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谍报英豪-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丁W苤灰抖揽缃泄械拇竺牛椭兄畹拿司鸵丫⒍ā

万馨坐在董事长秘书办公室柔软舒适的皮椅上,一边悠闲地修剪手指甲,一边静等叶独开自投罗网。

事情的进展比预想的还要美好。万馨刚刚修剪完十个手指,门房的电话打上来了:客人到!

万馨强压内心的兴奋,对里屋的陈默和袁殊招呼道:“来了,一级准备,听信号行事!”

他会反抗吗?他是明白人,应该知道反抗无益。

走廊里传来了不紧不慢的脚步声。万馨顺手抓了张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展开挡住自己的面孔,做出认真读报的样子。她努力想象自己移开报纸,叶独开该是副什么表情:大惊失色、目瞪口呆……

“请问是董秘小姐吗?我想打听一个人。”呵呵,还真会伪装,连声音都改了。万馨禁不住在心里冷笑,慢慢移开报纸,心里乐道:哈哈,我马上就可以欣赏到一副戏剧性的表情!

这一次,万馨那女人的直觉失灵了。当她移开报纸,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她只看到一张肥胖而平淡的阔脸,倒是对方从她俏生生的脸上,看到了大惊失色、目瞪口呆……

万馨经过瞬间的慌乱,很快缓过气来,她掩饰地折叠着报纸:“你找谁?”

“我是温毓庆先生的朋友,我想问一下,在哪里能找到他?”

“这个,温先生前一段时间还来过上海,现在嘛……”万馨故意欲言又止。

“我知道战乱时期,温先生身处高位,行踪保密。我是他请来帮他的,这有他的亲笔信。”

来人递过来一封信,万馨打开匆匆浏览了一下,这封信寄自南京,寄往美国哈佛大学。笔迹她认识,的确是温司长亲笔所写,内容主要是力邀叶独开回国效力。这封信足以证明叶独开是温司长的学弟和好友,是温司长远道从美国请回来的重要客人。

“你是叶独开先生?”

“当然,如假包换!”阔脸拍着胸脯说。

“哼,敢到这里来撒野!”万馨一拍桌子站起来,高喊一声,“来人!”

顷刻间走廊里跟上来的两个人冲了进来,随手把门关死,里屋潜伏的陈默和袁殊也紧跟着出现。阔脸乖乖地束手就擒。

“说吧,你是谁?指使你冒充叶独开的人在哪里?”万馨秀目圆睁、柳眉倒竖,凶神恶煞地逼视着阔脸。

阔脸早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汗水直冒,哆哆嗦嗦地说:“各位英、英雄,我、我是好人,前面百老汇的茶、茶房。刚才放工正要回去,在门口碰到一个人,问我想不想找点外快。我说当然想。他就拿出那封信,要我冒充一个叫叶独开的,到中国银行打听一个叫温毓庆的人。报酬是两块法币,他先付一块,事成后再付一块。我想举手之劳就能挣两块钱,便答应了。他教会我如何应答,真的给了我一块法币。都怪我贪财……”他气恼地朝自己的胖脸上扇了两巴掌。

“那个人是不是二十多岁,身材高大,讲一口北方话?”

“正是、正是,小姐,求你饶了我,真的不关我的事!”

“你们约定在哪里见面?马上带我们去!只要做好了,我不但饶你,还要奖你两块法币!”

“我们约定在百老汇大门口,第三根柱廊下见面。在下愿意为小姐效劳。”阔脸茶房点头哈腰地说。

万馨使个眼色,陈默带着袁殊抢先出门,直奔百老汇而去。

万馨故意拖延了五分钟,才跟阔脸茶房出了中国银行大楼,径直向前面不远的百老汇大厦走去。她想有这五分钟,陈默、袁殊两大行动组高手,再加上外面的几个兄弟,足以对付叶独开了。

