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唐群英-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子仪接到李俶的北路军收复幽州、范阳的捷报,立刻修书回复,请李俶分兵南下,阻击幽州周边州郡北上的援军,郭子仪则率军夺取幽州周边州郡。
李俶昏迷的三天时间里,李光弼代李俶处理河北军政事务,在贾循、马燧的协助下整编幽州各军。
易州叛军守将闻知唐军兵临幽州城下,立刻集合部署北上增援,在范阳城外落入李晟预先设好的埋伏,全军覆没。李晟击溃易州叛军主力后,南下协助郭子仪攻打易州州城易县。
莫州叛将李秦授闻知幽州失陷,立刻领兵前往救援,在拒马河与马重英部相遇。两军正面交锋,李秦授不敌马重英,掉头后撤。
马重英率军紧随其后。
李秦授命人焚毁滱水上的瓦桥,逃回莫州城内闭门不出。
郭子仪率领朔方军轻松攻取易州州城易县,前锋攻占遂城。
在幽州东面的辽东地区,有两只重要的军事力量,驻守营州柳城郡的平卢节度使和驻守辽东城的安东都护府。
安禄山起兵谋反后,安东副大都护马灵察召集都护府众将商议,决定效忠李唐朝廷,拒绝听从安东大都护安禄山的命令。
安禄山任命的平卢节度使吕知诲得到辽东城探子的密报,以共同举义归顺朝廷为名,设计把马灵察骗到营州,将其杀害。
平卢游弈使刘客奴、先锋使董秦、安东大都护府副将王玄志得知吕知诲反唐,投靠贼首安禄山,杀害马灵察,共同举兵讨伐吕知诲。三人得知广平王率河西骁骑突袭幽州,遂遣使到幽州,与李俶联络。
李俶与李光弼商议决定,派辛京杲率四千临洮骁骑从西面突袭营州,接应刘客奴、董秦、王玄志的行动,争取一举围歼吕知诲的平卢叛军,解除幽州东面之患。
李俶亲笔回信给刘客奴、董秦、王玄志三人,告知作战计划,并命三人击破吕知诲后,立刻率军赶往幽州。
安禄山起兵范阳,兵锋横扫河北,各地官吏或举家逃亡,或依附反贼。偌大的河北道二十四郡,只有两位不习骑射的文臣—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高举勤王大旗,率领河北军民义士与燕军死战。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颜真卿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二十六岁中进士,登甲科,踏上仕途,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敢于进言说真话。时逢宰相杨国忠权倾朝野,众臣无不迎合谄媚。厌恶阿于权贵、趋炎附势的颜真卿成为朝臣中的异类,屡受排挤,被贬黜出京,任平原太守。
颜真卿主政平原期间,勤政爱民,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得百姓拥护和爱戴。平原郡属于范阳节度使辖地,安禄山谋反前,颜真卿表面上每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不问政事,暗中高筑城墙,深挖壕沟,招募壮丁,积储粮草。
安禄山范阳起兵不到一个月时间,河北道二十四郡中除德州平原郡外全部沦陷。
颜真卿举义勤王,上万义士聚集平原。安禄山不得不下令留守河北的史思明出兵镇压。史思明派手下大将俞文景率领三万大军进攻平原,颜真卿率领两万平原军民奋勇抗敌,俞文景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常山太守颜杲卿是颜真卿的堂兄。安禄山起兵范阳,挥师南下,十万大军兵临常山城下。此时常山驻军仅有三千,颜杲卿知道无力抵挡燕军,于是忍辱负重,假意开城投降。安禄山见颜杲卿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足为患,放心的让颜杲卿继续担任常山太守。
颜杲卿得知颜真卿在平原抗击叛军,与儿子颜季明、司马袁履谦、参军冯虔、前真定县令贾深、藁城尉崔安石等人秘密谋划,设计擒获驻守常山的燕军主将高邈、何千年,在常山举起勤王义旗。
常山扼守着燕军南北通路,向西经井陉口直达北都太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颜杲卿派儿子颜季明联络太原尹王承业,请王承业出兵井陉,切断燕军归路。王承业贪生怕死,借口奉旨保卫北都,不肯出兵支援。
安禄山闻知渔阳归路被断,担心军心浮动,命令史思明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常山。
史思明亲率大军来到常山城下。
颜季明出城迎战,击伤燕军大将蔡希德,被史思明手下骁将李立节擒获。
史思明将颜季明赤身绑于阵前,挑断手脚经脉,以此胁迫颜杲卿投降。
颜杲卿不肯屈服。
史思明用残忍的手段杀害颜季明,率兵攻城。
颜杲卿不顾丧子之痛,亲自督战,直至箭尽,城破被俘。
史思明拿下常山,派人将颜杲卿、袁履谦押往洛阳,交给安禄山处置。史思明引军围攻常山,给李俶夺取幽州和范阳提供了绝佳机会。
刚刚在洛阳称帝的安禄山见到颜杲卿,忍住怒火质问道:“你们汉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担任范阳户曹时,朕赏识你的才能,将你升为判官,后来又推荐你担任太守。你为何忘恩负义,背叛于朕?”
