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杂谈-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日军这种战略决策,与其军事实力、工业潜力是极不相称的,战争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就相当于日本的9倍,1940年美国钢铁产量为6076。5万吨,日本则仅为685。6万吨,只相当于美国的11%;开战后,美国全民动员,其工业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果以1940年的工业产值指数为100,至1942年美国已达到136,而日本仅为102,差距进一步拉大。1942年底,美国的军事工业就相当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在争夺瓜岛期间,美国的造舰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飞机生产是日本的6倍,这就是瓜岛战役的后期,美军不断得到修复和新
建舰艇、飞机的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而日本在作战中损失的舰艇、飞机却无法及时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国运输船的数量由于大量新造船只的加入,不仅弥补了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上升了30%,日本却由于新造船只的数量还无法弥补在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有所下降。瓜岛是个海岛,需要大量的运输船来运送部队、装备和补给,日军瓜岛地面部队兵力、重装备的不足,补给的极度匮乏,和日本运输船舶的数量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战役后期,日本军方强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数量,但这是关系到日本这个岛国的国力与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日本政府企划院认为,民船的数量有限,如果军方扩大征用的数量,必将影响到日本国内生产原料的运输,进而影响到军事工业生产,也就必将对整个战局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军方和政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负责民船征用调拨的政府代表陆军省军务局长佐藤贤了少将和军方代表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为此大打出手,最终仍未能****军方的需求。
瓜岛距离日本本土3000海里,无论是从舰艇部队和航空部队的作战能力,还是从后勤运输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从心的。自中途岛战役失利后,日军未及时收缩战线,转入战略防御,仍然继续向所罗门群岛发动进攻,显然是不自量力的蛮干,所以说,日军战略企图与军事实力之间的不可解决的矛盾,是导致日军瓜岛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思想准备上,日军狂妄自大,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因此主观武断地作出了错误判断,日军统帅部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军的反攻是在1943年后,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日军才力图抢在美军反攻之前尽量将战线前推,而不愿过早转入战略防御。日军认为既然美军的战略反攻尚未准备就绪,那么继续向所罗门群岛的推进,就不会遇到什么阻挠,这才敢于一举越过数百海里,在瓜岛修建机场。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意识到所面临的威胁,从拉包尔到瓜岛数百海里间,没有可以居中策应的前进基地,在瓜岛上也只顾突击修建机场,忽视必要的防御准备,使岛上的日军对美军的突然进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都毫无准备,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
反观美军,早在1942年3月,就开始为此次战役进行准备,向南太平洋调集兵力兵器,建造舰艇、飞机,储备装备和补给品,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岛登陆,是美军一次预有准备,计划周密的战略反攻行动。日军完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只是美军为破坏机场而发动的骚扰性质的行动,直到10月底,第2师团的总攻失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是美军的反攻,并可能发展为双方的战略决战,但为时已晚,日军被迫在瓜岛与美军进行一场极为不利的决战。
美军当得知日军进驻瓜岛后,就有人指出,这未曾不是好事,因为,从地理上讲,瓜岛远离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国的澳大利亚等地,地理上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孙子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既然地形不利,就应当避免不利形势下的决战。但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统帅部,并未能从顺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机,更未能预见到战局可能出现的逆转,从而及时转入防御,当遭到美军的反击后,又未能果断撤出,直到战役后期,才在极其不利的局势下作出撤离瓜岛的决定,此时战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舰艇部队和航空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美军争夺战略主动权。
