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五代逆天-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必唐王也知道,眼下契丹入侵,大晋灭亡在即。契丹残暴不仁,中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主楚王殿下,上尊孔孟,下治黎民,仁爱之心,世人皆知。大河上下,中原江南皆是赤县子民,我主不忍见他们活在契丹人的铁蹄之下,故欲顺天讨逆,扶救黎民。本来,这事情我大楚一己之力已经足矣。可是我王念在楚唐两国联姻和好,情同一家。如此仁爱大名,又岂能独享呢?因此,我大楚愿出兵与荆南,而请贵国出兵于淮西,两路进击,早一天击溃契丹,就早一天解救世人。这种大仁大义之事,熟读诗书的唐王想必也不会推辞的吧?”
李景忍不住哈哈大笑,群臣有些傻眼,赵普说得大义凛然,事实上还不就是一句话,大晋完蛋了,我们大楚准备趁机出兵占点油水,你们李唐要不要一起玩儿?这可是国家大事啊,有什么可笑的?刚才李景就莫名其妙的在宝座上发笑,现在怎么又突然发笑了呢。周宗和冯延巳互相了一眼,暗中都在猜测李景的心意。周宗是和平主义者,他就反对打仗,主张保境安民。从心里来说,冯延巳也觉得现在是个好机会,可是唐军陷在福建的泥潭子里面拔不出来,他难免有点犯含糊儿,定不下心来。李景要是点头,或者摇头,他们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李景偏偏发笑,让他们心里是一阵的瞎琢磨。
倒是赵普坦然的站在大殿上。刚才送的那本文昭王文选,找的就是一些马希范做得不怎么滴的诗,临时凑成了一本,是当之无愧的精选本。在赵普看来,李景这个人不象一个君主,他更像一个文人,而且是一个自视甚高的文人,费时八脑的给他讲天下大事,反而不如激他一下:你看看虽然说俺楚王这文化程度不高,可是俺们照样出兵打契丹……
李景终于停了笑声,一时不屑的说道:“既然楚王都要出兵,寡人也就……”
“陛下,臣以为此事应当……”周宗听李景的口气竟然要答应下来,他站不住了,赶紧出来劝道。
赵普也听出来李景的意思了,他心中大喜,见周宗要出来阻拦,他不慌不忙的说道:“江南有民谣:保境守财周君太(周宗的字),开疆扩土冯正中(冯延巳的字)。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啊。”这民谣当然是赵普临时编的了,明面上是把这两人相提并论,事实上却是贬低周宗,夸赞冯延巳。
李景是小开,老爹辛苦了一辈子赞下近千万两银子,他花花差差一点都不心疼,可他不是冤大头,马云骗了他五十万,现在不仅不说分期付款了,就只是死乞白赖的要求暂缓还款,同时要求继续借贷,等打下汉国,在一块儿还给他。马云的口碑这么差,李景心里自然不是很相信,刚才是被赵普那一阵忽悠,自尊心作怪,就忍不住要答应楚国,可是周宗这么一拦,他心里又有点冷静了。他望向冯延巳,想听听这位传说中的“开疆扩土冯正中”是个什么意见。到底是出兵好呢?还是不出兵好呢?
冯延巳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第一是他的诗词做得好,入情入境,让李景对他刮目相看,第二,战略眼光开阔,说起一统天下来,是头头是道,如掌上观纹,极大的满足了李景的虚荣心;第三,会察言观色,看李景的心情下菜,深得李景的欢心。
刚才李景明显已经有了答应的意思,冯延巳又怎么说不行呢,当下他是一力赞同。紧接着,周宗这伙子人就出来反对,然后魏岑等人又是挺身而出,为冯延巳摇旗呐喊,不是说冯延巳,我顶你;就是说冯延巳,弓虽丁页。满朝文武除了赵普这个编外人士,竟然没几个人潜水不发言的。最后裁判员李景不得不再次表态,冯延巳胜!气的周宗两手发颤,却也是无可奈何。
接下来,楚唐两国就具体的出兵事宜做了仔细的磋商,什么时候一同出兵啊,得到土地怎么分配啊。管他真的假的,权枢密使魏岑和刑部尚书赵普是认认真真的商量了一遍。全部敲定之后,赵普和魏岑又代表各自的君主,信誓旦旦的歃血为盟。宰了几只鸡,末了一脸血之后,赵普才返回长沙。
与此同时,魏岑也高高兴兴的,拿着楚唐两国的出兵协议书,给李景看的时候,旁边的冯延巳忍不住出了一个馊主意:“陛下,虽说是约定出兵,不过这晋兵的实力不弱,五年前,咱们还出过大亏,所以,臣建议咱们的军队先按兵不出,等楚国出兵之后,看看他们打的顺利不顺林,如果顺利,我们再出兵,如果不顺利,嘿嘿,陛下,他楚国能赖着连州,我们一样可以不出兵的。”
一席话,说得生怕再做冤大头的李景是连连点头——
等赵普回到长沙的时候,已经是二月初了。在一月里,耶律德光正式封了石重贵当个什么负义侯,大晋这样灭亡了。消息传到长沙,马云又是替大晋举哀,又是连表忠心,希望将石重贵迎接到长沙,继续做大晋的皇帝。
一方面做着官样上的文章,另一面却召集徐仲雅、范质、李骧、王贇、拓跋恒等议事。马云拿出荆南道都统丁思瑾的奏章,递给这些心腹重臣。丁思瑾在上面只说了一件事:北伐中原,驱除契丹。
见众人都看完了,马云问道:“诸位大人,你们意下如何啊?”
