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卷 第211章 弃袁而走
第211章 弃袁而走
袁术走后,孙策等三人大感无趣。将最后那点酒喝了,也没有吃饭,就散席了。有下人领三人到袁术安排的庭院休息。
曾经有一个伟人,在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之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次日清晨,微风拂煦,旭日临窗。他遥望南天,然后欣然命笔。
这里也有一个人,这人是孙策。孙策,当然称不上伟人,不过,至少也能算得上是一号人物。算得人物的人,也不是简单的人。俗话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反过来理解,真豪杰,就一定是重感情之人。
孙策也是这样。别的感情先别提,孙策对父亲孙坚的感情,那是不容置疑的。今日席间,孙策突然听到那么多孙坚的事迹,激动得心潮澎湃。孙坚的事迹。原本黄盖和韩当是知道的。但这两个家将却不会添油加醋。因而,两人择其主干的部分,曾经对孙策说过。干巴巴的,比起博物馆内的解说员大有不如。如今,袁术这么一说,就生动了,就完整了,就栩栩如生了,就进到孙策的心窝子里去了。
孙策睡不着,干脆披身起身,出了房间。走到中庭,望着天上明月,追思父亲的勇烈。向往之余,不禁又联想到自身。父亲如此的英雄,自己却沦落至此。酒气上涌,自律放松,不由得放声大哭起来。
孙策的故声惊动了一人。那人穿房过厅,走了过来,一瞧,便笑道:“原来是伯符!伯符兄何故如此啊?”孙策见有旁人,顿时惊醒,羞愧莫名。一看,也认得,这人乃是丹阳人。孙策早些年旅居舅舅吴景家的时候认识的,姓朱,名治,字君理。孙策道:“是朱叔啊。让朱叔见笑了。朱叔也在后将军这儿当差?”
朱治道:“先别说我的事。你我。也不是初次相识。尊父在日,若有不决,总要问我。今日伯符究竟遇何难事,不妨道来。让我替君参详、参详。”
孙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没事。我就是想起了先父。联想到自身,竟落泊至此,恨不能继父之志也。”
朱治道:“这事容易。君乃武将,武将必然少不了出征在外。你一去,就肉包子打狗,不回来了。不就成了。”孙策道:“那样做,恐怕有失忠义。”朱治道:“须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君何故拘泥于此?”
孙策有些意动。又道:“但不知何时能够出征,出征之时,又会派何人为将。倘若将公覆、义公与我分开,只怕是去不得的了。”
朱治道:“若要不分开,也有一策。你舅吴景不是跟陶谦不和嘛,你向袁术借点兵,去救你舅舅,不就得了。”
孙策道:“只怕袁术不肯借兵啊。”
……
这个时候,传国玉玺应该出场了。可惜,这儿并没有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早已跟着孙坚一块失踪了。孙坚的失踪。跟武侠里面的失踪可不一样。在武侠里面,重要人物失踪就等于没死,等于遇到世外高人。若干年后,那个人还会回来的。
孙坚不同。孙坚正在建功立业、开疆拓土期间。没有别的任何原因,能够阻止孙坚不与黄盖等人会合。孙坚的武艺已经达到一流高手的境界了,再学也学不到什么了。当世武艺方面的高人仅有王越和童渊。这二人也教不了什么。左慈、于吉,不是武艺方面的高人,是挡不住孙坚的。因此,失踪了这么久,也就是说,他已经死了。
孙坚死了,那传国玉玺呢?传国玉玺自然就只能跟着尸身,要么沉到河里,要么飘向远方。如果动员很多力量,进行沿途寻找,以孙坚的尸身为目标,实际上,机会是比较大的。但是,能够想到那样的办法的人,就只有田润。而田润,偏偏又不在乎传国玉玺。
没有了传国玉玺,那袁玉还会称帝吗?该称帝的人,自然会称。没有了这个诱因,那么,就会换上另一个诱因。传国玉玺,不是罪魁祸首。决定自己的行为,只能来自于内因。
