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道天堂-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这是老爷的恩典!”管家老张鞠躬说着:“老爷,许小伯爷为你六十六岁寿,送来一份礼,您应该看了看。”
    秦浩中一怔,他当相爷,既不算是至清,水至清无渔,也不算是贪婪,贪婪容易出事,再说,他的地位和力量,也不必靠“收礼”来发家
    一般礼品都是由管家老张来处理,要他来看,就是礼重了,要他决定回不回。
    到了书房,这管家就取出礼单来,就这一看,秦浩中就略皱眉
    白狐皮、白貂皮、紫貂皮、如意、宣纸、玉带、苏绸、东珠、鹿茸、人参,还有着完整的一大套金银器皿酒具,以及贺金
    秦浩中见了这单子,突地灵光一闪,陷入了沉吟。
    管家有些奇怪,这单子虽然大了些,但是也不至于让相爷如此凝重呀!
    许久,秦浩中才惊醒过来,问着:“这单子总有多少钱?”
    “回老爷地话,大概是十万银圆。”
    “十万银圆!”秦浩中心中一动,一下子明亮起来,随口问着:“那这许家有多少钱?”
    这问的就荒唐失礼了,管家怔了一下说着:“老奴不知,不过许家位居伯爵,立爵已有一百年,开有多家生意,总有上千万银圆罢!”
    秦浩中听了,把单子一放,说着:“你给我把那本皇上赐的论语拿来。”
    “是,老爷!”
    等那本薄薄的论语拿来,秦浩中一拿过,就找到了一页,读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心中顿时完完全全明白了。
    这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并不是什么忧愁社会贫富差距,而是朝廷和贵族之间的实力分布越来越不平衡
    区区一个许家,不过是位居伯爵,传家也只有一百年,一出手就是十万银圆,家财至少有着上千万银圆,何况其它贵族世家呢?
    要知道,朝廷虽然收入九千五百万银圆,那是必须养兵,养官,养士
    真正皇帝自己每年支配的,也只有一百万银圆左右,其它都有定数了
    这种差距,难怪皇帝心中忧虑,这和土地兼并,又有什么区别呢?
    想到这里,秦浩中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脸色凝重,在书房上度步而走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下)
    午,太阳而照,从玻璃内进来
    方信刚刚批完一叠奏折,打了个哈欠
    大范实行内阁票拟制,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各地或中枢的奏章,先送到内阁,由内阁学士阅读后,把对此奏章要点和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对于皇帝来说,正的精通政事,一扫眼就可知道,省了无数力气
    所以工作四小时,今天的奏章就批阅完成了,方信起身更衣,换了衣服,才到了一处亭子上坐坐,就听见了外面传来:“皇上,相大人求见!”
    “哦,快传,就叫他到这里来见朕!”方信心中一动,说着。
    秦浩中进来,见了方信,伏身叩头,说着:“臣拜见万岁!”
    “罢了,先生请坐,不必多礼!”方信随意摆了摆手,在石亭子上坐了下来,笑的说着:“先生好几日没有进宫见朕了,身体安和?”
    “回禀皇上,老臣的身体还好!”这时,有宫女上了茶,上了茶后,方信就挥手说着:“你们都下去吧,不经听宣,不许入内。”
    秦浩中甚有大臣气度,一躬身说着:“谢皇上赏茶……上次皇上赏臣一本论语,老臣还不以为然,然仔细揣摩,圣人之言,真真是洞鉴千古之言!有国有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说到了千古点子上,土地兼并如此,这商行钱庄也是如此。”
    话说。除了少数特权。一般来说。现在官府上下都认识到土地兼并地错误。所以有一个词叫分家析产
    也是说。任何一个县官、知府。在领下。如果有上万亩地家族。都要想办法进行分拆。以免祸端。这在地球上明清官府已经认识到。在大范当然也认识到。所以大部分郡县里。千亩以上家族甚少
    “老臣这些日子。仔细思量。调查情况。大范开国三百家贵爵。世袭不替。虽然沿途折了一些。但是历代也有封赏。这加起来。现在足有六百家贵爵——这六百家。足足掌了全天下八成财富。实是让人胆战心惊。”说到这里。秦浩中脸色已有阴沉:“而且。贵爵跋扈不法。欺凛百姓。这也时时闻之。已激起民愤。若非如此。当年贼子造反。岂会杀尽所地贵爵?”
