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8远东狂人-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陈其美仍对赵北持抨击立场,宋教仁摇了摇头,反驳道:“英士,话不能这么说,从你在湖北的种种见闻来看,赵振华不是土匪,他就是一个革命,而且,是个立场很坚定的革命!他的那个乡村改造计划,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同盟会只是喊‘平均地权’,可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改造国民的思想,只有赵振华想到了,这一点上,我对他是很佩服地。虽然他对列强的态度过于激进,但革命立场还是坚定地。
另一方面,我们革命不能言而无信,既然当初了通电,拥戴袁世凯做共和大统领,便不能食言,若无袁世凯在北方动,此次革命前途当真不可逆料。
虽说赵振华那通电并未征求其他革命的意见,但当时革命形势微妙,安庆已无法坚守,九江虽克,但清军势大,若无那个通电,袁世凯或可做一做清廷地忠臣,可那通电一,袁世凯就只能做奸臣了,所以,我以为赵振华的‘迥电’至关重要,在危急关头挽救了革命,为革命地进一步展争取了时间,对此,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那个通电实际上是代表全体革命势力出的,它代表着革命的信誉,我们不能毁诺。”
“钝初,你也支持袁世凯做大总统?”孙先生有些奇怪。
会议室里的其他人也都扭头望去,想看看宋教仁如何回答。
第137章 毁旧立新
同盟会的革命们看来,共和中华的第一任大总统只会的领袖担任,这不仅是一个立场问题,更是一个策略问题,只有将国家的权力掌握在革命手里,才能将这个国家带向文明与富强。
但与其它问题一样,在这个问题上同盟会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形势的展不由同盟会决定,现在袁世凯已经表明了反清立场,那么,这场革命是否就应该到此为止呢?种族革命之后,这社会革命是否要立即跟上呢?
有人主张继续革命,有人却主张革命到此为止,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后的斗争将从战场转到国会,宋教仁就持后一种观点,所以,他支持袁世凯做大总统。
由于孙先生一直在国外,不知道同盟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以他一询问,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望向宋教仁,看他如何作答。
“是的,我支持袁世凯做总统。我以为,袁世凯应该算做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既是旧时代的代表,也是新时代的象征,主持新政的时候,他就做得很好,这表明,他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旧官僚,如果能够争取到这个人物,我们的理想可以在短时间里实现,议会政治、责任内阁、三权分立,这些都可以一一实现。只要我们抓住责任内阁和国会不放,袁世凯即使做了总统,也不可能胡作非为,对此,我有信心。”宋教仁说道。
“可是,赵北却是支持总统制的。”陈其美说道。
“不必担心,即使完全责任内阁建立不起来,我们也可想办法在国会中占有多数席位,只要控制了国会参众两院,内阁和总统也得听我们的。其实美国也不是责任内阁,而是总统制,但总统也不敢拂逆国会意见。这一点,赵振华也看到了,所以他并不担心总统滥用职权。”
“那依钝初之见,如何在国会中占有多数席位?如今革命派可是四分五裂,湖北的共和军不说,就是福建、浙江两省也是分歧重重,将来国会选举,如何保证获得多数席位?”孙先生问道。
