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竟有争议,那李清照、卓文君和上官婉儿岂非更胜一筹。却为何不见经载?”
“这个……”田润发觉自己漏馅了,忙道,“润愚顿,润也不知。”蔡邕道:“那么,泽坤是从那儿看来或听来的呢?老夫相信,泽坤定不会信口雌黄。”
田润猛吸一口长气,道:“伯父,看我俩都说哪儿去了。不是在说子龙嘛。相信我,我知子龙,犹如我知琰妹。琰妹的命,原本是让闻者伤心、听者掉泪的伤心命。今后不会了。我相信琰妹一生都会快快乐乐的。我就说这些。伯父也不要追问了。”
……
赵云的到来,带来了袁绍与刘备相拒磐河的消息。以郭嘉之能,岂愿坐失良机。当即会同关羽、张辽商议。随即。麾下两千士兵解甲。从指定的五条路径,分别混进邺城。
此时的邺城,就跟毛城的县城类似。就衙役百人,巡城兵丁两百人。城中主事者,乃辛评和审配。大将颜良、文丑均在城中,但却养伤在床。
不日,田兰登上点将台,号令三军,齐赴冀州州治所在地邺城。两万大军一到,邺城尽入囊中。辛评、审配、颜良、文丑均成俘虏。
由于邺城与毛城的距离远于邺城与磐河的距离,四名俘虏没有押回毛城。而是就地看守。田兰这个名誉元帅什么都不懂,就领了看守俘虏的任务。郭嘉留下三千士兵给田兰。吩咐其中两千士兵用于守城。然后率剩下的一万七千士兵赶赴磐河。
到了一个名叫信安的小地方。当时天色已晚,郭嘉吩咐安营扎寨。随即将关羽、张辽找来,会商军情。
郭嘉道:“东线这边,原本由云长挂帅。只因田兰介入,这才权移军师。今田兰不在,可仍由云长做主。”关羽道:“不可。将军让奉孝做主,奉孝就不可推卸。”张辽道:“二位也别推了。都怪篮子……别提这个了。如今就我等三人,尽可精城团结,各抒己见,共同决议大军行止。”
“文远所言甚是,”郭嘉道,“那我就僭越了。我想,在决定我军行止之前,我们先把自己当作袁绍,看看袁绍军会怎么行动。”关羽道:“不错,知己知彼,方百战百胜也。”
……
张辽道:“若我是袁绍,听闻邺城失守,必定回援。这是因为,据袁绍所知,毛城有兵不多。而邺城被俘者中,又有颜良、文丑在内。”关羽也表示同意。关羽说道:“袁绍按兵不动是不可能的。多半会主动与刘备请和,然后回师。回师的目标,原本有两处。一是邺城,一是毛城。但因为袁绍对毛城所知不多,不知道攻毛城是否能引出邺城的守军;而且邺城又正好卡在前往毛城的路上,故此袁绍只能是回军邺城。”
郭嘉道:“你们看,那袁绍向刘备请和,刘备能答应吗?”关羽道:“这可说不准了。照理说,两方交战旷日持久,应该均有退意。但愈是要退,便愈是示敌以不退。表面上看,刘备为平分冀州而来,假设袁绍委曲求全,答应割让城池,刘备便能罢兵。但经过双方交战。刘备肯定清楚地知道了,只要袁绍兵力尚在,割让的城池,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夺回。故刘备将看重灭减袁绍之兵力,而轻视割让之城池。”
张辽道:“袁绍若是求和,似乎也只能是允诺割让城池了。就算袁绍真像我们将军那样愿意裁军,刘备也必不肯信。因此袁绍最多就是再补充刘备一点粮草。”
郭嘉道:“两位之议,与事实已经极为接近。但刘备率兵南下,不仅是为了平分冀州。刘备若战胜了袁绍,当可占领冀州全境。若不胜,刘备将会送掉公孙伯珪最后两个亲属的性命。回师之后,刘备就可以占领右北平。据子龙所言,公孙伯珪的从弟公孙范业已牺牲,但公孙伯珪之子公孙续还在。就这么退兵的话,右北平必将奉公孙续为主,刘备将一无所获。故此,刘备一定会让公孙续率轻骑追袭袁绍。”
“啊,”关羽诧道,“那刘备竟然这么阴险啊!”郭嘉道:“逐鹿中原,问鼎天下,也无所谓阴险与光明。刘备的这番用意,已经瞒过了北平军。关键在于,能不能瞒过袁绍。”
