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粉红色的万字旗(二战bl同人)-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入德国□。1924年,他偕妻女来到苏联,定居莫斯科,加入苏联国籍,供职于共产国际新闻处,后与其妻离婚。1929年11月,佐尔格回到德国,不再从事左翼活动。为了掩藏他的间谍活动,在报社找到一份工作。期间他去过中国、苏联。1932年,他成为《法兰克福日报》驻东京的特派记者,并一直工作至今。据了解他的人说,佐尔格是一个风度翩翩,温文尔雅,颇受日本人和德国人欢迎绅士。但舒伦堡却不得不说,他的政治背景的确不那么清白。
在大量审阅资料后,舒伦堡做出判断:即使不能证明佐尔格是德国gongchandang 的一个党员,那他最少也是一个gongchandang的同情者。而且他确实和业经查明的第三国际许多间谍有着密切的联系。在1923年至1928年之间,他曾和德国国家主义者以及极端□分子接触,同时又和国家社会主义人员发生关系。因此资料中所记载有关他的情况显得相当的错综复杂。
而且他似乎表现出了某种意义上的亲俄倾向。例如他曾和一个在1934年逃亡的德国冲锋队的高级领导人物斯特纳斯有来往,而斯特纳斯和格里哥尔、奥托史特雷塞尔等“黑色战线”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亲俄分子。这个斯特纳斯现在正住在中国,是蒋介石的军事顾问之一。这就给佐尔格的政治背景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吕特京先生,情况就是我说的这样。我不能同意您的看法。姑且不论这位佐尔格先生对中国和日本的问题有如何渊博的研究,不论他和地理政治家海素弗尔教授如何地共同努力,以及他曾发表关于日本国内问题的卓越专论,他仍然有某些十分可疑的地方。”
“也就是说,您坚持认为理查德可能和俄国有某种联系?”吕特京摆弄着电话线,他并不愿相信舒伦堡的论断,但也没有反驳,因为他知道情报人员做出这样的结论一定是有依据的,但他还是不想放弃让佐尔格为自己工作。
“是的,这是我的判断。”舒伦堡平静的说着,但他觉得,吕特京应该不会放弃佐尔格。
果然,“纵然我们假定佐尔格和俄国的特务机关有联系,但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也必须利用他那广博的关于日本社会的知识。我可以让他给你们传回有关日本还有中国的等等资料,让他为你们工作。但我希望你能庇护他。”
“好吧,吕特京先生。我可以负责不使佐尔格先生再受dang的攻击。不过有一个条件,就是他必须研究报告苏俄、中国和日本的情报资料。对外来说呢,他仅仅是在您的指导之下工作。您能同意吗?”思考片刻,舒伦堡很快想出了最有利自己的办法。他知道,这个计划还需要上报给海德里希。不过看起来,吕特京对此感到很满意。
海德里希在听完报告后很快就同意了这个计划。但他补充了一些情况:“我同意您的计划,瓦尔特。不过您必须对这个人加以严密的监视,同时他的情报不能照普通的程序来处理,需要加以特别精细的审查。因为我们必须假定,在紧要关头,他可能用假情报来欺骗我们。这个问题,您可以和麦兴格详细谈谈。他马上就要去日本做警务参赞了。相信他可以做好监视工作。”
舒伦堡没想到海德里希竟然会清楚日本的间谍网络的状况。因为驻扎在日本的间谍都很年轻,工作经验不足,所以不能够对他们做出书面指示。如果能利用经验丰富的麦兴格来做监视,应该能减轻不少压力。想到这里,他微微笑了。
海德里希静静地看着舒伦堡的笑容,尽管那已经不复从前的单纯明朗。但还是让自己的心微微一动。窗外,柏林落下了冬日的第一场雪花,纷纷扬扬的白雪铺在道路上,将大地染成了最纯洁的色彩。
作者有话要说:话说佐尔格童鞋也是传奇间谍一枚啊,可惜最后让小日本绞死了。话说他的情人石井花子倒是活了挺久,一直也没结婚,最后还和佐尔格合葬了。可惜这里写的不是BG文,辜负了一段爱情啊
1940年的冬天
