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强兵-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恪已经带着他的两万骑兵等候多时,只不过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带着的人马在距离谷口十里外地地方候命。
“看起来他们的前锋部队快到了,大部队也离得不远。”看着峡谷口出现的波斯斥候,慕容恪自语道,接着看向身旁的亲兵道,“给我传令,全军上马突击,把谷口给封死。”
很快,大地震动了起来,当波斯地斥候看到远处扬起的大股烟尘,立刻便知道遇上了敌人,不过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破空地密集羽箭朝他们罩了下来,最后只有一半人身以得免,狼狈地退回了谷中。
在接到斥候的回禀以后,薛西斯没有多做犹豫,立刻让后队转前队,打算回撤,不过让他绝望的是,他们的后面也被堵死了,斛律光带着一万轻骑,一人三马,不眠不休地奔袭数日,饶了一个大圈,才及时赶到。
被堵在峡谷里的薛西斯陷入了险境中,士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慌乱的情绪,不过薛西斯能被帕尔歌德斯看好,自有过人之处,他靠着平素的威望,压下了士兵的恐惧,而他本人在仔细想过之后,觉得虽说眼下看上去处境危险,可是实际上却不必太担心,堵住他后路的秦国军队想必是饶了一个大圈过来,他相信帕尔歌德斯很快就会知道他们,并且派出援军过来,到时候此围必解。
薛西斯想得的确不错,可是他却忽略了一点,他想得到的东西,慕容岂会想不到,慕容恪压根就没打算把他和他的五万人马堵在峡谷里去困死他们,因为他耗不起,斛律光的人马迟早被帕尔歌德斯知道,顶多五天,帕尔哥德斯的援兵就会杀到,根本就困不死他们,慕容恪真正的杀招是水攻,如果薛西斯仔细看地图就会发现,斛律光堵住他的峡谷外三十里处,上游山脉处正有一处大河,只消堵住河流三天,到时冲下来,他这五万人马也就死得七七八八差不多了。
律光在封住薛西斯的后路以后,立刻派了两千士兵去上游筑坝,此时正是春雪消融的时候,河水涨得极快,原本以为三天才要涨满,结果两天时间,就涨了个满满当当,斛律光自是不会待着陪薛西斯一起挨淹,第三天晚上,便趁着黑夜撤离了,直到天明,薛西斯的斥候才发现不对劲,不过薛西斯倒是不以为意,他还以为是帕尔歌德斯的援兵到了,这支堵他后路的秦军怕陷入被夹攻的境地才匆忙撤走的,结果他带着五万人马出了峡谷,还浑然不知已经离死不远。
当日头升起的时候,东方响起了巨大的轰鸣声,刚刚出谷的五万波斯士兵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吓住了,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将一路上阻拦的事物冲得是支离破碎,朝他们咆哮而来。看着这无可阻挡的洪水,薛西斯呆住了,直到亲兵架着他上马,他才回过神,和混乱不堪的士兵一起逃向了身后的峡谷。
当听到那巨大的轰鸣声时,帕尔歌德斯派出的援军停下了脚步,他们知道他们已经来不及去救援冈比西斯他们,事实上当斛律光带着人马奔袭到峡谷之后两天,帕尔歌德斯就收到了消息,起初他也不以为意,不过当他看到地图以后,便明白了慕容恪的算计,他立刻派出骑兵,一人带双马,朝峡谷方向赶去,希望能来得及去破坏秦国人的水攻之计,可是他们终究是慢了。
蓄满的水势肆虐了一天之后,才渐渐地消散,不过这个时候薛西斯的五万人大多数已经身亡,只剩下寥寥的几百人还活着,这其中并不包括薛西斯,这个被帕尔歌德斯所看好的后起之秀死在了慕容恪这场水攻之中。
薛西斯和五万大军败亡之后,崔浩展露出了他堪比大秦开国时毒士贾诩的阴毒计谋,他命令他在下波斯的密探大肆张扬慕容恪水淹二十万下波斯大军,让帕尔歌德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他不承认慕容水淹二十万大军的事情,他就必须向下波斯王都解释他只派出五万援军却诈称二十万大军的理由,可如果承认的话,下波斯的军心士气无疑将受到巨大的打击。
