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久见人心作者:嘉祥辉显[修改版]-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提问三:
= = : 话说难道欧总没想过求婚咩?
欧隽坤:同样的台词求过两次,第一次半是认真,主要是想看他的反应。
提问四:
清潦:
1。怎样设想自己向对方求婚的场景?
2。如果用一种花形容对方,是什么花呢?为什么?
3。你认为对方做过的最浪漫的事是什么?
欧隽坤:1。在安联足球场,让他看到我们公司的广告牌,最好么他球队进球的时候。2。对花没研究,他好像说过他星座花是洋桔梗,那应该适合他吧。3。很多,比如坐在开往佛罗伦萨的慢车上和我一起背劳伦斯的散文。
提问五:
杨梅果冻:
Q1想问孟维在哪一时刻最大程度感受到欧总的……呃……sexual attraction欧总呢?
(啪啪啪以外)
孟维:去他们公司看到他和同事们开会办公的时候,就和平时看到的很不同,就是那个时候我忽然觉得一个人性、感与否和穿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
欧隽坤:所以你硬了?
孟维:没有= =|||||就是心跳加速,觉得很自豪吧。我说过了哦,你也说说你自己的答案。
欧隽坤:面朝着我,跑一段路,然后跪在地上庆祝进球。
孟维:那个叫“滑跪庆祝” = =||||||
欧隽坤:对,就是这个说法。
Q2两个人最喜欢的几个外国城市是?
孟维:我去过的外国城市不多,觉得还是慕尼黑最好,说不清楚哪里好,反正它一直是我心中的圣地,因为拜仁嘛。
欧隽坤:太文艺或太商业化的我不是很感兴趣,反而喜欢现代秩序和底蕴并存的那类城市,比如都灵还有他说的慕尼黑。
提问六:
suger糖: 请问小维,你对于反攻有什么想法吗?那么欧总,你对于反攻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呢?
孟维:反正就……慢慢来吧……他是没有反对。
欧隽坤:这件事情好商量,他最好先把体能练好。
提问七:
小米?:小维对结婚后的规划是怎样呢?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比如什么时候要宝宝(←歧义好大呀。。)有宝宝后是谁带呀,粑粑麻麻搬来一起住还是自己照顾还是请人呢
孟维: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压力还行,偶尔加班,偶尔出差。生活方面,相对来说因为我工作不那么忙,所以家里的事我打理得多一些。宝宝的事,我妈会念叨,我爸顺其自然。我和他的想法是觉得二人世界还没过够,可以再等两年,但是两年后他也奔四了,爸妈也奔六了,觉得有点纠结……有宝宝的话应该是搬过来一起住了,看到其他朋友同学生小孩,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很辛苦的样子……
作者有话要说: 以上是长佩的读者提问。
☆、后记。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上)
从2013年9月下旬着手大纲,2013年10月5日在红JJ开始连载,到2014年10月2日晚在长佩和绿晋江完结,历时1年。1年之于创作活跃的网络小说圈来说算不得什么可说道的,然于我自己而言则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
从更新速度来看,我不能说自己是一直跑到终点的,但即便是爬,我也爬到了终点线。我为坚持到底的自己感到高兴,也很想为自己鼓掌。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句话我从我小学时第一次背起就深深记在心里,我只是个普通人,非重器之才,不敢说能一举写出优秀作品,那么就尽量鞭策自己,不求人前最好,但一定是有始有终,这样既不会辜负自己这一年的辛苦,更不会觉得亏欠于每一个真心相待的读者。
我能坚持下来的动力除了来自读者们的信任和鼓励外,还有源于自己的小小私心。一则是想把这些年来的一些感悟、所见所闻和憧憬以小说这个载体杂糅式的呈现出来,作为一个纪念册,多少年后可以翻出这本书回顾在这个年纪的自己的所思所想;二则是想带来一些正能量,在感染更多人的同时,也注入自己更多信心。