颜杲卿瞋目骂道:“安贼!你原本是营州一牧羊羯奴,是我大唐天子擢升你为三镇节度使,恩幸无比,你为何起兵造反?我身为大唐臣子,俸禄皆由朝廷所赐,岂能容你祸乱国家!颜某为国讨贼,只恨不能手刃于你!羯狗,为何还不杀我!”
正好幽州失陷的消息传来,安禄山恼羞成怒,命人把颜杲卿、袁履谦绑到横贯洛水的天津桥上,将两人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路人全都掩目而过。
史思明攻下常山后,命部将领兵攻打响应颜真卿举义的周边郡县,所过之地无不残杀强掠,广平、巨鹿、上谷、博陵、文安等郡重新沦入贼手。
饶阳太守卢全诚领兵据守,史思明亲自领兵围攻。
河间司法李奂、景城长史李暐派儿子李祀率兵救援,被史思明击败。
史思明率军攻陷饶阳、河间两城,有斥候来报:陇右、河西、朔方三镇唐军突袭河北,幽州和范阳失陷。
燕军众将听后大惊失色,老巢被人端了可是要命的事情。
史思明拔刀斩断案几,对手下众将说:“谁敢扰乱军心,有如此案!”
史思明坐镇定州,收拢河北各军,准备北上与唐军决一死战。
第百十三章 长安失陷
李俶率军从回乐出发前,特别派快马传信给留守武威的王霆,命王霆率一百亲骑赶往长安,将沈瑗和李适接到武威。
李俶在信中特别嘱咐王霆,到达长安后勿要逗留,尽快护送王妃和小王子返回武威。李俶记得按照史书记载,安史之乱中洛阳和长安相继被叛军攻陷,叛军攻陷长安后,将没有来得及逃离的公主、郡主,以及王公贵族的女眷掳往洛阳,广平王妃沈瑗包括在内。
留守武威王府的王霆接到李俶的书信,立刻点齐一百亲骑,从武威出发,马不停蹄的赶往长安。
王霆率亲骑到达长安,准备接沈瑗和李适前往武威。正好遇到沈瑗的父亲沈易直病重,沈瑗执意留下来照顾父亲,不肯启程。王霆只得率军留住长安沈府,同时派快马送信给李俶说明情况。
沈易直的病情忽好忽坏,反复不定,这一耽搁便是大半个月。
一日上午,沈府管家慌忙来找到王霆,说有一伙盗贼冲进府内殴打家丁,抢夺财物。
王霆很是吃惊,竟有贼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长安城内的官员府邸。沈瑗的父亲沈易直时任从三品秘书监,相当于今天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长,算得上正部级的高官。
王霆带领十余名亲卫,很快将破门入府的盗贼生擒。王霆从盗贼口中得知,长安城中已经大乱。王霆将信将疑的来到府门外,见皇城方向浓烟滚滚,街上满是逃难的人群。王霆拦住一个路人询问得知,安禄山的燕军已经攻陷潼关,正向长安杀来。
王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派手下亲兵出府求证。
------
当日深夜子时,李隆基接到潼关失守的六百里加急军报,目光呆滞,面无表情。
禁军统领左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向李隆基谏言:“长安目前可用的兵力只有留守大明宫的八百禁卫军,根本抵挡不住数万叛军攻城,请陛下立刻启驾出宫,末将率军护卫陛下西幸。”
李隆基在高力士搀扶下,缓步走出含凉殿,看着雄伟的大明宫,眼眶湿润,依依不舍的对陈玄礼说:“除了离宫西幸,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陈玄礼急切的回答:“趁叛军尚未到达,望陛下速作决断!”
