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烟云-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岚巍D训来禾斓氖保薹馑拇笸鸲级街埃前赘拿础H羰怯腥私裉焯骐奚绷颂锍兴茫蕹炅怂墓Γ魈祀蘧筒恍枰绦飞卑猜簧搅嗣矗俊保ㄗ�2)
  “臣,尊旨!”杨国忠没想到事情进行得比自己预计还顺利,又惊又喜,拱手领命。
  李隆基却觉得不放心,略加思索,继续说道:“王明允这么善战,又这么年青,只做一个大宛都督,的确屈才了。封常清如今戴罪立功,不宜再兼任安西都护府大都督之外的其他职务了。这安西节度府支度使的实职,就授予王明允吧!”
  一语说出,满朝文武皆惊。节度府支度使,负责掌管大军粮饷辎重,权力仅次于节度使。按照惯例,这个职位通常由节度使本人兼任,或者由节度副使暂领。李隆基把支度使的职位给了王洵,又特地点出了封常清戴罪立功的身份,实际上等于变相指明了,准备让王洵做安西节度使的第一顺位接任者。
  这个封赏,的确有些太重了!也彻底打乱了杨国忠事先从西域调兵回京师的谋划。因此,非但太子李亨和高力士陆续出言奉劝李隆基施恩切忌过厚,杨系官员,也纷纷开口,认为以长久计,不宜将少年人一下子捧得太高,以免其日后强极而折。
  不到二十岁就实授节度副使,的确有拔苗助长之嫌。李隆基心情好时,非常乐于听从臣子们的忠谏。思索了片刻,点头收回成命,“也罢,朕亦不希望他日后真的赏无可赏。安西节度府支度使还是由封常清自己兼着,待朕心中有了更合适人选再任命。新设的安西采访使一职,便实授于王明允吧!至于爵位,他曾祖那一辈是开国侯,朕亦封其为郡侯。希望他能像其曾祖一样,为大唐鞠躬尽瘁。”(注3)
  注1:唐代民间,已经有剑侠故事流传。据说能千里飞剑,追杀敌人,取其首级。
  注2:田承嗣。安禄山麾下悍将,骁勇善战,为人奸诈。晚唐藩镇割据的始作俑者。
  注3:采访使,是安史之乱前后,大唐新设的职位。兼管军民,地位仅次于正副节度使。
  第二章 霓裳 (三 下)
  采访使全称为采访处置使,初设于开元二十二年,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纠正刑狱。开始时并没有领兵之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访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官员们对这个位置的争夺也越来越剧烈。在很多军镇,往往节度使会用尽各种手段,亲自兼任采访使一职。如安禄山,早在天宝九年,就通过贿赂李林甫以重金,兼领了河北采访使。
  之后其他各镇节度纷纷派人入京活动,李林甫不好厚此薄彼,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几大节镇都兼了采访处置使,导致这个职位彻底名存实亡。待到了渔阳笳鼓声起,朝廷才猛然醒悟到,是中枢失去对边镇百官监察之权,才导致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的势力一路坐大。故而,下旨重新将采访使一职从节度使手中剖离出来,归为中央直属。
  前后经历了这番波折,如今的采访使之职,已经与当年初设时截然不同。非但有权监察地方官吏,越过节度使,直接向中央递送奏折。还可以根据地方上的实际防务情况,招募青壮进行训练,以备不时之需。
  总之,这个职位级别不算太高,权力却非常实在,及其适合王洵这种深得皇帝宠信的后起之秀。群臣们本来还觉得封赏过重,但看到御案后那张充斥着病态红晕的面孔,忍了忍,纷纷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杨国忠暗自得意,偷偷地向自家党羽使了个眼色。立即,朝堂上阿谀奉承之词大盛,官员们以御史郑昂为首,纷纷开口赞叹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处事公道得当。
  李隆基心里很是受用,挥了挥手,非常大方地放权,“至于其他几人的官职,你等下去拟个章程吧。越是值此艰难时刻,也要厚待肯为国出力者,莫寒了将士们的心!”
  “陛下圣明!”
  “陛下高瞻远瞩!”