第二则中提到的正能量又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是想唤起人们对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了解、理解甚至关注。其次是鼓励身处逆境中的人们,用意志力和智慧让自己越来越好,走出阴影。而这两点正是我抛开萌攻受属性外,写这个故事最直接的原因和动力。
先说第一个方面“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我之前就透露过我的家族中有过亲人患有这两种病症,抑郁症对于病人本身的折磨,我们很难体会百分之一,但是作为照顾者、陪伴者因此受到的痛苦,如果没有类似经历,根本无法想象。这是对耐心、信任、爱心、责任的考验,毫不夸张地说,就是身心俱疲、心力交瘁。抑郁症病人在发病时展现出来的绝望、自暴自弃、焦虑时时刻刻感染、影响着周围的人,人说到底都是感情动物,外界信号的输入必然会造成心理上的投射,或许可以对外强颜欢笑,但是当你想起家里有着这么一位抑郁症患者要照料、要哄、要足够耐心地守护,而且你还不知道医生开的这些药吃下去到底有没有用,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起效,那种暗无天日的感觉真的很绝望,因为现实里有很多人吃了十几年的药都未能摆脱这条大黑狗。而个别病人还有暴躁的情况,这也会导致一些对陪伴者身体上的伤害,被打被推则是稀松平常。
所以,当我在一些论坛看帖子时,每当看到一些发言者明明对这个病症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甚至歪解,就直接给人扣上“矫情”、“无病呻吟”、“赶时髦”的帽子,或是一些中二少女错误地将抑郁症当成是“狂霸酷炫拽”的病来装X格,就很想理论一番,然而这显然是徒劳,所以在构思这个小说的时候,我想以此为载体,在娱乐读者的同时,顺便让正在看这个故事的人对这个病有些相对正确的、初步的了解。而我也相信,每一个感动于欧总和小孟爱情的读者,也能体会出作为陪伴者“小孟”的辛酸和不易。
因此,写这个抑郁症故事的时候,不仅仅是写给对这个病不了解的路人看,更是给正在读这个故事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的陪伴者以信心和力量,我想通过这个美满的爱情故事,告诉抑郁症患者,你们要相信自己的家人、朋友,更要相信自己可以遇到一个孟维这样的人,全心全意地爱你,陪着你,等你康复;同时我也想通过塑造孟维这个坚韧、踏实、充满责任感的男人给抑郁症陪伴者一个平行空间里的“伙伴”,让他们知道,他们并非孤军奋战,世上还有很多很多和他们遭遇类似的人,对自己的家人、朋友不离不弃。而我也坚信,现实世界里,这样有责任、默默付出、坚持守护的人只可能更多、更多。
如果说抑郁症还算是个和我们关系不大的病,那么阿尔茨海默病可以算得上每个家庭都要注意的。因为,我们的家里都有老人。文里用Aloha队长家里的事讲这个病,欧总做慈善手环,一则是推动主线情节,二则也是想唤起大家的注意,多多关爱老人,多多陪伴老人,早早发现应对。
网络小说多以消遣娱乐调节心情为主,我写这个故事大体也有这个作用,但又不全是。因为我个人对中长篇小说的理解是,他必须是有精神内涵,可以是作者的价值观输出,可以是单纯符合时代精神,总之世俗小说植根于世俗必然反应生活百态,而生活百态的背后则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追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在看完《日久》后都告诉我,他们眼中的欧总和小孟仿佛是生活在我们世界里的活生生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有想法、有追求、有弱点、有缺点,有三观体系,他们才看起来那么真实。