李骧说道:“大王,丁将军说得不错,这次是绝佳的机会。臣以为我们应当立刻出兵,首创义旗,先取襄州,在北上取邓州,如果此时,契丹北逃,中原混乱无主,诸侯混战不休,我们就继续北上。如果刘知远或者杜威等人先入汴京,传檄四方,天下安定,那我们就掉头南下取随州、复州、安州,与李唐的淮西练成一片,完善我们的北方防线。”
马云问道:“那我们应该出动多少兵马呢?”
“5万人足矣,在岭南的军队不易调动,在长沙,岳州我们还应当留有一定的军力防范李唐。这样的话,我们就只能抽调五万兵马,其中内军出动3万人,郎州道调派一万人,荆南道调派一万人。”王贇说道。
马云点了点头,问范质道:“范先生,军粮这方面准备的可充足了。”
“大王,自去年大王即位以来,户部就有意的增加了粮食的储备,现在的军粮足以支撑6个月的战事。只是,大王,大军打仗不仅仅要军粮,对军士也想论功行赏,这两年来,荆楚减免了一些赋税,再加上开挖去渠道,重修水利,完善州县城墙,外加上在洞庭湖锻炼水军,这些夹在一块花费了百万两白银,再加上,荆楚粮食产粮不足,为了增加储备,多用钱财购粮,这又花费了近三十万两白银,大王,现在又是浅黄不接的时候,赋税收不上来,这国库基本上都是空的了。如果北伐,一场胜利,五万人恐怕至少要有三万两白银吧。再加上攻取新的城池之后,又要安民,这也要花钱……”范质滔滔不绝的诉起苦来。
马云叹了口气,说道:“哎,这两年,有劳徐师傅和范先生了。国库空虚,我是知道的,不过,此次机会难得,我们不能轻易放过。军士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打仗,也不能让他们的鲜血白流了。现在没有外人,范先生你就说个瓷实话,国库里面能出多上白银啊。”
“十万……”范质犹犹豫豫的说道,其实他一分钱都不想掏,现在楚国正在改造荆南的土地,兴修水利,如果这些东西修好了,荆楚就会变成向四川那样的天府之国了。可是……
“十五万吧。”看马云有些失望,徐仲雅赶紧补充道:“把工部的工程款项,先拿过来用一下吧。”
“可是……”范质想反对,再减的工部的钱,那连长沙附近的水利修建都完工不了了。
马云叹了口气说道:“算了,寡人拿内库的钱出来补上,国库就出十万两吧。”他顿了一下,开了个玩笑道:“户部打个借条,等有了钱,再还给寡人。”
看众人有些愕然,马云笑道:“欠债还钱,这还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啊。”
范质眼睛一动,居然跪了下来道:“大王圣明,那么,自此之后,内库和国库是不是就彻底分开,朝政就用国库的银两呢,大王赏赐群臣等等,全部用内库呢?”
马云一愣,还没等他说话呢,徐仲雅、拓跋恒、王贇、李骧一同跪倒道:“大王圣明。”马云有点回过味儿了,这话说得文雅,可***,一个玩笑儿,国库的钱,老子就再当成自动取款机了,坐私事儿再也不能动国库了?他刚想反对,看了看拓跋恒,这老家伙跃跃欲试,自己只要一张嘴,他必然会跳出来反对,再想想历史上那些擅自动用国库,搞得关键时刻,国库空虚,最终亡国的历史教训,马云叹了口气,圣明了一回,不再说话了。不过,心中毕竟a有点不甘心,脑子一转,他说道:“既然如此,你们都有奉银,那国库是不是应该每年对寡人有所表示呢?”
