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到将科尔沁的人全部剿灭后,其他部族都相继散去,李双喜才又发现了六人,再也不可能还有人存活了,此时整个草原成了一片血海,数万人的尸体倒在草原上,与红彤彤的夕阳连成一片,构成了一副凄凉的画面,想起这些人等于都是死在自己手下,李双喜心里也是一阵发闷,对剩下的人道:“走,咱们回家。”
    第五卷家事国事 第三十三章玉玺风波
     更新时间:2009…8…16 12:51:19 本章字数:5241
  侥是以李鸿基的见多识广,接到这个传国玉玺也吓了一大跳,这个东西从它现世以来就传的风风雨雨,卞和被砍了两腿,秦王愿拿十五城来换,孙坚为了它心生异念,司马家没有了它被嘲笑为白板天子。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玉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才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为千古疑案。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
  元灭后此玺被元顺帝带到了漠北,朱元璋为了它,更是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深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却莫能如愿,这一千多年下来,不知有多少英雄为它折腰,又有多少人为它死于非命。
  李鸿基拿着这个传国玉玺,仿佛拿到了一个汤手山芋,这个玉玺的分量在儒家心中本身就代表天命,若此时他已统一全国,那当然好办,群臣也必然会歌功颂德一番,但现在离统一还远,若传出和氏壁在自己手里也不是是祸是福,起码若手下都因和氏壁一定要让他称帝就会感到为难,若是称帝,天无二日,就是崇祯认了,他也得马上发兵灭了大明,可就是这三边之地,李鸿基还缺少官员,就是打败了朝庭,他又哪来这么多人管理,没有得力的官员,大乱之下不知会有多少百姓死于非命,他宁愿等上一段时间,也不原马上挑起天下大乱。
  李鸿基马上下令将消息封锁,让知道此事的人都严守秘密,可为时已晚,宋献策虽知此事重大,但他可没有保密的意识,他心中恐怕还恨不得把唐军得到传国玉玺的消息传得越快越好,如此才能让天下百姓知道,唐王才是天命所归之人。他派出二千人护送这小小的一个东西,自然会让那些人猜疑不定,许多人都已知道那就是和氏壁,等到李鸿基下令此事要严加保密时,西安城内已传得风言风语,许多人得知唐王得到和氏壁都弹冠相庆。
  唐军的官员也马上得到消息,大明一直得不到的传国之玺如今被唐王派人夺了回来,这代表着什么,这代表着我们大唐才是天命所归,唐王才是真命天子,唐代明已是大势所驱,许多原来的降官都放下了心,不是我要背叛朝庭,实仍天命如此,非人力能挽回。
  就在李鸿基以为此事能压下去时,数日之间,唐军的道贺表纷纷上来,接下来就是劝进表,都希望唐王秉乘天命,进阶帝位,否则必伤臣民之心云云,这事李鸿基就是要压也压不下,每个人都希望能向唐王表示忠诚,何况唐王进一步为唐帝,他们自然也可以更进一步,何乐而不为,见李鸿基不为所动,马上又纷纷上了第二道劝进表,渐渐除了西安的官员外,其它各地的官员也得到消息,纷纷快马加鞭送上奏章,拥护李鸿基称帝。
  李鸿基见如此,知道此事不处理这不行了,把周凤梧,洪承畴,许鼎臣还有他的叔叔李守忠招来,垂询此事该如何处理。
  他们四人也上了劝进表,李鸿基怕他们一开口就劝李鸿基称帝,所以等他们一进来,李鸿基就先开口道:“本王知道各位也有意让孤王称帝,非孤王矫情,非要推三阻四,只是此时还未到称帝的时机,所以今天把你们叫过来,非是要劝本王接受各位的劝进,而是让各位爱卿想出一个办法,如何能不伤臣民的心,又能把此事尽快平定下来。”
  众人都相互望着,谁也不开口,唐王虽然说了不想称帝,但此事还真不好开口,否则传了出去,自己就是第一个反对唐王称帝的人了,现在大伙儿都眼巴巴的指望着唐王称帝后自己也能水涨船高,尤其是那些降官更是如此,唐王称帝后,代表的是天命,他们也就不用愧疚,若有人断了他们的指望,以后说不定能落下多少埋怨。
