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刺明-第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准沉吟片刻,慢慢的说道:“要说建议,我还真的有一些,就是不知道操作起来有没有困难。要是你们愿意听,我却是可以详细的说一说。”
宋应星恳切的说道:“都督大人,只要你的建议是合理的,我们一定会努力去做的。我们另外本领没有,这钻田头地间的本领,还是有的。这一点,还请都督大人安心。”
张准含笑说道:“我的建议,倒不消钻田头地间,就是开拓一下大家的思维罢了。宋应星,你在技术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要是在思维见识方面,稍微拓展一下,你将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宋应星明显能感觉到张准对自己的敬意,他情不自禁的有些奇怪。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的吏员罢了,根本没有任何的品级。自己的家庭,好像在张准的面前,也没有什么可以显摆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张准喜欢自己的技术工作。这还是他的技术工作,第一次获得这样的实质性的重视。
在明朝,好像宋应星这样,欠好好的去书,反而跑到田间地头去看这看那,研究这研究那,在他人看来,纯粹是游手好闲。甚至,连哥哥宋应升都觉得,这孩子,绝对是毁失落了。可是来到了山东以后,宋应星却发现,自己的技术,居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为了推广他的技术,张准甚至专门建立了一间印刷厂。这让宋应星感觉到,就算不做官,也未必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努力的稳定自己的思绪以后,宋应星急忙说道:“大人请讲。”
张准点颔首,慢慢的说道:“我想说的是大农业和小农业之间的关系。小农业,单单包含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而大农业,却包含农林牧副渔等诸多的内容。农林牧副渔,你听过吗?”
宋应星摇头。
张准看着旁边的徐正明。
徐正明也摇头,暗示自己没听说过。
张准点颔首,娓娓说道:“我们需要纠正一些陈腐的观点,拓展一下我们的思维。我们要认识到,不但仅是田地里生产的工具,才能叫做农业。我们应该将所有的食物,包含田地里生产,包含树林里生产,包含湖泊里生产的,包含大海里生产的,包含养殖场里面生产的,只要是粮食,只要是能入口的工具,我们都应该称作粮食。”
“具体来说,就是不单包含水稻、玉米、小麦、花生、豆类、水果、蔬菜等,还应该包含蛋、奶、鱼、肉、虾等。而肉类也包含很多,猪、马、牛、羊、鸡、鸭、狗都应该囊括在其中。以前,可能没有人将蛋奶鱼肉虾之类的都归入到农业方面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纠正这样的的观点。”
“这林林总总的食物,我们总称为农林牧副渔。农,就是农业,小农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田地里的生产,最主要的就是水稻和小麦,现在还有玉米、红薯、土豆什么的。林,就是林业,包含一切和森林相关的财产,如木材生产,树木种植等。”
“牧,就是畜牧业,包含家禽和家畜的饲养。副,就是副业,如农闲的时候,出去打打工,赚点零花钱,又或者是狩猎、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业等等。渔,就是渔业,包含饲养鱼类和出海打鱼等方面。基本上,农林牧副渔五个字,囊括了农民的全部生活内容。”
感觉自己的解释,有点干巴巴的,张准停下来问道:“能理解吗?”
宋应星斟酌着说道:“大人的意思是,我们的眼光,不要仅仅局限在田地上?除田地之外,还有更多的处所,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
张准微笑着点颔首,赞赏的说道:“对你基本上领悟到了”
他站起来,指着前面的田野,朗声说道:“过去,我们大部分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了田地的上面。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农民们的最高理想。能够拥有一亩三分地,也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均田令的公布,就是满足他们的这个最基本的要求。”
“事实上,我们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可以成长更多的农业类型。青州府的田地不多,看起来似乎先天条件不足。其实否则。青州府有大量的山地,大量的森林,大量的湖泊,大量的河滩,还有广袤的海湾。这一切,只要我们改变思维,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
“均田令的公布,其实不是要将所有的人,都全部束缚在田地上。实际上,随着生产机械的不竭进步,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会越来越高。以前,一家一头牛,耕种二十亩地,已经是极限了。可是,以后,会有更先进的农具,一个人耕种二十亩地,都完全不成问题。那么,多出来的靠劳动力,往哪里安设?自然是要去做另外事情。”
“其实,我其实不建议,一家子里的所有人,都在田地里埋头干活。我们的一般家庭,都有好几个劳动力,他们应该将每个劳动力充分的利用起来,除耕田种地,还可以做点另外事情。例如,饲养更多的家禽牲畜,或者是种植果树,又或者是出海打鱼,又或者是手工制作某些器皿用具等。”
“我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有自己的短处。或许,有的人不擅长种地,可是擅长编织手工艺品。或许,我们有的人不擅长种地,却擅长饲养家禽家畜。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些人更大的成长空间。农业,不该该被束缚在土地上,应该有更广泛的前景。”
“只有农林牧副渔等多个方面,都全面健康成长,食物才能真正的丰富起来。没有人饲养家禽家畜,我们的餐桌上,就不成能有太多的肉类。没有人出海打鱼,我们也很难吃到鱼类。我们想要让生活变得更好,想要让餐桌更加的丰富,就要积极的成长农林牧副渔。”
“因为战乱和饥荒的缘故,我们目前,基本上都停留在吃饱就是最大满足的阶段。一个月能吃到一次肉,已经是很是不错的了。可是,这样的日子,相信大家都不会满足。想吃肉的日子,会越来越多。届时,市场对家禽家畜的需求,就会很是的旺盛。”
宋应星明显眼前发亮。
张准的说法,简直是极大的拓展了他的思维。他原本就是爱思考的人,在思考农业技术的成长之外,如何提高社会的总体粮食产量,也是他关注的。可是,他以前的目光,简直是只关注在田地之间,对田地之外,不是很是的关注。
宋应星期盼的说道:“都督大人,你的话给在下很大的启发。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以前的一些做法,一些习惯,一些老传统,都有可能需要改变了?”
