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雷绝招突然插言道:“不过,在我看来,因为我军的扩张,四川的强盛,太后必定不会让秭归美人当皇后的。而我们既已明确提出,太后也不能置之不理,最后只能是随便封个名号,然后就身居冷宫。”
温玉华问道:“这是在说谁呀?”
雷又招道:“没有谁的,她只是瞎说。还是谈谈统帅的事吧。温姑娘认为谁比较合适?”
温玉华想了想,道:“似乎敖闻喜、万临山二人稍可。”
“那就定万临山吧。假女婿一事,我们欠了他。”雷又招道:“定他还有个好处:全军将士误以为我们姐妹之一有可能要嫁给他,会想当然地把他与我们等同起来,从而遵从他的号令。”
温玉华问道:“怎么,你们肯定都不会嫁给他吗?”
雷又招道:“啊,不,不肯定。说不定四妹要嫁给他。”
“呸,你才要嫁呢!”雷绝招道。
一名士兵走了进来,行礼道:“启禀二位军师,启禀温姑娘,外面有一位名叫天心的人求见。”
“带他进来。”温玉华吩咐完士兵,又解释道:“他现在只是草民,我可不能去迎接。”随即,将张永对峨嵋派掌门渡元的评语对雷又招、雷绝招二人择要说了。
第二卷 第380章 绣幄低飞
第380章 绣幄低飞
天心进到帅帐,与温玉华见礼。一转头。道:“二位雷姑娘本来就年轻,今日相见,怎么好似又年轻了几岁?”
雷又招道:“大叔前番所见,是我们的姐姐。”
“如果说来,二位便是军师!”天心立即大礼参拜。雷又招、雷绝招二人端坐案后,各自“嗯”了一声,表示还礼。
天心向温玉华道:“前日青城山上,老夫曾说要找温姑娘商量要事。今日老夫至此,便为此事。”
温玉华唤士兵为天心设下座位,然后问道:“我师父答应做天师道的副教主了?”
“不敢谎言,确实答应了。”
温玉华道:“那不就行了。为何还要找我?”
“仙师张道凌说,必须先让温姑娘答应出任天师道的总护法,然后才能与老夫详谈。”
温玉华又问:“最终谈妥之后,天师道的教主、副教主就是张道凌和我师父吗?”
“正是。”
“大叔您将是什么职位?”
“老夫将出任教主的簿记。”
温玉华道:“好。等你们谈妥之后,张道凌答应出任教主,我就答应出任总护法。现在,因为我手握兵权,故此还不能答应。”
“温姑娘你这是……这不是互为前提嘛。”天心急道:“温姑娘当日在青城山上可是说过‘好商量’的。”
“当日我急呀,现在不急了。”温玉华微笑道:“好商量是不错的,我们现在不正是在好好地商量吗?”
天心为之语塞。良久,“唉”叹了口气。道:“说来说去,都是因为老夫曾经战败,你们有所不信。老夫不为名不为利,但求胸中的治国之策能够应用。正好,两位军师在此,老夫恳请两位军师就治国之策考考老夫。老夫如果应答不上,宁愿当场自刎。”
雷又招道:“大叔言重了。我们不考你,不是因为大叔曾经败给王济恩。天生万物,一物降一物。虫能蛀木,木能伤虎,却不能说虫能胜虎。用兵方面,大叔输给王济恩,王济恩输给温姑娘,温姑娘自认不如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就定能胜过大叔。更何况治国方面,我们一窍不通,要考也无法出题。依我看,只有张道凌才能考你。”
“关键是,”天心道:“仙师先要温姑娘答应出任总护法之职才肯与老夫详谈,而温姑娘却要老夫先与张仙师谈好之后才答应出任总护法。这是一个死结。”
“解开死结,才能证明大叔聪明。”雷绝招道:“虽然说能者各有侧重,但不够聪明的人在自己侧重的方面也不会有多高造诣的。大叔如果解不开这个死结,也就不用治国了。”
“好,老夫领教了。这个死结,容老夫慢慢细想。”天心继而又道:“今日老夫既然到此,欲以治国之术讲述一二。不知三位姑娘有时间听否?”