张辽想了想,说:“我想,若我是袁绍,就算不知道刘备会派公孙续轻骑追袭,也一定会重兵防御。退兵之时,军心不稳,最忌敌军乘势追击。袁绍庸才,然手下沮授、许攸等人俱为见识不凡之辈。撤退的安排,当无破绽。”
郭嘉道:“无破绽吗?袁绍重军在后,防止刘备追袭,又怎么防止我军呢?”关羽一听,【恍【然【网】大悟,赞道:“原来琢磨袁绍的安排,于我军这等有利啊。”郭嘉道:“知敌者,有的放矢,方无所不中者也。”
张辽道:“袁绍重兵防范于后,自己定然是优先撤离。我军设伏,正好以我之强,击敌以弱。说不定就能一举而擒杀袁绍。”
“我们不要说不定,”郭嘉道,“我们要的是一定。兵家之道,未虑胜,先防败。若能一举擒杀袁绍,则彼军就此土崩瓦解。但可能性不大。袁绍轻兵先撤,忽遇我军埋伏,袁绍又会怎么做?据嘉所思,袁绍必会令人拼命抵抗,而自己则率小队人马,自小道逃往渤海。袁绍乃渤海郡守。尽管其竭泽而渔,令渤海郡元气大伤。然而,渤海郡自袁绍之后,没有其他官吏,更没有其他官吏控制下的武装。对于袁绍来说,那儿就是自己的老家。至少,是安全的。故此,袁绍率小队逃往渤海,当无疑异。”
关羽道:“那我军再分一哨人马,于前往渤海必经之路上设伏。这下总成了吧?”郭嘉道:“成了。若是不成,岂非苍天不愿亡袁绍?”
……
田润希望两万骑兵都装备上神臂弓,于是北、西两路军迟迟没有出发。按照加快了之后的制造进度,还要等上两个月。田润、高顺等人就训练兵马,安心地等待。
王越因为蔡邕一事,有些怕田润。便向田润进言,想跟赵云到南军,两个月之后再返回。田润同意了。于是王越、赵去就到了闻喜军营。次日,蔡琰就派王越过江,侦察洛阳这边的情况。蔡琰嘱咐,最好不要杀人。王越走了三日,然后返回,说是曹阳、渑池、洛阳、永宁均有大量人口。
第二卷 第115章 降白波军
第115章 降白波军
王越打听了一下。据说那些人都是白波军。白波军号称十万大军,但其实其真正的军队还不到一万,老百姓倒有三十几万。以往,白波军主要在河西一带活动。由于河套匈奴与并州汾河沿岸大量陈兵,大战一触即发,白波军就流窜到了洛阳。
洛阳地区长七百余里,宽八十余里,土地广袤。当初,在众诸侯歇马酸枣的情况下,孙坚都能找到一块空地宿营而没有被察觉。故蔡琰的两万士兵要在洛阳地区驻扎下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董卓毁去的陕县渡口,必须得重建,要把陡坡还原成缓坡,蔡琰的辎重才能上岸。有了辎重,才能够安营扎寨,才能够有较长时间的粮食。这,与当初王越率伏兵自陕县撤退不同。
于是乎,蔡琰就派了小队人马过河,在陕县渡口附近三十里范围内设立警戒线。然后再派大量士兵过去还原渡口。当初,蔡琰要了曾经防守过虎牢关、汜水关的士兵,主要就是考虑到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工事。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挖掘出来的弃土,就直接倒在黄河下游的河边。这样一来,便大大缩短了工期。十日后,缓坡已成。蔡琰挥师南渡,择地宿营。
由此往西,距离潼关三百余里;往东,距离洛阳两百里。蔡琰以待机取潼关为名兴师,然而却挥师东进了。
三日后,蔡琰到达虎牢关。其行军,完全是公开的。白波军的百姓瞧见了,白波军的士兵也瞧见了。百姓瞧见,便躲避军队。士兵瞧见了,便报告头领。
……
