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辉煌三国-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如何教育这点,刘晔的看法显然是应当松紧结合,不能一味娇宠。
可他自己看着两位如同粉雕玉琢的孩子,都无法硬起心肠来多作管束……
“嗯……但愿如此罢!为夫只望早些处理现时麻烦,等待合适时机使得一家团圆,使得家人不必再受这等分离两地之苦。”
实际上,刘晔原本对于徐州的计划并不是占有其地……
在他的想法中,原本是计划着等曹操之事了,陶谦去世后便行迁民之事,将徐州百姓迁赴幽州,再补弃兵员入伍,寻机平复辽东后,由北而南进行统一之路。
而这个计划直到刘晔到达青州,发现袁谭竟比历史上更早得对青州起了念头而不得不重新考虑改变。原因很简单——近三百万众百姓,除去必然有不愿迁离者,也会有两百万左右。如此大规模进行迁徙,同样与刘晔关系微妙的袁绍岂会那般容易答应?故而原本迁民的计划,却是由青州北海国境内征用、制作船只,由海路分批次运送。
既然袁谭已在青州,且收编了不少黄巾入伍,刘晔当然不能在其眼皮低下作这个,若对方有想法,同样是危机极多之事!
“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刘晔,便只有随机应变,先把徐州稳定下来,然后想到了联盟于曹操之事。诸多谋划之下,却发现除了地分两处他私人多有不便之外,从战略上与先前之策略相比,却是利大于弊。
现今平辽战事正式开启,等到刘晔平复辽东,差不多袁绍也将灭掉公孙瓒势力,接下来便是袁绍两处地盘与刘晔接邻,矛盾冲突再难以避免地时刻来临之时!
“夫君可是将欲启程往前线接手辽东战事?”
刘燕直觉地想到了这个可能,幽然问道。
“嗯……刚接到战报,襄平已定,且翼德攻击新昌城之事顺利,预计很快便可攻克,待再过三日,为夫便可启程前往……”
现在已是六月二十九日,只用七日时间,在戏志才地帮助下,张飞很快便使得襄平局势稳定下来,配合刘晔给出的拉拢民心办法。士族中本就对于公孙度有所不满之人,成为了第一批“志愿者”,在他们地影响和以身作则下,也有更多的被指出后陷于软禁中的士族中人渐渐表示出了“愿意合作”意思。
见情况发展得极为顺利,张飞在与戏志才商议过后,便作出了立即攻打现时兵力依然未曾齐备的新昌县,并发出信报回于刘晔,而刘晔看完之后,只取过地图略作查看,便清楚地感觉到一个战机出现在眼前……
卷八:刘曹联盟 第三五章 决胜之地
“刘晔将会亲自至襄平指挥?既然如此,看来吾亦不好躲避,终需得与这位安平侯会上一会……”
当公孙度得到这个消息后,本来就不算好的心情更是渐渐沉底。转载自3Z中文网只是与张飞这名刘晔属下大将交战,他便是措手不及,连失两县之地。如果他再想到刘晔亲来,当然不会像先前那般丝毫不放在心上。
至于他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地得到消息,这却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刘晔将来之事,已通过书信让张飞和戏志才知晓,他们当然得早作准备,不仅在攻克新昌后未乘势追击,更是将部曲分于襄平、新昌两处,作暂且防守胜利成果姿态。而且襄平与新昌城中,并不乏为公孙度暗下继续效力的死忠份子,这等大事当然无法隐瞒。
于是,便在七月五日,刘晔领着八千增援军士刚刚启程行至辽东属国境内,尚需得三日方才能到达襄平时,公孙度便已知晓此事。
实际上,张飞与戏志才在这个时候选择防守姿态,却也并非仅是为了使得刘晔来到后,他们的胜利成果不失,而是有着其它的顾虑——不得不说,当公孙度反应过来,面对着危机时刻全无保留地大肆征集兵员,直接以青壮为主参与守城,原本的正规军也被打散成为了中底级军官,以此不惜血本的态度来面对张飞的攻城大军。
在短短的十天时内,安市、平郭等紧临于襄平,新昌两县之地的守备兵员竟然达到了每城约有三万守城军力的地步,并且日夜巡防,严加戒备。
再加上投石车的投弹补给并非那般容易,张飞想要再攻下任何一座城池,只怕都得付出不小和代价!