李隆基看着一望无际的长安城,依然心存幻想:“长安城内有一百多万官民,将军可从中征募十万兵士,抵御叛军攻城。”
陈玄礼直言回禀:“先前,陛下以高仙芝、哥舒翰两位将军为主帅,士民尚有斗志,数天时间征募百姓数万。潼关失守,贼锋必锐不可当,况且城内官民早已人心惶惶,一旦潼关陷落的消息传开,恐怕会引发巨大的混乱,到时陛下亦难以脱身。”
高力士在旁劝道:“陛下,陈将军说的极是,如今形势危急,请陛下立刻决断!”
李隆基密令陈玄礼集结留守大明宫的八百禁军,厚赐钱帛,挑选九百匹闲厩马候用,做好了弃城出逃的准备。
李隆基连夜任命为京兆少尹崔光远为京兆尹,充长安留守,羽林将军、殿中监边令诚接掌宫闱管钥。
拂晓时分,李隆基与贵妃姊妹,诸皇子、皇孙,以及高力士、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等近臣,在陈玄礼率领的禁军护卫下出延秋门。
御驾经过左藏库,杨国忠唯恐燕军攻入长安后打开国库,自己贪墨国库之事大白于天下,于是以国库财物不可留给贼人为名,下令火焚左藏。开元盛世积累下来的天下财富,顷刻间付之一炬。
御驾通过渭河便桥,杨国忠害怕燕军追来,命令兵士纵火焚桥,同时下令将附近船只全部凿沉。
清晨,百官入朝,行至丹凤门外,不见杨国忠、韦见素等朝廷重臣,听到宫内传出嘈杂之声,一时人心惶惶,但见千牛、金吾、监门三卫兵士如往常一样肃立于宫门前,百官心中稍安。
没过多久,左藏库火起,浓烟滚滚。监门卫开启宫门,上千太监、宫女背着大小行囊蜂拥而出,队伍中不时有人大喊:“快逃命啊,皇帝跑了,燕军就要打进城了!”
皇帝离京的消息随着出逃的人群迅速传遍整个长安城。
城内的王公贵族、官吏士民、富商巨贾慌忙逃命,有着一百多万人口的长安城很快失去控制。强盗贼匪争相冲入宫廷以及王公府第,抢夺金银财宝,纵火焚烧房舍。城中多处起火,冒出滚滚浓烟。更有市井之徒骑着毛驴,大摇大摆进入昔日庄严肃穆、守备森严的皇城。
王霆得到确切消息,立即集合卫队,护送王妃和公子出城。沈瑗坚持要求带上家中老小,包括卧病在床的父亲同行。沈瑗的母亲命下人收拾了几大车财物,耽搁了一个时辰才出得府门。王霆心急如焚,却无可奈何。
原本宽阔的大街上此刻已经挤满了逃难的人群,抢夺声、哭喊声不绝于耳,不少商贾官吏见到王霆率领的亲骑,纷纷前来寻求保护,队伍行进越发缓慢。好不容易出了长安城,行至渭水,得知便桥已被烧毁,王霆只得率队沿渭水南岸向西行进。
前行数里,只见逃难的人群四处奔散,原来是燕军前锋骑兵杀到。燕军前锋见到王霆率领的骑兵,立刻围拢上来。
沈瑗见形势危急,将王霆叫到身边,把李适托付给王霆。一番苦战后,王霆带着李适冲出燕军包围,与王妃一家人失散。
李适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呆了,抱着王霆痛哭流涕。
王霆数了数手下兵士,从武威带来的一百亲卫只剩下十余骑。为了李适的安全,王霆决定放弃寻找王妃及其家人,护送李适向西行进。一路上,王霆不顾疲惫伤痛,带着李适艰难前行,多次避开燕军骑兵追击,找到船只渡过渭水,在扶风城外遇到马璘率领的大军。
马璘从王霆口中得知王妃沈瑗失踪,心急如焚。
王霆向马璘提出,立刻出动骑兵救回王妃。
马璘考虑再三没有答应。
王霆打算断臂自裁,被马璘拦下。
马璘对王霆说:“郡王的为人将军应该清楚,将军已经尽力,相信郡王绝不会责备将军。”
------
燕军兵临长安城下,刚上任不到一天的长安留守、京兆尹崔光远手里除了京兆府,以及长安、万年两县衙役外,没有一兵一卒。崔光远知道无力抵挡燕军,派儿子崔达前往燕军大营,表示愿意打开城门,迎接大军入城。