黄巾军余部郭太等人,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二月,在并州河西郡白波谷揭竿起义,号称为白波军。中平六年(189)十月,白波军扫荡河西全境,号称士兵达到十来万人。当时董卓曾令其女婿牛辅率军镇压,但未能获胜。初平元年(190)董卓与关东联军相斗时,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其实带有防止白波军南下渡河切断其通往关西去路的打算。
白波军逃窜到洛阳地区以后,把守潼关的李傕曾经与之交战,郭太战死,杨奉投降。但是李乐、韩暹、胡才等人则仍然坚持作战。双方相持不下。屯于弘农的张济按兵不动,始终未予李傕任何援助。这让李傕十分不满。
洛阳城内,李乐、韩暹、胡才听到士兵报告有一支军队往东而去了。不由得面面相觑。对于潼关和弘农两地,有士兵昼夜轮流监视。那这一支军队是由何而来的?三人便询问士兵,那支军队有没有辎重。士兵说有。于是,三人便立即赶往陕县黄河渡口。
到了渡口,远远一看,三人就面如死灰。众诸侯或许不知道田润有多少兵,白波军却是知道的。虽然也不太清楚,然田润在汾河沿岸陈兵十万的同时,五万守雁门,两万战云中,这边还在阻拦关东诸侯的事情,白波军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胡才道:“田县令重修此渡口,固然可以南下,但若董贼亦自此率兵北上,岂非危矣?”李乐道:“看清楚对岸再说。对岸码头,有明显的工事。田县令两千人守两关还能歼敌十五万。你猜她会在对岸码头驻多少兵?”
韩暹道:“如今田县令势大。既已挥师南下,恐我等再难置身事外。”胡才道:“但愿这支军队只是路过。”韩暹道:“你是说,田县令这支军队会不知道我们在这儿?”胡才忙道:“那倒不可能。田县令那么会用兵的人,岂有不对沿途打探清楚的道理。”
李乐道:“不如这样:倘若田县令的军队不找上门来,我们照旧。”韩暹道:“也只有这样了。”胡才在一旁,想了一想。也点了点头。
李乐的话只说了一半。另一半,倘若田县令的军队找上门来,没有说。
……
蔡琰在虎牢关安营扎寨之后,便唤陈康前来问讯。蔡琰道:“当初我姐改关的时候您在吧?”陈康道:“元帅,称‘您’可折杀末将了,称‘你’就行了。当初我是跟田帅,啊不,当初我是跟将军来着。”蔡琰道:“那这两道关墙的修改情况,你是清楚的了?”“是,末将一清二楚。”“那毛城东西两关呢?”“也知道一些。”
蔡琰道:“那我问你,当初我姐改关用了多长时间;还有,毛城东西关修了多长时间?”陈康答道:“禀元帅,当初改关用了十二天,毛城东西两关大约建了五个月时间。”蔡琰想了想,问道:“若是现在把虎牢、汜水两关再改回去,需要多长时间?”陈康道:“大约二十天吧。”
蔡琰奇道:“为何会多出八天呢?”陈康道:“禀元帅,有两个原因。我们需要备料,搭建脚手架的竹子需要砍伐,还要制作篾丝,石灰窑熄火多日,需要重新点燃。这些,大约要耽搁五天。当初阻拦诸侯的时候大战在即,时间紧迫;如今无敌军威胁,相对闲适。这方面,大约会慢上三天。”
“这儿离哪座城池最近?”蔡琰又问。陈康道:“荥阳。不过荥阳已是一座废城。要走到中牟境内方有人烟。中牟县城距此约有两百里。”
蔡琰道:“这样吧。从现在开始,你安排把两道关口恢复到原来的攻防方向。你另外安排几个人,到中牟县去帮我买张大床。我说的大床不是很大的床,而是‘拔步床’。床外有踏步的。自踏步开始,床上架设就像一个屋架。有飘檐、拔步及花板。床可以买稍稍便宜一点的,但蚊帐一定要买最好的、最贵的。这军旅之苦,我是受不了了。”
……
赵云跟着王越到了南军之后,蔡琰一次都没有召见过。赵云自己整天无所事事,烦闷之极。听陈康说,有到中牟的差事,当即就来了精神。殊不知中牟之行竟是为了买床。
陈康道:“赵将军与元帅有婚约在先,你不去谁去?那床,说不定便有赵将军的一半。”把赵云弄了个大红脸。“算了,就别取笑子龙了,”王越道,“子龙,我闲着也是闲着,我陪你走一趟吧。”