张准点颔首,赞赏的说道:“你的领悟能力很强,简直如此。我们需要改变的工具,其实很多。既然我们树立了大农业的概念,就要统一策划了。有些想法和做法,看起来是理所固然的,其实否则。”
“好比说,纵火烧林,开荒垦田,以前我们经常这么做,历来没有觉得这样不对。可是现在,我们要想一想。烧失落森林以后,开垦出来的田地,能种几多的工具,能获取几多的利益?而我们要是保存这片森林,又能获取几多的利益?”
“森林没有效益吗?固然有。木材就是巨大的效益所在。我们虎贲军需要大量的木材造船,种植树木,也是一项久长的财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起来有点远。可是,只要不是急功近利的话,林业的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木材,永远都是不敷的。”
“湖泊也是如此。以前,我们拼命的往湖泊里面填土,扩大田地的面积。要是我们用湖泊来养鱼,会有几多的收益呢?青州府最大的湖泊,就是清水泊。这个湖泊我去看过,里面的各种鱼很是的多,本地的渔民都捕捞不完。这么大的一个天然宝库,我们居然遗忘了,这是很是可惜的。”
徐正明轻轻的插口说道:“都督大人,一家一户的,连渔船都买不起,想要对一个湖泊,不容易吧?”
张准点颔首,缓缓的说道:“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微微顿了顿,张准从马背上拿出一个皮囊,喝了两口水,接着说道:“灵山卫的大农庄,你们都去看过了吗?”
宋应星颔首说道:“我们都去看过了。”
张准意味深长的问道:“感觉如何?”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求月票这一章发出去,本书就要跨越三百万字了三百万字啊,一个不大不小的关口……求小小的打赏……】
' '
第685章 亩产量三万斤!
第685章亩产量三万斤!
(0685)
宋应星犹豫片刻,缓缓的说道:“大人,在下愚直,有话就直说了。这个集体农庄,目前看是挺好的,生产的效率很高,屯丁的干活积极性也很高。可是,时间久了,生产效率可能会下降的,屯丁们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要是不作出一定的改变,这个农庄无法久长存在。”
张准意味深长的说道:“为什么呢?”
宋应星直言不讳的说道:“屯丁们的收入,和他们的产出,严重不成比例。好比说,第一农场,年产粮食几百万斤,分到屯丁手上的,却只有几十万斤。屯丁的获得,是产出的三成左右。而其他的分田到户的民众,每亩地只要上缴四十斤的赋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收入是产出的八成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九成。这么大的差距,肯定会引起屯丁们的心理不服衡的。”
“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农庄的屯丁们,发现自己的收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他们肯定会采纳各种各样的怠工体例,破坏生产。即使有监工,也无法完全包管磨洋工的现象呈现。除非是大人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的收入,和外面的民众持平。”
张准颔首说道:“没错,你看到了问题的素质。因为,农庄不属于屯丁,他们只是被动的干活,因此时间一长,就没有了积极性。可是,要是我x后,慢慢的将农庄的所有权,都转交给屯丁呢?又或者,在所有的农场里面,我实行的都是每亩地四十斤的税率呢?”
