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结果是,歌田良首领并不知道下关海沟的详细战情。只知道这里打过了一仗,然后船被烧了。在返回南营之后。首领也没有再次询问那三百多士兵。在首领的眼里,他们打了败仗,他们是耻辱的象征。因而,首领不愿意再跟他们讲话。
一番阴差阳错,使得首领不知道海沟战斗的敌军兵力情况。明明是不知道,但他却以为知道。这是因为,他会算减法。冈崎家族的总兵力,他是知道的。减去十方的人,还剩多少,那么下关海沟的敌军就有多少。剩多少呢?实际上是一个也剩不下来。但因为误差的原因,在首领的计算里,剩出了一百人。一百人的兵力,就微不足道了。既然微不足道,重新恢复船只的运行就是可能的了。
……
刘备的人马是要开进十方的。鹿本八东虽然见刘备来的时间有点晚,但却并没有生气。人家是外人,来了,就不错了。鹿本八东以手势,请刘备到十方军营。刘备拒绝了。刘备比划了几下,鹿本八东没有明白。刘备干脆就当作鹿本八东已经明白了,下令士兵北行,到阵地的最前沿。
刘备的队伍一走,鹿本八东这才明白。虽然刘备这么做略微显得有点鲁莽,但一来就上第一线。这种实务肯干、敢打敢拼的精神却是令人心生好感的。这会儿虽然歌田良士兵并没有攻击,但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攻击。既然刘备将士兵带到最前面,那冈崎这边至少要为他们提供一顿饱饭吧。
于是,鹿本八东这边就安排做饭。刘备队伍上去的时候,鹿本八东发现了刘备士兵的人数。一千二百七十九。当然,不会这么精确。但绝不止原来的七百多人。在这作战的当口,鹿本八东也不可能向刘备要个解释,便只有自己在心里猜想。原来那七百多人是迷失方向的,一定有另外同样迷失方向的人,找到了他们。对,一定是这样。
刘备到了前沿阵地。这前沿阵地。如果不是鲜血的残肢,仅仅就地形来说,还真不是什么好地方。也就是一般的平地,一点工事都没有。
……
刘备这儿,就是士兵。当然,还有百人长和千夫长。但刘备的军队可不是田润、田兰的军队,千夫长是没有什么职权的。就是刘备一个人拿主意。
刘备的素质是君主的素质。最大的长处,是品德高尚。第二个长处,就是知人、识人,待人诚恳。这两个素质跟战场上面打仗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战场上面,就是智勇。智,就是直接的行军布阵,勇,则是自身武力和指挥能力。
智勇方面,刘备都不是白痴,但是也不是高手。不是高手,这是站在大汉的角度上说的。在这些化外岛国,刘备就是高手了。
刘备先派了几个哨兵,往北侦察歌田良军队的情况。然后就让士兵们休息,/炫/书/网/整理一下装备。从宗像赶到十方,走了三十里路,士兵都累了。休息得差不多了,冈崎军营的饭也就做好了。刘备也没有客气,就让士兵们吃饭了。饭吃得差不多了,哨兵回来了。
……
刘备听了哨兵的汇报之后,叫哨兵去吃饭,然后就开始思考。这时,没有阎柔在旁边了。刘备只有靠自己。
刘备的哨兵不是冈崎军队的哨兵。还不算多久的刚才,冈崎哨兵就侦察了一次。冈崎哨兵侦察到了营外的两支千人队,和那三百多人的溃兵;而对于歌田良军营内部,哨兵什么也没有侦察到。
刘备的哨兵同样也侦察到了那些情况。但对于军营,刘备的哨兵固然不敢走近,但却敢远远地放箭。放箭,就是一种火力侦察。虽然不是十分准,但比什么也不做,要好上千百倍了。火力侦察的结果是,营内大致有五千士兵。
还有一个地方。是冈崎士兵不会着重侦察的,那就是粮草。而刘备的士兵却非常注意。于是,还侦察到了粮草的所在。
……
以上是固定的情况,也就是死情况。相当于哪里有座山、山上几颗树。还有一种情况,是活情况,或者说变动的情况。那就是敌军的反应。从侦察到的情况来看,歌田良士兵的反应普遍不怎么激烈。对于哨兵发箭,也没几个人出来追赶。就算是有人来赶,也只追很短的一截路程。