雷又招答道:“给你半个时辰。请讲。”
天心沉吟了一下,道:“有人抓来一只老虎。关在笼子里,送给了一个没有老虎的国家,让百姓观赏。人们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老虎,纷纷赶来观看。有人说,多漂亮呀。有人说,干嘛把它关在笼子里,多委屈它呀。于是就有人打开笼子,放出了老虎。
“张永对于四川的治理,就等于是打开了笼子。而老夫的治国之策,就相当于要把老虎赶上山去。
“有一首诗,名叫‘悯农’,三位可能都知道。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的原意,乃是替农夫叫屈,乃是向苛捐杂税及其自然灾害的控诉。从治国的意义上讲,这首诗还有特别的深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并不是说,每种一粒粟都能收到万颗子。实际上,农夫在播种的时候,也不可能一粒一粒地种。秋收万颗子。并非指万倍的收成,只是形容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指的是一年的收成足够农夫全家之用,在上交各种捐税之后,还略有剩余的一种自然的民生现象。
“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之下,农夫们年年有余,年复一年,积累在不断地增加。而积累过多就会产生本质的变化。为了维持自然民生的平衡,于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天灾人祸随之应运而生。各种灾祸,旨在杀鸡取卵,旨在冲减积累,旨在将天下的百姓重新打到原始的状态中去。于是又开始了下一个轮回。
“自古至今,天下的民生就这样不断地轮回。悯农诗,就表述这样一个轮回的兴衰。而张永的入川,则打破了这种轮回,放出了百姓的‘生产能力’那样一只笼中之虎。
“一入川,张永便对都江堰进行整治,并且还一劳永逸地根除了泥沙淤积的现象。从此,河床不再抬高,洪水不再泛滥,极大地减轻了洪涝天灾。其次,紧随温姑娘之后,姜百弯、鲁仁寿等一大帮能工巧匠相继投奔张永,将官府一分为八,从种子的筛选到交子的发行,官府到处介入。充分给予指导,四川百姓的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秋收万颗子’真的变作了现实。百姓的‘生产能力’这只笼中之虎终于被释放了出来。
“无心于治国之道者可能会说,秋收万颗子比秋收百颗子要好。这是因为,从表面看,自张永治蜀以来,四川民众吃饱了,穿暖了。自然人口不断地增加,外地人口也蜂拥而入。如果把四川看作一个国家,可以说国力正在逐渐地强盛。然而,在平静的水面之下,却隐藏着汹涌的暗流。
“月有圆缺,潮有涨落。损有余而补不足,世上万物都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着变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超过了限度,就会遭到天遣。四川物品的出产超过了人们的需要,同样会产生许多有违初衷的后果。
“首先,高生产能力使出产物品增多,每一个百姓都不能完全消耗掉自己出产的物品,势必刺激经商的活跃。而经商本身所固有的投机特点,又必将导致物品的表面形象与物品的实际功用相互背离,使万物趋向浮华,信用逐渐沦丧。
“其次。高生产能力,使出产物品的总量远大于总体消耗量,将直接产生两个严重的结果。
“前一个结果是各种物品在堆场、转运、货架等环节大量囤积。对囤积部分物品的生产,实际上是对天地资源的掠夺,是对自然的破坏。
“后一个结果是必将出现各类物品卖不掉的现象,必然促使各类物品的价格一再下跌。而一再下跌的价格却始终不能改变物品卖不掉的局面。薄利不能多销,诚实厚道的经商观念将会受到冲击,是非将从此颠倒。
“当出产物品的总量持续大于总体消耗量二十年左右,老百姓还会因为自己出产的物品卖不掉而无钱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又反过来影响物品的出产。最终进入‘卖不掉是因为买不起,买不起又是因为卖不掉’那样一个怪圈。
“第三。高生产能力在使同样多的人能够出产更多物品的同时,也使得出产同样物品所需的人数急剧变少,迫使人们转向非生产领域。
“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原来需要五个人种的地,现在一个人就能种了。那四个人干什么去?土地有限,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开垦,其他人又该做些什么?
