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8·23炮击金门-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案,而将其过分荒谬之点予以评论,其他则保留下次会议再予以全面回
答。如果美方不提具体意见而又急于要知道我方意见,我方亦可使用这一
发言要点,并将预定方案提出。
如第一次会谈为纯技术性事务作安排,双方只作一般接触,则发言要
点第一段稍加发展,可作你在第一次会谈时的底稿。
如何,请酌办。
周恩来
一九五八年九月九日
怀揣锦囊,踏上征程的王炳南感到心中愈加坚实有底。
王炳南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但实际上,早在三十年代,他的外交生涯便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交往,并非始自它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后,而是于抗日战争时期就有所接触。
1938年,为了适应宣传党的抗日政策的需要,成立了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南方局外事组,王炳南任组长。在重庆,小组的工作任务是争取国际援助,重点对象为美国。遵照周恩来的指示要求,王炳南小组广泛联络,深交朋友,工作活跃而富有成效,与美国驻华大使高斯、参赞范宣德交往频繁,同戴维斯、谢伟思兄弟等美国使馆一批年轻的外交官,结为好友,并同富有正义感、诚实直言的美国远东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建立了互相尊重、信任友好的关系。王炳南的得意之笔是,外事组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实现了打破国民党封锁、组织美国新闻记者访问延安,实现了以包瑞德上校率领的美军观察组长驻延安。他们向世界大量报道了受到人民拥护、积极抗日的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向美国政府正确报告了中国局势,反映了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消极抗日。气得蒋介石大发雷霆,臭骂国民党庞大的宣传机构竟远不如共产党的一个小组。他怒气冲冲写了个条子给国民党宣传部,说尔等既无天才,又不学习,以致在宣传上处处落后于共产党,奈何,奈何!有方可医否?
抗战结束,为防止国共两党发生内战,促成中国成立联合政府,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使华。王炳南作为周恩来的主要助手之一,直接参与了国、共、美三方谈判,同马歇尔将军来往频繁,常向他转达周恩来的意见和信件,并同美新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多有接触。在这段宝贵的经历中,王炳南更真切地了解了美国人的思维、作风和处事方式,学到了同美国政界高层人士谈判打交道的方法技巧。
长期效命周恩来帐下,鞍前马后地奔走工作,王炳南锻炼摔打得深谋沉稳,行事果敢,判断敏捷,随机善辩,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任务,成为党内公认的外交干才之一,深得周恩来的赏识与信任。
贺龙元帅告诉他:中央最先挑选与美谈判人选时,不光你一个,但考虑到你在党内有从事十多年外事工作的经历,大量接触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美国人,比较熟悉他们,因此周总理力荐你担任对美谈判代表,认为你是最佳人选。
万里关山,千钧重担;唇舌交兵,寰宇风雷。王炳南想到自己是代表新中国、代表6亿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去和美国谈判, 这个霸道的大国不愿承认我们,却又不得不正视我们,找我们来对话,内心便升腾起一种无比的自豪感,信心百倍地去迎接这一场特殊的战斗。
美国重新指派的谈判代表为美驻波兰大使雅各布·比姆。
双方代表同驻华沙,会谈地点便自然而然从日内瓦转至华沙。大家免去了奔波劳顿之苦,还节省了不少时间。
其实,会谈地点原本就可以设在华沙的。因倔老汉杜勒斯固执地坚持双方代表只能在中立国见面而作罢。此次会谈地点的变更,可视为美国的一次小小的让步。此刻,成群成批的炮弹正在台湾海峡猛烈爆炸,美国的一只足尖,已经触到了危机漩涡的边沿,情况紧急,为了避免仓促间失足落水,它需要尽快摸清中国的真实意图,会谈地点,便马虎一点了,迁就了中方的方便。
但,在确定会谈的具体场所时,美国仍然锱铢必较,坚守着理念上它自设的虚幻防线,寸土不让。
王炳南刚到华沙,比姆便打来电话。礼貌性地问候之后,比姆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急切心情:密斯特王,你旅途辛苦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但我很想知道何时才能同你见面呢?