宋应星思索片刻,欣然说道:“要是这样的话,积极性连结的时间,会长很多。可能,相对单门独户的生产,大型化的农庄,还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农庄有更大的应对能力。”
张准微笑着说道:“正是如此。我用农庄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好像农庄这样的生产体例,其实是可以推广到农林牧副渔的所有领域的。湖泊太大,一个人管理不了,那没有关系,可以几户人家,甚至是几十户,几百户的人家,联合起来经营。出海打鱼,一家人没有足够的钱买渔船,可以多家联合起来。”
“正如你所说,单门独户的经营,存在太多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匹敌风险的能力很小。或许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十几年,全国的气候转变,很是的糟糕,有越来越冷,越来越干旱的趋势。好像北方的大旱,已经延续了好几年的时间了,我们山东,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以前,打一个灌溉井,只要五丈左右就有水出,现在至少要打十丈,有个别处所,即使打二十丈,都找不到水源。这充分辩明,要是我们继续连结单门独户的经营体例,很困难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打一个灌溉井,至少需要三百两银子,这是一般的农户,根本无法承受的。”
徐正明有点不解的说道:“大人的意思,是要让大商家介入?”
张准缓缓的说道:“要是有大商家加入,自然最好。要是没有,也没有关系。第一钱庄,是可以贷款的。固然,贷款不是贷给私人,是贷给多个农户的合作体。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合作社。”
徐正明皱眉说道:“贷款……万一呈现失误,无法了偿贷款,那怎么办?难道将贷款的所有苍生,都全部抓起来?这是要引发骚乱的,还请都督大人三思。”
张准有条不紊的说道:“这固然是有风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包赚不赔的事情。可是我相信,各行各业有才调的人还是很多的。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只要赚钱的人比亏本的人多,贷款就是没有风险的。”
宋应星老老实实的说道:“都督大人,你的说法,有点超出在下的理解能力了。这种联合经营模式,恐怕不但仅是农科司能够措置的,需要政务部公布相关的具体法令。我们农科司,关注的乃是生产方面的技术问题。”
张准说道:“简直如此。有关政策方面的指引,大都督府政务部会有详细的条文公布。农科司方面,主要还是关注技术进步。下面,我们研讨一下有关轮作的问题。”
宋应星说道:“好”
对农作物的轮作,宋应星是绝对有研究的,他还撰写过专门的著作。因此,在这个领域,他是有充分的讲话权的。
积极成长间作套种,中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氾胜之书》中,就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六世纪呈现的《齐民要术》一书,更是明确的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宋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获得成长。
农作物的间作,包含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合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间作,就是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
张准要宋应星研究的,乃是玉米、红薯、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和水稻、小麦、豆类等本土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宋应星他们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前世的张准,是工人家庭身世,对具体的农业生产,不是很清楚。
然而,宋应星的反应,明显有点奇怪,颇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显然,他对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外来的农作物品种,不是十分的在意。在他看来,只要搞好本土农作物的种植,就足够满足全国的需要了。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做好水稻、小麦和豆类的种植,就已经足够了。
毫无疑问,宋应星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相当的知识,有很是深入的研究。可是,他究竟结果是正统的书人,他的思想,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某些影响,好比天朝上国主义严重,固步自封,排斥外来的事物。他甚至看不起种植经济作物。以前,有人利用田地种植甘蔗之类的,就遭受到宋应星的强烈抨击,为此还闹出不大不小的风波。
张准鉴貌辨色,感觉宋应星的思维,简直需要开拓一下。过度的自我,对他的成长,很是的晦气。寻思片刻,张准缓缓的说道:“玉米,土豆,红薯都是好工具,要充分的推广开来。这三样农作物,看起来不起眼,其实生命力很是的顽强,又耐干旱,田间地头,门前屋后,庭前院后,山林野地,都可以种植,不会和传统的农作物争夺田地。”
“或许,这些农作物的味道,大家还有些不习惯。我知道有些人说玉米的味道怪怪的,红薯的味道也欠好,土豆更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弄来吃。可是,必须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真真实实的粮食,是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的。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总要比草根、观音土的要好。”
说到这里,张准的语调,逐渐的降低下去,冷峻的说道:“外面的情势,或许你们不太清楚,才没有感觉到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紧迫性。我现在告诉你们,外面的情况,很是的不乐观。”
“持久的战乱,持久的干旱,致使大片的田地荒芜,今年的粮食产量,必定会大大的减产。没有了粮食,就会产生大群的灾民。我估计,到时候会有大量的灾民涌入山东。要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食救济,我们自己也会乱。”
“然而,水稻和小麦这两项主要的农作物,想要一下子提升太多的产量,不太可能。因此,我们还是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玉米、红薯、土豆这三者上下功夫。宋应星,你对水稻和小麦的研究,都很有经验,我希望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对这三样的农作物进行研究。”
宋应星有点不情愿的说道:“谨遵大人的叮咛。”
他简直有点排斥外来的农作物。这种思想,他从小就有,其实不是长大以后才形成的。在他看来,老祖宗的工具,不克不及丢。连老祖宗的工具,都不给予真正的重视,整天想着外来的农作物,那算什么事?搞好自己的本行是正经
张准想了想,缓缓的说道:“宋应星,我告诉你,玉米的最高产量,可以达到每亩两千斤……”
宋应星失声说道:“什么?两千斤?”
