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豪格发现,他现在只有一旗的支持者了,在是选他还是选福临这个问题上,其它四旗人马,立场是中立的。而多尔衮这边三旗,态度却是始终坚持一贯的,也就是说,现场势力最强大的人,是多尔衮。

只要不立多尔衮自己,现在他说立谁就立谁。

现在我宣布,就立九皇子福临了,有反对者,吃我一刀。

可是福临才刚刚五岁。

所以呢,多尔衮继续宣布:为了效忠国家,我就委屈自己一点,马马虎虎当了摄政王算了,以后家里大事小事,我说了算。

济尔哈朗大怒,站了起来。一瞧到他,多尔衮急忙补充了一句:济尔哈朗,也是摄政王,以后家里大事小事,我们俩说了算。

济尔哈朗大喜,坐下。

多尔衮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6)领导休假去了

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就立即下令:所有的王爷,所有的贝勒,从今天开始,统统把孝服给我扒了。

为啥啊?众人大怒。

因为我们马上要征讨宁远。多尔衮悲愤的道:先帝跷辨子,吴三桂那厮却不来磕头痛哭,这明摆着是破坏两国的和平,你说我们能够容忍吗?

不能!众王公贝勒,齐声举臂高呼。

要打掉宁远,第一步就是打掉从宁远到山海关的中后所,中前所和前屯卫这三座城池,切断宁远与大本营山海关之间的联系,把宁远彻底的孤立起来,要让吴三桂形只影单,孤独寂寞,自己活着都没什么意思。

这次出兵的领队,是济尔哈朗和阿济各。

两人带领大军,午夜出发,悄无声息的绕过宁远,先抵达了中后所城。

中后所的守将是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两人光着脚冲出来,带领士兵冲上城墙:全体注意,准备战斗。

可是清兵那边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只看到清兵们端着洗脸盆奔来跑去,不停的刷牙吃饭,苦等了一白天,也不见来攻城。

吴良弼和王国安呻吟了一声:上清兵的当了,他们故意让咱们紧张一整天,到了晚上,等我们神经绷断,他们再来攻城。

果然,太阳一落,清兵大营号角吹起,就见清兵们一人扛只装土的麻袋,呐喊着向中后所城冲了过来,到了堑壕边上,清兵将麻袋丢进去,转瞬间填平了堑壕,然后藤甲兵把盾牌顶在脑袋上,大喊着扑到城墙边上,开始架起云梯。

十几门红衣大门对准城墙的一个固定方向,开始不停的轰击。

城下滚木擂石,城下前赴后继,撕打了整整一夜,也没打出个名堂来。可糟糕的是,十几门大炮对准城墙的一个地方轰击,虽然命中率不是太高,但这么整整一夜轰下来,就见城墙摇晃了几下,轰然倒塌。

清兵呐喊着冲入城去。

中后所就此被攻下,自守官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以下,总计四千五百名军被杀,另有四千明军成为了俘虏。

只是一夜的工夫,就拿下了中后所。

下一站,清兵开往前屯卫。

使用和攻打中后所一模一样的战术,既然战术有效,那就坚持使用,先填壕沟,然后藤甲兵架云梯,红衣大炮对准一个固定方位强轰。但是清兵的火炮技术比较差,足有一半的火炮在上一场战斗中自行爆炸了,这次火力明显减弱。

整整轰了三天三夜,轰到了所有的火炮统统报废,才将前屯卫轰开了一个大口子。

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等三十多名领导干部被杀,四千明军战死,两千明军被俘。

再下一站,中前所。

攻打中前所的,是阿济各,他带着八旗兵到了地方,却发现中前所城门大开,明军蚂蚁一样,在城里城外到处乱找,阿济各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猛冲进城,当场逮住九千明军,问他们:你们在找什么呢?

明军答:我们在找我们的领导啊,我们的领导丢了,还没找到呢,你们清兵就来了。

阿济各兴奋得哈哈大笑:还找什么找?你们的领导肯定都是休假去了,你们也甭找了,我带你们去战俘营联欢吧。

收兵归营,返回时故意大摇大摆经过宁远城,诚心气死吴三桂。

正行之间,就听见后面有人喊:等一等,等等我。

济尔哈朗和阿济各回头,却见一汉人官员,面目陌生,打马急急的追上来,就问道:你谁呀你,干吗追我们,想打架吗?