王炳南聪明地接过话题:比姆先生,祝你也有一个安静满意的睡眠,明天或者后天,我愿意在中国大使馆恭候你。
比姆立即语塞,他显然对会谈的程式细节和东方的精明智慧缺乏心理准备,以至语言的组织发生障碍,他嗫嚅道:密斯特王,有关事项,请容再议,请容再议。
王炳南笑笑、挂机。他知道,自己出了一道“高难几何”题,比姆答不出,需请示杜勒斯。
过一会儿,比姆又来电话:阁下,很抱歉,我不能到中国使馆去,你一定可以理解的。我建议,会谈能否在瑞士驻华沙使馆举行?因为,日内瓦的经验表明,瑞士是一个热情好客对我们双方也比较方便合适的国家。
杜勒斯果然老奸巨猾步步设防。他所以反对比姆到中国使馆来会谈,仍然是为了避免对外造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种形式的承认。
王炳南灵机一动,再出一个小小的难题,考考比姆,试试对手:比姆先生,贵我两国间事,却跑到人家的使馆去谈,你不觉得多此一举很累人吗?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对等的方法,轮流在贵我两国的大使馆会谈,大家体面方便,何乐不为?
杜勒斯显然已有交待,比姆此番大概是有备而来,他说:No,No,大使先生,我坚持认为在目前我们尚未建立邦交的情况下,你我在瑞士使馆见面是非常合适的。
外交斗争就是如此,有些事涉及原则立场国格主权,必须坚守阵地一步不退。有些事又不能太过较真缺乏灵活,以致影响大局和根本利益。此次会址设于何处,属枝蔓问题,中方并不十分在意,不必与美方纠缠。但,当然,中方也不可听任美方安排摆布。王炳南说:大使先生,你我现在已在第三国的土地上,要想见面,何愁场所,实无必要再到第四国的领地去了,我建议,可请波兰外交部提供会谈会场。
比姆亦知趣,思忖片刻,说声Yes,点头允诺。
会场问题虽获解决,但一番周折业已显示,即将重开的会谈决不会轻松,依然云山雾嶂,关隘重重,突破无期,善果难得。
9月15日下午3时,金厦双方炮兵继续狂轰滥射,万里之遥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正式开场。
华沙市内梅希里维茨基宫, 4张大桌子排成一个长方形,波兰外交部礼宾司长请中美代表团进入会场,双方人员分两边相向而坐,王炳南大使与比姆大使互相点头致意,都在用一种审慎研究观察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新对手。气氛礼貌而冰凉。
四十多岁的比姆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美国职业外交家,沉着、冷静、头脑清晰。和他的前任约翰逊比起来,他显得稍稍呆板,缺乏幽默感,通常脸上没有笑容,讲话讲到激动之处,甚至有些结巴。但他具有学者的风度,文质彬彬,从不使用恶语攻击,像个教授。比姆此时仍是个快乐的单身汉,他直到五十多岁才喜结良缘,据说夫人能干、活跃、善于社交。比姆的好友都说,晚宴上和比姆坐在一起很乏味,但有他的夫人在场便弥补了比姆的不足。华沙会谈之前,比姆有过和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谈判的经历,号称与共产党人打交道的专家。虽然他不擅辞令,不是那种巧舌灵齿的外交家,但也决不是王炳南可以轻视的对手。
王炳南请比姆先发言。
比姆开始用刻板的声调朗读他事先准备好了的厚厚的讲稿。他说:美国要求中国方面停止对金门、马祖几个岛屿的炮击,要求台湾海峡地区立即实现停火;美国承认,中美长期以来对台湾及附近岛屿存在着严重争议,美国并不要求任何一方在这个阶段放弃自己的意见,美国的目的是消除可能被对方视为战争挑衅的行动,否则,军事行动将可能扩大,而美国决不能容忍和坐视与它有“共同防御条约”的盟友的领土被武力夺取;因此,中美当前的共同任务应为立即着手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
言毕。比姆用一个潇洒的动作把讲稿轻轻抛向桌面,非常自信地向王炳南点点头,那意思是在说:OK,该你了!他已完成了杜勒斯交待的任务,不露声色地把美国置于台湾的当然合法的占领者的地位,并把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的责任全部推到了中国方面。
1995年,俄罗斯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费加写道:“长期以来,美国像超凡的西部英雄那样在世界各处打抱不平行侠仗义,它絮絮不休振振有辞地重申自己的行为动因,宣称它所作的一切都是在替天行道。说实在的,美国并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国家,问题在于,他总是在首先违规之后再要求大家来共同遵守某个规则,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把大兵派往全球而同时高唱‘和平’的美国……在诸如国际和区域安全问题上,美国有九十九条道理讲给我们听。而我们只有一条道理告诉美国:如果贵国安分于你们视为天堂的北美洲,我们的星球很可能会更安全更和睦更美好的。”
对世界警察美国的鞭挞揭露真可谓入木三分!
