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数风流-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就会决定要如何对待天子,精神都是高度紧张。
南阳现在的发展已经度过原始资本积累期,拥有逐鹿中原的资格,然而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可供选择的方向非常多,但正确的道路可能只有一条,一旦选错,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因为兹事体大而共同静默一阵,到底还是有人挑头起来说话。
王琅在堂上静静听着,往洛阳输送物资无异议全票通过,分歧主要在是否迎天子与如何迎天子上。
南阳系大致有两个主张,一部分主张遥尊天子于洛阳,另一部分主张迎天子入南阳,改立南阳为都,这也是她意料之中的两种主张,立足点都是确保南阳系的利益,听过就算,不具备参考价值。汝颍系大致也是两个主张,一部分认为可以暂时迁都南阳,等收复司隶、关中,将雒阳宫修缮完毕再迁回;另一部分认为可以驻兵雒阳,将战略重心从南阳转移至雒阳。这类人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说话时没什么私心,理由倒是值得一听,但彼此争辩得不可开交,听多了也没什么意思。
感觉时机差不多了,王琅用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了一下,直接点名:
“公达以为呢?”
明明已经拿定主意了还问我……
习惯性地在心里暗暗吐槽一句,荀攸开口说话的时候依然是王琅帐下谋臣中最靠谱的一个:
“汉王室虽然衰微没落,但没有商纣王那样的暴行,也没有完全失去人心。天子年龄幼小,被强臣所胁迫着不能自主,不能将错误归咎到他的头上。将军是汉朝宗室,理当匡扶汉室。况且将军迎奉天子,可以召揽天下英才,讨伐四方不遵从朝廷的叛逆,建立从前周公、召公那样的美业,为后世称颂。我听说谋划大事的人先计算失败的坏处,然后考虑成功的好处。南阳是连接南北的通道,百姓富庶,商业发达,但在地形上易攻难守,不适合设为都城。雒阳百废待兴,但有前人的基础与将军的妙思,一定可以营造得固若金汤,恢复天下中心的地位。如今有人为将军在韩暹、杨奉之间奔走斡旋,在公卿百官间宣扬将军的美德,将军一定能在雒阳接到天子,应该立刻出兵,防止其他诸侯生出奉迎的念头。”
一番话条理清晰,论证充分,王琅当即拍板:
“我欲亲自领兵北上,迎奉天子。”
作者有话要说:下章可能会有小鹿O。O
第58章 父女交心
虽然在会议上同意荀攸迎天子于雒阳的提议;实际施行起来却没那么迅速。王琅先遣使与之前已经往来多次,河内太守张杨的谋士董昭联系;请他从中斡旋;促成此事,并在最适合出兵的时机通知南阳,荀攸本人也致信给协助天子脱离长安的御史中丞钟繇;请他代为谋划。
与此同时;王琅南下襄阳,前往州牧府游说真正有权力定夺迎接天子这样大事的刘表: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是以礼维护朝纲的作用。如果不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君臣之间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矢死不渝。因此,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绝不可因此破坏。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地位高下的区分,天子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礼制。”
“当年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国君,瓜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干净。有人认为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也无济于事。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去自立为君。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但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批准,他们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为诸侯,谁也不能对他们加以讨伐。所以晋国的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礼教,而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天下从此开始以智慧、武力相互争雄,不再顾忌君臣纲纪。”
“今时不同往日,‘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自从光武皇帝建立后汉以来,风化之美,直追三代,岂能与周道衰废的春秋相比。”
裴潜评价刘表“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说得是刘表虽然有心想做周文王,却没有称王称霸的才能。王琅的一番话让刘表听得很心动,但思想上仍然迟疑不决,摇头否定。
王琅对他这个既想做大事,又怕承担后果的性格再清楚不过,知道这时候宜退不宜进,于是转变话题,等到第二天下午,刘表自己反复思虑,无法割舍之后再来游说:
“过去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谢绝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假与他人,因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国家也就会随着走向危亡。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不能成功。《易》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
“现在天子虽然年幼,已经可以看出他才能平庸。前年长安大旱,谷价一斛值五十万钱,天子命令侍御史侯汶赈济百姓,发现饿死的人和过去一样多,这才发现有人从中作弊,下令责打侯汶五十棍。在百姓饿死后才知道城中的情况,在铸成错误后才知道臣子的不忠,对欺君的重罪只处以五十军棍的处罚,这难道可以说他明智聪敏吗?
