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黎阳、濮阳,相距百里,往返需要一天半。这样,又拖了两日。
侦骑返回,报告说濮阳有兵把守。守将叫吕虔,士兵共千人。城墙有些破败。城门口盘查甚严。郭嘉道:“吕虔,有胆识,好谋略,乃是名士。看得这濮阳得打硬仗了。所幸城墙并非完好,我军尚有可凭。”关羽问:“这吕虔武艺如何?”郭嘉道:“这个倒不知晓。只知道他多次平定过泰山的黄巾。”
商议之后,达成一致。今日安排,明日进军。所谓安排,便是砍伐树木,准备部分攻城云梯的材料。
再日,三军出发,向濮阳进行五十里。五十里之后重新整军,多路进发,增加了横向宽度,以防敌军袭击。
距城三十里,探马来报,濮阳城南。金堤岸边发现一座军营。
……
关羽唤来前天的探马一问,当时南边还没有军营。关羽道:“悔不听奉孝之言,以致贻误了战机。今时我军该当如何?”郭嘉道:“我众彼寡,宜速攻之。”关羽问:“攻濮阳还是攻军营?”郭嘉道:“宜攻濮阳。分兵以拒军营。”
张辽道:“不好。我军远来疲惫,敌军以逸待劳,不可战矣。况敌军首尾相顾,攻城则军营之兵抄我后路,攻军营亦然。不若安营扎寨,以不变应之。待敌军出现破绽,我军再一击而胜。”关羽道:“文远此言有理。传令,安营扎寨。”
郭嘉心里极不'炫'舒'书'服'网'。前日在黎阳,关羽就一意孤行。今日更没将自己放在眼里。但是,郭嘉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只是个人恩怨。大丈夫应该公私分明。为全军着想,还得想办法破敌才是。因此郭嘉说:“士兵们安营扎寨。你们哪位陪我去远远地观察一下濮阳及南面的军营?”张辽道:“我去吧。”
郭嘉心道,张辽这人还行。转念一想,自己那日已经与田兰那什么了,就不能再与张辽太亲近了。于是,郭嘉只点了点头。张辽策马当先而行。郭嘉跟在后面,满脑子想的,都是田兰的光屁股。
……
到了近处,遥望濮阳城,城墙的缺口正在修补之中,就快要完成了。郭嘉知道,若彼军远来,我军以主待客,宜深挖沟高筑垒以拒之,而不可轻战。看来,这个守濮阳的吕虔还是深通兵法之人。
又兜了一大圈。上到金堤,由堤上接近军营。远远望去,见其寨门建有雕斗箭塔。营中帐篷的布置也很有法度。郭嘉心里赞道,这领军之人更为了得。驰援濮阳,却不进城,反而屯兵城外,与濮阳首尾相顾,令敌军不得放手攻城。善,真他什么的善。
看完了,回到军营。这时,正好饭煮好了。郭嘉和张辽就开始吃饭。夕阳的映照之下,炊烟袅袅上升,略微偏移。当上升至两丈左右高度,忽然加快速度,随风而逝。看来,两丈上面有大风。
张辽顺着郭嘉的目光望去,也有所发现,道:“不好,有风,今夜敌军必来劫营。”郭嘉嗯了一声,表示同意。两人接着吃饭。张辽三扒两口,抢先吃完,就去找关羽了。郭嘉知道。张辽这样急,必为劫营之事。郭嘉暗想,两军对峙,非胜即败。这一次,一定要据理力争。
……
郭嘉吃饭的速度比较慢。没敢吃饱,略微再扒了几口,就不吃了。立即起身,向主帐走去。刚进主帐,就见一个士兵往外走。郭嘉拦住士兵,问关羽,可是颁下什么命令。关羽回答是。郭嘉道:“前日将军未听我言。贻误时机。如今我军前来,敌方已到援军。今日我意速攻濮阳,将军亦未听从。适才嘉与文远已经看见,濮阳正在整修城墙缺口。今日攻城,城下已久;明日攻城,伤亡惨重。将军两番独断,现在又没有知会一声,便颁下命令,可有总督示意否?”