“打鱼怎样?鱼儿有限,越捕捞它还越少。很快地,打鱼的人口出现饱和。做工如何,贩运如何?很快地,做工、贩运也相继出现了人口饱和。这样,愈来愈多的人口将势不可挡地转向剃头、客栈、戏班、ji院、当铺、钱庄、食客、官差等非生产领域,充斥到不直接出产物品的各个方面。
“现在,四川境内非生产领域业已形成并正在逐步壮大,已经产生了许多复杂的问题。
“生产领域的劳动成果是具体的物品,人们曾经为之付出了劳动,每一件物品都有具体的用处,其价格根据当时的市场比较容易确定。而非生产领域的劳动成果却是无形的,不具体的,其功效也就相应地不能具体确定,它的价格只能是‘凭良心说’。‘凭良心说’的价格,将使非生产领域在与生产领域进行劳动交换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良心。
“在非生产领域中,还存在类似地主、钱庄、食客、官差等具有惟一的、不可再生优势的行业。在今后举国皆商的投机气氛里,地主手中的土地、官差手中的权力都将逐步演变成要挟别人就范的工具,促使其畸形发展,最终成为寄生虫那样的食利群体。
“老夫预料,按目前张永之法,十年之内非生产领域就会产生这样的食利群体。那时,表面上仍然是招牌晃眼,商品琳琅,一派太平盛世的假象,实际上贫富却极度不均,每个最底层的百姓都感到难以生存。
“这一切,都是因为‘生产能力’这只猛虎,因为总出产超过了总消耗。
“低生产能力的时候,一般的天灾人祸就能打回原始,从头再来。现在是高生产能力。什么样的灾祸才能打回原始?这一次闭合堂扣留两位军师,差一点就酿成百万大军血洗成都的惨祸。因此,老夫必须想办法让猛虎上山,让高生产能力有个去处,避免更大的惨祸发生。
“以上这些,仙师张道凌已经知道,不存在能讲不能讲的问题。其中的谬误,尚请两位军师指正,请温姑娘指正。”
停了一会儿,雷又招才道:“我不想说大叔在危言耸听。目前大叔也只有危言耸听才有可能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适才大叔之言,非常独到。只是过于深奥,过于曲折,恐怕只有张道凌才能够完全听懂。对我们讲这些,大叔只怕是对牛弹琴了。”
雷绝招道:“大叔之言,坚生古怪,闻所未闻,我们实在无法评说。闭合堂及其常执会,朝左看它左面丑陋,往右看它右边欠缺。总之我们早已知道现在的官体不够完美。大叔此言,虽然让我们知道了又一个方面的不好,但终究于事无补。这些言语,若散布于民间,除了扰乱人心之外,没有丝毫的益处。要紧的还是尽快拿出化解的办法。在没有化解之前,我们只能让闭合堂作主。闭合堂让我军打向哪里,我军就打向哪里,总不能乱了法度。”
温玉华道:“两位军师言重了,大叔不要介意。从我个人来说,我只听过‘苛政猛于虎’,却不知生产能力提高了也能变作猛虎。”说到这里,温玉华故意忽略天心,将话题扯开:“别说,那一天,也就是七月底,我从冰湖赶往望子关的路上,还真的遇见了一只猛虎。当时我没注意,猛然听到后面有细微的声音……啊,对不起。天心大叔,还是您说,您说。”
天心的脸色变了几变,然后“老夫告辞”,悻悻而退。
“总算把他打发走了。”天心走后,温玉华说道:“他所说的话很有煽动的力量,叫人不自觉地产生同感。但不知怎的,我听了总感到不大'炫'舒'书'服'网',心情也十分沉重。”
雷又招道:“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兴风作浪的人。如果由他来治理四川,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雷绝招则道:“办法还是有一套的。他不是说过九十年吗?就像治病一样,他也许有足够的办法将病情延后。虽然说九十年之后暴发将更为猛烈,但那是下辈人的事,他也就不用管了。”
“好了,你们休息吧。明日还要给万临山讲兵法呢。”温玉华说完,告辞而出。
万临山学习兵法,粟玉都陪读。尊重、王济恩闻讯也赶了过来,经请示之后,被允许旁听。
雷又招讲道:“我和四妹学习兵法的过程是纸上谈兵的过程。
第二卷 第381章 流水春远
第381章 流水春远
