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三世-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是,那我宁愿放弃这个强国的梦想!
灾难,就是灾难,数万同胞在瞬息间离我们而去,悲伤,为了我们远去的同胞,让我们纯净地悲伤。不要说什么“多难兴邦”,不要将过多悲伤以外的意义强行赋予悲伤,不要一次又一次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国家的多难、同胞的生命上,这样的代价,我们支付不起;这样的寄望,多么懦弱、多么缥缈。
赵匡胤用一杯清酒捧起了文人,摈弃了武将,建立起了前后延续四百余年的大宋朝!这个摈弃了男儿血性的朝代注定会被外人欺辱,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的“英雄出产率”能高过这个看似懦弱的大宋朝。
从满门忠烈,七子去仅一子还的杨家诸将到开疆拓土,誓做强龙不低头的狄家五虎,再到几乎直捣黄龙,如岳成山的岳家军。。。。。。别人的英雄是论个,而他的英雄却是要用堆来形容!
别以为这是什么可以值得荣耀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耻辱!只有一个国家多灾多难,整天不是忙着抵御外辱就是准备抗灾抢险,老百姓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是会出现这么多的英雄!
在这里,“英雄”已经不是一个褒义词了,而是一出悲剧上演前的开场白,那么无力,那么痛心。
我同意将“多难兴邦”当成面对灾难时的一种自我激励,但我坚决反对将这句话所蕴含的乐观精神当成图腾来信仰---那不仅是一个人的堕落,更是整个民族的耻辱!
“多难兴邦”讲的应该是人民在面对灾难时的那份顽强,那份不屈,而不是说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面对无数的灾难!
看看当今在世界各地耀武扬威充当世界宪兵的山姆大叔,他们何曾体会过什么是连绵百年的战争?什么是“美洲病夫”的疼痛?什么是八级地震的开山裂地?。。。。。。但是人家依然挺立在世界的西方,隔着太平洋虎视曾经强大的东方,跨着大西洋睥睨着他们的发源地欧洲!
“多难兴邦”象征的,应该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项决策;应该是一份坦然,而不是一种调侃;应该是一次惊醒,而不是一场辩论。。。。。。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篇文言文来结束这篇写的我感到痛心的文章:
戊子年,中华多难,初,雪虐江南半壁,阻道路,断电力,绝通信,困吾民,值年关岁末,万户庆春。车马不行,驿外皆焦心归人,电塔崩塌,僻内多念远高堂.幸清风逐云,所在不远.继,吐蕃骚乱,受惑之藏民焚商铺,掠财物,害无辜,骨肉深痛也.又加西人恣意品解,颠倒黑白,以之图利,煽阴风,扰圣火,助叛逆,辱炎黄,大有一朝孤立而远困中国之势,方欲共和为晚清也.然予观时局,华夏共愤,内外同声,则法首美媒感憾致歉,山河巍巍,我自精诚,则四海为平圣火不熄,窃以为吾民族实为历险夷而愈勇,受危压而益坚之民族.诚如邓公所言:”非吾自乱,外人何足道哉”.呜呼,时运多艰之邦,吾发于悲悯而慰于不屈,沐大国之风烈烈,同赤子之心拳拳.今,天府地裂,震及西北西南,风云巨变,冠于新中国,中原颤抖,不逊于唐山.汶川北川俱废,茂县理县皆陷.山崩桥断,屋塌校倒,幸存之民困于山野,罹难学生埋于地下.天道无常,大地同悲,耳闻足以催泪,目睹已然心碎.所赖清明,死者已矣,生者不弃,总理亲临,共赴危难,历言”虽一分有望,必百倍努力”,又言”吾等皆民养,何以报之,自作为”.乃号令八方,遣十万军入川解倒悬之急,或开路救民,或济粮安人.另召良医延治伤者,此间故事,幕幕感怀.历此种种,炼我国民,处内忧而不妄动,临外辱而不屈膝,盛兴岂远哉!