关羽道:“少拿总督来压人。总督是谁?那是我姐。我姐不在,就是我说了算。”郭嘉道:“总督曾言,东线军权尽归军师祭酒,可否属实?”关羽道:“此话倒是不假。但此话是怎么来的奉孝难道不知?原本就是我挂帅东线,只因让兰妹挂帅,怕其不知军情,酿成大错,这才说军权尽归军师祭酒。莫非奉孝不以为那只是个虚名?”
郭嘉道:“虚名实名,暂且不论。且说说你的命令,看看对与不对。”
关羽道:“适才文远来报,今夜有风,敌军必来劫营。羽出帐察看,果其然。为防敌军劫营,故颁此令,难道错了?”“没错,”郭嘉道,“但是,到底是什么命令呢?”
“自然是吩咐各营做假。马步军埋伏在营地周围。营中则悬羊击鼓,挂纸弄影。待敌军来时,一齐杀出。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关羽道。
郭嘉一听,有了把握,心中一定,微笑便浮现在脸上:“不知关将军以前遭遇过劫营没有?”关羽道:“没有。”“那,劫敌军的营寨呢?”“也没有。”“既然如此,关将军怎么就能料定敌军劫营之人会冲进军营里面来放火呢?”“这个……”
“冲进军营里面,甚至冲进帅帐里面来放火,岂非找死!”郭嘉道,“若我去放火,我就在营外上风之处点火。如何?关将军以为呢?”
“嗨。关某险些误了大事!幸亏奉孝在此,还可挽回。”关羽道,“依奉孝看来,我军的埋伏,是否应该设在营地的上风之处?”“非也。”郭嘉道。
……
“这……这又是何故?”关羽不明白了。郭嘉道:“适才,我与文远去查看了濮阳及其援军的军营。濮阳城正在整修城墙,今夜务必赶工,是不会来劫营的了。要来,就是其援军。现在,风大了些,地面已经有风。刚才风较小,地面只有微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因为金堤。因为金堤把风挡了一下。我军于旷野扎营,金堤对风的阻挡,对我军不严重。而敌方援军的军营,直接设在金堤之下,金堤的影响就严重多了。从敌方援军的布置来看,其统领之人颇晓兵法,行事谨慎。那么,他必然会派遣士兵,随时到金堤之上,查看是否有风。最后,援军统领之人也会得出与关将军刚才一样的结论:今夜有风,敌军必来劫营。”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关羽道。
郭嘉道:“今夜确实有风。但有风并不等于敌军必来劫营。有风,说明敌军有两种可能的行动,一种是劫营,一种是反劫营。若敌军将领带兵不久,立功心急,则会劫营。若敌军将领像关将军这样久经阵战,老成持重,则会反劫营。如今看来,正是后者。敌军不会来劫营,而是反劫营。敌军将在他们军营的上风之处,设下一个埋伏,等待我军上钩。因此,我军就不需要反劫营了,而要反反劫营。我军宜在午夜出动,摸到敌军营寨大门与其上风设伏处之间的地段,设下埋伏。敌军久候我军不至,人困马乏,接近天亮之时,返回军营。这时,我方再挥军杀出,敌军必败无疑。”
“嘿,真有你的,奉孝!”关羽道,“那么,现在就把命令改成……”郭嘉道:“对,改成睡觉。早睡早起早赶集。”
……
援军这边的将领是于禁。于禁,在很多地方与高顺相似。个人武力方面,虽然不是绝顶的高手,但就算遇上绝顶高手,也不会一触即溃。尤其重要的是,还有一定的智谋。这个智谋,说的并不是郭嘉那种设计歼敌的智谋,而是指兵法正统。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真正能够恪守兵法正统的,也不过周瑜、司马懿、徐庶、于禁、高顺五人而已。
以前,很多读三国的人对于曹仁那样的武将带兵总有疑义。曹仁的武功并不咋样,但几乎每次重要的军事行动都有他。其实就是因为曹仁的正统兵法比较好。虽然没有于禁那样好,但曹仁是曹操的亲戚,于禁是外人。所以曹仁自然会得到重用。
武功高的人,如典韦、许褚武功就高。但这两人不能带兵。要带也就只能带二十几个亲卫。兵多了就指挥不过来了。原因就是这两人对正统兵法一窍不通。张飞武功与这两人相当,但张飞会正统兵法,能带兵。
这个时期,每一个作战单位的最高统率是将军。将军既要管理全军将士的衣食住行、军械器具,又要负责行军布阵、运筹谋略;两军对阵之时,还要与敌将单挑。看看,对将军的素质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点?
