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沙泪-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大的羞辱。那样的话,还不如团结起全国的力量,拼死一战。
而在曼尼亚政府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的时候,奥军的攻势也从未减弱过。第一集团军群虽然在一路上曾遭过一些抵抗,不过都完全无碍它的战斗力。这个集团军群从曼尼亚南部防线起,一直向其内陆深入,已经到达其中部省份。那里的抵抗也是时有时无,不少守军势单力薄,见无法取胜,只能早早逃离此地。而在其右翼,装甲部队亦开始北上,准备配合施泰因方案中的计划,与第二集团军群会合。
其实在第一集团军群和第二集团军群中,也经常遭到自己人的拖后腿。例如成功俘虏了边境防线上曼尼亚守军的第1装甲师,在突破后,其师长按原计划向西北部前进。可是在接到后方总指挥部来电时,却要求他们改变方向,往另一处工业区而去。这与事先的计划大相径庭,该师师长与他的参谋们都搞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在他们试图去解释上级的命令时,集团军群司令的电报也发来了,询问他们为何不继续前进。这种彼此相反的命令,在前锋部队中屡屡收到,害得他们的指挥官都不知到底该听谁的好。在奥军之中,连胆敢不理睬上级都可以是死罪,更何况是不遵守命令?所以这些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不得不又派人前去稍后方的集团军群司令部处,询问究竟应该怎么办,为此,他们难免会耽搁一些时间。在这时,下层那些没得到的消息的官兵们,总是心急如焚,他们希望早日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因为一些不明原因而总要原地踏步。
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将领们所乐见的。由于首相在大后方,经常会与他的幕僚们商议战局,然后又发来类似的不切实际的命令。他们不能违抗,却也不能遵从。在烦恼了过后,有的将军想出了一个办法:按照前线的实际情况,只利用少数部队去执行首相的命令,而全军的主力依然和之前计划的那样,继续朝海峡方向前进。这样一来,既可以对上级报告自己确实有执行命令,只是一时分不开兵力;而另一方面,又能贯彻实施他们原定的作战计划。
这个方法一有人实行,其它各师的师长与指挥官们都是如获至宝,照样前进——只是也会依另一个命令做做样子。两个集团军群的总司令虽然都对首相十分忠诚,可他们也认为这种做法不应该。因为首相本人以及他那些所信任的幕僚们,根本就没有来过前线,也不知道这里是什么情况,他们的要求和命令,都是些纸上谈兵罢了。所以这些颇有经验的指挥官们,都在按原计划实行目标。
第四十章 合流(2)
其实前方的将军们应该庆幸,首相本人没有亲自来到前线。要不然,他可能还会作出许多没有实际意义的命令和决定。自从开战以来,海因茨就没有一天安心的样子。虽然接到了前线传来已彻底攻破对方防线、正向西方前进的好消息,他也往往只是高兴一会儿,然后就自己一个人坐在地图前发呆。他似乎不相信由自己指挥的奥登尼亚军,会如此轻易地就能战胜曼尼亚这个大国。所以,有时当他与前线将领直接通话时,总会不耐烦地一问再问:
“您确定您现在是在哪里吗?敌人没有再出去其它部队?你们真的没有发现敌人的后备部队正在前来?”
