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精神现象学句读-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顺霭嫔纾丫某隽耍丫挥惺裁纯伤鹗Я耍运右锰映隼匆院螅簧硪蝗耍裁匆裁淮揖呤谴欢模渌模遄右丫某隽耍耷N薰遥缓笤谂笥训慕蛹弥屡艿狡渌胤侥鄙敲丛谡飧鍪榈牡谝话嫔纤幸桓龈北晏猓蛘咚登氨晏猓徒凶觥翱蒲逑档谝徊俊保翱蒲逑档谝徊卡D―《精神现象学》”是这样一个标题,也就是说他当时打算把这部书做为自己的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科学体系在他心目中就是哲学体系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就是哲学,所以他讲科学体系就是哲学,哲学体系第一部分,这部书在1807年出版,在他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在他死后,1832年,他1831年死的嘛,1832年出了第二版,其中包括他自己修订过的一部分,他没有修订完就已经去世了,他修订的那一部分,这个时候他把“科学体系第一部”把它去掉了,把这个副标题去掉了,而且他后来自己写的那个《哲学百科全书》,《哲学百科全书》是三大卷了,第一卷是《逻辑学》,第二卷是《自然哲学》,第三卷是《精神哲学》,这都有中译本,第一卷的《逻辑学》我们叫作《小逻辑》,它作为《哲学百科全书》第一卷出来的,叫做《小逻辑》,因为它篇幅比较短,他原来还有一个《大逻辑》,是上下两卷,上下两册,三大卷,这叫《大逻辑》,《小逻辑》是《大逻辑》的缩写,缩写本,精炼本,他把他收入《哲学百科全书》的第一部,所以在《哲学百科全书》里面第一部并不是《精神现象学》,而是《小逻辑》,而是《逻辑学》,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他最初写《精神现象学》的时候,他把《精神现象学》作为《哲学百科全书》的第一部,科学体系的第一部,但是他的百科全书就是科学体系了,《哲学百科全书》就是科学体系,但是它第一部为什么不是《精神现象学》而是《逻辑学》呢?

《精神现象学》只是把它归纳为第三卷《精神哲学》其中的主观精神里面的第二个环节,《精神哲学》是三个部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那么在主观精神里面又有三个环节,叫做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精神现象学》只在这么一个位置,它已经早就不是科学体系的第一部了,而是成为他科学体系里面一个环节中的一个小环节,已经下降到这样一个地位,这里头有什么秘密?为什么他要这样安排?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动?这是一个改变了,原来他是打算把《精神现象学》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第一部,然后改成了《逻辑学》作为第一部,《精神现象学》只是他哲学体系里面的一个小小的环节,为什么要这样改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我曾经在《思辨的张力》里面提出过一个观点,黑格尔这样做是为了掩盖自己全部哲学的最初的起源,最初的起源是《精神现象学》,但是在正式的哲学体系里面把这个起源把它掩盖了,那么他对他早年的《精神现象学》在他晚期做了更加逻辑化的理解,它属于逻辑体系的一个环节,所以它要从整体逻辑学的角度才能加以把握,《精神现象学》他自己,至少他自己本身不是这样说,他不认为是一种逻辑化的描述,而是一种经验性的描述,所谓意识的经验科学,他对《精神现象学》的定义吧,《精神现象学》就是意识的经验科学,意识的经验科学当然就不是一种逻辑化的理解,它是一种经验化的理解,经验式的理解,那么进入到《哲学百科全书》的时候变成了一种逻辑化的理解,那么它当然只能作为逻辑体系中的某个环节,因为它本身是经验性的嘛,它只有在逻辑环节的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才能够得到保留,因此它不能够放在第一部,那么这个经验性的《精神现象学》在这个逻辑体系里面呢,我在《思辨的张力》里面提出来,在逻辑体系里面《精神现象学》得到了一种拯救,经验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是一种世俗的东西,世俗的东西就是一种堕落,按照基督教的这种观点,道成肉身,道是神圣的,但是堕落为肉身,堕落于经验性的,那就是一种下降了,但是如果重新从道的角度,从逻辑的角度来理解堕落了的肉身,那么世俗的生活就得到了拯救,这是基督教的一种观点,而在黑格尔这里,背后实际上有这种观点在起作用,什么是道?什么是上帝?

