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孩子一起表演,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才更有利于孩子认识世界,才能开启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人格。这些都是有关孩子早期教育中,父母应该做到,这将会对孩子成才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一章 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前途 第八节 早期教育——少年牛顿的启蒙教育
艾萨克·顿,(1643~1727),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方面,牛顿是有史以来一位伟大的导师。
牛顿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又是怎样由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他的早期教育开始谈起……
和小钢锯成长的孩子——由“小木匠”成长为大科学家。
1642年的圣诞节,在英国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农民家庭中,一个天才人物——牛顿出生来到了这个世上。然而,这个婴儿只有三磅重,很显然,他是一个早产儿,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家伙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85岁的高龄。
小时候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还总喜欢提一些千百奇怪的问题,母亲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回答。母亲认为:世界上大凡有所作为和成就之人,小时候都是些好提问题的孩子。
有一次,牛顿问母亲:“风车为什么会转?”
母亲回答:“那是风的力量推动着它转。”
牛顿又问:“风是哪里来的?”
母亲告诉他:“你看,水不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吗?空气也是这样的。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空气一流通,那就是风了。”
牛顿在学校里做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带有独创『性』的风车。这虽然让同学们讥笑了好一阵子,母亲却鼓励他,支持他探索事物底蕴的创造精神。
后来,牛顿母亲改嫁了,小牛顿只得由外祖母和舅舅抚养。在这个阶段,他的外祖母和舅舅给了他很好的启蒙教育,这对牛顿后来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次舅舅要做木箱,牛顿就一声不吭地跟在舅舅后面进了仓库。令他惊奇的是,牛顿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舅舅的动作,舅舅心里有些好笑,就故意问小牛顿:“嘿,小家伙,你是不是也想试试?这玩意可不好玩。”
牛顿没有回答,只是羡慕地看着舅舅手里的工具,等舅舅走了。牛顿马上跑到仓库的角落里,把那只铁锤和几盒钉子翻出来,模仿舅舅的样子,把钉子一排排密密麻麻地摆在木箱上面,认真钉起来。
外祖母送走舅舅后听到仓库里传来“咚咚”的声音。于是,来到仓库门口一看,地上撒着一大片铁钉,牛顿正忙着他手里的活儿呢。
外祖母对这个失去父亲又离开母亲的外孙,一直格外疼爱。这会儿,她没有生气,只是慈祥地笑了笑,对牛顿说:“孩子,小心点,别碰破手。”
牛顿看外祖母来了,高兴地跑过去,抱住她说:“外婆,您给我买一把锯吧,我想用锯把那把椅子的腿锯短一些。您瞧这椅子的腿儿也太高啦!”
听了牛顿的话,外祖母先是一怔,然后说:“哎哟,你小小的年纪哪会使锯呀!那都是大人们用的!”
牛顿并不服气,说:“我当然会使啦!不信您把它买来,我使给您看看。”
外祖母望着牛顿渴望的眼神儿,犹豫了一下,答应了牛顿的要求。锯刚一买回来,小牛顿就急不可待地带着锯去找舅舅,让他教自己使用,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自从牛顿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后,只要有空,他就躲在仓库里敲敲打打。渐渐地的他技巧越来越熟练了,做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精巧。他的房里已经塞满了自己亲手做的工具箱、书架、玩具箱等。外祖母开玩笑地称他“小木匠”。
一天,他拿着一个小东西跑到外祖母面前:“姥姥,你看这个,这是太阳钟。”姥姥一看,原来牛顿手上捧着一块木板,中间钉着钉子,钉子的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线条。外祖母明白了:在太阳的照耀下,钉子的影子停在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时间了。外祖母惊奇地问:“这是谁教你的呀?”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牛顿笑嘻嘻地回答。
有一天,牛顿的舅舅又来看他们,舅舅是念过书的人,深知自己外甥的才智,应该让这孩子去读书,完成未尽的学业,以便将来能进剑桥大学。
教子感悟——
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性』,走向成功
以往人们谈到近代科学开创者牛顿,可能都会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的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到了一定的时期,孩子们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求知欲愈加强烈,都会提出一些问题,遇到某些新鲜事物总是想自己去尝试体验。正如牛顿的母亲所言,这个时候父母是助燃剂,而不是水龙头,应该给予正确的回答或是正确的引导,由孩子自己探索。
第一章 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前途 第九节 早期教育——“娇子如杀子”,不溺爱孩子的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名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艺术家,擅画兰、竹、石、松、菊等,且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著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板桥曾做过两任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因为民请赈触忤上司而被罢官,从此结束自己十二年的为官生涯。过上了贫苦的生活。
郑板桥在为官上及在诗、书、画的艺术追求上都极具个『性』,同样,在家庭教育上也很有其独到之处。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教子——爱孩子,就让他自食其力。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其他的孩子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一定要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当孩子长到六岁时,郑板桥就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让他自己吃饭穿衣,还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
