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起来。
白马寺主持方静是李国校地好友,听到三人是皇子,将三人藏在禅房中,忐忑不安的等待唐军的搜查。哪知三四天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李国校不敢出门,让方静派了几个小沙弥出去打探情况。
打探地情况大出李国祯地意料。崇祯没死,被大唐封为思德侯,三个皇子唐军只贴出布告,却没有大搜捕,而且街上大规模巡逻地唐军到了第三天就撤消了,这让李国祯胆大了不少。他暗付白马寺不是久留之地,遂偷偷摸摸带着三个皇子趁夜来到周奎府中。
周奎听到女儿死了,倒是流下几颗老泪,靠着女儿是皇后,周奎没少贪便宜,只是此时见到太子登门,却犹如烦手山芋,推脱不过后,只得将太子和另一个外孙永王留了下来,至于定王却是田贵妃的儿子,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留。
李国校无奈,只得把定王带到了田弘遇的府中,田弘遇顿时和周奎有了同样的烦恼,一边是自己的至亲骨肉,一边是性命和家财,殊轻殊重,两人当然分得清,几个皇子只在他们的外公家住了两天,又被两家双双献了出来。
唐军地公告贴出了六天,三个皇子就全部落网,李鸿基听到三个皇子被抓,倒是没有为难他们,他也没有时间召见,命人把他们全都送到了思德侯府。
崇祯看到三个分别数日的儿子,心中又喜又悲,喜的是他们没有死于乱军之中,全家得以团圆,悲的是三个儿子被唐军一网打尽,他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若是哪天唐军认为他们没用,一杯毒酒就可以让他们全部命丧黄泉。
由于文官们大部分留在西安,京师初定,事务特别烦多,宋献策,陈贞慧等人忙得团团转,李鸿基也一刻不得空闲,发布各类公告,接见前明地降官,派出各路使者对山东,河南,山西等地进行招降。
到了第七天,李鸿基才稍为空闲,找来情报部左侍郎贺珍询问关宁铁骑的事。贺珍本来一直负责江南的情报网,这次唐军攻下京师,他得到消息,也跟到了京城。
数万关宁铁骑,就在离北京一百里外,精骑半天就可以直达城下,情报部当然的死死盯着,听到皇帝询问,贺珍连忙回道:“禀万岁,关宁铁骑一直驻在蓟县。”
李鸿基大感奇怪:“即不前进,也不后退,祖,吴二人搞什么鬼,朕派出去招降的人没到他们营中吗,为什么没有回应?”
贺珍回道:“禀万岁,杜郧已到他们营中五天了,生不见人,死不见鬼。”
京师平定,下一步就要趁江南空虚,席卷江南,虽然现在崇祯父子都在唐军手中,唐军也派出了招降使者,各省没有见到唐军真正的实力却不一定会投降,若是等他们再推举出一个皇帝,有了统一的领导,必定大大增加平定江南的代价,这是唐军不能容忍的。
唐军其实没有时间在京师担搁多久,若是关宁铁骑不投降,唐军也不能放心率大军出击江南,势必先灭了关宁铁骑不可。
李鸿基以为崇祯没死,祖,吴两人又没有清兵投靠,一定会降,才只派出一个太监拿崇祯的旨意过去宣读,现在看来,祖,吴两人恐怕另有算盘,不能不防。
李鸿基转向旁边沉思的宋献策:“宋爱卿,你看吴三桂等人是何意?”
宋献策身为文官之首,这些天比李鸿基还忙,每天只睡两个时辰,此即面容憔悴得不成模样,加上他矮小的身材,大大的脑袋,若是晚上遇到,恐怕多数人会认为见到了鬼。
听到皇帝的问话,宋献策道:“回禀万岁,臣猜吴三桂如此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嫌万岁给他封的官太小,不愿意来,想等万岁再加封,另一种是吴三桂已决定和大明共存亡。他自知攻不下京师,想等万岁提兵去攻,他好以逸待劳。”
吴三桂会和大明共存亡吗。李鸿基摇了摇头,恐怕他多半是为了自己地荣华富贵作想,要不然也不会等到康熙要削番时才造反:“那爱卿认为他哪种情况多一点?”
宋献策道:“恐怕还是前一种。吴三桂是员良将。他不会不知道和我军的差距。若万岁不是急于领兵南下削平江南,只要对他不理不睬,过个数月,他的部众就会陷入饥饿中,自散而去。”
李鸿基道:“若朕再给祖,吴二人一道旨意。加封他们为二品大员,封伯爵衔,吴三桂,祖大寿可会来降?”