    大范开国以来。太祖地授意下。这贵族和士大夫就尖锐对立。而且无法融合
    为什么无法融合?原因很简单。就是世袭爵位太难得了。特权也只有爵位自己所有。其它子孙不得获得。所以哪怕通婚。也无法真正分享
    秦浩中作为士大夫的代表,是早知贵爵制的弊端,但是时至今日,已经尾大不掉,势力已经有超越士大夫阶级的趋势,这次皇帝提出这个,其实也正对着他们的心思,要不,他会如此积极?
    “先生说地,正是朕忧,不过,事已成之,卿有何法之有?”
    “是,老臣这里有一份折子,请皇上过目。”方信接过,展开看时,几行字赫然入目,令人触目惊心。
    “……今有报纸能传天下,实是利器也,应遣有司,检举贵爵不法,日积月累,天下都恶也,此是剥其根基,得人心得天下……欲怨沸腾,皇上务使严令,杀之以谢天下,又对怀有爱仁之贵爵旧臣,厚加体恤,此是摈弃小人,奖拔君子,如此数年,必可得天下之望,既时可行……”
    方信看着,不由眸光幽黑,他起身度步而行,心潮翻滚
    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谁掌握了舆论。谁控制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真理!一份报纸,厚厚一叠才二文钱。是影响天下的利器。
    方信也不过建了五家报纸,派的人全部是帝国内务府(情报机构)的人员来掌控,就是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想不到这报纸新出来二年,就被内阁盯住了
    但是转念一想,也在情理之内,士大夫文人阶级,为什么可以历朝不变,永享荣耀,就是因为掌控舆论及话语权。
    凡是侵害到士大夫文人阶级的,按照等级,分别是小人、奸臣、暴君,连皇帝也在打击和控制范围内
    这就叫“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正因为这是命脉,所以报纸一出现,就挑战了士大夫文人阶级这种根深蒂固的话语权,当然第一时间,会密切注意,并且企图掌控在手中。
    想到这里,方信先是失笑,本来是对付贵族阶级,现在却第一时间敏锐地查觉到这点,这也算是政治敏锐度吧!
    这先不说,具体方法,也甚可观
    也是软刀子杀人,切香肠,温水煮青蛙,先在舆论上搞臭这群人,使天下人渐渐厌恶和反对,如此,就算有千万家财,又怎么样?
    皇帝震臂一呼,万人上前
    以抄家灭族,就算贵族起家造反也应寥寥
    过程中,又不能单打击,毕竟凝聚起来的贵族力量也甚可观,一旦有乱,就是祸端了,所以要先抓民怨沸腾的典型来正典明法,既可以打击贵族又可以培养威望,而且半途还可以加赏一些贵族,分化他们。
    这种手段,地球上某个组织是最会使用了,想不到这个世界也照样有这套
    可不可行?
    完全可行,方信如果配合地话,十年下来,贵族阶级基本上可以通过这个“分化团结消灭”的方法消除掉,可是这对历史,对社会,根本没有半点好处
    毕竟现在贵族和工商业是一体的,要打击一方,必会连根铲除,这又回到了儒家重农轻商的农业集权社会了。
    而且这样一来,就算成功,皇帝就再无退路了,反而成为了士大夫阶级地傀儡。
    方信心中想的明白,暗中冷笑,手中却把这个奏章塞进袖子里,这可是大杀器,证明一切都是相起头,不是我皇帝要作一的时候也有政治上的余地,必须留好,不能再给人了。
    过了半晌,方信才说着:“先生说的甚是,这事重大,容朕考虑一二!”
    言谈之间,他有些迟,又有些忧心,却正是少年皇帝应有地模样。
    “皇上,今贵爵势大,尾大不掉,再等一些时日,不削亦反,今削之,虽有反亟,其祸还小,不削之,其时长,祸也大,望皇上明查。”
    这时虽然是方信暗示开头的,但是现在却是相督促了。
    方信心中冷笑,表面却迟地说着:“只是社稷贵静不贵重,朕怕出乱子啊,朕读书,也想到一法,先生听听可之?”