后来,郑板桥病危,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来没有做过馒头,于是,他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馒头,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馒头,他喜滋滋地送到床前,却不曾想,父亲早已断气。儿子伤心至极,跪在床边哭的像泪人一般,这时发现旁边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教子感悟——
溺爱孩子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我国曾有“养不教,父之过”、“慈母怀中出逆子”的教子古训,但时至今日,仍有许许多多的父母还没有走出溺爱孩子的圈子。如果问一对中国父母:“你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十有八九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还不是为了孩子!”若你继续追问:“你们为什么为孩子而活着?”他们会说:“因为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全部的希望啊。”的确,中国的父母差不多大半生都在为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工作到结婚成家,到生儿育女,全过程恨不得全承包。其实,这种爱缺乏理智,爱得盲目『露』骨。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一律满足,一概无原则地迁就,甚至把孩子的缺点也当成优点来爱。结果,他们采撷到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痛心的苦果。对孩子而言不仅是身体上伤害,心理上、意志上也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要知道,父母可以给孩子爱,但不能给他思想;父母可以照顾孩子的身体,但不能左右他的灵魂。父母停留在现实的世界之中,而孩子却代表着未来。所以,父母应当注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爱孩子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一定的度,更不能以孩子太小作为理由而过分的宠爱孩子,让孩子过于依赖父母。
第一章 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前途 第十节 早期教育——爱陪冰心成长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她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和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
她曾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人们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如今,这位当代文学巨匠,这位世纪老人已走。她给世人留下的不只是文学著作,她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是爱;这种爱,已融入了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她一生都在享受着爱,享受着自己对别人的爱,更享受着来自父母的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份爱,享受这份爱吧!
是爱一直陪在她身边。
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冰心出生后只有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父亲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上。
在烟台时,冰心开始读书,她自幼聪慧好学,特别喜欢听故事。为了鼓励她用心学习,当时担任她家塾督师的舅舅杨子敬常对她说:“你好好做功课吧,等你做完了功课,晚上我给你讲故事。”舅舅给她讲的第一部书是《三国演义》。那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深深吸引了小冰心。等讲完一段,舅舅总是再讲一回。为了每天晚上都能听三国的故事,她学习更认真了,功课总是做得又快又好。可是,舅舅晚上常常有事,不能给她讲“三国”,有时竟停了好几天,这可把小冰心急坏了。不得已,她只好拿起舅舅的《三国演义》来看,这时她才7岁。最初,她大半看不懂,就囫囵吞枣,硬着头皮看下去,慢慢地她能够理解一些书的内容了,她越看越入『迷』,看完《三国演义》,又找来《水浒传》、《聊斋志异》……母亲见她手不释卷,怕她年纪过小,这样用功会伤了脑子,便竭力劝她出去玩,她不肯。母亲只好把书给藏起来,可不知怎么搞的,那些书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又被找了出来。
冰心不但把读过的书都用心记住,还时常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假日时父亲带她到军舰上去玩,水兵们听说这个七岁的孩子会讲三国的故事,就纷纷围住她,当小冰心神气而又一本正经地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众人被她那稚气的神情逗得捧腹大笑。听完故事,水兵们拉着她的手,称赞她聪明伶俐,并把他们在航行中用来消磨时光的小说送给冰心作为“讲三国”的奖品。回到家里,小冰心迫不及待地打开那些书,那都是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早期翻译的欧美名家小说,这些书令小冰心爱不释手。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大都在书后印有书目,她从书目中看到了林纾翻译的其他欧美名家小说,就按书目去寻找别的小说来读,于是,她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
十岁时,冰心又学了《论语》、《左传》、《唐诗》。她对唐诗非常有兴趣,就这样,她很快就能背诵许多有名的诗篇,并开始学做对联。有一回,老师刚说:“鸡唱晓”。她就脱口而出:“鸟鸣春”。老师先是一愣,又接着道:“榴花照眼红”。她略思片刻,便从容应道:“柳絮笼衣白”。老师一听,连连称赞:“对得好,对得好。‘榴花照眼红’只是描写了石榴花开的景象,只是静物,而‘柳絮笼衣白’除了柳絮飘扬的景象外,还出现人物”。
祖父谢銮思见冰心很有出息,从心里感到欣慰,但从不当面夸她。一天晚上,祖父对她讲起了贫寒的家世。原来谢家先辈世居福建长乐横岭,清朝末年,冰心的曾祖父为灾患所迫,来到福州学裁缝谋生。一年春节,曾祖父去收工钱,因不识字被人赖了账,两手空空地回家来。正等米下锅的曾祖母闻讯,一声不吭,含泪走了出去。等到曾祖父找到她时,她正要在墙角的树上自缢,曾祖父救下了她,俩人抱头痛哭。他们在寒风中跪下对天立誓,将来如蒙上天赐予一个儿子,拼死拼活也要让他读书识字,好替父亲记账、要账。他们一连生了五胎,才得了个儿子,夫妻俩克勤克俭,终于让谢銮思成为谢家第一个读书人,而四个女儿却因家里贫穷不能读书。说到这里,祖父抚『摸』着小冰心的头说:“你是我们谢家第一个正式上学读书的女孩,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啊!”小冰心当时还小,她只是久久地望着祖父。祖父那期盼的眼神,那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地烙进了她的心里。
教子感悟——
由“爱”做起,成就未来
还记得冰心老人的那句话:爱就是一切!
