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炮火1906-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中华民国真的要感谢李安生,感谢中俄战争,感谢《中俄圣彼得堡和约》,是李安生亲手拿回了这块两百多年前就拱手让人的土地。
    袁世凯很搞不懂,李安生到底是凭借什么手段,使得沙皇尼古拉二世乖乖听话,居然肯同意这么一个苛刻到几乎难以接受的和约。
    不过,这也是李安生的本事,换做其他人,只怕早就葬送了大好形势。
    这次老袁只是想要看一看东北在教育上所作的努力,以及一些具体的成效,想要开开眼界罢了。
    他的心思还是在北海,在更北的北方,有生之年,能够享受一下获取财富的快感,也是件幸事。
第四百三十二章 李大总统
    1914年3月1日,《中华民国约法》正式公布。
    《中华民国约法》共九章65条,彻底的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为总统制,但仍保留内阁,内阁总理及其各部都作为总统的辅助。
    外交大权归诸总统,宣战媾和缔约不必经由参政院。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实际权力非常广泛。总统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不对国会负责,只对总统个人负责。总统有权接受各部总长的辞职或解除其职务。内阁由总统指定的官员组成,只是总统的集体顾问。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完全分立,权力相互制衡。议员和政府官员不得相互兼任,国会无倒阁权,政府也无解散国会的权力。但国会行使立法权受总统的制约,如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可行使否决权,但国会再以2/3多数通过,不经总统批准即可成为法律。总统的权力也受国会的制约,如总统对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要得到参议院的认可,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如违宪犯法,国会可提出弹劾。总统制定官制,任用国务总理及外交大使,不必经由参政院。采用总统制,取代临时约法之内阁制。正式宪法应由国会以外国民会议制定,总统公布。总统应有紧急命令权。总统应有紧急处分权。
    美国的三权分立有时候太过笨重,导致美国政体运行效率低下,李安生只是借鉴了美国的总统制,制定了属于中华民国自己的宪法。
    这部宪法是为他让位的,总统一任为五年,可以连任,但连续任期不能超过三届,每任的前三年后国会有改选权。
    也就是说,如果遇到一个昏庸至极的总统,或者在执政期间无法与议会、选民达成一致,那么他只能祸害三年。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是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一切皆有可能。
    总统制之所以被李安生所看中,主要是因为总统制有助于维持政体与政局的稳定。在总统制下,总统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并有固定的任期。而在议会制下,行政首长及其所属政党必须取得议会中的多数。这种多数通常很不稳固。再者,在总统制下,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分离,立法机关的成员不能担任内阁成员。这样使得行政首长在组阁时不太受其所属政党的牵制。
    一个民主政治体制蜕化为****的可能性取决于该体制内部的分权与制衡机制的有效性。在总统民主制下,三权分立和纵向的分权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止总统制政府沦为**。没有法治和分权制衡,任何民主体制都极易沦为**,不独是总统制,议会制也是如此。
    即便李安生提前预防,反复推动,权力阶层中依然混进了许多投机者野心家,甚至是不学无术者,比如许多议员连民主的含义都不懂,让他们来给人民自由,简直就是开玩笑。
    中华民国并不适合议会内阁制,之前段祺瑞的种种努力在无数隐形的反对力量的阻挠下付诸东流,这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议会制对社会政治条件的要求比总统制更为苛刻。议会制的两难在于:先有发达的两党制,后才可能有稳定的议会制。
    有强大的**势力残余的国家,不能尽快建立两党制的国家,恐怕难以驾驭议会制。在这样的国家一旦实行议会制,肯定是**势力当道。