……
孙策和朱治正在那儿说呢,忽一人闯入,道:“公等所谋。吾已听见,是否杀了吾才好啊?”朱治一瞧,原来是熟人。这人也在袁术麾下做事,汝南人,姓吕,名范,字子衡。朱治与之长期交好,无话不谈。朱治当即大喜道:“原来是子衡。快来、快来。”
吕范过来,向孙策见礼。完毕之后,吕范说:“适才公忧袁术不肯借兵。袁术不肯,我肯。我有精壮百人,原助伯符成就大业。”朱治道:“这太好了。有了这百名精壮,何愁大事不成。”
孙策却道:“仅仅一百人,攻城掠地,似乎不够啊。”朱治道:“伯符此言差矣。子衡这一百人,就是种子。随时可以招人的。据我所知,前些时日,伯符不是灭了张邈嘛。俘获两千人,杀死三千人,还有三千呢?自然就是落入了民间。只要伯符竖起大旗,那些游兵散勇无不闻风而至。”
孙策道:“这军粮……”吕范道:“给士兵吃的军粮,自然得由士兵自己的挣回来。伯符你文才武功,均当世少有。对于伯符来说。有兵就会有粮。军粮的事情,只是暂时的事情。”
孙策道:“这个,驱兵抢粮,与豺狼何异。策誓不做此等小人。”吕范道:“伯符此言谬矣。士兵抢粮,自古如此,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只是要注意区分抢劫的对象。若向一般百姓抢粮,才属于不义;若向城池统治者抢粮,就是理所当然。”
“原来如此,”孙策道。“适才我言语多有冲撞,还望子衡原谅。”吕范道:“无妨,言语冲撞,小事一桩。范只盼今后跟着伯符,伯符盛怒之下,不要斩了范就是了。”孙策一听,喜道:“子衡高才,能子衡相助,策感激涕淋。策保证,无论子衡如何进言,策最多就是不纳,断不肯兵刃相向。”
“主公在上,请受吕范一拜。”吕范拜了下去。旁边朱治道:“还有我呢?”孙策问:“朱叔也肯助我?”朱治道:“这不是废话嘛?我不助你,难道反助外人。”
……
孙策得朱治、吕范投效,欣喜非常。道:“不知下一步,策当往何处而去。”吕范道:“当取扬州。袁术所在的豫州,经过向田润借粮之后,粮食只能说不缺,但却不能说有盈余。几乎每一户百家都不缺粮,但同时几乎每一座城池都没有什么存粮。要抢粮,就得上别的地方。不是荆州,就是徐州和扬州。荆州太远,而且士兵充足。此时不是竖敌的时候。徐州则靠近青州和兖州。与田润接壤,亦非善地。故此扬州最好。”
朱治亦道:“子衡言之有理。此去扬州,与去徐州同路。伯符正好谎称去援吴景,隐匿行藏。说不定,袁术还会资助一点军粮。”吕范道:“有此借口,再好不过了。那百名精壮,乃范之家将。伯符可以向袁术言明。”
商议妥当之后,次日,孙策求见袁术。哭拜道:“策母舅吴景,与徐州牧陶谦不和。早晚必遭所害。策久欲救援而不得其法。昨日遇将军麾下吕公子衡,子衡愿以将家百人助我行事。故策欲辞别将军,渡江救难,将母舅迁至曲阿。届时家事已定,再至军前效命。”
袁术听了,不疑有他。只问:“子衡那百名家将够否?”孙策不欲节外生枝。道:“策此去,乃为使母舅迁居,并非与陶谦交战。虽只百人,亦足以应付。”袁术道:“那就好。不过你初来乍到,职位不高。在你母舅跟前,恐怕说不了狠话。这样,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再让牛盖拨十车军粮与你,克日出行,以便早去早归。”孙策再拜道:“多谢后将军。”
……
说走就走,迟恐生变。孙策在牛盖手里接了军粮,带领朱治、吕范,并旧将黄盖、韩当,立即出发。
一行人,往当初与张邈交战的地方行了过去。但是很奇怪,却一直都没有碰见什么游兵散勇。看见的,都是老实巴交的百姓。而从那些百姓看来,似乎也并没有经受过什么骚乱。
继续东行,将会是张邈原来盘踞的汝阴一带。应该是既无人又无粮的了。于是,又转向南行。南边,是雷薄、雷绪与黄巾祖郎交战的战场。不知道此时的战况如何。孙策等人就加倍小心,不求快,但求稳;多望、多听、多想,宁停三分,莫抢一秒。
还好,一路南下,都没有遇上交战的军队。当然,游兵散勇同样没有遇见。不过,这边的百姓就不同了,明显是饱经战乱的样子。
