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辉煌三国-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在自己家中,刘晔在屡行自己先前与妻子们所说将郭淮带在身边,而要作考教的最后一句问话,前面刘晔已就幽州学府中多出自他之手笔教程,以及处身于军中近一年,各种常识性诸如营寨布置、阵法、兵种配置比例等等作出了问话。
而郭淮的对答如流,也是让刘晔频频点头。因为自家两位可爱的儿子更多了一份慈父心境。对表现极佳的郭淮自然极是欣慰下缓容以对。
“父亲大人所首置大规模应用之重甲精骑,正面破阵能力极强!就算遇上敌军以枪阵相迎。也能在步兵配合下轻松寻到薄弱处将其击破。在此方面,有如春秋之前盛行地战车之无双冲阵能力,自然非是轻骑所能比拟。但重甲精骑,人马盔甲共合重在百斤之上,无论是对马力以及士兵之素质要求极高。且注定无法久战,最长连续作战时间,应不会超过两个时辰。于这等天下十数州,地势未必尽如其能尽情施展之平原,所受局限极大,终究只能作为局部战事之强大攻坚利器。”
“而决定争战地区最后所属地还是攻城之战!重甲骑兵于攻城中,除非城门已破,否则便无丝毫用处……而轻骑有机动力优势,可用之战术极多,也是自战国以后至今,被多用以施展奇计之主力兵种。掌握战斗主动权,可长时间拉动敌手行军阵形,若其露出薄弱环节,则可立时一击中的,达到克敌致胜目地!然其并非如重甲精骑那般可以与严密之步军方阵争雄的强兵,且亦是在于平原地区能够发挥出极强之战力,但其可携弓箭远程攻击作为支援,需要时又可冲阵,再加上一日最多可行三百五十里左右之强大机动力,实际用途上,却依旧是轻骑应用面更广。”
“但若处于决定性战役之时,两者相较而言,比诸于对方必定严防之劫取粮道故而选择正面克敌将其击败,使得随后攻城之战处于极大优势,又属于重骑兵胜过不止一筹!这也许便是父亲大人在幽州原本九千匹良马,以及最早成建之骑兵皆使其即通晓弓箭之术,能够适应连续于马上奔行进行持久作战的轻骑,又可在换上两分铠以及为马匹套上马铠后,立时便可以成为破阵极强的重甲骑兵原因吧?”
“与塞外民族相比,只从父亲大人所定教案上猜测,孩儿认为正面交锋,定然是因为我等精骑有强弩坚箭之利其必非为对手,但论起长途持久作战,以及奔射之术,从小便成长于马背之上,又平均至少一年两马情况的塞外异族稍强些,我军则差了一筹……若到塞外决战,初始也许会有小胜,但到最后也只能被熟悉地形地异族所诱入茫茫草原中拖垮击败而已!各有所长情况下,自然无法单以言语评价说其优劣了!”
与年仅十一岁,就开始随着长兄打天下的孙权相比,郭淮在进入安阳书院学习时,也只有七岁之龄。本就不弱的聪明资质,再加上后天的自身努力学习以及正确的理论教育,再通过军中一年实践的郭淮可谓理论知识丰富之极,欠缺地也只有真正地大战经历了!
“哈哈!吾有淮儿。何惧天下诸侯之多?”
慈爱地轻抚郭淮的刘晔,当然明白自己又得到了一位有帅才潜质之人,还正是自己收养之义子。更是多受他思想影响。通过后天培养出的!
单论可塑性,十二岁地郭淮却是在所有未成熟之张飞,赵云,张辽等人之上。当然,可塑性并不代表着最终地成就……
之所以不将张飞他们列为真正的统御之帅,自然是因为只有通过真正地数次大战,得到充足的经验以后。能够指挥各部如臂使指。无论敌人如何应变,皆能第一时间作出正确针对措施。到得此时方能算是实至名归!
不经意间,刘晔发现了自己刚刚得到张辽效忠之心后,又发现了一位引导得当极有可能成就绝不下于他们这些名将的义子后,一向严肃父亲作派的他,能够如此放声大笑也并不奇怪了。
郭淮对于异族地态度。只是其父母之事就已可知晓,而早早成熟地他在得到了刘晔如此高兴的夸奖后,也是心中那颗颇有些忐忑地大石落了地,放下了那种刻意的小心翼翼,只是享受着刘晔的爱护之举。
“嗯……这个世上确实有资质过于常人的少数天才,但他们在最后是否一定能够成为有大贤才能之人,这却是并非绝对!这就关系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持自己平静谦虚的心态,不耻于求问不懂之处最终不断进步地后天努力过程了!塞外异族之事,现时在内乱未止时并非是考虑的最佳时机。但淮儿若能记下吾今日之语。一直用于今后实际成长过程中。多学多问将来必定有亲手报仇机会!”
