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定国建议道:“父皇、不如我们过去看看吧。”
张献忠点头:“走,朕要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武夷关并不大,张献忠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库房,望着库房里堆着的兵器,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一眼望去,整个库房塞满了密密麻麻地兵器,大刀,长枪,弓箭应有尽有,每一把兵器都寒光闪闪,发出刺眼地光芒。
李定国来到一个兵器架前,将上面地长刀取了下来,长刀在他手里发出冰冷的光芒,他拨了一根长发,往刀刃上一丢,头发毫无阻碍的继续往下飘去,落到地上已断为两截。
放下大刀,李定国又来到弓箭区,取下一张长弓,搭上长箭,用力一拉,将弓弦张开,向远处的一根柱子瞄准,手一松,远处穿来卟的一声,大半箭身已穿过木柱,只有箭尾在轻轻的颤动,这弓也竟然是铁胎弓。
放下长弓,李定国又抽出一根长枪舞动起来,顿时场内激起了无数地枪花,将李定国的身影掩住:“好兵器,好兵器。”李定国将枪一收,忍不住大赞。
孙可望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掩不住一脸兴奋,疑道:“唐军为何要在此放如此多的兵器?”
徐以显道:“或许这里是唐军的一个重要仓库?”
徐以显马上又摇头:“不可能,这里已是边锤,哪有拿这里当仓库地道理。”
孙可望迟疑的道:“说不定是唐军哪个将军想向安南走私兵器,刚好被我们碰上?”
这种事倒不是没有可能发生,以前大明的边关将领经常这么干,莫说是走私给属国,就是当时明军的心腹大患女真人,蒙古人都有边关将领向他们走私兵器。
张献忠道:“不管为什么这里会有兵器了,总之这批兵器从现在起就是朕的,赶快让军需官清点,然后补充给缺少兵器的将士。”
“是。”听到命令的军需官赶忙指挥士兵清点起来。
大昌军以前在江西时还好,有自己的兵器基地,进入广西后,连续作战,兵器除了曾从明军身上剿获过一部分外,就再也没补充过,与唐军作战时,更是连战皆败,现在的一万大军,兵器完好的不足四千人了,许多人的兵器早已残破不全,不堪使用了,这批兵器就象是送给大昌军的及时雨。
大昌军组织的人手很快将兵器清点完,张献忠刚刚端起碗来要吃饭,军需官已经跑来向他报告:“禀皇上,仓库共有长枪一千柄,大刀二千一百幅,强弓一千张,箭支三万羽,长剑二百支,大炮……大炮六门……炮弹三百发。”
张献忠听到大炮时,差点跳了起来,一把揪住军需官的衣领:“什么,有大炮,你再说一遍。
军需官结结巴巴的道:“回皇上,大炮……大炮六门,炮……炮弹三百发。”
张献忠一把丢下军需官,顾不得再吃饭,又向仓库走去,李定国、孙可望也连忙跟随在后面,仓库的兵器徐以显已组织人开始分发了。六门大炮原先放在最里面,如今已搬到了门口,黝黑地炮口传来一阵阵杀气。旁边整齐的码放了数百发炮弹。
严格来说这不是大炮,而是唐军只有二百多斤重的迫击炮,大昌军地大炮还是早先从唐军处购得。都是一千斤以上的重炮。早就在转战中丢弃。如今这种二百多斤的迫击炮正适合大昌军使用。
有大炮和没有大炮地攻城部队完全是两个概念,有了大炮,大昌军进入安南,马上就可以强攻任何一座城池,将他拿下来作为立足之地,否则先前只能避过难攻地大城池。啃一些小城,这六门大炮对大昌军来说,更是远胜于前面地数千把兵器。
若是说唐军的将领连大炮也能偷运着走私,未免太不合情理。如果唐军管理真的如此松散,有再好的兵器也不可能将他们逼得如此境地。