乳白颜色、呈品字形布局的百老汇大厦就在眼前,万馨望了望这栋巨大的平顶大楼,它的楼顶闪烁着一幅巨型的“白金龙香烟”霓虹灯广告,使整栋大楼平添了几分神秘。密集的长方形窗户,远远看过去如莫测的深渊,叫人捉摸不透。万馨看到这些,心里隐隐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女人的直觉!她脑海里闪过这个念头,用力甩甩脑袋,像要把这个讨厌的想法驱赶出去似的。

然而很快,她的直觉就得到了验证,她看到陈默从百老汇大厦巨大的柱廊后面闪身出来,远远地冲她摆了摆手,急急地迎过来。她的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次自己又输给叶独开了。

陈默快步跑过来,附耳对万馨说:“根本就没有人。我们问了门口的侍者,有一个外形口音都像目标的人,托他向查问的人带一张便条。好像是密码信,根本读不懂。”他递过来一张小纸条。

万馨看了看,又是天书一样的加密便条,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字体,熟悉的加密方法,甚至是熟悉的行文风格。这一次无需陈荣光破译了,万馨记忆超群,熟记了数千个汉字电报代码,轻松地就直接读出了这封密信:

投石问路,果有埋伏。

暂借一用,勿再搅扰。

抗敌事大,丢银事小。

一路追讨,何其辛劳!

第二卷 上海试刀

28。没错,就是她!

淞沪抗战,国民政府举全国之力,苦苦支撑三个月,最终一败涂地。接下来的局面就只能以“兵败如山倒”来形容了。上海败军一路狂奔三百里逃往首都南京,沿途多年苦心经营的吴福线、锡澄线两道国防防线形同虚设,竟然被仓皇溃逃的败军自己冲乱了阵脚,日本人轻轻巧巧、如入无人之境般席卷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直接打到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然后一鼓作气发动进攻,三天之内轻易地占领了南京城。

事先慷慨激昂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执行部主任、新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上将,在南京城破的关键时刻贪生怕死,丢下拼死抗敌的百万南京军民,喊一声撤退,一个人弃城渡江,坐一辆沾满牛粪的板车狼狈而逃。南京守军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如何招架得住日本的疯狂之师!国民政府首都、孙中山灵寝所在地,国际观瞻所系,竟然只抵抗了三天,就被日军占领。由于无能无耻的“二无将军”唐生智,事先信誓旦旦要与南京共存亡,守城部队根本就没有制订撤退方案,所以后来的撤退变成了无序溃逃。南京城三面被绝对优势的日军围成了铁桶阵,唯一逃生的去路就是浩浩长江。严寒冬天,大量未能逃走的军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困在南京城,任由灭绝人性的日本人成千上万地集体屠杀。

日军有计划、有组织地连续屠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三十余万中国人死于非命。

南京古城尸积如山,滚滚长江血流成河;举国上下哀鸿遍野,国际盟友噤若寒蝉!

叶独开隐身在上海租界里,但他时刻通过报纸电台关心着战局的发展。面对日军的暴行,他只能咬牙切齿,恨入骨髓。他唯一的想法,就是立即投入抗日第一线,报仇,报仇!

原想在上海打探到温先生的去向后再潜出上海,投奔学长温先生。特务处万馨没让他如愿。接下来他决定逃出孤岛,到南京再找温先生,因为他知道温先生在南京的地址。他想即使温先生和他的机构撤离了南京,在那里也应该有留守人员。只要找到温学长的人,他就可以投身抗日大业,一展身手和抱负。

然而战局发展急转直下,眼看南京失守,日本人血腥屠城,南京成了一座空城、死城,去南京显然已经没有意义。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武汉,或者重庆。兵荒马乱,温先生所在的又是一个保密机构,到哪里去找?