帕尔歌德斯面临着他有生以来最困难的选择,崔浩的毒计让他品尝到了什么叫绝望,如果隐瞒,他何以面对那死去的五万人还有下波斯的百姓,如果不隐瞒,他势必会被王都认为居心叵测,被褫夺兵权事小,弄得不好便是连脑袋也要掉。
“那群废物,被人绕过王都也不敢出兵阻拦。”帅帐里,帕尔歌德斯嘴里咒骂着,对于王都附近,那几座拥有重兵的城市守军将领,心里充满了怨恨,若不是这些无能的蠢货放任慕容恪的骑兵队通过他们的防区,堵住了薛西斯的前进道路,事情就不会变得这般不可收拾。
崔浩从未觉得靠这样的小伎俩,就能把帕尔歌德斯给搞下来,而事情也如他所料,帕尔歌德斯最后向王都坦承了他只派出五万士兵却诈称二十万的实情,不过同时他又向王都发了一封告急书,说是冈比西斯的复国军势大,如今情势如何危急。下波斯王和大臣们再愚笨,也知道这是帕尔歌德斯在自保,不过临阵换将是大忌,他们只能继续让帕尔歌德斯总掌军权来对抗冈比西斯。对此,崔浩并不在意,帕尔歌德斯是想将功折罪,不过可惜裂痕一旦有了就绝难再修复成没有,有时候流言说的人多了,人们就会信以为真,更何况是早就对帕尔歌德斯心有芥地的下波斯王和那些贵族大臣。
帕尔歌德斯的命运已经由不得他自己,只要崔浩觉得时机合适,这位下波斯的名将就只有黯然身陨一途,想当年,战国末年的名将李牧不就是这样冤死的,想到这里,崔浩嘴角露出了一抹嘲讽的笑容,名将又怎么样,还不是要死在他的手上。
复苏的帝国之卷 第三百三十三章 第一次战败
更新时间:2008…8…8 19:14:57 本章字数:3482
今天就偷懒一下了,大家请见谅,另外今天的章节里一些私人的感叹,大家也莫怪!)
尽管帕尔歌德斯暂时得到了王都的宽赦,继续带兵与拉起复国大旗的冈比西斯对峙,但是他的兵力被严重削减,将近四成的士兵被抽调回国内驻防,这让帕尔歌德斯面对冈比西斯时并不占太大的优势,帕尔哥德斯甚至可以预见,原本应该一战而定的征服将变成旷日持久的相持,而这一切,就是他们东面那个大秦元帅所策划期盼的,很显然他成功了,波斯再一次陷入了如同以往的内耗中,只不过这一次他占了些上风。
不管帕尔歌德斯在军营里如何咬牙切齿地诅咒李昂,但局势却仍旧如同李昂所策划的一样一步一步地达成。承平三十年里,大秦在丝路上的军团被抽调回国遣散,让波斯人得以重新从丝路上攫取赋税,国力日强,在李昂看来,拥有霸权的国家一旦削弱乃至放弃自己的霸权,后果便是灾难性的,就像他曾经所在的那个时代,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始终都在维护他们的霸权,不管他们嘴里的人权口号说得有多响亮和漂亮,他们却始是霸权国家。
尽管那个时代很多国家认为美国的霸权在衰退,甚至认为其所发动的战争是昏招,可是事实上,美国的霸权依然稳固,即使是他的祖国在崛起,也不得不按照美国所制定的世界秩序去博弈,而按照美国制定的规矩来博弈,李昂认为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祖国地限制和不公。在那场战争中。他地祖国处于劣势,美国在用掌控的规则压榨他的祖国。(美国地次贷危机就是我们中国人在给他们买单,请大家记住。不是我们的人民币在升值,而是美元贬值,我们和美元挂钩的外汇储备就这样蒸发掉了一大笔,而我们的实际购买力却没有提高,希望有生之年我能看到中国击败美国。)
官僚,新时代的买办阶级。无良的汉奸文人和学者,在摧毁着本就所剩无几地中华文明,李昂那个时候很害怕,如果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最终失败,他的祖国是不是会变成黄皮白心的国家,他不敢想象那个样子,不过可惜的是没多少人把那太当回事,反倒是些身处底层的人和年轻人更看得清。但有时候物质的力量更强大,它悄然改变一切。