李定国呐呐的道:“这难道是唐军故意留给我们的。”
的确,这里除了没有唐军的火枪外,其他兵器应有尽有,就好象为大昌军量身准备,众人眼中抖然冒出了寒意。
徐以显失色道:“难道这是唐军驱狼吞虎之计,让我们替他们打先锋,才故意留这批兵器在这里。”
刹时间,从武鸣交战以来,种种不合理的情况在徐以显脑中一一浮现,唐军一直追在他们的尾巴后面,更象是礼送他们出境。
张献忠马上道:“不可能,李自成如何肯放过朕,难道他不怕朕以后再从安南杀回来?”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历来帝位地争夺就是你死我活,从来没有手下留情之说,越是自己人就争得越凶,元朝末年时,朱元璋、陈友谅、张士城三人同出于红巾军,可是在大元末灭是就争斗起来。
若不是元庭实在太过腐朽,看着朱元璋一一将陈、张两人剿灭而毫不插手,最后任凭朱元璋将南方所有的力量都统合起来北伐,元庭能否灭亡还是个未知数,如今唐军已取得了一统天下的胜利,又如何会放过以前曾和他争夺天下的大昌军,就是暂放也不可能,张献忠心想若是自己就绝无可能。
这实在是太过费夷所思,张献忠出自草莽,自然不会明白后世国与国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昨天还打生打死的两个国家,今天马上就可以结成联盟和谈,换了心胸稍窄一点的皇帝,也不会为了一点国家利益放过自己的敌人。
徐以显听到张献忠斩钉截铁的否认,也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是不是唐军故意留下的兵器,他们除了进入安南,再也别无出路,又何必多想。
“报,启禀万岁,唐军离此只有十里了。”
张献忠顾不得再在仓库门口发呆:“马上把大炮和炮弹装上车,其余人等抓紧时间吃饭,一刻钟后全军出发。”
张献忠说完,匆匆离开仓库,回到自己的房中,大口大口的吃着难得的热食。
以此同时,李双喜也接到斥候报告:“报,总督大人,前面十里就是镇夷关,贼军正驻扎在镇夷关内休整。”
李双喜一笑:“停止前进,全军休整,生火吃饭。”
“停止前进!停止前进!”随着传令兵停止前进的喊声,数万正在行进的大军马上停了下来,开始各找地方生火做饭。
谷英不解的道:“大人,为何不将贼军驱赶出镇夷关?”
李双喜笑道:“人家就要为我们当开路先锋,总得让人家吃顿饱饭,休养几个时辰。”唐军将领都大笑起来。
可惜张献忠却不理解李双喜的好意,听到唐军停在十里外开始埋锅生饭时,张献忠先是怀疑斥候有误,得到确认后,反而认为唐军肯定另有诡计,生怕唐军会有部队赶到前面埋伏,不顾士兵疲惫,马上下令出发。
在张献忠的严令下,大昌军迅速出了镇夷关,望着身后渐行渐远的镇夷关,大昌军将士一个个眼含热泪,这一去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否回来。
张献忠驻立在一个小山坡上,看着镇夷关纹丝不动,李定国策马来到他身边:“父皇,前面三里有一个安南的关隘,我们是否绕过去?”
“杀!”张献忠拨出长中的长剑,方向却是指着镇夷关。
“杀!”密密麻麻的大昌军向眼前的关隘涌去,关隘内的安南士兵目瞪口呆望着外面进攻的大昌军。
“还击,快还击!”安南的军官忍不住大吼出来,这只是一个小关,全部的守军加起来不足千人,望着关隘外上万人的大军,安南人无不心惊胆战,呆呆的望着对方迅速接近,许多人连兵器都拿不稳,咣咣的掉到了地上。
几名士兵忍不住叫了起来:“天呐,难道是天朝要和我们开战!”
“轰,轰。”大昌军中的迫击炮开始了发射,炮弹在安南士兵中炸响,无数的血肉向四面溅飞。
“妈呀,这是什么东西?”
“雷神。雷神发怒了,快逃!”
