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吴三桂新传-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桂手下众将领此时无不对他心生敬仰,只是在一转眼间,双方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而己方的军力则大幅攀升,虽然与满清相比还是对方占有优势,但一方面己方拥有的十万人马乃是清一色的纯骑兵,比起对方的十二万骑兵相差无几。而且自皇太极遇刺身亡之后,满清内部便一直局势不稳,人心浮动,因此两方对比起来倒不是相差甚多。
而此时满清面对三桂与额哲的两路大军压境之际,不但未能立即做出防御,反而内部率先乱了起来。
争乱的起始是继任皇位的问题,其中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皇太极的镶黄、正黄二旗的图赖、图尔格、伊尔登等大臣,拥护大阿哥豪格;多尔衮同母弟英亲王阿济格,赖亲王多铎以及郡王阿达礼,贝子矾托等所属的两白旗,则拥戴多尔衮。双方争辩不休,都认为自己才是最适合接任皇太极皇座的不二人选。由于双方互相不服,且谁也不肯退让半步,因此,几番干戈下,双方由小规模的械斗发展为大规模的火拼,最后演变成两方的一场大战。由于多尔衮先下手为强,且拥有的五万余人马也较豪格的近四万人马多,因此经过了一昼夜的内战,最终以多尔衮一方的胜利而告终。至于豪格、济尔哈郎等人,不是在混战中身亡,便是兵败后被杀,反正没有能逃脱得掉。
一场内战过后,满清军已损失了三万余人,留给多尔衮的只剩下不到六万军队。此时再加上蒙古科尔沁部的三万,朝鲜两万以及汉军六万,依然还有着将近十七万人马,对三桂的十万铁骑还有着一定的优势。
就在多尔衮登基为帝的第三日,三桂与额哲的总计十万铁骑相继兵临盛京城下。还未等多尔衮做出部署,就在当夜,汉军正副统帅洪承畴、祖大寿分别各带三万人马突袭了另外一支驻扎在城外的朝鲜军。经过一番激战,朝鲜军在伤亡了近万名将士后大败而逃,一路南下跑回国内。而同时洪承畴与祖大寿昭告天下,从即日起反出满清阵营,转而投靠吴三桂。
这一下子就使满清布防在盛京城外的防御大军土崩瓦解,优势消失殆尽。让三桂得以迅速下令将盛京城毫不费力的团团围困了起来。
多尔衮怒不可遏,大骂洪承畴、祖大寿卑鄙无耻,背信弃义,但此时再骂也已经无济于事,眼前的形势却是城内只剩下自己与科尔沁部共计八万余人马。面对城外的合计将近十六万大军,多尔衮心中明白,如今以盛京的简陋城防,绝难抵挡的住对方汹涌的进攻。不过多尔衮也已经豁出去了,就算冒着再大的牺牲也不能让三桂的军队攻进城内。一定要千方百计的将三桂阻挡在城外,一旦中原的李自成大军攻陷了京师,立即就会将吴三桂置之进退两难的境地。到时他想不撤军都不可能,因此多尔衮打定了主意要死守盛京。
可是事情却偏偏不能让他如愿,就在他刚刚部署完守城大计之后的当天夜里,负责守护东城门的科尔沁部就出现了大乱子。当时由科尔沁部的头号大将哈衣侬突然发起兵变,杀死了首领桑噶尔寨。并率军打开了东城门,放三桂大军入城。
洪承畴、祖大寿的反叛与哈衣侬的兵变正是三桂所施展的三大杀招之第三招:敌为我用!
