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我军也就不挑什么地方了。只要能尽快离开襄平就行。我军将逃到草原大漠上去。当然,我军会留下一些细作,探听公孙康、公孙恭的情况。等他二人打得差不多了,我军再度回师,采摘胜利的果实。到那个时候,他兄弟二人的四万人马,能剩下两万就不错了。
“兄弟我说完了。哥,你觉得怎么样?”
刘备听了,呆了一会儿,才道:“太好了、太好了。适才我还说兄弟妙计。看来这妙计二字根本就不足以形容兄弟的智慧。应该说神计,对,鬼神莫测之计。兄弟效力于我军,实乃百姓之幸、苍生之福啊。”
阎柔道:“哥哥就别糊弄兄弟了。兄弟这副骨架,共有几斤几两,兄弟我自己还能不知道么?”
第二卷 第267章 相互掣肘
第267章 相互掣肘
接下来刘备对公孙度的战争就不用细说了。阎柔为刘备所制订的整体战略得到了完全的执行。也取得了完美的效果。
第一步,将五万士兵分成十个五千,同时攻取十县,主要是为了取得一个强大的声势。公孙度得到战报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是十县战报同时得到。而是得到一个,又得到一个,接二连三,得到十个县城陷落的消息。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所有的报告,途中都会耽误很多时间。于是乎,在接连得到四、五个县城陷落的消息之后,公孙度就估计很快会有其它县城陷落的消息。那个时候,就开始着手调兵的准备。随后,再得到四、五个县城陷落的消息。说明公孙度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军队便派了过来。而当军队真正上路之后,刘备这边却不再攻取县城了。
公孙恭那边的情形与公孙度这边差不多。几天之后,公孙恭率军赶到了新昌一带。一问,刘备的确曾经占据此地,但却又走了。往那个方向走了呢?据说是北面。于是公孙恭就往北面追出。
追出不久,就遇到公孙康的大军南下。两军相遇之后,势必要总体协调一下。在公孙康的眼里。公孙恭身在外地,隐隐然有种天高地远,谁也管不着的土皇帝气象。而在公孙恭的眼里,公孙康身在昌辽,又是长子,继承公孙度的位置恐怕是理所当然的。双方都觉得对方得到了好处,而自己吃了亏。于是乎,在协调北上追击问题的时候,就耽误了不少的时间。
谁先,也就是谁走在前面。走在前面,就会与刘备的军队打仗。那当然是别人的军队走在前面比较好一点。就这样,因为谁也不争先,就给刘备攻打襄平送出了许多时间。
襄平兵是多的,士兵也是善战的,就是指挥很死板。这是阎柔早就说过的公孙度的基本军情。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军营在城外。想想也是,四万大军,而且是常驻,当然应该住在城外比较好一点。军队在城外,公孙度本人在城内,而这支军队大被公孙度管得比较死,于是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刘备刚刚赶到襄平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并没有多少人。也就是多次说过的长线行军的队形。在正常情况下,要打胜仗,就得整队,而不能立即投入战斗。但襄平则不是。襄平这儿,存在着分秒必争的紧迫。
分秒必争。当然争的是时间。刘备军队必须赶在公孙度本人出城之前,切断襄平县城与城外军营的联系。公孙度前面得到的报告,是刘备军攻陷了新昌一带的十座县城。因而公孙度只是派兵围剿,而仍然住在城内。如果公孙度得到刘备军放弃那十座县城、绕道奔袭襄平的消息的话,公孙度肯定会出城住到军营之中的。
因此,刘备军一到达,就开始围城。襄阳县城,同样有一百衙役。巡城士兵则有五百。四道城门,每门一百人。另一百人,用于轮休。刘备军队刚刚到达,前面并没有多少人,但是五百却是不止的。一上来,刘备这边就以两千人的兵力,围困了四门。
当然,只是围而不是攻。这个时候还不能攻。襄平县城很大,城内的五百士兵加上一百衙役肯定是站不满城墙的。如果进攻,只要人数够多,就一定能够找到无人防守的地段爬上城墙。攻城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可别忘了,城外还有一座军营呢。