“快逃,快逃,雷神发怒了。”
只挨了数发炮弹,安南人就乱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向后门涌去,再也没有人去管大昌军的进攻。
“杀!杀!杀!”面对无人防守的关隘,大昌军很快登了上来,看见狼狈而逃的安南士兵,大昌军毫不留情,高举着长刀向无心抵抗的安南士兵砍去,大声吼叫着,发泄自己被迫离家的郁闷。
半个时辰后,张献忠已站在安南人的第一个关口,安南的士兵早已杀散,大昌军红着眼在关内继续搜寻着活口。直到关隘中再无活人为止。
张献忠并没有阻止之意,只是轻蔑的道:“一群土鸡瓦狗。”
等唐军吃饱喝足,慢悠悠的到了镇夷关时,大昌军的人影都是不见,望着空空的仓库,李双喜等人都微笑起来。
“总督大人,你听,好象有炮声。”
众人顿时侧耳听了起来,马世耀嚷道:“好快,可惜我们不能跟过去看看。”
李双喜拍了拍马世耀的肩膀:“忍耐一下,很快我们就会安南人的哀求下光明正大的进入。”
同样的情景也出现在云缅的边境上,桂王率着二万左右的残存明军在吴三桂的追击下,仓皇逃进了缅甸,他们同样在最后一个关口莫明其妙的得到了一批武器、粮食,低迷的士气顿时大振。
只是明军虽然比大昌军多,但他们的战力却比大昌军要低,二万明军进入缅甸,而且全是文官统军,他们的处境会远比大昌军来的险恶。
    第九卷 帝国 第十六章 五年计划
     更新时间:2009…8…19 23:49:37 本章字数:4476
    七月的长安,骄阳似火,太阳仿佛要把整个长安从烤焦一般,毫无疑问,今年整个陕西又是干旱居多,陕西抽水机器厂开足了马力,全力全产各种型号的抽水机,运到各地抗旱。
在这种情况下,唐军顺利将明军和大昌军驱逐出广西和云南后,各级官员纷纷上表向皇帝祝贺,建议皇帝改元庆祝,也是为了讨个口彩,希望改元后,老天能够多下点雨,减轻一点旱灾的情况,人力有时尽,若是长久不下雨,恐怕陕西的旱地作物也要干死大半。
当然,大唐不用担心干旱会造成向崇祯朝那样饥民四起,有了抽水机,起码能确保黄河两岸的庄稼收成,加上可以从旱灾没有那么严重的湖广、四川等地调运一部分粮食,这样程度的旱灾朝庭完全有能力承受。
只是以前崇祯朝天灾不断,大家都说是天子德行有亏,唐军在伐明时也经常散布这样的消息,瓦解大明的民心,如今到了大唐,圣天子在位,老天爷却丝毫不给面子,未免让唐军上下的官员有点脸红,只能借助大捷后,在改元方面动一点脑筋。
虽然唐军正在尽办普及各处天文知识,干旱,下雨不过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完全和天子没有必然联系,但这个普及需要时间,大多数百姓还是更相信数千年积下来的传统知识,当然,天子圣明哪是没得说,换了其他年月。大伙儿早就逃荒去了,如今家里多多少少还有余粮。
只是天灾不假,即然天子德行无亏。那就就是有其他方面没有做到,说不定天子面前有奸臣作祟,百姓地这种说法让周凤梧、宋献策他们坐不住了。若说奸臣。除了皇帝下面三位宰辅有资格让上天示警。还有谁能够承担,他们几乎是哀求着让皇帝改元,转移一下百姓的视线。
李鸿基经不住大臣苦苦相劝,只得宣布从自己登极那年算起,改为新唐年号,而西安作为首都改名为长安。大唐历和新唐历共同使用,现在是大唐历一千零二十二年,也是新唐历二年的七月底。
改元一宣布,虽然旱灾仍然没有消减地现象。百姓们却安心下来,上天示警,既然皇帝已经收到,并作了安排,明年或许就不会再有旱灾了。
今天又是三天一次的朝会日子,唐军的重臣许多人天刚蒙蒙亮就迫不及待地就来到了承运殿,等待着参加朝会。
现在还是夏天,虽然白天已经慢慢缩短,可还是不到六点天色就已发亮了,离朝庭升朝还有二个小时,李鸿基可没有明朝皇帝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地觉悟,夏天上朝地时间定在早上八点半,冬天时干脆定到了九点半。
刚开始时,那些从明朝投诚过来的大臣极不适应,往往天不亮就赶到了宫门,好在皇帝没有定下那种宫门一入夜就落锁的习裕,先到之后他们还可能到前面的承运殿休息,否则就得在宫门外等候了。
