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括苍山恩仇记-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栋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听这一片声的喊,反倒吃了一惊,睁开眼睛揉了揉,只当是喜报已经进门了,慌得连鞋都忘了提上,踢里鞜啦地就朝大门口跑去。眼睛只顾往大门外瞅,却忘了脚底下那条迈过几千几万次的石门槛儿,咣噹一声,头朝外摔了个嘴啃泥。瓜皮帽滚出去有一丈多远,不偏不斜,正好落在一滩鸡屎上;两只鞋也离脚了,一只在门里,一只在门外。林国栋摸摸脑门儿,磕出鸡蛋那么大的一个疙瘩,嘴唇也磕出血来了,心里窝囊,可不便唤疼。村子里的孩子们被他逗得哈哈大乐,有个孩子大声喊叫:“喜报还没进门呢,老太爷就磕头谢恩啦!”
等到家里人看见,急忙过来捡起帽盔,擦干净鸡屎,替老太爷戴上,又帮他扑打扑打身上的灰土。林国栋抬头看时,却见那报喜的哔哩叭啦地吹着唢呐,一径往西去了。
原来,林村的南面有一条小河,名叫横沟。虽然只有一两丈宽,却是淙淙急流,清澈见底,游鱼历历可数。就在村子的西头,拦河筑起一道石坝,提高了水位,坝上建一条三四尺宽的石板小桥,桥头是一个不大的水轮碓,供村民舂米磨面之用。二百多户人家的南北交通,也全凭着这座小石桥。林家的房子建在村子的最东头,因此,县里来的喜报,也只能先绕到村西,过了石桥以后,再向东往林家来。
这时候,林家门口已经黑鸦鸦地挤满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喜报离门还有两三丈远,林家大门口就升起了三个半尺多长铜元粗细的双响彩绘大爆竹,接着带麻雷子的万响鞭炮用一根长竹竿儿挑着,也噼哩啪啦地响了起来。两个吹唢呐的鼓着腮帮子咿哩哇啦地猛一通吹。报子头戴红缨帽,身披大红彩缎,挎着黄布招文袋,双手捧着一张四尺多长二尺五宽的朱红喜报,径直昂首走进客厅,打招文袋里取出一个煮熟了的芋艿,在客厅东边板墙上一通涂抹,大家又七手八脚地帮着把喜报贴到墙上,这才停音止乐,开始行礼。
报子把老太爷请到中间太师椅上坐定,和吹唢呐的一起跪下磕头,道喜请赏。林国栋乐得合不上嘴,一面双手扶起报子,一面打怀里取出一个红封来。别看他平时抠抠唆唆①的,抽水烟的火纸媒子烧着手指头了还舍不得扔掉;这一回却是破天荒地大方,居然把一个五两银子的红封赏给了报子,还留他们坐下喝茶。又怕别人不知道赏多少,事先特意叮嘱来喜儿,叫他一见取出红封来,就在旁边大声嚷:“老太爷赏银五两!”这一声喊,看热闹的人全都吃了一惊。报子又叩了一个头谢了赏,辞了茶,就又吹起唢呐,出门另投他处去了。
……………………
① 抠抠唆唆这是一条江南通用的地方词语,原意是“拉屎不用手纸,抠屁眼儿唆手指头”,指人吝啬之极。
这边林国栋接到了喜报,算是有了正式通知,赶忙督促长工短工、打杂人等屋里屋外张灯结彩,厨下杀猪宰羊,大门口贴上对联,搭上彩棚,然后发请帖,收贺礼,忙成了一团。单等林炳回来,大事铺张一番,要显示显示他林家仕途后继有人,指日发迹。
第二天,跟林炳进城赶考的小厮来旺儿先回来报信儿,传了林炳要家里好好儿热闹热闹的话头,又报了林炳大后天申时到家的准时刻。
林国栋琢磨半天,觉得现有的排场就已经不小了,虽说是头一名,到底不过是县试,要是这一次场面铺张得太大,赶明儿省试中了举人又该怎么个铺张法呢?考虑了又考虑,既要省钱,又要热闹好看,最后决定再加一场焰火。好在离林村不远有一个村子叫做雅湖,村民除耕作之外,什九以熬硝做炮竹、焰火为家庭副业,只要着人赍钱去抬一笼回来就可以了。另外,又派人送出知单儿①,通知各家亲友在大后天酉时正谢天祭祖,宴会宾客,晚上先放一台焰火,接着开锣唱戏。
……………………
① 知单儿──把许多人的姓名写在一张纸上的“集体请帖”,被通知到的人,在自己名字下面写一个“知”字,所以名叫“知单”。
壶镇垟一带,几乎各村都有林国栋的佃户。少东家高高得中,佃户们还敢不送礼么?不送礼,明年的地还想种不想种了?庄户人家,多了送不起,一只老母鸡外加几十个鸡蛋,却是不能再少的了。当然,泥腿子庄稼汉穿的是短衣,上不得台盘,更不能跟穿长衫的斯文先生平起平坐,只有送礼的义务,没有喝酒的份儿。帮工打杂的,出了力气了,也不过等酒席撤下来之后,在厨房里吃点儿残汤剩水;那没出力气的,凑合点儿看场白戏,还得念叨林老爷的恩典呢!