这个时代的攻城,处于第一批攻击队列的,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并不为过,无论素质多么精锐。装备如何精良,在面对檑木、石块,滚油、刺击时,都是如此情况。
故而其余诸侯,稍稍知兵者,往往会将羸弱老兵。或者直接便是驱赶百姓来参与攻城,以图消耗掉相当的守城物资,最后才由主力来攻城。“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万骨中这些无辜之人可算是占了绝大多数。
刘晔不喜如此,这是一个既定的策略,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所以,刘晔会在攻城器械地改良补充,教导属下“以智取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一贯领兵作派等等方面不懈余力。那么作为刘晔最早一批,同样也是礼敬有加的张飞,当然清楚地明白这点。
现今只从襄平。新昌两县平定情况看来,便可知晓辽东百姓们对于刘晔的了解依旧只是限于传言,对他们这些官兵,也多是敬而远之的态度,想使得他们完全归心,这却需得时间。
以此推之。想用攻心战术引诱对方城中兵变。开城相迎却属太难。故而即使有把握以损伤不过五千地代价再拿下一城。转载自3Z中文网张飞却也作出了回防选择。
面对刘晔将来局面。公孙度知晓某些事情。终是需得他亲自与刘晔交涉一番——
战争是政治地延续。政敌并非永久。战争对手当然也不可能永远对立分明!就算要战。却也得在合适时机为自己留条后路。这才是聪明人所为。公孙度不蠢。所以他也立即了然于心。命令其长子公孙康与其二弟公孙恭坐守于西安平。自己便领着一万大军开赴安市。月八日。各自重新布署完毕。并且各自得到对方主上位置消息。领着大军开赴安市地刘晔。与公孙度不约而同地发出了阵前答议地要求。
当日下午。刘晔与出城地公孙度各领着三万、四万大军地双方便在安市县城下排开阵势。阵中留出足足三百步空地。各自领着亲信心腹将士以及亲卫出马相会于阵中。
“公孙太守是为一时人杰。应识当今时势。为何冥顽不灵。徒挡孤之收复失地天兵?”
先声夺人地刘晔。对于公孙度这位算得有几分本事地对手。言语间虽然不客气。却也给予了足够地重视。
“吾方闻得刘幽州被朝廷封为安平王之事,我公孙度自问辽东前时局面,却是由度一人独力支持,高句丽屡叛,吾便派军讨之。再分辽东之地为数郡,依法治之,强国安民,保得边境无忧之余,尚打算进取朝鲜之因贼乱多有废弃之地。虽吾有自立处事之嫌,却无称王之实,亦从未回攻于幽州之处,反而西征乌桓数次,为幽州能够免除一方祸患尽了些心力,依旧算得为汉室尽忠,安平王何故非要与度为难?”
公孙度所得到的一切,实际上也来自于他地自立为“平州牧”,而究竟是为何不攻略于汉地,其原因当然不会像他说得那么冠冕堂皇,这么说却也是为了自己情理上占稳脚跟,既使明知与刘晔的战事不可避免,却也得争着正义抗争的名份以鼓励士气。
“宇内忽逢乱世,此为不争之事实,孤亦不必与升济穷作争辨。然则汝之所作所为,诸如前时刚赴任时,便诸杀襄平县令公孙昭,以及其余豪族百余口;越海收青州东莱诸县置刺史,直到兴平末方才收回兵力等等,无一不是自作主张,罔顾于君权之事!凭此孤便有足够理由需得讨伐与汝,还我大汉北方一个安定边境,我幽州一个稳定后方!”
在这个问题上,早就打听清楚情报地刘晔当然不会吃亏。而襄平能在短时内稳定下来,因公孙昭之事而对公孙度极为不满的士族所起作用是极大的,也正是他们提供了公孙度的兵力配置,辽东地形等等。
对于自己此战再添几分把握的刘晔,往见于公孙度,也仅是为了某些实际所需了。由此可见,在如公孙度这般可算是外来势力的入主过程中,与本土士族关系处理稍有不当,便算是能凭着实力压制下来,使得统治基础不可动摇,却也有着极大的隐患。终将在合适的时机爆发出难以想像的威力,使人难以应付……
刘晔与公孙度地身份虽然有不小地差别,但他们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便是他们都属于外来势力。公孙度此时的开局不利,难以迅速夺回极为重要的襄平遭遇便已足够能说明问题。
“安平王虽掌自主征伐之权,然则讨于度这等边境大将。却也需得朝廷诏令!便请付与一观,好教度知晓,为何辽东大乱无人之时,朝廷无人愿意多理此处;而现时刚刚民富安定,便有此征讨之事?!”