李昂曾经也想过,或许那并不是坏事,只要国家强大。人民觉得幸福就行,像他那种人或许该被称为极端分子。可是当他在这个时代,看到大秦是何等的强大,他就明白,正如同他以前所看到地一句话一样,历史就是个婊子,谁的力量够强,就能肆无忌惮地操它,在大秦霸权鼎盛的时期内,大秦吞并了整个东南亚,反抗的土著被杀死,活着地人被当成奴隶,而这一切在大秦的史书里却成了正义之举,是地这个世界强权就是公理,在没有来到大秦之前,李昂曾经缅怀自己祖国的历史,也曾经相信汉唐的盛世使得远人来归,可是当他来到大秦以后,他却发觉一切都是错的,因为儒家所修的史书是用他们的价值观去写史,无法做到真正的公正客观。
人可以感化别人,但是国家不能感化别的国家,民族也不能感化别的民族,文明的侵蚀,是需要强大的武力说话,就如同汉时有匈奴人归附,他们的确是羡慕汉朝的文明和生活,可是更重要的是他们畏惧汉朝的武力,没有强大的武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刀来夺取汉朝的一切。国家民族的融合,往往是靠鲜血铺就的道路,没人甘愿消亡,谁强大谁就延续存活下去,弱小的自然被淘汰,一切都是那样的赤裸裸。
李昂和曹安民是知交,从这位大秦皇帝身上,他学到很多东西,大秦君王的传承,讲究的是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比法家更冷酷,在他们眼中,他们的职责是守护这个国家,如果杀一些人会让更多人活下去,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下令杀死那一些人,不管他们该不该死,一百五十年里,被大秦军团屠灭的国家和民族数不胜数,或许一切就像大秦第三代君主,那个曾想成为至高独裁者的武皇帝在大秦军团镇压东南亚叛乱坑杀近六十万土著之后所说的话一样,‘大秦的军人为这些土地付出了宝贵的鲜血,朕不会让那些血白流,所以有多少人造反,朕就下令杀多少人,谁也不能阻止。’当时的武皇帝甚效法先秦的始皇帝,坑杀了指摘大秦军团残暴不仁的各地儒生。
李昂认同武皇帝以及大秦君王的理念,所以他在西北,杀人无数,尽管受到天下大多数文人的指责
曹安民这位大秦皇帝以及众多身处高位的重臣和世家此不屑一顾,他们和李昂一样,甚至更加无情。
帅帐中,回想着自己过去种种的李昂,被进帐的李存智唤醒了过来,“出什么事了?”见李存智面色沉重,李昂如刀的眉峰拧在了一起,接过了李存智递过来的安西都护府所发战报。
—
河中北线,大秦军团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和耻辱,在一场双方各自投入近十万人的会战里,大秦战败了,尽管匈奴人只是惨胜,但是他们夺取了会战所要决定的要地归属,而且更让大秦难堪的是,自大秦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大秦士兵大规模地投降,整整三万名士兵被俘虏,尽管太祖皇帝开国时曾经有过‘在绝境之下,允许士兵投降。’的话,可是一百五十年里,在过去的任何一次战争里都没有大秦士兵向敌人投降,全都是力战而死,直到最后一人,渐渐地,死战不降成了大秦的传统,可以想象,当这个被所有人引以为傲的传统被打破时,对于大秦来说,这是何等的震撼。
看完战报,李昂甚至可以想象当曹安民知道这一切之后会变得多么愤怒,作为失志要恢复大秦霸权鼎盛时期强势的曹安民,绝不会接受这样的失败。“存智,磨墨。”放下战报,李昂看向了李存智,他必须向曹安民进言,这是他身为臣子的本分,承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士兵少了一份铁血悍霸,就算训练得再精良,也需要历经战阵,才能成为过去那支横扫大陆,无所不破的大秦军团。
一个月之后,安西都护府上呈的战报让天下人震惊,自太祖皇帝起兵以来,战无不胜的大秦军团居然败北了,曾经英勇善战,宁死不屈的大秦士兵居然投降了。这简直就是噩梦一样的消息,没有人想去相信,可是这却是事实。