  四下里又响起了一片颂扬之声。特别是杨国忠一系的官员,个个挺胸抬头,扬眉吐气。两相对照,太子李亨以及平素跟他走得近的几位官员,脸上的表情便有些尴尬了。杨国忠一大早上突然把西域战事情况提出来,肯定暗藏着什么不良居心。大伙即便一时瞧不破,至少也应该本着“凡对手赞成的事情,我方必要阻挠”的态度运作,才不至于令局面越来越被动。
  可皇帝陛下难得高兴一回,他们实在不该也不敢怫了圣意。正急得百爪挠心之际,又听中书舍人宋昱朗声奏道:“陛下厚待之恩,臣与臣弟纵粉身碎骨,也难以回报其中万一。眼下渔阳贼势头猖狂,臣愿意为臣弟请缨,调往河南战场,与各路反贼一决雌雄。”
  “微臣亦愿意保举臣弟,去河南战场为国杀贼!”宇文德紧随宋昱身后,向皇帝陛下大表忠心。
  “嗯……”李隆基微笑着沉吟,目光中流露出几分嘉许。自打封常清连战皆北的消息传回长安之后,那些平素里飞扬跋扈的将领们装病的装病,告老的告老,个个畏敌如虎。即便是哥舒翰这种百战之身,在奉命去组织潼关防线时,也是形容枯槁,仿佛随时都会病死的模样。这令大唐天子李隆基很失望,觉得自己平素非但信任错了人,而且连识别贤愚的眼光也没有了。唯独今天,事实再度证明,他还是当年那个见识高远,目光独到的李三郎!
  见李隆基心意松动,杨国忠决定趁热打铁,“陛下,微臣窃以为,河南各地承平日久。不但缺乏耐战之兵,亦缺乏堪战之将。所以日前才被贼人侥幸得了先手!若是能从西域调些少壮将领过去,非但可以充实高、封两为将军麾下的力量,而且能借助他们的大胜之威,激励我军士气。”
  “右相之言极是!臣附议。”
  “臣亦以为右相之言极有道理!”
  几名平素就跟杨国忠眉来眼去的官员,纷纷开口帮腔,认为杨国忠分析得恰如其分。
  其他各派系官员虽然不喜欢杨国忠的为人与做派,心里却也明白,封常清等人之所以在河南前线被安禄山打得溃不成军,除了士卒皆为临时招募之外,其中一个很大原因便是,封常清的左膀右臂此刻都留在安西准备对付大食人,导致他猛虎难敌群狼。因此谁也不便开口反对,低下头,静静地等着皇帝陛下的决定。
  见事态再发展下去,杨国忠一伙就要如愿以偿,太子李亨终于按捺不住。轻轻咳嗽了一声,缓步出列,“儿臣以为,右相之言大谬。宋武和宇文至两位将军虽然勇猛,但毕竟远在数千里之外。即便奉命东返,恐怕也是远水难解近渴。况且西域各地初定,急需忠臣良将坐镇。若是陛下将宋武和宇文将军抽调回来,大宛都督王洵必然孤掌难鸣。万一被大食人寻到可趁之机,将士们的血可就白流了!”
  “嗯……,皇儿的话,很有道理!杨卿和宋卿的话,亦是老城谋国之言。”已经过了古稀之岁的李隆基,远不如其年青时果断。看了看太子李亨,又看了看杨国忠等人,一时间,居然说出了句模棱两可的结论。
  两方都有道理,等同于两方都没道理。众臣子心里嘀咕,嘴巴上却不敢表达出半分不屑。李隆基自己也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又笑了笑,缓缓地说道:“前日不是有消息说,大食国正在内乱当中么?既然是内乱,想必暂时无力图谋西域。留几个守成之将在那边,把几个少年才俊先调回中原来,其实未尝不可!”
  “陛下圣明。臣正是考虑到此点,才敢建议陛下从安西军抽调兵马……”杨国忠立刻躬身,称赞李隆基深谋远虑。
  话才说了一半儿,却又被李隆基笑着打断,“不急,杨卿太心急了。朕的话还没说完呢!西域那边,八月就开始下雪。到了九十月份,道路基本上已经无法通行。想调大宛都护府的精兵回来,恐怕不易!”
  这回,没人再敢接他的茬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年迈的皇帝陛下,此刻肚子里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李隆基见群臣都做洗耳恭听状,换了几口气,又斟酌着说道:“但从长安到疏勒,多派几波人去传令的话,应该还是能把军令传到的。把李嗣业、段秀实、周啸风、李元钦等人先速速召回来吧,朕不能干看着乱军日日坐大。待他们都赶回来了,想必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个也没有了继续按兵不动的借口!”
