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中国近代史-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我忽然觉得有些厌倦,决定换个话题,“福兰克,我们还是谈一点现实的吧!
……
在这个世界上,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朋友。在各个领域,中美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如果美国处于十分危机的时候,比如说,战火蔓延到北美大陆,中国是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的。
不过,德国是中国的朋友,日本也是中国的朋友,而英国不是,苏联也不是。在欧洲的战争中,中国宁愿德国获胜,而不是英国。
然而,中国不会为此而战斗。
如果美国对德国宣战,那么,中国会宣布保持中立立场。
……”
此后,我们的谈话,开始进入实质阶段。
罗斯福是个不错的人,我们却没有办法成为朋友。谈话是短暂的,然我们就像结识已久的样子,彼此十分了解。白发如新,倾盖如故。
罗斯福与我没有达成任何条约,只是宣布中美贸易一如既往。
我知道,罗斯福一定会支持英国,必要时还会支持苏联,而我则会继续与德国、日本保持贸易。但是,中国不会卷入战争,至少不会与美国开战。在必要的时候,如战事发生在两国本土,我们就可以在大洋彼岸找到一个帮手——自然,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对于日本与美国的分歧,我笑着说,“我不认为,日本会威胁到美国(本土),如果,有那么一天的话,中国一定会与美国站在一起。”
尽管这话听起来象是开玩笑,但罗斯福和我都知道,这是真心话。如果日本能够威胁美国的话,那它也一定会对中国造成威胁,中美自然会合作的。
现在嚒,美国就需要自强不息了。
这不算是个好结果,却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罗斯福在我离开以后,有些失落地坐在那里,半晌没有说话。私下里,罗斯福显得忧心忡忡,他对战争的胜利,不再把握十足了。然而,即使欧洲战争失败,美国也不会孤立无援。这倒像是个好消息。
回国后,罗斯福告诉赫尔结果——“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却很有可能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日美会谈也在进行中。美日之间的分歧日益严重,日本要成为一个大国,只有向东南亚扩张。但美国绝对不希望日本强大。如果不是中国崛起的时机太好,美国也不会支持中国的。反而会采取措施压制中国,使之成为美国的附庸。同样的错误,美国不会再犯第二次。
拟议中的近卫…罗斯福会谈,并没有能够举行。
赫尔备忘录和中国的密电警告,在东京造成了很大混乱。
赫尔备忘录是在五月发出的,它以哈里·德克斯特·怀特(执行“雪计划”的苏联间谍)拟订的备忘录为基础的,敦促日本从印支撤军,并取消在印支的经济特权。
该备忘录的实质是,促使日本放弃在远东的一切野心,并在事实上成为美国的附庸。
日驻美大使来栖接到备忘录时,答复道,他想象不出本国政府怎能同意备忘录。赫尔暗示的财政援助,毫无意义。以日本人的“好强”,是不可能忍受这一“屈辱”的。
而前些时候,日本接到了中国的警告。唐绍仪拿出了一堆破译好的近期日本密电电文,警告说,日本的密码已被破译,请不要在电报里讨论重要的事。
随后,更换了新密码的日本,再次接到警告,并表示中国愿意对此提供支援。日本自是婉言谢绝,也不再在电报里讨论任何重要问题。重要的的问题,日本人采用了信使,或者使用一次性密码。
政府竭力想避免与美国开战,但想到美国不知破译了日本多少密电,就觉得前途无亮了。而日本“主张积极行动的人士”正在增加,军部越来越明显的主导了国家决策,这里的军部是指海军军部。他们要求突袭新加坡,以排除美国军队使用新加坡的一切可能性。
与此同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华盛顿的意见变得相当的混乱。人人都估计,日本要在东南亚继续推进,却不知日本已决定进攻美国。
既然进攻新加坡,就会与美国开战,那就不如一次解决美国和英国了。日本的实力超过另一个世界不少,又是集中了全部力量在东南亚,举倾国之力一战的话,还是有四分胜算的。加之,还有中国提供支援。假如说不能战胜美国——日本也知道多半没戏,称霸太平洋,却也足以守住占领区了。