是的,爱——就是一切,没有爱的人,如同枯树,毫无生命力;没有爱的人,就缺少一种前进的动力。只有爱,只有爱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比如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就如一条粗重的红线连接着我们每个人,爱国思想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人们都会背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人们都会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多数国民的心里扎了根。但我们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是每位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许多父母都认为:只要抓好孩子的学习,爱国主义教育什么时候进行都可以。错,大家不认为这种认识非常片面吗?试想,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朋友,不爱父母,不爱祖国,他的身上是否缺少一种前进的动力?纵观历史,哪个仁人志士没有爱国情『操』、哪个科学家、艺术家没有报国志向?如果没有伟大的爱,他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吗?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所以,从现在开始,就传递给孩子们一份爱国思想,培养孩子们一种爱国精神吧。因为这样,于己于人于国都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我们知道,爱,就是一切!
第一章 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前途 第十一节 早期教育——讲故事让林则徐改坏习惯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人,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嘉庆进士,入翰林院,清朝重要官员之一,被誉为“林青天”。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后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
1850年,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病死于广东普宁县。赠太傅,谥文忠。
提到林则徐,我们无人不晓“虎门销烟”之事,知道他是勤政爱民的清官。他严于律己,廉洁自持,其清德在清朝官场中尤属难得。这一切皆源于他自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下面我们不妨看看,这位被人们视为“神童”的林则徐幼年时期所受过的教育情况,这对我们教育孩子会有所帮助。
林父诲人不倦,教出廉政青天。
林则徐出生于福州左营司巷中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是一位终生以教书讲学为业的下层知识分子,林则徐出生之时,老父已年近四十,母亲陈氏也是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是中国典型的贤妻良母。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既是慈父,又是良师。在他刚满4岁时,林父便每天带着他一起到自己受聘的罗家私塾,开始对其进行启蒙教育。林父尽管望子成龙心切,但他从不打骂孩子。他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平时,在授完课后,他会让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阵,然后把儿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读文章和诗词。
在林则徐7岁之时,已能熟背许多文章和诗词,而且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于是,林父便开始教林则徐写文章。当时有人劝林父不要过早教儿子做文章,林父却回答道:“此儿灵『性』,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在林父的耐心教诲下,几个月后,林则徐的文章就写得很不错了,很快便以童年写文章而闻名于乡里,被人们视为“神童”。
林则徐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知识学问根基扎实,德行高尚,从小立下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养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林则徐中进士,入翰林,并由此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看过《林则徐》的朋友都知道在林则徐的房间里挂有一幅字,这幅字仅“制在”二字。为什么呢?这还要从林则徐小时候说起。
林则徐小时候是个直『性』子,急脾气,做起事来难免『毛』糙。林父认为这『毛』病对孩子将来做人做事不利,于是林父就把儿子叫到跟前,和蔼地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
林则徐自幼就非常喜欢听父亲讲故事,他二话不说便安静地坐下来,待听父亲讲故事。
从前,有个判官,非常孝顺父母,所以每遇不孝的罪犯,就制罪特别的严。这天,有两个人扭来一个年轻人,他们对判官说:“这是个不孝之子,他不仅骂他的娘,还动手打他娘。我们把他捆了起来,他还是不停地骂,我们就堵了他的嘴。老爷,如他这般大逆不孝之子该不该罚?”判官听罢就非常恼火,他火冒三丈,大喊:“来人呀,给我重打这个不孝逆子五十大板!”这个被堵着嘴的年轻人真是有口莫辩,生生地挨了五十大板。
这时,有个老婆婆拄着拐杖急匆匆起进来,边哭边焦急地说:“请大人救救我们,刚才有两个盗贼溜进我家后院,想偷我家的牛。我儿子捉住他们,要送官府。可是,两个强盗反把我儿子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