欧总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很有原则,沉稳如山。凡是以理性为先,有长远规划,亦是个具备极强行动力和执行力的人,善于决断,更善于随机应变,以退为进,能屈能伸,这样的人不仅在我金手指之下让很多人为之迷倒,就连现实中的读者们也颇为赞赏。他的价值观体系我也不用赘述,想必读过故事的你们也能归纳出来;小孟看似心眼软、耳根软,柔如水,然而这股子柔软里却蕴含着刚毅,正是因为柔而随,才可以无论放在哪个环境里都能很好的适应,如同装入不同形状器皿的水那样,可方、可圆、可椭、可扁,却不会像是被硬塞进瓶子里的石块和钢板那样要惨痛地削掉自己,所以他看似随性,实则如水般灵动。
此二人身上都有我欣赏的诸多品质,所以近乎理想化地塑造了他们的同时,其实是想借此勉励自己,向他们看齐。而在这个故事写到尾声阶段的时候,我家中突遭变故,最开始的那几天茶饭不思,夜不成寐,感叹命运弄人。后来在红JJ看到有读者写了大段话给我,大意是鼓励我,遇事时如欧总淡定从容,用智慧取胜,亦能如小孟那样坚韧坚强。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也确实,加上我自身的心理调节,数月过后,时至今日算是能从容面对。我也告诉自己,不可再为这件事掉一滴眼泪,我要扛起自己的责任。
所以这个故事起于我的美好初衷和憧憬,见证且完结于我人生的重大拐点,不可不谓意义非凡。如今的我,亦如当初文里小孟的态度,不怨天、不尤人,会从昨天的遭遇和教训中汲取经验开拓未来之路,终能动心忍性,增益所不能。
【此为后记上部,下部将着重谈故事和角色本身】
作者有话要说:
☆、后记。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中)
环境、性格与暗(初)恋
作为托马斯哈代的忠实读者,我很欣赏他的“环境与性格”小说。所以我坚信现实世界里的人的性格除了受到先天遗传基因的影响外,童年与成年后的成长、成熟的环境因素不容小觑,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当属童年。
看完整篇文字的读者很清楚孟维在和欧总相爱之前,他和陆浩勋其实一直是双向暗恋,且也是彼此的初恋,可为什么两人互有好感,念念不忘却不能在一起?这就是“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而结论是“失败”的。
孟维的性格中最突出的元素是感性、顺从、柔而韧。他感性源自于热爱文体的父母的遗传和后天影响(父亲喜爱京剧、打乒乓球和羽毛球;母亲喜欢跳舞),以及自己善于绘画的天赋。他的顺从源自于他父母的相对强势(这个在任何一段他和父母的对手戏里都能看出来,父母让他走东,他是不敢走西。他唯一一次做出挣扎的是对母亲出柜时和出轨后的坚决态度,但那是他背后有个欧军师)。他的柔中带韧也能从他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环境决定了,他不会是一个主动的人。在爱情中不能占据主动,那么暗恋就永远只能是暗恋,所以他生长的家庭环境决定了他对陆浩勋永远只能是暗恋。
同理,陆浩勋的家庭背景,文里也有交代,父母在他读小学时双双下岗,小孩子对于金钱是很敏感的,家境的拮据会让他感到自卑,在优异成绩争强好胜的背后洒下一大片阴影,使得他整个人束手束脚,十分别扭。
如果说学生时代他没有勇气向孟维告白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家庭经济环境根源的话,那么成年之后,则更多的源自“世俗观念”,而“世俗观念”同样是一种舆论“环境”。由于少年时的自卑,饱受贫苦困扰,成年之后这种自卑他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即使是在得到“大学教师”这样一个很体面的社会地位时,依然在意“同性恋”这一禁忌话题,可见童年的负面影响之深远。
假如满分10分,孟维的别扭程度打6分,那么陆浩勋就能打9分之高。这样想爱却自卑、瞻前顾后的矛盾个性自然也促成了他对孟维的暗恋不到绝望到极致是不可能发泄出来。
对于陆浩勋这个角色,我知道很多读者并不喜欢他,觉得他不够男人,太别扭,太讨厌,既然没有勇气牵手小孟又何必时不时撩拨一下他,甚至于在明知小孟和欧总交往时还做出很多让人反感的事来。但我想说,我写陆浩勋这个人物,并没有带着批判的思想,喜欢或者讨厌是看官的权利,而我只有一个出发点——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类人,或者你、我身上都会多多少少有“自卑”和“不够勇敢”的细胞在,我只是想实事求是地把这样一类人、这样一类现象再现进这个伪现实主义的故事里。存在即为合理,不管你是讨厌还是能体谅,这样的人,这样的现象自古有之。即使这种性格并不讨喜,但他们的主人依然要背负着他们生活,讲述着专属于他们的故事。