值得一提的是,山本五十六也没有过多的反对,估计也是觉得可以一博了。
日本连续在鹿儿岛等地,进行了多次演习,在外交上施加压力,也为日本的进攻作准备。
而在同时,德国的“芭芭罗萨”计划,也已经准备就绪。希特勒光是德军就准备了150个师。
希特勒的计划不错,德国的海军太弱,但进攻不行,却也足够防守用的了。英国别说登陆欧洲,就是北非战场,隆美尔已把英军打的屁滚尿流。德国有整一年的时间对苏作战,只要消灭了苏联,德国就稳居不败之地。到时候,即使美国参战,也为时已晚。
至于德军打不过苏联红军,这样异想天开的念头,元首阁下想都从来没有想过。
第122章
尽管苏联在苏芬战争中,吸取教训,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41年5月15日,德国的进攻一开始,苏联还是吃了大亏。
39年,苏联的大清洗正是高潮,直到苏芬一战吃亏不小。斯大林才清楚,清洗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造成了多大伤害。从40年起,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的备战措施。如召回了数千“大清洗”中被判刑的军官,开设了军事院校,恢复军衔制度等等。并实施了义务兵役制,使苏联红军的总兵力在41年初达到了420万。
同时,斯大林开始大力发展国防工业。至德国进攻前的一年多时间里,苏联就装备了一万七千多架飞机,其中新式飞机,如伊尔…2,就有四千架;装备坦克一万八千多辆,其中新式坦克,如T…34,就接近六千辆。
按说,以苏联红军的实力来看,即便是打不过德军,也不会相差悬殊,不至于吃亏太大。要知道,苏联红军的换装是以西方防线为主,一多半的新装备,都武装了西方方面军。苏军与德军的装备差距不是很大的。
然而,斯大林刚愎自用,他的两个判断失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中,一个判断,是关于德国的主攻方向;另一个判断则是关于进攻时间。
在进攻方向上,斯大林认为,德国要是想打一场长期的大规模战争,那乌克兰的粮食和顿巴斯的煤,就是必不可少的。他否决了总参谋部,关于“德军主攻方向是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的判断,断定德军将主攻方向为西南方。
大清洗刚刚结束,谁敢与最高领袖顶着干?!
参谋人员明明知道,希特勒的“闪电战”强调速战速决,却也没有人有勇气指出这一点。苏联红军就把主要防御方向定在西南了。这直接导致德国进攻后,苏联红军需要把100个师的部队,从西南调动到前线去。
德国的进攻不是没有征兆的。
41年3月,苏联获悉,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安庆与唐绍仪和蒋百里进行了极为秘密的谈判。谈判内容不难想象,希特勒是想与中国建立联盟,形成对苏联的军事包围,迫使苏联两面作战。
中国与苏联之间,是有《互不侵犯条约》的存在,中苏也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发生战争了。
但是,斯大林清楚,在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里,苏联始终以敌国的身份,名列榜首——与中国在苏联三十年代早期的国情报告中的地位相当。此后,德国后来者居上,超过了中国,居首位。不过,中国仍然排在第二位的。
斯大林可不相信,一纸条约,会限制住中国。当初,中国最后是怎么对待俄罗斯临时政府的,斯大林还记忆犹新。
斯大林陆续收到了一些情报,指出德国正准备进攻苏联。不过与此同时,斯大林也收到与之截然相反的情报,指出德国是在为入侵英国作准备。
其中,比较著名的消息,是丘吉尔在4月初的电报,提醒斯大林,德国准备进攻苏联。然,41年春天,西方国家盛传“苏联对德国进行大规模军事准备”的挑拨性消息。正因为消息属实,使迫切需要时间准备的斯大林极为生气。而丘吉尔在干涉苏联内战时,也给斯大林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总而言之,斯大林对此类不合意的消息,一律无视。苏联正是武装到关键的时候,斯大林是决心与德国“亲善”了。武器装备到了部队,并不会马上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训练。假如能拖到明年,再有几月时间,苏联红军换装完毕不说,战斗力也会有很大提高的。