愿,国泰民安!!!
第一京观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在《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楚庄王的军队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了当时强大的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利,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事才可以使子孙不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让子孙怀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邪恶。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这里所说的“京观”又叫“武军”,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因此史书上说的“坑”一般都是指这种残杀敌军战俘,堆在道路两旁,覆土以成小丘来显示军威、威慑敌人,而不一定是挖大坑活埋战俘。(可以想象,秦军要想活埋四十万之众的赵军谈何容易,如果先将其杀死再筑成土堆则容易得多,还能显示军威、震慑后人)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已经有习惯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了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由此可以想象楚庄王不愧为春秋五霸之一)
此后很多古书中都有京观的记载,如《史记》中的长平之战、项羽坑杀20万秦军战俘;《汉书》中王莽坑杀反抗者;《三国志》、《晋书》、《宋史》、《明史》等等众多。
第一关于主题
关于本书的主题;很多读者认为应该是秦军!
呵呵;我个人不是这样认为的。
我个人认为;一本书的主题应该是人!
秦军我会主写;当时同时秦旭的心理发展我也要关注到;毕竟他是一个大学生;从一个现代普通大学生慢慢演变成一个帝王不是说变就变的;也不是像其他架空小说里只要附身到一个帝王身上就会有那种王八之气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气质;不管承不承认;内在气质不会因为你突然整了容;或者改变一个身份就能完全改变。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现在在做的;只是尽力将这种过程写出来;因为那也是我的一个过程;也是所有跟我差不多年龄层的人的心理过程。
我们每个人的明天都不一样;也许未来的一国领袖就在我们当中出现;那从现在到未来领导的过程中碰到的那些困难;以及碰到困难时的心态是否也是跟如今一样的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恩;这本书我会一直写下去;不管别人怎么骂;我只想说;我是在说一个故事;说一个自己很早很早就想说的故事!
它跟随着我自己心态的不断变化;风格也会不断的变化的;也许有时候是无厘头的搞笑;有时候又是故作的深沉忧郁;但不管是什么风格;那始终都是自己。。。。。。
在此;十分感谢能给自己这样一个平台!!!!
也谢谢一直在看这本书的你们!真的感谢!
恩;再罗嗦几句;呵呵
我会尽量保证每天一章(实际上;从目录里;你们也能看出我的确在这样做!);如果做不到的时候;我会在第二天或着第三天补上。
比如第三十九章我是在昨晚十一点50的时候写好的;可是网速太慢;最后在今早的0:01分才上传成功。。。。。。(汗一个先!)
所以;我今天又写了第四十章;呵呵。
请大家继续支持;收藏量在不断增加;为此我谢谢大家!不管能不能签约我都会写下去:
为了珊珊
为了述说我和佑忧的故事
为了述说我和柠檬的故事
为了述说我儿时就想述说的一切。。。。。。。。。
第一一部不能容忍的影片
今天看了《古墓丽影2》,个人认为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难看和最不能容忍的一部影片。
在这部影片里,中国人成了配角不说,还被演绎成贪生怕死,智商地下的弱等人群,似乎只能靠人多取胜(哦,不对,常常是连人多也不能取胜!)。
最难以容忍的是他们居然摧残秦始皇的兵马俑,大嘴美女拿着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用的三八式刺刀步枪还能打赢手拿双刀的中国男人,操,不得不骂一句,实在太忽视中国的武道文化了!
且不说中国武术乃世界顶尖的格斗术(太极的威力,世界公认),单说中国人会不会那么愚蠢的将这些人犯单独关押。
受过一点现代社会熏陶的人都会知道人不是超人,在面对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的时候就算再自大也不可能单独和她留在一个房间里的,更何况是一个受了“无毒不丈夫”的观念深深影响的中国黑帮领袖!
假设一下如果是真的有这些事情发生,那么最可能的情况就是将他们单独隔离,用通讯器跟她(或者他)进行对话交流,完全没有必要和她面对面单独聊天。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中国人绑犯人还是用“前绑式”?难道我们中国人就傻到连“前绑式”容易挣脱的道理都不懂了吗?
