克兰集团军群。
并没有给他下达什么突破任务,同时,也因为国防军不敢进行稍大规模的集结。
这使没有多少装甲力量的第四野战集团军群能够缓慢推进地战术,一点一点的蚕食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控制范围。
到了7月1日,第四野战集团军群就已经越过顿涅茨岭,到达第聂伯河沿岸低地地区。
不过在这里,张小石遭到了乌克兰伪军的强力阻击。
不敢大规模集结兵力地德军,只是在几个战略要地固守,而将打击中国军队后勤补给线、骚扰中国军队驻地的活动就交给了成立不久的“乌克兰自卫军”乌克兰自卫军的总兵力并不多,只有约五十万人。
而且装备也相当落后,几乎是清一色的元苏联地制式装备。
但他们却对当地地形及气象条件了解得极为透彻,给中国军队还是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鉴于德国人不敢集中兵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行动,张小石决定暂时停止对基辅等地的攻势,转而在苏联特工的帮助下,围剿“乌克兰自卫军”历时近半个月的围剿行动,效果并不理想。
已经“独立”的乌克兰,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平民,许多都已经不愿意再回归到软弱和虚伪的苏联的旗下,因此抵抗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
好在仍有相当部分乌克兰民众和官员仍眷顾着自己曾经的祖国,因此中国军队在乌克兰的局势并为继续恶化下去,反倒逐步好转。
面对中国军队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德军不得不让更多地乌克半军队加入到正面战场上来。
在需要不降低对中国军队后方骚扰级别的情况下。
唯一能够想地办法就是让本就严重缺乏精壮的乌克半政府征集更多的劳动力。
这开始使乌克兰政府内部产生了一些分歧,相当一部分官员也看清德国人的本质。
不再愿意站在德国人一边。
当这种不满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只需要一个很小的事件引发,便能够产生严重的后果。
而这个事件也在7月18日发生。
中国军队沿着第聂伯河北上,先是……
后又渡过克列缅丘克水库,占领了对岸的共……
了重镇切尔卡瑟。
这里离乌克兰首府基……
在这一带地区水网密布,使机动能力较强的中国军队不得不放缓了脚步。
但基辅的失守已经成为必然,要想挽回败局,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基辅附近,最大限度地给予中国军队极大杀伤。
但无论是在装甲兵力、炮兵火力、航空火力上都不占据任何优势的德军,要想完成这一任务,赤然是勉为其难了。
于是,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参谋班子想到了一个极为歹毒的办法,并通过博克元帅报向了希特勒。
希特勒毫不犹豫地批准了乌克兰集团军群的作战方案,并下达了SS级的保密令。
随后,德军立即以中国军队已经兵临基辅城下,为了保证乌克兰政府的安全,要求乌克兰政府主要首脑人物撤离基辅。
7月15日,中国军队前锋已经达到基辅城郊的博亚尔瞳。
7月18日,近三万中国军队终于突进基辅市区,并与市区内的近二十万“乌克兰自卫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灾难在此时发生了。
当晚,正当数十万军队在城内厮杀时,德军炸开了基辅上游的基辅水库大坝。
数亿立方的洪水立即奔腾而下,将沿途的所有建筑夷为平地,并很快淹没了整个基辅城。
虽然中国军队反应非常迅速,将四万军队成功地撤出了基辅城,但仍有万余铁血军官并牺牲在洪水之中。
无法撤离的五十余万基辅市民及三十万“乌克兰自卫军”死伤大半。
洪水淹没了基辅后,继续向下游汹涌而去,将第聂伯河沿岸低地区域也淹没了大半。
德国人的这一反人类行径直接造成了七十余万人死亡,近万人失踪,树百万日无家可归。
不仅苏联政府愤怒了,就连乌克兰伪政权也感到了极度的耻辱。
苏联政府立即发表公开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将组建新的作战部队,对德国实施报复性还击,直到彻底摧毁德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