    从根本上看,议会制与总统制无优劣之分。在自由民主根基牢固的国家,选择其中的一种都能维持民主政治于不堕。没有自由民主传统,两种政体都很艰难。
    总统制则较适合民主根基较为浮浅的国家,它有双刃作用,一方面能够凝聚民主转型所需要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
    由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总统制和议会制更好的民主政体形式,故人们充其量只能对现有的总统制和议会制作局部的改良。
    中华民国需要总统制,但不需要野心家,更需要在总统位子上,对总统制不断予以改变,这就需要李安生尽快上台。
    若要求一个刚刚从帝制阴影走出来的中华民国从一开始就具备一个健全的、稳定的、良性的政党体制,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4月19日,国会选举结果,李安生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尘埃落定。
    而第二日,段祺瑞就向李安生递交辞呈。
    不过,李安生可不打算让段祺瑞辞去,他固然有权力在上台后重新制定内阁,段祺瑞辞职也是应有之意,但他还并不想放段祺瑞离去。
    段祺瑞让人打点行装,与徐树铮一同坐在庭院中饮茶,看着那春花盛开,心内却有些萧索。
    是啊,如此好韶光,却无心欣赏,也无意欣赏。
    “又铮,只是可惜你了。”
    对于徐树铮,段祺瑞心中始终存着一丝歉意。
    两人很是相得益彰,他将徐树铮引为臂助,甚至惺惺相惜,本以为能大展拳脚,可是,却落得如此下场。
    北洋系与他们产生了隔阂,如今北洋系冯国璋与王士珍等人都得重用,在权力分配中得到好处,但是只有他们两人,却不得不黯然退场。
    徐树铮很是不甘,极为不甘。
    他向来自负,桀骜不驯,也正因为这点,得到了段祺瑞的赏识。
    他想要辅佐段祺瑞加强内阁的权力,从而实现内阁宰辅的梦想,名垂千古。
    袁世凯撒手北去,让无数人都措手不及,段祺瑞也没有想到袁世凯会如此的决绝,更何况徐树铮。
    徐树铮坐在桃树底下,双手撑在膝盖上,依旧是一付正襟危坐的架势,他向来注意仪表,从来就一丝不苟。
    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几片桃花零落在他的肩上,衣服上,让他看起来不是那么的严峻肃穆。
    “芝泉兄,此言差矣,只是可惜了你。”
    两人都不须多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用太多的言语,这便是知己。
    若是君臣,必定相得。
    他跟段祺瑞一同递交了辞呈,不过,两人的辞呈都要给李安生批准后,人事命令才能发布。
    不过,李安生新上台后,肯定要用自己手下得力的人来做内阁总理,当好这个无比重要的大管家角色。
    更何况,李安生为人强势,必定不会留他们这一对同样强势的搭档。
    两人都有满腹的豪情壮志,满腹的理想,百般隐忍,只为干一番事业,袁世凯毕竟年迈,将来执掌大权的,除了段祺瑞,别无他人。
    可是,算来算去,算不到袁世凯会走出这么一步,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徐树铮也不去掸落身上的花瓣,眯着眼睛,叹了口气,说道:“哎,大总统何故如此?”
    他说的大总统,便是袁世凯,显然,他并不怎么服气李安生这个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
    段祺瑞从怀中掏出了昨日袁世凯写给他的信,扬了扬,推到徐树铮的面前,淡淡的说道:“袁公信中,尽是北国景色,满纸自得,显然,他骤然离职,并非不得已。这倒让我想起此前他所说的一句话,他说,若一意孤行,只怕连克定等人都不得善终。仔细想想,将来袁氏一家,可保数十年不倒,享尽荣华富贵。谁说袁公痴耶?我看,论算计谁能比的上他。”
    的确,袁世凯永远权衡利弊,很少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也很少吃亏。
    他本来就有病在身,主动退位,还能落得无边美誉,又能得到李安生的感激,高手。
    “袁公是享福去了,不过我等到底何去何从?”
    徐树铮有些不甘,试探着问段祺瑞,他也只是问问,无论段祺瑞做何决定,他都是十分支持。
    段祺瑞哈哈大笑起来,他是个极其热爱权力之人,他需要有权力去实现他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做一番事业,青史留名。
    “何去何从?天下之大,还没有我们的去处不成?”
    段祺瑞摇了摇头,笑了笑,惬意的饮了杯茶,朝着徐树铮说道:“瞧这门庭冷落,难道还留在京城不成?”