不过还好,于禁就是最合格的将军。于禁不仅有才能,而且为人忠义,执节奉公。每每临战之时,常为士兵之表率,奋勇争先。临敌之时,冷静决断,无有破绽。对士兵非常爱惜,秋毫无犯。论功行赏,决不与下属争功。平时还勤于读书,手不释卷。就不知道长相如何。总之听起来,是一个理想的丈夫人选。
可惜,这次于禁的对手是郭嘉。
易中天老师品三国的时候对郭嘉的评价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能与诸葛亮相匹敌。其实,郭嘉这样的鬼才也有相当的局限性。正如田润教田兰的时候说过的:假设你与奉孝两人各率一军相斗,如果你按常理出兵,你的一举一动无不在奉孝的掌握之中,那你怎么能胜呢?所以啊,你就不能按常理。该退的时候偏偏不退,该进的时候偏偏不进。看他郭奉孝怎么设计?
于禁是恪守兵法正统的人,十分忠实于牌理,每一张牌都争取打得最好。于是,就被郭嘉料中了。
第二卷 第126章 女人善变
第126章 女人善变
蔡琰没有回平定是因为她没有在洛阳。没有收到田润的指令。赵云没有回去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田润的指令。田润的指令是给蔡琰的,以书信方式火漆密封的。如果是军事指令,蔡琰不在的情况下,赵云就会拆开来看。但书信就不同了。
田润以为蔡琰是闹了什么别扭,就喊了蔡邕,一道下到洛阳。到了洛阳才知道,全不是那么回事。有人报告说探到了南下的道路,蔡琰看路去了,至今未返。于是,田润就带走了赵云,留下了蔡邕。对于洛阳的九千驻军,田润没动。散布于弘农郡其余各地的驻军就更没动了。
……
我国有四大发明,有四大美女,四大才女,还有四大天王、四大名著、四大名捕等等。关于喜欢“四”的问题就不讨论了。这里只说与蔡琰有关的部分,即四大美女和四大才女。
毫无疑问蔡琰是美女。历史上,匈奴抢劫长安,掳走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其中蔡琰被左贤王看中,并且还纳为王妃。也就是说,蔡琰不仅是这些妇女当中最美的,而且还美得把那成千上万的妇女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那么。蔡琰有貂蝉美吗?
