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父亲培养撒切尔的自信,造就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192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出生于英国林肯郡宁静的格兰森市。他的父亲罗伯茨,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杂货商。女儿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将来能有所作为。父亲爱好广泛,热衷于参加政治选举。撒切尔夫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博览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对政治就有相当多的了解。
撒切尔夫人的家教是很严格的。从小父亲就要求她帮忙做家务,10岁时就在杂货店站柜台。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不想干,我干不了”或“这太难了”之类的话,以此培养撒切乐的独立能力。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她,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因为别人的意愿而改变自己。等到撒切尔夫人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才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而多彩。她的同学在星期天时,可以朋友一起逛街,游玩或者去户外野餐,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绚丽多彩,充满乐趣,使那么的令人羡慕。
对此情况,幼小的撒切尔夫人禁不住诱『惑』,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终于,她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想出去玩。”
父亲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
见孩子不说话,罗伯茨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撒切尔夫人:“孩子,爸爸不是想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听了父亲的训话之后,在撒切尔夫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信息:是啊,为什么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经常这样教育她,做人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走平凡人的路线。而父亲独特的教育技巧培养了撒彻尔夫人无比的自信和胆量,独立不羁的个『性』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撒切尔夫人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校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
回家后,撒切尔夫人向父亲汇报学校的情况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很好,你的自信令爸爸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
由于父亲不断的训练和鼓励使撒切尔夫人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上中学的时候,撒切尔夫人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当时的撒切尔夫人演讲的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对此,撒切尔夫人却没有表示什么,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对其他人来说太过枯燥,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那时尽管台下时有嘘声,讽刺嘲笑随之而起,但撒切尔夫人以平时建立起来的自信和好强使她没有在同学们的嘲笑中失去自信,毫不犹豫地继续演讲下去。
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许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教子感悟——
自信是孩子赖以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即使把我放进一个核桃壳里,我也要做自己拥有无限空间的国王。”而这也正是撒彻尔夫人的父亲教给她的意念。她的父亲以平等自主来要求自己的女儿,让她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给她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来锻炼他的自主、自信能力,且不让她有任何抱怨。在她向父亲提出要求时,父亲再一次以朋友和父亲的口吻告诉她,她现在应该做事情,而不是果断的拒绝她。
而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们,你们有没有做到像撒彻尔夫人父亲那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自信呢?如果没有就不要埋怨你的孩子太害羞,不够果断、自信,然后坐下来检讨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重新改进。把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心作为重点,而不是怕他受到伤害和委屈。
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在独立自主、鼓励中长大,培养他的自信,为他的成功铺路。
第五章 掌握技巧,为孩子未来加分 第四节 掌握技巧——布什夫人的“朗读教育法”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夫人巴巴拉·布什,是一个有十二个孙儿的老祖母。这个老祖母不仅是一位华贵的总统夫人,而且是一位很受孙儿们欢迎的“孩子王”。她不仅疼爱孙儿们,而且善于培养教育孙儿们。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方面有一套独特的“祖传秘诀”,其中之一就是进行家庭朗读活动。布什夫人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经常给她读书。她运用朗读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们读书,不仅使孩子们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同时使家庭气氛更加温馨融洽,让孩子们感到爱抚和快乐。
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增加记忆力、想象力等。小布什就是如此。他于2001年当选美国第54任总统,这跟他杰出的才能和出众的口才是分不开的,这更与他的母亲早期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分不开。