刘晔与郭淮两父子一问一答,这等严肃之事。未免得刘燕与蔡琰两位妻子有些不忍干扰,却是独处于房中。而刘晔同样也不想让她们多听闻这等打杀之事,希望通过自己的保护,使得她们在以后的日子中一直处于安定无忧情况……
先为郭淮许下承诺的刘晔再说道:“从今日起,你便跟在为父身边吧,不过也不能太乱了规矩,现今却是只能作个亲兵,等到为父认为你足够成熟,年龄再长些方能放你去掌实权磨砺。”
“孩儿必定牢记父亲教诲,不辱没父亲大人之百战百胜威名!”
郭淮虽然早从蔡琰和刘燕那里得知刘晔的这个打算,但终于亲耳听到后还是一阵兴奋莫名。在张飞营中,并未亲历战事的他,对于从此可以日夜跟在刘晔身边更有机会亲见千变万化的战场上刘晔是如何处理个中大事,在依旧未尽失去一份单纯的童真地郭淮心中,这自然是极为憧憬地。
“只需证明自己,最终能为早日平定这个乱世的功业作出些自己力所能及之奉献便已足够,不需将为父所有个人荣辱记挂于心间。究竟为何而战,又是否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地问题。”
高兴之意收起,渐渐平静下来的刘晔,再次恢复了他一贯本色,现今知道了郭淮是真正难得可以多加雕琢之美玉,更应该严格要求,防止其产生骄傲自满性格,这才是真正的引导之正途。
“是!孩儿记下了……”过,一家人更是难得地完全聚集于一处,度过了一个平静地新年。
这期间刘晔也将幽州所有情况尽数了然于心,掌握于股掌间。到了来年一月,献帝改号“建安”诏令已遍发天下,河北一带大雪纷飞,这时候自然不是出门之时,也非大战最佳时刻。
幽州聚集了刘晔最稳固的文武班底,现在他所担心的重心依旧是在徐州之上,只待天气转好他的三月左右便又得再回到徐州。
在此之前,他分别亲见刘虞与一心兴扶汉室的荀,将天子还都于洛阳实际情况下自己迎奉其机会虽占了先手,但却不应于此时将矛盾集于一身,否则不仅未必能保得天子,更可能最终致使幽徐二州终至再无宁日基业不存!
在这点上,对刘晔料事能力早有体会的二人当然也不会斤斤计较于暂时的不迎决定,原因刘晔已经分析地很明白。他不迎,最终能迎到地极有可能便是曹操,而天子并无性命之虞。只待时机允许,他便可立时出击将其迎奉到自己地盘上!
“并非不迎,而是先发展足够能保全一切的实力,只是迟迎而已!”,刘晔的考虑如此全面周到,自然也更容易说服众位心腹而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
毕竟只凭着一时意气,是无法成大气侯地!
刘晔来往来于幽徐。将自己对于天子的计划全盘道出。说服了所有下属以及刘虞。
而就在建安元年在这第一个月份里,洛阳城中刘晔的心腹下属田畴以及赵明。却是第五次被天子刘协单独秘密召见。可以全心信任之人,此次来使求皇上移都于许县,也未见得便是真正心向于汉室,有兴扶之
田畴与赵明入了后来加紧施工。总算似模似样地皇宫,又在御书房中与献帝刘协见面,此次正是刘协得到了曹操派荀攸为使者,来到洛阳表述其欲奉迎心意,故而特问于几次见面,认为赵明与田畴是真正为他考虑,任劳任怨之忠于汉室之臣后所问之语。
“就是!何况兖州刚经过吕布之战乱,颇有些破败不已,怎比得洛阳这里经过我等重建。已有些旧时风貌之地?知人知面难知心。曹孟德真正心意如何终究难定!何况杨奉将军下属兵员,多为并州一带之人。在此依着军屯之制种植粮食,只怕也不愿再多迁离此地。若皇上入了兖州,岂非命运全寄于曹孟德之喜恶心意?”