许多前人的兵书。讲述了用兵的各种要诀。这些要诀各自成理,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为了探寻真正的要诀,我和四妹就借助各类曾有的战例,假设攻防,加以印证。总之,要诀多而演练也多。如今,我们已经得知了真正的要诀。我和四妹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再进行纸上谈兵的战争演练了。
“真正的用兵要诀我将直接告诉各位,实战演练的机会就只能给万临山一次。其余各位,还是只有自行纸上谈兵。希望各位能认真体会,在今后我和四妹再次离开军队的时候,能够把军队的担子挑起来。
“要诀共两个字:稳妥。也就是有把握。我和四妹,自认为都能做到十成把握。也就是说,我们设下的计谋,无论敌军怎样变化,都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使敌军必然中计,一般人会误以为因为我们高明。其实不然,是因为我们有把握。
“四妹曾经评点过一个战例:说古时候有位军师准备挡截一支败军,远远地设下埋伏。败军一路行来,经过许多岔道。这位军师利用败军统帅多疑的心理。故意遣人在通往埋伏的山坡上放烟。果然败军统帅认为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径直投奔罗网。
“四妹认为,这样的用兵等于算命。它是以对败军统帅心理的掌握为基础的。人心是善变的,是不可琢磨的。更何况对方新败,在懊悔、沮丧情绪的影响之下,败军统帅所作的决定很可能与平时大为不同。这样的计算,第一个岔道算准的机会有五成,第二个岔道就剩下两成半;四个岔道之后就不足一成了。
“那么,以稳妥的要诀用兵又该如何呢?应该置前哨于岔道旁边的峰顶,置伏兵于或左或右的中间地带。敌军经过岔道之后,前哨发回信号,我军伏兵这才决定行动的方向,这样,才能确保伏击成功。
“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哨兵传回信号的速度很快,二是伏军预置的中间位置要比岔道至伏击地点的距离短。哨兵传信,可用火光、旗号进行接力,一站一站地进行传递,达到瞬息千里的效果。中间位置与岔道至伏击地点各自的距离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不能保证我军先到,则应该变更伏击地点,甚至取消伏击。
“这里我再讲一个战例:说古时候朝庭十万大军南下,进剿剑南某处反贼。贼兵势弱,但有一杰出军师。该军师选一山谷设下埋伏,准备火攻;派遣一名绰号‘常胜将军’的猛将挑战朝庭大军,然后往谷中诈败。朝庭军队统帅十分狂妄,过于轻敌。跟踪追击而至,十万士兵全部葬身火海。
“这本是一个经过夸张的战例。这里,我们不要管剑南丘陵地带坡缓谷宽山势小巧,根本就不存在能够一举烧死十万人的山谷;也不要理会为何十万士兵全部葬身火海而随军十几名将军却能够尽数逃生的问题,我们只谈论它的把握性。此役火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朝庭军队统帅狂妄自大、过于轻敌,跟踪追击所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朝庭军到底追不追,只是五五之数,只有五成把握。而‘常胜将军’诈败,等于在自行暴露,就变作两成把握了。
“以稳妥的要诀,对此役进行修改:朝庭军南征的目的是进剿反贼。所谓反贼,一指贼首,二指贼首盘踞之城池。朝庭军直奔贼首盘踞之城而来,中途转向被引往山谷,引敌者只能是贼首。加之贼首武艺不高,能真实战败;贼首坐骑乃宝马良驹,又能轻易逃脱,其把握性就能增至八成。
“最好的计策具备十成的把握,虽然有可能很简单。甚至看上去很笨,但能够真正管用;便如这一次二姐所献远撤之计一样。算命的计策听起来神奇,看上去玄妙,但不能致胜。纵有千策万策,我们只能采用稳妥之策。
“在座的万临山、尊重二人没有读过兵书,我也没有按照兵书来讲。死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有读书的好处,没有读过也不要气馁。