公孙度当然不愿意就此认输,却是强自争辨道。
天子迁都许县,算是落在曹操掌握中之事并不算小,无论消息多闭塞,公孙度对于此事经过将近一年时间还是知晓的。他当然料定刘晔手中并无所谓“征讨诏令”,便也紧抓此点不放…
我公孙度自作主张,难道你刘晔不是么?
“关于讨伐之事。孤早已上报于朝廷,并得到授命全权负责此事,有天子任命诏令在此,公孙太守可愿观之?”
诏令的问题,刘晔当然不会遗漏。虽然曹操对于刘晔地复杂心情,使得这份诏令多少给得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终究现今大敌袁绍未去,却还是需得以盟友身份在如此“举手之劳”上配合一下。
“安平王是为信人,此为天下人尽知。度自不必枉作小人。只可叹度为大汉尽心尽力,却依旧落得如此鸟尽弓藏下场!”
公孙度只从刘晔表情便知道他想争回战争名义上的主动权努力,终以失败告终,此番言语却属于有感而发了。
“公孙太守一向倒是并非怨天尤人作风,比若孤得知消息:前有公孙太守之亲信属下柳毅、阳仪进言自立为王之事,公孙太守态度暖昧,而反对之原河内太守李敏更因此事直接引发先前积怨,与家人避难于海外,而公孙太守便立即火焚其已故父亲尸首。并诛其宗族,可是好不威风!如此伤人坏事之弓狗,大汉不需要也罢!”
刘晔冷笑一声,直接便说出了让公孙度面上神色骤变地话来。
“安平王只怕却是听了谣言,李敏之事却多有内情,是其自行之事违律众多,畏罪逃匿而已……”
公孙度没想到刘晔知晓之事竟然如此众多详细,顿时心中大惊,想也不想地便先辨解道。
“哈哈!公孙太守却是不必多言。实情如何。孤自有调查结果,不需汝来回答!今日见面于汝。却只为能尽最后一番努力,希望公孙太守能够放弃顽抗心思,早作投降,孤自会从宽处理。如此两方皆好,否则……”
虽然明知道成功的可能性极少,但刘晔还是希望作最后一番努力,故而他才会选择与公孙度阵前搭话。
“度自认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辽东安宁,以及大汉边境的安全!故而安平王若实在咄咄逼人,无理取闹,却也休怪吾不客气!”
公孙度亲来与刘晔阵前相会原因却很简单,一般来说,作为政治延续的战争,不一定非得采取不死不休,永远为敌的行事态度。故而他也只是为了求得最后留有余地的机会,在事发万一,败阵之势不可逆转时,有最后的一条路可以选择。
仅是如此而已……
现今知道他不少情况地刘晔,已经明显地表明了态度——
便算是他公孙度现时立即宣布投降,也不可能再继续作他的掌权官吏职位,也许仅能保住一家性命而已。当然,这是公孙度地猜测测,何况在事情不到最后一刻答案揭晓之时,人总是会抱着一种期待或者说是伐幸、不服输地态度。
以此理推之,自认为在辽东以守城消耗战,占了人和、地利之势,公孙度当然更不会相信自己会输得一败涂地……
“公孙太守,机会只有一次,孤已算给过,却是你自己不愿去珍惜,闲话休提、来日再行战过便是!公孙太守将来却也不必太过遗憾。选择,总会有对有错之时,告辞!”
刘晔此次与已然四十七岁的公孙度对上,无论是言辞还是威势,都完全压制住了对手,而最终地结果也是在他意料之中,故而事不可为了,他第一时间便选择了结束这个无用的对话。
“安平王慢走,度也只想说一句:命运向来不定,谁赢谁输尚在两可之间,希望安平王莫要落于度之手中!”