赵明语气颇为不屑地说道。对于曹操,他有刘晔的后起强势作为参照,自然对于这位差点将老家丢失,一败涂地的曹操没有多少高看意思。而他直爽进言的性子也正是刘协对于刘晔的态度渐由些许怀疑,再转变为全心信任的开端——
有如此下属,其主人引其兄弟相待,又会差得哪里去?何况刘晔的名声,也是经由他出道十年间地所作所为自己挣出来地。
从未失信于他人,仅凭着这点便已足够仅许多人信服其为人。想一时做秀确实很容易,但十年如一日,便并非那么简单!
“两位爱卿所言合理,但刘皇叔并未有接驾意思,反教汝等先行退兵,为免与杨奉将军发生冲突,这又作何解?”
刘协与赵明两人已算极为熟悉,对于刘晔冠以“皇叔”相称,也是有宗谱相依,并不想故示客气。而他对于赵明两个方才将刘晔这等命令也说出,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看法心中存着疙瘩的。
洛阳并非久守之地,困于一处只作“国中之国”坐看天下诸侯争锋,这也并非是成事之道。刘协是明白这个道理地,也正因为明白所以他会在前时既心急又忐忑于刘晔的态度。
论亲疏与成就,刘晔都比曹操强了许多。同时刘晔并不是急急忙忙的来迎,反而教属下退回,这本来也就让刘协心中好奇之意极浓。想着以刘晔如此行事态度并不像居心叵测之人。若是他真正第一时间便来迎奉,只怕刘协自己心中未必不会有极强防备之意。
“不争也不理”,刘晔的这个态度,赵明与田畴当然是有自己看法的——
“先时已与皇上讲过,徐州至于此处,有隔豫,兖二州千里之遥!先前正处于兖州大战,豫州黄巾余乱之势依旧不止情况,故而未有可能将此隐秘之事公于纸上。但主公常有放任我等自由行事之权,只从此处我等回绝书信发出,他却并未作出怪罪回信,便何知其并非心思狭隘之人。”
“天子是为国本,同样首都像征之义也不言而喻!迁都之事兹事体大,未必不会有逾越礼法之不便之处!而幽徐两州皆处于需得防备各处并无太多可用之兵情况,徐州更是初定仅是一年半时日,此等情况下主公若迎天子,必然会召天下诸侯之忌,纷扰之下未必能够最终保全住两州实力,使得主公与皇上皆存之重兴汉室愿望成真!皇上不必多心。只需先定心都于洛阳,而不理会任何人提出迎奉要求,在合适时机到来而主公也有了十足把握可以保全皇上之时。再来迎接,此便是为最好处置方法!”
为免外人尽知,与洛阳只以书信联系地刘晔当然不可能尽数将徐州情况道出,毕竟是他为主上而非臣子。故而赵明与田畴并不知晓徐州与幽州现今的实际情况。
但正如田畴所感觉到的,确实也有刘晔本就考虑的不能在些时迎天子,而招致强敌环伺处境原因。于情于理,虽然刘晔未曾用密信说明。告知刘协具体情况。但个中详情只需稍稍思虑,有见识之人却能轻松想出这等顾虑之处。
田畴的重提道理。自然让刘协更是频频点头。毕竟比之在李郭两人以及更早时董卓乱政情况下,他朝不保夕、日夜担惊受怕地生活,现在已算好了太多!多等些时日以观后效,也并非多难办之事,如若对于刘晔这身为宗亲。又名声极好之人都不能信任,那天下又还有何人可让负担起让刘协自己重得权力之任?
“正如二位卿家所言,皇叔或许正是有此不得已之苦衷,那便回绝于荀攸,让他早些回去罢!”
对于刘晔本就怀疑心不算极重的刘协,在赵明与田畴的言语劝告下,对于刘晔在现在地态度已算是颇为信任向往。对于曹操,与刘晔相比他更是知之极少,现今形势改变而并非历史上那等走投无路情况。刘协会作出如此选择并不算奇怪。
认为作了一件极大有功之事。使得刘晔将赢得一项重大政治底牌地赵明与田畴二人,现在皆是大大松了一口气。但他们并未想到麻烦将在不久后便来了……
“什么?杨将军属下军士不满耕作,抢掠洛水吾等治下军农粮食,最近更加频繁,规模也更大,竟常有近千人同时行动之事?”