    “愿闻陛下明言。”
    “古之藩王为祸,曾用推恩令,今朕看来,也可用之,先生觉得如何?”说完,方信用眼看着相
    秦浩中听到这个推恩令,就是心中大惊,思考翻滚,口中却说着:“古之藩王推恩,是减其土,今贵爵土地尚是不多。”
    “土地不多,而财货多矣,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理在如此,今诸侯各有产业,岁进百万,其中岂是无人矣,如朝廷加法于上,事急见破,则集其强,以逆朝廷,朕思之甚惊!”方信露出了一丝犹豫的神色,说着:“今诸侯家,子孙也有数十,然只把产业留给嗣长,其它虽骨肉,无产业可得,这有违仁孝之道。”
    皇帝迟,秦浩中也无可奈何,但是转念一向,这也是办法,他低头攒眉凝神想了想,说着:“贵爵能盛业,太祖赐之特权,虽不免税,却也减之,又不受官府私查禁封,今推恩令下,可有特权乎?”
    意思就是,贵族为什么能强盛?到了今天更是富可敌国,是因为太祖曾经给了减税地特权,以及不受官府侵犯的权利,那现在推恩令下,又给不给这权呢?
    方信这时一笑,显出胸有成竹地模样,徐徐说着:“太祖之法不可废,废只怕立刻要清君侧,连朕也难以幸免,但是既是推恩,自然不可与太祖钦定爵位相比,不但爵位不可世袭,而且这减税之权就去掉了,这产业不受官府私查禁封,却还可维持着——毕竟他们产业,原本就是贵族之家,非是外业也!”
    也就是说,他们分的,原本就是官府管不到的产业,既然这样,怎么样分朝廷也不会吃亏啊!
    这一说,秦浩中想了想,竟然没有觉破绽,就问着:“这理明浅,贵爵之人也心里明白,只是如何执行推恩令呢?难道靠朝廷强制?而且,不怕明分产业,暗中不分,骗取朝廷爵位?”
    “这又何难,先生,这推恩令下,虽然继爵的嫡子反对,但是除了嫡子外,其它儿孙哪个反对?群意不可违,嫡长子又能怎么样?不足为患,至于假分产,这事也可处理,以财定爵就可。”
    “以财定爵?”
    “正是如此,一家贵族子弟,若是向官府出示十万银圆,就可定爵为士,若是三十万,就可定爵为男,若是六十万,可定爵为子,百万可定爵为伯,年年按此例交税……若是假分产,自然无法交税,这就是欺君之罪,不但可没收家财,也可论罪——先生你看这策如何?”
    秦浩中听了,暗中打了个寒颤,倒抽一口凉气,想了想,说着:“皇上说的甚好,不过这是最要紧的事,还容臣来考虑数日!”
    方信看了看相,笑的说:“这个当然,国之大事,本应如此,而且,和先生的办法,可配合来看——先生可考虑成熟了,上个条程给朕!”
第二百五十三章 推恩令(上)
    人道天堂第二百五十三章推恩令(上)
    月十七日。秦浩中上“宜宏仁孝广普其恩奏折”
    这奏折转眼之间。传遍朝野。
    方信批“知道了”。将其奏折还于内阁
    七月二十日。秦浩再上。方信…退
    秦浩中第三次没有刻上。沉思了数日。终于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发动朝野。联名内阁。天下千余官。一起上折
    几乎同时。五大新闻报。开始连绵刊登。版面激烈。一时间。似乎天下百万读书人。全都鼎力支持一样。与朝中官员呼应
    一时间。洛阳纸贵。说。既的益者都是受到仇恨。贵族也是一样。特别是原本高高在上的士大夫阶级。对此耿耿于怀
    七月底。全国有三多秀举人。发文在报纸上刊登。支持首相变法
    八月十一日。举人施云利著“论贵爵无”。矛头直接指向贵族。把贵视为千古罪人。要求皇帝尽废贵族特权
    八月二十一日。新连连刊登贵不法之事。几使舆论一面倒。大批商人的主甚至还了一些平民发出声音
    族在短暂沉默后。立刻雇佣枪手进行反击。报纸也一一刊登。使两大阵营的关系迅速恶化和表面化
    八月二十九日。举人施云利被暴徒袭击。幸有人救之。他怒而上报官府。并且在新闻中暗示这是贵族派人进行生命威胁。大批举人和秀才兔死狐悲。怒而联合起来。笔诛口伐。舆论和形式。顿时进入极热化。几如炸药桶