算得已是撕破面皮的公孙度,却也是毫不客气的回应道,终以此言收回点他先前被刘晔一番针锋相对话语压抑在胸中的闷气。
乍一回到安市城中,公孙度立时便下令严加戒备,也不惜血本的派出大量探子打听刘晔大军,特别是攻城利器投石机的动向,石弹地补给情况等等。
在他看来,自然是不需得多久,刘晔必然借这个士气极高时候会选择攻城。
然而,刘晔如何用兵,却并非那么简单便能猜到的,便在公孙度紧张得连续三天每日仅休息一个时辰左右,其余时刻皆紧张地安排布防,以保障万无一失之时,刘晔大军的动向依旧是每日晨、晚定时操练,那带着杀气的呼喝声,也是不时地传入城中。是否此时攻城?”
对于刘晔的安排,戏志才也是有些难知关键,先前刘晔吩咐的三日间定时操练,疲劳敌手,缓敌锐气之策已完成,他便在第一时间来请问道。
“攻城为战争最下之策,非必须时不取,既使我等有投石机这等攻城利器也是如此,毕竟伤亡数字极大之事实不能避免……”
刘晔的这句话,直接让戏志才面色稍稍一愕,刘晔珍惜属下士兵却是所有人都知晓得,但若不攻城,那大军终日所消耗的粮草便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何况远离幽州之地数百里,补给又非极易,不攻又哪会有胜利?
刘晔地下一句似乎自言自语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
“此战决胜之处,并非在于此地……”
卷八:刘曹联盟 第三六章 计定待成
“主公常言,士卒不习于实战,终只是纸上谈兵,不成铁血军旅!故而虽然战争必有伤亡,却是士兵们必须经历之蜕变过程。null3z中文为何今时主公却全以顾惜其之伤亡出谋,而忘却练兵之根本所需?”
刘晔并不在意属下当面指出自己的不足,相反他还持着鼓励态度。于是,他的属下便有不小的敢于直谏之人,田丰如此、张昭如此,戏志才也是如此……
“志才却是有以偏论全之嫌。孤论述之法,与现时不作无谓伤亡而另寻战机并无冲突,关键便在于伤亡既然无法避免,那么便应当尽量减少,以最小的代价而达到预定的目的攻城战中,攻方士卒的素质强弱,对于伤亡数字的减增影响并非极大,那么以攻城战来达到练兵效果,也仅是说笑而已!真正能磨炼军士的,还是在于旷野的遭遇决战!现时不攻城,并不代表后面便无所作为,只是设法使得敌手比我们更急于决战,迫其放弃城守优势,如此岂非大妙?”
刘晔在给下属们解释自己想法的同时,也将整个战略思路再理清一遍,检索其中不足之处,仅从这点来说,解释下得益的不仅是茅塞顿开的属下们,同样还有更加完善自己思绪的刘晔。
“主公之意,似乎公孙度几已成必败之局,然则其立足辽东如此复杂之地数年而不倒,反而根基稳固,由此可见其本领并非虚传!而先前主公也是多忌惮于先与其发生矛盾,以免腹背受敌,今时为何却又信心十足,似乎覆掌间便可将其拿下?”
为了保密,刘晔对于自己的续步计划并未与属下全数讲明,这并非是不信任属下,而是毕竟人多口杂,终有泄露之嫌。他不愿意在这个紧要时候走漏消息,故而严守安排,先前并未与张飞以及戏志才交待关键。
戏志才当然也是明白这点的,那么他为何会“明知故问”?
“现时确实已到可以与卿等说明时机,关于辽东情况,早在出战前。孤便已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极多,包括于避难于外的原公孙度属下李敏等人现今皆在蓟县安居,对于此处形势,公孙度将采取战法,以及攻克难易程度,孤心中自有计算。3Z中文网若依其余诸侯之法,胁裹百姓打头阵冲击敌城,则平复辽东全境也并非极难之事。但有些理念却需得由始至终地坚持!故而孤只得另做打算。辽东行军地图在此,志才。翼德,汝等且可细观其属地布局,能否想到些什么?”
这个回答解释了戏志才为何会在此时动问先前刘晔不愿意透露情况的原因——既然战局在刘晔实行“不攻”战略下陷于僵持。那肯定便是到了即将动用计谋之时!