  见众人都不开口,李鸿基只好转向李守忠,道:“李侍郎是本王亲叔,那你先说说,如何可以解开这个局。”
  李守忠无奈道:“唐王,此仍唐军上下所有人的心意,若想不伤他们之心,卑职无能,想不出办法。”
  李鸿基又转向了周凤梧,看到李鸿基的目光,周凤梧硬着头皮道:“唐王,此仍天意,实不可逆行,卑职想不出办法。”
  没想到周凤梧也如此说,李鸿基大为失望,道:“胡扯,若得到此物的人真是天命所归,那元顺帝也不会被大明太祖赶到草原去了,得到此物的林丹也不会被皇太极击败,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就不会有汉,唐,宋,明了。”
  许鼎臣在旁补道:“唐王,此仍五德轮回,始皇虽是天命所归,但不修德政,天命也随之转移,才有了汉,而林丹暴虏,虽得到此宝,终不会长久,而今唐王起兵为父报仇,救三省百姓于水火,又派人寻得那高产的作物,使三省百姓不知少饿死了多少人,此仍文治,唐王的武功更胜,一举打败了满蒙联军,大长我汉人志气,唐王文治武功谁能相比,自然是天命所归,所以传国玉玺才会如此之巧的落入了唐王手中,唐王称帝,实仍名制实归,唐王何不顺从人愿,召告天下,进阶帝位。”
  李鸿基一听,这个许鼎臣还真不是一般的固执,一抓住机会又要向自己劝进,对于儒家的五德轮回,李鸿基更是懒得评说,偏偏这些都能自成体系,何况李鸿基也不能去驳倒这些东西,天命正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没有了这些,皇帝凭什么要臣下来效忠,李鸿基自己以后肯定要坐上皇帝的宝座,这时候若是否定天命,以后就是自打嘴吧。
  李鸿基只好抚慰道:“爱卿莫急,孤王说此时不适合称帝,又没有说以后不称帝,只是我军现才得数省之地,人口比之大明,更是只有十分之一,又是身处贫地,从起兵以来,年年征战,不曾与民休息,实不宜立马起兵,再起争端。”
  许鼎臣毫不领情,道:“唐王此言差已,正因为我大唐身处贫地,才更宜起兵,以期能夺得膏腴之地,作为王霸之资,我军起兵以来,虽然连年征战,但唐王全靠收缴那些番王,富户之资,还有商贾所得而养军,百姓并未受其苦,反而将全年钱粮免去,以前三边地区多数人家无隔月之粮,而今许多人已有了隔年之粮,此时称帝正当其时,若唐王称帝,马上可号令天下,推翻大明,从此让我大唐的黑色旗帜飘扬天下。”
  李鸿基哭笑不得的看着许鼎臣款款而谈,以前倒是没看出来许鼎臣是一个诤臣,重用他只是给大明的降官作个榜样而已,现在看来,他在大明身为一省巡抚倒也有几分本事,自己开遍已说不称帝,却还是被他带到称不称帝的讨论中。
  但李鸿基已下定了决心,此时称帝弊端太显,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遂到:“好了,孤王已决定暂不称帝,此时不是让众卿来讨论称不称帝之事,而是要把此事暂时不动声色的压下去。”
  许鼎臣只好失望的坐了下去,在坐的只有洪承畴没有开口,众人的目光自然都转向了他,洪承畴刚才已考虑了半响,缓缓的道:“既然此事已传开,已无保密的需要,唐王不如来个赏宝大会,和氏壁已流传千年,自从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传国玉玺失踪,后世屡有假壁事件发生,此方宝壁虽然是从林丹遗孀处得来,但也不可全信,先让众人鉴定一下和氏壁的真伪,大家自然不再因得到了和氏壁而要唐王先称帝,而是先要鉴定真伪。
  李鸿基大喜,道:“此计大妙,好,孤王马上就可以办一个鉴宝大会,同时也可向大明宣扬我大唐的武功,昔日强盛一时的林丹部已被我灭,大唐再无外患,可让崇祯不敢轻举妄动。”
  许鼎臣马上反对,道:“唐王,此事不妥,和氏壁本为真,若是举办这个大会,就是真的也会让大明说成是假的,岂不损了唐王的威名。”
  李鸿基道:“是真是假,只有看过才知道,若能因和氏壁引来朝庭境内大量人才前来,孤王就是把它当成假的又何妨,等孤王真正得了天下,谁人又敢说它是假。”
  除了许鼎臣,其它三人都躬身道:“唐王英明。”
  许鼎臣只好闭嘴,孤掌难鸣之下,许鼎臣深知再说下去也无用,只会引起唐王的反感。那又何必。
  众人正在议论唐王什么时候能接受大家的劝进称帝时,突然接到了唐王的布告,上面道:“和氏壁已流传千年,实难分辨是真是假,唐王决定三月之后,在西安举行鉴宝大会,邀请所有有识之士参加,不管是朝庭官员还是大野大儒,到时都可齐聚西安,事后唐王决不留难。”