就是逻辑,只有从逻辑的角度才能对世俗的生活加以拯救,《精神现象学》它属于经验化的东西,属于世俗的东西,那么这个世俗的东西要想得到拯救,必须要拿到逻辑的立场上来加以理解,我是这样来解释的,因此在正式的哲学体系里面,黑格尔想要阐述的是真理本身,逻辑,逻辑本身,也就是上帝本身,要阐述上帝本身,逻辑,逻辑学,在黑格尔的《小逻辑》中曾经讲到,它是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所事先设计的一个蓝图,世界是按照逻辑学创造出来的,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他先有了一个蓝图,就是逻辑学,道成肉身,道就是上帝,泰初有道,道就是上帝,基督教里面,福音书里面是这样讲的,约翰福音里面是这样讲的,上帝就是道,就是上帝就是逻各斯,逻各斯就是逻辑,所以上帝就是逻辑,逻辑就是创造世界的蓝图、图纸,世界还没有创造出来,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之先已经想到了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创造,所以他事先心中已经有了一个逻辑体系,黑格尔他阐述的是这个,然后在这个逻辑体系之下上帝创造世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那《精神现象学》当然只能退居到其中的一个环节,主观精神,主观精神里面的第二个环节,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精神现象学》居中,所以他就没必要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基于《精神现象学》这样一个过于人性化的立场,他已经立足于上帝的立场,神的立场,所以马克思指出来,《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也就是说黑格尔用上帝创世说这样一套基督教的框架,纂改了他最初写《精神现象学》的这个意图,或者说掩盖了他早期的这样一个意图,把他的全部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掩盖起来了,所以马克思揭示出来,《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表面上的诞生地就是逻辑学,在《哲学百科全书》里面,第一部就是《逻辑学》,但是它是虚假的,这种设计是虚假的,其实他是从《精神现象学》出发的,他还是从世俗的经验科学出发的,因此,马克思的这样一个揭示是对黑格尔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批判,你讲上帝,上帝是从哪来的?上帝当然是信仰,你不能问上帝是从哪来的,你只能问人的精神现象从哪来的,但实际上黑格尔最开始并没有提到上帝,他就是从人的精神现象出发,而且是主观精神,《精神现象学》就是主观精神,黑格尔就是从主观精神,从自我意识出发,来建立他的体系的,他好象是建立起了一个神学体系,一个世界的结构,但其实这个世界结构只是在他的主观精神之中,他是从主观精神建立起客观精神、客观理性的,马克思揭示出来其实是揭示出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点的这样一种揭示,也就是对他的一种批判,你不要说得那么神乎其神,无非就是你自己,你的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他的历程,你把它发挥出来,你就说这是世界的结构,你想让所有的人都相信,你凭什么让人家相信?所以这是对黑格尔的一种批判,马克思后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也谈到这个问题,黑格尔好象是在谈世界,实际上是在谈关于世界的意识,谈宗教实际上是谈宗教意识,谈政治是谈政治意识、谈国家意识,他并没有谈到现实的国家、现实的历史,这是马克思的批判,但是马克思的这样一种批判同样也是对它价值的一种揭示,如果完全是一种神学的理解,逻辑学就是上帝,那你不可怀疑了,很多人要怀疑,你的逻辑学是从哪来的?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根据啊,因此,你可以把黑格尔完全否定掉,黑格尔很多时间变成一条死狗,人家不提他,觉得它是一套神学的呓语,说胡话,但是马克思的这样一个揭示把它的根源揭出来了,就是说他的那一套神学呓语,其实还是立足于人的主观精神,主观精神,人的主观精神至少有一种主体性,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主体性里面发挥了人的能动的一面,所以马克思的这种揭示又是对它价值、真正价值的一种肯定,我们只有从《精神现象学》入手,才能评价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你如果从逻辑学入手,你就是从神学入手,你怎么评价他的全部哲学,他的全部哲学你就可以把它全部抛弃,我们不信神,西方人信基督教,西方人也有无神论者,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抛弃,或者把他归到宗教学家、宗教神学家那一类里面去,你爱听不听,但是如果你把它的诞生地、把它的根源揭示出来的话,那情况就不同了,不管你信神也好,不信神也好,自我意识你总有,理性你总有,主观精神你总有,那么从这里头就可以做很多文章,作为他的哲学的全部价值所在,当然它的这个价值不是完全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它的这个价值还必须颠倒过来,你讲了很多主观精神,讲得很有理,但主观精神他还有一个客观的基础,所以马克思提出他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把他颠倒过来,使它真正恢复它完全的价值,它是起的这样一种作用。