宋献策摇了摇头:“恐怕还得给他统兵之权。让他地关宁军自成体系,如此一来,我军许多将士都还没有封爵,恐怕会有人不服,而且让他关宁军自成体系,终究是个隐患。”
李鸿基考虑半响:“那就只有用武力一途了,宋爱卿,大明的京师就暂时由你住持,朕明天亲率大军会一会这个吴三桂。”
宋献策忙道:“万岁,京师刚定,万岁如何能轻动,不如遣威卫大将军李万成率大军过去即可。”
李鸿基摇了摇头:“不,若是派李万成,那只有彻底剿灭这支关宁铁骑了,它到底抵挡过满人十几年,功不可没,朕不忍心这支队伍毁灭,还是朕亲自去好了。”
想起这支队伍后面又成为满清的帮凶,李鸿基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宋献策建议道:“万岁既然还想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地老父吴襄,兄弟妻儿都在京城,明日不如将他们带到军中,若吴三桂不降,正好可以用他们地人头来祭旗。”
李鸿基却知道若吴三桂不肯降,当着他地面杀了吴襄也没用,想了想,对李娃道:“传吴襄来见朕。”
吴府大堂内,一切显得那么寂寥与空寂,几个家丁没精打采的守在门口,唐军进城那天,吴府上下受惊非小,谁都知道吴府的少主人是赫赫有名的山海关总兵,大明朝的擎天巨柱,若是唐军有意要找前朝官吏算帐,吴府怎么也逃不掉。
好在唐军的军纪看来很好,新皇帝也没有要追究前朝官吏地意思,第二天就派人通知府上,要招降吴三桂,让老主人能写一封家信去劝降。大家都松了口气,即然得到了新朝的看重,那吴府就还能辉煌下去。
吴襄在堂中却忧心仲仲,从吴三桂率五十名家兵冲进数万人的满营救自己,自己就知道儿子已经长大,可以继承父业,果然,到了十九岁,儿子就升为辽东总兵官,自己得已放心退休,只是他知道自己这个父亲的权威在儿子面前不可以再摆了,若是儿子决定地事,他再劝也拉不回来。
如今自己的家书已写出去三天,早到儿子手中,可是却没有一点反应,吴襄知道儿子已经不管老父的死活了,可是他却不能不为这个最看重的儿子忧心,唐军如日中天,单靠无根无萍的关宁铁骑如何挡得住。
他不知儿子有何打算,但已看出,若儿子不投降,唯有覆灭一途,他发现儿子没有降意后,几天都是茶饭不思,在大堂走来走去。
突然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凭他多年从军的经验,吴襄断定马蹄声由远而近,是直冲吴府而来,他连忙对第三子道:“辅儿,你去看看来的是什么人。”
唐军进城后,从第四天就放开了城门,充许京城的人自由进出,只对前朝的皇亲国戚,大臣那贵们作了限制,应此有人骑马来访也不一定是大事。
这次人来的很快,吴三辅还没有出门,吴襄就听到门口下马和兵器撞击的声音,有人在问:“这里可是吴襄府第?”
家丁的声音响起:“正是,请问大人有何事?”
吴襄心中一紧,带有兵器,家丁还如此问,来的肯定是唐军无疑,该来的总要来,他快步向门口走去,刚出几步,听到一阵脚步急匆匆的向内走来,还夹杂着家丁惶急的喊声:“还没有通报老爷,你们不能进去。”
声音一落,吴襄看到十几个年轻的唐军走进了院子,为首一人盯了吴襄一眼,问道:“你可是吴襄?”
吴襄连忙回答:“正是老夫?”
