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朗道:“反贼纳首,何如此性急?”然后打马迎上。孙策一枪刺了过来。王朗挥刀格挡,然后刀锋顺着枪杆就削了过去。这是一招以巧胜力的精细功夫,江湖人称“顺水推舟”。
孙策满以为王朗文质彬彬的,没有武艺。未想到王朗的武艺竟然精湛到如此地步。当即猛挥枪杆,才算是勉强弹开了王朗的大刀。两马交错而过。
圈马再战,孙策便打点了十二分的精神。王朗仍然恪守君子风度,没有先行出招。孙策则当仁不让,一枪便扎往王朗的肚腹。待王朗挥刀封挡,孙策枪杆一抬,又高出两尺。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刺扎的目标。但随着战马的去势,孙策的枪尖必然会从王朗的手臂上划过。王朗那边,见势不妙,将大刀一伸,从封挡之势变为前削。
如果双方均不再变,王朗无非是手臂被划伤,而孙策的左腿很可能不保。因此孙策只得回枪一搅,格开了王朗的大刀。这是第二个回合。
……
几个回合之后,孙策、王朗都感到遇上了平生未见之强敌。双方都收起了轻敌之心,凝神接战。打得精彩纷呈,不分胜败。眨眼间,又战了二十个回合。
王朗这边,是一万装备齐全的士兵。在这段时间,也就会部都上来了。上来了之后,军中的中层将领见到主将与贼寇正在交战,便把大鼓支了起来,擂鼓助威。鼓声一起。士兵们自发地暴出呐喊。但凡王朗占了一点优势,就能受到极大的鼓励。
孙策与王朗,谁的武艺更高,说不清楚。在演义中,孙策与太史慈不分胜败,太史慈又跟王朗不分胜败;再后来,王朗就突然变成不会武艺的文官了。在本故事中,则不是这样。作者规定,孙策的武艺要高于王朗。
擂鼓之前,孙策与王朗总共约战了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败。不分胜败的结果,就证明了孙策的武艺高于王朗。这是因为,孙策这边是疲惫之师。不仅仅是体力上疲惫,而且连觉也没有睡足。而王朗这边,则是神完气足的,仅仅就是赶了一点路而已。
也就是说,因为交战之前的基础不同,使得孙策的武艺略微打了一点折扣。打了折扣之后,孙策与王朗战了个平手。因此,孙策的武艺略高于王朗。
三十回合之后,王朗那边既是擂鼓又是呐喊,有人助威了。而孙策这边却什么都没有。可不要小看了助威的作用。战阵之中的王朗,就在这样的助威声中愈战愈勇。反观孙策。则慢慢地处于下风。
但孙策毕竟是经验 丰(书)富(网) 的战将。眼见不能取胜,继续战下去还有可能落败,孙策就趁着一次战马交错分开的机会,掉转马头,驱往自己这边。边跑边道:“今日天色已晚,他日再战。”
这时刚交申时,孙策这样的借口,当然是不能成立的。孙策并没有完全败,而是主动性地选择了撤退。但总体上说,还是败了。王朗完全应该乘胜追击,挥军掩杀。王朗的士兵人数是一万。孙策这边的士兵只有一千。因此乘胜追击,必胜无疑。
但是王朗却并没有追。王朗想的,就是救助严伯虎,而并不是歼灭孙策。对于孙策进入会稽境内的事情,王朗是这么想的:孙策过来,主要是追严伯虎,而不是与会稽为敌;此外,孙策不知道会稽的厉害;假若会稽不堪一击,孙策也不妨顺手击之。而现在,王朗已经让孙策知道了自己的厉害。因而王朗想,孙策一定会退回吴郡的。吴郡的事情,就不关会稽的事情了。
……