城外的军营,没有得到公孙度的命令。当然是不会出营的。但那也是一般情况。如果刘备一上来就攻襄平的话,襄平就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在那个时候,公孙度军营里的士兵还是会出营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两千人围城,围而不攻。
围城,而没有围军营。这使得公孙度军营里面的人感觉到更加的安全。愈是感觉安全,他们就愈是不会出营。等到第二天天亮之后,军营里面的人才发现,军营被围了。
不围军营是不行的。必须实行完整的包围,不能让一名士兵逃出来。这是因为,只要有一名士兵逃脱,那名士兵就有可能带回公孙度的命令。有了命令,公孙度的军队就活了。
四万军队常驻的军营,地盘是相当大的。刘备的五万士兵要把它完整地包围住,可以倒是可以,不过刘备的队伍就不厚实了。不知道公孙度军营里面的士兵将会从哪个方向突围,因而哪个方向都得防备。无所不防,也就相当于全部不防。当公孙度军营里面的士兵真正突围的时候,在局部的地方,明显,刘备的士兵太少。
士兵太少,就会被公孙度的士兵杀伤杀死。突围点以外的其它地方的刘备军士兵赶过来增援。而这种增援,也同样是分秒必争的。不可能即将到达的时候,还整个队。如果真的整队了,估计防线就已经被突破了。
这种分秒必争的救援,使得每分每秒跑上去的刘备士兵人数都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在突围点的战斗中,每时每刻,士兵人数都是公孙度众而刘备寡。相应的结果。自然是刘备这边的伤亡十分惨重。
这就是胜利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是必须付出的。要想整体人少死人,局部就会多死人。有人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当中的“孩子”是“鞋子”的误传。道理是有的,但是,“鞋子”明显是不中以表现其严酷性的。而士兵,跟“孩子”相比,他们的属性其实也是极为相似的。
在刘备的军队完整地包围了襄平城外的军围之后,另一边,就立即开始了攻城。还是用的那两千士兵。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单方面的攻城。很快,军营这边的突围战斗就打响了。于是攻城的速度与突围的速度就来了个不太友谊的竞赛。
突围战这边,刘备的军队实际上是以士兵的生命在延缓着对方的速度。阎柔曾经估算过,说是刘备这边大约要死一万人。果真就死了一万人。当死亡的士兵人数堪堪接近一万的时候,攻城的士兵带来了公孙度的人头。然后,襄平士兵投降。
……
接下来,刘备这边忙得热火朝天。打扫战场,整编俘虏,清理襄平府库物资等等。在这个时候,四名高级文吏的优势得到了完全彻底的凸现。总共两天,就完成了一切琐事。第三日,天一亮,刘备军朝着草原的深处进发。这也就阎柔所说的第二个“逃”。
俘虏的襄平士兵比预计的两万要多一点,达到了惊人的三万五千人左右。这倒不是说阎柔没有算准。而是算准了不好意思说。在一般情况下,都只能说我军英勇。我军既然阵亡一万,就不好说敌军只阵亡五千了。因此,那个时候阎柔说敌军阵亡两万。阎柔想过,如果不实施第二个“逃”的话,两万俘虏与三万五千名俘虏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不能上战场的。因而也不算说谎。多出的一万五千人,要等他个三五个月之后,才能慢慢地发挥作用。
将近八万人撤出襄平,花了一个时辰。这算是非常快的速度了。非常时刻,需要抢时间。所以就多头并进,一定要赶在公孙康、公孙恭到来之前,撤出襄平。
这么说,好像还不够。还不仅仅是在公孙康、公孙恭到来之前撤出襄平,还要更早。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公孙康、公孙恭率军赶到襄平的时候,刘备军早已远去,不可能赶上。那个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打内战。如果刘备军队离开的时间并不长,在父仇的驱使之下,说不定他俩就会拼了死命地追赶。如果出现那种情况,阎柔的如意算盘就会落空了。