那汉人官员道:某乃宁远守备孙友白,已经从大明王朝辞职了,前来应聘,不知道你们还招收新员工不?

招,怎么就不招呢。济尔哈朗和阿济各喜出望外,停下来,三军停下来,就地摆酒野餐,欢迎新人加盟我大清。

当场摆酒,为孙友白接风压惊。清兵们在酒会上载歌载舞: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哇请你下来干一杯,请你干一杯……在这诱惑之下,就见宁远城头上,士兵百姓,纷纷缒城而出,向着清兵飞奔而来,一见面就死抱着清兵不撒手:亲人们啊,我可找到你们了。

越来越多的宁远逃兵跑来参加酒会,歌声越来越响亮:我的家,在东北的战俘营里,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吴三桂站在城墙上,脸色铁青,一声不吭。

这时候,他心里唯一想念的人,就是陈圆圆。

五十万人大移民

连拨中前所,中后所,前屯卫三城,让吴三桂成为了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多尔衮越想越好玩,兴奋得连睡觉都笑醒。

正笑得开心,有间谍来报:报,那吴三桂统五十万军民,星夜上路,放弃了宁远城,全都移民了。

瞎说,多尔衮怒道:就为了攻取宁远城,我们死了多少人 ?'…fsktxt'吴三桂又是个花岗岩脑袋,死顽固,怎么可能放弃宁远城。

然而这却是真的。

探报流水价的报将上来,吴三桂真的放弃了宁远,带着五十万士兵和百姓,搬家去了山海关。

为啥呀?

多尔衮大惑不解。

不为啥,因为李自成正向北京进发。

大明告急。

李自成一路摧城拨寨,大踏步的向北京城挺进。祟祯皇帝召开了无数次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平西伯?

吴三桂人在宁远,在辽东,要封也应该封为平辽伯,平北伯,怎么封了个平西伯?

因为西边是李自成。

大太监谢文举马不停蹄,星夜疾驰而入宁远,吴三桂接旨。

圣旨下,放弃宁远,不要了,清兵爱要就拿走,吴三桂即刻回兵,迎战李自成。

不行。吴三桂断然拒绝。

为啥不行?

因为我的家在宁远,我部下所有的将士的家,都在宁远。吴三桂回答:这些年来,我们与清兵血战无数次,虽说上战场的是士兵,但实际上参与对清兵作战的,是宁远城中的所有百姓,宁远城与清兵已是不可化解的血仇。徜若我丢下他们,不唯是我的士兵不会答应,就算是答应了,那就意味着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兄弟姐妹遭受到清兵的屠杀。

这事,祟祯皇帝也是心里清楚的。所以派了大臣星夜前来,督促全体宁远百姓搬家。

这时候吴三桂拥有精兵三万,善战的辽民七万,而久经沙场的心腹铁骑几千人,这些人说走就走,但要让他们把老婆孩子丢给清兵屠杀,那是万万不可以的。

霎时间宁远城中,鸡飞狗跳,五十万百姓奔走相告: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那谁家尿布,快点收起来……破家值万贯啊,一说搬家,那舍不得丢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家家收拾了无数的大包小包,整整收拾了十天,才这浩浩荡荡,鸡飞狗跳的出城了。

宁远城,大明苦心经营了两百年的辽东前哨,就这样丢弃了。

一路行来,百姓们妇女嚎淘,婴儿哇哇,老人梗噎,孩子号叫,道路上拥挤得密麻麻的都是人,走也走不动,紧赶慢赶走上一天,才不过走了五十里路。

也许他应该象袁祟焕那样,丢下百姓,疾驰京师,事实上清兵并没有追赶,由任这五十万老百姓哇哇哭着慢慢往前走。如果这时候吴三桂丢下百姓,赶往京师……如果清兵突然杀出来了,谁来替吴三桂保护士兵的父母妻儿呢?