朗朗阅读声,提高孩子们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增加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
布什夫人家庭朗读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 第一宜早不宜迟。每天早晨6点钟,孩子们便起了床,高高兴兴地涌进了布什夫人的房间,迫不及待地找到他们喜欢的书。一个孩子说:“读这本!”一个孩子说:“不!”另一个孩子反对道:“读我的。”“好啦!由『奶』『奶』来决定。”布什夫人口里说着,心里比什么都甜蜜。『奶』『奶』的话音一落,孩子们的争执声戛然而止。于是,布什夫人便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开了。孩子们听得那样的认真,直到女仆说:“开早餐了!”布什夫人才停止给孩子们读书。布什先生每天忙于政务,没有很多时间给孙儿孙女读书,然而在返回缅因州的肯那邦克波特后,也常为孩子们读书。
二。 养成朗读的习惯。布什夫人常常在孩子们睡前读书给他们听。晚上,孩子们做完了功课,临睡前,便来到她的房间,听祖母读书。这时,布什夫人便把早已选择好的最精彩的片断朗读给孩子们听,每晚读15分钟,读完后,孩子们便带着书中的故事进入甜蜜的梦乡。春夏秋冬,年年如此,从未间断过。
三。 让书籍伸手可及。研究表明,在一间摆满书籍的房间里长大的孩子,容易很早就成为这些书的热心读者。为了更好地为孩子们读书,布什夫人在肯那邦克波特、白宫和戴维营都准备了大量的书籍。其中有布什夫人·库尼的《朗菲尤斯小姐》、桑顿·伯吉斯的《西风老妈妈》、马丁·汉德福的《沃尔多在哪里》和《圣经》的故事等。这些书因常被布什夫人翻看而翻成了两半,但她还是会小心的收藏它们,尽量减少损伤。
四。 选择好书。布什夫人不仅善于给孩子们读书,而且善于精心选择、购买好书。她说:“6~9岁的儿童喜欢读反映他们爱好和志趣的图书。9~12岁的孩子更偏向于幽默小品、民间传说、较长的诗歌和一些情节更复杂的故事,对侦探方面的图书也颇感兴趣。”
五。 念得生动有趣。布什夫人多年给孩子们朗读并讲故事,小听众都知道,并带领着他们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因为布什夫人给孩子们读书时,总是设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听。有时布什夫人会特意不念出句中一两个字,要他们补充上去。有时布什夫人也问一些问题,布什夫人会故意说:“现在,你们猜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一天晚上,当她正在给孩子们读大象王国里的好心肠国王巴巴的新故事时,一个很小的声音打断了她:“『奶』『奶』,大象吃什么?”这一下可热闹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便说服对方。布什夫人高兴极了,因为孩子们被吸引了。当遇到他们不熟悉的字眼,布什夫人就会一一解释清楚。
六。 孩子自己会念书之后,仍然念书给他们听。许多专家建议父母一直念书给子女听,直到升入高中为止。大部分孩子在12岁之前聆听能力比阅读能力高,所以他们“听”书的收益会更大。布什夫人高兴地说:“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起酷爱图书和喜欢听大人读书的习惯将给他们的一生带来无穷的欢乐。”
教子感悟——
朗朗阅读声可以培养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布什夫人是一位有知识、有见识人,她所采用的“朗读教育法”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样轻松活跃的朗读教育法,不仅能让孩子学到知识,还能让孩子学到朗读技巧。美国的教育家曾对刚进幼儿园的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比没有听过家长阅读的孩子高出很多。
由于特米里斯的倡导,再加上巴巴拉的加盟,“为孩子朗读”成了一套非常受欢迎的启蒙教育法,几个州都发起了“请为孩子朗读”的活动,母亲和孩子们在活动中都收益匪浅。朗读是使孩子习惯于读书的最重要的手段,在孩子认字之前,父母应作为他的读书“工具”,从而引导孩子走向并热爱真正的阅读。为孩子朗读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听家长读书的收益不仅仅是学习技巧,而且还培养了孩子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提高了理解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因为大家共同参与更为家庭增添了一分温馨,也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
此外,朗读可以启发想象力,孩子听了好听的故事后,会激发起对故事情景的幻想,以及对故事细节的探究,进而引起翻阅原书的兴趣。每一位母亲都要以布什夫人为榜样,养成为孩子读书的好习惯,这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第五章 掌握技巧,为孩子未来加分 第五节 掌握技巧——陈景润民主对待儿子
陈景润(1933—1996),我国现代数学家。于1933年5月22日生出生在福建闽侯。家境贫寒,学习刻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个“小数学『迷』”。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做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他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民主教育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科学家”儿子。
陈景润的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因此,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
陈由伟天生聪明,且淘气。在他小时候,无论玩什么玩具,他都会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即使在陈景润死后,他的民主教育还依然留在儿子身上。新闻媒体曾访问他的妻子由昆时,由昆说:“儿子要想超越父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是顺其自然的好,不想给他太大压力。”但陈由伟还是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
教子感悟——
民主教育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民主教育”是陈景润培养孩子的独特方法,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受到了平等和尊重,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父母说,在家里孩子都成了“小皇帝”,还有什么“不平等”?其实,产生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母过分的溺爱。而溺爱,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不平等,更是不尊重。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平等呢?