  布告一出,那些劝进了人纷纷闭上了嘴吧,在和氏壁没分出真假以前,自然不能因唐王得到了和氏壁就称帝,不过,和氏壁来源清楚明白,大多数人都相信它是真的,只等三个月后,鉴定了真伪,再请唐王称帝不迟。
  和氏壁满到了唐王手中,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大明境内,所有官员都人心浮动,暗暗自问,难道天命真归了李自成。
  崇祯得到了消息,更是眼前一黑,当初太祖为了得到和氏壁,不惜大起干戈,最终莫能如愿,若是在以前,大明江山象铁桶一盘,和氏壁自然起不了风浪,如今大明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和氏壁一出,不知会引起多少人人心浮动。难道大明三百年的江山真要亡在联的手里。
  崇祯本就是一个对鬼神,天命之说深信不疑之人,连他都要怀疑起来,手下的那些臣子更是一个个如丧考仳,仿佛这比唐军击败了满蒙联军还可怕,崇祯甚至不敢向他的臣子询及和氏壁事宜。
  唐王要在三月之后进行鉴宝大会的消息,让崇祯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手中暗想:“这和氏壁一定是假的,不错,必定是假的,叛贼必是不能分辨出真伪,才有了这鉴宝大会,否则他恐怕会迫不及待的登极吧。”
  崇祯连忙找来群臣相商,要让天下臣民都知道李贼所得的和氏壁是假的,众人听了此事,也稍微安定了一点:“对啊,说不定这和氏壁是假的呢。”
  其中温体仁道:“皇上,如今空口无凭,朝庭就是硬说和氏壁是假,恐怕也没有人相信,除非……”
  崇祯马上追问:“除非什么,爱卿快快道来。”
  温体仁道:“除非我们能拿起一块真的和氏壁来,那叛贼所得自然是假的。”
  崇祯顿时泄了气,大明立国近三百年,一直想得和氏壁而不得,此时可以上那里找来,崇祯摇了摇头:“此事不行,朕从哪里找来。”
  温体仁道:“皇上,非是要找真的,只要皇上能安排人献宝,把此事弄大,自然假的也变成真的。”
  崇祯勉强展颜,道:“爱卿所说有理,此事就交由爱卿来办。”
  只是在座的大臣都深知,无论献宝大会搞成如何,终没有唐军得到的和氏壁来的清楚,恐怕大多数人还是会相信唐军的和氏壁是真的,还得找办法来证明唐军的和氏壁是假的才成,若要想办法,就非得派人去参加唐军举行的鉴宝大会不可,众人都为难起来。
  王应熊小心的道:“皇上,叛贼说到时会选出二十一名大儒一起来鉴定,其鉴定结果既为最后结果,这二十一人由各地得高望重,有所成就人的才行,如果朝庭能够得到十一人以上的支持,这和氏壁就是真的也变成假的。”
  温休仁也在旁补充道:“江南人文璀璨,大儒多在此,西北哪有人可抗衡,皇上只有选出数十人前往,那些人必会取得评判资格,到时就是真的也可以说成是假的。“
  杨嗣昌道:“此事怕没有那么简单,唐军若不作防备,他们岂会举行鉴宝大会。”
  温体仁道:“不然,按理说叛贼得到这块和氏壁,可以说是清清楚楚,何以要举行鉴宝大会,就是他们自己不能分辨,才要在全国找人,也好得到确认,他们必不会因此搞假,否则岂不名声大损,弄巧成拙,这才给了我们机会。”
  崇祯犯了难,这事倒是可行,这些人到了叛贼境内,就是唐军恼羞成怒杀了他们也无所谓,但朝庭不可能要那些大儒公然到叛军境内去吧。
  温体仁眼睛一转,道:“此事倒也不必让朝庭出面,和氏壁必会引得一些人心动,只要通知边境,给那些自愿去唐军境内的大儒放行就可以了,不过,在他们去之前,必定要让他们发誓要忠于皇上,把他们的家眷扣住,务定要他们把和氏壁说成是假的,然后再发给他们通关证,让边关对有通关证的大儒放行。”
  崇祯点了点头:“好吧,朕马上发谕,让边关将领对持有通关证的大儒放行,只是人数是否要规定一下。”
  温体仁想了一下道:“皇上,此次不知叛贼的人选怎样认定,若是去的太少,恐怕马上就会引起怀疑,不如不定为好。”
  崇祯迟疑起来,若是因为此事让太多人前去,到时让唐军扣住,岂不得不偿失。但又想起叛贼因名声恐怕不会作出此等事情,何况只要他们能忠于皇帝,扣下又如何,叛贼也不敢任用吧。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好,就按此议办理。”
  众人一起躬身:“皇上英明!”