叶独开不敢过分拋头露面,只能天天躲在小旅店里。自己满腔热血地回国报效国家,没想到回来近半年了,眼看日本人为非作歹,丧尽天良,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始终报国无门。现在陷身上海,北平的父母杳无音讯,生死不明,特务处又穷追不放。叶独开不敢轻举妄动,但他手里有一台世界上最先进的收讯机,他学会了高超的破译术,他在监狱里向陈荣光学习日语,日语水平已大为提高。

叶独开决定马上开始投入战斗,他要在上海法租界的小旅店里,孤独地跟日本人抗争。

他先在自己的房间里架设了一个通讯天线,但由于天线过于简陋,叶独开无法收听异地的无线电信号。上海本地中日双方军队纷纷开拔,天空突然变得冷清下来。而民用通讯有固定波段,根本没有侦听价值。叶独开把目标锁定在上海本地那些鬼鬼祟祟、偷偷摸摸、藏头露尾的秘密电台上。他知道这些才是他要揪住不放的目标。

第一天,叶独开只是上线随便浏览。他像一个刚到陌生地方的外乡人,大街小巷随意溜达,很快就熟悉了地形。从发报设备、电报类型上大体分类,他发现上海的地下电台可分成两大类:一类设备较差,发出来的声音干涩沙哑,但发报机功率很大,显然要向遥远的地方传送信息,这一类的电报全是阿拉伯数字密报;另一类设备较好,声音清亮、手法高超,显然经过严格的训练,但发报机功率更小一些,适宜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通讯,这一类电报全是英文字母密报。

叶独开刚回国在上海那几天,接触了大量的中、日军队密报,他了解了双方的密报习惯。中国军队惯用数字密报,而日本军队更喜欢使用英文代码。由此判断,第一类电报应该属于中国地下机构,简单地应用排除法,第二类就属于日本人了。

然而,这只是最初步的判断,必须要通过进一步研判来加以证实。在没有测向设备之前,这往往是很困难的一项工作。但叶独开完成这重要的一步简直没费吹灰之力,因为他听到了熟人的声音。是万馨!没错,就是她!轻盈流利,有时急促如连珠炮般倾泻而来,叫人“耳”不暇接。常言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对报务员来说,报如其人。急智快嘴、伶牙俐齿,这不是万馨还会是谁?早在白云观看守所,万馨跟陈荣光通过水管手谈,叶独开就把她的指法记得一清二楚。他甚至通过指法,大体猜出了万馨的性格和相貌,所以后来逃出监狱在杂货店的黑屋子里,叶独开能够一眼就认出万馨。

29。电台台情分析

当然要研读一番万馨的密电和电台了。

叶独开经过亚德利精心辅导,系统研究过军用无线电通讯的基本特点。军事无线电通讯,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呼、时、波,即呼号、时间、波长。打个简单的比方,要约一个人见面交谈,首先你得确定跟你见面的对象,其次你得确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三者缺一不可。无线电通讯领域,每一部电台都有一个代码,也就是这部电台的名称,行话就叫呼号。时间当然指双方上线通联的时间,这一点不明确的话,你在我不在、锣齐鼓不齐,自然没法通联了。波长又称频率,相当于见面的地点。所以作为三要素的呼、时、波,即生活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要素,无线电通联都不可能顺利完成。

除了三要素之外,军事无线电通讯,还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准确、及时、保密。这三个原则又是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基于无线电军事通讯的三原则,军事通讯又按各自的需求和序列组成通讯网。这些通讯组网的形式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广播式、盲发式、网络式。

广播式,即由一个主台向所有的收听者发报。收听者不给任何回复,也就是收发双方没有任何交流,收听对象和数量也是不确定的。这种通讯体制一般民用比较多,如民用气象信息发送。军队也在特别的情况下使用,如上海前线中国军队西撤的命令,由于各部联络中断,命令无法通过相应通讯网络传达,不得已采用广播式发送。

盲发式,一方向另一方发报,双方不作通联,发报方闭着眼睛只顾埋头往外发,收方自会接收,故称盲发。从表面上看来,这种网络似乎只有一部电台在那里自弹自唱。采用这种形式,收报方一定身份特殊,必须尽可能隐匿自己的方位。如上级在安全区域对地下电台发指示,基地对潜艇发报等。

网络式,这是最常见的形式,由若干部电台组成一个通讯网。其又分为两种,一种为主从式,即一个主台多个从台,主台分别跟从台联络,上级军事机关跟下级军事机关的无线网络通常是这种组网形式。万馨这组电台属于主从式网络的极端形式,只有一主一从,即点对点、一对一组网。