所行非止一日。这日接近庐江,正准备上一座小山坡,忽然从坡后就过来了一支军队。孙策等人避之不及,只得让开道路,进行避让。这支军队轻装突进,脚程轻快。军中一将,仪容秀丽,玉树临风,打马上前。远远地见了孙策,下了马,急步前趋,倒头便拜。孙策一看,原来是结义的昆仲,周瑜。
……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孙坚讨伐董卓之前,曾带孙策到过舒城。那个时候,两人便认识了。一认识,便因性情相投而一见如故。很快由哥们,变为义结金兰。两个人都是同年出生的,孙策大两个月,遂为兄。周瑜便自此以兄事策。两人虽非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打架喝酒,飞鹰走狗,总在一起。
孙策当即扶起了周瑜,问道:“公瑾因何而来,这是往何处而去啊?”周瑜道:“所因非它尔,特来寻兄。”孙策道:“寻吾何事?”周瑜道:“某愿效犬马之劳,与兄共图大事。”孙策道:“你我兄弟,不分彼此。我的,便是你的。”二人相视大笑。
然后孙策介绍周瑜与朱治、吕范等人相见。见礼完毕,孙策问:“兄弟这军马,乃由何而来?”周瑜道:“某闻兄长在附近灭了张邈,便招了这些游兵散勇,集练成军。”孙策道:“难怪我一路行来,俱无所获。原来是被兄弟占了先机。”周瑜道:“占先又何妨,我的,还不是哥的。”孙策道:“那是,那是。”
周瑜问:“兄长此行欲往何处?”孙策道:“欲往丹江,舅舅家。”周瑜道:“丹阳附近的彭城,闻说有一名士,姓张,名昭,字子布,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往聘之。”孙策道:“善。”随即,周瑜指挥兵马,调转方向。
接近安风津,孙策对周瑜说:“不瞒兄弟,实际上,兄此行并非丹阳。而在扬州。”孙策说不瞒,实际上已经瞒了一会儿了。只不过没有瞒多久。继续前进,就到了安风津,就应该过河了。而到扬州,却是不过河的。因而,孙策瞒不下去了,这才说了实情。
其实孙策与周瑜的感情还是靠得住的。不过,此时孙策虽为长,却只有一百多人。周瑜为弟,却带来三千人马。孙策因为面子问题,这才瞒了一瞒。周瑜浑没注意到这回事。便道:“刘繇乃无能之辈,窃居扬州久矣。由兄替之,甚为妥当。”周瑜并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于是,大阵人马改道往扬州而去。
……
且说扬州刘繇这里,平素就剿匪不力。祖郎占泾县时,刘繇恍若未见。后来祖郎缺粮了,要来抢扬州。刘繇这边有一善辩之士叫陆绩。陆绩出了主意之后,单骑前往泾县游说祖郎。要么来抢扬州,兵凶战危,不一定能胜;就算能胜,也抢不到多少粮。要么不犯扬州,由扬州定期供给少量粮食。陆绩所说的粮食供应量,当然是远远赶不上田润对黑山黄巾的供应量的。不过,在祖郎听来,却是非同小可的天文数字。因而祖郎就答应了。
第二卷 第212章 连得两将
第212章 连得两将
祖郎不抢扬州,带来的还不仅仅是祖郎这一支匪兵不抢扬州的好处。随后。张邈逃到汝阴,没粮了,同样也没办法抢扬州。张邈若欲抢扬州,势必经过祖郎的地盘。也就等于是说,祖郎成了扬州的挡箭牌。陆绩的计策,至此,便显出了奇妙之处。
是故,当袁术出兵讨伐祖郎之时,祖郎便死守豫州边界,不肯跨进扬州一步。扬州更因此而免受了一场兵灾。
但刘繇也不敢大意,每日派出人手,密切侦察庐江那边的动静。周瑜招募士兵,刘繇便知道了。正吃惊之时,周瑜率兵北上了。刘繇又松了一口气。刚刚一松气,周瑜这支军队又直接往寿春而来了。
刘繇,字正礼,青州东莱牟平人。刘繇是太尉刘宠的侄儿,兖州刺史刘岱的弟弟。也是汉室宗亲。担任扬州刺史,很大部分原因,是身份而造成的。刘繇听说周瑜那三千人马过来了,就聚众商议。部将张英说:“敌军此来。必经牛渚。且让某领一军屯于此处,纵有百万之兵,亦不能过。”刘繇采纳了张英的建议。
牛渚这儿,确实是一处险地。实际上,也就是一处峡谷。不过,此峡谷非一般峡谷,而是峡江。谷内虽宽,淮河却穿峡而过。在江南,有一溜河滩。河滩之南便是高山。要打此路过,必须走河滩。而那河滩,则只有两丈多宽。张英率兵一挡,孙策、周瑜的确很难过得去。