难怪他有这么大的反应。那时的粮食最高亩产量,乃是江南最好的稻田,大概每亩产量在五百斤以上。一般的水田,都是在四百斤左右。要是在黄河流域,水稻的产量,还要更低一些,通常只有三百斤,有的甚至还不到三百斤。至于小麦的亩产量,一般也是三百斤左右。这个玉米的产量,每亩地居然可以达到两千斤,那实在是太骇人了。
如果每亩地玉米产量可以达到两千斤的话,青州府总共有三百多万亩的田地,加上山区的土地,跨越一千万亩,可以用来种植玉米。每亩两千斤,一千万亩,就是足足……宋应星感觉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了,脑海里甚至有点窒息的感觉。
张准看到宋应星的惊讶脸色,就知道自己惊吓到这位明朝的农业科学家了。也难怪,玉米亩产量两千斤,是四百年以后才达到的。这个数字,也基本上是试验田的数字。为了达到这个产量,玉米的种子,经过精心的培育,生产过程,也获得全方位的监管,才有这样的惊人产量。在明朝,两千斤是肯定达不到的,有五百斤就很不错了。
可是,张准决定不揭穿这里面的隐情。他决定用这个数字,来刺激一下宋应星,让宋应星有点愚昧的自大思想,呈现裂缝。自己对宋应星有期望,有期待,还有给他一点点的压力。玉米是外面传来的农作物,咱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一点欠好,天朝上国的思想很严重,反应到农业生产方面,只看重粮食作物,只看重五谷,其他的都被蔑视。玉米这个外来的新生物,被蔑视是自然的。
说真的,玉米传到中国,已经至少有三十年的历史了。在万历初年,随着海上贸易的铺开,玉米就传入了福建等地。福建本地的官府,在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小规模的推广过种植。可是,为什么后世这么好的工具,无法迅速的推广开来?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那时的玉米,产量其实不咋的,和水稻、小麦相比,完全没有优势。一般屋前屋后的玉米产量,都只有两百斤左右。因此,要让苍生不种水稻和小麦,改种玉米,那是不成能的。第二个,就是玉米不太好吃。没改良过的玉米,简直很难吃。玉米刚刚传进来的时候,福建本地的民众,都是拿玉米来喂鸡喂猪的,人根本不吃。
嗯,这个完全是心理上的惯性思维作祟的问题。就好像是昔时的番茄,一直都被认为是有毒的,谁也不敢吃,还被附上了多种多样的荒诞的色彩。其实,只要大家都接受玉米的存在,它的味道,就会好很多。
张准要让玉米大力的推广开来,少不了农科司的努力。农科司的努力,有两个标的目的。第一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品种,提升玉米的产量。亩产量只有三百斤的玉米,肯定是要被唾弃的。可是,如果亩产量跨越五百斤,接受的人就多了。要是亩产量跨越六百斤,不消虎贲军强迫,苍生们自己城市积极的种植了。
第二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口味。口味这工具,真的是比较难琢磨的。其实,在张准看来,现在的玉米,好像也不是很难吃。至少,他觉得味道还可以。然而,苍生们不喜欢,他也不克不及强迫。他总不克不及说,你们要是不吃玉米的话,我就将你们都抓起来吧。
张准要农科司大力的推广玉米,就是希望给苍生们强烈的心理暗示,认为虎贲军大力推广玉米,他们是应该顺应潮流的,接受玉米这种农作物的存在。因为,这两年来,只要紧跟虎贲军的脚步的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反的,要是不听虎贲军的话,下场就很糟糕。
张准笑了笑,缓缓的说道:“其实,玉米的产量还没有什么,红薯的产量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处所,一年可以种两次红薯。一亩地的红薯年产量,加起来跨越两万斤”
这一次,连徐正明都目瞪口呆了。
两万斤
这是什么概念?
张准莫非是说错了一个字?
两百斤还差不多,天,还两万斤
【作者注:红薯的产量,简直很高,历史记录是三万斤以上。一般地区都是两万斤左右。大都处所分为春夏两次种植。】
张准肯定的说道:“我不是吹法螺,这是有人实践证明的数据。红薯的最高亩产量,实际上已经跨越三万斤。固然,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暂时还做不到。不过,只要我们努力,竭尽全力的培育良种,改善耕种体例,达到这个数据的一半,也不是不成能的。”
宋应星和徐正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不成思议。亩产量两万斤,这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