八天之后,大床买回来了。蔡琰却说,木床似不够坚固,又叫人把铁器作坊恢复了,照着大床的样式,打造一张铁床。制作铁床的床架倒是非常容易,但床上的雕花就不成了。蔡琰又叫辎重兵把木床拆了,把雕花的木板,安装到铁床床架之上。
木板附着在铁器之上,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胶水。故此无计可施。经请示蔡琰之后,最后采用了楔子的方式。这使得雕花木板有少许损伤。蔡琰倒没追究。
又过了十几天,大铁床终于完成。最终完成的大铁床重达一千六百斤。可以拆卸,以便运输。还留有架杠之孔,也能够整体搬运。
两道关口的还原性改造也已经完成。说是还原,其实是再次新修。这是因为,原来的建筑已然坚固,拆毁原来的建筑,很可能会连带着伤到最初的墙体,还不如再建一层来得简单。
当初把守两道关口的士兵,明面上是两千人。这一次。蔡琰在两道关口各留了两千人。蔡琰吩咐,自此,关闭两关。不准任何人由东向西。
然后,蔡琰带一万六千兵拔营向西,一口气行军到偃师。
……
偃师之后,下一站就是洛阳。而洛阳,此时却又是白波军占领。白波军好不好打?没有打过,谁也不知道。但是,蔡琰当初自长安到并州的时候,曾经就经过了一次陕县渡口。当时,渡口,以及自潼关至渡口的沿途均不见人烟。但是,蔡琰却不仅听到远处有人,而且还听清楚了远处人们的谈话。
蔡琰六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蔡邕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世人常以此证明蔡琰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实际上,这件事也同时证明了蔡琰的耳力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当时,蔡琰听见有人叫住另一人,说是离渡口太近,万一有田泽坤的人马经过,惹火了,大伙儿跟着倒霉。于是,蔡琰自此知道,有一伙人,盘踞于洛阳地区。这伙人人数不少,畏惧田润如虎。
于是,陈康、赵云、王越联袂进帐,向蔡琰进言,说是要派兵侦察洛阳的时候,蔡琰没有采纳。次日,早饭之后,拔营启程,就直奔洛阳而来。
陈康是久经点阵之人,赵云也自有名将之资。陈康根据越来越宽的道路,不断调整队形。尽量增加队伍的宽度。赵云为了防骤遇强敌,控制了先头部队的速度。并一马当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还好,一路上平平安安,未遇埋伏。一直到洛阳城下,才从洛阳城中冲出一哨人马。这一哨人马,正是白波军。
白波军以近两千人挟裹上万百姓立于城墙之上,以壮声势。七千多人于城外列阵。双方射住阵角。过了一会儿,李乐、韩暹、胡才三人同时出阵。
……
赵云浑身是胆。尽管以一对三,却昂然不惧,一催马,就到了阵中。扬声问道:“对面三人,何人为主?”李乐道:“我们仨谁也不服谁,谁也做不了主。三人一般大。”韩暹则问:“对面小将姓甚名谁,可是田县令的麾下?”
赵云道:“某乃常山赵云赵子龙是也。我主泽坤,已受天子诏封为车骑将军,总督并、冀、青三州。不再是昔日之县令也。”
胡才道:“赵将军,看见没有,我军的人数。我们仨欲降田县……欲降田总督,可赵将军带的兵也太少了点吧。那么多老少爷儿们,赵将军怎么镇得住?”赵云道:“是否要我在此阵前杀掉三位,才能镇得住?”胡才道:“赵将军此言差矣。我三人,欲降田总督,赵将军怎么能杀我们呢?”韩暹接口道:“不错,我们仨可以杀赵将军,而赵将军却不能杀我们仨。如何?战不战?”