最让刘备心动的,是粮草。歌田良军营的粮草,就有军营的东北方向。哨兵发过箭,而且还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发过箭。而歌田良营营的反应却是,看一眼,见哨兵人不多,就躲回去了。因此,刘备极想派出一队弓箭手向其粮草发射火箭。
凡两军相持,胜负未决之时,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对自己的粮食及供粮道路,必须派驻重兵,防止敌军抢夺或者焚烧。对敌军的粮食及供粮道路,则要尽可能地派精兵予以袭击。演义中的官渡之战,打到最后,就变成粮草的战斗了,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可惜这样的道理在十方这儿不适用。眼前的敌军约为一万人。如果真的烧掉敌军粮草,敌军狗急逃墙,只能疯狂反扑。而阵地的情况就是如此的糟糕,连一道墙也没有。在这样的平地,刘备没有把握能够抵抗得住一万军队的疯狂攻击。因而,不得不放弃那个烧粮草的诱人想法。
……
那就外面那两个千人队吧。那两个千人队,实际上都不满员了。他们已经经过了战斗,各有一百多人的死伤。其实人数三千七百左右。但为了表述方便,还是说他们是四千人。
这四千人,本来是两个两千。只因为前一队未能撤离,这才跟后一队混在了一起。那个地方,在歌田良南面军营的西面。如果只有两千人,倒是非常宽敞的。但四千人,就不够宽敞了。因而在刘备哨兵的眼里,他们并不是两个两千,而是一个四千。
刘德这边,是一千二百七十九人。按一千二百人计算,分为三队,每队四百人。想法确定之后,刘备亲率一队,并指定了另外两队的首领。那两名首领,其实就是千夫长。一支岛上,两千陆军,正好两名千夫长。这次,两人都来了。
刘备并不是什么高明的军师,能设计,但都是一些普通计,并且,计策还没什么花样。此时,刘备之计,就跟在青州战黄巾一样。刘备相信,那次败了,完全是因为黄巾里面有个田润。而田润那样的人是不可能常有的。歌田良家族应该没有。
于是,刘备军就出发了。一路鼓噪而进。行不远,两名千夫长各率本部,往东西两边散开,择地隐蔽。刘备这边,继续往前进发。目标,就是歌田良军营的西面。
……
刘备军队的举动,首先知道的,自然是冈崎军队。军队的总头领菊佐,以及鹿本八东本来都非常奇怪。明明自己这边人少,怎么还要主动出击呢?那不是自取灭亡么?
看来,这些外乡人还真靠不住。不过,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反正固守也是一死,出击也是一死,那么出击而死,似乎还英勇一些。等到歌田良军队大举进攻,抵抗不住而死,跟自己先发制人,进攻而死,结果也是差不多的,但的确是要英勇一些。
于是,鹿本八东和菊佐在得知情况之后,就只是感慨了一番。至少,他们觉得,刘备军队这样的自取灭亡的行动,是对得起自己为之提供的那一顿饭的。
其次知道的,自然就是歌田良军队了。不仅仅是营西的两个两千队知道了,而且军营内部的大首领也知道了。
第二卷 第292章 故计重施
第292章 故计重施
这是因为刘备是鼓噪而进。所以,还没走近,歌田良军队就知道了。不仅营西歇息的两个两千队知道了,而且军营内的士兵也知道了。士兵们报告了大首领。大首领听说,冈崎士兵居然还敢出击,大怒。立即就冲向了营门。
此时,大首领没有下过调兵的命令。这是因为,一般的调兵命令,就是调一支两千队上前攻击。如果,冈崎士兵居然主动出击,那就不一样了。也许就该调集几支两千队一齐打了。当然,不可能全军一起打的。如果全军一起打,多半是站不下的。
大首领怒气冲冲地走到营门,而此时,刘备军还在三百步以外。大首领看清楚了,来者就四五百人的样子。不由得在感到可气的同时又感到可笑。这么点人,随便一支千人队就能把他们打趴下了。
于是,大首领就前所未有地琢磨开了。片刻之后,大首领有了一个主意。大首领想,先不出击,等来人走近。走近了。自己这边的士兵再一涌而出,把那四五百人包围住。就地杀死,一个也不放回去。