吕布有二妻一妾:先娶严氏为正妻,后娶貂蝉为妾;及居小沛时,又娶曹豹之女为次妻。我们知道,妾的地位是次于妻的。吕布先娶严氏为正妻,后娶貂蝉为妾。这里貂蝉为妾,至少有先来后到的原因,很容易让人理解。但吕布居小沛时,又娶曹豹之女为次妻,这就不好理解了。曹豹之女后来,怎么反而居上了?于是,可以证明,貂蝉的美丽,不足以弥补她失贞于董卓的缺陷。
蔡琰当时可是嫁过人的。克夫的说法左贤王可以不在乎。但女人失贞,左贤王一定知道。既然蔡琰是匈奴人抢来的,那么匈奴人就不止抢了这一次。左贤王以前一定有别的女人。而蔡琰,在那么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里,满腹的才学是用不上的了,就只剩下了美丽。然而,蔡琰就凭着这剩下的美丽,做了王妃。
这么一比,我们就会发现,蔡琰的美丽一点都不比貂蝉差。
……
美人,不管她有多美,说成绝世美人,其实都只是夸张赞誉。世界上的美人,不可能全部集中起来让人评点。就算勉强集中起来了,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很难达成一致。要全天下都信服你是绝世美人,是不可能的。如果与前朝相比,与古代相比,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就更不可能了。
貂蝉成为四大美人之一,是因为貂蝉符合真正的美人标准。真正的美人标准是:
美人首先一定要有足够的美。比如现代明星之中,范冰冰、刘亦菲就可以,而某些冠以“国际巨星”头衔的明星就还差得远。其次,美人自身不能强大,不能像男人一样。穆桂英、秦良玉只能算巾帼英雄,不能算作美人。再次,美人一定要与历史重大事件有关,要在事件中起关键作用;这样,文人墨客才会吟颂,史记才会记载,也就能青史留名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牺牲个人利益,为一个崇高的目标起到积极的作用。体现心灵之美;如果起的是反作用,像包姒、妲己那样的,只能称为祸水。
于是,我们会发现,西施、王昭君、貂蝉完全符合真正的美人标准。杨玉环与标准第四条不符,但她运气好,遇到李白、白居易等文坛圣手;在有人歌颂的情况下,在为了凑足“四”的前提下,也因此而列入了“四大美人”。
不过,杨玉环与妲己不同,她并不是祸水,安史之乱中她并没有丝毫直接的责任。其次,杨玉环固然比赵飞燕胖,但不可能像人们想象之中的胖。杨玉环是天下第一舞者,今已失传的霓裳羽衣舞需要连跳六天,普天下只有她一人能跳。天下第一舞者,正如今日的杨丽萍,不可能胖到哪里去。
西施复国成功。貂婵虽然成功离间了董卓与吕布,但重振汉室的大目标并没有因此而实现。与二者相比,王昭君的目的是和平,是消除战争,胜过了西施的复国与貂婵的复辟;其光明的手段,更是有别于二人的阳奉阴违。所以,王昭君比她们更加优秀、更加美丽。
圣人云:“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民间也有句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可见姻缘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卑微之人,与大户人家结亲叫做攀高枝;豪门之女与贫寒书生结亲称为下嫁。但无论高攀还是下嫁,门户之别总不能相差太远。王昭君当时是什么身份?是长公主,是皇帝的姐妹。而当时。匈奴乃蛮夷之乡。蛮夷,指未经教化的野人,或者说尚且不能算作人。公主再怎么嫁错了,终归是要嫁人的。而呼韩邪,只是一个未经教化的野人头领,连人都不算,又怎能嫁给他?