    “你若是闲得慌,倒不如去我老家转转,就当是颐养天年。袁公往北,我们便南下好了。”
    说到颐养天年,两人先是眉头一皱,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
    徐树铮边笑边摇着头,一串叹息,说道:“去年这里可真正是门庭若市,熙来攮往,可如今,端的是凄凉。人情比纸薄啊。”
    他轻蔑的从鼻孔里头哼出不平之气,无比的愤懑,趋炎附势之人啊,可真是可恨。
    求上门来时,大包小包,低头哈腰,恨不得当奴才似地,隔日便要跑上几趟,也幸好段祺瑞是个清廉刚正之人,不然,寻上门来的人只怕要更加的多。
    段祺瑞点了点徐树铮说道:“这岂不是能凸显出知己的珍贵来?”
    徐树铮一愣,感激万分,内心也是心潮澎湃,“是啊,人生在世,何须太过人情冷暖,看破世态炎凉,有三五知己足矣。”。
第四百三十三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徐树铮是个洒脱不羁之人,特立独行,也不在意那些趋炎附势之辈,或者说,那等人根本就不在他眼内。
    他也不去计较如今门厅冷清,只是这样的待遇让他更加的看破世事而已。
    午后的阳光愈加浓烈起来,坐在这口鼻皆香的庭院里头,思绪渐渐模糊起来。
    徐树铮招了招手,喊从人去整治些小菜,既然无事,索性小酌一番。
    既然*光无限好,也不要辜负,自有飞花在*光中陶醉,而他们则在*光中微醺。
    在段祺瑞家中,能够享受这种无比随意代价的,也只有徐树铮一人,有时候段芝贵也来,但段祺瑞更多的是客气,拉拢,并不是真正的性情流露。
    只不过片刻,下面就整治了酒菜上来,两人对坐而谈,浅饮轻酌,倒也有一番雅趣。
    一个食盘,八样小菜,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红烧果子狸、焦炸羊腿肉,一盘毛豆腐,再加三个素色小炒。
    段祺瑞平时很是清廉,很少吃这么丰盛,徐树铮来了,才会如此奢侈一番。
    徐树铮人高马大,能吃肉,故而,段祺瑞也不愿意亏待了这位得力干将。
    其实,一国内阁总理,平日里也就是两三个小菜加个汤,有时还不吃荤菜。
    要是那些整日间大吃大喝的食利阶层知道了,只怕会惊掉下巴,无地自容。
    如今运输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货物络绎不绝,总能买到许多从前稀罕之物。
    不仅仅是牛羊肉与猪肉,就连其他鱼类也能在市场上并不少见。
    说到吃肉,李安生上台之后,京城还流传过一个笑话,那就是李大总统是吃肉大总统,李大总统上台了,民众不用愁没有肉吃,肉也会越来越便宜。
    东北如今到处都是养殖场,除了牛马羊,还有大量的养猪专业户,东北出产大量皮毛的同时,还出产大量的猪肉。
    过去猪肉是贱肉,一般人多吃羊肉,但如今东北已经推广了吃猪肉,成为了东北民众的主要肉食。
    东北老百姓桌上,时不时的都能吃上猪肉,甚至是羊肉,还有鱼是每天必食,东北在民间推广吃鱼。
    尤其是学堂里头,是一定要有鱼的。
    李安生执政东北时规定,每个学校的校长带头,教师们都要要负责将午餐时孩子吃的鱼肉中的刺挑出来,不厌其烦的挑出来。
    虽然东北所有的校长与教师都喜欢深海鱼,因为没有刺,或者很少刺,但是由于深海鱼供应有限,他们只能继续每天最为烦累的一项活计。
    当初中俄战争结束,李安生将外东北拿了回来,使得大量的深海鱼开始充实东北市场,使得东北的所有校长与教师们欢舞雀跃,倒也是一项奇谈。
    这年头,东北的百姓吃的粗粮与细粮搭配,还能吃肉食,羡慕死了全国其他地区的百姓,而随着各种养殖技术的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猪肉、鸡鸭肉等也开始逐渐的走上了老百姓的饭桌。
    故而李安生一上台,北京的百姓们便奔走相告,他们别的不知道,只知道要有肉吃了。
    清末的北京,王公大臣云集,“除朝贵及纨绔子弟,暨南省京官盘餐兼味,食用稍丰外,其余上自闲散王公,及疏远之皇亲国戚、八旗官兵以及北五省京官,一日之中,上者食面食,下者食杂粮。侑食之馔,羊肉鸡卵,一二品已为异味。下者生嚼葱蒜,若调酱则已丰矣。”
    那个时候连王公大臣都要吃些粗粮,更何况肉食?可想而知清末北京老百姓吃的都是些什么。