虽说他的下属不敢对此表露出半点不耐烦,可是当结束通话后,心中不禁会认为首相的神经太过紧张了。这种感觉,在首都奥登首相身边的人感觉更加明显。有的时候,海因茨本人甚至会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大声叫嚷着他要和前方的战地司令马上能电话。然后首相府里往往又是一夜忙碌。如果说海因茨本人确实是个军事天才,又或者说他能够身先士卒、到前线亲自察看情况然后再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那么他所下的决定也许是可行的甚至是对战局大有帮助的。然而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当这个一揽军事大权的首相在看了许久地图和沙盘后再作出决定时,他自己本人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命令对那里的战事没什么用处。只是因为不敢得罪这位首相,前线的将领才会回电说已经在执行命令了——当然,这些命令本身就没什么作用,所以前线的人执行起来也并不那么卖力。
即使奥登尼亚军内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过在它的敌人看来,这些可怕的部队正如同洪水猛兽,侵袭他们的家园。在创世历1085年3月26日,第一集团军群的右翼部队与第二集团军群的左翼部队在曼尼亚北部城市会合。这标致着两大集团军群已经把边境一带甚至是靠近曼尼亚中部的地域全数占领,而且将当地的抵抗力量一一消灭。如果纵观整个曼尼亚的国境内,它东部从南到北的那边边境线,已经被奥军牢牢控制在手,而且,曼尼亚守军也在不断地往后方撤退。该国的南部是翁波里尼亚,由于它也是奥登尼亚的盟友,再加上奥军已经开始从南部包抄过来,所以曼尼亚军只能朝向西北部方向退却。至于那些无辜的民众,也只能抛弃家园,携儿带女,逃到首都那边去了。现在,那道威胁着曼尼亚的奥军进攻线,正在逐步蚕食着这些广袤而肥沃的领土。
作为第二集团军群中的一分子,当两方面的地面部队彼此取得联系,会合在一起时,格特等人则正在曼尼亚的上空,与敌人的战机在空中搏击。
在前来作战的战机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昂尼亚的战斗机。虽然数量不多,不过足以证明昂尼亚到底是站在那边的。同时,格特他们还发现了对方所驾驶的新型战机,爬升速度快、更加灵活,火力更强,和之前他们在没开战时接触过的昂尼亚战机还要先进。这种情况让不少资深飞行员都明白:昂尼亚那边也一直在加紧研究新型战机,以达到牵制奥空军的目的。看样子,回去之后,他们也得对后方提个醒,要让那些专家别停下来,得加紧研究才是。
在好不容易躲过昂尼亚一架新型战斗机的追击后,格特看到在己方的编队里,有一架战机被打中了,拖着长长的浓烟,直往地面坠去。由于看不清那是谁的战机,所以格特只好祈祷对方能及时跳伞并且落在自己人控制的地盘里——要是落在敌人的阵地上,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虽然打下对方三架战机,不过那些昂尼亚新型战机还是得以毫发无伤地脱离,而且自己这边也损失了两架飞机。接到命令返航时,格特仍然在想:不知道昂尼亚那边还有多少战斗机被派来这里?要是它们已经全部配备上了这种新式作战力更强的战斗机,那么我们这边可就不像之前战斗的那么容易了。
他们降落在地点是一处刚刚被步兵师占领了的机场,由于守军在之前就被敌人的轰炸机给炸得晕头转向,所以步兵师也没花多大力气就把它拿下了。现在,这个曾经被用来升降曼尼亚战机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奥登尼亚空军第25航空团第2联机大队辖下的临时基地了。曼尼亚人没来得及炸掉跑道,所以现在奥空军的飞行员们才能比较平稳地进行降落。当战机滑落在跑道时,格特看见远处的地勤人员还一个劲儿地朝自己这个方向挥舞着手臂和帽子,他觉得奇怪,自己今天的出击,并没有打下敌人的战机啊?那为什么他们会作出这样的动作呢?
当格特把视线投向战机右侧的另一条跑道时,他终于发现原因了:原来在那条跑道上,有一架刚刚降落的物资运输机,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冲来。由于这个机场的设计是有三条跑道,其中一条因损毁而不能使用,而现在他们所用的两条跑道是呈交叉形状的。这样一来,两架飞机就会撞到一起的!
格特倒吸了一口冷气,战机一旦落地根本刹不下来,只能慢慢在在跑道上滑行最后才能停下来。眼见隔壁那架体形笨重的运输机越来越近,格特也来不及跳出去,只能一个劲儿地默念:
“冲过去,宝贝!冲过去!”
幸好他的901型战斗机因体积较小也较轻,所以先于运输机冲过了那个交叉点,平安无事地停在那里。格特回过神来,推开座舱盖,探出头来环视四周。他看到在他的后面,那架运输机还在跑道上滑行呢。地勤人员和机械师一拥而上,有的扶他下来,有的忙于察看飞机的损耗情况,有的在告诉他事情的前因后果。经由他们一解释,格特才知道,原来那架运输机之前早就想降落把物资运下来了,可是不知为什么,只在上空盘旋却没下来,等到它的驾驶员下定决心朝这儿驶来时,没想到前去作战的飞行编队的战机又回来了。于是自己就刚好迎面碰上这么个大家伙,还好先过去了,要不然现在自己恐怕能不能出现在这里,都是个未知数。格特解下飞行帽和护目镜,发现自己一头金色的短发全都湿透了。至于穿着飞行服的身体?那自然更不用说了。一向负责他的战斗机保养的地勤人员看到他这模样,忍不住说:
“好险呀,要是当时您和您的飞机再下来晚一点,或者现在就会撞上了。”
“是啊,绍尔,要是下次那些负责运送物资的家伙再这么乱来,我就要拿枪轰他们的脑袋!”