燕军兵不血刃进入长安。边令诚献上宫门钥匙,逃过一劫。
长安失陷前,形势十分紧迫,李隆基只带了太子、诸亲王和身边近臣出逃,包括宁国、和政郡主在内的诸多皇亲国戚都没有来得及通知。
几个月前,宁国郡主的第二任丈夫薛康衡刚刚亡故,守孝在家的宁国带着几名家仆逃出长安城。一行人跟随逃难的人流行至渭水南岸,遇到燕军骑兵,混乱中宁国郡主与家仆失散,独自一人行至鄠县,与同时逃难出来的和政郡主、郡马柳潭相遇。
逃难路上,宁国和和政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和政把仅有的一匹马让给宁国,自己和柳潭带着三个孩子步行。几个人日行百里,每遇险境,和政都先让宁国走,自己留在最后。每到一地,柳潭打水捡柴,和政烧水煮饭,侍候宁国。
第百十四章 马嵬兵变
李隆基的御驾悄然无声的离开帝都长安,马不停蹄的向西行进,一千多人的队伍显得有些混乱。
傍晚时分,御驾行至马嵬驿,稍作安顿后,李隆基向众人问计,接下来该去往何处。
以中书令、吏部尚书兼任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建议李隆基入蜀避祸。杨国忠心中早有盘算,如今天下大乱,剑南是自己经营多年的地盘,把皇帝请到剑南,到时可以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太子李亨,不听话就除掉。
太子李亨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向李隆基提议去往广平王李俶节制的陇右。李隆基想起爱孙李俶,准备前往陇右。
对于杨国忠来说去陇右无疑是死路一条,不管是李亨,还是李俶都饶不了他。杨国忠力荐李隆基入蜀,与李亨发生激烈争执。
东宫内侍总管李辅国见形势急迫,暗中与统领禁军的左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密谋,准备“清君侧”,诛杀祸乱国家的奸相杨国忠。
陈玄礼在禁军将士面前公开表示:把好好一个国家搞成现在这样,杨国忠是罪魁祸首。陈玄礼的一番话激起了禁军将士心中压抑许久的怒火。
李辅国见时机成熟,与太子妃张良娣一起怂恿李亨以太子身份出面,为国除奸诛杀杨国忠。李亨见事情重大,优柔寡断,迟疑不决。
此时,正好有十余名吐蕃使臣围住杨国忠讨要食物。
李辅国趁机大呼:“杨国忠与胡虏谋反,太子殿下下令诛杀!”
禁军将士们翘首期盼已久,一时群情激愤,手持兵刃围住杨国忠。
杨国忠不知死期已至,怒道:“汝等大胆,想要造反不成!”
愤怒的禁军将士蜂拥而上,一阵乱砍,将杨国忠大卸八块,甚至有人生啖其肉。陈玄礼拔刀割下杨国忠的头颅,悬于驿站门外。
杨国忠的长子太常卿杨暄,以及杨贵妃的姊妹韩国、秦国夫人等尽皆被杀。
御史大夫魏方进出面制止,话音未落便被乱枪刺死。左相韦见素闻乱而出,被兵士推倒,脑血流地。
李隆基得知禁军兵变,杀死杨国忠和韩国、秦国夫人,拖着苍老的身躯,拄着拐杖走出驿门,命令禁军收队,军士不应。
陈玄礼上前抱拳回奏:“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强压心中怒火,回答:“朕自会处置。”
京兆司录韦谔在旁谏言:“今众怒难犯,安危在于旦夕,愿陛下速决!”
李隆基仍旧为杨贵妃开脱:“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陈玄礼率众将士跪地进谏:“请陛下割恩正法!”