当多尔衮乍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外面已经是喊杀声震天。当下他心知大势已去,慌忙指挥军队便要突围出城。
多尔衮也是一个狡诈如狐的人,他心知三桂必定会在防备他逃往国内的后方,因此肯定会在东、西、北三城处布下重兵。他却偏偏不中此计,将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然后尽全力向南城突围。
此举的确是出乎三桂的意料之外,因此南城薄弱的兵力得以让多尔衮率队突围而出。一路向南方逃去。
当下三桂急急收拢军队,一面命哈衣侬、额哲率本部人马负责扫荡、清查满清境内的残余势力,一面命洪承畴、祖大寿全速在整个辽东布防,并清除满清的余孽。自己则亲率五万大军,一路南下向多尔衮的残部追杀而去。
而在此时,农民军也势如破竹,进展迅速。李自成在进军途中,不断散发讨明檄文,并向明兵部转送通牒,表明农民军誓与明政权决战的严正立场。很快,李自成与徐过强兵分两路的联军已经席卷而至,一直杀到了京师脚下,直接威胁到北京城。大明王朝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得到李自成与徐过强的农民军已经来到京师附近之时,朝堂之上早已人心不古。虽然文武百官依旧出席早朝,但每个人心中的想法却都不相同。各人都有个人的打算,为日后的前途各自谋划着。
而崇祯则目无表情的端坐于龙椅之上稳如泰山,虽然看上去好似并未受到各种不利消息的影响,但只要是明眼人就能看到崇祯的双目中是一片空洞。
望着殿下形形色色的表情神态,惊慌、不安、彷徨、痴呆、绝望等无一不呈现在崇祯的眼前。崇祯突然间仰天大笑起来。
文武百官猛然一惊,纷纷住了口望向崇祯。见到陛下这副模样不由的侧目而视。还有的甚至怀疑万岁爷是不是失心疯了!
正文 第九十六章 京师沦陷 下
更新时间:2009…5…8 17:24:19 本章字数:4183
崇祯笑了好一阵后方才缓缓收了口,接着他望着台下众多疑惑的目光,高声道:“你们都以为朕脑子出现问题了么?哼哼,朕看到你们这种种的神态当真感到好笑。想当初每当朕为各路反贼搞得焦头烂额、茶饭不思的时候,你们个个不是极力躲避,便是幸灾乐祸,可是如今闯贼已经杀到了京师脚下,朕看你们还如何逃避?”顿了顿接着道:“以那闯贼一向仇视达官贵人的心态以及徐贼的残忍狠毒,当北京城被破之后,朕虽然必死无疑,但你们这些王公大臣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哼,看你们再敢取笑朕!还是好好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想想吧!”
众人心忧的正是此点,此刻见崇祯说个正着,不由垂头丧气的低下头去。更有很多人暗中咒骂崇祯的讥讽,还怪他连累了自己。
这时官居左中允的李明睿站了出来,对崇祯提到:“陛下,观目前的形势,为了保住陛下及祖宗的基业万年不朽,恐怕陛下惟有南迁,方可一缓目前之急。方后再对反贼徐图征剿之。“其余人等听了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哪还管你什么南迁,当下纷纷点头附和。
崇祯听了心中一动,不过随后又连连摇头道:“都城南迁,事关国家的根本,岂是如此轻易便能决定的?况且朕根本就不想丢下北京城。此提议不是不妥,而是提的过晚,已来不及深入讨论!”
这时新任不久的兵部尚书徐政山上前道:“陛下,依臣愚见,眼下若想保住北京城,必须立即召蓟辽总督、定辽伯吴三桂率军前来赴援勤王方是正理。”顿了顿又道:“如今吴驸马已经一路势如破竹,率军打下了满清的都城盛京,而皇太极也已经遇刺身亡。虽然由多尔衮接替了他的皇位,但他却未能保住盛京,被吴三桂一直赶到了朝鲜。现吴三桂正亲率五万铁骑全力追杀多尔衮残部。”
崇祯听了叹了口气,缓缓道:“事事之离奇真是出人意料!当我们的军队分做两路将满清都城团团围困的时候,李闯的军队也分做两路又将我们的都城团团围困。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感慨了一下崇祯又问道:“如今京师之外的李闯本身已经有四十多万庞大军队,再加上徐过强的十余万人,总数将达到五十多万人。而吴三桂手下只有五万骑兵,这点兵力怎能解京师之围呢?”
徐政山道:“陛下有所不知,此次随吴三桂南下的五万精骑,乃是特别针对满清残部的。盖因多尔衮经过一连串的惨败,如今只剩下三万多残兵,因此这五万精骑已经足矣。而吴三桂另外部署在关外满清境内和辽东关内的军队总数已达十五六万之多。再加上他亲自统领的五万,共计将会有二十万之众。而且这还都是精兵,其中光是骑兵就有十二三万,绝不逊色于李闯的农民军。因此此次如吴三桂能及时率全军赴援而来,那李闯定会溃败而逃。虽然他人数上占有优势,但真正能作战的没有多少。就算他李闯再如何的厉害了得,还能胜得过满清鞑子兵吗?吴三桂既能在短时间内一鼓作气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荡平满清二十几万大军,他又怎么会将李闯放在眼中呢?”