不过,凡事也不是都那么绝对的:林家本村和远处的佃户,家家都来送礼了,没有一家例外;独有吴石宕的几家佃户,连一个来送礼的也没有。自打本良从县里回来,把赶考的前后经过给大伙儿一说,那一帮火性正旺的青年子弟们,谁能咽下这口气儿去?一个个都气得眼珠子努了出来,摩拳擦掌地准备等林炳回来以后结伙儿去找他评理。倒是本良再三说刘师傅临行时有话,叫大家不要在这时候去惹事儿,以免吃眼前亏。立志也帮着劝说了半天,才把大伙儿的火气平息了下去。
林国栋没有收到这个村子的礼,也不敢挑人家的不是,因为他也知道自己儿子是亏着理儿抢来的头名武秀才。不过他也听到了一些风声,知道吴石宕的小伙子们拳脚枪棒上都有两下子,就特意选了几个功夫硬点儿的家丁,单盯着吴石宕那边儿的动静,以防不测。
到了林家祭祖的那一天,午时过后不久,远近的宾客亲友们就陆续地来到了。林国栋少不得乐呵呵地踱出来应酬一番,然后另由知宾张罗接待。这一回是正式接到喜报,又是开祠堂的祭祖盛典,当年用将近五百担大米换来的顶戴,此时不用,更待何时?所以林国栋一早起来,就穿着粉底朝靴、海青补服,红缨帽上拖一根鹖羽蓝翎①,出出进进,作揖打躬,嘻开一张臭嘴,老也合不拢来,龇着两颗叫鸦片烟熏黑了的大门牙,高兴得活像弥勒佛。
……………………
① 鹖(h é合)羽蓝翎──清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官员戴鹖羽蓝翎。鹖是一种像雉鸡的鸟,黑黄色,性好斗,也叫“鹖鸡”。
申牌刚过,两顶白布篷竹轿打西边飞也似地抬了过来,一直抬到大门前落肩。亲友中那些比林炳长一辈儿的,虽然也来恭喜道贺,却碍着辈份儿,不便出门来接,只在滴水檐前站着。自有那和林炳同辈儿或低一辈儿的得到了信儿,急忙接出大门外面来。
刘浪躬身出轿抬头一看,平时阴深深冷清清的林宅门前,今天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大门两边儿贴着一副楷书大红对联儿,上联是:“祖跃进士孙占鳌头祖孙同沐恩泽”;下联是:“文冠浙东武盖缙云文武共保江山”。门楣上石刻“进士第”三字下面,是五字眉批:“壶镇第一家”。用不着说,这是“子路不说”老夫子的手笔。隔壁儿的祠堂,平时是不开门的,今天因为要演戏,大门虽然不开②,却也挂着朱红大灯笼,而把两边的侧门洞开着。林炳下了轿子,假门假氏地要让老师先走。论辈份儿,教师当然长一辈儿,不过今天是学生大喜的日子,俗话说:“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师傅。”虽然是当仁者不让,不过也不宜过于拘泥,就两人并肩走进门来。大家接着,有道喜的,有恭维的,有道劳乏的,有打听考场消息的,嘻嘻哈哈,嚷成一片。刘浪借口如厕,悄悄儿地溜回自己的房里去。反正这会儿大家在捧凤凰似的捧着林炳说话儿,不太注意他,乐得清静一会儿是一会儿。
……………………
② 缙云县的祠堂,一般都朝南建筑,正面大都开有三扇门,中间一扇是大门,旁边两扇是小门。一进大门,门厅就是一个朝北的戏台,正对着正殿的祖宗牌位。如果举行祭祖盛典,舞台的楼板要拆掉;如果要演戏,不但舞台不能拆,连大门都不能开。
刘浪在房里歇了近一个来时辰,隐约听见前面祠堂里鞭炮一通响,知道祭典已经进入尾声,也不去理它。等到林炳祭完“天地君亲”,要坐席开宴了,才想起这位“师”来,赶紧着人来请。刘浪自知推托不得,只好往前院走去。
出了房门儿,才知道后进专待女客,第二进由老太爷招待长一辈儿的客人,跟林炳同辈儿的则在前院的厅堂里大声哄笑。有一拨小唱班儿①,就在院子里露天支棚搭架,正在自拉自唱。刘教师一露头,大家都站起来招呼让座儿。正推让间,林国栋亲自来请刘教师到第二进房子去坐席,半打哈哈地说:
……………………
① 小唱班儿──江南盛行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在院子里或大门外面搭一个大小形式基本固定的彩棚,灯烛辉煌,棚内放一张方桌,转圈儿坐着五六个或七八个人,他们既是乐队,也是演员:一面敲锣打鼓,演奏箫笙管笛或胡琴月琴,一面演唱,而且不分生旦净末丑,一个人要演好几个角色。这种小唱班儿,一般都是由贺客出钱送给喜庆人家增添热闹用的,所以往往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好几棚小唱班同时演出,也不管周围有没有人听。