“战!”赵云言毕,打马便冲了过去。胡才刚一举枪,赵云的枪尖就到了胡才的咽喉。胡才一呆,以为自己死了。赵云则早又收回长枪,在胡才的枪杆上一挑。把胡才的长枪挑飞了出去,挡住了李乐劈来的一斧。
跟着赵云长枪回拖,架住了韩暹劈来的一刀。架住之后,赵云枪往后让,让韩暹感觉好像赵云乏力。而正在韩暹欣喜之时,胡才的长枪经李乐一挡,又往韩暹飞了过来。韩暹当即抽刀去格挡胡才的长枪。赵云的则随势跟进,枪刃在韩暹的刀柄上一划。韩暹双手虎口吃痛,松了刀柄。跟着脑袋又被胡才的枪杆击了一下,顿时晕头转向。
李乐挡开了胡才的长枪,一斧劈来。赵云回身一式举火烧天,然后还了一招大斧的独劈华山,硬生生将李乐的大斧压在地上。李乐使了一把力,没有提动。再使一把力,赵云却突然撤枪。李乐的斧柄差点就打着自己的脑袋。李乐刚刚刹住斧柄,突然右手手背一痛,右手就撒开了斧柄。一股大力自斧柄传至左手,左手虎口绷列,大斧坠地。
……
就这一眨眼的功夫,三人便都失了兵器。远处蔡琰见了,吩咐陈康让士兵呐喊。立即喊声震天。蔡琰没有安排击鼓,这是因为她没有看见赵云抬呼士兵的手势。
李乐、韩暹、胡才三人早就有单挑不敌的思想准备,但谁也没有想到会败得这么干净、这么彻底。战斗之前,三言两语,还讨了个只能单方面索敌性命的便宜。这样的便宜,在对方的眼里,实在是不足一哂呀。
实力差得太远了!三人面对赵云的强势,白波军就这么东拼西凑的近万名杂牌士兵面对田润几十万精锐士兵的强势,还能怎么办?
第二卷 第116章 智取潼关
第116章 智取潼关
三人跳下马来,着地拜倒。口称愿降。赵云道:“若是真的愿降,待我军安营之后,过来缴械。然后予以接收。”
这个时候,军队的配置中,已经有专门从事整编安抚的人员了。田润自己的军队是经过裁军的军队,士兵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并不是其它军队的士队投降之后,就能够成为田润的士兵。这必然会涉及到一个筛选的过程。没有选上的士兵,还要给其活路,至少得让他们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那样才不至于阻挡今后敌军投诚的道路。
给没有选上士兵以活路,通常是与百姓的安置同时进行的。百姓安置,有就地安置和择地安置。就洛阳地区白波军所挟百姓来说,就地安置是非常合适的。然而,由于潼关和弘农两处威胁尚在,就地安置的百姓又有可能会受到董卓军队的扰袭。
蔡琰在洛阳城外安营扎寨之后,白波军依言过来缴械。所缴兵器,五花八门,就跟当初的黄巾军一样。仅有少量的铁兵器。大部分都是些木棍、竹刀之类的东西。先由军队的将校过来将白波军进行编队,挑选了三千名相对精壮的汉子另编一队,拟充实自己的军队。然后由随军安抚官吏进行造册,造册之后又得到几百名有所特长之人。其中特长适用于军队的。再编一队,验证特长之后,加上三千精壮,平均分配到各营。这下,蔡琰的队伍又接近两万了。
其余六千白波军士兵拟转为百姓。但因为条件还不成熟,每人每天半斤粮暂且养着。白波军裹挟的三十万百姓,暂时没有理会。
……
历史上的潼关与中的潼关不完全是一回事。历史上,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这才设立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本书中,潼关、涵谷关两关并作一关,就是潼关,而且自古就有。这是因为,潼关距离弘农足够远,有利于解释张济屯兵弘农、拥兵自立的动机,和张济没有援助潼关的现象。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潼关县是长安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有诗曰: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觑严城。
如今把守潼关的将领不是当初的李傕,而是董卓的另一名将领李蒙。
这个时候的潼关并没有关闭。时常有百姓、商旅通过潼关。蔡琰当初与王越所带从人离开长安之后,就是走的潼关。白波军及其裹挟的三十万百姓,当初也是从潼关过来的。当时,由于河东已经落入田润的手里,白波军分别于壶口、河津两处西渡黄河,自合阳、露井南下,在渭南附近渡过渭河,走的就是华阴这条道。
那么,潼关究竟是防什么呢?就防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