“那好,跟我们走吧,皇上要见你。”
吴襄心中大惊,竟然是大唐的皇帝要见自己,他左思右想,也不知大唐的皇帝为什么会见自己,不过,竟然大唐皇帝肯见自己,那么局势就没坏,至少家中是安全的,他整了整衣服:“老朽穿着太过简陋,换过衣服马上就来。”
唐军却没有时间等他了:“快走,皇上时间何等宝贵,还要等你换衣不成?”架起他就向门口走去,到了门口,直接拉过来一匹马,让他坐了上去。
吴府的家人听说是大唐皇帝来请,一个个都吓呆了,只能看着老爷被架上马背,渐渐远去,不知是祸是福。
吴襄虽然老了,但从军数十年,底子还在,骑在马上毫不费力的到了大明门,随着带路的唐军一步步的走到了太和殿,此时太和殿上的龙椅却是空空荡荡的,唐军将他引到了侧门,吴襄见到了一个身穿龙袍的人影坐在中间,不敢细看,马上跪下:“草民拜见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基看到吴襄已胡子花白,将声音放柔:“起来吧,不用多礼。”
吴襄回过礼后才敢战战兢兢的站起来,李鸿基的声音传了过来:“今日请你来,实为令郎之事,大唐取代大明已成定局,朕已派人向他招降,他却毫无音讯,朕没有那么多耐心慢慢等他,明天朕会亲领大军去会会令郎,若他还不投降,朕唯有击破他。
李鸿基的话一落,吴襄跪在地上拼命磕头:“皇上息怒,犬子无状,敢抗拒皇上天兵,草民罪该万死。”
“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朕也不会拿令郎的事往你身上搁,今日叫你来,是想让你先去令郎军营一趟,告诉祖,吴二人,若现在投降,朕还可给他们三品高官,他日封爵亦少不了他们一份,若等到明天兵戎相见,那朕就不会再允许他们降了。”
吴襄惊讶的张口了嘴:“皇上是让草民到犬子军营?”
宋献策也吃了一惊,如此重要的一个人质如何可以放走,拼命和皇帝打眼色,李鸿基却视若末见:“正是,你若劝不动令郎,如果回来,朕不怪你,亦可以保你平安,若你不回来,那就视为以朕为敌,朕击破关宁军,你也逃不了。”
吴襄只得连道:“草民不敢,草民不敢。”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三十六章 偶像
     更新时间:2009…8…19 23:09:11 本章字数:4347
   等吴襄退下,宋献策不由埋怨道,“皇上怎可放了吴襄?”
李鸿基一笑:“为何放不得?”
宋献策正要说可以拿他作人质时,突然想起吴三桂早就知道吴襄在京中,他不投降,必定会连累老父,即如此,吴三桂恐怕是不以老父家人的牲命为重了。
想起吴三桂是天下传扬的大孝子,宋献策对自己以前的判断不由疑惑起来,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难道吴三桂对明王朝忠到如此地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倘使当时身先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听到宋献策怀疑先前的判断,李鸿基脱口念出了这首诗。
十几岁的少年正是热血沸腾时,可以为老父不顾性命,现在的吴三桂虽然只有二十六岁,却已在官场中打滚了十几年,早已不是当初的热血少年,恐怕把自己的功名利禄看得比什么都重,不顾老父的性命,又如何会对大明死忠。
李鸿基派吴襄过去劝降,就是要向他表明自己的态度,这里没有他讨价还价的余地,他想待价而沽,想都不要想,若明天他还看不清形势,自己正好拿他作个榜样,震摄江南各省,不许他再降确实不是虚言。
只是以后评论吴三桂,恐怕会把他当成大明的忠臣义士了,想到这里,李鸿基不由哑然失笑,吴三桂,是不是做大明的忠臣,就看你明天地选择了。
吴襄回到府中。只是匆匆交待一下,就骑马出城,他从皇帝的话中听出没有虚语。虽然皇帝说保证他的安危,但儿子真不降,他以后必定会活在战战兢兢中。
第二天一大早。皇帝就亲率四万野战军和二万近卫军出师。田见秀。左光先,马世耀等大将随行,宋献策,李万成,李过等人留守京师,总共六万大军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居民得到消息,都围在道路两旁观看。
六万人,全都骑着高大骠悍地骏马,清一色的黑色盔甲。每人高举着闪闪发亮的斩马刀,马地左侧挂着一支火枪,数十万支马蹄整齐地踏在京城地街道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让那些对大明还有幻想的人面如死灰。