欧隽坤曾有过短暂的幸福童年,直到父亲出轨、母亲自杀、后妈上位、小小年纪被扔去国外。几乎人生中的几大悲,他都在12岁之前的数月间品尝了个遍。这种恶劣的家庭环境放在小说里似乎很夸张,但在现实里,有类似经历的人也并不稀奇,你会发现在你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自己班上或者隔壁班上总会有一、两个同学父母离异,而他们多半不会那么活泼开朗。
以上分析的孟维和陆浩勋虽然家庭情况各不相同,但起码父母双全,区别只是愁钱和不愁钱,而正是因为父母双全,家教和亲情没有明显的短板,对于性格和人格的塑成不致产生过于消极的影响。而欧隽坤在家庭破碎的影响下,是极为可怜的。在现实中,遭遇如欧隽坤这样家庭的孩子要么离经叛道要么性格孤僻冷血。但是文中的欧隽坤在性格上除了有阴狠、决绝的一面,整体控制在一个理性的范围内。这其中除了作者手下留情外,也有一些逻辑上可循的根源,同样和环境密不可分。
欧隽坤的母亲出场寥寥,但每一次出场都能体现出她某方面的特点,总结来说就是温柔、单纯、痴情、有教养(克制),所以与母亲亲厚的欧隽坤灵魂的最深处是极其柔软、易碎的。因此他的心并不会冷掉,他依然会有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这是一种本能。一个心中包裹着爱的人,并不会那么容易把自己送上悬崖。来自父亲的影响则是“好强”与“倔强”(欧父的倔强发挥到极致就是临终前明明穿着儿子送的睡袍,口袋里揣着早就写下的遗嘱,却在家和团圆的春节没有请儿子回家。)
当一个人失去一切时,往往会走两条路,一条是终结之路,一条是重生之路。假如年少的欧隽坤没有出国,继续存活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满是悔恨的家庭中,他的人生只可能变本加厉地扭曲下去。但也正是由于父亲的“倔强”和“悔恨”,他被送出了国外。面对崭新的生活环境,能够适应的则可获得重生。
而他不幸中的万幸是home stay家庭是意大利裔。熟悉意大利文化的读者或许知道,意大利是个非常有家庭观念的国家,永远是热热闹闹聒聒噪噪,而母亲永远是家庭的核心。意大利男人平时说话没事就把“妈妈”挂嘴边,感叹词“Mama mia!”更是常见于生活之中。一个极度缺失父爱、母爱和和睦家庭氛围的少年欧隽坤在这个新的异国家庭里得到了救赎。再然后15岁时的他也和这个大家庭里的意大利小哥日久生情,坠入爱河。
对于他的初恋,我没有用太多笔墨,主要是考虑到主角是个平凡的孟维,前任笔墨控制不好可能会夺取他本就不多的光环,再者也考虑到读者的感受。有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只适合于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具象化后反而会幻灭。但即使如此,通过环境线索,也不难推测,欧隽坤的初恋只可能是甜蜜、纯粹和无忧的,说起来也算是青梅竹马了。
在那样一个从15岁到20出头年纪谈的恋爱,青涩却毫无保留。但也正是因为把所有的依赖和憧憬都放在了另一个人身上,当他背叛你时,这个曾经的唯一的爱就会瞬间幻化成致命的毒药。
一面是为了他自己专程回国向严厉保守的父亲出柜却遭毒打,一面是回国疗伤时才知道男友的背叛。双重打击之下,所有曾经蛰伏的痛苦全部爆发出来,抑郁症从此上线,相伴多年。
所以欧隽坤在他和孟维做长期□的这个阶段,乃至后来目睹孟维为照顾自己受尽委屈却不离不弃的时候,这种暗恋是异常痛苦和煎熬的。
因为陆浩勋和孟维曾经的双向暗恋痛苦的仅仅是“他究竟喜不喜欢我?如果喜欢,那什么XXXX,如果不喜欢吧,又为什么XXXX?”,但他们没功夫去考虑“以后”,因为连对方的心意都没有了解,扯什么“以后”?
而欧隽坤始终是个有全局观的人,想得复杂而深远。摆在他面前的命题是四个:
第一、他明明念念不忘陆浩勋,为什么又要为我做这么多?是真傻瓜还是滥好人?