想要这种**的并不止格特一个人。在刚才那次空中战斗中被打下来的埃利克,他运气不错,跳伞后掉落在自己人的阵地里,而且只是受了一点擦伤,没有大碍,不久便被送回临时基地这里来。不过他却是怒气不平,因为他终于知道打下自己来的,不是别人,居然就是自己人。原来地面的炮兵部队当时正在对曼尼亚出击的战机进行射击,没想到却打中了自己人。即使队友百般劝解,埃利克也气得大吼不止。
“该死的炮兵!那群杀千刀的!我的‘露西’就这样毁了,我绝对不会放过这帮狗娘养的瞎子!”
“露西”不是什么漂亮姑娘,而是他的爱机。其实在其它战场上,类似自己人打到自己人的情况还有不少,不过幸好没有造成什么大伤亡。有时甚至由于联络不上,这边进攻的部队,差点把那边同时进攻的自己人的部队,错当成是敌人的守军,而造成错误的开打。不过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些愚蠢又无谓的可笑错误,还不算多。而且,曼尼亚这片国土上的局势已定,奥登尼亚军的进攻不可抵挡,会师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何时对那些敌人的残兵败将进行合围了。
第四十一章 胜利者的笑声(1)
在创世历1085年的时候,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时间的长脚往往经过得太慢——这其中,既有无力抵抗入侵的平民,也有心急想要早日占领敌人土地的军人。也许身处其中的人,永远都会对时间如此敏感,无法改变。
该年4月,头一天的24小时仍然还没有过完,前线就再次传来噩耗:位于首都以西约四十公里的军事重镇捷卡堡失守,原本驻守在那里的曼尼亚兵和他们的盟军,除了少数侥幸逃脱外,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奥登尼亚军的俘虏,剩下的那部分,则早已在此城的保卫战中牺牲了。奥军第二集团军群集结兵力,朝这个易守难攻的据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虽然在之前没有预测到敌人竟然会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就行进到这里,守军中有不少人都缺乏准备。而且在敌人高炮与空军轰炸中,曼尼亚军城内的火炮都无力还击,即使如此,留守此处的曼尼亚骑兵部队还是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这让负责进攻此处的奥军第7装甲师和第10步兵师、第18步兵师都有不少损失。由于双方都清楚此处乃是曼尼亚首都的门户,一旦失守,其首都亦就此不保,所以双方都不会放弃这里。
为了能早日拿下曼尼亚首都,以达到其政治和军事上的宣传目的,第二集团军群总司令埃希曼上将把其辖下的禁卫军神箭装甲师和刚刚重新借调过来的威廉一世步兵师派往该处,协助进攻。对于第一集团军群的王牌步兵师得以经过调配之后归入他的麾下,埃希曼可着实花费了不少口舌功夫,这才让第一集团军群总司令勉强点头,让它调往北部进行作战。为此,第一集团军群下原本与该步兵师配合默契的第1装甲师师长可是老大不高兴。不过命令已出,他们反对也无用,于是威廉一世步兵师就奔赴捷卡堡,与在那里的部队汇合,力求早日攻下该处,打开通往曼尼亚首都的门户。