李鸿基的马车经过时,无数“万岁,万岁!”的声音响起,不论是情愿,或是不情愿,所有人都跪了下来,直到望不到皇帝的车驾才起身,唐军并没有强迫他们做,到京城也才不过第八天,虽然唐军发布了许多有利百姓地政策,但若说百姓都是真心实情的下跪,李鸿基压根不信,中国的百姓对皇权只是习惯性的膜拜而已。
唐军进城时,虽然人数远比这要多,但大多数百姓都忙着躲避战火,哪敢观看唐军地模样,如今他们已是唐军治下的人,自然可以放心观看,一个个都发出啧啧称奇的声音。
最令人震憾的还是中间由马拉着的五百多门大炮,这些漆黑发亮的炮身闪着金属的光泽,黝黑的炮口直对着天空,虽然大多数是小炮,但有四十多门重炮长达一丈多的炮身却比大明的红衣大炮不逊多让。
这四十多门重炮李鸿基并不打算带着去对付吴三桂,只是百姓看大炮厉不厉害主要看炮身的大小,李鸿基有意让百姓看到唐军的军容,增加对新朝的信心,自然队列中少不了重炮,其实除了攻打城墙,小炮远比重炮好用,它的灵活性,射速远不是重炮能比。
蓟县只是一个小城,单是吴三桂的八万大军就没法容纳,莫说还有数十万百姓,这次作战根本不需要攻城,正好用到小炮,李鸿基一下子带了四百余门,若吴三桂不愿投降,这些大炮一分钟之内可以发射四千发炮弹,无论关宁铁骑如何精锐,恐怕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根本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
出了京师的西直门,唐军就加快了脚步,六万铁骑跋涉在春夏相交的平原上,平原上的青草长得密密实实,唐军的铁骑一过,将之重新踏成平地。
出了京师,数十里外就是顺义,顺义在春秋战国时地属燕国,汉时属渔阳郡,唐初于此置顺州,明初改为顺义县,京东第一大河潮白河纵贯中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清纯,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
唐军拿下了京城,这里的大明县令就已投降,唐军派了一个校尉带着一百余人接管,县令仍为原职,听到皇帝率大军经过,连忙率着县城中的衙役,军士在潮白河上迎接。
李鸿基并没有时间理他,大军毫不停留的往前赶去,中午时分,已到了蓟县相交的平谷县,李鸿基命令大军停在平谷县打尖休整。
平谷和蓟县有盘山相隔,盘山最高峰达八百六十余米,整个盘山蜿蜒盘踊,“形无定向势如龙,“故名盘龙山。因它一峰独起,独立无依,蜂窝莲瓣,四面如一,又名四正山。因它位于古无终国,别名无终山,后来简称为盘山。
盘山北边有黄崖关长城,黄崖关长城以关城为中心,向洞河两崖延伸,东至半拉缸山,有悬崖为屏;西抵王弗顶山,有峭壁为倚。不过,这段长城却是用来抵御北方,并非是用来隔断平谷和蓟县。
李鸿基却不敢大意,盘山毕竟有地利之便,吴三桂若要交战,若将战场选在这里还是会让李鸿基头痛,山上到底不比平原,马匹失去了用武之地,唐军靠着火枪,在山上交战比平原还要沾便宜,只是时间却有可能要拖长。、
盘山虽然到处都可以行军,但只要吴三桂派兵将行军的道路处处堵住,不将他派出的人消灭,唐军就根本无法通行。关宁军有八万多人,要多少时间才能一点点消灭。
在平谷县休整一个时辰后,恢复精力地唐军派出先锋部队先到达盘山。山中并无明军的一人一马,连黄涯关的守军也撤退,吴三桂并不是要防守。小小地蓟县如何能容纳辽东过来的数十万军民。就算他能守住盘山又如何。唐军的后路已到了他地屁股底下,守了西边,守不了东边,两边都守住,他也只能困死。
吴三桂干脆撤军,将军队摆在了蓟县开阔地平原上。等待唐潭兜到来,只要能小挫一下唐军,就向唐军投降。
只是等到李鸿基的大军刚过盘山时,杜郧已到了李鸿基的军前:“皇上。大喜,大喜,祖大寿,吴三桂已答应归降了。”
李鸿基“嗯“了一声,脸上丝毫没有什么喜色,吴三桂,果然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非要逼朕带着大军,你才投降。
杜郧这几天受了不少苦,第一天还被吴三桂等人捧为上宾,第二天,杜郧去摧促吴三桂回京向皇帝投诚时,吴三桂却变了脸,将杜郧和两个唐军重新关了起来,杜郧吓了个半死,以为这次必定会没命,苦苦哀求看守的军士向吴三桂求情。
吴三桂虽然把他关了起来,却并没有折磨他,只是心灵上的恐惧让他一日怕过一日,今天一大早明军放他时,杜郧还以为要杀他,更是吓了个半死,后来听到明军是要归降时才放下了心。
见皇帝亲率大军过来,杜郧忙跑过来想向皇帝表功,没想到皇帝的反应大出他意料,呆了一下才道:“莫非皇上不高兴?”