于是,即使在战前几小时,苏联得到了很确切的消息,斯大林还是花了几个小时讨论,才决定提高警戒,但为时已晚了。
5月15日凌晨四点,德军对苏联展开全面进攻。这是一次不宣而战。德国轰炸机猛烈袭击了西部、基辅和波罗的海沿岸3个特别军区的许多机场 ,苏联红军配备的大量飞机,被直接消灭在机场上。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的命令,空军放过了强击机。尽管戈林缴获的愿望是良好的,苏联红军却明显不愿意配合,这些飞机飞回了国内,在随后的战争中给德军以沉重打击——“坦克克星”。
德军的进攻,就不详细描述了,与另一个世界差不多。
苏联虽然在武器装备上,有所改善,但措手不及的苏军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苏军惊慌失措,一溃千里,许多部队都失去了指挥和联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苏联红军在此时此刻,也没有把无线电装置配备到基层。因此,在德国空降兵破坏了通讯线路以后,苏联西线的指挥是一片混乱。在稍微晚些时候,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将军与西线的其他将领,一起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全部枪毙。
德军花了一个星期,就顺利地攻克了苏联西线的重镇里加和明斯克,逼近斯摩棱斯克。而西南是苏联的重点防御地区,德军进展慢一些儿,一个多月以后,才逼近基辅。
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引起了全世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
丘吉尔高兴之下,立刻于当天晚上,发表广播讲话,声明英国愿意支持苏联对德的抗战。
6月5日,英国和苏联签订了协定,约定双方在对德战争中采取共同行动,相互给予一切形式的援助和支持,双方均不同德国进行谈判,更不单方面同德国媾和。
这是一份英国与苏联的战时盟约。限于英国的现实情况,大家都清楚,这种支持,多半只是精神上的支持而已。英国仅派出了两个战斗机中队到摩尔曼斯克,保护北方航线。
相比之下,还是美国的支持,更为重要,也更实际一点儿。
但是,英国人与美国人更为关心苏联能够支持多久。苏联随时都有可能面临两面夹击,形势很不乐观。英美军界的大部分人都相信,就只是面对德国的话,苏联的抵抗也会很快瓦解。
因此,是否为苏联提供支援,在华盛顿引起激烈的争论。直白点儿说,如果苏联不堪一击,还不如把物资保留,用在英国,及美国自己身上,这可都是钱呀!
6月末,罗斯福的私人代表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
在克里姆林宫里,斯大林表现的坚毅而从容不迫,给霍普金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大林描绘了一副光明的前景,并满怀信心的预言说,“我们最迟将在10月稳定各条防线。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我婶信,希特勒必败无疑。”
是的,斯大林在朱可夫的建议下,调集苏联红军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 以疲惫敌人,将其阻止在某一防御地区,然后集中必需的兵力组织反攻。
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是被大清洗削弱了,但在保家卫国上,苏联人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多数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尽管也有着种种不满。在国家兴亡关头,那些不满就微不足道了。
如果说霍普金斯相信了斯大林的话,不如说,是霍普金斯相信苏联会坚持抵抗下去,不会轻易投降。换句话说,就是美国支援的物资,会取得实效,不会浪费,可以削弱德国。
这样一来,美国对苏联的态度,才逐步好转。此前,美国今解冻了俄罗斯在美国的资产,并将少量非作战物资,运往苏联。虽然在霍普金斯访苏之前不久,罗斯福下令,为苏联提供大批援助物资。但那只是个姿态,第一批物资在一个多月以后才开始落实。