当禁卫军装甲师先抵达捷卡堡外围时(没办法,坦克的前进速度确实比没装配多少车辆的步兵师要快得多),三个师团已经损失了超过五百人——这个数字对于他们的总人数来说并不算是大损失,不过相比起之前的一帆风顺,这简直算是蒙羞了——所以他们的师长大为恼火,誓要攻下此城方罢。
由于这座城市在中世纪时就是以堡垒的方式来建造,所以外墙十分坚固,又留有枪眼,正方便里面的守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瞄准打到外边的敌人。而且奥空军的轰炸也无法炸开这些老旧但坚固的城墙,所以曼尼亚兵才能在敌人如此猛烈进攻的形势下,还能守得住。他们也有不少伤亡,不过凭着顽强的决心和对后方的负责,这些曼尼亚人没有退却半步,只是依然在与敌人进行着拉锯战。他们也盼望着不久之后,将会有援军前来这里和他们并肩作战。
在外面强攻不下时,奥军的指挥官开始想办法,在城的四周找出缺口。在经过数天的寻找后,他们发现在城南一角是一座小学,那里的操场开阔,虽然现在已经堆积起沙包,不过比起城墙的其它地方,仍然是薄弱许多。他们在地下指挥所里拟定了计划,决定到第二天就来发起总攻。
到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奥军的坦克就同时开火、万炮齐发,轰向捷卡堡的城墙。趁着敌人无法还击之际,炮兵把口径88毫米的高炮用拖车加人力把这些大个头的家伙拉到了离突破口不远的地方。熟练的炮手装填上比他们手臂还粗的炮弹,让这些大炮给敌人来个“热烈的问候”。那些由沙包堆起来的缺口很快就不堪一击,纷纷被炸开一道道口子。该阵地的曼尼亚骑兵指挥官见势不妙,命令士兵全力还击,同时用无线电通知另一侧的部队前来堵缺口。不过后备部队还没到,奥军的坦克就隆隆地开进了这些缺口里,把那些来不及逃开的曼尼亚兵压在底下或用机枪一扫而光。步兵跟着坦克左右,同时扫清路上的障碍,打得敌人无法不后退。
等到城内另外的守军急忙赶过来想堵缺口时,已经太迟了,那些奥军士兵像滚滚洪流一样,从该处缺口里涌进这个坚固的堡垒内部。在这样的正面交锋下,曼尼亚军完全不是对手,被他们包围到城内一处商场的角落里。奥军指挥官命人用大喇叭对他们喊话:
“放下你们的武器,我军会用公平人道的方法对待战俘。不要再进行这些无谓的抵抗了!”
由于大势已去,曼尼亚军只能选择了按对方的话去做。这一下,奥登尼亚军又再俘获了上万名战俘,并且移交给后面的宪兵部队看守。当在往后方去的路上,曼尼亚的军官看到如此之多的奥军坦克在他们国家的公路上行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懂得使用这些可怕的大家伙,奥登尼亚人又怎么会不赢呢?!”
其实曼尼亚方面的装甲车和坦克数量,不会少于奥登尼亚方面。可惜的是,他们的的创造者却不懂得好好利用这种强力武器,只把它们当成是战场上的配角。如今终于醒悟过来,然而还是迟了。
成功拿下了捷卡堡,表示着接下来通往曼尼亚首都的道路将无险可阻,这当然令第二集团军群的指挥将领们欣喜若狂。接下来的情况也确实如他们所料的那样,一路上,只见奥军坦克与摩托,不见曼尼亚兵的踪影。奥军正全速往敌国的首都而去。
可是就在这时候,远在奥登的最高统帅部又传来命令:首相命令第二集团军群最前锋的三个装甲师,奔赴南部的曼尼亚工业区,夺取该处。这让第二集团军群的人顿时傻了眼。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曼尼亚军已经无法抵抗,正是占领其首都的绝佳时机,要占领其工业区,不必派遣装甲部队,也能让其它部队完成。
首相卡尔…海因茨到底在想些什么?