  “臣,遵旨!”杨国忠等人躬身领命,倒退着走回自己的位置。把安西军的宿将招回来与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一道对付贼军,的确是一步好棋。但责怪高、封二人按兵不动,则有些过于严苛了。从虎牢关一路败到弘农,官军已经呈现了崩溃的迹象。若不是封常清处置得当,及时收拢了大部分残兵败将归队,此刻叛贼的旗帜早就插到潼关之下了。
  然而没有涉及到自身利益,谁也不会冒着被皇帝处分的风险,替封常清辩解。谁让他当初为了宽慰皇帝陛下的心思,把话说得那么满呢。什么数月之内,必献安禄山人头于阙下。什么虎牢乃金池汤城,叛军必将铩羽而归。也不想想,中原各地的驻军,有几成满额?一年到头训练过几天?!结果呢,一世英名,全毁在河南战场了不是?!连当年提着脑袋换回来的官爵,都变成了暂摄,随时都会因为表现不佳而被剥夺。
  “没遇到对手之前,个个都号称骁勇善战!”李隆基却依旧觉得气不顺,脸色由兴奋迅速转向恼怒,“平素虚报战功,贪污军饷,也就算了。朕知道他们日子过得清苦,不跟他们计较。该到替朕效力之时,却一个个畏敌如虎。还不如几个初出茅庐的年青人有胆色。那王明允当初请命出巡,身边不也只有六百多临时拼凑起来的兵马么?怎么就能替朕横扫整个药刹水。若是非要兵强马壮,器械粮草无忧才会打仗,朕自己去就是了,要尔等何用?”
  他越说越失望,越说越生气,愈发觉得高仙芝和封常清等人行止可疑。太子李亨从来没胆子对父亲直言勇谏,杨国忠亦不是个有担当的宰相,至于高力士,因为边令诚被赶出安西军的缘故,跟封常清之间的关系大不如前,也懒得替其出头。一时间,高、封二人的形象迅速坠落,从百战名将,直接变成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的懦夫与废物。
  “下旨给高仙芝、封常清。让他十日之内,必须对叛军做出有效反击。否则,休怪朕不念旧情!”在众人都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大唐天子李隆基终于走向了极端,“传令哥舒翰,整军备战,一旦发现有人敢与安禄山暗通款曲,准他主动出击,无论是那个,都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杀了再说!朕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第二章 霓裳 (四 上)
  “下旨给郭子仪,命他在本月之内,必须拿下井陉关。趁安禄山、史思明两贼无暇北顾之机,一举拿下他们的老巢!”
  “下旨给河北各地从贼官员,朕知道他们先前是被逼无奈,准许他们戴罪立功。凡向王师献城归降者,皆既往不咎。如果属吏能杀其官长献城,朕则以其官长原职授之。如有人能擒拿安禄山、史思明二人的死党或者家眷,皆封侯!”
  “下旨给山南东道和淮南道治下各州郡,着令地方官员自组团练防贼。如再有闻贼兵旗鼓而先逃者,定斩不赦!”
  “下旨给程千里……”
  “下旨给边令诚……”
  空旷冰冷的金銮殿上,李隆基的咆哮在四下回荡。
  “乱命,全是乱命,这不是把前线将士和地方官员们往叛贼那边逼么?”太子太傅陈希烈不忍心看皇帝陛下继续胡折腾,侧过头,偷偷给杨国忠使眼色。杨国忠却眼观鼻,鼻观心,根本不肯舍身往李隆基的刀尖上撞!
  “果然是既没宰相之才干,又没宰相之担当!”反复几次暗示都没得到回应,陈希烈心中暗自叹气。当年老左相贺知章点评朝中人物,曾经亲口说过,李林甫有宰相之才,没宰相之德,所以必然会给其继任者留下一堆难以收拾的烂摊子。而杨国忠,则是‘既没宰相之才,又没宰相之德!’一旦身居高位,必然给大唐带来灾难。
  当时陈希烈正跟杨国忠交好,还偷偷笑过贺知章是“自家失意肚子里犯酸”,如今回想起来,贺老夫子当年眼光是何等的独到!!
  明白不能指望杨国忠出面劝皇帝陛下收回成命。素有琉璃球之名的陈希烈只得自己硬着头皮出列,冲着脸色已经发黑的李隆基轻轻拱手,“陛下,臣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说!绕那么大弯子做什么?朕什么时候降罪过敢谏之臣来!”李隆基停止咆哮,皱着眉头瞪了陈希烈一眼,没好气地命令。
  “臣遵旨”陈希烈心里一紧,说话愈发小心翼翼,“臣曾经听闻民间有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今我大唐之疾,乃偶感风寒。虽然来势汹汹,却未必威胁腹心。所以这用药么,也切忌过猛。否则……”
  “否则什么,没有否则!”李隆基根本听不进去,咆哮着打断。“朕倒是想慢慢地梳理,可老天会给朕那么多时间么?一旦朕哪天无法视事了,就凭他们……”
  伸手指向杨国忠,他的咆哮转为冷笑,“你看看他这模样,像个能任事的宰相么?”