中国的反应很迅速,5月15日,德苏战争开始。16日,中国就宣布中立。
自然,各国都不会当真的。人人都知道,如果苏联坚持不住,中国就会立即对苏宣战。
根据唐绍仪与里宾特洛甫的约定,中国要牵制苏联东南方面军和远东方面军。
中国与苏联的边境,非常漫长,从伏尔加河到北海,有四五千公里。
相对而言,北海、蒙古一线,中国移民众多,人烟稠密。中国是内线作战,驻军直接部署在边境上。苏联则人烟稀少,采取的是纵深防御。
我没有调动这里的驻军。如果斯大林把远东方面军调到西线,那就再好不过了。按照约定,德国拥有欧洲部分,中国占领亚洲部分,苏军防御的兵力越少越好,方便我浑水摸鱼。
不过,这也就是想想。除非德国大胜特胜,苏联实在挺不住了,决心放弃东西伯利亚地区,否则,苏联远东方面军是不会调走的。
哈萨克一线的形势又不相同。
在大批移民以后,哈萨克的汉族人已经占据了半边天。有了人力和资金,哈萨克的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纺织、钢铁、煤炭和有色金属行业,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中国在哈萨克发展不错,很是重视;苏联那边则是斯大林格勒和乌拉尔工业区,距离苏联腹地很近的,更是紧张的不得了。
故而,中苏在这里的驻军都比较多,是防御的重中之重。
在北哈萨克地区,地形为多为山地、河流,地势显要,有利于防御,中国采取的是边境防御——以勒石城(即彼得罗巴甫斯克)为中心的筑垒地域。
在西哈萨克地区,一马平川,利攻不利守,中国就采用了纵深防御。仅在离边境不远的地区建立了3个筑垒地域,既便于防守,也可以用于进攻准备。但驻军主力并不部署在三个筑垒地域里,主力部队部署在拥军城(即切尔卡尔),距离边境有四五百公里远。可以迅速增援,也可以作为第二防线的核心。
此次牵制苏军,中国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但为了维护好中德关系,我也不能做的太过分了。
5月下旬,国防部下令,调集了四个师的部队前往哈萨克地区,增加了当地的驻军。
增加的驻军,都驻扎在拥军城等二线,可以在一周内抵达边境地区,并对苏联发起攻击,却也没有超出《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限度。
此次增兵,并没有刻意强调保密。但军事行动总是要保密。一般来说,苏联会很快知道,中国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兵力,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唐绍仪与里宾的约定,只是牵制苏联的东南方面军。如此足以,我自然不会做多余的事情。
但是,配合国防部的扩编计划,怎么看也是不坏好意。
40年初下半年,国防部宣布为了“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周边国家扩军而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中国决定新组建十个机械化装甲师、十个摩步师和五个炮兵旅,并决定装备更多的飞机。这次扩军,中国没有提到海军,而以扩编陆军为主,几乎把陆军扩大了一倍,针对对象一目了然。扩军后,中国的国防军总兵力会超过二百一十万。
说起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苏联扩军后达到4百多万,日本也扩军到3百多万,中国军队装备训练再好,也会感受到严重的威胁。
至此,苏联的东南方面军压力大增,调动到西线,估计是没指望了。要不然,苏军在哈萨克边境防御空虚,我可不敢保证,不会一时眼红心跳,就打过去。
中国是与德国约好了,欧洲部分归德国,但我要是打下来的地方,总不能让我空手而归吧!我一定会让占领地区,天高三尺的。如果占领了喀山,想想苏联的国家金库,我就对自己抗拒优惠的能力没有信心。
在世界大战中,最挣钱的生意不是军火交易,而是普普通通的民用物资。
这事说破了一点儿也不希奇。
战争开始以后,各国都转入战时经济,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只有自己生产不了的,才会向外购买。因此,军火交易的利润率再高,总的利润也是有限的。
而民用产品则不一样了,战时经济以生产军需品为主,自然是牺牲了民用产品的生产。但居民的日常消费,是不会消失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供应缺口。此类物资的需求量巨大,数量多,价格好,还很容易做。