“祸害天下的正是李傕、郭汜这些人,却亲手把国家最重要的官位和封爵奉上,自己破坏汉家的礼教与纲纪,错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有人说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不懂礼节,凶狠残暴,天子因遭受迫害而给出官爵,这是非常荒谬的!如果真的不懂礼节,为什么不自立官职,而要请求天子授予呢?这恰恰说明了李傕、郭汜心中对汉室仍有敬畏,不敢真的加以迫害。从前十四岁的公子姬周孤身无援地回到晋国,却能对杀害国君的强势权臣栾书不假辞色,明确君臣纲纪,短短几月内梳理晋国朝政,二十四岁重建晋国霸业。当今天子如果能有姬周一半的才能,又怎么会让国家沦落到如此混乱的地步,使自己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
“说到底,这位天子所具备的气度与能力做一个地方官员或诸侯国的封王可以胜任,做天子还不如桓帝、灵帝。相比破坏汉家礼教纲纪的大错,些许小恩小惠又能算得了什么?这正是大人挺身而出,建立万世美业的时机!”
人更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话语,无论它是否正确。
这番话正切中刘表心意,因此令刘表深以为然,沉吟一会,他道:
“上无道,奈何迎之?”
事成了!
听到刘表的这句话,王琅心中大定,面上一点不显,详细耐心地为他一条条拆解道:
“我听说兖州牧曹操有心迎接天子,名士许邵曾经评价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如果被他得到天子,假借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那么天下诸侯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制于他,可以被他用不遵从天子号令的名义加以讨伐。所以天子决不能让,必须保护在我方手中,此其一。”
即使不迎接天子,也不能让其他势力得到天子,致使自己陷入被动。
“天子是中人之才,身边又没有忠心辅佐的士人,这才沦落到依靠董卓残部、黄巾余孽保护的地步,将汉家纲纪破坏殆尽。虽然如此,天子依然是君,大人依然是臣,不能不用臣下的礼节侍奉天子,使天下心悦诚服。如果效仿过去秦武王对待周王室的方法侍奉当今天子,那么天子有道,大人不失为周公、召公;天子无道,大人可以中兴汉室。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损害大人的德行,此其二。”
曹操在势力弱小时利用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壮大自己;等到北方统一,不再需要假借天子名义时,就破坏“非刘姓不得封王”的法纪公然称王,儿子曹丕更逼迫献帝禅让,这样前后不一、过河拆桥的行为当然为人诟病。
荆州实力强大,不需要借助天子也能与北方袁绍争雄,逐鹿中原,只需要像秦武王侍奉周王室那样对待天子,掌握主动即可。
“南方湿热多疫,非颐养之地。雒阳天下中心,东方有虎牢关作为屏障,西方有关中可以退守,正好宫室残破,可以先营建宫室供天子居住,占据周围护卫天子,掌握形胜,此其三。”
汉代的南方沼泽遍地,榛莽丛生,直到孙吴、六朝时期才得到大规模开发。想要尽快壮大实力,统一北方,必须重心北移,占领已经得到充分开发、耕地充足的司隶、关中。
“希望大人能够充分考虑,无论最后做出怎样的决定,儿一定都尽力促成。”
尽人事,安天命。如果连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取得同心,那又怎么能指望得到世人之心?所以无论刘表最终做出什么决定,她都会尽力完成。
“琦儿保守有余,进取不足。能够光大我们家门楣的一定是阿琅,不必犹豫顾虑,尽管放手去做。”
晋平公讲话不妥,师旷举起琴撞击平公,琴掠过平公的衣襟撞到墙上,平公身边的人准备将撞破的墙补上,平公说:“算了,别补了,留着它可以记着寡人的过失。”孔子听到此事后评价:“平公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想要用这种宽宏大量的态度来鼓励群臣的进谏。”韩非子却评价:“群臣失礼而不惩罚,这是在纵容过失。以后平公之所以不能称霸就是由此引起。”
所以志趣投合,言语越忠恳则越亲近;关系疏远,计谋越恰当则越被猜忌。
刘表宠爱王琅由来已久,王琅顺着刘表的心意巧妙进谏也不是一天两天,父女之间的感情深厚稳固,正是越真情流露,越彼此亲近的状态。
得到刘表的正面肯定与鼓励,王琅眼眶微湿,离席下拜道:“谨受命!
