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有个老婆婆拄着拐杖急匆匆起进来,边哭边焦急地说:“请大人救救我们,刚才有两个盗贼溜进我家后院,想偷我家的牛。我儿子捉住他们,要送官府。可是,两个强盗反把我儿子捆走,不知往何处去了?求大人替我找回我儿,我可只有这么一个孝顺儿啊!”
判官一听,心中禁不住忐忑不安,心想:莫非刚才是恶人先告状……这时,被打昏的人呻『吟』了一声,老婆婆循声一看,正是自己的孩子,但可怜儿子被打成那个样子,心里一急就昏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
林则徐听了爸爸讲的故事,立刻明白了这其中的意义,便说:“父亲,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克服急躁情绪。”
林父又对儿子说:“我看你『性』子急,很为你将来担忧,通过这个故事,希望你好好改正自己的『毛』病。”
林则徐从此就非常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做了大官以后,仍不忘父亲的教导,在书房里挂上“制怒”匾,以时时警诫自己。
事实上,父亲的言行举止和母亲的勤劳节俭与乐于助人的作风,一直影响着林则徐一生的言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子感悟——
教育孩子要懂得循循善诱,严紧有度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对于每一位家长而言,孩子在学校能够学业、品行俱优,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而有时,当孩子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回家的时候,当夜深入静偶然传来孩子沉沉梦呓的时候,作为父母扪心自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像守岁农民,适时地播撒了希望的种子,特别是孩子到了这个关键的年龄阶段?
林则徐,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一个勤政爱民“林青天”。他生活在嘉庆道光年间,那个官吏玩忽职守、贪赃枉法的龌龊氛围中,竟能够做到不为污俗所染,仍保持高风亮节之作风,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母平日的悉心教诲。
而林父最注重的就是循循善诱,讲授义理,用具体可见的事情来举例说明,以直观的形象教导孩子。
同理,在现实孩子们的『性』格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孩子们爱玩、好动、善于幻想的散漫心『性』。只有认清孩子的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技巧、有谋略地加以引导和调教,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第一章 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前途 第十二节 早期教育——“孟母三迁”育子成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每当提到孟子,人们便会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那么,它究竟记载着怎样的故事呢?孟母因何而三迁呢?
孟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成才。
孟轲,生于周威烈王三年四月,父亲名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媚,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不幸而亡,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在孟轲学走路的时候,孟母就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最初,孟家住在一片坟地附近,常常会看到来上坟扫墓的人跪拜祭奠,哭哭啼啼。幼年的孟轲觉得非常有趣,就和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用土垒起“小坟墓”也哭祭起来。孟母正在堂屋里织布,忽然听得一群孩子干嚎的声音,觉得非常奇怪,便放下机梭起身走到门口,向外一看,只见一群孩子跪的跪,拜的拜,假坟假墓、土香土地,学得像模像样的在祭奠坟墓。孟母大吃一惊:小孩子的模仿『性』特别强,如果孩子的聪明才智只用在对坟墓的膜拜上,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孩子年幼无知,大人却该知道为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
于是,孟母立刻带着儿子离开了这个地方。孟母将家搬到了一个集镇上。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市场上人来人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各式各样的买卖人高声吆喝着、吹嘘着他们的货物,向来往的顾客招徕生意。市场的喧闹嘈杂,买卖之间的斤斤计较、讨价还价,更使小孟轲兴奋极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新的满足。日子一久,孟轲和小伙伴们一起用石子、木块在家里摆起了摊位,有的孩子扮演成买东西的顾客,有的孩子扮演成卖东西的老板,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双方满意成交,居然象真得一样。孟母见状,忐忑不安,原以为这里人多或许能让孩子学到些有用的东西,谁知孩子却拿腔拿调做起了小商贩,好儿朗“学而优则仕”,学得些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有何用?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大概住了半年孟母决定再次迁居。又决定搬!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井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在这里,孟轲天天看到的是正襟危坐的先生和彬彬有礼的学童,听到的是诲人不倦的教导和琅琅上口的书声。于是,聪明的小孟轲也跟着他们学了起来,有时还会摇头晃脑地背起书来。直至有一天,小孟轲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读书,你把我送进学堂里去吧。”孟母终于发出了舒心的微笑,她感到这次终于选对了地方……
教子感悟——
好的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根本
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环境是立体化的、从头到尾的“三维教材”。就像青蛙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改变不同的体『色』,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长成不同的个『性』。