    九月一日。万名举人秀才联名上书
    九月四日。方信下达上喻。说要出裁决非允许。不再论
    九月五日。方信…内
    九月六日。方信私下召见首相秦浩中
    “秦相。您请进!”太监恭谨的说着。
    秦浩中素不与太监搭讪。他只是点头。跟着这太监进了内殿。
    却见殿外太监女侍卫站着屏息待命。禁卫森严。才进了去秦浩中一眼便瞧见方信专心致志的在案上批阅奏章。
    秦浩中就要跪下行礼方信就放下一本奏章。摆手说着:“起来吧。不必行礼。先生请坐容朕批完这些再和卿说话。”
    秦浩中就谢了恩坐下了。这次情又是不同。
    现在情况。已经如火如整个士大夫阶级都卷进去了。
    这时再推行“推;令”。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族面临着整士;阶级的压力了
    贵族如是因此造反。有身死族灭的下场。毕竟军队还在皇帝掌握中。虽然二百年来。贵族和士大夫都有着盘根错节渗透。到底在这个时候不成气候
    思之。甚是心惊。就是帝王心术了
    不知不觉。方信就批完了今天的奏章。舒了一口气说着:“方才户部上奏统一货币之事。卿怎么看?”
    秦浩中想不到皇帝这个。但是这也是国之大事。他略是思考了一下。说着:“皇上。回上。由于采取了铸造机。因此铜币和银圆都已标准化。只是各省皆自行开模铸造。各行其是。宜是统一收归朝廷户部才是。”
    方信默默的点头。问着:“现煤炭钢铁铜银矿产多少?”
    “回皇上。各的都已经开的煤矿。以供应天下之用。只是南北不平衡。南方却是少煤。各坊工厂。蒸汽机所用甚多。都不的不运输。有水路可通区。尚可。无水路可通。却也难也!”
    特别要指出的是。现在能源运输。已经极大束缚了各省发展
    “钢铁产量。仅户统计。年产生铁15万吨。3万吨。”秦浩中回禀的说着:“至于铜。户部已建立十七家矿厂。年出铜币六十亿枚。已经能满足百姓需要。”
    “那民间化钱为铜之事。还有多少?”
    古代一向是。铜钱质量差了。姓抵制。铜钱质量好了。又被百姓改铜器来谋利。这本是历代朝廷的难题。
    “上。现历年铜产甚多。铜在市场上流通。价格已经降低。化钱铸造铜器之事。现在天下已经少了。是我大范能完历代不能之事!”
    “金银呢?”方信问着
    “皇上。历年来。金银产量虽比前朝大有增长。民间却已经出现银荒金荒。银圆铸造每年只有二百万。远远不足所用。”
    “恩。朕知道了!”方信沉吟的着。随着一系列技术的改进。铜和铁还可满足需要。但是金银如果作为硬货币的话。越来越出现贫乏的现象
    如果在前朝的环境可。毕竟民间铜钱已经能满足需要。但是随着资本的发展。大量金钱来往。
    绝对不足。金银需求日益增长
    其实纸币已经在民间出现。这就是各个钱庄的银票。就是为了应对这事。方信仔细想了想。道这事不能现在推行。就说着:“这事重大。却不是一时一日的事。再议罢——你的折子。内阁已经讨论过了。先生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回皇上。折子是臣上的。过内阁讨论。臣要说的话。都已经完备。还请皇上明见之!”秦浩中回答的说着。
    “那就好……这件重大。朕独都撑不住。必须先生和内阁合力才行。朕寄厚望于你!”方信说完这个。许久不作声。目光幽幽。
    片刻之后。才又说着:“先生你可知道。七月十七日到现在。朕才批了?”
    “皇上。这事重大。本应该议议!”秦浩中说着。
    “你这是体惜朕。但是你为首。总理阴阳。朕却不能不告诉你。这些日子来。朕对各的军将进行了一次调查。什么人该进。什么人应该退。都心里有数了。明日就会一批批下旨而下。别的不说。侍卫十二卫就要调整一下。朕刚才就下旨。任高世明为三品侍卫大臣统领——你说。九门提督和三营主事人选。需要动吗?”