首先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孩子就某件事尝试着独立发表意见,父母仔细聆听,给予合理的建议,但绝不能呵斥或嘲笑。像家庭会议—样试着讨论,能使孩子学会大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礼仪。在宽松和睦的气氛中将各自的所见所闻谈出来,聊一聊各自的奇遇经历,扯一扯家中的过去与变化。在这种人人有发言权的交谈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彼此既交流了思想,又融洽了感情。此外,让孩子听听、说说家中人各自的见闻、经历还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了解生活、认识世界。
其次尊重孩子的喜好。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孩子的喜好,强迫他学琴、学画、参加某一种“兴趣班”。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实际上是父母的一种自私。
除此以外,父母还应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无论在任何时候,应避免说: “你怎么就……”“你怎么总是……?”“你为什么从不……”“你应该知道……”“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可以换一种说法:“给我讲讲你是怎么想的?”“你看妈妈是不是理解了你的意思?”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沟通。
一位心理学家谈到:善于和孩子亲近的父母懂得,和孩子交谈是一件乐事,而决不是一种负担或任务。反之,那些习惯于向孩子发号施令,对孩子采用“高压政策”的父母不会认识到这一点的。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在感情上的鸿沟也就逐渐形成了。
因此,父母应力戒这样的观念:孩子是我生、我养的,当然就要把我的话当圣旨,否则就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第五章 掌握技巧,为孩子未来加分 第六节 掌握技巧——茅盾母亲的宽严有度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长篇小说《子夜》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因此,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母亲对他宽严有度的教育也就没有他如此伟大的成就。
茅盾母亲宽严有度的教育,使文学坛又多了一个文学巨匠。
茅盾虚岁5岁那年,父母就商量给儿子启蒙。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茅盾的三个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书不认真,有时学生来了,他自己却去会友或打牌,而且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类的书。茅盾父母怕茅盾进了家塾后,得不到严格训练,养成不良习惯,便决定自己来教儿子。他们挑选了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由茅盾母亲施教。每当母亲讲述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明达的父母却让茅盾看了许多文学成就比较高的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同时,“新学”中的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和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
在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逝,弟弟只有6岁。但是,茅盾母亲并没有放弃让儿子读书的愿望。且对茅盾小学毕业后升学问题,其母颇费思量,就当时的家境和亲友的愿望,想让茅盾上师范,这样可不花食宿费,还发服装,毕业后即可就业。茅盾母亲觉得这样一来,钱是节省了,但有悖于丈夫遗嘱,因为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况且这样做也许会限制茅盾将来的发展。于是,茅盾母亲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去念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让茅盾去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受到最好的教育。
茅盾的母亲对待茅盾的弟弟泽民也同样开明,1917年,泽民考取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母亲很高兴。后来茅盾介绍泽民加入了『共产』党,由于思想的变化和革命的需要,泽民想中止学业;专门研究政治,与张闻天等一同去日本。那个时候泽民只差半年时间便可取得工学文凭,茅盾劝说了弟弟很久也无法让弟弟回心转意完成学业,倒是母亲看得开,她见泽民主意已定,就同意了泽民的选择,并劝说茅盾:“他既然对河海工程没有兴趣了,勉强读下去,也没有意思。”
据茅盾晚年回忆,茅盾刚工作时,每有译文或文章发表,就像当年让母亲看作文一样,照例寄给母亲过目;茅盾与弟弟的通信都送给母亲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茅盾母亲在儿子成年后也没放松对他们的关心、教育。茅盾母亲自己也是每日读书看报,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
虽然自己没能遵循亡夫的遗嘱让两位儿子好好学习工程,但是茅盾的母亲却说:“世界变化太大,你们父亲何曾料到。我如今这样干,你们父亲若死而有知,大概不会怪我的。”
教子感悟——
宽严有度、有收有放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这位通达事理的母亲,培养了一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也培养了茅盾这样一位文化伟人。人一生中,所受的教育大多数是从父母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通常情况下,父亲的教育深沉、严格,而母亲,则通常如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于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渗透教育,严父和慈母两种教育方式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相辅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