心理学表明,人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禀赋特质,更需要后天的培养锻造,人从一出生时起即开始了人『性』的发展。儿童时期尚处心理发展之初,像张白纸,可塑『性』很大;初涉入世,对外界有极大的好奇心,模仿『性』强。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它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给孩子布置一个好的环境——良好的行为举止,让孩子在那里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从而在那里健康的发芽成长至大参天大树。
由“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孟母是早已明白这个道理的。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不但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选择好的学习环境,还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第一章 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前途 第十三节 早期教育——许海峰父亲教子故事
许海峰,1957年出生于福建,原籍安徽省和县,中国著名的『射』击运动员。小时喜欢打弹弓,有“弹弓王”之称。
1984年7月在洛杉矶国际『射』击比赛中,以568环的成绩获自选手枪慢『射』冠军,同年7月在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射』击比赛中,以566环的成绩获自选手枪慢『射』金牌,是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1986年在汉城第十届亚洲运动会『射』击比赛中,获男子自选手枪和男子气手枪两枚金牌(其中自选手枪660环,破世界纪录),同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95年从国家队退役,任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组教练;1998年1月,获由中国『射』击协会和北京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共同主办的1997年全国『射』击“双十佳”教练员称号。他带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
弹弓是很多孩子小时候喜欢的玩具,许海峰小时候也不例外。至于打弹弓和奥运会『射』击冠军之间的关系,还要从许海峰的父亲说起……
父亲正确对待许海峰的消极爱好,为中国培养出一个『射』击冠军。
许海峰的父亲许银芝是新四军的一位老战士,解放军炮兵副连长,后转业到体院工作。由于环境的影响,许海峰从小就对军体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尤其是『射』击,对他的吸引力及大,那时的孩子都习惯玩弹弓,许海峰更是『迷』恋于玩弹弓『射』击。上初中以后,由于沉『迷』于打弹弓,以至荒废了学业。如果是现在的父母们遇到这样的事,一定中火冒三丈,狠狠地教训孩子一顿。然而,许海蜂的父亲没有这样做,他和儿子同行在通往学校的公路上,谈了一番为四化建设搞好学习的重要『性』,唯独没有批评他玩弹弓。走着走着,父亲突然站住了,他指着路旁树枝上的麻雀,要海峰打给他看看。海峰听父亲让他打麻雀,顿时就乐了,忙从地上拣起一个石子,动作熟练——举弓发弹,只见麻雀应声落地。父亲看了看并没说什么,海峰却从爸爸的眼神里得到了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弟弟海波『迷』上打弹弓以后,爸爸还让他跟哥哥学习。当然,前提是不能因此影响学业。
后来,许海峰回到家乡,打弹弓的本领更为高强。当时他就读于和县新桥中学,一天,他看到窗外的树上有一只麻雀,便悄悄掏出弹弓,手起雀落。一时间,许海峰打弹弓的本领轰动了全班,传遍了全校。
1976年,未满20岁的许海峰成了上山下乡的知青,三年后,他被抽调到家乡的供销社,成了一名营业员。在当时,营业员可是个让人非常羡慕的工作,三年的营业员工作,又让他成了供销社里的“弹弓大王”。那时物资匮乏,没什么娱乐,下班了没事做,他就拿着弹弓去后山打鸟,拿回来分给同事。据说他的纪录是一晚上打了200多只鸟。
不得不称赞他高超的弹弓本领,也正是他高超的弹弓技术对其后来练习『射』击,起到了一种特殊的作用。在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将我国留在奥运史上的“零”的纪录击得粉碎。我国奥运史上第一块金牌,同时也是这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挂到了许海峰的胸前。
教子感悟——
正确对待孩子的消极爱好
爱好是培养孩子成材的关键,为此,许多父母每天都在以培养孩子的爱好为重点。然而,爱好在父母的眼中,还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全世界父母的希望。于是,父母把许多他认为积极的爱好塞给孩子,『逼』着孩子学习,而对于那些父母认为消极的爱好,父母则让孩子远离,而有的孩子却不幸的喜欢上了那些的爱好。为此,许多父母开始责备孩子、『逼』孩子戒掉。
其实,只要父母细心的分析,就会发现在一些孩子的消极爱好后面,常常蕴藏着未来智慧的光芒和伟大的创造力。只是孩子需要正确引导,只要父母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常常会收到奇异的效果。正如著名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爱好是人的认识需要在情绪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喜好与追求。这种喜好与追求最初表现在孩子的好奇、好动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兴趣越浓,表现也越明显。因而父母应从孩子的活动中,识别其兴趣、爱好,帮助孩子选择奋斗的方向。
当然,优秀的『射』击运动员并非都是从打弹弓开始的,打弹弓本领高强的孩子也不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的成功,其父亲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他父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当孩子因某种爱好而影响学习的时候,不是简单地阻止孩子发展这种爱好,而是积极引导他正确处理爱好和学习的关系,把这种爱好引向更高级的阶段。
第二章 品德育人,让孩子先学做人 第一节 品德育人——欧阳修父母教育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帅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综观欧阳修的一生,他不但为官秉正,其孝行可佳。他自幼丧父,母亲辛苦将他养大成人,并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有所作为品德高尚的人。那么,她是怎样教导孩子的呢?难道欧阳修的母亲有什么教子秘诀不成?