第二、我喜欢他,但爱情是bullshit。
第三、我喜欢他,但我不能喜欢他。他跟了我只有遭罪。如果我不捅破一切,他可以任何时候选择离开,过回他直男的生活。
第四、如果我们有可能在一起,那他必须出柜,从最开始就要说清楚,做不到就不要牵手。
以上命题的产生,其根源皆因成长环境引起。
他对安全感的缺失,对家庭和爱情的不信任源于父母的悲剧、自己初恋遭遇背叛的悲剧。
他痛恨父亲对家庭对爱情的“不负责”(第二卷里他曾和孟维讨论过这个话题),所以越是厌恶父亲做不到的,就越是会要求自己去做到,所以他对孟维有一种责任感,觉得自己抑郁症随时都会爆发,生死难卜,给不了承诺,不能率性而为拖累孟维。而同时,他也希望孟维对自己有“责任感”,既然决定在一起就必须从最开始做好向家里出柜的打算,不出柜就没有未来,那么感情和时间都白白浪费,初恋之后的很多年里没有办法投入感情,一是他觉得自己活不久,二是因为他不想再在不靠谱的感情生活里做这样大的风险投资。
归根到底,他的这种暗恋,不是陆浩勋的“想爱不敢爱”,而是“想爱却不可以爱”。
透着一股子宿命的无力感。
而同一时期的孟维,感性的他,只会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非常纯粹且简单的问题上:“欧隽坤到底喜不喜欢我?”
但他还顾不上去思考未来(譬如出柜、譬如面对社会的压力)。
这就导致欧隽坤后来终于向他清清楚楚地表白时他反而茫然无措了,因为他只注重感情的输出与输入,却想都没想过“喜欢一个人”和“和他在一起后”是两个不同的命题,而这个命题欧隽坤早就替他想出一整套方案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后记。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中。续)
二、文中欧隽坤和孟维为了彼此做出的改变
前面有读者朋友在留言中提到过二人都为彼此做出过许多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有迹可循的。
这也恰恰是我在后记里想总结的部分。
爱情让我们收获甜蜜和伴侣的同时,作为等价交换的条件,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些改变。从哲学层面来说,这也是必然的一种现象,水止,即为腐臭死水,水行,即为源源活水,生机盎然。所以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爱情首先就抵不过自然规律的侵蚀。
1。孟维的改变
a。“作”与“不作”
实际上是讲的“成熟”的蜕变。
孟维刚出场时的年龄是26岁,毕业4年,事业稳定的时期。但是男人的心智永远和他们的年龄比起来要滞后一些,所以孟维在这个年纪遇到欧隽坤时还是有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虽然没有到作天作地的祸害地步,但是一个感性的人在面对感情时状态、想法有起有伏也很正常。所以我看到会有读者在评价本文时会说“不喜欢受,太作了。”但是我要说,站在作者的角度,我不会很在意我塑造角色的结果,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要考虑角色做出一些行为的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和直接原因。
其实与其说孟维“作”,不如更准确的说他“起伏”。一个从小成长在小康之家,几乎未经历什么挫折的人,在遇到欧隽坤这样的妖孽、人精时是很难招架得住的,他在文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被逼着做出反应,欧隽坤在第六卷之前,一直都是个我行我素,“没有他做不来,只有你想不到”的主儿,所以当和欧隽坤这样的高手过招,他会有感受到压力,更会因为内心自我认同不够清晰和干脆,长期处在一个内外交困的状态,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纠结和起伏。
但是我们在批判角色“作”的时也可扪心自问一下,在一段感情里,我们自己是否能做到完全不“作”?相反,这就是一个客观形态,不“作”何以有矛盾的产生?没有矛盾,何以有变化和发展?何以有关系的递进和转变?现实如此,只是我们“作”的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以及被我们“作”的人的忍受度不同罢了。
孟维在他彻底认清自己内心并梳理好和陆浩勋、欧隽坤的关系之后,你会发现他渐渐的没有前五卷里那么“作”了,他变得更加的温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