刘备带着士兵走着走着,就偏向了营西。不打军营了。大首领不觉愣了片刻。怎么来了,却不打呢?过了一会儿,大首领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想打那两支两千队啊。
明白之后,大首领更没有下令了。前面大首领盘算的下令,都是针对营内的三个两千队的。营内的三个两千队是生力军。轮流上阵,就该轮到他们上阵了。而营西的两支千人队已经打地了,该他们休息了。
该休息,但并不等于说敌军打来了他们不会还击。四五百人对四千人,十比一,不全歼来人,那才怪了。
……
营西的两个两千队的确也有点不自觉。他们都觉得该他们休息,该别人打仗了。这也不怪他们。他们就是这样的。连大首领本人也是那么想的。因而刘备军逼近,他们原地未动。就等着军营内的三支两千队了。而那三支两千队,这一次大首领还真不准备派出来了。
已经接近到两百步之内了。刘备的心里面直打鼓。上一次,这个计策在田润那儿是吃了亏的。记忆犹新。刘备引敌,反而被田润引到大军的深处。因此,刘备告诫自己,如果呆会儿敌军往后退,自己可千万不要追。
告诫了两遍之后,刘备突然又发觉,敌军根本就没有地方退嘛。就算田润在此,反引敌也是行不通的。于是,刘备镇定下来了。一直就走到了一百二十步。
……
歌田良这边。营内没有动静,营外的四千人也没有动。刘备此时可不怕了。刘备是来引敌的。但敌人若不来追,也是可以的。刘备下令,张弓,搭箭,射!四百支箭,射往密集的四千人里面。一轮箭雨,就是三百人以上的伤亡。看你们追不追?你们不追,我就一直射,一直把你们全射死。
歌田良这边的确有些迟钝。刘备这边发了一箭又一箭,三箭之后,歌田良士兵这才冲了上来。而那三轮箭雨,已经射死了八百多人了。这两支两千队,前面说简称四千人,这时候只能简称三千人了。他们实际上,连三千人都没有了。
歌田良士兵冲上来了,刘备一声令下,士兵们扭头就跑。你要打,我偏不打。这样的表现,跟敌进我退,在形式上就有点近似了。
……
歌田良士兵大怒。歌田良首领也大怒。他们还没有见过刘备这样的军队。明明来打,又不打,光是单方面发箭伤人。还没有接战,就往后跑。太卑鄙了、太无耻了!于是,不仅那三千人追了上去,大首领还派了一支两千队,跟着追了上来。
这一下,三千加两千,就是五千人了。刘备的那个包围圈能不能吃得下这么大一块肥肉,就有些说不清楚了。但是,正在刘备忐忑不安之际,那三千人突然之间就住足不追了。
他们不追,还是因为他们认为不该他们进攻。追,是因为气愤。他们在看到另一支两千人从军营出来之后,立即就想到,应该由别人战斗;自己应该休息了。
而此时,军营出来的这支两千队还没有完全冲出军营。大首领见了,立即下令,让这支两千队原地待命。暂不攻击。
……
大首领命令暂不攻击,仅仅针对军营出来的这支两千队。按照歌田良军队的规矩,此时大首领是不能对应该歇息的那三千人下令的。那三千人对于大首领来说,就有了一点类似于“别人”的感觉了。于是,大首领认为,来攻的冈崎士兵打的是“别人”。既然打的就是“别人”,“别人”就应该作战。自己派出一支两千队,完全是为了帮助“别人”。如今,“别人”停步了,不打了;那帮助“别人”的,自然也就不帮了。
刘备见状。暗道正好。五千,有可能吃不下,四千,或许就可以了。于是,命令士兵掉过头来,在奔行的速度,迅速冲到一百二十步距离,发箭伤敌。
上一次,是鼓噪而进,那速度,就跟蜗牛差不多。打的主意,并不是要发箭。而是想要尽可能快的引敌来追。反正敌军追来的人,冲在最前面的人不可能很多。自己的埋伏计划,是能够取胜的。杀了前面的人,敌军后面的人就会因此面胆怯。最后再顺势冲杀,乘胜追击就是了。
这是计划之初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是针对一般意义的汉军的。但歌田良士兵不同,他们的追击速度有点慢。速度一慢,冲在前面的人就会越多。因而才有了埋伏圈吃不吃得下的问题。如今既然敌军不追了,有效杀敌,就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