这一次大秦军团的败北可以说是让整个朝廷丢了脸面,唯一让皇室和世家欣慰的是,投降的三万人并不包括将领,游击以上的将官无论是平民出身还是世家出身都宁死不降,在部下投降以后,他们选择了自裁。
御书房内,曹安民的脸色铁青,这一次大秦军团的战败给他带来的是难以磨灭的耻辱,在史官的笔下,他将成为大秦历代君王以来第一个吃败仗的皇帝,列祖列宗的威名折在了他的手上。
“朕的脸,大秦的脸,都被你们吕家丢尽了。”曹安民几乎是咆哮着说道,站在他下首的吕氏家主脸色也难看到了极点,安西都护府的大都督吕岩是他的兄弟,身为北线的最高统帅,他必须负起责任来,不但要给皇帝,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也要给吕家的列祖列宗一个交代,吕氏一族自先祖吕布起,威名赫赫,历代出任将帅的先人从未折损过吕布先祖战神的威名,可是现在,吕氏七代的威名就此毁于一旦。
曹安民冷静了下来,他看向了始终不发一言的吕氏家主道,“朕刚才的话重了,此战非一人之罪。”曹安民心里清楚,这一次的战败的祸根源于承平三十年的武备松弛,虽说他登基以后,戮力奋武,可是三十年的安逸让大秦军团早已物是人非,除了李昂带过的部队,其余大秦的部队即使号称精锐,也未杀过人见过血,更遑论那些开春之后被匆忙投入北线的新军,这才被匈奴人钻了他们的空子。
这一次会战中,大秦一方的十万士兵中,只有两万人是安西都护府的原籍军队,其中去年和匈奴人交过战的老兵也不过八千人,其余都是去年招募训练的士兵,整整八万人的新军。尽管吕氏家主也知道这些,可是他仍是向曹安民请罪,将罪责揽了下来。
这一次的战败,不但吕家丢尽了脸面,整个安西都护府一系的军武世家可以说都是无颜愧对祖宗,赵氏,马氏等世家几乎是发了疯似的将本家和分家的子弟往北线塞,他们必须亲自洗刷这个耻辱。而曹安民则是下了罪己诏,主动承担了战败之责,可是尽管如此,安西都护府大都督吕岩还是递交了请罪书,并自裁于军中,匆忙赶到的郭怒以总长的身份暂掌安西都护府,强压下了北线骚动的各军,稳住了和匈奴人僵持的战线。
吕岩死后,几乎全天下的人都希望李昂这位当世第一名将去北线坐镇,在他们心中只有这位能和战国武安君白起相比的杀神,才能让大秦军团重振昔日声威,讨回这个耻辱,可是长安对此却异常沉默,没人知道其中的缘由。
复苏的帝国之卷 第三百三十四章 开火
更新时间:2008…8…10 20:44:32 本章字数:6526
全天下的人都盼着李昂去北线坐镇,哪怕他到时再怎么屠杀匈奴人,也不会有人敢跳出来说半个不字,可是曹安民却不能这样做,李昂如今已是国公之尊,要是再击败匈奴人,他又该如何封赏,全长安的世家更加不会同意。想到这里,曹安民的目光落在了手中的奏章上,这是李昂亲自写给他的,正是他陈述的话才让他最终打消了念头。
军队需要铁和血的磨炼,从承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士兵不经历残酷的战场,他们如何成为真正的无敌军团,先人的光荣不该成为负担,而是激励,这一次的战败,或许反而是件好事,再次崛起的大秦军团会变得更快可怕可怖。这是李昂给曹安民奏章上说的,全天下也只有他敢在曹安民气头上说这样的话。将奏章放下,曹安民看向了西北方向,悠然长叹了一声,接着让内侍下旨传召京中的军武高门进宫,他要为安西都护府定一个能打仗的大都督,就得说服这些人。
未央宫内,西军一十七家军武高门的家主都是静坐不语,安西都护府吃的败仗不但让他们颜面无光,还被天下人所耻笑,更难堪的是他们丢了祖宗的威名,死后也没脸去见历代先人。每个人的脸色都如同铁石一样,冰冷而坚硬,他们知道皇帝召见绝不会是什么好事。都做好了接受训斥的准备。不过让他们意外地是,皇帝到了以后,虽是脸色不好。可是并没有斥责他们,而是要与他们商量安西都护府大都督地人选问题。“唐国公上了奏章,向朕推荐龙骑军的马军校尉为安西大都督,众卿觉得如何?”曹安民说出了他的人选,李昂虽不去北线,可是却将好友马军推了出来。出于对李昂地了解,曹安民心中已是定下了这个人选。