第一天下午到达,开始围襄平;第四天上午撤退,午时之前全军消失。总体算来,刘备军队在襄平的时间将近四天。
当初打下十座县城的那个时候,刘备军并没有立即有所动作。而是做出了一副占领的假象。因此,公孙度这边飞马报信的使者路上所花的时间,就算是相互抵消了。随后,公孙康大军出发,刘备军也在差不多的时候,同样出发。等公孙康的军队到达新昌一带的时候,刘备的军队也几乎到达襄平。这时,在行军中途,由于刘备军队需要避让公孙康的大军,所以比较麻烦,多花了一天的时间。这么算来,刘备军总共领先了公孙康的军队三天。
公孙恭那边实际上是有一定问题的。玄菟、乐浪一带,土地辽阔。真要是丈量一下,怕是有两个辽东那么大。但由于人烟稀少,开发不足。人们走到一定的地方,就不往前走了。就算如此,公孙恭如果真的驻扎在玄菟的话,距离新昌一带的距离就比昌辽远得多,应该比公孙康晚到才是。但实际上公孙恭却先到了。
于是乎,公孙康一到,就引起了怀疑。心里面就在猜想,公孙恭到底是在打什么鬼主意。当时。公孙恭的军队已经向百姓打听过了,得知刘备于四日前往北去了。不过,公孙康可不敢相信。公孙康就又打听了一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打听。如果是一般的打听,一问一答,就算是完事儿了。而现在,由于刘备四日前北行的消息很可能是公孙恭的圈套,因而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起来。向百姓打听,首先需要核实百姓的身份。到底是真的百姓还是公孙恭的士兵假扮的。问询的人也非常之多,分头问,问几百几千个百姓。还派出小股人马,到附近的村寨里面去问。最后,公孙康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刘备北行。不过,就不是四日前了。就这一番盘问下来,已经多花了三天了。
这个时候,无论是公孙康不是公孙恭,都没有认为襄平会有什么危险。在他们的眼里,襄平是有大军驻扎的,并且驻扎襄平的大军,都是能征惯战的老兵;而且,公孙度本人的指挥能力,似乎也要比两个儿子要强上那么一点点。又怎么会有危险呢?
然后,关于谁先行谁后行的问题,两兄弟又商量了一天。最后拿出的折衷方案是一起北上,各走各的路。
两兄弟都不想走在前面,因而分头北上之前,正常速度就走了两天,然后两边都扎营不走了。两兄弟互派哨兵,侦察到了对方的情况。有心到对方营盘里去催促一下,却又怕自己被催促。于是,就心照不宣,准备一直驻扎下去了。
当初公孙恭在新昌一带打听到的动向是刘备军于四日前北上。往襄平,行军速度正好就是四日。但刘备军需要避让公孙康,多花了一天半。公孙康盘问花了三天。三天中的第二天下午,刘备军到达襄平。公孙康调查完毕的那天上午,刘备拿下了襄平,杀了公孙度,并立即开始打扫战场。公孙康与公孙恭为谁先谁后的事情商量了一天的同时,刘备那边完成了府库物资的清点启运及俘虏的整编。最后,当又一个黎明到来的时候,公孙康、公孙恭分别拔营北上;襄平那边,刘备军队开始撤退。
共四日路程,公孙康、公孙恭走了两日就不走了。就这么驻扎下去。此时,如果有人自襄平出发,前往军营报信,那他们是一定能够收到的。但可惜这样的事情并不存在。只有极个别的百姓,正好出襄平南下,又下好看到了军营。但百姓对于这种驻扎于乡间的军营是会躲避的。城池内或者城池旁边的军营是长驻军营。长驻军营里面的士兵是会守纪律的。如果不守纪律,打了东西或者杀了人,百姓一告,最后作案的士兵就会被追究。但野外就不同了,野外的军队也就等于是处于战斗状态下的军队。相当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是没地方告的。因此,百姓就躲了。公孙康、公孙恭两弟兄迟迟没有得到襄平的消息。
第二卷 第269章 愁思何处
第269章 愁思何处
就这样,公孙度的势力就覆灭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传檄而定”。也就是向所谓平州四郡的所有郡城、县城传檄,也是传信,让其承认刘备的统治。