王昭君和亲乃天下第一人。而且面对外使的和亲要求,王昭君挺身而出,和亲乃出于本意。王昭君在当时就能够突破等级观念,认识到和亲对于和平的重要意义,并为后代的和亲作出示范,其胸襟,可比日明。
朝庭有感于王昭君的自我牺牲,让王昭君自选嫁妆。王昭君选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各行各业百姓一百名,书籍十车。王昭君是要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带到匈奴,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胸怀,广若宇宙。
文成公主、金成公主等人受命和亲,步王昭君之后尘,且和亲带来的和平非常短暂,故她们如过江之鲭,不值一提。
因此。四大美人排序为:王昭君、西施、貂婵、杨玉环。王昭君才是千古第一美人。
……
很明显,历史上的蔡琰,不符合美人标准的后面两条。因而只被列入“四大才女”。
正如“四大美女”当中有凑数的杨玉环一样,“四大才女”也有凑数的情况。蔡琰、李清照、卓文君三人,是“四大才女”当中公认的前三人。第四位,则在上官婉儿与班昭两人中摇摆不定。目前倾向前者的,貌似更多一些。
蔡琰,蔡文姬,乃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大音乐家蔡邕之女。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更长于辩才与音律。可以说蔡琰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十六岁,蔡琰嫁给河东世族的大学子卫仲道。夫妇二人非常恩爱。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咯血而亡。蔡琰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嫌她克死了丈夫,百般**虐待。最后,蔡琰在父亲的反对声中,回到父亲的身边。
董卓伏诛后,蔡邕枉死狱中。长安大乱,蔡琰随即被匈奴掠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这年她二十三岁。此后,蔡琰居南匈奴一十二年,育有二子。直到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曹操派周近为使,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
嫁给董祀之后,夫妻间感情并不好。蔡琰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心中嫌弃蔡琰乃三嫁之女。只是迫于丞相的授意,不得不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诛。蔡琰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琰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蔡琰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最后也生有一儿一女。
蔡琰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六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书)历(网),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这是我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学术界评论其“真情穷切,自然成文”。其中的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堪称别具一格。
三国战乱,经书史册十不存一。在天下稍定之时,蔡琰仅凭心中的记忆,就默写出四百多篇,无一遗误。被史学界赞为“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
自古道文无第一。一方面指,文人们都很谦虚,都不敢说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无人敢自认天下第一。另一方面指,文人做文章,拿出来比较,总是难分高下,各有各的好,无法分出胜负,所以说文无第一。“四大才女”谁高谁低,也是这个道理。蔡琰排在“四大才女”之首,其实是因为她的命运最凄惨的原因。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婚姻却如此不幸,命运却如此坎坷,令人一想起就不禁扼腕叹息。
……
说到这里,中国古代的“四大巾帼英雄”就很荣幸地登场了。她们是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和梁红玉。
这里面,穆桂英是虚构的人物。就其成就来说,后三人都做了元帅,而花木兰则未能独当一面,仅仅回朝之后,被封为尚书。就其战争对象来说,花木兰打突厥,穆桂英打辽国,梁红玉打金国,都是与异族作战,唯独樊梨花打的是长安,属于内战。于是,很多人都说,“四大巾帼英雄”的排序很混乱。
其实,“四大巾帼英雄”的顺序,是按照知名度来排的。一点也不乱。
……
“四大才女”比起“四大巾帼英雄”如何?当然,没有比过,也无法比。如果“四大才女”与“四大巾帼英雄”对打,必然是后者胜。但是,历史上却通常只认可前者。
这是因为,历史是由男人书写的,是由统治阶级书写的。在男人的眼里,女人有才,所做的事情就应该像“四大才女”那样。在统治阶级的眼里,“四大才女”是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而“四大巾帼英雄”则很可能是要造反的。
因此,除了“四大才女”,我国历史上才女多如牛毛。这是统治阶级的鼓励方向,也是男人的鼓励方向。巾帼英雄,则被认为犬行猫道,多管闲事。个别巾帼英雄,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调剂一下枯燥的生活。巾帼英雄多了就不行了。所以,巾帼英雄通常在民间传颂。
……
有那么一个人,是统治阶级不愿意提起的。她就是武则天。
《旧唐书》对武则天的评价是: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新唐书》改成了: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说是武则天的恶罪,还不至于犯死罪。
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看来,武则天并不是历史上所说的坏人。她不仅是好人,而且还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
……
“四大巾帼英雄”基本上都是武将。即使有所谋略,智力均不出众。“四大才女”则皆文弱。要她们当军师,通过学习兵法、积累经验之后,或许能成。要她们上阵厮杀,就不行了。以武则天的资质,与“四大才女”类似,能打仗,不能厮杀。于是,我们发现:
“巾帼英雄”等于“打仗”加“上阵厮杀”。
“武则天”等于“四大才女”等于“打仗”等于“治理天下”不等于“上阵厮杀”。
本书的蔡琰,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受到不能上阵厮杀的伪巾帼英雄田润的影响,学习了兵书战策,学习了治理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