  “陛下息怒,臣确实无能,甘领责罚!”杨国忠又气又怕,躬下身躯,肚子里边偷偷地把陈希烈的祖宗八代骂了个遍。“你个祖上不积德的琉璃球,自己当好人,却把祸水往老子身上引。老子招你了还是惹你了?值得你下如此毒手?!”
  有人倒霉,就有人幸灾乐祸。可还没等笑意从嘴角消失掉,李隆基已经调转了指责目标,“还有他。朕的太子殿下。你看看,他像个可堪托付大业的人么?”
  “父皇,儿臣有负父皇之厚望,请父皇治罪!”正在暗地里偷笑的太子李亨被打了措手不及,双膝跪倒,以头触地。
  “跪,就知道跪。”李隆基最恨男人没骨头,抓起御书案上的奏折,一股脑地砸了下去。“明日安禄山杀到长安来了,你也这么跪着迎他?咱们陇右李氏,怎出了你这没,没担当的东,东西!”
  一口气上不来,年过七旬的老皇帝踉跄数步,跌扶于书案边缘。骠骑大将军高力士赶紧冲上去,双手紧紧抱住他的腰,同时大声命人去传太医。群臣也蜂拥上前,围着御书案哭喊召唤。乱哄哄闹了好一阵儿,老皇帝在高力士的怀里慢慢睁开眼睛,四下扫视了一圈,然后又失望的摇头,“你们这些废物,但凡有一个像姚崇、宋璟,时局也不至于糜烂至此啊!”
  姚崇、宋璟都是开元年间的宰相,正直廉洁、能力与品德兼备。但二人年龄都比李隆基大得多,因此在任没多长时间,便先后撒手西去了。随后张九龄接替了宋璟,虽然一样正直廉洁,却已经压制不住李氏宗族势力。没几年,便被李林甫取代,在贬谪任所郁郁而终。
  群臣不敢自辩,纷纷俯首注视靴子尖儿。李隆基又叹了口气,摇头说道:“也罢,朕享国四十余年,把一片混乱的大唐,带到如今这个地步,虽然未能做到善始善终,死后也足以去面对列祖列宗了。至于你们……”他又看了李亨一眼,目光中带着无法掩饰的失望,“但愿儿孙自有儿孙福吧。好自为之!散朝。元一,扶我回寝宫!”
  “散朝!”随着高力士刻意拖长了的呼喊,压在众人头顶上的阴云终于散去。杨国忠、李亨、宋昱、陈希烈等人擦了擦头上的冷汗,各自起身告退。
  谁也不想跟其他人多废话,谁都认为局势糜烂的责任不在自己。至于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眼前危难,却是谁也拿不出个恰当方案来。
  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大伙就只能暂且各回各家了。范阳笳鼓响起以来第一次,早朝时间不到正午便结束了。没达到从西域调遣兵将壮大自身力量的目的,却平白送了王洵等人一场富贵,杨国忠当然无法甘心。走出皇宫没几步,眼珠突然一转,低声冲替自己驾车的护卫命令,“转头,去虢国夫人府!”
  “是,大人!”侍卫已经习惯了杨国忠没事有事便往其妹妹家跑,答应一声,安排车队调转了方向。车轮在落满积雪的街道上滚动,不多时,已经来到曲江池畔。杨国忠在虢国夫人门口下了车,从门口家丁嘴里,得知妻子裴柔也在,正跟妹妹一道于后花园中赏雪,便制止了下人的通报,迈动脚步,轻车熟路地往后院走去。
  因为同是女人的缘故,裴柔跟杨玉瑶有很多话说。隔着老远,杨国忠便能听见她们的笑声。
  姑嫂两个的笑声不带任何负担,被寒风一阵阵送入杨国忠的耳朵。顶着缤纷雪沫,杨国忠忽然觉得心中好生温暖。
  能每天听到这样的笑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值得了。缓缓地停住脚步,他有些舍不得打破眼前的宁静。
  第二章 霓裳 (四 下)
  正在挣扎徘徊之际,杨玉瑶已经发现了他。 缓缓起身迎上前,脸上的笑容如雪后的阳光。“哥哥是来接嫂子回府么?都老夫老妻了,居然还是片刻都离开不得!”