“教师爷在这里,这班毛孩子们反倒拘束了。难得今天高兴,你就让他们痛痛快快地闹一闹吧。为我们老头子单有几席设在二进厅堂上,那儿的酒淡些,饭软些,肉炖得也烂些,你还是跟我去凑个热闹吧!”说着,不由分说,拉起刘浪的袖子就往二进厅堂走。
二进客厅和两廊,一共放了三张圆桌、四张方桌,坐了有六十多人。这里有本村本族的头面人物,有老学究“子路不说”林步雪,有壶镇团防局总办吕慎之和街面上几家老店的东家、知名的富户,以及远近乡村中同辈儿的贵亲显戚们。一见林国栋把教师爷给拉来了,大家一齐站起来点头招呼,说是客人早就到齐,单等教师爷入席了。刘浪谢了罪,就要在林国栋身边的主席上落座。大家哪里肯依?老学究说:按文场规矩,学生进了学,中了秀才,今天应该是东翁设席专请老师,名叫“谢师酒”,非推刘教师坐首席不可。刘浪见不好推辞,就在正中间一席的上首,跟林炳的叔公兼启蒙先生林步雪并排而坐。
众人入座,林国栋举箸端杯,让酒劝菜,大家开怀畅饮。菜上五道,酒过三巡,猜拳行令,谈笑风生。在座的除了吕团总是武举出身,林步雪是不第的秀才,上过考场之外,其余的大都是经济中人,零整批发,赁田收租,倒颇内行,但对校场比武却是一窍不通,于是就有人趁着酒兴要求刘教师给大伙儿说说考场的情景。刘浪碍于情面,也不得不把三场比武的盛况略述一二。“子路不说”见有机会卖弄自己的才学,放下杯箸,嘻开臭嘴,唾沫星儿四溅地演说了起来:
“这武场考试,自从则天武后开创武科以来,都是当场献技,分头比试,高低胜负,判然自明。所考科目,不过是刀枪弓箭,还可以选自己拿手的看家本事献将上去。所以能够如意展现本事,尽情卖弄特长。独有这文科,却不能不按照学台出的题目去做文章,不能按照考生的所长单独献艺,中与不中,这就只好全靠运气了:运气好的,碰上个熟题目,现成的闱墨①读熟了百儿八十篇在肚子里,几乎可以不假思索,起承转合,借题发挥,虚虚实实,拼拼凑凑,洋洋洒洒,数千余言,提笔一挥而就,真叫笔走龙蛇,左右逢源,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运气蹇②的,遇上个冷僻的考题,连出自何书何典都不知道,搔破头皮儿,咬破笔杆儿,也只是两眼数遍檩和橼,纸上未着一个点儿,徒呼奈何奈何而已。诸君不是此中人,隔行如隔山,不知道我辈为博得人家叫一声相公,十年寒窗,磨穿铁砚之外,还要经过县考、府考、院考,闯过无数道关口,考得人晕头转向,七荤八素,放出考棚来,不辩东西南北,真有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的。就算是祖上荫德,三场题目都能应付下来,戴上了方巾进了学,离做官两个字,相去也还有十万八千里。侥幸能补上廪①的,校考②优等,也只能当个教谕③,要想仕途正路,还不得不去赴乡试④,先求考上个举人,转年再去进京会试,图个两榜出身⑤。试想天下举子,云集京师,济济一堂,层层沙汰,每隔三年才出一榜进士,一共能有几个?再说这取士之道,前明和国朝⑥,只用八股制艺,明以前,宋用帖括⑦,唐用科目,见于史者,计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不瞎五十余科,隋唐以前,读书人出仕的途径颇多,因时而异。远古时代,禹汤文武如何取士,已经无从查考的了。有史可稽的,春秋时以‘言扬行举’①出仕,也就是依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到了战国,诸子百家纷起,要想做官的,全凭三寸不烂之舌上门去游说。所以孟子历说齐梁,孔子周游列国,苏秦、张仪纵横七国,都算得是他们当时的举业。到了汉朝文帝时代,才开始用‘贤良方正’③开科举,招考天下文学材力之士。那时候,天下举子上京赶考,也不用经过院试、乡试,所谓‘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昨天还是一介寒儒,一夜之间,转眼就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进了考场,出什么题目,也没有一定的成规,全凭考官的高兴,或论,或策,或诗词,或歌赋,赶得巧了,一副对子也能定胜负,决取舍……”