愚蠢的导演,无聊兼做秀的演员。
一部无法容忍的影片―――《古墓丽影2》!
第一中华军军队编制问题解释
中华军军队编制问题解释
很多人都听说过“三三制”原则,不过大部分人认为“三三制”是民主制度,其实,我国的军队也是用“三三制”给编制起来的。具体如下:
班为基本单位;5人。
三个班为一排,15人。
三个排为一连,45人。配备警卫排,连属卫队。共100人。
三个连为一营,135人。配备警卫连,营属通讯排,营属卫队。共300人。
三个营为一团,405人。配备警卫营,团属通讯连,团属卫队,团属火力部队。共1000人。
三个团为一旅,1205人。配备警卫团,旅属通讯营,旅属卫队,旅属火力部队,旅属坦克连,旅属预备队。共5000人。
三个旅为一师,3615人。配备警卫旅,师属通讯团,师属卫队,师属火力部队,师属坦克营,师属预备队,师属跑团。共7000人。
军的级别就不是三个师为一个军了!看各地的情况和战备级别。
集团军是可以以军、师、旅、团为级别临时组建的。以八年抗战来说,当时国军的集团军下辖最多师团的是李宗仁的部队,台儿庄一战一共有三千四百多个单独师团归李宗仁调动。由此观之,彭老总的百团大战就显得小气了不小。
呵呵
当然;时代变迁;很多东西跟显示不符;无怪无怪哈!
第一牛B的跟傻B似的(褒义的)
陈胜吴广起义并不是农民起义,而是军人起义,他们本来就是去渔阳守卫的军人,都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的。
当时秦军主力在边境,若不是在秦始皇后期的政治斗争里失去大批优秀将领,秦末大起义是不可能成功的。
秦军的方阵密集度在三肘或者三肘以内。
至于那只被后世称为南方军团为什么没有回援的原因,现在最有可能的解释是:
1、秦后期国力已经完全枯竭,整个社会的经济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这五十万人的任何军事行动都不具备相应的后勤支援。
2、秦岢酷的法治对整个帝国造成的破坏远远大于它们带来的好处,特别是这套制度扩散到原六国地域的时候,它带来的并不是效率的提升,而是死亡的威胁。人类之间最容易传递的情感就是恐惧,到秦后期的时候,帝国的将领和士兵们对帝国的忠诚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高。
3、还有一个有些荒谬的原因,那就是这支军团最初根本没有接到帝国中枢的回援命令,等到知道天下大势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静观事态发展,最后悄悄解散,从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秦帝国苛酷法治对其国民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才是它败亡的真正原因,别忘了那个姓刘的老流氓靠什么收买人心的。
可惜的是,在抛弃秦帝国的苛酷法治同时,汉人们也把公平、责任这样的法治精髓也扔了,到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也没有重建……
征南的部队是曾受挫,主将屠睢被杀,但身为副将的赵佗还健在,之后换了任嚣为主将后,岭南终被平定……
再然后赵佗的势力逐渐发展,在秦亡之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岭南王,最后几经波折,终于归汉……
至于当时秦灭亡得为什么这么快,的确很大程度上因为秦军精锐主力没有及时回援。
当时的主力有两支,一支约五十万的就是赵佗那边的征南部队,另一支约三十万的精锐,刚刚打败了匈奴骑兵,还驻守在长城沿线。
在帝国危急的关头,赵佗的部队选择了沉默,而北疆的精锐虽然回师勤王,但行军的速度却异常缓慢。
这两支军队的态度显然是因为使天下“苦秦久矣”的“暴政”,当然如果始皇还在的话,将士用命自不必说,但胡亥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威信,所以……二世只好以刚赦免的几十万本来正在修建浩大陵墓的囚犯来抵抗起义军,搞笑的是这支由囚犯组成的部队表现了异乎寻常的战力,他们在保卫帝都的战役中轻松地击溃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的乌合之众,但不幸的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楚霸王使帝国的这唯一一点希望破灭了。
个人以为无论当时帝国的征南部队或北疆守军哪一支及时到达,项羽的破釜沉舟都不会有流传千古的可能。
秦军的强悍在中国古代只有成吉思汗的铁骑能够匹敌,蒙古人横扫欧亚,屠城劫掠的时候,也是赤膊上阵,他们吃生肉,腰间的皮囊里装的不是水,是动物鲜血,每人几匹马换骑,军风彪悍,虽然个头比起欧洲人种低了许多,但却杀得高个子们没脾气,被称作“魔鬼”的就是……
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似乎早有定论,当人们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秦朝暴政不得人心,最终导致秦朝灭亡。”而且汉朝的贾谊更是因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著名论断而闻名于世,这句话也从此成为众多开明君王的治国信条。
历史记载似乎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但我却认为秦朝的灭亡另有原因.