“我想了想,只有一个办法,我已写了章程,请先生过目。”宋教仁打开提包,拿出几张信笺。
“这个办法就是毁旧党造新党,同盟会解散,光复会、共进会也都解散,然后共同组建一个跨省、跨派大党,并寻求与其它党派进行合作,在政见方面求同存异,不求政见高度一致,只求人数众多,人心齐,如此,国会议员选举便可保证多数党的地位,在大的方面采取共同行动,在小的方面,可以内部解决分歧,甚至可以讨价还价,如此,便可在袁世凯脖子上套上枷锁。”
“不行!你地这个提议我们早已在会议上否决。你怎么现在又把它拿出来了?”陈其美站了起来。面色铁青。
“同盟会是先生一手创建。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用着这个会名。无论是宣传革命。还是动起义。怎能轻易解散?就算成立了一个大党。在国会占了多数。可是又能怎样?现在是枪杆子说话!去湖北看看。去直隶看看。无论是赵北还是袁世凯。都在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他们看得可清楚。如今决定中国前途地不是什么国会。而是军队!解散同盟会。就等于涣散了军心。此举实在是愚蠢。成立一个大党。只会使成员良齐。关键时候狼上狗不上。此举万万不可行。”
“组了新党。谁做领袖?你宋钝初么?”一直沉默不语地马君武冷嘲热讽。
“此时谈新党领袖地事。似有不妥。还是先看过钝初地方案再说。这个方案是改进版。与你们前些时候看到地不一样。”谢持淡淡说道。虽只有这么几句话。却将这会议室里地火药味冲淡了些。
会议室顿时静了下去。众人都没敢轻易接过话茬。宋教仁地这个办法确实是太过激进、突兀。而且也太过理想主义。
孙先生也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翻阅着那几张信笺,用了几分钟将其浏览一遍,将信笺轻轻放在沙扶手上,扫了眼神色各异的众人,长舒口气,缓缓说道:“钝初的提议虽有些书生之见,但亦可算救时良策。”
“先生。”陈其美一愣,正欲抢白,但被孙先生的手势制止。
孙先生说道:“现在的时局对我们革命势力很不利啊,列强看好袁世凯,不支持咱们革命派,截留关余,还派兵舰在福建、浙江沿海游弋,福建革命军攻打广东的行动也失败了,我地欧洲之行也是一无所获,我们是没枪也没钱,外交上也未能获得列强的承认,本来,唯一地希望放在共和军方面,但是他们又不合作,湖南的共进会虽然赞同我们地主张,但无奈实力弱小,且有立宪派掣肘,而且一向仰仗共和军鼻息,所以共进会也挥不了作用,这样看来,袁世凯做共和中华的大总统似乎已成定局,我们无法用武力改变这种局面,那么,钝初地方法就成了目前唯一可以制约袁世凯的手段。
如果钝初的办法可以制约总统,未尝不是良策,但若袁世凯不肯服从国会,那么也可以用事实唤醒那些幼稚的革命,让他们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真正的站到我。
同盟会虽是我一手建立,诸位同志也都以会员身份为荣,但事已至此,不解散也得解散,咱们南方革命势力之所以是一盘散沙,就是因为彼此域太重,若能组建一个大党,虽不免仍有,但在大的方面来讲,却是可以一条心的,这一点我同意钝初的意见。另外,我认为除了组建一个大党占有国会多数席位之外,还应该将都迁到福州。福建现在由革命党控制,距离南洋很近,又是乡,方便取得国外援助,北方是袁世凯的势力范围,只有把他圈在南方,国会才有把握制约他,迁都福州,应该是我们拥戴袁世凯做总统的一个前提,也是我们支持总统制的条件。”
“迁都福州?”陈其美微微一怔。“可是共和军地赵北建议迁都武汉,而且他明确反对将都设在沿海地区。”
“哦?”孙先生有些惊讶。
“赵总司令的意思是,北京距离海岸太近,容易遭到海陆夹击,又无险要可恃,我事羸弱,武备不强,万一再出现类似甲午、庚子年间的战事,绝无把握坚守,沿海地区也是同样理由不宜建都,反观武汉,雄踞华中,有战略纵深,利于防守,而且紧邻长江,又是京汉铁路枢纽,交通方便,又有工业基础,是目前建都的最好选择。”刘~一解释道。
“可是我们在湖北没有什么基础啊,去了哪里会不会受制于人?”
