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魂断大明-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长史去做,长史可否答应?”
    葛诚赶紧双膝跪下,顿道:“臣为陛下,万死不辞!”
    朱允炆微微颔首点头道:“葛长史起来说话!“顿了顿又道:”燕王既存谋反之意,为了我大明千秋万代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纵然燕王乃朕之亲叔,朕也不能因私忘公,如今朕决意大义灭亲,朕希望长史回到燕王府后,搜索燕王谋逆罪证,配合朝廷削藩大计,一旦掌握燕王罪证,立马密保与朕,朕给长史这个特权!事成之后,长史就是朕的削藩第一功臣,朕自然不会忘了葛长史,到时候封王封侯,任由长史斟选!长史……长史可否为朕效力!“
    葛诚见建文帝一脸的威严,忙起身跪下道:“陛下严重了,臣乃朝廷命官,陛下若有差遣,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不负陛下所托!“
    建文帝彻底的放松了,猛的吐了口气,大有一种解脱之感,微微一笑道:“有葛长史这句话,朕就知所托非人!“随即道:”朕削藩之意已决。朕要长史回燕府后,搜集燕王罪证,配合朝廷除掉燕王。此事风险极大,若被燕王得知,势必累积长史,朝廷也解救不得。不知长史你可愿意为朕效力!“
    葛诚陡然接受如此重任,登时气血翻腾,跪倒在地:”臣为陛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此番臣赶回燕王府,必定巡查燕王谋反罪证,一旦得知,定能密告陛下!“
    元旦过后,葛诚又在京城逗留了数日,建文帝又秘密见了他几次,便让他回到了燕王府,如今密保前来,定是有所斩获,想到这里建文帝心中不由得一阵狂喜!
    “传进来!“建文帝坐在龙椅上冲着殿外吼了一声。
第14卷 602章:一道一僧
    盼和风春雨如膏,花发南枝,北岸冰销。夭桃似火,杨柳如烟,穰穰桑条。初出谷黄莺弄巧,乍衔泥 燕子寻巢。宴赏东郊,杜甫游春,散诞逍遥。 炎天地热如烧,散发披襟,纨扇轻摇。积雪敲冰, 沉李浮瓜,不用百尺楼高。 避暑凉亭静扫,树阴稠绿波池沼。流水溪桥,右军观鹅,散诞逍遥。 梧桐一叶初凋,菊绽东篱,佳节登高。金风飒飒, 寒雁呀呀,促织叨叨。满目黄花衰草,一川红叶飘飘。 秋景萧萧,赏菊陶潜,散诞逍遥。 朔风瑞雪飘飘,暖阁红炉,酒泛羊羔。如飞柳絮, 似舞胡蝶,『乱』剪鹅『毛』。银砌就楼台殿阁,粉妆成野外荒郊。冬景寂寥,浩然踏雪,散诞逍遥。这首诗词乃是当年元朝一个和尚所作,诗词并不惹人注意,人们注意的是这首诗词下面的名字——刘秉忠。
    刘秉忠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曾祖于金朝时在邢州任职,因此移居邢州。蒙古王朝灭金后,刘秉忠出任邢台节度府令史,不久就归隐武安山,后从浮屠禅师云海游,更名子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与云海禅师一起入见,忽必烈把他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即位后,国家典章制度,他都参与设计草定。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改名秉忠。传说元朝的国号“元”便是他所取。
    元世祖中统元年庚申,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设开平府,命刘秉忠取国号,三天后,刘秉忠定下年号“中统”,取“中原正统”中两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四年后又改年号为“至元”,取自《易经》中“至哉坤元”。
    有一说,元朝的大都也就是如今的燕王府也是此人亲自设计,至元三年,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为大都。这些虽都是传说,但善良的老百姓都认账,因此人曾经在此座谈过,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天宁寺修了一座祠堂给他。