经常会看到“传檄可定”的描述。说的就是只需要派一个传信兵,把信息传到,然后那些郡城、县城就都承认你的统治了。刘备此时的情况,正是这样。刘备这儿,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那些郡县、县城则没有。因而才能够做到“传檄而定”。
不过,“传檄而定”这是第一步。承认了统治,还并不是真正的统治。承认了统治,就等于是承认给你上税纳粮。而那些郡城和县城的管理,却还是一点也没有改变。这样可不行。刘备治理地方,是一定要整顿吏治、理顺门路、清除冗余的。因此,刘备会对所有的郡城、县城的施政,逐一进行整治。
逐一整治,那是非常花时间的。要想缩短时间,通常采用中心开花的办法。刘备这边有四名高级文吏,而所谓平州,又正好分为四郡。一人一郡,四个地方一齐开花,那速度就快多了。
田楷在辽东郡郡治所在的襄平县城,单经在辽东属国郡郡治所在的昌辽县城。关靖在玄菟郡郡治所在的高句骊县城,邹丹在乐浪郡郡治所在的朝鲜县城。从整顿郡城开始,由上到下,进行快速的改革。
军队方面,这一段时间内增减频繁,但人数变化却不大。我们说刘备的士兵,实际上还应该加上修饰语,叫做野战军或者中央军。而各个郡城、县城里面也还是有士兵的,那些士兵就是驻军。驻军主要接受中央军队的命令,同时也接受地方政府的命令。当驻军在一个地方驻守的时间过长时,这种双头命令就会发生偏移,变成地方政府的军队了。因而,每过一段时间,驻军都是要换防的。而眼前这种整体政权改变的形势下,那就更是要换防的。
刘备这边,实际施行的还并不是变换防地。而是将地方驻军收归中央,另外将来自北平的士兵派驻到地方上去。这样一样,对于地方,就能够放心了。收归的原驻军,就在眼皮子底下,也不可能生出什么事来。
换兵的事情,说起来是相当容易的,几句话就说清了。但做起来却是非常繁琐的。整个过程,花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时间里,阎柔可算是忙坏了。
……
如果换成是郭图那样的专业军师,这事儿也没什么难的。但可惜阎柔不是专业的,阎柔是半路出家的。或者说阎柔是自学成才的,因而阎柔的基础就差了那么一点点。运筹设计方面,阎柔已经不差了,但应付军中的琐事,却时时力不从心。
真正要说起来,这些琐事跟文官所经办的事情倒是比较接近的。据不可靠的猜想来说,天底下干这样的琐事,最得心应手是人是陈群。也就是文为主军为辅的那种材料。
如果治理方面的事情不那么忙的话,四名高级文吏一出手,当然可以迎刃而解。但可惜不巧,四名高级文吏正忙得焦头烂额,不可能来帮忙的。而军队这边,除了刘备,便只有公孙续和严纲。公孙续和严纲打仗还可以,做这些琐事只会越做越糟。刘备倒是有点墨水的,但阎柔怎么好往刘备那儿推呢?因此,也只有硬生生地承受了。
要说起来,理顺一下军队,换个防而已,这些都是小事。在其它势力里,这些小事都不用交待了。不过。这样的小事,对于阎柔来说,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经(书)历(网)。也就是说,阎柔借着这一次的小事,补上了基础的一课。虽然说,比起专业的科班出身的军师尚有不足,但也足以使阎柔的运筹设计的本事更上一层楼了。
其实很多学问都是这样的。就拿写作来说,要提高写作水平,也同样不能一条道走到黑的。琐事,看上去跟运筹设计的关系不大,但经(书)历(网)了琐事之后,再次运筹设计的时候,就会更加的缜密和周到。
……
两个月之后,琐事完成了,然后就该办大事。相对于阎柔来说,大事反而比琐事要容易得多。所谓大事,其实就是全境的兵力布置问题。此时,刘备的兵力,除去地方驻军之外,有兵七万。需要重点防御的地方,是长城关。需要一般防御的地方,则是西线与草原接壤的地方。由于阎柔对于这片草原非常熟悉,对于草原的一般性防御,就不需要太多的兵力。
阎柔决定,在襄平布置两万士兵,一般性防御西面的草原;在长城关布置两万士兵,防御田润。在新昌一带的县城郊外布置一万士兵。这一万士兵既可以防御西面的草原,又可以增援长城关。剩下的两万士兵,则派驻到玄菟和乐浪。