“而且他好象还少说了一条:武汉是共和军地地盘,是他‘湖北王’赵振华地天下。”
几个同盟会干部不阴不阳的哼了几声,算是否决了迁都武汉的建议。
“这么说来,迁都武汉似乎不可行。”陈其美说道。“还是先生的意见好,就定都福州。”
“福建由同盟会主政,定都福州的话,会不会太过张扬?如果北洋军退出江宁,那里倒是个建都地好地方,六朝古都,王气象,再改名为南京,似乎比福州更适宜建都。”
“南京建都?北洋军不会那么傻吧?两江可是富庶之地,北洋军打江苏不是讨伐长庚那么简单的。可惜我们地主要力量都在福建、广东一带,不然的话,占了江苏、上海,这财政就不会那么窘迫了。”
众人又是议论纷纷,各舒己见。
“但是,这只是我们一相情愿,迁都暂且不说,关于组建一个大党的建议未必可行,我们同盟会肯解散,光复会肯不肯解散?其它的革命派肯不肯解散?我听说湖北的共和军现在也在组党,前两天黎元洪还拍来电报,请教同盟会的组织结构。”谢持站了起来,结束了这场毫无意义地讨论。
“我们共进会一向主张革命不分彼此,组建新党,我赞成,迁都我也赞成。不管怎么说,只要赞同共和,赞同议会,就是同志。”刘~一举起手说道,他既是同盟会干部,也是共进会起人之一,虽然湖南已成了共进会的天下,但刘~一并未赶去湖南与孙武等人并肩作战,而是选择留在东南,继续充当联络员地角色。
“光复会那边,我去试试,陶、章二人虽与先生不睦,但与我的私交还算不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不会无动于衷。”
宋教仁顿了顿,又说道:“赵振华拥戴袁世凯地举动让光复会有些尴尬,而且,因为任命赵振华做湖广大都督的事情与湖南共进会关系紧张,为此,光复会内部已是起了纷争,人心涣散,现在地光复会已不是那个动安庆义时的光复会了。”
其实他最后那几句话不仅仅是在说光复会,也是在说同盟会,革命军兴后,局势混乱,同盟会内部早已存在的裂痕进一步扩大,一些人公开拉帮结派,要另立门户,另组新党,对此,同盟会高层有些束手无策,所以,他的这个“毁旧立新”的建议本质上也是试图维系这个松散的联盟。
孙先生站了起来,整了整那套灰色洋装,接过陈其美递过去的法式硬盔,说道:“钝初,这件事你用心去做,若是陶、章二人不肯解散光复会,你也不要灰心,革命本就是艰辛的事业,百折不挠才是正道。你做事就是太过书生气了,理想主义,需知,有的时候革命也是需要一些匪气的,你看共和军的那个赵北,行事处处透出一股匪气,可你也得承认,正是这种匪气才使革命走到这一步。”
宋教仁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就在他琢磨着这几句话时,孙先生已戴好硬盔,与陈其美等人离开会议室,走下邮船。
在舷梯上,孙先生向欢迎他的国民挥手致意,几个记挤在舷梯边,一个记问道:“孙先生,此次回国,你带了多少英镑、法郎?带了多少枪炮?”
孙先生微微一笑,说道:“鄙人回国,未带回一便士,亦未带回一粒子弹。所带回的,不过是革命精神而已。”
这几句话很快传遍码头,有的人为那革命精神而激动而欢呼,但更多的人却摇头叹息,心中都不免想到同样一个问题:难道,真要让袁世凯上位不成?
第138章 赳赳武夫
管南方革命势力愿意不愿意,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熟,全国各个省份,到目前为止,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已经完全掌握在革命派手里,东三省、直隶、山东、安徽、江苏被北洋势力一口吞下,河南、江西属于四战之地,保皇势力、立宪派、革命派在这两省展开拉锯,实已无暇它顾,至于四川、广东、山西、新疆等省,则在封疆大吏的主持下继续维持着“中立”,现在仍对革命或立宪持强烈敌视态度的就只剩下陕甘总督升允和云贵总督锡良,而升允自从第二军溃散之后,手中已无可用之兵,自保尚且不足,又怎能调兵救援清廷?锡良也是嘴上叫得厉害,但真要让他把兵派到北方勤王,得先问问湖南的共进会和湖北的共和军答应不答应。
在这种局面下,清廷只剩下让国一条路可走,这是明摆着的,之所以一直拖到现在,不过是为了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多争取些优待条件。