保存自己才能有效杀敌,有效杀敌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一看去,两者的关系就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了。实际上却不是。在和平时期。应该以保护自己为主。因而,当歹徒挟持人质的时候,军警会顾虑到人质的安全。宁可放过歹徒,也不愿意人质受到伤害。而在战争时期,就颠倒了过来,以杀敌为主。战争时期,大部分场合,都是不考虑人质安全的。
既然杀敌重要了,因此,这一次,就是奔袭而进了。需要尽快地。最好是在敌军的下一步反应做出来之前,就逼近敌军一百二十步距离,然后就发箭伤敌。
弓箭的距离,还是一百五十步。刘备士兵的弓箭,依然还是大汉的弓箭。在冈崎大陆这边,刘备士兵并没有另外制作弓箭。因而弓箭的射程也就还是原来的射程。射程一百五十步,而逼近到一百二十步,多进的三百步,是为了让后排士兵也能够射到敌军。在攒射的方式下,后排士兵需要射到敌军前排以后的士兵,让全体士兵的弓箭,都在杀伤敌人,那样才是最大范围的杀伤。因而,前排士兵与敌军最前列的士兵的距离,就会比一百五十步少。少多少,取决于自己这边最前与最后士兵的距离。此时,刘备士兵的最前与最后的士兵的距离是二十步,多进三十步,是很合理的。
……
刘备士兵的奔袭,这是普通的。在大汉范围内,经常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奔袭,就是以奔跑的速度达到袭击敌军的效果。步兵的奔袭跟骑兵是不同的。步兵其实奔是奔、袭是袭,先奔后袭。
歌田良士兵也能跑出同样的速度。在个人奔跑速度上,他们跟刘备士兵差不多。但是,他们一旦跑快了,就不能保持队形。因而,他们就只能跑慢一点、再慢一点。前面,刘备觉得歌田良士兵的追击速度有点慢,就是这样的原因。
刘备这边就不同了,高速奔跑,而队形基本不乱。很快,就冲到了距离敌一百二十步的距离。很快,又开始了射箭。歌田良这边,则因为指挥不灵,凡事慢三拍,而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上次,刘备士兵发了三轮箭雨。这一次,居然还多射了一轮。只不过,由于歌田良士兵的站位没有上次密集,杀伤敌军人数依然还是八百多人。
这下,那支本来不到三千人的队伍就不能称三千人了。只能说他们来自两个两千队。但他们的总数,就只有两千一百多人。约等于两千人了。
……
两千歌田良士兵又来追了,刘备士兵掉头就跑。实在是流氓。只知道偷袭,不敢正面交战。这一次,两千歌田良士兵是真的愤怒了。他们好好地在营西歇息。那个时候,他们有三千七百来人。转眼之间,死伤就将近一半。如果不追,恐怕很快还会轮到自己的死亡。
追上去了。大首领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不过,大首领看到那两千歇息的兄弟士兵冲上去了。于是,大首领这才下令,让那支等在营边的两千队跟着追击。
……
这一次,中间再没有发生什么变故了。也来不及发生什么变故了。真的说起来,歌田良南面军营与十方的距离,也没有多远。就是四里左右。合适的埋伏地点肯定不会正好就在十方军营的外面。因此,实际距离为三里。
三里就是一千五百米。全力奔跑的话,也就是五分钟的样子。穿甲提刀的士兵奔跑,稍稍慢一点点,但也慢不了多少。很快,那两千人就进了刘备设好的埋伏圈。
当初,刘备战青州的时候,设的是同样的埋伏。但发动形式却不一样。那个时候,刘备没有什么辎重,士兵的装备远远没有现在的好。弓箭根本就没有几支。因而,就是直接的砍杀。直接的砍杀,就需要士兵真正地冲到敌人中去。假如士兵的行动不够一致,有的人冲早了,另外的人还没有动,那么,冲早了的那些人冲到敌军人丛里面的时候,就会面临敌众我寡的困境。原本是伏击敌人的,结果就好像是自己被敌人伏击了一样。