可以明显看出。七万士兵实际上分成了五万和两万。前面的五万士兵,才是用来防守的。而派驻到玄菟和乐浪的两万士兵则不是,他们是用来开拓疆土的。
这里,开拓疆土,并不是要讨伐谁;当然,也不排除要讨伐谁的问题。早在公孙度讨伐玄菟、乐浪两郡的时候,阎柔就随军到过一次。因而,阎柔认为,玄菟、乐浪两郡土地辽阔,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因此,这才派了两万士兵到这边,开拓疆土。
这两万士兵的任务,当然不是防守。而是像现代的地质勘探队员一样,对国土进行搜索和测量。遇到土匪的时候,肯定是要实施严厉打击的。没有遇到土匪,他们就相当于一般的工作人员。
在这个时代,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地质测量方面的人员。绝大多数地图,都是旅行者画出来的。此时,由于治理的需要,产生了军事行动。而以军队的力量进行勘察测量,虽然有些专业不对口,但有总胜过无,不能说不是一个极大的、划时代的进步。
……
故事里面的人不知道结果。但是,通过勘察,他们慢慢地,就知道了结果。而那个结果,读者肯定是知道的。也就是说,刘备得到了辽宁半岛和朝鲜半岛的地图,而且仅仅用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地图的得到,而使得土地面积剧增。直接的后果,就是粮食产量的剧增。间接的后果,还有沿海的渔业。总而言之,都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刘备却显得兴味索然,少言寡语。过了几天,刘备头上居然还早出几根白头发了。
阎柔是一个坚毅的男人,但却并不是一个心细的男人。对于刘备的情绪,阎柔忽略了。最后,还是邹丹看出来了。
邹丹看出刘备情绪不对之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向刘备询问。而是先旁敲侧击了一下其他人。但是,邹丹没有发现任何结果。所有的事情,都是高兴的事情,没有一样是能够使人发愁的。那刘备到底在愁什么呢?于是,邹丹找阎柔商量。
……
阎柔看见邹丹来寻,道:“哟,稀客、稀客。今儿个怎么有空上我这儿来啦?莫非是酒瘾发作,要拼两盅?”邹丹道:“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找你,是有正事。阎司马把他们都叫走吧。”他们,指的是正在跟阎柔说话的两个人。
“那好,你们就先回去,”阎柔打发了那两个人,转过头来,“原来邹太守是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呀?我说最近怎么耗子少了许多。”此时,刘备已经委任邹丹为乐浪郡太守。
邹丹道:“此非说话之所。事情严重,进你屋去说。”阎柔答应了一声,把邹丹让进屋内。各自找地方坐了。也没有上茶什么的。然后阎柔问:“这下,邹太守可以说了吧?”
邹丹道:“吾要说之事,乃玄德公最近的情绪。不知道阎司马注意到没有,最近接连都是好事儿、喜事儿,可玄德公却整日精神不振,并且还愁白了头。”
“啊,有这事儿?”阎柔想了想,“好像是。我平素里没有注意,这会儿想来,似乎哥哥的情绪确实有问题。”邹丹道:“那依阎司马所见,我哥是因何为愁呢?”
“这可难猜了。也许,着了风寒也说不定,”阎柔突然一拍大腿,“对啦!邹太守刚才好像说过,说我哥有白头发了么?”邹丹道:“是啊。确实有白头发了。可是白头发。跟玄德公的心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怎么没有关系?”阎柔道,“我见过很多人,年纪轻轻的就长了白头发,然后一成亲,头发就黑了。哥哥应当是想女人了吧?不过也是,都三十大几的人了,还没碰过女人,这事儿我俩得好好张罗张罗。”
邹丹则道:“恐怕不是吧?玄德公如果想要女人,那还不容易?更何况玄德公三十多岁了,娶妻乃是名正言顺的事儿哪,也不需要愁成那样吧?”
“那倒也是。若真是为了女人,大家都是好兄弟,有什么不好说的呢?”阎柔道,“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