虽然袁世凯早已是旗人嘴里的“篡臣”,但在为清室争取优待条件上却是格外卖力,似乎是想靠着这个举动挽回一些人心,所以,在清室优待条件上南北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原因很简单,因为赵北太“吝啬”。
清室提出的优待条件一共是十六条,被袁世凯削减了一半,成了八条:一,清帝逊位之后,尊号不变,仍称“大清帝国皇帝”,新政府以外国皇室之礼待之;二,逊帝每年宫廷用度为四百万两库平银,由新政府拨给;三,清帝逊位之后,仍居紫禁城;四,清室逊位之后,其宗庙陵寝继续奉祀,并由新政府酌设卫兵,予以保护;五,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尚未奉梓大安,陵寝亦未完工,新政府成立之后,应将陵寝修完,所需经费由新政府拨给;六,逊清皇室之私产,由新政府给予特别保护,各地皇庄、皇田亦不得没收;七,原宫中役使人员一律保留,但今后不得再招募阉人;八,原北洋第一镇改编而成的禁卫军缩编为一协,四千人,作为皇家卫队继续保护紫禁城,只配轻武器,不配大炮,所需军饷弹药,由新政府拨给。
这八条优待条件被人称为“袁八”,对于旗人贵冑来说,这个优待条件已是十分“苛刻”,所以一经提出,便骂声一片,但这些旗人贵胄没想到的是,共和军总司令赵北提出的优待条件比“袁八条”更苛刻。
赵北提出的优待条件只有两条:第一,清室逊位之后,每年由共和政府拨给岁俸五十万圆,用银圆支付,而且最多支付五年,五年之后停止拨给,由清室自谋生计,清室退位让国之后,必须搬出紫禁城,废帝居住京城,由共和政府派兵保护,没有国会同意,不得离开居住地;第二,清室皇陵由共和政府派兵保护,但不再作为皇家禁地,而是开辟为公园,向游人开放,并收取门票,门票收入一半上缴共和政府,另一半作为特别津贴,交与清室,支付五年后也收归共和政府支配。
这两条被人称为“赵二条”,条件之苛刻,态度之强硬,就连从中幹旋的洋人公使也为之咋舌,尤其是关于废帝居住地地规定,简直跟看管囚犯一般。而且赵北明确表态,对于逊清皇室,任何政治上的特殊对待都是不能容忍的,不仅禁卫军要全部解散,而且紫禁城也必须腾出来,改建为博物院,为国民服务,至于尚未下葬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鉴于共和已成,中国已无帝王,因此,不宜再以帝王葬仪下葬,共和政府可以考虑在东陵划出两块空地作为墓地,至于下葬所需费用,则由清室自行解决,共和政府不予干涉。
“赵二条”一提出,不仅清廷大为震惊,就连袁世凯也颇感惊讶,特意派遣亲信手持亲笔信赶去武汉面见赵北,要求通融,但为赵北婉辞拒绝,倒是那些一直闷闷不乐的南方和谈代表被这个条件振作了精神,有共和军在后面撑腰,他们在清室优待条件上的立场就立刻强硬起来,无论袁世凯和列强方面如何施压,就是不肯轻易松口,并公然提出,若要南方代表答应“袁八条”,就必须将都迁到福州或杭州,否则,不惟“袁八条”不会通过,就是“赵二条”也有商榷之必要。
满清遗老和北洋中人忿忿不平,扬言要提兵南下,饮马长江,但共和军立刻行动起来,沿着京汉线向北又推进了一段距离,在共和军的支援下,河南奋进会武装一鼓作气,拿下豫西重镇洛阳,饮马黄河,眺望潼关,北可渡河窥伺山西,西可入关进攻陕西,盘踞河南的少量北洋军无法正面对抗,只能龟缩在开封,一封又一封求援电报拍到天津,让袁世凯夜不能寐。
在共和军的策应下,陕西哥老会在陕南动起义,与川北起义军并肩作战,一举光复陕南重镇汉中,至此,湖北、陕西、四川地革命力量已连成一片,革命的红旗让人眼花缭乱,四川、陕西的满清顽固势力惊惶失措,一时风声鹤唳,颇有树倒猢狲散的架势。
就在南方革命势力摩拳擦掌。准备配合共和军大举北伐地时候。共和军总司令赵北却又出通电。宣布共和军停止前进。等待清廷地答复。
这个真正意义上地最后通牒不仅吓坏了清廷。也同样使袁世凯心惊肉跳。北洋军现在虽已扩充至十余万人。但都是新兵。毫无作战经验。再加上军火船尚未归国。连武器都配不齐。还要看着北方。防着日本、俄国。又有什么信心与南方势力决一死战?