    第五卷家事国事 第三十四章刺杀
     更新时间:2009…8…16 12:51:20 本章字数:4243
  崇祯虽然定下让江南的大儒前往西安的策略,但他对李自成还是深深忌掸,曹文诏败亡后他的脑子清醒了一些,再也不认为李自成只是乌合之众,他心中虽把战败的责任都推到了曹文诏身上,但他也深知朝庭中能胜过曹文诏的人还真找不到几人,就是此次证明和氏壁是假又如何,官军还是要面对叛贼数十万大军。
  他心情沉重的退回内宫,却不知该到哪里,不知不觉来到田妃的宫外,司礼太监正准备喊一声:“皇上驾到。”被崇祯摆手止住了,当他跨进宫里时,正看到田妃正倚在床头绣着荷包。
  田妃原藉陕西,后随父田弘遇经商搬到杨州,田弘遇素好佚游,购蓄歌妓,恣情声色,田妃生而纤妍,长尤秀慧,田弘遇遂延请艺师乐工,指授各技,一经学习,无不心领神会。凡琴棋书画,暨刺绣烹饪诸学,俱臻巧妙。善骑射,上马挽弓,百发百中。
  后嫁入信王府,大受朱由检的宠幸。朱由检即位后,册为礼妃,进封皇贵妃,每当崇祯见时,不尚妆饰,尤觉得橚发如云,美颜如玉,芳体如兰,巧舌如簧,有时对崇祯鼓琴,有时伴崇祯奏笛,有时与崇祯弈棋,无不邀崇祯叹赏。又尝绘群芳图进呈,图中美女仿佛如生,崇祯留供御几,随时赏玩。一日,随崇祯校阅射场,特命她骑射,田妃应旨上马,六辔如丝,再发并中。内侍连声喝采,崇祯亦赞美不已,赞赏有加。
  田妃见崇祯突然来到,吃惊不小,只手中的针线和荷包丢在了地上,跪下叩首道:“皇上驾到,臣妄未能远迎,请皇上恕罪。”
  崇祯连忙走过去将她扶住:“爱妃免礼,快快请起。”田妃顺势起身,正要向崇祯耍娇,突然又意识到还未梳妆,这副样子可不能让皇帝瞧见,她一向在皇帝心中都是美仑美央的呀,她立即转身,一口气跑进了内房。
  隔了一会儿,她才在贴身侍女小红,小翠的陪伴下重新出现,此时她已梳妆完毕,涂脂抹粉,方显清秀欲滴,不禁让人赏心悦目,她重新来到崇祯面前,躬身道:“臣妾给皇上躬请圣安。”
  崇祯迫不及待的将她拉入怀中,摸着她柔软无比的双手,又爱抚她白嫩的脸颊,叹了一口气道:“朕已数天没有来看过爱妃了。”
  田贵妃善解人意的道:“皇上日理万机,臣妾只是一个妇人,可惜不能帮上皇上的忙,若臣妾是男儿,定能跨枪上马,替皇上将乱贼剿灭,也省了皇上的忧心。”
  崇祯轻轻一叹,道:“满朝文武,有爱妃见识的又有几人,可叹李贼势力越来越大,已非短期内可制。”他又自嘲道:“朕糊涂了,这些事跟爱妃说来干吗,有朕一人烦心就够了,徒增爱妃的担心。”
  田贵妃也不敢多说,她生怕让崇祯怀疑是要干政,只好满含柔情的道:“皇上,你可又瘦了。”
  崇祯一听,更是深深的叹气,他想说什么,突然间又什么都不想说,他把田妃抱在怀里,手握着田妃的莲钩,见如纤纤春笋一般。差不多只有三寸。不由的将它举起。但见绣舄上面,除精绣花鸟外,恰另有一行楷书,仔细一瞧,乃是“周延儒恭进”五字,也用金线绣成。
  崇祯大怒,腾的一下将田妃推开,指着田妃道:“你在宫中,何故交通外臣?真正不得了!不得了!”