王朗没有追。几个中层将领过来请命追击,王朗也没有同意。王朗的命令是,择地宿营。此时,虽然天色尚早,但如果往会稽赶,最后还是要走一点夜路。并且,王朗想的是等孙策离开之后,再回会稽。因而,就下令择地宿营了。
紧接着,王朗到后营见了严伯虎。王朗跟严伯虎并无私交,纯粹是看在汉室一脉的份上出的兵。而且,王朗的出兵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孙策已经追到了会稽的境内了。王朗对于严伯虎没有什么打算。短期之内,王朗准备就把严伯虎白白地养着。时间一长,如果哪个县的县令出缺,并且严伯虎也愿意的话,王朗倒是可以把严伯虎派去担任县令。
孙策退下之后,第一闪念就是会遭遇追击。遭到追击是正常的。如果王朗真的追了,孙策也只有跑。孙策的打算是跑到富春。孙策估计,等自己跑到富春之后,后面韩当、凌操父子两队人马与吴郡大军的交战已经有了结果。如果是自己这边的人取胜,那么他们也就会赶到富春,正好会合。如果是吴郡大军取胜,自己将见不到他们。那么,自己就只好溯富春江而上,到松溪、新都一带蛮人盘踞之地去另谋发展了。
但是王朗偏偏就没有追。既然王朗没有追。孙策就不好下令回转富春了。下令回转富春,等于就是向自己的士兵宣布,自己打了败仗了。这个时候,孙策的士兵人人都携带了大量的粮食,支撑个半个月没有问题。敌军不追,那么我军理应不退。
孙策下令,让士兵后退两里寻找宿营之地。这个命令,从表面上看,是在未分胜负的情况下,准备再战的。实际上,经过与王朗的单挑,孙策已经没想再跟会稽军队交手了。孙策是比较看重个人武力的,因而孙策就把王朗看高了几个档次。单挑不胜,如果让士兵交锋,人数上的劣势也是明显的。因而,孙策的目标就变了。
会稽士兵该追而不追,这样的举动,在孙策看来,是相信愚蠢的。因而孙坚觉得会稽还是一个好地方了。郡城有兵,不错,但是孙策不打郡城。孙策就准备挑那些没有什么士兵的县城来打。多打几座县城,就会慢慢地招募到足够多的士兵。
当然,这是相对长期的打算,而不是眼下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孙策还不能急。眼下应该做的,还是应该退往富春方向,退出会稽郡的范围。只有那样,王朗的军队才会收回去。等到王朗的军队收回去之后,就可以打县城了。
只退两里扎营,而不立即退回富春。一个原因是因为慢一点,自己士兵的士气会好一点。另一个原因,是怕自己退得太急,反而会招来会稽军队的追击。
当然,王朗和孙策都不知道田兰的军队设了一个埋伏圈。如果一逃一追,就会全军覆没。无意之中,他们都躲了过去。只不过,躲过了初一,却躲不过十五。
……
自富春出发,途经钱清,前往会稽,是一条非常好走的官道。除了这条官道,当然还有其它的乡间小道。太史慈、周瑜率领的那一万将士,便是走的那些小道。其中,精锐的甲丙两队士兵,就在这边。
经过枫桥县北的战斗,可以认为,就算是来自建业的新兵,都已经成熟了。于是,田兰军队基本无弱旅了。但是,涉及到攻城,就又不一样了。这几个月的士兵训练,并没有攻城方面的内容。只有甲丙两队士兵,才接受过那样的训练。因此,这两队精锐被划拨到了这边。
田兰、郭图、陈群、于禁,则率兵一万五,沿着官道正面推进。当然,他们派出了侦骑。对于官道两旁五里范围随时进行着必要的侦察。
未到半个时辰,就侦察到了孙策的人马。孙策的人马在官道南面,距离道路约有两里。此时,已经拔营完毕,正在整队之中。
得到报告之后,田兰道:“昨晚我好像说的是歼灭孙军,活捉孙策吧?”