事到如
世凯再也顾不上做什么“忠臣”了。两镇北洋军往。摆下一副进攻地架势。骑兵在京城以北来回巡弋。堵住清室逃往草原之路。又派使跟着英国公使朱尔典跑到紫禁城。连吓带骗。硬是逼着泪人似地隆裕太后在清室退位诏书上叩下了国玺。随即布上谕。命令各省封疆大吏响应共和国体。
公元1909年2月19日。清廷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在各国公使和南方代表地监督下。隆裕太后和三岁地小皇帝仪由内务府大臣和近侍陪同。最后一次在太和殿接受了众臣跪拜。随后乘上四人抬地小轿。在太监们地簇拥下由西华门离开大内。前往醇王府暂居。离开宫门时。他们携带地大量骡车和行李全部被共和军地军代表扣留。再三交涉无效之后。前清废帝和太后等人只好孑然一身地离开了这座曾经属于他们地皇宫。随后。一个由各方代表、文化界人士、琉璃厂古董商组成地文物保护委员会进驻紫禁城。立即开始了文物清点工作。
这些场面。都被共和军派来地一支摄影队记录在了电影胶卷上。使得后人得以目睹这一帝制终结地伟大历史时刻。而共和军地那面铁血共和旗也几乎一直飘扬在镜头中。让人印象深刻。当后世地中国人在记录片上目睹这一伟大时刻地时候。都对总司令地高瞻远瞩赞叹不已。自从秦始皇以来。骑在全体国人头上地帝制覆灭了。帝王时代终于谢幕。所有人都可以亲眼目睹那一伟大时刻。
清朝灭亡了,共和临时政府随即宣告成立,在光复各省代表地拥戴下,袁世凯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共和军总司令赵北第一个出贺电,投桃报李,袁大总统正式布委任状,任命赵北为“川鄂湘黔藏六省盐政督办”,全权管理西南六省盐政,并正式委任其为湖北都督,统管湖北一切军民政务。
随后,光复各省也纷纷出贺电,各国公使、领事也以个人名义来贺电,但尚无任何一个国家正式对这个新生地共和中华进行外交承认。
当然,作为一个统治这个国家二百余年的没落王朝,它的贵族集团必然不甘心失去权力,王朝不单单是由皇帝统治,同时也由这个贵族集团协助统治,皇帝甘心退位让国,并不代表其他人愿意,就在满清废帝被逐出皇宫地当天深夜,一场兵变理所当然的爆了。
奉命驻扎南苑等待解除武装并就地解散的满清禁卫军借口遣散费被北洋集团吞没,于清室被逐当天深夜动兵变,拥戴良弼为总统官,小恭王伟、肃王善耆为左右翼长,随即于南苑誓师,进攻京城,试图将清室废帝救出,但这支叛军在途中遭遇北洋军精锐部队伏击,一战即溃,旗兵们还没有望见京城的城门就已星散,良弼、伟、善耆等人化装潜逃,在日本驻华公使馆地协助下携带家眷逃往天津租界,随后由租界乘日本商船离开天津,前往朝鲜。
南苑兵变只是满清顽固势力的一次小反扑,不愿意失去权力的不仅仅只有京城里的王爷、宗室,地方的封疆大吏也不甘心将权力拱手让出。
就在清室退位让国诏书布的次日,陕甘总督升允、云贵总督锡良、山西巡抚宝、新疆巡抚联魁联名出通电,宣布不承认袁世凯地地位,同时组建“保皇勤王军”,正式向共和政府宣战,稍后,四川总督赵尔巽也宣布参加勤王军。
与此同时,日本、俄国增兵数万,沿着中东铁路摆开,并扬言占领重要城市,以保护两国商人的“合法权益”,只是由于美国、英国地极力反对,才没有付诸行动。
一时之间山河变色,狼烟四起,面对危局,北洋派、革命派、立宪派捐弃前嫌、党同伐异,在天津组建“讨伐司令部”,编组三支讨伐大军,统称“建”,北路建为第一军,由北洋大将段~为总司令,负责进攻山西,南路建为第三军,由同盟会干部黄兴为总司令、光复会干部熊成基为副总司令,负责进攻云南,西路建为第二军,由共和军总司令赵北指挥,合河南奋进会、湖南共进会部队,三路齐出,分别从湖北、陕西、贵州进攻四川。
与此同时,从日本归国的留学生纷纷潜回家乡,策动会党武装和新军部队,响应建地军事行动,唐继尧、尹昌衡、孙传芳、刘存厚、赵恒惕,顾品珍……这些青年抱着不同的目地和主张,投身于这个时代,投身于不同的革命阵营,将这场战争演绎得更加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