听着皇帝所说的名字,十七名家主都是心中一凛,马军,这个名字对他们也不算太陌生了,毕竟从匈奴人入侵河中以来,西军世家子弟中就以他最为强悍,数次与匈奴人交战。还没吃过败仗,只不过年纪始终轻了点,而且他只不过一个校尉,带兵最多的一次也只是领着五万人去匈奴边境偷袭。烧了匈奴人的粮草,从未打过十万人以上的大仗。而眼下整个北线有着整整三十多万大军,以他的资历,恐怕压不住。
十七名家主中,和马军同是一脉地马氏家主第一个开口,“臣无异议。”尽管知道马军一旦成为安西大都督,那么马军所在的分家必然声势盖过他这本家,可是他不得不同意,因为和整个马氏的利益相比,本家实在算不得,若是他不同意的话,马氏各地的分家会如何看待本家,到时一旦离心离德,本家还是要衰亡,倒不如送一个人情给马军,日后只求保住马氏三大血脉之一的地位就可,总归有东山再起之时。
见马氏同意,其余家主稍做思量以后,都是同意了下来,一来他们不想逆皇帝的心意,二来既然是李昂这个再世白起所推荐的人,想来总有过人之处,而最重要地是马军也是西军出身的子弟,算是自己人。
第二日,曹安民和军堂的任命诏告天下,大出世人意料之外,皇帝和朝廷居然将北线重兵交给一个无甚资历的年青校尉掌管,这让他们难以接受,可是他们却忘了,被称为当世第一名将地李昂年纪更轻,不过此次李昂未能出任北线统帅,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他的声音,不少文人觉得李昂过去地对手都是些未开化的胡人,当不得第一名将之称,一时间这种声音倒也在看不惯李昂的文人中风行一时,他们癫狂似的在邸报上撰文贬低李昂,认为即使李昂去北线坐镇,也未必能稳胜匈奴人。
长安城里,王猛安排着八万汉民的迁徙事宜,同时崔斯特也在加紧将李昂剩余的产业变卖,换成金铢,打算押运去河中,两人都是忙得天昏地暗,没去管那些口无遮拦的文人,要不然换了平时,他们定是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些只会耍嘴皮子的无用书生。
不过他们不管,不代表没人会管,至少当曹安民在看到邸报上的文章以后,本就心情不太好的他越发厌恶起这些四肢不勤,五体不牢,却自明风流雅士的文人,承平三十年,儒家惯出了一批以吟诗赋词为能事的文人,整天每日里就比谁的文章好,谁画的画好,把天下的风气给弄坏了,曹安民登基以后,把主政的儒家给罢免得七七八八,却是忘了这群喜欢无病呻吟,标榜才子佳人的文人书生,此时这群人说李昂名不符实,不就是指着鼻子骂他识人不明,曹安民又岂会放过这群人。
于是不过数日间,长安城里的青楼中,平素那些常来的***文人一下子数目锐减。曹安民不打算学始皇帝那一套,他只是让京兆尹找了这些人慷慨激昂,纵论兵戈的文章去他们府上拿人。你们不是说要报效国家,来个书生万户侯吗?现在机会来了,北线吃了败仗,正缺人用,你们便去边疆,好好报效国家,立下功劳,朝廷也好给你们封万户侯。
京兆尹按着曹安民的旨意一抓,七八百平时里好大言的文人和书生统统给塞进了兵营,这些靠着大儒吹捧起来的文人和书生平时虽也锻炼身子,可都是些花架子,再加上喜欢流连青楼,不说被酒色掏空身子,却也八九不离十。曹安民是存心要把这些人给发配去送死,自然也懒得让他们训练,直接跟着长安都护府的援军送去了河中北线,他倒要看看这些人怎么去靠嘴巴安邦定国。
皇帝的作为。各大世家看在眼里。长安地风气顿时为之整肃,那些军武世家倒还好些,可那些文官世家地子弟就倒霉了。年
平素里和那些文人有着青楼之交的子弟被长辈们禁足三十年里扔下的习武传统给重振了起来,这回可不再是练练那些花巧好看地剑术,而是正儿八经的请人教授实战剑术,把这帮子已经有了些文弱气的小辈练得是苦不堪言,没时间再去青楼楚馆流连。
长安发生的事情传到李昂这里的时候。一同来得还有曹安民和军堂一道签发的诏书,让李昂麾下地原七万安西都护府的人马立刻西进,去龙城(耶路撒冷)驻防。接过诏书以后,李昂立即让李存孝把诏书送去前线,原来自从接到北线失利的战报以后,李昂立刻就意识到这次失利打破大秦军团无敌的神话以后,定然会刺激罗马人的野心,促使他们在地中海地区挑战大秦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