秦能从西北的一个西戎诸侯,扫六合,并天下,气吞山河,从各方面来看秦自有其过人之处。诚然到了六国故土,当地百姓也许不能适应具有秦国特色的律令。但秦朝有一支所向披靡的百万雄师,这支军队身经百战,所向无敌,曾经让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战场上的秦军个个赤膊上阵,掖下夹俘虏,手提敌军首级(这跟秦国的军事奖励制度有关,秦军领赏以脑袋为凭,因此脑袋是最重要的),勇猛无比,正因为如此,秦国三万科头大军才能大败魏国十万甲兵,从而奠定秦国强国之基。而且当时秦军的军事经验是最高的。秦国兵器的制作工艺也是最好的,已经实施了流水线式的生产程序,为此,秦国仍沿用以青铜器来制作工艺,不使用铁兵器(因为当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比铁器要成熟的多,完善的多)。试想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为什么一支能横扫六国的军队被刚刚武装起来的农民起义军给消灭了呢?为什么一支能在长平与赵国四十五万铁骑鏖战数月并全歼敌军的大军却被三万破釜沉舟的项军给全歼了呢?最后这支军队连关(涵谷关)内都守不住了,把咸阳都给丢了。试想当年苏秦掌持六国相印,率百万之师都不能攻下。而刘邦和项羽都只有几万军队就这样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给送终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都说秦朝暴政,但究竟暴在哪儿呢?是“连坐、族诛”等严刑峻法?还是所谓繁重的劳役?当时天下初定,六国民众尚未归心,各地反秦势力蠢蠢欲动,大有颠覆大秦之势。此时若不施行严刑峻法,又怎么能压制众多反秦势力,“连坐、族诛”只能说明秦朝法制严明,不徇私枉法。就像共和国开国之初,面对各地的反革命势力,新生的人民政权不是一样施行了“三反五反”运动?对于劳役,修长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总不至于为让百姓修身养息就任凭匈奴横冲直撞。而阿房宫根本子虚乌有(据考古学家最新发现表明,所谓的阿房宫遗址上没有建筑的痕迹)。除此之外也许有人还会说到“焚书坑儒”,就凭秦始皇杀几个儒生,烧几本破书又怎么能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比?但汉朝却没因此在汉武帝时灭亡,而秦朝却因此灭亡,这岂不可笑?