赵明与田畴在时间进入三月,积雪已然化去时候,接到了让他们面面相觑地这个信报。
当初杨奉领着大军来投,自然不可能有着太多军粮,而他们得到了充足的补给,又属于初来乍到,当然不会在不知田畴他们本土底细情况下,立时显露其习以为常地匪官本份,倒很是安份了一段时日。
而教其施行屯田以解决粮食在后来肯定会渐渐缺乏的危机,也是田畴在得到刘晔信件提示后所进献于献帝的策略,但他没有考虑全面地却是当一支纪律不好,主将同样御下不严地军队在面对这等有规律的耕作军事化管理,劳动强度颇大地制度时,没有严格的规定以及强力威慑,并非能够很快施行下去的情况。
这也是他们虽然算得上精明,却没有实际领兵大战,经验不足的原因了。
以着别处兵卒们的心思:“咱们都是提着脑袋作卖命地活计,凭什么还得种地去?没粮直接抢便是,来得快也省心省力,反正咱们也是为了保护这些百姓,抢着来的天经地义不是?”
他们在有这等普遍思想后,又处于并非自己故乡之时会如何作自然不需多想!
两月之前,已有过些许这等零星抢粮之事发生,但他们二人并未将其重视上来,只是略作提醒于杨奉,自己安抚于百姓军士,将事件压了下来。
但现今发生此等大规模抢粮之事,就由不得他们能坐得住了,若不能解决粮食紧缺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到那时正如刘晔早前所言,矛盾激化到无法避免妥协程度,更是肯定的!
若他们与杨奉到了那等程度,便再难以和平相处,而去留都将是极其为难之事!
三月,洛阳再次会迎来极大变局的前兆,便如此上演了……
卷八:刘曹联盟 第十五章 携美回徐
公元196年3月,不仅是洛阳的杨奉属下军士现出兵匪本色,就是在徐州跟随吕布许久的兵卒们,也渐渐开始故态重萌,与沛国境内屯田的百姓以及驻军发生了数次冲突,虽然并未出得极大规模的抢掠交战之事,但正如先前曹操方谋士们所预料的那般。
照些种情况发展下去,后果会很简单——吕布与刘晔之间肯定会出些矛盾。
而本就最先提出这种观点的荀攸,恰巧又是在1月之时受命进到洛阳献书之人,他对于当时洛阳的情形更是多方打听下了然于心。刘晔通过简单的情报分析能料到粮食会成为矛盾激发点,熟悉了洛阳情况的荀攸当然也能!
初回到许县,荀攸便与曹操报知了所有情况,恰巧由于沛国便紧临着兖州,也是大战初定下人口没有先前那般多,并不像徐州腹地那般戒备森严消息难以探知,吕布属下军士的表现自然也被曹操看在了眼中……
“主公请放心,现今洛阳个中情况已尽数说明,想田畴与赵明两人于洛阳实际上施行屯田,并得到盈余也仅是三年而已。攸料定多出百官以及他等随后搬来家属,以及杨奉之一万五千军士,此处之库存粮食,决无法支持到七月以后!故此才有田畴向天子进献请杨奉军屯田之事!”
对于曹操,荀攸可以算得尽尽力,他同样也有自己的理想与坚持,在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像他这种极有才能之人往往就是影响历史最后走向的关键之处。
在曹操集团中,郭嘉的实际地位是最重要的,他负责起了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以及在众多谋士们各执己见,曹操也有些举棋不定时,最先表态支持,替曹操先分析了其中利弊。可以算为曹操先作出决断!虽然他的职位并不高,但所有人都不敢对其小视半分。
而诸如荀攸,程昱。毛介,满宠这些重要文臣,又各有所长。算是曹操的智囊。
“公达却是来往辛苦了,吕布入了徐州,现今在沛国确也正如公达先前所料。属下军士渐渐行径出格,如此下去只怕乱事也会不远!洛阳与沛国两处皆有这般纠葛。吾料并非刘子扬不能预知,却是其受身份所限,只得听由之罢了!”