    此时的北平是正值初春之际,由于新皇帝实施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的法令和政策,所以老百姓身上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也都要感谢当今圣上的英明,加上浓冬刚过,天气一时回暖,整个北平是呈现一片勃勃生机。而此时的天宁寺,晨雾朦胧,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斜斜洒洒的照在天宁寺的宝塔上,让正个天宁寺似乎蒙上了一层佛光。
    天宁寺寺始建于天宁寺始建于唐太中五年,原名国宁寺,宋宗宁二年改名为崇宁万寿寺,改和元年更改名为大宁万寿寺,建炎年间,毁于战火,不久重建。元至大二年为倭寇所毁,后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天宁禅寺。
    此刻,天宁寺早已挤满了各种文人侠客。加上春初之际各种农田的活计都还没有开始耕作,所以当地的老百姓也都乘着休闲的日子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走进了这座寺庙开始求神问佛,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子孙平安。老百姓似乎不太懂得欣赏天宁寺的美『色』,他们更多的是来天宁寺庙,刘秉忠的祠前来拜祭拜祭这位英雄,在他们的眼里这样的一个大英雄才是他们应该看的,至于其他的庙里风景他们没有过多的留恋和观看,在他们的意识里,这里再美都不属于他们的,属于他们的只是家里的那几亩地和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位一百多年前的英雄在他们老百姓的心里,那就是神明。在他们的心里,朝廷里只有人人像刘秉忠那样的忠臣,他们的日子才会好过一点。
    刘秉忠的庙前此时此刻都积满了人,更多的是当地的老百姓,但也有少数的文人侠客。但他们和这些当地的老百姓一样只是为了拜祭拜祭这位英雄,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一睹英雄的威严。所以不多时,庙前已经没有多少的人了。老人和小孩受不了这夹杂着浓冬的寒气,早早的吵着回家了,剩下的也都开始慢慢的离开天宁寺。众多的人群里,有一个人从始至终,都有没有离开过刘秉忠祠堂。他一直叨念的祠堂石碑上雕刻的一首诗词,他念的声音不大,但很念得很有激情,念到动情时,几乎能看他擦拭眼泪的表情。
    晨光之中,他看上去六旬的年纪,但身板却很直,他着一身灰『色』道袍,胸口的胡须连通两道柳叶眉皆白如雪,那白『色』如同没锤炼过后的石灰。他仰着始终背着手站在刘秉忠的雕像前,还不时的用手抚『摸』着刘秉忠的石像。
    天宁寺的人慢慢的变少了,毕竟是初春,寒意还是很浓,虽说天宁寺的景『色』『迷』人,但要人挨着冻来看风景,似乎没有多少人能愿意长时间的欣赏下去的。但那人一直都在欣赏着刘秉忠的石像,似乎一丁点都没有感到这初春的阵阵寒意。
    便在这时,忽听的远处有人道:“至善大师……贫道来晚了!路上遇到一点小事,耽搁了一下,还望大师赎罪!“
    这老和尚真是这次封皇命赶往北平擒王的至善大师,大队人马尚未赶到北平,他作为擒王的领袖,一路疾驰,不想竟提前赶到了北平,眼瞧各派人马尚未到齐,至善大师也不便行动,听闻刘秉忠的寺庙在天宁寺,一时兴起,便游览而来。
    “道兄严重了,贫僧也只不过比道兄早了片刻而已!“至善大师双手合指,转过身来,冲着来人微微行了一礼,晨光之中,至善大师圆脸肥腮,宛若一幅” 弥勒真弥勒!“来人一身蓝『色』道袍,身材魁梧,年约五旬,颌下一部长须,既浓又密,生得是浓眉阔口,颇具英武之气,他的神情很冷,既没有笑容,也无一丝动怒之气,就只是静静地坐在那儿,一股淡淡的宁静之气便自他神态之中慢慢吐了出来,若非他腰间的一把古剑散发出一股杀气,料谁也不会相信他便是闻名天下的武当第四代掌门松木道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是星期天,可能会多更的,不过要各位大力支持首订哦,订阅才是王道嘛?明天是星期一,又到了换帮的时候,各位大力订阅啊!