郭图答道:“是啊。绕梁三日,余音犹存。兰帅该不会这么快就想变卦了吧?”田兰道:“去你的。我什么时候变过卦了?少废话,给我调兵吧。”
第二卷 第246章 对等分兵
第246章 对等分兵
其实这个时候田兰还真想变卦。结果被郭图这么一堵。就缩回去了。田兰想变的是,对于孙策和孙兵,都改成死活不论。死活不论,是一种最常见的情况,也是一种最利于士兵操作的命令。
此时田兰这边是一万五千人,而孙策那边则仅有一千人。仅仅从人数上来说,就是绝对的优势。要安排这样的战争,估计人人都可以。因而,对于郭图的安排,就不用细说了。总而言之,郭图并没有派出所有的士兵。
当然,郭图安排了,但却是于禁向士兵发布的命令。这是规矩。这一边,就只有田兰本人和于禁有调兵的权利,郭图和陈群都没有。于禁不仅调了兵,而且也亲自去了。反正这边有田兰在,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这样的一种战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狮子搏兔的战斗。没什么好说的。整个战斗过程也非常短暂,就仿佛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很快,于禁就带着士兵。押着孙策过来了。
于禁先走到田兰面前,道:“兰帅,我们这边,三个人。其中两人,是在混战当中死亡的。另外一个人,是在擒获孙策的战斗中死亡的。”田兰一听,愣了很久。心里就在想,假如自己没有说一定要活捉孙策的话,也许那名士兵就不会死了。于禁过了一会儿,没见田兰说话,就问:“那孙策,是否押过来?”
田兰道:“不用了。派一队士兵,把他押回富春关着吧。”
……
士兵前来报告,说是五里外发现了会稽的军营。会稽军营也正在拔营整队。看样子,就快差不多了。
会稽士兵总人数是一万人,加上吴郡严伯虎的士兵三千人,共有一万三千人。田兰这边是一万五千人。押解孙策回富春的人,忽略不计。一万五,打一万三,仅从人数上看,基本上是一打一的局势。但是,由于田兰士兵的战斗力特别强大,一万五千名田兰兵,在正面作战的情况下,战胜十万普通士兵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田兰这个时候发令了。田兰这边包括田兰在内,有四名高级将领。在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分兵之计。田兰命令。自己、郭图和陈群,各带两千士兵,转向南行。于禁则带领剩下的九千人正面接战。并命令于禁这边的战斗需要拖延一下时间,以便自己、郭图和陈群所带的六千人能够走到会稽士兵的前面去。
在命令清楚,没有什么疑问的前提下,田兰、郭图和陈群率领士兵转向南行了。郭图最先走。这是因为郭图要到达的位置最远。陈群其次,最后才是田兰。
田兰率领的人马走了之后,于禁这剩下的九千人还需要进行分兵。九千人共分为三队,两个千人队绕道北方,三千人绕道南方,四千人正面接战。于禁本人,跟在绕道南方的人马里。
……
正面接战的四千人,最高将领就是千夫长了。四名千夫长,于禁临时指定了一名千夫长担任总指挥。这人的名字叫熊生。于禁还给熊生再次叮嘱了一番田兰的命令,嘱咐他一定要拖延时间。
南北方向人兄弟部队都出发了。熊生一声令下,千人队开始向前移动。另三个千人队随后跟进。熊生这样的总指挥,跟真正的将领不同。对其他三个千人队,熊生没有权力。如果需要熊生享有那样的权力,则需要于禁的特别交待。而于禁却并没有那样说。因而,此时熊生的权力,就针对自己的一千士兵。所谓总指挥。实际上就是进攻时机的把握,以自己为准。
出发了,但并没有齐步走。而是一般的便步走。便步走的脚步声比齐步走要小得多。过了一会儿,熊生就看到了远处的会稽军队。熊生停止了前进。
原地观察了一下,熊生发现,会稽军队正在往江撤。刚刚开始不久。由于人多,前面已经开始走了,而后面的还没有动。于是,熊生再次命令,又向前进。熊生的意思,是要让会稽军队发现自己。
大约相距五百步左右的距离,熊生命令停止前进。再观察,会稽军队已经发现了自己这四千人了。会稽军队已经有了一些动作。在面朝自己这边的西面,逐渐开始列阵了。
……
熊生观察得很准确。会稽士兵的确发现了不速之客。报告王朗之后,王朗下令,原本已经上路的先头部队停止前进,并后转列阵。王朗自己驱到西面来观察敌情。熊生这边的人数是四千,但却因为地形的原因,王朗却看不出来。王朗看了一会儿,对于士兵的人数,判定为已见的约有三千,未见的不知道多少。但王朗明显没有看见孙策。
这一下,王朗的军队就不敢轻易上路了。上路的军队是一种前进的队形。前进的队形的打仗的队形差异极大。在前进的情况下,军队很难承受来自侧面的攻击。而对于前后两方的攻击,由于投入人数较少,同样没有胜算。因而,前进的队形也就是一种挨打的队形。所以,王朗才通知已经上路的先头部队回撤。
过了一会儿,王朗得到报告。已经上路的部队已经回撤完毕。这时,王朗的军队是密集的,类似于圆阵。王朗放心了,就准备下达下一步命令。就在这时,严伯虎过来了。
严伯虎道:“景兴,可否让我吴郡士兵打头阵?”老实说,王朗是瞧不起吴郡士兵的。明明有三千人,却被孙策的一千人追着打。但王朗却不便明说。王朗道:“敌军自西而来,也许是诈。若严太守有心御敌,可使人马列于南面,护我侧翼,可好?”