崇祯闻言不住点头,道:“嗯,为今之计,也只有如此了!”接着传旨道:“传朕的旨意,加封蓟辽总督、定辽伯吴三桂为平西侯,并将国库内仅有的三百万两银子全数封赏给吴三桂手下将士。并命他接到旨意后,立即统率全军前来驰援京师以击退李闯所部。不得有误!”
此刻,崇祯已经把最后的希望都押在了三桂的身上。
三桂接到圣旨之后只是微微一笑,此时他已经率队深入到了朝鲜境内。他对那传旨的信使道:“请回去转告圣上,本帅必定会尽力保北京城不失。不过在此之前必须要先将满清的残余剿灭干净,否则留待日后将会后患无穷!你认为呢?”
那信使早已被满堂凶神恶煞般的将领们所震慑,当下连忙低头陪笑道:“那是当然,吴大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一举荡平了威胁我大明几十年的满清鞑子,功绩足可旷烁古今,功盖当世!”
三桂想了想又道:“这样吧,你回去告诉圣上,让他放一万个心。本帅已经做好了随时驰援京师的准备,一旦将满清残余清剿干净,本帅立即便率大军出发,一举荡平李闯余孽!”
那信使得到三桂的亲口保证,当下喜不自禁,连连夸口称赞三桂。随即向三桂辞行,准备立即向此消息带给崇祯。
三桂道:“如此也好,本帅也要立即起兵动身,就不陪你了!”接着不待那信使反应,已率先走出帅堂。身后则跟了一大帮将领,直接将那信使谅在那里。
那信使却不敢怪三桂有丝毫怠慢,急忙骑快马返回京师向崇祯复命。
崇祯接到三桂的回复后喜不自胜,暗道这下朕的性命及京师都可保矣。而且满清鞑子这个为祸大明几十年的祸患已除,如果此次吴三桂再一举扫平李闯等反贼,那我大明江山又将重新回复到原先鼎盛时期的样子。而朕则作为力挽狂澜,挽江山于不倒的一代君主,将会永载史册,被后世子孙世代景仰。想到兴奋处,崇祯的脸上又露出了多日不见的笑容。
就在崇祯还依然沉浸在他的美好幻想中的时候,噩耗却接连传来。李自成与徐过强的联军经过连续攻击,两军终于在京师脚下会师,并迅速将北京城包围起来。
崇祯紧急召见文武百官到金殿商议对策,可是随着形势的急速恶化,京城内早已是人心惶惶,平日里人头涌涌的金殿上只来了一多半人,有不少大臣告病在家。崇祯恼怒道:“都什么时候了还给朕玩儿这手!简直都该杀!”
诸臣默默无语。崇祯焦急万分的问道:“谁能想出妙计来暂缓眼前的危局?吴三桂说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三日,他就能率大军驰援!谁有妙计?”
虽然崇祯再三的发问,可面对如今极其危险的局势,廷臣们仍无一言可进。崇祯双目暴睁,刚要发作。这时殿外跑来一个门官急急的跪在地上高声道:“陛下,大事不好!李闯军刚刚已经攻破了北京城了!”
这个消息立时震得殿内鸦雀无声。崇祯只感觉眼前发黑,险些没一屁股坐在地上。他茫然的望着眼前的一众大臣,以近乎哀求的语气道:“谁能为朕想出退敌之法?”
殿内众臣表情漠然,均是哑口无言。崇祯见此叹了口气,愤愤地仰天悲戚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耳!”说完,崇祯再也掩饰不住失望之意,拂袖而起,恨恨地而去。
此时,崇祯的一颗心虽然已越来越沉,但三桂给他的答复还不断的为他带来希望。就这样,他一直躺在床上,听着李闯率军炮轰彰义门(广安门)的隆隆炮声,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日大清早,崇祯坚持了他最后的早朝,但眼前的金殿却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来。他悲哀地走到景阳钟前亲自撞钟,一声一声又一声,钟声沉重而悠长,声声更如重锤,砸在他的哀痛的心上。……但仍然没有一个人前来上朝。这时,贴身太监王承恩惶急地跑来,道:“皇上,大事不好了!曹化淳开了彰义门(广安门),贼军已破了外城。”
崇祯闻言啊了一声,然后怔了一会儿,敲钟的手停了下来。
王承恩垂泪道:“皇上,时势紧迫,奴才保护您出宫吧!”
崇祯脸色惨白地摇了摇头,然后眼睛一闭,流下两道清泪,凄凉地轻声道:“不必了!难得你一片忠心。你不用管朕,自己赶快逃命去吧!”