“没有,朕心中还是很高兴,爱卿辛苦了。”
“皇上,奴才差点就看不到了你。”杜郧“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只要皇帝再问一声出了什么事,他就可以把这几天怎么和吴三桂斗智斗勇,吴三桂从怎么倨傲不驯,到后来的俯首听命说一遍。
只是他哭了数声,也没有听到皇帝的问话,不由抬头向皇帝看了一眼,见皇帝似笑非笑的看着他,自己地所作所为仿佛一切都被看穿,再也哭不下去。
“好了,你下去吧,回京后朕会给你赏赐。”
杜郧被吴三桂放了出来,就临时编了一肚子话,就博个奇功,没想到皇帝根本不听他诉说,只得怏怏而去。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打得虽好,昨天吴襄连夜赶来却打破了他的幻想,皇帝亲自带队来攻,一天之内不投降就不再受降,听到吴襄此话,许多将领都吓得惊惶失措。待价而沽的心情再也没有了。
吴三桂在蓟县当然不能闲着,斥候一波一波的往京城派,由于唐军已放开了全城,加上唐军刚接手城防,吴三桂的斥候要混进京里并不困难,他和京城中的消息一直畅通。
得知京城这么快就平定了下来,各个将领对唐军已佩服万分,三个皇子落入唐军手中的消息更是让明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改朝换代是确定无疑了,没有多少人愿意明知必败还要与唐军作战,支持他们作战的理由无非是招降的待遇更好一点。
如今皇帝亲自带兵前来,他们再不投降就是不识抬举了,想小挫对方后再投降,简直是妄想,皇帝是不会容忍自己失败的,就是他们能小挫唐军,只会让皇帝调集更多的兵马,直到把他们消灭为此。
吴三桂和众将商议了一晚,最后只能宣布投降,不过,吴三桂还是心有不甘,才先放杜郧回去,他要先看看唐军的军容,是不是值得他投降,他心中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若是有机可乘……
盘山离吴三桂的大营还有二十里,李鸿基吩咐前军的田见秀不可懈怠,保持随时可战斗的状态,吴三桂说要投降,竟然只派自己的使者回来,他自已的人一个都不派,安知真假?
不到一个时辰,唐军数万大军已来到了关宁铁骑的前沿,六万大军排列的整整齐齐,压迫的前头明军喘不过气来,尤其令明军沮丧的,唐军前方一分,从后面一下子推出了四百多门大炮。
祖大寿,吴三桂等人都看得头皮发麻,这些大炮若一齐开火,他这连营数十里,兵民一起的大营非炸营不可,到时不用唐军来攻,自相践踏就有可以死伤一半人。
一名唐军走到了中间:“祖大寿,吴三桂何在?即要投降,还不令全军放下兵器过来拜见万岁。”
吴三桂向身后的众人扫了一眼,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着唐军的大炮,毫无战意,胡守亮和方献廷两人看到他的目光,也低下了头,他知道投降已不可免,索性做得大方一点:“传我将令,所有人放下兵器,参将以上将领都随我拜见皇帝陛下!”
吴三桂的将令一下,到处传来了哗哗的兵器碰地声,长枪,大刀,佩剑刹时丢了一地,八万关宁铁骑全都两手空空。
田见秀在前面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忙派人向李鸿基报告:“万岁,关宁军放下了兵刀。”
不一会儿,又派人报告:“万岁,对面营垒里出来了数十骑,好象都是明军的大将。”
至此,李鸿基才相信吴三桂真得是要降:“传朕旨意,放开中军,列队欢迎关宁铁骑归降我军。”
前面的野战军,近卫军哗的一声让开了一条数里长的路,直通到皇帝的车驾前,吴三桂等人到了唐军面前,忙甩蹬下马,将身上所有的兵器都交给了来搜查的唐军士兵,才沿着唐军让开的通道向皇帝的车驾走去。
许多明军将领到了唐军跟前,忍不住向中军的大炮看去,心中暗暗庆幸不已,吴三桂和祖大寿走在最前头,目不斜视,祖大寿成名数十年,相貌堂堂,一张国字脸,颌下短而硬的胡须已经半白,头戴铁盔,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显得宝刀未老,端是一员悍将。
唐军的目光却多数集中在年轻的吴三桂身上,少年的武状元,率五十骑孤骑救父,十九岁成为大明辽东的总兵官,英俊的相貌,有人写诗赞他白皙通候最少年,延陵将军美丰姿,江南的水气和塞外的长风同时溶进了他的气质。
这样一个人,不知是多少深闺少女的梦中情人,多少有为少年的英雄形象,如果要追星,吴三桂无疑是大明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