而刘晔也未将结果一次道出,却是将早就准备好的辽东详细地图命人悬于帐中,令心腹们自己开动脑筋,若能得出与刘晔一样的计划,便是他们又接受了一次大战谋略的历练。
而刘晔身边的刘协以及郭淮二人,同样也是目不转睛地望着地图,心中急转,却也想看看他们究竟能否想到那关键之处……
半晌过后——
“主公可是有意请得乐浪之少数民族奋起攻击其治所西安平。使其首尾不能顾及。待其各有损失后。而我军再择机直破其城。坐收渔翁之利。更可将朝鲜一地重收于治下?”
说话地还是戏志才。这是他在看完地图上各种兵力标识。发现西安平现今最多仅有一万正规编制军队后立即想到地。
乐浪郡辖朝鲜半岛。但其地匪盗猖獗。郡治早已废弃多时。只能算名义上依旧是大汉一郡而已。若将其重复为郡治收于手中。再平复辽东。那刘晔便作到了重复初设幽州时那种政令通行状况。可谓居功至伟。
“主公怎可能与这些蛮夷多作纠缠?依俺心理。莫如由大军切断安市城之补给。将公孙度俘获。则辽东何愁不平?”
张飞是了解刘晔对于少数民族地“不盲目排外。却也不作招惹纠葛”一贯态度地。故而他会在第一时间提出反对意见。并且看过安市周围可设关卡之处极多。只用少数兵力便可完全切断安市与外界地联系。而城中粮草因为转运并不便利原因。最多也仅能供其使用二十五天左右。有这些情报在手。故而张飞作出这个可算是猜测刘晔所想。同样也不乏于建议味道地结论。
“末将以为,平郭,北丰,东齐三县之地处于辽东郡治半岛之上,与西安平一带可算是互有呼应,两方支援下,张将军之计略未必能保万全!我军即有水军之利,为何不选择登陆于辽东半岛,一举拿下此三县,使得敌人丧失大片可算稳固补给后方?”
在下属们争论意见时,刘晔是不会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的,而现在说话地便是郭淮,十四岁的他已经长得颇有些高度,见识在随着刘晔东奔西走过程中,也在日益增长。当然,同样的还有刘协。
只不过他二人不同点却在于,刘协因为身份以及个人属于那种默默吸收新知识类型,故而极少发言,在这一点上,两位刘晔的“跟班”却显示出于鲜明的对比。
“伯济年纪轻轻却能有如此见识,典韦算是服了!此计应属妙法,若主公有意如此,则末将请命参战!”
典韦领骑兵队伍,在前面攻城战中并不算得到了充分的战斗机会,而破袭战却又不同,面对敌人无所防备的城池,骑兵的威力可算极强,他只听郭淮讲完,再看刘晔面上颇有几分赞许的意味,立时便请命道。
“淮儿之见却实可行,但却并非万全之计!”
刘晔终究是心下暗叹一口气,其实属下们如若能够静下心来,并且吸收其他们所看到优劣之处,未必便不能作出最合适地选择。他终是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既然志才先说出敌方治所守备力量不足,而淮儿亦点出我军拥有水军力量,若运大军奇袭此处,结果……会如何?”
站起身来发话的刘晔,将手指点到了地图中那个不小地红点之上——西安平。
“这……”
众人立时默然:是啊,为什么不选择攻其治所,使得敌人稳固统治的象征化为乌有,军心大乱下为求早些稳定形势,必然引军救援时以野战决胜?
这时的他们,方才明白如刘晔先前所言最终意思“决胜之地不在于此,在西安平,但同样也在此地……”
如此天马行空的思路,以“攻其必救”策略来拉动敌手,使得其不得不放弃自身惯于守城优势,而需得野战突围,反之则使得刘晔大军扬长避短,不仅减少了无谓伤亡,更是会达到练兵目的,为何不作?
相较于这个完整的环环相扣计划,再来看戏志才与郭淮建议,便有了一种漏洞百出,未必会使得僵持局势得到缓解的想法。
“主公明见!”
“主公请委末将出此决战……”
回过味来的众人,立时便心服口服的拜礼称道。然后便纷纷请命,求为主上分忧。
虽然跟随刘晔来到幽州地只有两艘蒙冲舰只,满载下也仅能运送一千五百人左右,但刘晔从回到幽州开始,便付图纸于工房,调用熟练装配手来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