在决定了迎奉天子以后,对于刘晔的态度,曹操也发生了一些微妙地变化。一方面。知道现今自身实力不足,故而非常需要刘晔的互为友盟支援,如此方能使得他能在迎天子之后可站稳脚跟,将利处发挥得极大;另一方面,汉室名存实亡只余下空架子的情况,对于权势渐大,个人野心也在此时悄然滋长地曹操来说,刘晔的存在,使他潜意识中便极为忌惮。现在虽属同盟。却是因为有一位对他们都算是极大威胁的袁绍存在。
等到袁绍势力真若烟消云散,接下来地他们两人或许便会翻脸相攻……
正是因为这等复杂的心境。曹操又是希望刘晔能强大一些,使得将来夹攻袁绍十拿九稳,又希望刘晔能够弱小一些,就算真正得了袁绍地盘,也是短时间内无法发展起来,给自己以雷霆之势击败,再据其地机会!
当一个封建王朝走到了灭亡的边缘,实际上皇室宗亲们地命运一般都是极为凄惨的。幸运地,或许能被哪个诸侯相中,拉去当个傀儡皇帝以图名正言顺,再好运的,更可以在这等软禁生活中度完余生。不幸的,那便很简单,他们这些前朝余孽在民间又绝对是有着极大的威望以及正统名份的,若不斩草除根,只怕扯起大旗想复国者不可尽数!
一次王朝地兴替史,一般就是这些皇室宗亲们命运天差地别的改变史……
当然,汉朝稍有所不同,原因就是从汉武帝时实行的削弱宗藩制度,使得宗亲们并没有实权,最终散落于民间者也是不知凡几。汉若灭亡,对于这些宗亲来说,有钱无权的只需新朝不加怪,依旧可以过他们的太平日子,无权无钱的,那还是有若普通百姓,这两种人都算可以得到善终。而第三种有权有钱,又有不小威望之人,便属于天下诸侯们眼中钉,肉中刺了。
非常不幸,刘晔便是这第三种人。曹操认为刘晔不驱逐吕布,以及未让洛阳的军士早早离开,便是因为顾及身份名声,所以只能如此为之。
这倒也算是他不知真正情况下的主观臆断了,实际上刘晔对于自己的身份以及名声对他地行事会否有束缚,这一点他是看得极开地,凡事只需于己方有利,哪怕使用一些见不得光的政治手断,他也是不会犹豫地。现代的一套行事准则在古人面前,任你智计通天也是不可能知晓。
也正因此,刘晔在先前以及后来行事过程中,“出人意料”,让人无法度测便成了常事。
有一句话叫作“攘外必先安内”,虽然会使人联想起大言此语的正是一位失败者,但这句话实际上是极有道理的。当然,只是就这句话本身而言,何谓“内”,何谓“外”,在这一点上是如何分辨,就决定了其人是否作错。
用在古时诸侯相争的年月,当然是先解决内患以及后顾之忧,免得首尾遭受攻击,主力大军分兵而抗,两线作战以及疲于奔命,都是兵家大忌。
袁绍虽然喜欢故作姿态,捞取名声,又是眼高手低,后知后觉,但在这等明显属于常识之事上,还是知晓的极为清楚的。
依着他最早的打算,本来是想着能够扶植刘虞为帝,然后便可将河北以及青州之地这原本中原地区人口最多之所据于手中,再使人安抚结好于塞外异族,此时他便算得再无后顾隐忧。
但刘晔的突然上位,以及随后的迅速发展使得他算计成空,而攻打青州,并州以及黑山黄巾的过程更是多有波折又费时良久,眼睁睁看着刘晔将徐州这块人人垂涎之地收于手中而无法在此地初定。人心不稳时分一杯羹,袁绍心底当然有几分不痛快。
袁术想作皇帝并且正在加紧筹备中,那么其兄袁绍有这心思么?
当然有!而且比袁术更早!
只是因为种种顾忌。知道不能冒然称帝,故而最终选择了另立,另立不成他最后还是想等到将河北全数平定。再击败所有有威胁的对手,已有绝对统一天下把握时,这时再来称帝。
虽然两兄弟属于一丘之貉。但还是有高低之分的。
黑山军与公孙瓒便是袁绍的后顾之忧,但黑山军盘踞于太行山脉中。由于熟悉地形,袁绍想进山围剿那只怕有些痴人说梦。而公孙瓒前两年间的龟缩防守,大筑防御工事,也并非是好啃地骨头。
可况相较于刘虞以及刘晔来说,袁绍有使其兄侄皆丧之仇。又有先期击败于他,这才有后来被刘晔轻松打败之事。众所相加,再有刘晔一直传命于涿郡一带加强戒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