莫洛托夫从德国回到莫斯科不到两个星期,他便奉命通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苏联愿意参加四国条约,但必须根据以下条件:1.德军要立即从芬兰撤退,芬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2.在今后几个月内,苏联在海峡的安全要得到保证,办法是苏联同保加利亚缔结一项互助条约,并且苏联可以凭长期的租借权建立一个可以到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陆海军基地;3.承认在波斯湾的总方向内,巴统和巴库以南的地区是苏联的领土要求的中心;4.日本放弃它在库页岛北部开采煤炭和石油的权利。
斯大林总共要求缔结五个秘密议定书来包含他的新建议,而不是两个秘密议定书,而且还额外要求,如果土耳其在关于俄国控制海峡的基地方面进行刁难,四国应对它采取军事措施。
莫洛托夫猜测这个建议不会被接受,说到最后,自己还是没能完成里宾特洛甫的期待。但这也没有办法,这已经是自己努力的最大限度了。他掏出临走时里宾特洛甫送给自己的照片看着,他专门找人偷偷将它做成了彩照。照片上的里宾特洛甫对着镜头露出骄傲的微笑,眼睛干净的像贝加尔湖一样。他看了一小会儿,又仔仔细细的将它收进了贴身的口袋里,自己现在剩下的,也只有这个了。
果不其然,元首在知道这些建议以后立刻暴怒了。苏联提出的代价比他甚至愿意考虑的还要高。他希望能将俄国排除在欧洲之外,但是现在斯大林要求得到芬兰、保加利亚、对海峡的控制权,而且实际上还要求得到阿拉伯和波斯的油田,要知道欧洲的大部分石油都是这些油田供应的。本来他还想用印度洋作为苏联的“领土要求”来搪塞一下,但是俄国人甚至都没有提到印度洋。
他懊恼的对凯特尔和约德尔抱怨着:“斯大林真是个狡猾精明的家伙,他要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讹诈能手。德意志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尽快使它屈膝。加快我们的计划。”
就在元首郁闷于俄国的贪婪时,舒伦堡颇有些不情愿的和麦兴格讨论着佐尔格的事情。
舒伦堡很不喜欢麦兴格这个人。在他看来,麦兴格完全是一个卑鄙小人。他体型魁伟,面貌粗糙,还是秃头,有一副典型的巴伐利亚人的面孔。他总是在各种事件充当最邪恶的角色,执行海德里希最残酷的命令。但不得不承认,他有着优秀的组织才能,充沛的精力,和一种鲁莽的敏捷行动。
在海德里希所有的暗杀成员中,麦兴格是最恶毒的那一个。在1934年6月30日的事件中,以及勃洛姆堡和弗利奇的案子中,他都充当着最邪恶阴险的角色,在1938年以后,他主持一个专门负责处理犹太人财产的相当重要的单位。他和盖世太保负责人缪勒算是最知己的朋友,他们都是在巴伐利亚做警察时开展的自己的事业。但实际上麦兴格始终觊觎着缪勒的地位,而缪勒也小心翼翼的防范着这个危险的朋友。
麦兴格在对待自己时使用一种不自然的官式的礼貌,会对自己鞠躬,并且称呼自己的全部官衔。但这只是一种表象。舒伦堡清楚地记得,不久前,艾斯曼的任务出了一点问题,他请求自己的庇护。而自己也同意了。因为他们两个都清楚的知道,虽然艾斯曼曾经是缪勒的副官,也是他的得力助手,但是一旦出现失误,缪勒绝不会对艾斯曼轻饶一分的。
但这件事偏偏被麦兴格知道了。他立刻威胁说要将这件事报告给海德里希。虽然笃定海德里希不会为此惩罚自己,但被人威胁的感觉并不好。于是舒伦堡一边和麦兴格周旋着,一边从华沙方面搜集到一大堆关于麦兴格的文件,每一份都足以证明他有说不尽的□和贪污,再经过精心的润色,麦兴格就完全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人性的人。
这些资料,舒伦堡统统送交给了缪勒,并且告诉他这些资料是通过E科的情报部门发现的。于是一连串的调查工作就此展开。麦兴格的罪状便一一浮出水面。以至于希姆莱下令军法审判麦兴格,并命令立刻枪毙他。