  都不知道多少年没被妹妹亲亲热热地开玩笑了,杨国忠不由得老脸一红,侧开头,尽量不与杨玉瑶的目光相对,“下,下雪。路上很滑,我听人说你嫂子在这儿,就顺路带着车队过来看看。”
  他的妻子裴柔也被小姑笑得两颊发热,低着头走上前,伸手替杨国忠拂掉肩膀上的雪粒儿,嗔怪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甜蜜,“看你,大老远的,往这么边跑做什么?我又不是住在这里不回去了?今天怎么散朝这般早!”
  “是啊,散得早,散得早!”杨国忠无法直说自己来妹妹家的目的,支吾着回应。“陛下,陛下发脾气了。大发雷霆!所以早朝只开了一半儿!”
  “是因为妾身叫你辞官的事情么?”裴柔胆子很小,当即脸色发白,手指揪住杨国忠的衣袖死死不放,“他怪罪你没有。都怨我,都怨我,给你帮不上忙便是了,偏偏还要添乱!”
  “不是,不是因为你!真的不是,女人家,别瞎猜!”闻听此言,杨国忠简直恨不得自己今天压根儿没有进妹妹的家门。伸手将裴柔的胳膊推开,胡乱地搪塞。
  “那是因为什么?他们没又找你麻烦吧?!”
  “没有,没有!”杨国忠越说心里越乱,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甚是好看。
  杨玉瑶是何等的机灵,早就从哥哥的言语里听出事情不对。脸上的笑容登时凝结成冰,“恐怕,宰相大人根本没舍得递辞呈吧!嫂子,你白担心了!”
  “我,我哪里来得及!”杨国忠被刺得恼羞成怒,跺着脚,冲着虢国夫人怒吼,“我倒是想全身而退。这次第,我退得下来么?!他们都想拿我当晁错,恨不得把我立刻绑了交给安禄山。陛下也是个急性子,逼着我一天就把叛乱平定下去。我,我现在就是张大馅饼,上面压,下面挤。回到家也不得安生,早晚,早晚死了,你们大伙就都开心了!”(注1)
  裴氏夫人不敢跟自家丈夫顶撞,脸上却写满了失望,。虢国夫人可是从来不在乎哥哥的颜面,当即撇了撇嘴,冷笑着回敬道:“唉吆,谋害当朝宰相,那是要抄家灭族的罪名。我这个弱女子可担待不起。你急流勇退也好,舍不得富贵继续苦撑也罢,都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只是难得见嫂子高兴,顺便替她问一句罢了!”
  “我这么辛苦,又是为了谁?!”杨国忠又是惭愧,又是委屈,把刚才心中那点儿温暖全都给忘得一干二净,“我还不是为了杨家,为了你们!激流勇退,说得轻松。我在这儿,人家还终日在背地里磨刀呢,我退了,还不是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
  虢国夫人对杨国忠彻底绝望,耸了耸肩膀,大声冷笑,“哈哈哈哈,为了我们,你可真好意思说得出口?我想过这种日子了?每天周旋在不同的男人之间,哪个都恨不得立刻把你衣服剥光。这种日子,和青楼里迎来送往有什么区别?!我就那么下贱?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就甘心跑到长安城里来,当一个头牌红姑?!”
  杨国忠也不是个善茬,立刻冷笑着反击,“不到长安,你在裴家,又能好多少。还不是被那没牙的老家伙,半夜里摸上床来任意揉捏?!”
  兄妹两个你一言,我一语,谁也没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曾经做过娼妓的裴柔听得脸色煞白,“噗通”一声跪倒在雪地上,一边哭,一边低声劝道,“别说了,你们都别说了。是我不好,是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让郎君左右为难!我错了,都怪我,都怪我还不行么?!呜呜呜,呜呜呜”
  “根本不关你的事!”杨国忠侧过头,冲着妻子大吼。看到地上冰冷的积雪,心中又猛然一痛。迅速蹲下身子,将妻子拦腰抱起,“别哭,咱们这就走,这就走。我们杨家起点低,想要出人头地,当然付出的代价要多些。可我也没让她白白付出,自打当了宰相之后,有什么事情不是由着她们几个的性子来?”
  “那还不是因为心里内疚?!”虢国夫人两眼通红,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三个妹妹,一个被你送给了糟老头子,另外两个……”
  “别说了,别说了。玉瑶,算嫂子求你!大郎,你也少说两句。都在气头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