作者有话要说:刘表第一次正面承认儿子不如女儿嗯,以东汉儒家士大夫的思想来说挺不容易的。
真英雄自有深情在,这一点对王琅同样成立。
第59章 紧缺人才
“仲宣、文行;今日都不轮值?”
司马芝去年的考课成绩为「优」,仅次于考课成绩列为「最」等的杜畿;与韩暨、杜袭相同;理论上应该得到升迁。王琅有意经略司隶,于是将治下政绩最出色的三名官员全部调回身边,只等扫平司隶后直接让三人上任;节省时间。这次迎接天子入雒;修缮雒阳宫室的任务交给了韩暨,杜畿和他都还没得到具体任命,算是半闲散状态。
看到王粲、裴潜联袂来到自己营帐,司马芝微觉讶异。王粲常被王琅带在身边,裴潜参议军机,都是大忙人,今天怎么凑到一起来拜访他?
“将军今晚留钟元常、董公仁议事,我与文行途中相遇,便一同来你这里偷些闲暇。”
王粲熟门熟路地抽出屋中唯一一张苇席展开坐下,顺手招呼裴潜同坐。他和裴潜都是那种性格通脱、不修细行的类型,司马芝却是家教森严,以恪守礼仪操行著称,三人竟能相处和睦、关系莫逆,这让王粲至今仍在感慨世事奇妙,出人意料。
“将军晋位镇南,刘牧晋位卫将军,皆假节、开府,个中事务繁多,我等俱无经验,只有荀公达可以帮着参详一二。现在有钟、董二位襄助,将军总算能稍微轻松一些。”
裴潜接过话,简要说了说雒阳城里发生的事。钟是钟繇,董是董昭,两人一在朝中,是天子近臣,一在天子身边兵马最多的张扬手下,担任谋士,王琅得以在雒阳迎天子,两人功不可没。而且钟繇今年四十四,董昭三十九,是古人眼中进入中枢,执掌大权的适宜年龄,甚至还偏小。
似郭嘉、赵俨、杜袭等人,王琅用着很趁手,但年龄实在太轻,远不到进中枢的时候。这其实也是古人保护人才的一种措施,太早登临高位,万一日后再立下功劳,又该如何封赏?
朝堂博弈的档次太高,刘表、蒯越、蔡瑁倒是有一定心得,因为他们都曾经被大将军何进征辟,王琅身边则只有荀攸曾经做过黄门侍郎的近臣职位,被朝廷外放为蜀郡太守,是秩二千石的高官,其余人根本没有朝堂博弈的经验。钟繇、董昭这样长期周旋于公卿显宦之间的臣子正是王琅所缺少并需要的。
“父女均开府?”