当大王,难道也要称为讨薪一族吗?“王爷!……!”
“王爷!!!您快醒醒!”
“快,快去找大夫来。”
大晋开运三年十二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帅兵进入汴京城消息,传入了太原府。正在府邸议事的刘知远听说了之后,原本就发紫的脸,不多时,就由紫转黑,眼睛里也是白眼珠多,黑眼珠少,忽的就晕倒在大厅后墙正中央的宝座之上。
大将史弘肇噌的一下跃到了王座的旁边,伸手一把扶着即将摔倒地上的太原王,其后的节度使判官杨邠和苏逢吉也赶紧跑了过来,捶背的捶背,掐人中的掐人中,奔走呼号,忙了个不亦乐乎。
“先帝啊……先帝啊……”过了不知多久,在官员们集体智慧的作用下,太原王悠悠醒来,他刚睁开眼睛,就忍不住老泪纵横的哭泣道。
在刘知远赤胆忠心的感染下,一群臣子们,也是面色如土,惶惶然不知所措,有几个还配合的撒下了两滴眼泪。
杨邠两眼含泪,在一旁劝道:“大王,现在京中情况不明,国事维艰,您作为中原的擎天柱,切莫悲伤过度,您在病倒了,这万里江山,亿兆百姓,又有何人去救,又有何人能救啊。王爷,您要连心身体,切莫过于悲伤了。”其口气之沉痛,言语之诚恳,让万分伤心中的刘知远,终于化悲痛为力量,慢慢的止住了哭声。
刘知远仿佛被冥冥中的鬼神抽走了力量一样,刚刚庄重威严的大将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颤巍巍的老人,他左手紧紧的抓住杨邠的手,半边身子斜靠在史弘肇身上,喘息了良久,方才说道:“苏逢吉,苏大人,立刻行文到代州军营,招郭威回来,代州刺史一职,暂由郭荣代领。”传了命令之后,刘知远慨然的对这众官员,说道:“三十年前,就是在这太原城,明宗皇帝(后唐第二个皇帝)招兵,寡人感念天下纷乱,决然从军。一入军中便遇到高祖皇帝(指石敬瑭),高祖待我如同手足,推衣衣之,退食食之。当日的情景,寡人现在犹历历在目,其后峥嵘岁月里,寡人跟随高祖皇帝,下河南,平陕西,唐末帝无道,寡人随高祖皇帝亲讨之,身经百战,而建立大晋江山。高祖驾崩,今上远贤臣,而亲小人,宵小当权,祸国殃民,惹来这天大的祸事。陛下蒙尘,生死不明,寡人欲举河东治兵,南下汴京,能救陛下那是最好,如果不能,寡人当付国难,绝不生还。诸公以为如何呀?”
官员们偷偷看了眼刘知远,往日威严的样子没有了,但是那神态之凄凉,语气之沉重,让他们也忍不住暗暗的叹息了几声。
一旁的史弘肇,高声说道:“大王,这石重贵这小人,太不懂事,放着大王这样的擎天大功臣不用,反而用那些无用的小辈。救他干什么,要我说啊,大王,打洞您当皇帝算了。这样咱们出兵也是为了咱太原出兵,干他石重贵鸟事。”
“史大郎,休要胡说,,,你,……你这不是置我与不仁不义之中吗?”老态龙钟的刘知远不知道从哪里有来了力量,居然直起身来,一把推开了史弘肇,斥责道:“如此乱臣贼子之言,也是一个朝廷命官能说的话吗?如不是看在你往日的些许功劳上面,寡人现在就活刮了你。”
刘知远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下面默默无言的官员们,顿了下,重新又商量道:“刚才我的提议,各位大人如何看呢?”