军事通讯有严格的纪律,严禁同一个通讯网络中从台之间横联,更不用说像上海前线多嘴的国军电台那样跨网络横联了。如果无线电侦收中发现了敌方出现横联,即使没破译出敌人的密码,有一点也可以肯定:对手的通讯系统甚至指挥系统一定出了大问题,主台紧随司令部,它不能跟下面各部的从台联络,或者说他跟下面失去了联络,上级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和指挥,一定大势不好了。

第二种网络式组网为环形式,即所有电台为同一级别,互相横联,嚷成一锅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网一般是这种形式。

跟组网形式相结合,无线通讯的联络体制有两种:

一、常候制。报务员二十四小时开机等候,随时准备收发无线电报。网络式组网多采用常候制。

二、联时制。收发双方约定固定的时间上网联络。一般一天约定联络二到四次。到约定时间双方上线,互通信息。这种联络体制往往跟广播式和盲发式组网相结合。比如总部要对地下电台发布指示,他会在约定的时间反复盲发同一份电报。地下台只接收电报,不跟总台发生通联,以尽可能隐蔽身份和处所。

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对万馨的电台就可以展开台情分析了。‘w…r…w…h…u。c…o…m‘

台情分析是密码破译的第一步。所谓台情分析,就是从目标无线电台的种种蛛丝马迹,探询分析出电台的性质、级别、所属等秘密,进而顺藤摸瓜地破解密电。

对于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黑室高手来说,打开收讯机听到一个可疑信号,他首先会动手,轻轻调整收讯机的天线方位,大体确定这个电台所处的方向和位置;第二步,对可疑电台的信号质量、信号强度进行分析,判断对方所使用的通讯设备、电台功率大小、通讯距离远近等要素,这些都是下一步分析判断的关键因素;第三步,通过收听密报种类,大致判断对方的加密方法和体制,有时还可以基本确定对方的国籍,甚至是所属国家的某个机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组织,在密码使用和编制上都有自己无法摆脱的习性。

万馨的电台,从音量、音质方面分析,电台功率强大,证明是远程通讯。每天定时在早晨八点、下午五点和晚上十一点发报,证明是联时通讯。发正式报文前,双方互相通联对话,同一频率未听到其他电台与他们通联,证明是点对点组网。对方只收万馨的电报,而无电报发来,证明双方还有一套通讯频率,很有可能采用盲发体制。由于叶独开对万馨这部电台所属机构及通联内容预先了解,可以推论,万馨这部电台,很可能是特务处上海站跟武汉或重庆国统区总部联络的地下电台。也就是说,万馨是特务处上海站的总报务员。

当然,这些分析都是未经证实的推论。好在全面掌握了这对电台的联时时间,叶独开监听起来也就方便多了,他只需在每天早晨八点、下午五点和晚上十一点,把自己的收讯电台调到他们的频率上,抄录下他们的通联过程和电报报文,从容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当然,如果运气好,一下子抓住了电报里的漏洞,呵呵,万馨的密码就有可能迎刃而解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对付另一类地下电台上——那是日本人的秘密电台。

30。日本人的秘密电台

叶独开苦苦搜索,先后抓住了三个日本人的秘密电台网络,其中有两个网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通讯内容,每天只是例行性地试联通二到三次,目的是测试和保持通联正常。这两部电台的所属机构一定有另外的通讯渠道,无线电通讯仅是一个补充和后备,只有另外的联络渠道中断或出现危险的时候,才启用备用通道。这种电台,暂时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

另一对通讯电台就不一样了,联络很活跃,几乎每天都有电报往来,明显属于双方的主通讯渠道。叶独开第一次听到这对电台的时候,禁不住在心里赞叹了一句:好俊的手法!毫无疑问,收发双方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无线电报务高手。只凭这一点,他就可以断定,这是日本人一个重量级的地下电台。他决定把侦收重点放在这个网络上。