王炳南发言。不用讲稿,语调平静。他说:中国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采取军事行动,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中美之间没有打仗,根本不存在“停火”问题;在金、马问题上,美国无权代表台湾当局讲话,也无权提出停火的建议;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的关键,在于美国军队撤出这个地区。
话不投机半句多。华沙会谈首场戏了无新意。双方达成的唯一协议是:三天之后再见。
三天之后,9月18日,老地方,原班子。
仍是比姆先发言。一上来,他便耸人听闻地宣布:我有一个新的建议。然后,他很有些激动地阐述道:中方除非进行单独和集体的自卫,否则应放弃对金门和马祖使用武力与施行武力威胁。苦果,美方将设法使金门和马祖不被使用于对大陆或其它沿海岛屿进行攻击或挑衅行动。
原来如此。比姆的“新意”新就新在字面上虽不提“停火”了,但实质上讲的还是“停火”,并且,是要在中国大陆和金门、马祖之间,划一条永久停火线。此线既成,中国领土大概亦将被永久割裂矣。
王炳南微笑着告诉自己的谈判对手:大使阁下,你刚才的讲话使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个成语,新瓶装旧酒。你不能企望仅仅更换一个标签,中国就把那杯苦酒喝到肚里去的。
比姆的脸拉得很长,胀得通红,嘴角在不规则地抽动,但他仍然不失外交家应有的风度:王大使,能否告诉我什么样的酒你才会把它喝下去?
王炳南说:我还是希望通过你我的努力,找到一种我们可以共同品尝的好酒。我建议,我们是否可以就下列几点深入讨论,并达成正式协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台湾和澎湖列岛是中国的领土,金门、
马祖等沿海岛屿是中国大陆的内海岛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采取一
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解放中国的这些领土,这是中国的内政,
不容许外国干涉。
2。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保证从台湾、澎湖列岛和台湾海峡撤出它的一切
武装力量。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直接威胁厦门、福州两海口的,为国民
党军队所占据的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必须收复。如果国民党军队愿意
主动地从这些岛屿撤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不予追击。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在收复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以后,将
争取用和平方法解放台湾和澎湖列岛,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避免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解放。
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一致认为,在台湾海峡公
海和公海上空的航行和飞行的自由与安全,必须受到保证。
毛泽东、周恩来为王炳南悉心准备的这份“要点”,立场不变,然字里行间,确诚心诚意想探索出一条绕过险滩恶礁,顺达彼岸的新的航路。其中,“和平解放”的提法最为新鲜醒目。通观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演进发展,此一概念的存在期相当短暂,但却非常重要,为“武力解放”转换到“和平统一”间必不可少的中间链条和过渡式,表明早在五十年代,一个全新的统一中国大思路已在中共领袖们的头脑中萌芽。关于蒋军撤离金、马不予追击和美军撤出台湾海峡暂不攻台的承诺,也都包含了真挚的善意、闪烁着智慧的光点,着实可供任何一位负责任的美国政治家、战略家掩帘深思伏案长考。
比姆与左右助手交头耳语几句,然后,用一句难得的幽默来稀释表情的干涩:非常遗憾,王大使,美国的苦酒你无法下咽,而中国的烈性酒看来我也很难接受……
会谈又陷僵局。