太原令王俊站出来说道:“大王,此计不妥。大王忠义之心,苍天可鉴。可大王您想过没有,你这么做,全了的是您个人的忠义,却有可能置陛下于万劫不复之地。”
刘知远一愣,默默的看了一眼王俊,浑浊的眼睛中流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欣喜之色,只是这一丝的欣喜转瞬及逝。
王俊不卑不亢的说道:“大王,您此时出兵有三不妥,第一,大晋与契丹,近来年虽屡次发生战争,可是情分上在,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念在高祖皇帝的面子上,恐怕不会对皇帝陛下作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来,而此时,您突然从太原发兵,讨伐契丹,耶律德光惊怒之下,这股怨气十有**,会出在皇帝陛下的身上。这样,大王您不就好心办了坏事,恐怕会背负骂名啊。第二,现今,天下藩镇诸如杜威、李守贞、高行周、符彦卿等人纷纷投降,而大王您却独树一帜,讨伐契丹,臣恐怕,您不但交恶于契丹,那些投降的人也会视您为死敌。这第三,大王作为大晋最后的力量,您在不明情况之下,就贸然出兵,一旦兵败,或者战局不利,那么请问大王,天下虽大,又有何人能救陛下脱困呢?”
刘知远颓然坐了下来,许久之后,他站起来,走到王俊的面前,躬身拜道:“先生之言振聋发聩,惊醒梦中人矣。请受寡人一拜。”
王俊哪里敢受这样的大礼,他连忙伸手屈服,还没来得及扶着,刘知远已经拜了下去,王俊连忙跪倒换了一礼,他这么一跪反而让刘知远伸手将他扶了起来。
刘知远说道:“先生可愿为陛下,为天下百姓,去汴京一趟啊?”
王俊连忙答应。当即就启程赶赴汴京,一路上,契丹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俊也是遇到不少诘难,只不过他默不吭声,只是一一记下。到了汴京之后,耶律德光听说刘知远的使者来了,立刻就派人将王俊给请到了宫中,徐徐问道:“自太原一别,枉然十余年,知远儿身体可好啊?”
当年后唐末帝派兵讨伐石敬瑭,大军围着太原城日夜攻击,太原城朝不保夕,无奈之下,石敬瑭派遣桑维翰出使契丹,请求救援。即称臣,又称儿,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当时刘知远就曾劝说石敬瑭,称臣就算了,不必在称儿,更不能割让土地。但是,石敬瑭不听。后来,唐军战败,耶律德光在太原城东郊正式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当时刘知远曾侍立在石敬瑭身旁。可能是刘知远长的有特色(生来脸就是紫色的,而且白眼球多黑眼球少),耶律德光曾经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道:“此人忠义骁勇,石郎应善待之。”可是刘知远对耶律德光是一点好感也没有,石敬瑭前脚进汴京城,刘知远后脚就说:“陛下,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这契丹人什么好玩意儿,当时的约定是形势所迫,现在……”刘知远之话说得很明显了,而当时燕云十六州除了契丹人很早之前自己已经打下的两州,其余的都还在石敬瑭手里,现在翻脸很容易就把契丹人给揍回去(八年后,石重贵就曾多次把契丹给揍回去了)。结果,石敬瑭立刻接过话茬,说道:“现在更不能说了不算,下旨,把驻守燕云十六州的官兵全部召集回来,一定要和平的将燕云十六州交给契丹人。”一句话,把刘知远郁闷的要死,两人的矛盾,就由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时间久了,这话当然就传到耶律德光的耳朵里面去了,耶律德光这人贼好面子,听了以后很是不爽,到了后来,契丹和晋国交兵,几乎每次耶律德光都是并分两路,一路进攻易州、恒州,一路就进攻河东。进攻河东这一路,每次都讨不到好去。可耶律德光心里郁闷的要死。现在终于有了机会,耶律德光就故意称呼刘知远为“知远儿”,看看这个知远儿的使者是怎么回答的。
王俊连忙跪倒在地,说道:“陛下,高祖皇帝乃是陛下之义子,太原王安敢于高祖皇帝并列呢?”
耶律德光扫了王俊一眼,说道:“赵延寿、杜威等人皆是我的义子,太原王莫非就不能做朕的义子吗?”说着眼睛直盯着王俊。
王俊笑道:“陛下仁爱之名,百姓中多有传闻。可是,陛下识人之明,更是天下传送。太原王是何等人,杜威又是何等人,陛下心中想必又是自会分个高下的,就算是一母同胞,也有个长幼之分啊。”
听了王俊的马屁,耶律德光哈哈大笑,说道:“知远儿,自当与别人不同,朕就赐木拐杖,以示推崇。”
王俊知道现在不是和耶律德光翻脸的时候,于是就谢了恩,接了黑穗的木拐杖。契丹皇帝一般只对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赐予木拐杖。见王俊车头上放了这么一个黑穗的木拐杖,一路上契丹骑兵再也不敢多王俊有什么诘难,反而礼敬有加。王俊就这么平平安安的回到了太原城。
到了太原,他立刻面见刘知远,将一路上所见所闻,全部告诉了刘知远,并且劝道:“耶律德光沾沾自喜,而又残暴不仁,百姓对契丹人忍无可忍,恐怕不久必有大的变乱发生,大王应该早作准备,顺势而行,天下唾手而得也。”
第11章 后汉的建立(下)
“驾!驾!”