诚然过于严酷的政法会激起民愤甚至导致民变,但一个王朝却并不一定会因此而灭亡,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如此多被镇压的农民起义。苛政也许可以导致民变,但民变不一定能摧毁一个王朝。就秦朝而言,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乃至之后,秦军都拥有不可忽视的强大实力,但为什么在短短时间内,如此强大的秦军就土崩瓦解了呢?这不能不说和秦军的战略战术部署有莫大的关系。当时各地烽烟四起,六国民众纷纷举起反秦复国的大旗,锋芒锐利,势不可挡。而秦军的主要将领章邯等人还将秦军分散并派出涵谷关四面主动出击,迎击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各路叛军。殊不知叛军复国之心强烈,士气高涨,锋芒毕露,正面交锋必然会吃大亏。但章邯等人似乎不知道这些,遣军正面和叛军碰撞,结果丧师失地,大败而归。与秦军主动出击的惨败相比,秦军的防御战可谓是游刃有余,当时陈胜派大将周文常率三十万大军进攻一座区区数万秦军把守的小城,结果却在城下尸横遍野,大败而逃,而周文常也战败身死。这是因为叛军只是靠一鼓作气打仗,对于攻城战,士气早在一两场战斗后就再衰三竭了。由此我们不难想到,要是秦军没有主动出关四散迎击叛军锋芒,而是选择避其锋芒退守涵谷关,那么以秦军当时的实力就算关东六国之地丢了,也还可以保全关西的秦国故土不致于沦陷。况且就算一时丢了关东六国之地,并不代表就不能再夺回来。
在各路反秦势力中,夹杂着六国新旧势力。当他们要共同反秦时,也许还能够同心协力,一致对外,但如果秦军撤出关东六国,那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对于各路反秦势力的最终目标,我想这是人人皆知的,“反抗暴秦,恢复故国”(居然不是灭亡秦国),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秦亡之后,各路诸侯只顾抢占故国之地,而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最可笑的是那个傻乎乎的西楚霸王阁下,居然把秦国故土分封给了章邯等三个秦朝降将,而自己却以拥有区区楚国故土而洋洋得意。这样如果秦军退回涵谷关,那么六国反秦势力见秦军败走,必然就会忙于抢占故土而无暇西顾,而且六国新旧势力为了领导权也会兵戎相间,到时候当他们打得如火如荼,六败俱伤的时候,我大秦将士已经准备就绪,此时再挥师出关,重占六国就手到擒来。
所以,秦朝灭亡并不是因为什么暴政,而是因为秦军的军事部署不当才导致了大秦王朝的崩溃。如果秦军能退守涵谷关,那么历史就不会是现在这样。
当然秦亡还有更深层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也仅仅是从纯军事角度分析秦亡的原因,难免会有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第一《秦军相关资料》
扫平六国,北击凶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这里描述一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部队
先浅谈一下秦的奖励制度,秦人奖励制度分20等级制,以战时获人头数量来进级,20级为得一人头,19级得2人头以此类推(每等级都有名称,太熬口,这里不议)最高1级相当我们现在的团长。再往上就直接是大将军或秦王,这样建制的好处在于更安全的控制军队。由最高统帅直接领导每个‘团长‘
公元前210年之前的秦人
正文:浅谈秦灭六国起决定性因素的兵种及后勤
兵种一:矛兵
秦矛兵分两种,正面矛兵和辅助矛兵
正面矛兵:使用7米长矛,行军时矛90度竖起,战时第一排180度矛,后排依此角度向上。类似同时代马其顿矛兵,但比马其顿矛兵的矛还要长。
辅助矛兵:使用2到3米长矛用来机动和侧翼的掩护,每一方阵设有一指挥官(你家凉衣的竹竿知道吧!辅助矛兵的矛也就那么长)
特点:克制轻重骑兵冲刺,用于大规模作战和决战,由于机动性差,所以必须数万甚至10万矛兵一起使用,形成有利的正面防线
兵种二:重弩手(脚拉弩)
因为是重型弩单靠手杀拉不开的,所以要放在脚上拉
有人问蒙古弓骑和秦弩哪个厉害!我只回答你一句:
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秦重弩是用脚加手拉的射程比蒙弓骑远了
近150米,况且在马上晃动那么厉害命中率大为降低,100米开外几乎无法采用精准射击了。
下面以长平之战为例子,(我只计算射击速度,不算有多少方阵)
秦弩兵9万横成三列,每列3万卒,卒右臂于旁卒由臂间隔一丈(1。5米)
前排射完,后排走前三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