要知道,军火交易总是很敏感的,代表了某种倾向性。上一次,把战机卖给英国,就让德国人很不高兴。加起来也没有多少钱,还麻烦不少。若不是需要在实战中检验武器的性能,这些交易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在不列颠空战中,中国飞机在实战中发现不少问题,做了进一步修改,又搞出了几种新型号——改进都不算大。国防部年初又订购了各种飞机三千五百架,并对现有战机进行了改装,以适应实战需要。闲话一句,说了就算。
现在,中苏之间的贸易频繁,德国也说不出来什么。中苏贸易,不卖军火,不卖军需,但我卖军民两用的东西。比如说,罐头、帐篷、药物、被服等等,这是正常交易。德国最多只能要求,不要销售战略物资给苏联,很难提出更多的要求。
总之,在这一时期,中国产品遍及全世界。
中国产品在美国和日本之都享受最惠国待遇,这毋须多说。40年3月,唐绍仪又与里宾特洛甫正式签署了《中德贸易协定》。从此以后,中国产品在德国同样享受优待。而且在不是德国本土(即奥地利、德国和苏台德地区)的占领区,中国产品还与德国产品享受同等待遇的。
只有英法殖民地,中国产品还不能享受优惠。不过,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世界主要工业国,欧洲国家在为德国干活,美洲国家在为英国服务,日本也全心全意准备战争,苏联被德国打的找不着北……这么说吧,全世界就中国在大力生产民用产品,以满足世界人民的需求,这个需求量可是很大的。
我看着财政部的报告,是心花怒放。谁看到全世界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自家的金库,都会如此喜悦。就算财政部的报告指出,黄金流入中国的速度,不如流入美国的速度,也不能影响我的好心情——‘不要着急,等美国与日本打起来,黄金自会流入中国来的’。
7月末8月初,美国大使专程拜访了唐绍仪,协商如何通过中国境内,向苏联运送美援物资。光依靠北冰洋的航线,实在满足不了苏联的需要。美国护航舰队表现出色,德国的“狼群”更是厉害。
唐绍仪对物资种类提出了一系列限制,并征收了高昂的过境费用,才高唱着“中美亲善”,答应这一请求。不过,一切物资仅限于民用产品,中国可以随时抽查。
至于其间的种种费用,是由美国出,还是苏联出,就与我无干了。
PS: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晚了一点儿,但俺总算补全鸟...
第123章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日本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仍披着了民主政治的外衣,海军却获得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从斋藤内阁,到冈田内阁,都是海军组阁。就算是后来的近卫内阁,海军也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抛弃外相松冈以后,首相近卫就选择海军丰田大将担任外相,进一步扩大了海军的影响力。
此时此刻,日本面临的形势,与另一个世界有着巨大差异。
日本的军需资源大部分由中国提供,即便开战,资源补给也不会受阻。日本的生产力远不及美国,约为其的六分之一,但有中国的支持就大为不同了——中国与美国的生产力所差无几。
日本与中国关系良好,没有后顾之忧,也没有其他选择,只有一心一意向南发展。而美国的海军实力占优,却面临着两洋作战——美德没有宣战,但美舰队已在与德潜艇作战中。这么看的话,日本在太平洋上,还占是据优势的。
因此,日本的态度更为激进。
然对中国的依赖,也产生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故日本政府的政策有些摇摆不定。首相近卫有些犹豫。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日本早就把美国当作第一大敌,却也深怀畏惧。
41年6月,东京,内阁会议。
此次会议的议题,就是讨论如何应对赫尔备忘录,确定对美国的最后方针。日本向南扩张,必然会与美国发生冲突,这是个问题。
首相近卫跪坐在上首,看看内阁成员都到齐了,就宣布会议开始。
首先发言的就是陆相东条英机。
“美国的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