那个时候,刘备与关羽、张飞约定,以鸣金为号。所谓鸣金,就是敲锣。古时军队,通常都是击鼓而进,鸣金而退的。以鸣金为号,是违犯常理的。违犯常理,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士兵的士气。但是,鼓太大了,很不方便携带,一点都没有铜锣方便,也就只好鸣金而退了。
此时,刘备装备就要好得多了。不说装备精良,至少可以说是装备齐全了。这些陆军士兵的手里,人人都有弓箭和钢刀。远战即射,近战即砍,远近皆能。而对于埋伏来说,当然是远距离杀伤优先了。而远距离杀伤,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性的行动。因而,刘备就没有约定鸣金为号了。就由两个千夫长自己下令就是了。
……
这是双向的射箭。原来曾经分析过双向射箭与单向射箭的杀伤效果。那种分析,有个前提,那就是敌军是汉军士兵,拥有盾牌。在拥有盾牌的汉军士兵前面,单方向的射箭,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但盾牌的局限就在于只有抵挡一个方向的箭矢。当另外一个方向射来箭矢的时候,举着盾牌的士兵就相当于没有举盾牌了,因而双向射箭的杀伤力远大于单向射箭。
刘备的埋伏准备的就是双向射箭。不过,此时,双向射箭的杀伤效果并没有远大于单向射箭。歌田良士兵本来就没有盾牌,双向射箭所做到的,就是箭矢多了一倍。敌军伤亡肯定要多一些,但却并不是成倍的增长。多箭射中同一人的情况,会抵消一部分。
此时,歌田良士兵处于追击状态的奔跑之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通常情况下,要稀疏一些。而且,就像骑兵一样,会因为速度,而增强对弓箭的抵御力。因此,八百箭矢一轮的箭雨下去,也仅仅杀伤了三百来人。
不能不说负责埋伏的千夫长性急了一点,发射早了一点。射到的,仅为追击的那两千歌田良士兵的最前端。如果这不是歌田良的军队,而是汉军的话,那后面的人就不会跑过来了。幸亏歌田良士兵不是那样。他们前赴后继地像飞蛾扑火一样继续冲了上来。于是,埋伏的刘备士兵就继续射箭。而刘备自己率领的那队人马,也义无反顾地返身加入了射箭的行列。
第二卷 第293章 尸山战斗
第293章 尸山战斗
约等于两千人的没有盾牌的歌田良士兵完成了飞蛾扑火的壮举。或许。那尸山里面还有没有死透的。有两只手可以帮到他们。一是打扫战场时候的补刀,二是时间一直拖延。
紧接着,自军营出来的那支两千队就到了。他们是生力军。他们也具有飞蛾扑火的精神。而火却是有限的,当他们扑来的时候,火已经基本上熄灭了。
这里的火,指的是刘备士兵的弓箭。换句话说,也就是箭矢射完了。刘备虽然辎重充足,但士兵携带箭矢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最基本的配置,就是每人一壶十支。刘备士兵不止。他们每人带了两壶。双倍的箭矢,算多了吧。
但是,他们却经过了下关海沟的战斗。而在下关海沟战斗进行之中的时候,他们、包括刘备在内,都没有想到还会在十方继续战斗。因而,他们都没有为十方的战斗而有所保留。结果,在海沟就消耗了接近一半的箭矢。
此战开始之前,应该说更早些时候,还在吃饭之前,刘备的士兵曾经有过休整。在那个时候,军队进行了箭矢方面的调剂。调剂的结果就是,埋伏的那八百人,每人十支箭。引敌的四百多人。每人十二、三支箭不等。
引敌的四百人在引敌过程中,就集中放了七轮箭雨。士兵们普遍只剩下五、六支箭矢了。然后,在埋伏圈这儿,面对两千飞蛾扑火的歌田良士兵,先是那八百伏兵射箭,然后引敌的四百人又返身加入。最后,歼灭了那两千人。但箭矢的确是射完了。当然,说的是基本上射完了。个别士兵还是有一两支箭矢的。
……
自军营出来的那支两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