司马芝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
“不错。”裴潜点点头,又笑道,“刘牧都督司隶、荆、益、交四州军事,将军兼领司隶校尉。”
裴氏出美人,嫡系子弟大多风仪俊美,肤白如玉,在汉末不如同样多美人的荀氏知名,进入西晋却与琅琊王氏共同拔得头筹,时人以八裴方八王,说的是这两家各有八名出类拔萃的人才,彼此不相上下。
裴潜嫡兄裴徽有个极有名的儿子裴楷,被西晋人盛誉为“玉人”,赞美他“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冕冠,粗服乱头皆好”,即使脱下冕冠,穿着粗布衣服,披着头发不梳,依然美丽如玉。
裴潜虽然没有他侄子裴楷这么出众的风仪姿容,展颜一笑之下,也能让人产生玉光映照之感,满室生辉。
王粲的消息比他灵通,这些是早知道的,笑着向两人打趣:
“二十余岁即佩铜印黑绶,文行、子华此番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司马氏为河内著姓,年轻一辈中最出名的要属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司马芝则不被众人所知。只有河内名士杨俊见过司马家的一众兄弟后,先评价司马懿:“这可不是一般的人!”后评价司马芝:“司马芝虽然平时的声望不如司马朗,但实际上的治理才能却只会比他强。”
裴氏同样为河东著姓,裴潜之父裴茂在汉灵帝时期官至尚书,但裴潜本人为妾室所生,没有舅氏可以依靠,又因为不修细行,不得父亲欢心,在家中的日子颇为艰难。
现在由于追随王琅,两人都在二十几岁的年龄做了秩六百石的官员,名声渐渐传播到州外。这次王琅迎天子人雒阳,受任司隶校尉,河东、河内皆受她管辖节制,两人确实可以称得上衣锦还乡。
裴潜笑了笑,没有说话。他对父亲与几个弟弟并没怨恨之情,也没有什么扬眉吐气的心态,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改善父子关系,如何努力上进,不令宗族蒙羞。
司马芝向来看淡功名利禄,直接把话题拐到自己关心的方向:
“听说河东太守王文都治郡有方,甚得吏民爱戴,不知道河内太守是否会由杜伯侯接任?”
原河内太守张杨与吕布相善,听说曹操进围吕布,想要救援吕布却办不到,因此出兵东市,遥为呼应,被部将杨丑杀死,率领张杨的部众投靠王琅,河内太守的职务暂由董昭摄理。'1'
司马芝是河内温县人,很关心自己的家乡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父母官。最好的情况当然是由杜畿接任,一来杜畿原本虽不甚知名,但被王琅提拔为蜀郡太守之后,连续两年考课成绩列入「最」等,顿时名扬天下,成为众所周知的治理之官,二来杜畿受到王琅信任重视,如果杜畿担任河内太守,就说明王琅看重河内之地,各类物资补助会优先调拨给河内。
“应该不是杜伯侯。”裴潜摇摇头,他是三人中政治敏感度最高的一人,司马芝不太关注高层博弈间的事情,他却一直很留心,想了想回答道,“将军曾言,欲使天下强盛,必有强盛腹心,我以为将军有意充实关中,或许会将杜伯侯调至关中任京兆尹,替换王文都任河东太守的可能性也很大。”
王粲惊奇道:“河东太守?”
裴潜颔首:“袁绍欲与关西韩遂、马腾势力接触,河东郡是必取之地。王府君虽有政绩,但并非将军亲信,让将军如何放心托付河东重地?杜伯侯善于治理地方,一定能得到河东百姓之心,调他来治理河东,想必王府君也无话可说。”
司马芝本能地反感这些朝廷争斗,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裴潜其实很羡慕他的单纯,只一心为百姓考虑,从不在乎高层之间的勾心斗角,但这是做地方官的方法,不是治理天下的办法。尤其在争分夺秒的乱世之中,只有将权力高度集中,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压服天下,扫清不平。因此他很能理解王琅的做法,更认为这已经是当下诸侯中最仁德的手段,但这些话说给司马芝听,司马芝却不会理,不然他就不是司马芝了。
犹豫一下,裴潜还是想为王琅说些好话:
“不管怎样,河东百姓总是受益的,将军也不会安排一个庸才到河内,这一点子华大可放心。”
王粲笑了笑,亦道:“将军手下岂有庸才?你司马子华且放一百个心好了。告诉你近日雒阳城内流传的一则趣事,韩公修缮雒阳宫,将军亲自做了一张计划书,方案极尽巧妙,将人力物力利用到了极点,后来你猜怎么着?”