第14卷 603章:借刀杀人
    松木道长爽朗的一笑,随即望了一眼至善大师,瞧他目光仰望刘秉忠的石像,那石像高于数尺,屹立在祠堂之中,蒙上薄薄的晨雾,宛如仙人一般,看得松木心中一动:“刘秉忠区区一介草莽跟随忽必烈多年,参帷幄密谋,定社稷大计,他的忠勤劳绩,应该被褒崇。圣明御极,万物惟新,更为难得是他还写得一手好词,古话说的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唐朝过于重用武将,使得朝廷武将林立,弄得最后朝廷被一干武将给端了,宋朝倒是重用文人,可惜一帮庸俗的文人,整天的哀古叹今,奈何蒙古铁骑一来,人仰马翻!如今圣上素有仁慈之名,却不知文武之道,只知一味的重用文人,贬低武将,殊不知一干文成终日无病呻『吟』,只怕……?“松木道长说了这儿似乎意识到什么,没再说下去。
    至善大师没有立即答话,而是缓缓的收回了目光,瞟了一眼松木,缓缓道:“道兄所言极是,当今圣上重用文人,虽不至于除什么祸『乱』,但朝廷若是长此以往,势必会打破太祖时期创立的文武持平的局面,文人在诗书礼仪上大占便宜,他们通过朝廷的科举走入仕途,如此一来,朝廷没三年一次的科举,因为文人自小熟读诗书,却懂得科举考试的路子,而武将大字不识得几个,想走文人的路子势必会被受到压制,且文人在科举占有越来越大的优势,大多数的武将除了争夺科举极少的名额外,只能通过监生、举荐等非科举方式入仕,一旦入仕,因为人数少、又非正途出身,在官场也饱受压制和岐视。长此以往,武将就算不满,也会心存怨恨之心,就算他们不暴『乱』,也不会忠心于国家,文人则通过科举,拉帮结派也就在所难免,最终必成朋党,这对国家最为不利!皇帝如此目光,当真堪忧啊?如今听信了方孝孺、黄子澄一帮文人的片面之词,便执意削藩,他们的忠心老衲自是不容怀疑,可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天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实乃目光短浅的很。“
    松木点了点头,道:“大师言之有理,贫道也听闻,那燕王文才武功确是乃朝廷数一数二的人物,此人酷似太祖,这些年来,他多次出塞,为朝廷着实建了不少大功,只可惜朝廷执意削藩,好端端的一个藩王,只怕要终生被囚禁了!“
    至善大师却没答话。
    松木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当今圣上圣谕在外,不愿背负杀叔之名,故这才下令天下擒王,实乃是想接我江湖之受除掉燕王,此乃借刀杀人之计,无奈我等虽不愿,但终究皇命不可违……这次只怕燕王凶多吉少了!”
    至善大师面『色』沉重,自从一个月前他接到皇命,有他率领天下武林擒王, 他便有些忐忑,皇帝这招借刀杀人,他自是心知肚明,依他的本意,本不愿参入皇家是非之中,无奈皇命难为,自接了圣旨的那天始,他便打定了主意,燕王素有贤名,且于国家有大功,眼下鞑子虽退却大漠,仍具有相当实力,却对中原虎视端端,燕王素有军师才能,一旦边关有变,天下舍他其谁!鉴于这层,至善打死后就放弃了杀燕王的想法,他乃出家人,出家人慈悲为怀,如今朝廷所忌讳的无非死燕王的手中的兵权和燕王,若是老衲生擒燕王,扣留在少林寺,一旦边关有战事便可启用燕王,如此即可为朝廷保留了人才,又能做一件善举,何乐而不为呢?最为重要的是朝廷口口声声扬言,燕王有谋反之心,试问区区一个燕王何以对抗富拥四海、雄狮百万的皇帝呢,这个只怕不仅天下人不信,就连皇帝自己也不会信吧?“
    “是啊, 大师所言甚是!”松木默默了听完了至善大师的一番言语,点了点头道:“燕王区区一个王爷,率土之滨莫非王府,区区数百余人岂能与朝廷百万雄师对抗,况且我大明太祖当初分封之时,便对各位王爷坐了诸多的限制,比起汉朝的王爷,我大明王爷纯粹就是一个山大王罢了,且不说各藩直属的护卫兵马极其弱小,没有能力同朝廷大军对抗,更何况各个藩国之间犬牙交错,环环相扣,单说一个燕王府,东北是宁王,西面是晋王秦王、南面是周王,除非这一帮藩王都跟着他燕藩一起造反,否则只要燕藩一竖反旗,往南得打通周藩的领地才能杀向朝廷,半路会遇到齐藩袭击其右翼,背后会有宁藩直捣其腹心,秦王和晋王可以翻越太行山袭击燕藩左翼,简直是处处受敌。以燕王的雄才伟略岂能不知?”松木说的痛快之处,语调竟然大了不少,他内功深厚,这一番话说来,直震得刘秉忠的石像微微颤抖,至善大师瞧了一眼,心道:“此人好深厚的内功啊,比之老衲的《易筋经》毫不逊『色』!”但他不动声『色』,待松木说完,至善微微点了点头,接过话道:“不仅如此,一旦有变,朝廷京城的百万大军可以予之迎头痛击,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勤王之师可以陆续赶来,以燕王府区区数百人如何能对抗?”