严伯虎的三千人的位置,在军队的中央,被会稽士兵保护着。前面说过,严伯虎实质上是一名治理方面的文官。个人武力,当然是不行的。但却不能据此判定严伯虎就没有胆量。实际上严伯虎还是有些胆量的。严伯虎的胆量,跟电脑游戏里面的POSS很相似。在占据优势的时候,胆量极大,甚至有些目空一切;在占据劣势的时候胆小如鼠,甚至磕地求饶。此时,有会稽士兵为后盾,严伯虎认为胜算在握,那久违的胆量就又冒了出来。故有请战之举。
王朗这么一安排。严伯虎的吴郡士兵就被调到了南面。也就是于禁的主攻方向。这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
……
严伯虎过去调兵去了。王朗打发走了严伯虎,见来者保持五百步,便纵马上前两百步。两军相距五百步,是不能再接近的了。五百步距离,除去两边各一百五十步的弓箭射程,中间就剩下两百步。而这两百步,则是斗将的空间。如果两军相距过近,就不能斗将了。
熊生等四名千夫长都没有骑马,因而王朗喝道:“领兵的人是谁?请出来答话。”熊生一人向前走了二十步,道:“我军只有兵。没有将。若斗将,请回。若斗兵,放马过来。”熊生这样的回答,让王朗为之气闭。一点都不讲礼貌,什么素质啊。王朗默然了一会儿,又问:“请问贵军乃何人麾下。”熊生答道:“吾等,乃文则将军麾下。”王朗再次叹息。文则是谁,谁知道啊?答话的这人,文化太低了。王朗见问不出什么了,一圈马,就回去了。
王朗问话,自认为不是没有收获。对方答话之人,就应该是职务最高的人了。也就是说,来的这支军队,职务最高的人,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没有什么权利的。虽然王朗并没有问出这是哪家的军队,但这支军队没有将领,却已经知道了。要作战,就得将领下令。没有将领,也就是说,这支军队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这时,王朗有两个选择。一是打,一是不打。还是按照周瑜所说过的,王朗这人,防守有余而攻伐不足。王朗没有选择打,而是选择了不用理会。王朗甚至还下达了命令,让部队重新上路,返回会稽。
……
绕道的士兵会走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位置?就拿于禁这边来说,正面的四千人由西向东所走过的五里多路程,南北两方绕道的士兵会同样走这么远的。他们要多走的部分,在于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的部分。到底多远,理论上是以敌军不发觉的最近距离。实际操作的时候,各有不同。在十分隐秘的情况下,通常走出十里,也就是多走两个十里,共二十里地。在本次战役。不是那么隐秘,因而自最先的郭图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于禁,都是走出的八里,总共要多走十六里。
十六里也就是八公里。一般步行速度是每小时五公里,这里是军人,他们的步行速度也就是每小时八公里。也就是说,熊生这边一定要拖延一小时,也就是半个时辰。这就是熊生的任务。
熊生已经拖欠了两刻钟了。这里说的刻,是古代的刻。但由于古代的一刻钟跟现代的一刻钟的时间长短非常接近,读者们完全可以按照现代的刻去理解。到现在,还差两刻钟。
王朗这边,军队又动了。部分人马踏上了通往东行的官道。这是不行的。必须要拖住才行。因此,熊生站了出来,喝道:“听我口令,立正——”这一下并不是很整齐。“稍息。立正!”这下就整齐了。刷地一声,士兵立正。
这一声响,把这边的王朗吓了一跳。这什么声音?王朗不往这边瞧。这边熊生喊道:“齐步——走!”踏、踏、踏、踏,四千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就过来了。