第三作战指挥上,从1893年起,日本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就是两个完全独立平等的统帅机关,分别指挥陆军和海军。虽然后来设立了大本营,作为最高统帅机关,但因为陆、海军之间各种矛盾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难以实施统一指挥。最高统帅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天皇能够直接指挥的机会并不多,很难起到统一指挥的作用,而别人根本无法同时统帅陆海两军,当陆、海军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大本营只好采取协调双方妥协通过一个折衷方案,而即使是这种方案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战役进行中,往往陆、海军各行其事。为了避免陆海军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大本营将某些地区分别指定陆军或海军负责,各司其责,但这样做的缺点使陆海军之间互不通气。如在瓜岛,是划归海军负责,最初就没有一名陆军,陆军对于海军在瓜岛建机场,就全然不知。后来为了协调陆海军的行动,大本营于8月13日制定了关于所罗门群岛作战的《陆海军****协定》,但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并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岛争夺战中,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协同配合。陆军在岛上的总攻,未能与海军协调行动;而海军舰队的出击,也不与陆军的进攻相配合,也就发挥不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特别是在10月下旬的总攻中,陆军与美军地面部队相差无几,海军则占有几乎一倍的优势,如果陆海军密切配合,夺回机场不是没有可能,而实际上,陆军在岛上发动第二次总攻,海军则在海上组织圣克鲁斯海战,结果,由于力量分散,陆地上既未能夺回机场,海上也没有消灭美军的舰队。在整个瓜岛战役过程中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因此说,日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是瓜岛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兵力使用上,日军麻痹轻敌,在战役之初,日军在南太平洋是攻占莫尔兹比港与夺回瓜岛双管齐下,甚至在最初的阶段,还将莫尔兹比港方向作为主要作战方向,以致于在瓜岛方向的日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兵器与弹药,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突破美军的防线。
而且对美军在瓜岛的兵力判断一直有误,最初认为美军人数不会超过2000人,实际上美军在瓜岛有1余万人,在附近的图拉吉岛有6000人,共16000人。因此日军认为夺回瓜岛易如反掌,第一次上岛仅一木支队的先头部队1000人,初战失利后,再增兵上岛,第二次上岛约1500人,再战失利之后,第三次增兵约3500人,形成逐次添兵的“加油”战术,以致兵力分散而攻击一再失利。到10月下旬,日军判断瓜岛美军约7500人,实际上美军高达23000人,虽然投入了第2师团主力2万人,但因兵力不占优势,火力则远远不及美军而失利。直到战役结束,日军仍未能正确查明美军的实力,这对日军的兵力使用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反观美军一开始就投入了第1陆战师整师,共1。6万人,登陆一举奏效,并迅速占领机场,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随后又以优势海空军掩护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增援,加强了瓜岛地面部队的实力,最高峰时达到6万人,又有重装备支援,充足的弹药与补给供应,既能守住至关重要的机场,又有足够的力量发动进攻。这与日军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五战术上,日军只重视对美军军事目标的攻击,对美军的后勤补给运输工具和物资几乎是不屑一顾。要知道,瓜岛战役是一场登陆战,而登陆战中运输船队对作战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失去运输船队的支援,即使部队登上岛屿也会因后援不继而失败,日军对这一点近乎无知,只注重对美军飞机、军舰的打击,最说明问题的是8月8日的萨沃岛海战中,日军沉重打击了美军的运输船队的护航兵力,却对运输船只和海滩上堆积如山的物资视而不见,就扬长而去。使这场战役发展成为对日军极为不利的消耗战,双方飞机对飞机,军舰对军舰拼消耗,日军这是以自己的短处与美军的长处相比拼,美军的损失凭借其巨大的工业能力能够迅速弥补,而日军几乎没有能力来补充损失,不仅失去了瓜岛,还对以后的作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以航母为例,战役开始时,美军在太平洋上有4艘航母,日军有6艘航母。在战役中美军损失了2艘航母,日军虽无航母被击沉,但有4艘受到重创,也只剩下2艘可以作战。但到了1943年底,美军在太平洋上已经有十多艘航母,而日军直到1944年3月才有一艘航母服役,从航母的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就可看出日军拼消耗的战术是多么愚蠢!
随着瓜岛战役的失败,日军损失的不仅仅是瓜岛,舰艇和飞机的惨重损失,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略防御力量,对战争的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山本在日记中写得:“我们最初的作战是何其辉煌!自中途岛以来我们的作战是多么糟糕!”