在代州通往恒州的官道上,突然出现了一支骑兵,马铃清脆,蹄声哒哒,这群人身着白衣,在空旷的原野里显得极为醒目。为首的两人,一人白面短须,眼睛不大,却是异样的有神,年纪大约三十岁左右,另一人目如朗星,眉如远山,长的是相当的俊朗。却是郭荣和赵匡胤。只听赵匡胤在身后说道:“三哥,跑了整整一天了,咱们歇会吧。”
郭荣侧头冲着赵匡胤笑道:“怎么?七弟,你觉得累了?平时见你练兵,每天跑的路不支这么些吧。”
赵匡胤呵呵笑道:“三哥,练兵的时候,还有个靶子什么的,现在这四下光秃秃的,跑了着了久,还真是有点累了。”
“好吧,看,那边有个村子,咱们就去那个村子休息一会儿,在赶路吧。”郭荣说道。
“听到没,郭将军有令。到前面的村子里休息,大家都给我精神点。”赵匡胤扭头,高声冲着身后的军士们喊道。
“谢郭将军,谢赵将军。”众军士齐声说道。
郭、赵两人哈哈大笑,挥舞着马鞭催促马匹加快速度。
王俊自汴京返回之后,太原王刘知远就开始集结兵马,囤积粮草。有些人趁机劝谏刘知远登基为帝,号召天下群雄讨伐契丹。结果被刘知远骂了个狗血喷头,他拿着契丹皇帝赐予的木拐棍说道:“陛下蒙尘,我为臣子者,当学范蠡、文种,十年修养、十年生息,十年练兵,进而报国仇,回复大晋河山,岂能做乱臣贼子呢?”
后来又听说,耶律德光要将石重贵一家的户口给迁到黄龙府去,刘知远赶紧派人通知代州的郭荣亲自带兵在恒州迎接石重贵,把石重贵给接到太原来,重新当皇帝,再次高举大晋的旗帜。行文到了代州,郭荣就和赵匡胤点了500白衣骑兵,一路狂奔,准备救驾。
于是就开始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远处看起来,这村子还似模似样,进去了以后,就是这些经常出入死沙场的百战精兵,竟也不忍再看了下去。暮色昭昭,残垣断瓦之间,到处都是死尸,青壮年的男子,死的都极为凄惨,有些头颅被斩断,有些肚子被开了塘,肠子留了一地;而那些女子,多是赤露裸体,双眼怒睁,显然是死不瞑目。
“他妈的,石守信,你带一队人去私下看看,有没有契丹狗,给七哥抓来,我要活刮了他们。”赵匡胤恨恨的对队伍最后的石守信说道。
石守信也是怒不可遏的带着一队人马,狂飙而去。
郭荣胸脯急剧的呼吸着,显然也是气的不行,他说道:“老七。你带些人进村子仔细的搜查一下,看……看看还有没有活着的。”
不一会儿功夫,忽的从村子左角传来一声惊呼声,郭荣不知发生了什么,带着一队人赶紧走了过去。还没走到了,就见赵匡胤双拳紧握,眼睛瞪的溜圆儿,脖子里青筋暴起,原本一个英俊的青年,竟象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恶魔一样。
“老七,你没事吧?发生了什么?”郭荣有些担心的问道。
赵匡胤冷冷的望着,前方有些失神,完全没有听到郭荣的话。
郭荣正要再问,忽见赵匡胤身后跟着的一个军士,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口水井。郭荣紧走两步赶了过去,往水井里一看。这水井已经干枯多时,但……但却是多了十几个老人和孩子,这些人的身上,有十几块脸盆大小的石块。想必是契丹人把老人和孩子硬生生赶到枯井里面,然后找了石块,将他们活活砸死的。郭荣忽然莫名的一阵气愤,忍不住抬脚狠狠的踢了一下枯井,一股钻心疼痛从脚趾传来,他哼了没有哼一声,仿佛只有这样,他才能和村子枉死的百姓致歉,他后悔……为什么自己不走快一点,如果走快一点的话,不就可以……
“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