但是就在这些手续进行的阶段,海德里希干预了这件事。他挽救了麦兴格的性命。他对希姆莱声称,麦兴格了解的事情太多,绝不能加以审判,以免他说出什么。同时他阻止了枪毙的命令,麦兴格因此获救。舒伦堡始终不明白海德里希为什么要救下这么一个家伙。当然他也不可能去询问海德里希。只能猜测这是后者给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警告,警告自己不要在他面前耍小聪明。
但这件事后,麦兴格是不能再留在柏林了,于是他被派往东京担任警务参赞。而舒伦堡和艾斯曼私下聊天时,毒舌的评价麦兴格做参赞唯一的资格,就是在谈话高兴的时候,他能够喝很多的酒,并且连续不断地吸二十枝雪茄。话虽如此,他们也承认麦兴格的警务工作实际上做的相当出色。从1933年开始,他就是缪勒的主要助手。他了解gongchan国际很多的工作概况与斗争方法,协助破获德国gongchandang的许多地下组织。他还了解国际gongchan组织中许多人员及其相互的关系。所以尽管不喜欢他,舒伦堡还是让自己做出礼貌的姿态,彬彬有礼的和他交谈。
“您是个聪明人,E科长。”麦兴格从不叫舒伦堡的姓或名,他总是叫舒伦堡的头衔,“除了局长,我见过的人里您算是顶聪明的一个,海因里希某些方面都比不上您。”
“您太夸奖我了。”舒伦堡淡淡的笑着,带着很强的距离感。
“我说的可是真话。您这一手可真够狠的。我不过是说要报告局长,您就差点让领袖先生枪毙我。您怎么不想想,您是局长的心肝宝贝,他怎么会舍得惩罚您?”麦兴格大大咧咧的喝了口啤酒,苦着脸对舒伦堡笑笑,“您害得我去东京那个满是黄皮猴子的地方,连口正经的啤酒都要喝不上了。”
“让您喝不上啤酒,那还真是抱歉。”舒伦堡这么说着,嘴角还是带着淡然的微笑。
“呵呵,您是大学生,说话文雅。我就不喜欢说话这么拐弯抹角。我就一句,栽在您手里,是我自己技不如人,我认栽。”麦兴格咕咚咚又灌了一口啤酒,“您说您需要我监视那个理查德佐尔格是吗?”
“是的,麦兴格先生。”
“我会对他做一个全面调查,您希望我和您怎么联系?我想还是用电话吧。”
一般人可能会说,电话报告消息太容易被监听,然后便会泄露。但是麦兴格和缪勒的通话,舒伦堡敢担保没人能弄懂。他们经常用的是一种极其浓重的巴伐利亚土话,以至于自己听起来像听天书。但这无疑是一道极有效的密语,防止了他人的窃听。
将佐尔格的事情忙完,舒伦堡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已经到了12月,纷飞的白雪带来了属于圣诞的气氛。或许是因为要过圣诞的原因,海德里希对自己的态度温柔了很多,要求自己不得加班到深夜,有一次甚至陪着自己去医院检查在温莎计划中受的伤。而自己,再也没有像过去一样轻易的沉溺在这种危险的温柔中,要知道,它可能会是致命的。
进入了12月,意大利对希腊的进攻愈加糟不可言。到了10月30日,意大利的攻势就已经被迫停顿。墨索里尼很自然的迁怒于他的将军们,尤其是巴多格里奥元帅,他曾经劝阻过墨索里尼不要做无谓的冒险。在11月间,意大利又吃了一个大败仗,于是巴多格里奥变成了统治者的敌人和卖国贼。12月6日,卡伐利罗受命接替了他的职位。
而意大利在北非的局势同样不令人乐观。12月10日意军在北非的西迪拜拉尼附近又遭受到了惨重的失败。现在格拉齐亚尼元帅已经开始向德国要求提供飞机了。墨索里尼要求德国派遣两个装甲师到利比亚去。因为拜尔迪、德尔纳和托布鲁克都即将相继沦陷。
这个时候,隆美尔正在维也纳休假,他已经休了一个星期的假期,而剩下的假期足够他和家人一起度过圣诞节。他很高兴自己可以陪陪妻子露西和儿子曼弗雷德。曼弗雷德隆美尔这时已经十二岁了,他的拉丁文成绩很好,可数学仅仅得了个“满意”。他现在正高高兴兴的喂着自己的兔子吃莴苣。虽然父亲很少回家让他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但是现在见到父亲,他还是显得格外亲热。
而隆美尔正在读一封来自希姆莱副官沃尔夫的信,在今年的五月份,他曾写信给沃尔夫,询问露西的叔叔,天主教牧师爱德蒙诺斯克兹尼西尔斯基的下落。在进攻波兰时,他曾经去拜访过他。但后来这位牧师便毫无下落地失踪了。而现在,这封来自党卫队的措辞很冷淡:“隆美尔将军,我们遗憾的通知您,有关牧师的情况杳无音信,他很可能已沦为莫测的战争的牺牲品,或者死于严酷的寒冬了。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隆美尔遗憾而悲伤的折起信纸。他不知道,事实上,这位牧师和成千上万的波兰知识分子一样,被党卫队的“特遣部队”杀害了。这种恐怖行为隆美尔直到四年之后才知晓。