……………………
① 闱(w éi 韦 )墨──闱,本意是科举试场的大门,转指试场。闱墨,就是在考场里为应试而做的文章。科举时代,把每科中式前几名的试卷刊刻出来,供士子们参考阅读,这种选集,就叫“闱墨”。
②蹇(jiǎn 简)──本意是足跛行走不便,转指命运不顺利。
①补廪──领取政府补贴的秀才,称为“廪生”。每个县的廪生是有固定数目的,因此考取了秀才以后,还要“候补”廪生。
②校(jiào 较 )考──由学政定期对秀才的学业优劣进行考核,共分六等,考在四等以前的为合格,可以去省城赴“乡试”,考在五等的要补考,考在六等的要除名。
③教谕──县学或府学的教官。
④乡试──科举时代,每隔三年(逢子卯午酉)的秋季,各府州县的秀才经校考合格后集中到本省的省城考试,叫做“乡试”,也称“秋闱”,考取的称为“举人”;转年春季进京会试,也叫“春闱”,考取以后再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称为“进士”。
⑤两榜出身──乡试中式称“甲榜”,会试中式称“乙榜”。经过甲乙两榜先考取举人再考取进士的,叫做“两榜出身”,是科举时代的“仕宦正途” 。
⑥国朝──清代人称本朝为“国朝”。
⑦帖括──指宋代盛行的“帖经试士”。其方法:裁一張纸,要比书本大些,中间开一个小洞。考试的时候,随便翻开一页经书,把这张纸覆在书页上,只露出小洞中的三四个字,要求应试者立即说出此三四个字的上下文来,以此来测试士子对经书熟习的程度。
①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举人才。見《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②见《论语·为政》:“子張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張是孔子的门徒,复姓颛(zhuān 专)孙,名师,字子張。“干禄”是追求官职的意思;“阙”同缺;“寡尤”指少犯错误。
③ 贤良方正──汉文帝二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是为开“贤良方正”之始,以后唐宋时代都设有贤良方正科。
座中一位老者, 听得颇有兴趣, 摸了一下山羊胡子, 笑着问:
“一副对子也能定胜负?倒要请教。”
“子路不说”更加得意,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一副对子,怎么不能定胜负?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吗?汉景帝时西蜀成都地方,有位少年儒生,复姓司马,名相如,表字长卿。此人堂堂一表非俗,翩翩倜傥风流,经纶策对满腹,琴棋书画皆精,那真叫有潘安之貌,宋玉之才,文章诗赋,名噪天下。像这样的高雅之士,上京赶考,那头名状元还不如同装在他口袋里一般吗?然而不然,那年春闱开科取士,御笔点的是宰相蔺相如①当主考官。蔺相如从花名册上看见司马长卿跟自己的名字雷同,心里先就揣着老大一个不乐意,撇开众人,头一个先考他。等到宣上堂来,又见他是个小白脸儿,长得唇红齿白,面如傅粉,衣冠楚楚,潇洒大方,只当他是个公子哥儿,心里不禁越发地不受用起来,存心想损他几句,灵机一动,当即出了一个对子叫他去对。上联曰:‘蔺相如,司马相如,名虽相如,实不相如。’你想司马长卿乃是当世第一才子,学富五车,才思敏捷,一点就透的主儿,岂有不明主考大人心思之理!当即不假思索,随口对之曰:‘魏无忌,公孙无忌,名虽无忌,实不无忌。’蔺相如见道出他心中的奥秘,更为不悦。适逢春雪飘飘,即景生情,乃又随口出一上联曰:‘老天下雪,雪变水,老天何不下雨?’