只是那些唐军的重臣却没有养成那种天不亮就起床的习惯,往往要等到差不多朝会前十来分钟才赶到,那种明朝地降臣开始为显忠诚,一直提早一两个小间就来到殿外,只是皇帝对他们一直没有什么表示,而且新朝的朝会是三天一次,不上朝时他们也不能保证那么早就起来,久而久之,众人也就习惯了天亮之后再起床,漱洗之后,还可以吃饱肚子再赶到宫中参加朝会。
可今天这么多大臣同时早到,就有些不寻常了,一般都会是有大事发生,大臣们才可能早到后,先在承运殿商议,商议,这样比起私下窜门交流即能有效利用时间,显得自己无私,又能统一意见。
今天他们所议之事可不是什么改元之类的事,改元已成为了过去,而是上次朝会时,皇帝突然要大臣们作出一个五年计划,这可是前属未有之事,五年计划不难理解,只是以前从没有做过,现在要拿出来,大家都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这个五年计划当然不可能由一个人单独做出来,而是牵涉到整个朝庭各个衙门,利用这三天时间,他们已经讨论了无数次,如今就要呈给皇帝,为防有失,周凤梧依然要大家在朝会之前集中再讨论一个小时。
朝庭地五年计划包罗万象,又岂是一个三天就能做得完整,众人七嘴八舌,果然又从那份厚厚的计划书挑出了不少毛病,周凤梧连忙匆匆修改口
“咣、咣”的钟声响了起来,再过十分钟早朝就要开始了,通往太和殿的大门正在开启,已经没有时间再容周凤梧修改,周凤梧叹了一声,只得合上了计划书,迈步向太和殿走去。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依次行礼后,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周爱卿,朕交给你的五年计划完成的如何?”皇帝一坐定,果然就急不可待的问起了计划书。
周凤梧脸上有点郝然的表情,象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小学生面对老师的检查:“回禀万岁,臣还没有将计划最后完成。”
刚才的一番讨论让周凤梧意识到这份计划还有许多疏漏,使他不敢如此轻易的交给皇帝。
“没关系,爱卿做出多少,先给朕过目好了。”
“臣遵旨。”周凤梧只好把那一叠厚厚的计划书产交给走下来的侍卫,转呈给皇帝。
李鸿基接过之后,快速翻过周凤梧的计划书,周凤梧的计划书做得很详细,里面包涵了农业、工业、教育、军队、外交、商业、税收,几乎是李鸿基能够想到地里面都提到了。不由对手下文官的能力大为赞叹。
这种五年计划以前并无先例可行,大明时,国家财政每年都入不敷出。从嘉靖时起,每年的年尾,嘉靖帝在宫内和大臣们一起拨拉着算盘。计算着当年地开支。每次都不得不挖东墙补西墙。才能做到平衡,别说是五年计划,就是下一年度的计划都无法做出。
到了崇祯时,国家财政更是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抵挡建奴东侵。崇祯只得挖肉补疮,年年加征赋税,到最后还是落得身陷伶仃地下场。
“不错,这份计划书能够面面俱到。周爱卿和各位臣工辛苦了。”
“这是臣等分属应当之事。”周凤梧没想到这份涂涂改改地五年计划还能得到皇帝地赞赏,连忙谦虚。
李鸿基确实对这份计划书比较赞赏,若让他来做,恐怕一半也考虑不到,不过,这份五年计划有大问题,李鸿基还是一眼可能看到。
“爱卿要在五年内修筑六千里的铁路,东西南北全面建设,是不是太过心急?”李鸿基用手指轻轻的敲着这份计划书,好家伙,这简直是大跃进,从周凤梧的计划来看,每年都得筑路一千二百余里,所用钢材六万多吨,而人工达更是达到八十万人之多。
周凤梧回道:“启禀皇上,臣已算过,以我军的钢材生产能力来讲,每年只增产一成,就足够应付。”
“钢材有,那么木材呢?爱卿可算过,一千二百里路,要用多少木材,朕可是在全国下达了禁伐令,每年的木材产量有限,爱卿从哪里找到如此多地木材?”