就在这时,电话铃响了。没过几分钟,露西一脸严肃的将话筒递给了隆美尔,从她那不佳的脸色中隆美尔能判断这电话没什么好消息,至少对她而言。果然,他被要求立刻返回装甲师,而他的部队正开往波尔多。这样他就无法和家人共度圣诞节了,难怪露西会不高兴。
“很抱歉,露西。对了,帮我把这个寄给鲁道夫,这是要送给元首的。”隆美尔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匆匆将一本类似影集的特大型的书递给露西。它的封面是用红色皮革装订的,还印着烫金的鹰徽。这是隆美尔在法国指挥战斗时的战争日记,他把它整理成了一本带图画的连续记事。施蒙特私下建议他把这个送给元首,并且保证元首会因此而喜悦。“况且你也需要巩固你在元首心中的地位。要知道,如果你只能在大本营交一个朋友,那毫无疑问,元首是最好的选择。里宾特洛甫就是一个例子。”施蒙特如是说。
事实证明,收到礼物的元首也的确很为隆美尔的聪明而感到欣慰,当然,也可能他只是单纯的因为收到隆美尔的礼物而高兴。总之,在波多尔的时候,隆美尔收到了元首的回信:“亲爱的埃尔温,说真的,你该为你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我也为你而感到骄傲。”
于是怀揣着这封信,隆美尔在部队里度过了一个兴奋的圣诞节。而这个时候,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在日记中已经把奥托计划改成了一个将要载入史册的完全定型的名字——巴巴罗萨计划。但是远在法国的隆美尔并不知道这个计划,他也不知道,就在新的一年里,他即将踏上让他名震世界的宿命之地——北非。
作者有话要说:啊,狐狸马上要去北非了,蒙蒂,我争取让你赶快出来,奥金莱克神马的赶紧起开。北非是狐狸的战场,也是你和高忠犬PK的舞台啊!呃,我到底在说些什么?难道我这是兴奋了吗?
宿命的开始
1941年的2月初,柏林的街头弥漫着盎然的春意。消融的冰雪让每个人的心情都由衷的好了起来,妇女们纷纷换上了美丽的春装,开始在电影院和剧院进进出出。而新上映的电影恰恰满足了她们的需要。
“真是一部史上最宏大的电影纪录片。它充分记录了我们优秀的战士是如何在法国取得成功的。”一位年轻的小姐一字一顿的念出了新的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
“再现真正的‘魔鬼之师’,那令法国人闻风丧胆的速度。”她的同伴也在念着。
“我们去看看吧,《西线的胜利》,一定很好看。”不止是女人们,男人也一样抵御不了诱惑。这就是战争,一个独具魅力的魔鬼。让你在遭遇时痛哭流涕,渴望逃离,却在远离时格外渴望体验那种濒临死亡的刺激。
于是整个柏林就出现了人群蜂拥至电影院,观看《西线的胜利》的盛况。这不仅是经济部长丰克喜欢看到的场景,也是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杰作。因为他亲手塑造了一个偶像,听着隆美尔的名字响彻大街小巷,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如果可以,他真想让元首也分享一下自己的成就感。
不过元首可没心情去电影院静下心看电影,哪怕里面的主角是自己宠爱的小狐狸。他现在正因为意大利的愚蠢而忙的焦头烂额。
自去年起,他不曾给意大利派遣装甲师,只是把空军中队派往地中海,以防意大利军队惨败,从而由侧面影响德国的战略。他不理会墨索里尼要求援助的呼声,坚持要他尝尝自作自受的苦果。但是到了今年的1月19日,拜尔迪陷落了,就在同一天,利比亚东北部的重要军港托布鲁克也被英军包围。
直到这时,元首才决定在这个月向利比亚派出一支小规模的装甲部队。在伯希特斯加登召开的会议上,墨索里尼接受了这项建议。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消息的影响,意大利在利比亚的崩溃速度加快了。1月22日,在德军开往非洲之前,托布鲁克就向英国投降了。这是一场灾难,第五轻装甲师指挥官汉斯巴隆冯丰克少将报告说:无论如何必须挑选一支阻击部队帮助意大利人守住利比亚西北部的重要港口黎波里。