父亲的遗嘱,母亲的苦心教导使欧阳修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之人。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父亲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但可惜的是,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孤儿寡母生活的困境可想而知的。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贤德『妇』人,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给他讲些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母亲很想让欧阳修与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母亲就想方设法教欧阳修读书写字,她先是教他一些诗词,这些大大增强了欧阳修对读书的兴趣。他们没钱买笔,就用芦秆代替,在沙地上一笔一画一遍遍的写字。
在母亲的教育下,每天写读学会了很多诗,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他经常到附近人家去借书读。慢慢长大的欧阳修逐渐懂事了,他非常体谅母亲的辛苦,常常帮母亲分担一些家务。欧阳修尽管已经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
有一天,欧阳修终于把心里的疑问提了出来,母亲缓缓道出:“你父亲亡故,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孩子,我之所以一心教导你,就是要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多的苦娘亲也能扛得住。”之后,她对欧阳修又讲起了她自己的身世和欧阳修父亲的为人。
“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纪念中,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有什么刑事案件,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你父亲临终前还叮嘱我要告诉你:‘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母亲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后来,欧阳修考中进士,做了官,他为官秉正,但他不曾忘记孝敬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为追悼母亲,他写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母子的绵绵深情。
教子感悟——
良好的道德,使孩子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
在当前的社会中,很多时候,两位家长见面说到彼此的孩子时,总会不由自主地问起:“你的孩子最近学习成绩怎样?”可见,时下做父母的,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诚然,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则显得更为重要。
本世纪70年代,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把孔子列为他所排名的世界一百位伟人的第五位,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过:仲尼不可毁,其理由皆因孔子的品德高尚。同时,孔融让梨、苏武放羊、季礼挂剑等耳熟能详的古训也是因为他们的良好品德。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而德育不好则会出危险品!”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如果经常片面地接受周围的师长、父母等所谓的“只有成绩好才是真的好”诸类教育熏陶的话,长大成人后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将会构成对这和谐发展社会的最大隐患。
当然,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人父母的,应坚持于从细微处培养,从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宽容心做起,在活动中强化,真正帮助孩子自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章 品德育人,让孩子先学做人 第二节 品德育人——诸葛亮教子俭以养德
诸葛亮(公元前181~公元前234年),汉族,山东人,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建蜀后,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刘备病亡,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至此,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最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享年54岁。
诸葛亮主要著作有:《出师表》、《诫子书》,他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诸葛亮,一个集三大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中华千百年来将其描绘成智慧的化身,他娴熟韬略,多谋善断;他维护封建纲常,而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他身居高位,却不忘教子俭以养德。
诸葛亮写信教子“俭以养德”。
诸葛亮年轻时未有儿子,过继其兄诸葛瑾之子“乔为嗣”。诸葛乔娶刘氏公主,“拜驸马都尉”。诸葛亮在《与兄瑾言子乔书》中说:“乔本当还成教,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维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诸葛亮集》)俭朴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嗣子弟诸葛乔未过“而立之年”便早早去世了。
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出生后,诸葛亮也从不娇宠,而时刻牵挂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为了使儿子树立远大志向,积极进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诸葛亮特意写了《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就要好好学习;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远大志向,不能懒惰怠慢,不能贪图安逸。否则,年龄随着光阴迅速过去,意志随着时间逐渐消磨,到头来就会像黄叶枯落一样没有用处,悲伤地守着穷家混日子,后悔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曾经有一封奏书给蜀后主刘禅,谈到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安排,他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以长尺寸。老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诸葛亮是一智者,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还教育自己的子孙如此做。
公元269年,晋主一统天下后,为了收买人心,下令寻访汉朝的名臣子孙,赐给他们爵禄,得知诸葛亮之子诸葛怀还在,欲授他为官。诸葛怀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析,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
诸葛亮之子所言与诸葛亮当年所说大致相同,由此,我们足已看出,诸葛亮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试想,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当时后主刘禅幼弱,蜀国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为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