第四十一章 胜利者的笑声(2)
这是在那个时候,第二集团军群总司令部里不少人心中的疑问。难道他们的首相是不想占领曼尼亚首都、好和这个国家谈判吗?不过这个显然不大可能,因为就连没有接触过首相本人的人都知道,他是多么讨厌这个“奢华而又腐化的国家”——这是海因茨演讲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那么说,首相是担心在曼尼亚境内还会有强大的抵抗力量啰?不过这一点也得不到前线将官的谅解。因为根据他们连日来的所见所闻外加精密分析,他们判定曼尼亚已经抽调不出大部队来挽救败局,所以正应该一鼓作气拿下这个国家。
虽然不大愿意执行,不过又不能违背命令,所以第二集团军群总司令埃希曼只得抽调出三个装甲师开赴南边的工业区,同时他还坚持要与后方的首相通上话,好说服对方可以改变主意,让他们继续前进。
上头的人还在犹豫,可底下的官兵们却不耐烦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负责指挥的将军们会突然变得畏手畏脚起来,好像不会打仗了似的。而且这个命令下得太过突然,甚至在最前端行进中的装甲师还没收到这个消息。禁卫军神箭装甲师和陆军第7装甲师,面对着那条宽敞直通曼尼亚首都的大道,哪个还忍得住,他们的师长在没有收到后方的命令时,还以为是按原先的计划前进,所以已经带领着他的部队、开着坦克,朝曼尼亚首都前进。
后方总司令当然知道现在还有装甲师没有停下而是照直前进,不过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还是联络不上,第二集团军群总司令部没有阻止两个装甲师,而是默许他们的进军。后来总司令部中的参谋官军回忆道:
“要知道,能够占领敌人的首都,那才是最荣耀的胜利……作为前线的军人,在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后,又有谁能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呢?”
从这番话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后方指挥部的人,确实有意去怂恿下边这么做。就算首相已经下令他们改为去攻打曼尼亚的工业区,可是命令一天没有传达到前线部队那里,他们怎么做也都不算是不遵从命令了。为了把握战机同时又要应付大后方的无理要求,前线的指挥官们可谓是煞费苦心。
曼尼亚首都原名为莱亚(Rhea),又名玫瑰城。这个喜爱花的民族,连自己的首都,也要改成花的名字。在得知前方捷卡堡失守后,曼尼亚总统索尔眼见大势已去,只能带上一行官员和将领,逃到了尚未失守的北方去了。因此玫瑰城现在已经是一座空城,只有那些老弱妇孺离不开家乡,只好留下来。当第7装甲师其中一个旅长所乘的坦克驶入这座美丽的城市时,这里没有人放枪,也没有人出来看。他们就是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玫瑰城。这支先头部队的指挥官,在市政厅找到了没有离去的玫瑰城市长和一些官员。虽然已经是铁蹄下的俘虏,可是该市市长和那些官员们依然是秉持着自己的尊严和礼仪来接待这些军人们。在询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像总统等人一样,逃往别处时,市长是这样回答的:
“我的职责,就是要保护国家的首都和这里的人民,我为什么要到别处去?”
这番话令奥军指挥官对其肃然起敬,表示己方也一定会遵照国际公约,来对待敌国的首都和俘虏,并且传令下去,不许官兵们骚扰其民众和房屋,只是暂住在原曼尼亚军的基地内。同时奥军亦在城内各处设置路障,搜查还有没有残余的敌对分子。玫瑰城在其市长的宣布下,于创世历1085年4月8日,向奥登尼亚正式投降。
这个喜讯在当天就通过电话传达到了奥登尼亚。卡尔…海因茨正在对战局日夜焦心,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时会突然传来天大的喜讯。当这个消息经由他的秘书长布鲁诺告之他以后,一向稳重的海因茨竟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大吼大叫起来,声音连外面都能听得见:
“不,这不可能!这不可能!我要亲自去看看,我要亲自问!快把电话给我!我要打电话给德克和埃希曼!”
在经由身边人的劝说和一再告之之下,海因茨才终于相信了这是事实。他高兴得连午饭也没吃,等到晚上又再与前线的集团军群总司令通上电话。对方的答复和他听到的一样,激动的海因茨连夜召集了那些没有参加此次战役的将领们,宣布了这个好消息。人人都向他表示祝贺,简直让这位首相如同在梦中一般。海因茨做梦也没有想过,他所指挥的奥军,竟然会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战胜了百年宿敌,取得了这样压倒性的胜利!胜利感压过了之前的焦虑感,他又开始相信自己领导下的奥登尼亚,已经是个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大国了。
而在第二集团军群总司令部也进入玫瑰城后,原先那种临时的平衡局面被打破了。在军队中代表着国王与首相利益的“奥登尼亚王国代表”,接手了该处的管理事务,而第二集团军群的辖下部队,除了一部分留守此处外,其余的都被用作合围歼灭残余的曼尼亚军。那些王国的代表,与其说是在代替没有到场的国王与首相行驶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