这样浅陋的对子,在司马才子面前,不就跟笑话一样吗?他瞧着这位主考大人不能容人,也就老实不客气,犯了名士派尖酸刻薄的老毛病,反唇相讥,信口而出曰:‘大人吃饭,饭变粪,大人何不吃屎?’你想蔺相如乃是堂堂一品的当朝宰相,哪儿听过这个?当时就勃然大怒,把司马相如轰下堂去了。司马相如落第回川,在邛崃卓员外家里闲住,又恰逢卓员外有个十七岁的女儿新寡在家,于是乎引出了卓文君听琴、夜奔司马相如的风流佳话,后来还演了一出‘当垆①卖酒’的活剧,留作千古佳话,司马长卿要是当初嘴下留点儿情,少挖苦主考大人几句,就凭他的才华,还不是头名状元稳拿,何至于落一个布衣终老、靠老丈人过日子?”老实不客气,犯了名士派尖酸刻薄的老毛病,反唇相讥,信口而出曰:“‘大人吃饭,饭变粪,大人何不吃屎?’你想蔺相如乃是堂堂一品的当朝宰相,哪儿听过这个?当时就勃然大怒,把司马相如轰下堂去了。司马相如落第回川,在邛崃卓员外家里闲住,又恰逢卓员外有个十七岁的女儿新寡在家,于是乎引出了卓文君听琴、夜奔司马相如的风流佳话,后来还演了一出‘当垆①卖酒’的活剧,留作千古佳话,司马长卿要是当初嘴下留点儿情,少挖苦主考大人几句,就凭他的才华,还不是头名状元稳拿,何至于落一个布衣终老、靠老丈人过日子?”
壶镇团防局总办吕慎之,少年时也读过几天书,中举以后,又在镇台①衙门当过十好几年军曹,闲时与衙门里的清客相公们过从往还,肚子里多少也有几个古人,听老学究在那里乱点鸳鸯谱,忍不住手拈髭须微微一笑,故意说几句恭维话揶揄他说:
“老夫子博学强记,讲个故事也是引经据典,有本有源的。兄弟孤陋寡闻,今日聆教,才知道蔺相如原来也是汉景帝时的贤相,真个是聆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我顿开茅塞,获益匪浅。不过说到这个司马长卿以布衣终老,只怕是先生书读多了,肚子里的古人一多,免不了就会张冠李戴,驴唇安到了马嘴上去。兄弟是个武人,幼年失学,没有读过几句书,不过倒还依稀记得司马长卿在汉景帝驾前曾任武骑常侍。兄弟识浅,不知道这个武骑常侍是几品官;顾名思义,既曰武骑,八成儿也是个武职吧。后来,汉武帝不是还派司马长卿略定西南夷,使邛筰②、冉駹③之属皆北面称臣,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吗?由是汉室版图,西至沬若④,南至牂牁⑤,辟拓疆土凡数千余里,司马长卿因功拜为孝文园令,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官儿。但凡读书的先生,只知道司马长卿的赋写得好,就冒认他做了自己的祖师爷,殊不知他还是一员武将,倒跟兄弟是同行呢!刘教师是位熟读兵书古史的将材,倒要请教,兄弟的这一番话,还有几分靠谱儿否?”
……………………
① 蔺相如──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上卿,因“完璧归赵”有功而为赵相。司马相如则是汉景帝时著名的文人。老学究信口雌黄,把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硬拽到一起,闹了一个“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② 垆(l ú卢 )──酒垆,是安放酒瓮的土台子。传说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以后,为卓员外所不容,卓文君干脆就和司马相如开了一家酒店,亲自在店堂内卖酒,以此来要挟卓员外。
① 镇台──对总兵的尊称。
② 筇筰(qión ɡ zu ò穷作)──也作“邛笮”,是古代西南地区的两个少数民族部落,曾发明用竹索桥渡河。
③ 冉駹(r ǎn m án ɡ染忙)──古代的两个少数民族,在今四川茂县一带。
④ 沫若──古沫水和若水,即今大渡河和雅砻江。
⑤ 牂牁(z ān ɡ ɡē赃歌)──汉代郡名,在今贵州省。
老学究一时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