    至善大师话音一落,二人一阵沉默。
    便在这时,远去一个声音道:“至善大师、松木道长,原来你们在这儿啊,害的我好找啊?“至善大师和松木道长初闻话音时,直觉此人尚未数丈之外,岂料,片刻功夫此人已俨然在二人更前,来人微微一抱拳道:”大师、道长,天下擒王兵马已到燕王府,陈师兄让晚辈速速来找寻二位前辈回去主持大局!“
    至善大师、松木道长相视一望,至善大师念了声佛号,叹了声道:“道兄……?”
    松木道长亦是一叹,转身默默的朝燕王府的方向走去,来人瞧两位武林前辈有些奇怪,却也不敢多问,待二人走远了,方才脚下一滑,身子便如箭一般朝二人身后跃了去。
    雾气渐渐散去,北平府历历在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首订哦,各位跪求首订啊!
第14卷 604章:皇帝下旨吧
    京城、乾清宫暖阁。
    建文帝正襟危坐,面带喜『色』的冲着齐泰道:“齐爱卿,葛长史的密信可有收到?”
    听皇帝问话,齐泰恭恭敬敬的自长椅上站起身来,跪倒在地,躬声道:“回陛下,臣以与今日早晨自谢贵遣来的校尉手中,接过葛诚的密信!”
    “看了没有?”建文帝不待齐泰把话说完,慌忙打断他,急切的问道。
    “回陛下,臣尚未来得及瞧!”齐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回话,不敢有丝毫的不规矩的地方。
    “密信现在何处?”
    “在臣的身上!“
    建文帝点了点头,道:“好,快快呈上来!“
    “是!皇上!“齐泰恭敬的答了声,随即右手伸入了袖口之中,自袖口轻轻一叹,便拿出了一个小匣子,双手恭恭敬敬的奉上。
    站在一侧的一个小太监惊恐的走了过来,自齐泰手中的接过小匣子,低着头惊恐的送到了建文帝的旁边的榻上,建文帝从榻上拿到小匣子,一打开,里面正放着一本奏本。建文帝微微打开那凑本,看了半响,方才合上凑本。
    “哼,燕藩果然有反义!”建文帝一声冷喝将奏本丢在了榻上,这一下太过突然只把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下了一大跳。
    齐泰斜眼望了望坐在建文帝右侧的黄子澄,恰好黄子澄也朝他望来,二人相视一望,均脸『露』出疑『惑』之『色』,黄子澄正想询问,坐在左侧的方孝孺率先一步,躬身道:“皇上……葛长史可有眼燕藩之事?”
    建文帝再次冷哼了声道:“据葛长史所言,燕王似有广结民心、滥施恩惠之事。”说着将手中的奏本,方在榻上,那小太监会意,惊恐着身子将奏本自榻上重新接过奏本,走到方孝孺的身边,弓着身子将奏本方在了方孝孺手中,方孝孺接过奏本,细细将奏本看了一遍,末了方合上道:”葛长史所虑不无道理,燕王广收民心至此等地步,其心或不可测亦未可知。不过……”方孝孺顿了顿又道:”燕王乃是诸王之首,对其自己属国的官员施些小恩小惠,也是正常之举。且燕藩于朝廷有恩,其举宽于待民,也显得朝廷的恩德。燕王如此的百姓称赞,若是以此降罪,难免给天下百姓留下把柄!百姓因此也会起了轻视朝廷之心,如此更加玷污了陛下的圣谕!“
    建文帝点了点头,道:“方先生言之有理,若以此降罪燕王,只怕不但天下百姓不服,就连燕王也不服,如此朝廷岂不是成了颠倒黑白,昏庸无道的纣王不成?”
    三人心中一惊,齐泰更是惊慌,听皇帝言语,恐怕采访使之事……?“想到此处,齐泰不由的升起一阵无名火,自定下削藩以来,周、齐、代、湘、珉五位王爷均已被除,其余诸王,早已是惊恐之极,本是一帆风顺之事,岂料唯独面对燕王难以下手,自己总觉的事事被燕藩左右,就拿前些时日,众人均疑他不敢进京城面圣,偏偏他登堂入室,面圣而不拜,此举倒是让齐泰他生出了不少好感。但忠君之事,岂能以一己私欲而误了国事,眼下好不容易让建文帝下定决心派遣采访使寻找燕藩罪证,偏偏收到了葛诚的这样的一份奏折,刚才听建文帝的语气,似乎颇有些动摇,生怕建文帝一动摇,撤销了采访使的派遣,如今好不容易弄出个暗访劣迹,以正削燕之名的办法,本以为可一举成功。哪知这燕王爱民如子!想到此处齐泰便气不打一处来,心中狠狠骂葛诚:“『奶』『奶』的,鸡蛋里挑骨头都不会,亏皇帝还把他当成心腹!”