听上去,似乎是不错的。但是,从整体上,从战略上,张英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兵法云,我众敌寡,便有了获胜的优势。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保持住这种优势,要避开险阻的地形,防止变生不测。这时,孙策、周瑜的人马只有三千余人,而且成军不久,战斗力极为有限。张英这边,则自扬州出兵。扬州,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州。各郡均有不少驻军。仅仅拿扬州州治所在地寿春来说,就有三万多士兵。张英此来,率兵一万。一万对三千,三倍于敌,正是我众敌寡。
既然如此,张英就不应该选择牛渚这种险恶的地形。这样险恶的地形,往往是用来以较小的兵力抵抗较多的兵力的。
有人也许就要问了,在这样的地形下,一千人能挡孙策、周瑜三千兵,是这样的吗?不错。倘若张英只有一千人,那么,在牛渚这种地形条件下作战,就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一千能敌,一万是不是更能敌?手能拍死蚊子,高射炮是不是也能打死蚊子?话不是这样说。如今,张英的一万人马就到了牛渚。由于地形过于狭窄,前后绵延数里,队伍被拉得很长。队伍拉长之后,张英的指挥就不灵了。有所命令,要传达给远处的士兵,就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
张策、周瑜率兵来了。周瑜。不用说了,那是绝对的智勇双全。而且周瑜的智力,在三国期间那是没有几个人能够比拟的。但是,周瑜并没有设什么计谋,就这么来了。这是因为,周瑜不是聪明,而是智慧。周瑜这种大智慧的人,知道此处不能设计,于是就没有空费脑筋去思考。
两军相遇,张英越众而出,骂道:“彼等山野村夫,兴兵而来,可知天地还有王法乎?”孙策道:“跟汝等跳梁小丑谈什么王法。谁擒此将?”旁边黄盖冲出,“此阵某来。”当下黄盖便与张英战在一处。
张英的武艺,远非张邈手下的于糜、樊能能比。二人枪来鞭往,不一会儿就战了三十来个回合,不分胜负。忽然间,张英的扬州军后面发生了骚乱。报信的士兵来到阵前,向张英喊,说是后面有人放火。张英一听,心里就慌了,急忙回阵而走。黄盖趁势追杀。后面孙策一看,立即率兵跟进,一边呐喊,一边杀敌。
这就是突发状况。这样的突发状况,不仅张英没有预料到,而且连孙策、周瑜也没有预料到。倘或是旷野之地,一是可以降低发生突发状况的可能性,二是发生之后。亦于大局无损。但偏偏就是峡江的地形。
张英后营有人放火杀人。并不只是杀几个人、烧点东西那么简单。而是说,放火杀人的人,把道路截断了。道路截断之后,远处的部分还好说,中间的部分就麻烦了。中间的部分,这边是孙策、周瑜的军队,自己能挡他们,他们也同时挡了自己;另一边就是放火杀人的歹徒。假设就这么任由歹徒截断道路,中间这些士兵身上没有粮食,最多一天,就支撑不下去。因而,狭窄的地形,使得张英后队里面的放火杀人变得非常重要。张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要么击退孙策、周瑜,要么击退放火杀人的歹徒。张英选择了后者。
……
这一次,张英急回军。没有逞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急领士兵进攻。成功地,将放火杀人的歹徒预以击退。一众歹徒,大约三百人,被杀死一半左右。另一半,乘船逃走了。
原来,这杀人放火的歹徒,乃是一帮水匪。领头的有两人。一人乃九江人。姓蒋,名钦,字公奕;另一人乃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二人因世道混乱,落草为寇,聚众于长中之中,劫掠过往商船为生。这日,二人听说孙策大破张邈,便望风而至。到了此处。正遇张英率大军阻击。为助孙策,二人便驾舟逆流而上,切断了张英的部队,杀人放火,制造骚乱。