结果并没有出乎意料。中国和美国虽然都在谈论“和平”,但中国要的是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两岸逐步走向统一的“和平”。美国要的是让中国永远保持分裂状态的“和平”。终极目标原本不同,行动起来岂能不南辕北辙。
最后,双方继续在唯一的问题上没有分歧地达成了协议:三天后再谈。
以后的会谈几乎就是“原版”的复制品,每回,王炳南和比姆都是在互相提防和压抑的气氛下,你谈你的,我说我的,无兴而来,不欢而散。中美会谈像一块推不动的巨石,毫无进展。
明知谈不拢,何必白费唾沫耽误功夫?国际谈判桌上,愤起退场拍案罢谈拂袖而去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然而,中美会谈却照旧一次次进行、一版版复制,沥沥拉拉拖泥带水地一谈就是15年,据说,这一奇特罕见反常古怪的历史现象,引起了诸多现代历史学家的兴趣。
1979年,中国退休副外长王炳南飞越太平洋,首次访问美国。20多年前轰动世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的三位对手约翰逊、比姆和卡伯特也已退休,在安享晚年中撰写自己的回忆录,他们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接待了王炳南。当王炳南同他们紧紧握手,微笑着互相审视对方的变化时,都抑制不住激动和兴奋。宾主觥筹交错,往事栩栩,宛若昨日,谁曾想到,昔日谈判桌上唇舌交锋的对手,今日会像故友一样在宴会桌上谈笑风生。四位经历了中美关系史上一场特殊的谈判和斗争,这一切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已成过去,使人有“逝者如斯夫”之叹,但无论王炳南,还是美方的三位,以及整个美国外交界,都颇为一致地认为,中美能够建交,跨入发展关系的新的历史阶段,同过去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及其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给一场劳而无功的马拉松谈判下一个“功莫大焉”的结论,其中丰富的内涵,确实值得史学家们去潜心研究一阵了。
王炳南生前回忆:中美大使级会谈使中美两个大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情况下,有了一个沟通和联系的渠道。两国互不承认,却有会谈关系;没有外交关系,却又派出大使进行长期会谈;双方还可以达成某种协议,创造了协议上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新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使级会谈就是中美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两国关系,甚至比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在某些方面联系得更多。因此,两国虽然隔绝,却是互相了解底细的,这就是中美大使级会谈15年的意义所在。最终,我们在会谈中一再重复的关于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的立场,得到美国政府的承认。尽管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尽管美国政府还在这个问题上枝节横生,但历史的潮流毕竟滚滚向前,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历史证明,这是无可阻挡的。
美国史学家的多篇论著,基本上赞同王炳南的看法,当然,站在美国的角度,也有许多新鲜观点补充,例如,普遍认为:中美不论谈出了什么,而正在进行会谈这件事情本身,对企图不顾一切发动军事冒险的蒋介石有一种制约作用,这种作用在1958年和1962年台湾海峡紧张危机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中美恢复和保持接触,台湾便不敢轻举妄动,从而有效扼制了可能导致世界大战发生的诱因。很多文章引用了美国第三任谈判代表卡伯特对王炳南说过的话:“如果蒋介石想不负责任地行动(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行动),我们两家(中美)就联合起来制止他。”
据说,台湾一些情报高官在美国曾调阅了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整个记录卷宗,他们承认,中共代表始终是坚持了原则的。
我曾设身处地想,台湾看到了卡伯特的讲话,了解了老美的内心想法后,又当作何想?