他们行进的速度并不快,但是那踏、踏、踏、踏的脚步声去带着雷霆万钧的力量。步兵前进,并没有用力踏力。只是因为动作整齐,那一点点踏地的声音,就被加起来放大了。王朗可没见过这样的士兵,前进的时候,动作能够如此的整齐。同迈左脚、同跨右腿,太美观了。不过,这种美观,王朗却感到了害怕。士兵训练到这种程度,王朗别说见过,就连听都没听说过。
王朗这边脑海里一片空白,一时之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那边熊生一声令下:“立定!”踏、踏,两声,四千人全部立定,纹丝不动。怕是发明“令行禁止”那话的人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王朗再一激凌,醒过神来。连忙下令,全军向西连阵。准备应付强敌。
……
熊生的四千士兵往前走了一阵,与王朗军队的距离缩短为三百步。反正也不斗将,三百步也是完全可以的。王朗这边感到压力就沉重了。王朗极不愿意莫名其妙地惹出战事。因而不愿意主动攻击。但熊生这四千人给予王朗的这种压迫感,却非常难受。
非常难受,还受不受,这得看个人修养。王朗的修养是够的。王朗始终注意着熊生士兵的动静。熊生士兵没有动,王朗也一直没有动。就仿佛武侠片里面的两名武林高手那样。
……
就这样,时间一晃,北面绕道的两千人就到了。由于那两千人的出现比较突然,因而王朗的会稽军队引起了一点骚乱。不过,由于那两千人并没有攻击。这边的王朗也没有攻击。双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就进入了对峙的状态。
北边刚一平息,南边于禁就到了。于禁这边不同了,不再是对峙了。要说起来,为什么于禁的南边会比北边晚到呢?那是因为,于禁这边是投入要战斗的。因而,在即将投入战斗之前,于禁就事先下令,让士兵休息了一会儿。因为休息了,所以,他们就比绕道北面的那两千士兵晚到了一点。
同时,也不需要再次说明,于禁这边的士兵体力是充沛的。三千人早就散开,突然出现。一出现,就挥刀杀了上来。而在会稽军队的南边,最外围的,乃是那三千吴郡士兵。
……
田兰曾经说过,要尽量的少杀人。什么叫尽量少杀人呢?也就是说,应该比前面刚刚过去的战役少杀一点。这里说的并不是具体的人数,而是一种比例。最近刚刚过去的战役共有两场,一场是杀六千三,俘虏七百;另一场是全歼六千。也就是说,前面一场杀死敌兵九成,后面一场十成。
因此,田兰说,这一次,对会稽的军队要尽可能的少杀。意思就是说,不要再杀死九成了,最好只杀七、八成;如果能够只杀五、六成,那就更好了。
第二卷 第247章 三面受敌
第247章 三面受敌
甲队曾经有千人战三万的辉煌战绩。但客观地说,还不能说明问题。那时的三万平原兵,乃是从各县东拼西凑来的,指挥不统一,步调不一致,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此时的会稽士兵,则是一支正规的军队。因而对于于禁来说,率三千兵,杀往这一万多会稽士兵,是不需要考虑少杀的问题的。正常情况下,无论怎么杀,都不大可能一下子把敌人杀光。于是他们就冲上来了。严伯虎的三千士兵还没有反应过来,一个个就成了刀下亡魂。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点状况。就是严伯虎这三千士兵,与会稽士兵并没有挨着,而是隔了一段距离。产生这样的情况是自然的,就是源自统属不同的原因。士兵们统属不同,很自然地就会有一些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习性,对于非同一习性的其他部队士兵,就不怎么客气。因而,统属各异的部队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会隔出一段距离,以减小士兵之间发生摩擦的机会。
三千吴郡士兵没有一人逃跑,可以称得上英勇。其实他们也并不是不想逃跑。他们都是正常的士兵。而正常的士兵,就不可能一开始就想逃跑。士兵总是要战斗的,因而他们的第一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