    正当齐泰大干恼火之际,忽听的方孝孺躬身道:”陛下仁义,下官汗颜,但葛长史这份奏折虽没找到燕王的罪证,但燕藩实乃诸王之首,且素有谋反之心,此举广收民心,只怕不日便要起事,依微臣看,不如朝廷先下手为强!“
    建文帝皱着眉头不语,他心中对燕藩虽是极为痛恨,可不知为何,面对他之时,总有一种惧怕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奇怪,建文帝一时也想不明白,他低着头默默不语。
    方孝孺冲着黄子澄打了个眼『色』,黄子澄乃皇帝老师,对这个仁慈柔和的皇帝的『性』子多少知晓一些,瞧方孝孺打眼『色』,也不敢拖延,生拍以拖延这皇帝一时心软,削藩大业可要泡汤了,当下自长椅上站了起来,躬身道禀道:“皇上,燕王收买民心,不择手段的打击皇帝威严,可见繁星已然昭然,如今天下擒王兵马在即,张谢二人等数十万兵马蹲及北平,如是就是放过燕王,只怕诸藩还道朝廷怕了区区一个燕藩,如此一来,燕藩势必有了借口,其他藩王若效仿燕藩,一旦燕藩联合诸王,只怕朝廷仓促之间难以应付啊!”
    建文帝仍旧默默不语。
    黄子澄抬眼望了一眼,瞧皇帝脸上并无怒『色』,打着胆子继续道:“燕藩反逆之心早已显『露』,天下擒王事件一除,很快他们就反扑京城了,依微臣看,朝廷不能再迟疑了,北平内外,军师均在朝廷的掌握之中,陛下只需一道圣旨,派遣采访使巡视燕王府,若是燕王早已有谋反之意,定能查出蛛丝马迹,到时候陛下即可名正言顺的除掉燕藩,又可以震慑其他藩王,如此一来朝廷大患一除,我大明万世江山便千秋万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周一,各位支持首订啊!
第14卷 605章:万事俱备
    齐泰道:“皇上,葛长史现在陛下的眼线,派遣采访使,以葛长史对燕王的了解,来个里应外合,料来能找到燕藩谋逆的罪证,到时皇上一道诏谕,就能将燕王绳之于法,皇上,该下旨了!”
    方孝孺道:“皇上,齐大人所言有理,朝廷是该下旨了,让刘璟、暴昭、夏言吉等人充当陛下的采访使,让其代皇上巡视燕王府,料来那燕王若是有谋反之意,定能找到罪证,到时朝廷让谢贵、张立二人立即逮捕燕王,入京法办便是!”
    建文帝终于抬起了头,脸上的表情仍旧有些犹豫,神情显得极紧张又兴奋,他下意识的动了动嘴唇,问道:“当真……当真要下旨?”
    方孝孺一叹道:“陛下朝廷该下旨了?”
    朱允炆皱着眉头没动,似乎在犹豫,本来方孝孺的话他自是言听计从,但此刻他不知为何有些迟疑,良久才下意识的道:“当真……当真万事俱备了么?”
    方孝孺微微一笑,道:“何止万事俱备,陛下,如今是万无一失,求差陛下这道东风了!”
    朱允炆心中一动,疑『惑』的望了一眼方孝孺,动容道:“方先生何出此言?”
    方孝孺微笑的瞧了瞧齐泰,齐泰乃是兵部尚书,燕藩的事情都有他处理,此刻听方孝孺如此一说,心中便亦然明白,走上前道:“微臣正有一件重大事情要向陛下密报,因事涉机密,朝会时,微臣为避免耳目,不敢禀报!”
    “什么事情,齐爱卿快快言来!”
    “陛下,燕王长史葛诚,四年前受陛下感召,效忠陛下,不但自己歇尽全力为朝廷效力,还说服了了燕王府仪宾李瑞李大人同为朝廷效力!”
    “当真!”建文帝语带喜悦。
    齐泰呵呵一笑道:“回陛下,千真万确,长史、仪宾皆是文臣,虽能帮助朝廷搜索燕王谋逆罪证,却难于削燕藩之时发挥什么大作用,但葛长史还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