    这段话一出。秦浩中立刻汗渗出。皇帝既然防备到了这种的步。一步步调整帝都军事。他不由字字斟酌的说着:“九门提督蔡彤翠。一向忠于皇上。与诸侯家并无多少来往。还是可以信任。”
    “至于三大营田凌方雁房锦雨。依老臣。观望有之。但是要是谋造反。万万不敢。毕竟皇上并无失德之处。帝三大营又是朝廷主力。都是历代军户。不会跟着。”
    “嗯……先生把事的明白。
    那朕就放心了!”方信虽然有着‘。但是却也不会完全说出。见他如此说。就一笑。取出了那个折子。取出朱笔。上批:“准奏!”
    这二个字。顿时了乾坤。方说着:“把折拿下。内阁立刻拟旨上来。朕阅后无误。就颁圣旨。以示!”
    “吾皇万岁!”秦中匍伏:“老臣遵旨!”
    秦浩中拿着折子快速而下。方信起步。凝神思考着。这次为什么拖到现在。当然是军事上未雨。但实际上。也是逼着士大夫表态
    如果在士大夫没有和贵族划清界时。就出此诏。实是愚不可及。那是方信一人承担。现在这种情况。反而是士大夫跳出来。皇帝反而转暗了。
    贵族阶级在经济上强大。但是一直被限制着不能直接控制军队和行政
    因此只要皇帝和士大夫真正联手。彼此并无退路。那贵族还是不能反抗大势的。若有。也是螳臂当车了
    但是方信的意思。却不是单纯的削弱贵族阶级
    事实上。他考虑的是能移
    六百家的产业。变六千家产业。别的不说。就单是收税。朝廷就能获利多少?稍过几年。起码也有上亿银圆吧。这还罢了。这产业分割。制造了六千家中型产业公司。就终于和普通小作坊小工厂连接了。能量就发生迁移了。这迁移才是真正的社会晋升之道。不知可多容纳多少普通工人来工作?
    以及无形中。使多少产业技术人员资金。开始流向社会中下层
    不单是贵族子弟。社会上。凡是有产业的人。都要享受这待遇才行。这多了。爵位也就不值钱了。何必拼命想办法削之呢?
    不过这时机。还要把握好。必须等六百家变成六千家。分割成功。再也无法扭转时…出平民按产授爵令才可。
    议事殿中。空旷寂静。只有方信一人思考
    望向玻璃。又下秋雨。打在了玻璃上。水珠流下。真是高处不胜寒……方信略有一丝失神。怔了一会。才哑然失笑。
    圣旨草拟在内阁(方信自己当然也可亲笔手喻)。这圣旨怎么样写。其实早已经准备好。就等皇帝准了。因此稍过片刻。就听见了脚步声
    “皇上。臣等奉上。”不但是秦中。内阁诸大臣。都来了。
    圣旨贡上。方信拿来。仔细读过。点了点头。就在最后写上二个字钦此!
    这表示皇帝同意了。令的说:“取玉玺来!”
    这事重大。必须用传国玉玺。有专门的掌印太监上前。请出玉玺。方信取来。上了印。端端正正的盖了上去
    继元二年九月六日。方信下达推恩令。颁布天下
第二百五十三章 推恩令(下)
    日,方信又召见内阁
    宫中设一处丘陵,花树成林,溪水纵横,石板小路相通,布局错落有致。
    亭子向南,碧幽深暗,菊花、海棠、苿莉,数百株粉苞初放,鲜丽不可方物,映在溪流边,光色相接,暗香浮动
    几个内阁大臣,步行而来,留连观景,花香伴着微风阵阵送来,清幽爽心,秋来,仅仅还有的小虫低唱,更显静寂。
    这此处,似乎不是九重宫殿,而是世外桃源
    秦浩中、吴建容、沈鑫东、姜宝馨、窦容五人都被这安宁出尘的世景洗得纤尘皆无,片刻,吴建容才说着:“极美,可惜太清静了,非人主所宜。”
    他是儒学大家,当然知道出世和入世的区别,若是清贵王爷或士大夫,有此景极是,可是皇帝有这心,却不好了。
    轻懈怠国政,重求仙求丹,历朝历代,多少英明神武之君,都企图求仙求丹,结果反而折了功业。
    “吴公,君逸臣劳嘛,皇上深明此理。”沈鑫东却笑的说着,这三年来,方信少有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