第328章激战南太平洋1
一、战略态势
1942年3月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达成分区负责协议,决定太平洋海域,包括菲律宾、澳大利亚、荷属东印度群岛(苏门答腊岛除外),由美国负责;印度洋海域和苏门答
腊岛由英国负责。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美英达成的分区协议,将美国负责的战区划分为西南太平洋战区和太平洋战区,西南太平洋战区包括赤道以北、东经130度以西、北纬20度以南、赤道以南东经160度以西广阔地区,由美国陆军上将麦克阿瑟担任战区总司令,统一指挥该地区美、澳等同盟国所有陆海空军;太平洋其他地区为太平洋战区,由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任战区总司令,统一指挥该地区所有同盟国武装部队,太平洋战区还分别以北纬42度和赤道为界,从北到南依次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陆军总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对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实施战略指挥。
为了遏制日军在南太平洋的扩张,1942年4月美军组建了南太平洋部队,由戈姆利海军中将指挥,下辖第61、第62特混编队,拥有航母3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32艘,隶属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10月18日,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激战正酣,哈尔西海军中将接替戈姆利担任南太平洋部队司令。
1943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首脑会议,美英联合参谋委员会也同时举行会议,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双方在1943年欧洲、太平洋及东南亚等地的作战行动之间的分歧没有取得统一,只是就战略原则达成协议:太平洋战场的反攻由美军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部队的协助下实施,在太平洋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发动一系列的局部反攻,以保持对日军的压力,一旦结束欧洲战争,立即全力组织大反攻。
美军虽然因中途岛战役的胜利,稳定了中太平洋地区的战局,但南太平洋局势仍不容乐观,日军正在拉包尔大力修建港口、机场,作为进一步向南推进的前进基地。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一致认为夺取拉包尔是扭转南太平洋战局的关键,但两人在具体战术上看法却不尽相同,麦克阿瑟主张以3个陆军步兵师和1个海军陆战队师在海军舰队掩护下,在俾斯麦群岛登陆,计划用两周时间攻占拉包尔。尼米兹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拉包尔的防御设施非常坚固,还部署有实力雄厚的岸基航空兵,并能及时得到联合舰队的支援,尽管日军联合舰队主力已经在中途岛战役遭到重创,但仍拥有4艘航母,而美军此时在整个太平洋只有2艘航母,如果贸然实施登陆,势必引发双方主力舰队之间的决战,这种海上决战美军并无绝对把握,一旦登陆不成,再损失宝贵的航母,必将对以后的战局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他坚决反对直接实施登陆,而是提出步步为营的战术,即在航母舰队和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下,由海军陆战队首先在所罗门群岛南部岛屿登陆,随即在新占岛屿上修建机场,扩展岸基航空兵的作战范围,然后在航母和岸基航空兵的共同支援下,逐步沿所罗门群岛北上,逐渐将拉包尔纳入美军岸基航空兵的作战范围,最后再组织力量攻占拉包尔。
由于拉包尔位于西南太平洋战区的作战区域,麦克阿瑟在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上将的支持下,坚持要求由麦克阿瑟来指挥拉包尔战役。但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183;金上将却认为此次战役的参战兵力主要都隶属于太平洋战区,应由尼米兹来指挥,而且所罗门群岛海域多礁石,如果由不懂海军的陆军将领来指挥,将使宝贵的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极有可能在高危险海域遭到不测,从而导致战役乃至整个战争的失利。
陆、海军关于战役战术和战役领导权之争,反映了陆海军之间深刻的矛盾,双方互不相让,最后只得由罗斯福总统主持进行协商,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并根据这一意见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2年7月2日下达代号为“了望台”的作战计划,计划分为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于8月1日开始行动,由尼米兹指挥,以太平洋战区部队为主,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配合,以圣克鲁斯群岛和图拉吉岛为目标;第二阶段由麦克阿瑟指挥,攻占所罗门群岛的其他岛屿及莱城、萨拉莫阿等地;第三阶段仍由麦克阿瑟指挥,夺取新不列颠岛和新爱尔兰岛,并最后攻占拉包尔。
鉴于第一阶段作战时,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将进入西南太平洋战区作战,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将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分界线从东经160度改为东经159度,这样就把图拉吉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划归太平洋战区作战范围。