这是一部点对点的通讯网络,主台地址固定,在上海北面,也就是虹口一带,叶独开知道,那是日本人在上海的老巢。主台至少有四个报务员值班,二十四小时守候;从信号方向和强度判断,从台地址东南西北飘忽不定,有时在虹口方向,更多的时候就在租界内,甚至感觉到它就在身边,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四方奔波、极其活跃的日本谍报人员。想一想吧,日本人为这家伙专门组成一个地下电台网,配备四名报务员全天候常候,这名谍报人员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不同凡响。

这种对点对点网络跟其他两个日本人的网络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它实行日变。所谓日变,就是无线电台在一天之内,改变呼号和频率。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保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无线电短波通讯的特点决定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主要通过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反射回地面,实现信号传递。这个特点决定了短波通讯传导性好,不易受到山岳、建筑物的阻挡。但电离层有个特点,白天在日光照射下比较稀薄,反射性较差,有些短波波段甚至无法通讯,大量的电台挤到有限的频道范围内,相互干扰,严重影响通讯质量。夜间电离层变厚,通讯质量好转,整个短波波段都可畅通无阻,有的电台出于保密和有利通讯两方面考虑,实行频率日变。

对于黑室工作来说,电台的日变大大增加了侦收的难度,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它会变到什么频率上去,也不知道它使用什么新的呼号。不过这难不倒叶独开,经过长期的训练,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对电台报务员的发报手法特征过耳不忘。他能听得出万馨,也能听得出这组电台主台四个报务员及从台那个飘忽不定的狡猾的家伙。不管他们躲到什么地方,只要一发声,就会被叶独开抓住。他甚至推算出了主台四个报务员的值班表。有时候,某一时刻某个报务员没按叶独开的值班表上的时间出现,叶独开会默默地说:又临时换班!

接下来的十天里,叶独开一共抄录了十二份往来电报。对每一份电报,他都结合台情分析,作了艰苦而细致的研究,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一无所获是黑室工作的永恒的常态,如果破译日本人的电报,尤其是日本人情报系统的电报如此容易,这黑室工作也就不需要非凡毅力、坚忍不拔这些优秀品格了。叶独开把抄录的电报一一存档,继续集中精力对付这对电台,耐心收集素材,寻找对手的破绽,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向那虚无飘渺的终极目标。

亚德利说过:日本人是天生缺少数学天赋的民族,他们永远编制不出第一流的密码。

亚德利说过:从事谍报工作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准则:译电员和报务员必须双人,决不允许同一个人身兼二职。甚至不允许在同一个地方译报和发报。

不管白天夜晚、吃饭睡觉,叶独开的大脑一刻也没停止对对手的琢磨。根据亚德利讲授的第一条定义,对小日本的密码,在战略上尽可以大胆藐视,充分树立破解的信心。根据亚德利的第二条定义,那个飘忽的谍报员孤身独斗,他不可能随身再带一个译电员。谍报工作危机四伏的特征,决定了他也不可能随身带一本密码本。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密本,凭大脑记忆就能编制和译解密报。毫无疑问,他们使用的是密表加密体制。

有了这初步的收获,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复制出日本特务的密表,这是一项非常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但完成这一步工作,仅仅是破译这套密码的起步,更困难的事情还在后面,那就是找到他的密钥。如果把整套密码比喻成一个保险柜的话,到编制出密表这一步,仅仅是复制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保险柜,并且对这个保险柜的设计、结构、性能等特点了然于胸。而密钥,才是最终打开保险柜的钥匙。没有这把钥匙,就连保险柜的设计和制作者,也同样无能为力。

叶独开的研究陷入了困境。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密切跟踪这组电台,积累电报素材。同时,他也寄希望于他们在通联过程中露出破绽,这就是黑室情报人员梦寐以求的矛盾漏洞报。

矛盾漏洞报的类型很多,它完全建立在收发双方出现失误的基础上。有一种最常见的矛盾漏洞报:发报方在编制密报的时候出了个小小的差错,收报方无法译解这份电报的全文或部分,他必然要求对方重译重发。如果这两份电报都被黑室截获,那简直是如获至宝。两份密报的差异点,就是黑室人员重点攻击的破绽。攻破一点,全盘皆通,只要获取了密钥中的只言片语,整个密钥的破解,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矛盾漏洞报是可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