王承恩“噗嗵”一声跪倒,泣不成声地道:“奴才不走!奴才生生死死,都要侍候皇上……”
崇祯心中又是酸苦,又是感动。自己做了十七年皇上,平时前呼后拥,万民朝贺,现在死到临头,身边冷冷清清,就连一向信任有加的曹化淳都投靠了闯贼,可是依然还有这么一个赤胆忠心的太监。
崇祯轻言安慰道:“不必担心,朕绝不会有事,李闯也绝攻不进来!吴三桂马上就要来营救朕了!他一定会率军将李闯击败的!”
王承恩再也忍受不住,当即哭着道:“皇上,如今都已到了这般田地,难道您还在一厢情愿的相信吴三桂会来么?”
崇祯回头疑惑道:“怎么?”
王承恩不忍再欺瞒崇祯,当下恨恨的道:“除了皇上您,满朝的文武大臣都知道吴三桂是绝不会在这种时候来的!他如果要来也是等李自成彻底占领北京城之后!”
崇祯依然不解,问道:“为何?他亲口答复朕的!”
王承恩见崇祯依然执迷不悟,当下大声道:“吴三桂狼子野心,满朝文武已经尽人皆知。他如果不是早就积蓄了足够的实力,怎么可能会一举灭掉硕大的满清呢?如果他真心想帮助皇上,怎么可能会在乎那么一点的满清残余呢?皇上您看清一点吧,他吴三桂最终的目的也和李闯一样,看中的都是您的江山啊!”
这番话直把崇祯冲击的呆在当场,虽然他一向多疑,但越是到了关键的时候越容易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此时经王承恩这么一开导,登时大脑豁然开明。也终于明白了三桂的险恶用心,不过这也意味着崇祯最后的一点希望完全成了泡影,且还是被吴三桂耍到了最后。这份打击对崇祯实在是太过巨大,以至于崇祯突然仰天嚎叫一声,紧接着猛然跑了出去。
王承恩大惊,慌忙叫喊着追在身后。
崇祯一直跑回自己的宫中,随后从墙上抽出自己的宝剑,开始见人便砍。宫女、太监等躲闪不及者纷纷中剑倒地。崇祯一路猛跑,直杀向后宫,王承恩则在背后拼命追赶。
崇祯真的好似疯了一般,见人就杀,就连自己的皇后周氏以及田妃、袁妃等嫔妃都不放过,立时,后宫中血流成河。
崇祯杀红了眼,看见了自己的三位皇子:太子、永王和定王正哭着向他走来。崇祯大叫一声,挥剑杀了过去。
就在此时,身后的王承恩终于赶到,拼命的抱住崇祯,撕心裂肺的喊道:“皇上,他们是您的亲骨肉啊!您就为大明留下这点骨血吧!日后也好有复国之日啊!”
崇祯猛然警醒,随后扔掉了宝剑,将三个皇子抱住痛哭失声。
王承恩找来一个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换成寻常百姓的衣物,随后由侧门送出。
这时,喊杀声已经越来越近,到处可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京师已经彻底沦陷了。
正文 第九十七章 满清覆亡 上
更新时间:2009…5…8 17:24:20 本章字数:3634
就在李自成与徐过强的联军攻陷北京城的时候,在朝鲜战场上的追杀大战也已经接近尾声。而此时洪安通与袁承志则分别被三桂先后派往京师进行秘密行动。
由于洪安通先走了一步,而且三桂也并未将他去往京师一事告知任何人,因此袁承志接到三桂所受领的任务后也并不知洪安通也去了京师。
洪安通的任务就是要设法寻找到崇祯的三个儿子,并要将二子定王朱慈灿和三子永王朱慈炯除去,只留下太子的性命。不过三桂真正的杀招还在后面,那就是要洪安通废掉太子朱慈烺,也就是要他变为太监,不能行人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后扶太子登上皇位之后无法生下继承人。以方便三桂将来能够顺利的篡权夺位。
而袁承志的任务则是负责将三桂在京师的家眷偷偷营救出北京城,然后带回山海关。这对于袁承志来说没有一点的心理负担,不像上次那样。而三桂正是看中了此点才会给他和洪安通分派了不同的任务。本来上次刺杀庄妃母子就应该派洪安通去,但那时洪安通早已去了蒙古负责到成吉思汗的陵墓内搬弄手脚,从而抽不开身,这才让袁承志顺便办了。没想到他办的还很顺利,不过从他回来之后闷闷不乐的神情来看,三桂就知道他心里肯定有思想包袱。无外乎是被那些侠义道上的行侠仗义等规矩所束缚。因此这次才会把营救家眷的任务交给他,相信以他的高明身手定然会将此事办的稳稳当当。