    也许听起来,北京的老百姓,甚至是直隶其他地区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李安生到各地视察,只是因为一个原因,李大总统来了有肉吃,有些可笑。
    但是,这何尝不是一件无比苦涩的奇谈。
    光绪时代,全国各阶级几乎都出现了生活下降的现象。山东小麦种植量第一,一般人却卖小麦购粗粮。
    1883年的《北华捷报》这样形容河北地区一般农民的生活:“农民虽然大部分都贫穷,但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还比较少。只有在荒年,他们经常以野菜为食,甚至连野菜都找不着而成群饿死,正像一八七八年和一八七九年的情况那样。在最好的年头,他们也吃最低级的食物,穿着朴素的衣服。他们的食物几乎完全是同大豆或豆腐渣混合起来的高粱及小米。一块白面馒头便是一种特别的款待。当然更难吃到任何肉食。有一天一位贫农在叙述皇帝豁免田赋的时候说道:‘如果他是皇帝,他将随他高兴地把面条吃一个饱。’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地吃面条,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李安生就任总统的第一天,《北华捷报》便以大标题正版刊登了当年的这篇新闻,并且进行了富有激情的评述。
    是啊,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的吃面条,成为了最大的梦想。
    民国前后,关内老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有了改善,至少,没有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部分人也能开始吃的调匀,粗细粮搭配,尤其是去年的一次大丰收之后。
    但影响关内百姓民生最为重要的,还是铁路运输。
    铁路是影响近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使农民更广泛地与国内、国际市场相结合,为改进民食创造条件。轮船运输在清末就已经对华北沿海的民食产生了改善的作用。
    清末北京的粮食供应有部分来自东北,对华北内地粮食压力减轻。李安生刚穿越到东北的那会,大部分地区的民食有所改善,而东北的粮食产量逐年大跨越之后,关内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许多。
    自去年开始,直隶百姓一般人“午饭必有熟菜,或杂以荤腥,饮必以茶。一村中之茶馆或有两三处,因饮酒者渐多”。
    这种现象的发生,正在于交通运输改善所带来的流通与商机的增多,尤其是东北铁路网的完善,以及中东铁路与库张铁路落到民国手中之后。
    人民有机会进行多种经营,或加强商品化比重,各地区相互交流,摆脱了清末的缺粮困境。
    由于农业生产未发生质的变化,靠运输的带来的改善相对有限,而较为偏僻的地区甚至没有发生变化。“中上之户饭皆粗粝,中下之户则皆搀糠和菜为食,丰年粮尚不足,一遇凶年,恐慌立至,则树叶草根亦以充饥。”
    大部分地区的食物改善时间不长,因为人口急剧增长,运输取得的成果迅速被人口增长抵消掉,要是爆发大规模内战,许多地方都要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袁世凯也清楚,如今日益改善的民生,万万不能因为内战而破坏掉,要是本来就如此残破,那倒还好,没有人顾的上,可有比较,便有计较,轻易挑起战端的人是要遗臭万年的。
    段祺瑞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今日小酌,能有如此丰盛的佳肴,未必不是李安生所赐。
    从东北过来的大批肉食,以及价廉物美的烈酒,都成为了京城百姓们的最爱。
    两人小酌半晌,从人又端上了主食,居然是甘薯,倒让徐树铮有些意外。
    段祺瑞笑了起来,指着甘薯说道:“又铮,从前咱们都盼着能不吃甘薯、高粱这等粗粮,盼着能吃上小麦,面粉。可如今李大总统推广什么?粗细搭配,整日吃小麦的,也得吃些甘薯,这才叫营养。我看,他是替东北推销甘薯吧?”