一、《精神现象学》的读法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精神现象学》的读法,我们要读《精神现象学》,那么这个读法首先要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我们如何去读《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我们刚才讲了,按照黑格尔的讲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单谈意识的,那么在这本书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讲的经验,Erfahrung,在德文里面又有一个“经历”的意思,经历、经验、体验等等,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我们谈意识不要抽象地谈,我们要具体地谈,意识是怎么样走过来的?我们要谈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又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历史科学,现实的历史科学,当然它具有历史性,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我们不能这样理解,恩格斯曾经讲到过“精神的胚胎学”,当然一般可以这样说,但是这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它并不是真的一个个地去考察人的意识的发生、发生结构,从基因开始,胚胎学,一个人的意识怎么样发生的?这个是黑格尔并不关心的,虽然它讲经验,意识的经验科学,但是它并不是意识的发生学,而是呢地地道道的一种哲学,意识的经验科学,虽然是经验科学,但是呢它仍然是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一种层次结构,一般意识在经验中它是这样走过来的,它在这样走过来的过程中当然会有很多的偶然性,如果在现实的历史中走过来的话,它有很多偶然性,那么意识的经验科学把所有这些偶然性都撇开了,它要探讨的是意识本身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层次结构,《精神现象学》也有它的这个,我们要谈它的考据的话,也可以考证它的来源,现象学这个词,它是很早就有人提出过,不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来的,这个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贺麟先生在《精神现象学》中译本译者导言里面,他追溯了黑格尔思想的这样一个发生,具体的发生我们就不详细谈了,从蓝伯尔特、康德,一直到费希特、谢林、席勒,这些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而且还用过“自我的现象学说”这样一个说法,这是费希特已经有这样一个说法,费希特已经提出过“自我的现象学说”,这样一个观点,谢林和席勒都提出过“人类的理性发展史”,或者是“意识的发展史”,意识的发展史跟黑格尔的意识的经验科学、意识的经历非常相近了,已经非常相近了,所以他的这个意识的经验科学他是有来历的,他是有前人做了很多工作,然后黑格尔自然而然地把它再往前推进一步,就成了《精神现象学》,为什么他能构成一部《精神现象学》,而前面的人都没有能形成一部《精神现象学》呢?

是因为前人都没有以逻辑学作为《精神现象学》的前提,都没有以逻辑学作为一个框架来分析意识的发展史或者理性的发展史,谢林和费希特都谈到过意识的发展史、理性的发展史,但是呢这种发展史在他们那里都变成一种历史,古希腊人怎么样,中世纪人又怎么样,近代人又怎么样,变成一种历史的描述,但是没有上升到一种逻辑的层次结构,所以他们只停留在历史学或者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分析,象席勒也讲到过,古代跟近代不同,古代人是朴素的,近代人是感伤的,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诗歌经历了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不一样,古代人是比较感性的,近代人是比较理性的,到席勒呢就主张要把理性和感性要结合起来,把它统一起来,这样一种历史的描述都是根据西方现实的历史来加以总结,总结出一些历史的规律,历史发展的阶段,但是呢它们没有逻辑关联,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从历史上看到有这样一些迹象,你能不能在逻辑的意义上对于意识的经验进行一番科学的整理呢?

科学的整理也是哲学的整理,因此,意识的经验科学也就是意识的经验哲学,这个是黑格尔才做到的,因为黑格尔的哲学是纯粹的逻辑,他用纯粹的逻辑层次来整理历史发展的阶段,在黑格尔那里明确地提出了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历史和逻辑有不一致的地方,历史是偶然的,逻辑是必然的,历史是可以倒退的,逻辑不能倒退,你不能倒因为果,你不能混淆不同的层次,逻辑一旦上到一个层次,它就不会掉下去了,它就会一直往前,这个是黑格尔有了逻辑学,那么他的《精神现象学》才得以超越他以前的一些历史性的描述,所以《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那里他是意识本身在一般意义上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结构,这跟以前是不一样的,一般意识,我讲一般意识的意思,就是说它不光是人类的意识,人类是一个经验的产物,在地球上三百万年以前产生了人类,这是一个经验事实,然后人类又有意识,你拿这样一种意识加以考察,那只是一种经验的考察,但是黑格尔呢,他不停留在这种经验的考察,他是从一般意识的结构来考察的,这个一般意识,无论是上帝的意识,还是人类的意识,还是外星人的意识,总之是一切可能有的意识形态,它都有一种共同的、必然的逻辑结构,它有一种逻辑结构,所以我们不考虑人,我们先考虑的是意识本身,它的逻辑结构,所以它有一点象康德讲到的有理性者,康德讲到这个理性,我们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到处看到有理性者,他那个有理性者,你不要以为他讲的就是人,它包括人,但它也包括上帝、天使,或者是外星人,非人类的人,反正只要是有理性者都是康德所考察的对象,所以说是纯粹理性的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当然对于人来说很有用,但是他批判的对象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人,而是凡是有理性者都是这样一种结构,另外一种人如果一旦它有了理性,它就会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是一种普遍的一般意识的结构、一般理性的结构,那么黑格尔也有这个意思,所以它是一般意识的这样一种逻辑结构,胡塞尔也有这个意思,胡塞尔讲的这个意向性和这个意向对象,现象学的还原,胡塞尔讲这个现象不只是指的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仅是