1943年2月,美军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取得胜利,在这场长达七个月的战役中,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也有资料说600架)。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锐的第二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军舰、飞机和训练有素技术熟练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在短时间里所难以弥补的,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局开始向着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而瓜岛战役,日军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反而其军事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从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处设防,步步被动,直至战败。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初,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共有地面部队十四个师,其中三个澳大利亚师和一个新西兰师,另有两个美军师正在调动途中,还有八个澳大利亚师则在训练中。飞机总数达2800架,其中300架属于澳大利亚空军。
3月15日,美军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发布命令,对各战场海军部队进行统一编制:大西洋和地中海美军舰队被授予偶数番号,太平洋美军舰队则被授予奇数番号,这样哈尔西的南太平洋舰队改称第三舰队,中太平洋舰队改称第五舰队,这两支舰队均隶属尼米兹指挥,西南太平洋舰队改称第七舰队,接受麦克阿瑟的领导。
3月2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3月华盛顿军事会议的精神,对拉包尔的反攻发出指示:哈尔西的部队为右路,沿所罗门群岛北上,从东和东北方向封锁拉包尔;麦克阿瑟的部队为左路,进攻胡翁半岛和新不列颠岛,从西和西北封锁拉包尔。
1943年5月,美国在太平洋上三个舰队的军舰总数已达219艘,其中包括19艘航母和15艘战列舰。
再说日军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中遭致惨败,4艘航空母舰和1艘重巡洋舰被击沉,损失飞机322架,阵亡3507人,其中有数百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精锐飞行员。中途岛战役的结局一举扭转了美军在战争初期的被动,成为太平洋战争中的转折点。
由于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的失利,特别是其横行太平洋的主力——航母舰队损失惨重,舰载航空兵实力大减,无法有效掩护水面舰艇部队的作战活动,因此日军不得不修改预定的战略计划,首先推迟了以斐济群岛和萨摩亚群岛为目标的“FS”作战计划。日军大本营对战局进行分析和研究,于6月13日通过《当前作战指导方针》。但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认为由于航母舰队实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对斐济群岛和萨摩亚群岛的进攻,因缺乏有力的海空掩护,胜利把握很小,因此建议取消“FS”作战。大本营慎重研究了山本的建议,最终决定取消“FS”作战。但大本营对于“FS”作战寄予厚望,即使在取消了作战后,仍在进行南太平洋作战准备,不断充实5月成立的计划用于南太平洋的第17军,该军由天皇侍卫武官长的弟弟百武晴吉陆军中将任军长,至8月初第17军所属部队已有南海支队、一木支队、青叶支队等,总兵力约7000人。而大本营海军部也成立第八舰队,由三川军一海军中将任司令,拥有包括4艘重巡洋舰和3艘轻巡洋舰在内的一批军舰,其主力部署在拉包尔,并在莱城、萨拉莫拉和所罗门群岛等地配置部分兵力。而联合舰队也派出第25航空战队约100架岸基飞机进驻拉包尔,以配合第17军和第八舰队作战。
1943年初,日军大本营判断盟军在太平洋上的反攻即将开始,决定采取“确保要塞”的战略防御,其中在西南太平洋确保以拉包尔为核心的俾斯麦群岛以及两翼的新乔治亚岛、布干维尔岛和肖特兰岛。根据这一战略,日军调整了战略部署,其中在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联合舰队投入4艘航母、4艘战列舰、15艘巡洋舰、32艘驱逐舰和18艘潜艇;陆军兵力从七个师团增至十二个师团,飞机约1000架。
1943年3月,日军海军根据大本营战略计划制定“第三阶段帝国海军作战计划”,其核心内容为以岛屿基地为依托,在陆军实施持久防御的配合下,保证海军有充分的时间重整兵力,以便在有利时机与美军太平洋舰队实施舰队决战。
日军终于从失败中意识到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易手,明智地将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决定在所罗门群岛采取防御。虽然战略已经确定,但与美军一样,陆、海军也存在不同看法,由于在瓜岛战役中,所罗门群岛的守军主要承担向瓜岛运送补给的使命,防御相当薄弱,现在又由于美军的海空封锁难以得到增强防御所需的物质和人员补充,形势岌岌可危。因此陆军主张放弃中所罗门群岛,将防线后撤至北所罗门群岛。但海军认为所罗门群岛岛屿众多,海域狭窄,便于发现和迎战美军舰队,一旦美军舰队进入更北面的开阔海域,就更难以对付了,因此强烈要求将防线稳定在中所罗门群岛地区。经反复磋商,双方达成协议,在陆军配合和支援下以海军为主,坚守中所罗门群岛;北所罗门群岛的防御则以陆军为主。
早在瓜岛战役尚未结束的1942年12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就开始考虑第二阶段的作战,他认为步步为营的战术耗时多,代价大,不如跳过所罗门群岛和俾斯麦群岛,直接在阿德尔米勒尔提群岛登陆,以切断日军拉包尔的主要补给线。而尼米兹和哈尔西认为虽然美军的实力正逐渐增强,但要跳过日军密集防御的所罗门群岛和俾斯麦群岛,直接在阿德尔米勒尔提群岛登陆,目前的力量还不具备这样的物质条件,退一步说,即便顺利占领了阿德尔米勒尔提群岛,己方的补给线也将受到日军的威胁,将使进攻部队陷入被动。尼米兹特别强调,进攻目标不应超过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哈尔西根据这一原则,确定距离瓜岛约160海里(约合288千米)的新乔治亚岛为目标,因为日军在该岛西北部的蒙达地区建有机场,可以在下一步进攻中发挥作用。尼米兹很快同意这一计划。
二、战役序幕
哈尔西将攻击目标确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