周凤梧啊了一声,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木材之事,在他看来,木材到处都有,直接砍伐就是,只要钢材能够跟得上,他的筑路计划就可成,五年完成后,长安就和各地四通八达,如此才能重现汉唐这时的繁华。
“回禀万岁,朝庭可否取消各地对筑路木材的禁伐之令。”
李鸿基坚决地摇头:“禁伐令朕不会取消,朕还会下令子孙后代永远不能取消禁伐令,若是没有了森林,修再多的铁路也弥补不了水土流失的损失。”
森林可以孕育水土,这在很早之前中国就有认识,只是森林太多,采伐的工具又有限,森林的减少不会让人们对之有切腹之疼,只是长安却是一个例外,长安作为千年的古都,以前的树木都因为营造宫室被采伐一空,使得原先山清水秀之地变成了一个个黄土高坡,周凤梧等人都感同身受,才会支持皇帝的禁伐令。
“其实铁路所用的木头完全可以用钢材来代替,所以朕的禁伐令不可能取消。”
“用钢材代替?”大殿上顿时传来了一阵嗡嗡的声音,众人几乎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现在的钢材价格是木材的百倍还多,若用钢材代替枕木,那一条铁路的用钢量要翻上数倍。
“其实各位爱卿也知道,朝庭的钢材产量越来越多,木材产量因为朕的禁伐令,将会越来越少,所以钢材的价格会越来越低,反之木材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到最后远不会相差如此之大,而全部用钢材来铺设轨道,远比木材经久耐用,这样算下来,未必用钢材就不合算。”
“皇上,可现在用钢材的成本就要远大于用木材,而且铁路的修建速度不用木材,肯定要大大放缓。”周凤梧一说完,众臣都点头。
“速度放缓并不要紧,朕以前说过,筑铁路的任务本来就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完成。”
“是。”周凤梧只得虚心受教。
“而且爱卿这里只列了筑路的人工,如果照爱卿所列的修筑速度,加上采伐树木的人工,运输的人工,还有各项配套人工,用工可能要突破二百万人。朕先不说这二百万人的吃、穿用度,以及工钱,一年每人至少要三十银元,加起来就是六千万银元朝庭是否能够负担得起,单是抽调二百万人力进行筑路,对各行各业会有多大的影响,朕可不愿被人指着鼻子骂暴君。”
皇帝如此一说,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等人都连忙跪了下来:“是臣等思虑不周,连忙累万岁名声受累,请万岁治罪。”
唐军现在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一亿银圆,比起崇祯时已翻了一番,只是如何有可能每年花上六千万银圆只修筑铁路。
大臣们在制定这份计划时,压根就没有考虑工钱,以他们的看法,修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自然得派遣猛役,这样算下来,每个劳工一年只花上四五个银圆的伙食费就可以,整个劳工成本不足一千万银圆,朝庭自然可以负担,可是如此一来,真有可能让皇帝背上好大喜功的谣言。
“诸位爱卿不用担心,朕只是让你们提计划书而已,批不批还要过朕这一关,卿等自然无罪,平身吧。”
“谢万岁!”
周凤梧等人起身后李鸿基才继续道:“卿等回去后,可以将其他部份砍了,只保留长安到应天府的铁路修筑计划,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
周凤梧提出同时修建四条铁路的计划,没想到一下之被皇帝砍掉了三条,不过,这也让周凤梧放下心来,这样一来,不用担心计划会完不成。
其实周凤梧开头的计划倒是没有这么宠大,只是众人都知道皇帝对铁路的比较看重,以为皇帝不会满意太慢的速度,才被众人层层加码,结果就做成如此样子。
皇帝如此一说,周凤梧轻松下来:“是,臣回去后马上修改。”
李鸿基又从这份计划中挑出不满意的地方,例如教育的投入太少,可以适当增加,军队建设太注意于陆军,海军的军费偏少,农业上管得太死,可以适当放宽,众人将皇帝的意见一一记录,没等到皇帝将周凤梧等人制出来的五年计划一一挑刺完毕,已过去了五个多小时,大臣们都已是腹中如雷。
李娃连忙提醒皇帝:“皇上,该用膳了。”
李鸿基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这才反应过,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了,他连忙吩咐赐宴,大臣们就在大殿旁边吃起了午饭。
一般的朝会往往只有不到二三个小时就会散场,若是过了中午还没有散朝,宫中就会为大臣们准备膳食,大臣们已经习以为常。
匆匆吃完了午饭,君臣一起就重新开始了商谈,直到天色快黑,李鸿基才宣布散朝,让周凤梧等人继续修改,在下一个朝会再给皇帝过目。
走出太和殿,周凤梧大为感触,对宋献策、顾君恩等人道:“万岁实仍天纵之才,我等纵然相加尚不及也。”
宋献策、顾君恩等人纷纷点头称是,完全没想到李鸿基只是半吊子水,正是什么都懂一点,却什么都不精,用来挑错还可以,让他自己做,恐怕更是漏洞百出。
    第九卷 帝国 第十七章 改革
     更新时间:2009…8…19 23:50:02 本章字数:4918
    新的五年计划在数次修改之后,终于在朝会上定了下来,接下来的五年,唐军以休生养息,发展经济为主,原则上没有较大的军事行动,这未免让将军们心中有点遗憾,朝庭可以用兵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捕鱼儿海的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