  田妃忙叩头谢罪,崇祯把袖一拂,掉头径去。原来凤阳失陷后,廷臣多弹劾王应熊,王应熊屡疏乞休,崇祯才允许免其官,仍乘转,赐道里费,行人护行,待之甚优。
  王应熊去后,三位大学士少了一人,自然需要补充,周延儒以前与温体仁过往甚密,便后来不知为何,两人却已闹翻,后来周延儒为温体仁所排,回籍有年,崇祯此番觉得所有阁臣尤觉庸劣不堪,朝进暮退。复记起周延儒,可巧周延儒正夤缘复职,他得悉内情,遂向田妃处打通关节,托为周旋。崇祯因四方多事,夜幸西宫,亦常愁眉不展,田妃问长道短。由崇祯说入周延儒,遂旁为怂恿,即日传旨召入周延儒,仍为大学士。
  崇祯非常敬礼,尝于岁首受朝毕,下座揖周延儒道:“朕以天下托先生。”言罢,复总揖诸阁臣。
  怎奈周延儒庸弩无能,阁臣又只堪伴食,坐令中原涂炭,边境丧师,驯至不可收拾。曹文诏死后,周延儒怕崇祯要他对付唐军,他自请前往边关视师。崇祯以为周延儒忠勤,赐白金文绮上驷等物,周延儒出驻通州,并不敢与后金接战,惟日与幕友饮酒自娱,学足谢安石模样,一面伪报捷状。崇祯信以为真,自然欣慰,以为又得一大才,今日看见周延儒献给田妃之物,联想到田妃曾为周延儒说话,才如此恼怒。
  崇祯怒气冲冲的出了田妃的宫中,田妃在后追之不及,见崇祯如此无情,瘫坐在地上发呆,也不知皇帝会如何处置自己,心中患得患失。
  崇祯本想到田妃处寻些慰藉,他却没想到更是让他怒火万分,他一回到御书房,就有气无力的坐在御案前那张盘龙附凤的椅子上,他只觉的身边的人一个也不可信,想要传旨将田妃废掉,又想起平时的柔情蜜意,顿时有一些舍不得,他想下令痛责周延儒一顿,又想起自己才刚刚把他提为大学士,此时若责他,岂不显得自己无识人之明。
  他从椅子上站起身来,把一腔怒气发泄在书房内,将看得到的东西都狠砸在地上,书房内传来一声声巨响,外面的小太监都吓的全身发抖,此时万万不可触怒皇帝,否则就得死于非命,却又不能离开,只得心中不住念佛,保佑皇帝不要叫到自己。
  一时之间,一股怨毒,一种仇恨直冲崇祯的脑门,他只觉的五脏六腑,全部的血液和肌肉都在刹那间膨胀起来,他的一切愁顿,一切不安,都是来自李自成这个逆贼而起,北方的满人已是强弩之未,张献忠还是一个不成气候的流寇,自从李自起在商洛起兵以来,朝庭对他就没有过胜绩,而今更是甚嚣尘土,大有取代大明之势,连和氏壁也落入了他手中。
  他顿时对李自成气急败坏,是可忍孰不可忍,朕要杀了他,对,联要杀了他,只要杀了他,一切就会好起来,国家可以慢慢可调治,到时朕一定可以将大明中兴,李自成是一切祸乱之源,只有没有了他,叛军就会一恐而散。
  可是要怎样才能杀了李自成,他现在兵强马壮,派兵肯定不行,不要说此时国库空虚,就是有了钱粮,官军也不一定打得过,刺杀,对,只有刺杀才行,崇祯不由信心百倍,摆在他面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