说我心目中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我就把它抓住了,那就是心理学了,胡塞尔他要超越心理学,心理学是一个入门,你当然可以从心理学入门,有的人讲胡塞尔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没错,但是他一旦入了门以后他要把这个主观心理现象存在括弧里面存而不用,你要考察的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一般意识,一般可能的意识,凡是可能的意识,不管是人也好,上帝也好,还是什么非人的存在也好,凡是有意识的存在者它都要符合这样一个意识的结构,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谈问题的,这个跟康德一脉相承,就是我要探讨的不是人类的意识,而是一般意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至少他也有这个意识,当然黑格尔跟康德、跟胡塞尔都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他的《精神现象学》背后有一个本质,黑格尔的现象和本质是分裂的,这个康德的现象和本质也是分裂的,到胡塞尔现象和本质就是一回事情了,在现象里面就有本质,康德现象是现象,本质是本质,本质是不可知的,那么黑格尔呢,现象和本质是分裂的,但是本质是可能通过现象了解的,它有一种辩证关系,本质可以通过现象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现象可以发现本质,但是它还是两张皮,还是两回事,你不能把现象等于本质,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就等于本质,现象就是本质,现象学就是本质之学,现象本身它就构成本质这是他们三个人都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又有不同之处,那么我们刚才讲了,它已经超越了历史,既然是一般意义的逻辑结构,那就超越了历史,它看起来好象是历史,是经验科学,是经历,是在时间中一步步形成起来的,好象是一个历史,但是它已经超越了历史,因为在历史中是有偶然性的,在历史中充满着偶然性,充满着倒退的可能性,进一步我退两步,我们发现历史又重复了,又回到了原点,我们经常这样进,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历史不断地在重复,虽然我们讲历史不可能重复,但是实际上历史不断地在重复,很多历史就没有长进,象中国的历史,几千年以来不断地又回到原点,没有多少长进,黑格尔讲东方的历史是一个停滞的历史,从它一开始产生出来就成熟了,然后就永远停在那里,早熟,但是呢永远未成年,这是东方的历史,所以东方的历史严格意义上不能够称为历史,它只是存在着,在那里,还没有灭亡而已,真正讲到历史,它必须是不能重复的,有一个从低到高进步的过程,有一个进化的过程、进步的过程,不断地要对前面的东西有所超越、有所否定、有所创新,这才叫做历史,但是就算有所超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还是充满着偶然性的倒退,你可以说倒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你当然可以这样说,但是未见得,在现实的历史中,象东方的历史,它的倒退不是为了更好进前进,它就是为了退到原点,重复,不断地重复,这个在历史中是不足为奇的,西方历史也有这种情况,也有长期的停滞,但是西方历史呢总的来说它还是在进化,所以你不能否认在历史中有倒退,有偶然性,有重复的现象,但是如果具有逻辑必然性,如果一种历史具有逻辑必然性,那它就是不可倒退不可重复的,比如说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我们说它里面充满有偶然性,如果他缺乏教育,他就不能够长大成人,如果有正常的情况下,他能够长大成人,如果从逻辑的眼光来看,我们就会认为如果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他就不可能会退回童年,他已经长大了,他的心理已经成熟,已经是个成人了,你怎么能够让他退到童年?

所以这个里头有一种逻辑必然性,它是不可抗拒的,小孩子要长大这是不可抗拒的,除非你把他毁了,你当然可以把他毁了,比如遇到车祸,他成了植物人,或者他的智力就退到了婴儿时期等等,那当然也可以,但那是意外情况,一般情况之下小孩子要长大是不可抗拒的,意识一旦发生,它就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这是必然的,由于这种规律,它可以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层次结构,意识有它的层次结构,这个层次结构是它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不是一开始就有,小孩子的意识很单纯,成年人意识就比较复杂,它有它的层次结构,这个层次结构是意识自己形成的,这是一般意识的层次结构,我们来考察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已经把那些历史的、偶然的偶然因素给它扬弃掉了,全部撇开了,我们只抓它本质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一般意识的这样一种必然性结构,意识的经验科学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所以我们讲我们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我们怎么去读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历史的眼光,把他所说的跟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一个一个地对号入座,我们有的人研究《精神现象学》喜欢这样,黑格尔这一段主奴意识,前面讲的是史前时代,主奴意识讲的是奴隶社会,然后讲到斯多噶派讲的是封建社会了,然后讲启蒙那就近代了等等,一个个对号入座,当然这样对号入座表面上看起来符合于黑格尔叙述的步骤,但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就是他仅仅停留在跟历史对号入座来了解黑格尔的那些理论分析,这个是把黑格尔降低了,把不太重要的东西当作重要的核心,我们必须把历史保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