这时候让宁远士兵丢下百姓援救京师,只会有一个结果。

等到了京师,吴三桂定然是单枪匹马。让士兵们把自己的父母妻儿丢在恐怖的险境中,这种事,纵然有人想干,士兵们也不会答应你。

救兵如救火,你那边有火要救,这边也同样的危险,所以只能慢慢的走。

从宁远到山海关,骑兵狂奔,一日一夜可以抵达。

但五十万妇女儿童,大妈老伯走起来,花费了五天的时间,这个速度也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了。

到达山海关,先安置家小,仍旧是一个鸡飞狗跳,闹成一团。

这时候,李自成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了昌平。

(8)大人物求利,小人物求名

吴三桂放弃宁远,往援京师,其行何缓也。

要追究责任的话,板子首先要打在祟祯的腚上。

因为祟祯的心眼太坏。

事实上,祟祯死就死在他心术不正上。

祟祯这个人,是一个贪婪到了失去最起码的理性的怪物,此人不唯是嗜金银财宝如命,还有一个爱名的癖好。

名声这个东西,是士大夫最喜欢的,许多士大夫不避刀斧,苦穷一生再挨一刀,唯一所得的,就是身后之名。

祟祯也想要这个名。

为了抢占名声,祟祯做事,从来习惯于先找个替罪羊,事情办得好,自己英明神武,事情办砸了,是办事的人水平太差。就拿和满清议和来说,这可以说是祟祯唯一的出路了,不管谁反对议和,他却是必须要坚持的,因为这件事对他有利。

可是祟祯既想把事情办成,又不想承担责任,所以推出陈新甲替死,生生把事情搞砸了。这事大家看在眼里,寒在心头。

而放弃宁远,无疑又是件对祟祯个人有利的决定。可是祟祯又犯了贪名的老毛病,他自己不想承担责任,预先设置了杀头的罪名,想忽悠大臣们跳进去。

可别人也不傻。

大臣们私下议论:上有急,故行其计,即事定以弃地杀我辈,且奈何?

意思是说:祟祯有麻烦了,所以又使坏心眼,让我们提出来放弃宁远的动议,等过后再以弃地的罪名,把责任推到大臣身上。

所以群臣为了避免御磨杀驴的后果,故意无视现实,死命和祟祯抬杠,一意反对放弃宁远。

群臣们不停的开会,不停的争吵,迟迟不发命令给吴三桂。

皇上不下达命令,却宁肯错过活命的机会,也不放过陷害别人的机会。

祟祯不明白,大人物求利,小人物才求名。他反其道而行之,当然会死得很惨。

大人物求利,那是因为大人物掌握着资源,容易获利,有了利益,再用钱买名声。而小人物之所以求名,那是因为小人物居于劣势,无利可图,只能搞长线的人生投资,首先积累清名,再慢慢的用好名声换取金钱。

小人物往往不存在必须要放弃的利益,而大人物则不同,大人物如果顾及名声,就必须要放弃很大的利益份额。就拿祟祯来说,与满清议和固然会引来非议,可是他得到的是能够腾出手来解决掉李自成,获得是一个国家。

而现在的祟祯,为了博名,不惜坏心眼的坑害别人,可群臣们咬紧牙关,坚持不上当,这场博弈的结果,输掉的是大明的万里河山。

大臣们不停的开会吵架,除了是否放弃宁远,还有另外一个议题:

祟祯想要南巡。

意思是说,祟祯想逃离北京城,李自成那么凶,祟祯皇帝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祟祯你逃就逃吧,可是他临死还要害人,非要让大臣们提出这个方案,而他则装出勉其为难的样子,到时候再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即使你是个皇帝,心眼太坏,也会遭到报应。

结果祟祯的报应真的来了,左都御史李邦华举手发言:我认为,皇上应该留守京师,与群贼殊死血战。

李邦华也可能是缺心眼,不能体谅到“圣意”,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恨透了祟祯,故意摆祟祯这么一道。有他这句话放在这里,祟祯还好意思再说逃走的事情吗?

人如果要死,那是拉不住的。当时祟祯就是这个怪模样,面临自己的生死问题,他却仍然是千方百计的琢磨让大臣背黑锅的坏心眼,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一个思维定势。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他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考虑的如何拿这件事把别人搞死。

眼见得群臣都学精了,个个都在跟祟祯玩躲猫猫,死活就是不上当,祟祯悲从心来:传旨,准备国葬大典。

国葬?

葬谁呀?