3
9月29日清晨, 东方的第一线曙色刚刚爬上窗台,蒋介石便和衣而起,来到阳台上,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他一向起居有矩,作息循时,唯今日破例,晨起得格外早。
今天的日程已经排定,他将召开一个规模很大约记者招待会。他喜欢在传媒上曝光亮相,作记者们捕捉的焦点。但,采用记者招待会这种方式却并不多用。可见,今天的事情很是重要,他有许多想法要讲,并希望全世界都能够听到。
侍从轻轻来到身后,手捧着缀有勋章的一级上将军礼服伫立恭候。在台湾,他公开场合通常只着长袍马褂、中山服和军装三种服饰,分别代表了相关活动所具有的普通、重要和重大三个层次。将接见新闻界的活动定性为“重大”,来台后,大概还是头一次。
回到房间,更衣毕,他开始阅读蒋经国为他准备的问答提示,并不时旁批笔录一些今天必须要说的话。他在构思推敲这些话语时,心中不光有台湾海峡彼岸的老对手——毛泽东,还有太平洋彼岸的老盟友———艾森豪威尔。
今天这个记者招待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美国人而召开的。这些天,累积的对美国人的怨尤和恼怒已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他认为,要说索性就公开讲,因为美国人已经讲了许多对台湾不负责任的话,必须给以明确的答复。即使毛泽东躲在一旁看热闹也无妨。非此,怕很难引起华盛顿的震动和重视了。而如果华盛顿总是同他的想法拧着劲,那才是应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只会促成毛泽东扮演那个垂手得利的老渔翁。
上午,台北“总统府”会议厅。他准时出现在百余中外记者面前。
人们看到,尽管他登场之前曾细心装扮了一番:头发梳理得很整齐,已经灰白的唇髭也经过精心修剪,卡叽军服一尘不染笔挺无褶,黑色领带打得非常标准规范,一支钢笔插在口袋上与各种金属饰物一道反射光斑,但仍无法掩饰一个月来的战争风雨对他精神体力的熬煎。他的眼圈发黑,下眼皮由于睡眠不足而显得肿胀,面部肌肉也因操劳过度呈现出松弛状。
始终不变的是他那又高又尖的浙江口音,依然简短有力,亢奋、激越,渲染着老人岩石一样的意志永远不会被任何外在压力所摧垮、所征服。按照他的解释,他所以很少因失败和挫折而气馁,与他备受“古来忠烈”、“总理之大无畏精神”;“耶稣殉难精神”以及“慈母教诲”的激励关系密切,今天,他要让这里的人们继续感受到信仰正气的力量,并通过他们让全世界都知道他的意志准备同一切相违背的东西作坚决的抗争。
首先,他客气地对各位记者先生、女士不辞辛劳、不避艰险前来采访金、马战况表示赞许致以慰问。然后,请大家自由提问。会议厅里,忽喇喇树起百十条迫不及待的胳膊。他朝着主持人点点头。主持人立刻心领神会,指指坐在前排的美国记者卡利。
他已有吩咐:要多叫美国记者提问,我有许多话要对美国讲。
在回答卡利先生的提问前,他又镇定自若地瞥一眼自己书就的为本次记者招待会确定的六字方针:忌尖刻,宜尖锐。
问:共党为何要在此时加强其对金门等岛屿的压力,阁下觉得他们的
主要目的是外交的,还是地理的;是政治的,还是军事的呢?
答:共党对金门马祖诸岛的武装挑衅,不是孤立事件。赫鲁晓夫一方
面以间接侵略的方式开辟中东战场,另一方面,他交给共匪朱毛的任务,
就是开辟远东战场……他这次炮击金门的目的,完全是在占领台湾,迫使
美国退出台湾海峡,使西太平洋成为共产帝国的内湖,藉以分化反侵略阵
线的团结,松懈反共阵营的斗志,便利其武力进攻,达成其军事侵略的最
后目的……
开场白,他想先强调一下此次争端美台利益的一致性,当然,只有将毛泽东的意图扩而大之危言耸听,才能凸显美台间那种唇亡齿寒般的共同利害关系。
美国看法是否与他一致?说老实话,他始终也没能号准那些执掌白宫权柄的美国政治家们的脉。
此年度夏秋之交,是蒋介石在那个海岛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