总参部于是授意丰克少将去利比亚探明当地形势,这位杰出的守旧派贵族在考察完毕后亲自向元首说明:原计划派遣的军队太少了,根本不能挽救利比亚的局势。这个观点让元首大为震惊,他凭借本能立刻做出了反应。
他的第一个本能是必须派出一支更大规模的德国部队前往非洲。他在2月3日向凯特尔和布劳希奇解释说:“英国军队经过长期的推进之后,在人力和物资方面肯定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果他们碰到精神饱满和装备精良的我们的部队,就会处于一种截然不同的混乱状态。”在这种想法的主导下,他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的阻击部队第五轻装甲师动身后,立即派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
元首的第二个反应便是丰克将军对北非局势过分悲观,很明显,意大利军队的崩溃影响了他的情绪。而意大利人的特点元首自认为再了解不过。他们没有多少战斗力,却还嫉妒德军的表现,在墨索里尼看来,如果德军能穿上意大利军服去作战,那就太完美了。所以丰克是不能再用了,需要另找一位有名望的将军指挥第五轻装甲师,他最终选定了在法国战役中担任第五装甲师第十五装甲团团长的琼汉尼斯施特莱彻。
同时,他还需要一位可以全面指挥这次远征的军指挥官。于是元首要求布劳希奇向他推荐人选。而布劳希奇给出的答案也相当有意思——冯曼施坦因和埃尔温隆美尔。
当后来哈尔德得知布劳希奇的推荐时,他不禁暗赞布劳希奇真是只老狐狸。要知道,曼施坦因为了提交进攻法国的计划,和总参部闹得不可开交。要不是有伦德施泰特罩着,恐怕早就被整的半死了。虽然进攻法国的计划成了功,但在传统军官眼里,曼施坦因这个“总参部优秀的大脑”早就不算自己人了。而隆美尔,他压根就不是总参部的人。但偏偏元首对这两个将军重视的不得了。所以早就憋着气的布劳希奇索性就把北非这块费力不讨好的地方扔个了这两个看着就心烦的家伙,让他们到北非大沙漠里去吃沙子吧。
而元首却在反复思考究竟派谁去。施蒙特一连几天都看见他在白纸上写着曼施坦因和隆美尔的名字,握着一支笔圈圈点点。施蒙特耐心的等了很久,才终于看见了历史性的一刻——元首的笔在隆美尔的名字上轻轻一圈,决定了北非战场指挥官的人选。
“这可不是我偏心。曼施坦因固然很好,但他并不是一个很能吃苦的人,毕竟他是贵族娇生惯养出来的。而埃尔温懂得怎样激励部下,他聪明,肯吃苦。对于一支在特别艰苦气候条件下战斗的军队——无论北非还是北极,这是绝对必要的”。元首很难得的对施蒙特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如此选择。当时,所有的人,包括元首和施蒙特,都没有想到,隆美尔一生的辉煌竟然就被这轻轻的一笔铸就而成。
而这个时候,古德里安正在提心吊胆中,他已经这么心神不宁三个月了。去年十一月,他的新参谋长李本斯坦中校和作战处处长拜尔林少校,都奉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的电召,出席一次新的会议,在这次军事会议当中他们才第一次听到所谓的巴巴罗萨计划,当然,那个时候它还叫奥托计划。当会议结束以后,他们把一张苏联地图铺在古德里安面前,后者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要知道,元首曾在和他聊天时痛骂过1914年决定德国政策的领袖人物们,说他们没有能够避免两面作战。可是今天,对英的战争尚未结束,元首怎么就突然想起来对苏联开辟第二战场呢?
“没有关系的,将军。”李本斯坦中校显然在会议席上被说服了,“不会有问题的。哈尔德大将已经计算出了结果,只要八到十个星期,我们就能击败苏联。”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