“怎么?”
“当时众人传看将军的计划,纷纷觉得巧妙,只有荀公达对此不屑一顾。将军感到很奇怪,于是问他原因,荀公达回答:‘从前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听到编钟的乐声不协调,田子方对此进谏,说一位明君懂得任用乐官就行了,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精通音乐,我担心您因此忽视了对乐官的任用。如今将军您已经任命韩公负责修缮雒阳宫,如果认为韩公不能尽责,就应该另外选用更合适的官员,为什么要亲自插手下属的事务?’
将军答:‘我知道自己的错误了,以后不会再犯。但这份方案已经设计好,白白浪费未免可惜,这次可以照此执行。’
荀公达言:‘按照将军的方案执行可以暂时节约人力与时间,却会破坏延续长久的法令与规矩。如果大小官员都像将军学习,越过自己的职权,插手他人的事务,即使再强盛的国家也会灭亡,这难道不是很值得警醒的事情吗?所以我认为将军您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
将军答:‘你说得对。’于是当众折断自己书写企划的竹简,又下令赏赐荀公达十匹绢,一盘金饼。”'2'
但凡做臣子的,都爱听主君虚心纳言、从谏如流的故事,即使像司马芝这样清白正直的官员也不例外。待王粲说完,司马芝素来冷峻的脸上也不由带了几分柔和之色,声音低沉:“我亦知将军是英主,不然岂会投效到将军麾下。仲宣、文行多虑了。”
裴潜的关注点却落到了荀攸的谏言上。
破坏法令与规矩?听上去似乎意有所指……
“对了,董公仁是嫂嫂伯父,子华与董公仁便是亲家,董公仁此人如何?”
忽然想起司马芝的妻子是董昭侄女之事,王粲顺口打听起来。
司马芝从来只在当面指责他人过失,从不在背后说人坏话,这时候便皱了皱眉,思索一下道:“审察时势,纵横捭阖是其所长,余者不知。”
那就是才具出众,德行不佳的意思了。
裴潜、王粲都熟知他的性格,听他这么一说,对董昭其人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就都有所了解。与王粲相互看了看,裴潜笑道:“难怪将军舍不得放人,要做彻夜之谈,这倒正是将军所急需的类型。”
事实上董昭对王琅的意义远不止随机应变,纵横捭阖的策士这么简单,三日后,暂时充作司隶校尉行辕的厅堂内,董昭单独面见王琅,陈上一条直接改写三国结局的奇计。
作者有话要说:【注1】历史上为建安五年事,此处为蝴蝶效应。
【注2】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第60章 最后一次
王琅私下里曾经思考过很久;为什么汉末没有像其他乱世一样迎来统一;而是成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想来想去,总觉得曹操应该为此事负上一定责任。
曹操在《述志令》里说过一句话:“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证明献帝时期;汉室的权威已经非常衰弱,到了很多人有心;甚至有实力称王称帝的地步。
这时候曹操高举汉天子的旗帜;声称汉天子是正义的天子,我是正义天子的正义代表人,你们要是敢不尊重天子,我就要兴起正义之师;讨伐你们这些不正义的逆贼。
曹操不是袁绍;有四世三公的背景吸引人才,一切全靠自己用实力打拼。但有了天子之后,他就能借用天子的名义,成为既有名义,又有实力的诸侯,并因此招揽了不少人才。
但即使这样,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自己也承认,不需要借助天子名号,靠家世就能聚拢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