众臣茫然相问。

祟祯回答了一个名字,令得众臣顿时目瞪口呆:

魏忠贤。

(9)与士大夫彻底决裂

说起那魏忠贤,此人在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

魏忠贤这人堪称祸乱大明的罪魁,此人在明熹宗时代逞凶一时,封九千岁,各地官员都必须拜他为干爹,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熊成弼,就是惨死于魏忠贤之手,袁祟焕如果不是“急时改正错误”,也拜魏忠贤为干爹的话,也根本没机会活到祟祯时代。

总之,魏忠贤这个人,专一虐杀清流人士为已任,专以祸国殃民为职业。正是因为他,诺大的明朝才生生的被从内部掏空,惹得天怒人怨,叛乱四起,关外满清频频叩关,陷入了无可解救的危亡之中。

祟祯继位后,宣布了魏忠贤一大堆罪状,魏忠贤惊惧而悬梁自尽。

这件事已经过去十七年了,祟祯何以又突然想起来替他平反,甚至在北京行将落入到李自成之手的时候,不惜放下正事,专门为魏忠贤举行国葬呢?

这是因为,祟祯痛感于群臣打死不上他的当,拒绝充当替罪羔羊,所以他才会想,如果魏忠贤在的话,一定有办法整死这群士大夫。

为魏忠贤平反,标志着祟祯皇帝彻底与士大夫的决裂。

当李自成乐呵呵的来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此时北京城中的守军,全部由太监们指挥。

太监领导们发现城下来了一个老熟人。

宣府的太监监军杜勋。

城楼上高喊:老杜,你不是投降李自成了吗?

杜勋回答:没错,这次我来北京,是劝祟祯投降的。

城楼上的太监大喜:那我们扔根绳子下去,把你拉上来。

杜勋进了城,就急忙进皇宫去找祟祯:陛下,吃了没有?

祟祯一见大怒:杜勋,你不是已经从贼了吗?有何脸面见朕?

杜勋笑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陛下你丫麻烦大了,现在你只有一条路,立即解散大明伪政府……话未说完,就见祟祯拿着剑跳起来,杜勋口风急转:哈哈哈,陛下,流寇李自成他们就爱这么说话,说习惯了,陛下,我这次进城来,是来营救陛下的。

怎么个营救法?祟祯激动不已的问。他和明朝的所有皇帝一样,谁都不信,就相信太监。

就听杜勋说道:陛下,咱们这么着,我呢,假装进城来劝陛下向贼投降的,实际上呢,我就是惦念着陛下,看望看望陛下,等一会儿我回去,就告诉李自成说,城中还有十万精兵,正在严阵以待,李自成听了,肯定会吓得半死,掉头逃跑的。

杜勋这番话,绝对是一个浅显的智商测试,徜使祟祯皇帝的智商略高于弱智,就会不屑的冷笑。

但是祟祯的智商,明显低于任何人的预期。听了杜勋的话,他立即道:好,这个计策好,杜勋,如果你能让李贼知难而退,朕定有重赏。

奴才不指望任何回报,奴才希望的只是为陛下肝脑涂地。杜勋忽悠完,掉头出了城,就这样平安无事的生死关上走一遭,也堪称惊险了。

临走之前,杜勋还把李自成的和谈要求,转告给了祟祯。

李自成的要求,令人惊讶的低:只要祟祯皇帝答应割出西北的地盘,给李自成,并封李自成为王,再拨白银一百万,李自成就冲着祟祯磕头,山呼万岁而退。

这会是真的吗?

是真的。

对皇家权力的顶礼膜拜,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这种恐惧已经深植于民众的基因之中。提起皇帝来,人人变色,纵然大胆妄为如李自成,也莫能例外。(3-U-W-W)

这时候的李自成,虽然兵逼北京城,但并没有多少信心面对祟祯。他甚至在心里渴望着,祟祯皇帝能够答应他,而他愿意为了祟祯,于国内消灭流寇,于关外抵御清兵。

这时候祟祯正确的选择,是立即派一名亲信出城,与李自成商谈,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多少也是个缓兵之计。

可是祟祯没有。

祟祯第一时间的想法是:把这件责任推到谁身上好呢?大学士魏藻德如何?

立即把魏藻德叫来,与之计议。

老魏一听,差一点没破口大骂起来。

这个祟祯,脑子绝对是不正常。生死关头,他考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还琢磨着坑害别人。噢,这事我老魏答应下来,成了,是你祟祯英明神武,败了,是我老魏通贼杀头,感情处处都是你的理?

恚恼之下,老魏闭嘴,一言不发。

为什么他不发一言?