以张英的个人武艺,战蒋钦倒也相当,若战周泰,则支撑不过十个回合。不过这次张英没有犯错,以大军急攻,蒋钦、周泰实在抵挡不住,只得逃到船上,驶离了岸边。
但是,张英大局已失。前面的回军急救,已经造成了全军的溃退。而两军接合部那边,孙策、周瑜等人又乘势掩杀。败势已成,张英无力回天,只得带兵退出了牛渚。
孙策、周瑜打胜此败,全赖蒋钦、周泰的中途袭击。故此,在追击之后,孙策、周瑜便回来寻找蒋、周二人。孙策称谢,蒋钦、周泰则表明心迹,愿意追随孙策。孙策大喜,封二人均为军前校尉。
接下来,打扫战场,孙策得到了四千俘虏,并且还得到了张英的军粮和一些军器。然后,孙策过了牛渚,找了个宽敞之处安营扎寨,整休士卒。
……
田兰在陶谦处一住就是好几天,浑没有走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居安不思危的表现了。田兰也没做什么事情,整日就是跟着陶谦,说些没有营养的空闲话。田兰很满足,觉得自己很幸福,并期望永远就这么幸福下去。
却说这一日,糜竺来报,说是有人送了财帛礼物与张昭,恐怕是要求请出仕。但是却被张昭拒绝了。糜竺所汇报的张昭。便是江东二张里面的张昭。张昭因避乱,居于彭城,也就是徐州州城所在的彭城。在一些里,把徐州城与彭城说成是两个地方了。好像演义也是这样。不管它们了。现在我们知道是同一个地方就行了。
张昭居于彭城。这么一位才德之士,庐江的周瑜都知道了,陶谦没理由不知道。陶谦也聘请过张昭,但是却被拒绝了。这些事情,糜竺也清楚。
当下田兰就问起了此事,陶谦就说了。田兰就说:“那张昭是很有本事的人么?却不知是那方面的本事?”陶谦道:“张昭、张子布,博览群书,天赋过人。二十岁时,曾经拒绝应试孝廉,颇有气节。曾经与名士王朗谈论时事,颇有见地。据老夫看来,此应该是一治世之才。”
田兰道:“原来是治世之才呀。嗯,陶伯伯,你看,大家都请他不动,不若就让给我吧。我这儿,就差治世之才。”陶谦道:“总督那边,治世之才多如牛毛。小小丫头,敢欺老夫不知。”
田兰道:“我不是跟二哥闹翻了嘛。总督那儿,我是不敢回去的了。我怕总督杀我。我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躲起来。因此,是我自己需要治世之才。不是总督要的。”
陶谦道:“女儿犯了错,父母会原谅的。更何况你不一定有错。总督虽然不是你的父母,据老夫看来,却也差不了多少。一定不会杀你的。”
“有备无患啊,还是躲起来的好,”田兰道,“这个问题先不谈了。就谈张昭的事儿。能不能让我去请啊。事先申明,我请了,算我的。我可不是为陶伯伯请的。”
陶谦道:“你若坚持,也行。不过,有个条件。本城另有一人,姓陈,名群,字长文。也是一治世之才。其才干并不在张昭之下。你若能把两人一块请走,我就答应你。”
“我答应了,”田兰道,“是子仲带路吗?”田兰这么一问,陶谦只得说:“子仲,就麻烦你,带田兰去吧。”
……
田兰跟着糜竺出来,又叫糜竺等了一会儿,转过去,就把自己的亲兵和于禁叫上了。然后一行人浩浩荡荡,穿街过巷,就到了陈群的住处。糜竺上前拍门,门开了,开门的下人还认识糜等。说了几句话,下人就进去禀告去了。
过了一会儿,陈群出来了。田兰一瞧,陈群身材瘦削,但精神很好。长得还挺高,双目炯炯有神。陈群道:“原来是别驾光临寒舍,失迎、失迎。群本该请别驾厅内奉茶,不过,适才下人传话,说别驾今日此来,乃为辟群出仕。故此,奉茶就免了。我们改日再叙。”
糜竺一句话没说呢,陈群就稀西哗拉说了一席。说完后转身即走。一边田兰叫道:“且住!”陈群一愣,这才瞧见田兰及其亲兵。心里就在琢磨,来者是谁?这架势,怎么就那么像传说中的田润呢。
田兰走近陈群,并招手让于禁跟着。走近了,田兰问道:“你就是陈群、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