“我曾在书上看过一个战例:说有一支军队缴获敌船却弃之不用,参将不解问之,主帅立即说出一番大道理,并对其冠之以美名。此例大惑人心。很多事情或左或右,左右皆可,任选其一可也,并没有那么多讲究。很多人就是被‘瞒天过海、假途伐虢、上屋抽梯’之类的名称引向了歧途,未学到真正的兵法。
“有道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和四妹的兵法就两个字:稳妥。当然,要真正做到稳妥,必须将稳妥二字,扎进骨子里去。
“上午就讲到这里。你们几位相互讨论一下。我去了。”
下午,由雷绝招讲解。雷绝招先遣人在椅子铺上棉垫,泡好茶水,并贴了一张易贡藏布冰川地图,这才姗姗来到。
“用兵之目的在于全胜不在于美,故兵法之语言在于会意不在于文。
“我军军师两人。本可相互牵制,互补不足。然而三姐与我一母同胞,骨肉情深,外人无法离间。若加害,必然同时进行。这次闭合堂扣留我们,便是一例。张永大人曾言,有了闭合堂便会有常执会这样的派生产物。便会有算计军师这样的举动。这是由闭合堂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一次,侥天之幸,三姐和我被救了出来。但这样的事情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就像治水一样,这里堵住了,它又会从别的地方钻出来。为了防止将来三姐和我再次同时离开军队,我们必须培养参谋。
“自领兵以来,三姐与我十分才能只出两分,就得心应手,无敌于天下了。此后的战争虽将涉及到天朝及契丹、突厥、奚国、高丽、日本、铁勒等国家,相信亦无人会成为阻碍。不过如此。战争竟不过如此。我们的心中已经开始厌战,开始感到战争没有意思。而惟一有意思的战争,即三姐与我互为敌对的战争,又因为我们立场一致而不可能。同时,对于互为敌对的战争,我与三姐都有些惧怕。那么,我们还留在军营干什么?仅仅是为了建立并非我们所愿的功勋么?
“我们不归隐,至少现在不会。我家重男轻女,回家也没有意思。除了军营,我们也没处可去。但是,说不定哪天便有了恰当的去处,我们就可以归隐了。因此,我们必须提前培养出领军的参谋。
“三姐和我的兵法很简单。要诀就俩字:稳妥,上午三姐已经讲过了。现在我要讲的是。运筹的步骤。
“在接到战争的任务之后,才开始运筹。孙子兵法云:‘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这是指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闭合堂不让打,也应该坚持进攻。这里,乃是一处谬误。是否应该打,要从大局出发,要进行军事、政治、经济等全盘考虑。回纥和龟兹我们能胜,但没有打,只是将其储君强行掳为人质就收兵了。对于大局的判断。非常复杂。个人能力有限,我不能要求你们在学习兵法的同时,还要去学习大局的判断。我只能要求你们放弃,将对于大局的判断,完全交给张永或者皇帝、闭合堂去办。而你们,则必须在接到战争的任务之后,才能用兵。
“设计之初,要想出理想的目标。要乐观,敢想才能敢干。但不能怪异,不能过于异想天开,不能将敌军将士当作草包,不能设想敌人一听到我们即将出兵的消息就立即投降了。
“目标出来之后,我们就要想办法实现它。我们的目标有相应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就能成立。否则,目标就得降低。
“目标和手段齐备,就成了完整的计划。计划能否实现,我们得站在敌人的角度,对计划进行挑剔,寻找计划的漏洞,然后修改我们的计划。
“‘定开始,设目标,想手段,找漏洞。’这就是运筹的步骤。在常人眼中,通常将运筹用兵等同于实现目标的手段,认为手段高超,才能算计于人。手段拙劣,只能任人宰割。其实手段不过是运筹的一个环节而已。
“记得三姐曾向万相公询问过行军之道,万相公当时答道:应该使大队人马的进发在敌国探子的眼中变作小股军队的行动。换言之,就是指突然将大军开到对方城下。这相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