因为他在等着祟祯自己下命令,自己来承担这个责任。

可是祟祯宁肯死,也不放弃坑害别人的坏心眼,眼见老魏打死不上当,勃然大怒,将老魏轰了出去。

(10)宫里有个大PARTY

老实憨厚的李自成,在北京城下傻傻的等。

他眼含热泪,充满期望,口中念念有辞:陛下,我琢磨着就封我一个秦王如何?你封了我为秦王,我就先替你把张献忠干掉……

这么一念叨,就是三天。

三天,已经突破了流寇的忍耐极限。

李自成是典型的流寇,忍耐期限受其活动规律所制约。流寇这种东西,就是到底乱跑的土匪,土匪是没有大后方的,更没有饷道粮草这一说,无非不过是看哪里官兵稀少,粮食又多,就拎刀子过去狂砍猛吃。所以流寇是以四海为家,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任何时候流寇安营扎寨,你都不可能在他们的后方发现粮草运输线。

所以流寇们身上带的吃的,最多不过是三天。

三天一到,把兜里的草料吃完,就必须换地方。

现在大家在北京城下已经吃了三天了,改动动地方了。

去哪儿呢?

掉头离开?

那李自成多没面子。

攻城吧。

这真是祟祯逼得李自成。祟祯这人,性格阴毒而被动,皇太极给他写了八封信,他都不肯回执,搞得皇太极老没面子,只好不断的打进来闹事。现在轮到李自成,又是这么个样子,连续三天也不说派个使者出来忽悠李自成几句,明摆着是逼迫李自成翻脸。

流寇们开始攻城了,而此时的城中,只有八千弱兵,以及一万多名太监。

开始的时候,还有几个小太监挑着煮熟的米饭送到城楼上,就放在那里,让士兵拿手抓着吃,先来的吃个饱,后来的没得吃。几天之后,由于无人出面组织抵抗,太监们的心早已飞出了城外,连饭也不给送了。

开始有士兵活活饿死。

自古以来,有能力组织困城抗战的,唯有士大夫。但现在北京城中的士大夫都不敢出来,怕遇到祟祯,又被他算计了你。

而祟祯,早就通过魏忠贤的国葬大礼,明确的与士大夫决裂了。他手提三眼枪,带十几个小太监,满北京城四处乱钻,挨个城门走过来,想看看有没有可能逃出去。

没有这种可能。

外边的流寇蚂蚁一样密集,就连一只老鼠也无法逃出去。

发出已经是逃无出路,祟祯心下郁闷,心说:要不,我再琢磨琢磨,看看是不是能把魏藻德算计进来,不算计算计别人,活着真没意思啊。

传魏藻德。

魏藻德来了,瞪俩牛眼看着祟祯,心说都到这时候了,祟祯找替罪羊的习惯性思维,应该扭转过来了吧?

没有。

祟祯一开口:老魏,为今之计,卿可有退敌之计?

霎时间老魏心灰意冷,罢了罢了,这可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啊,都这时候了,祟祯还不改他的坏心眼。于是老魏拿出他的绝活,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神游天外,一言不发。

祟祯皇帝眼见得老魏不肯上当,心中的悲愤,已经到了极点,叹息一声起身,去后宫叫来周皇后和最宠爱的袁妃,再召来自己幸御过的几个妃子,过来过来,大家都过来,咱们大家开一个大PARTY。

今天这个大PARTY,是有主题的。

主题就是:死。

祟祯拿出来一根绳子:周皇后,你死先。

周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娴德皇后,最听丈夫的话,丈夫叫自己死,拿起绳子来,当场就上吊了。

然后祟祯转向美貌的袁妃:袁妃,轮到你了。

袁妃却是知书达礼:臣妾岂可与陛下相争,陛下死先,臣妾随后。

不行。祟祯断然拒绝:你死先。

袁妃道:陛下先。

祟祯:不行,你先……话未说完,袁妃已经一跃而起,夺路而逃。祟祯兴奋的大叫一声,跳起来,追上去轮起手中长剑,狠狠的劈了下去。

鲜血激飞,惨呼声起。

(11)严重撂荒的皇权土地

杀戮宫中,彻底暴露了祟祯的阴暗心理。

他终于动手了。

一路杀将过去,杀入宁寿宫,恰遇自己十五岁的长女安乐公主。

祟祯以袖遮面,说出一句名言:汝为何生于帝王之家?一剑斫过去。

—》文—安乐公主一声惨叫,右臂被砍断,昏死在地。

—》人—拿袖子遮住脸,这个姿式是用不上力气的,可是祟祯还是成功的砍断了女儿的手臂。到底是他的力气大,还是剑刃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