    当初东北为了不让关内因为东北大丰收粮食价格逐步下跌,使得关内百姓因为用小麦换取到的粗粮变少,反而闹起饥荒,于是东北有意识的向关内投放了大量的粗粮。
    现在反而要推广甘薯这等粗粮作为日常必不可少的事物,怪不得段祺瑞要拿出来说事。
    李安生的这个说法让很多人嗤之以鼻,这细粮才有营养,多吃细粮,才能熬饥。
    中国北方在饮食方面长期以来重男轻女,从小农经济角度上讲,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生存选择。农业劳动要求男人对农忙时高体力消耗负责,只有将粮食集中供向主要男劳动力,保证他的劳动和健康,才能保证全家的生存。要不然男子就会致病,整个家庭将遭受更大的打击。另外,北方农村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雇工往往比主人得到更好的饮食。雇主不得不将有限的细粮与肉食等食物用在最能体现其价值之处。
    故而,这种观念其实是深入人心的,李安生提出粗粮也有营养,而且每天必须吃一定量的粗粮,一时难以推广开来。
    连段祺瑞都不认同李安生关于多吃鱼聪明长寿、粗粮与细粮搭配的说法,更何况其他。
    “如今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倒也是个事实。好歹,咱们回去也能昂首挺胸一回,不至于对不起先人。”
    段祺瑞放下酒杯,喟叹着,略微的自我安慰一下。
    的确,他们坐在这里吃肉喝酒,现在许多老百姓同样能够如此,不局限于东北、直隶,甚至是山东、江苏等地。
    比如说,在北京,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
    不过,这个工资居然还不如上海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
    而不管是北京也好,上海也好,物价也越来越低廉,段祺瑞住处附近的市场,每天都会挂牌子出来,路人都能看到价钱。
    面粉1包四十余斤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元,白糖元,细布元。、
    1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
    不仅是物价在跌,百姓的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着。
    而且部分走在前列的公司工厂,甚至还规定了优厚的福利。
    民国政府在交通部内设有铁路员工福利委员会及职工教育委员会,在铁路上也组织了一个员工联谊会,福利机构遍布在各段各厂各站,大的车站,都设有扶轮学校,主办中小学教育,专收员工子弟,一律免费,每年年终发双薪,季节发奖金,这些小恩小惠连最不起眼的小工都有。
    在许多工厂,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多元,工龄长、技术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于小工和临时工,那就要苦些,从十元到十三五元不等。
    徐树铮跟段祺瑞开着玩笑,要真是没有地方可去,还不如去当个教书匠或者技工。
    这自然是在开玩笑,但何尝不是体现出了如今教师与技工的优厚待遇与地位。
    “净胡说八道,有哪个地方敢要我们?”
    段祺瑞也不是将徐树铮的话当真,而是实在是笑道不行,这家伙,居然还有这么诙谐的时候。
    还真给他们言中,他们在这里赏*光饮酒作乐,没有半个人来打扰他们,连许多北洋的故旧也是如此,大概都是以为段祺瑞彻底失势了。
    两人浑不在意,只是一味的吃酒。
    不过,并不意味着真的没人登门拜访,正酒酣之时,李安生却直直的闯了进来。
    “芝泉兄,怎么,如此雅兴,是有什么好事么?”
    李安生亲自登门拜访。倒是让段祺瑞与徐树铮大吃了一惊。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李安生怎么来了?
    照道理,李安生此时应该在到处进行接见活动,约定盟誓,与议员们高官们共同欢乐,怎么跑到这个地方来。
    不过段祺瑞也是机敏之人,连忙站了起来,推说道:“哪里,不过闲极无聊才对。”。
第四百三十四章 可愿做一把刀?
    徐树铮不明白李安生的意思,但段祺瑞却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