多尔衮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一路向南狂奔而下。不几日便深入到朝鲜境内。为了急于摆脱身后的追兵,满清的败军连续几昼夜没有作丝毫停留。最后终于暂时甩掉了追兵。而此时多尔衮为了补充遗失在盛京及路上的大量粮草等补给,开始命令部下在当地四处征收物资。这自然而然的触犯到了当地百姓的利益,当下不断的有人出来阻止清军的行动。而清军的将士们肚子早就饿的咕咕叫,哪还管他们的死活。立即使用武力进行明夺强抢,还杀了几个负隅顽抗的百姓。这更加激起了当地百姓及官府的怒意,不断的有人自动加入组织起来的反抗队伍,拿起手中的锄头、镐头等简陋兵器进行反抗。
多尔衮心中正憋了一肚子怒火,得闻手下禀报不由得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派兵进行镇压,无论男女老幼,凡是有胆敢反抗者一律格杀勿论。
就这样,清军开始在当地大开杀戒,最终以杀掉了当地数千名百姓而告一段落。多尔衮收拢好队伍和物资,随后继续南下。
清军的这一残忍举动立时在朝鲜境内激起了天怒人怨,况且如今满清的处境已经有如丧家之犬,朝鲜的统治阶级也都起了痛打落水狗的决心。因此不断的有一些军队和零散的义军袭击清军,虽然最后都一一被清军剿灭,但也拖延了他们的行程。
眼看着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多尔衮心中万分焦急,心中也横生恶念。当下他率军直逼朝鲜都城平壤,企图以血洗朝鲜王宫来进行疯狂的报复。
朝鲜国王李倧闻讯大骇,慌忙下旨调遣全国各地所有的军队前来平壤赴援。而先前在盛京城外大败而回的近万朝鲜军,此时也已经抵达平壤防卫都城。
当多尔衮率军终于兵临平壤城外的时候,朝鲜全国各地的之兵马已经聚集了三万余人。双方在平壤城下进行了一番大战,结果是朝鲜军全军覆没,三万余将士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而满清军也在伤亡了近万人的情况下,趁势攻入平壤城。
多尔衮为了给死去的满清将士复仇,向手下下令对平壤进行疯狂的屠城。自己则亲率亲兵卫队数千人杀奔皇宫。
经过了血腥般的屠城三日,整个平壤城被洗劫一空。全城数十万百姓无一幸免,房屋尽毁,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死城。而作为整个朝鲜精神象征的皇宫,更是被多尔衮毁于一旦。里面所居住的包括国王李倧在内的所有人都未能幸免,全被多尔衮率人残忍杀害。并且,凡是皇宫内外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不留,俱被多尔衮收入囊中。最后,见实在已无可留恋的任何东西,多尔衮这才下令,一把火将皇宫烧了个干干净净。随后,多尔衮才率领着残余清军仓惶逃出平壤城。随着他的离去,也正式宣告了朝鲜王朝的灭亡。
这种结果正是三桂所希望看到的,借着多尔衮之手覆灭朝鲜,总比自己动手要好得多。最起码可以名正言顺的占领、统治整个朝鲜,在民意上面也还说的过去。
当下,三桂一边命令追击的队伍继续缓缓前进,一边又派人联系驻扎在海外的毛文龙部,差他率所部水军在海上布防,以防多尔衮伺机逃亡海外。
当平壤城被清军疯狂的屠城并且连国王等所有城中百姓俱被残忍的清军杀害的消息传开,立时在整个朝鲜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一些忠贞的爱国人士纷纷勇而投入到反抗清军的义军当中,愤而抗击着清军。更多的则是默默承受着国破家亡之恨,极力躲避着疯狂的满清残军。
多尔衮也是杀红了眼,一路上大军所过之处,尸横遍野,无论是抵抗的义军、或是当地的无辜百姓,但凡见到不顺眼之人,一律就地剿杀。因此满清的残余部队每经过一处地方,带来的无不是腥风血雨,过后则是满目疮痍。
终于,清军经过了几次三番的拖延之后被三桂率军追赶而上。立时,五万铁骑声势浩荡的冲杀向清军。此时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