高力士见状,低声对李隆基说:“贵妃诚然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李隆基被逼无奈,下诏赐杨贵妃自缢。
杨国忠的妻子裴柔与其幼子杨晞,以及虢国夫人趁乱逃出驿站,行至陈仓,被陈仓县令薛景仙率吏士捕获,全部诛杀。
杨贵妃被赐死后,李隆基与李亨两人的父子关系彻底破裂。手握禁军的陈玄礼自然成为皇帝和太子两派势力争夺的对象。李亨听从李辅国的计策,以高官厚禄拉拢陈玄礼。
陈玄礼向李亨表明态度,只效忠当今皇帝。
李隆基听取中书令崔圆的建议,入蜀避乱。
陈玄礼率禁军随行护卫。
西行途中,数千关中百姓拦道挽留太子李亨,希望太子留下来召集关中军民,抵御叛军。
李亨问计身边众人。
建宁王李倓进言:“逆胡乱常,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陇右、河西守边之兵,召广平王、李光弼、郭子仪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李倓的意见与李俶、郭子仪的实际行动不谋而合。
李亨听取李倓的建议,准备与李隆基分道扬镳,收拢关中各郡散兵,前往陇右与李俶会合。
------
马璘接到李俶命令,率三千铁骑长途跋涉千余里,进驻大斗拔谷。
原本李俶在书信中告知马璘,接到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消息后,立刻从大斗拔谷开拔,赶往长安勤王。
马璘接到安禄山范阳起兵的消息,却没有立刻率军东行。因为按照朝廷规定,边军没有得到皇帝敕令不得入京,擅自率军进入长安等同叛乱。
马璘一直等到朝廷中使送来入京勤王的敕令后,方才率领三千铁骑从大斗拔谷开拔,出陇坻大震关,行至扶风,遇到李隆基的御驾。
李隆基见马璘兵强马壮,军容严整,甚为欣慰。手握三千铁骑的马璘很快成为皇帝和太子两派势力争夺的目标。
李隆基听取崔圆的建议,破格提升马璘为尚书左仆射,进封扶风郡王。给一名四品将军封王拜相,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李辅国同样对马璘承诺,只要将军肯辅助太子,保证日后授予高官厚禄,封王拜相。
面对两派势力给予的利益诱惑,马璘从大局考虑,听从李隆基命令,选择留守扶风,阻击叛军西进。马璘告知李辅国,请太子李亨继续西行前往陇右。
燕军的先锋骑兵横扫关中,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一路攻到扶风城下,见马璘军容整齐,防备严密,不得不退去。
从离开长安西行避祸的那天开始,李亨就准备前往陇右与李俶会合,在李亨看来,儿子李俶的辖地陇右是当前形势下最安全的去处。
李辅国和太子妃张良娣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极力游说李亨前往朔方。
李俶率军离开陇右的消息,加上马璘的“不合作”态度,犹豫不决的李亨最终在李辅国和张良娣的劝说下,决定北上前往灵武。
李亨一行前往灵武,身边仅有两百太子亲卫和一千老弱残兵护卫车驾,不时遇到燕军骑兵围追堵截,一日遭遇百战。李倓率领太子亲卫,每战在前,血染战袍。
一路颠沛到达灵武的李亨,在李辅国和张良娣的怂恿下,宣布自立称帝,改元至德,遥奉身在蜀郡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亨登基后,立刻封赏众臣,册封李俶为楚王,李倓为齐王,升任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军攻克幽州的消息传到灵武,李亨大喜,下诏嘉奖朔方、河西、陇右三镇将士。
内侍总管李辅国动起了歪脑筋,在李亨耳边进言:“幽州乃北郡荒蛮之地,得之无用。陛下应立刻下诏,严令楚王和郭尚书回师,先取长安,再收洛阳,天下方能复安。”
齐王李倓劝谏李亨:“此时不宜调回河北之兵。我军攻克叛军老巢幽州,正乘胜南下,河北战局对我极为有利,应令其继续收复河北,摧毁叛军根基,则天下可定。”
李辅国:“齐王所言差矣。如今贼军占据两京,气焰嚣张,其骑兵随时可能北上来袭,陛下身边无兵无将,如何抵挡?”
李倓与李辅国争执起来,两人互不相让。
刚刚被册封为淑妃的张良娣向李亨进言:“陛下,您现在已经贵为大唐天子,可身边只有几十人跟随,城中兵士不过千人,哪有龙御天下的样子。”
李亨在李辅国和张淑妃的怂恿下,遣中使传诏,命李俶、郭子仪二人即刻回师关内,勤王救驾。
第百十五章 中流砥柱
燕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进军速度之快令安禄山都始料未及,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安禄山做起了君临天下的皇帝梦,一面命令史思明夺回幽州,一面下令河南的燕军分兵数路,进攻江淮和荆襄,早日完成天下一统。
颍川是燕军南下荆襄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亲自率领三万精兵,围攻颍川郡治阳翟。
颍川太守薛愿、长史庞坚率领阳翟军民奋力拒守。驻守阳翟的唐军不到五千,几日激战下来死伤过半。
安禄山亲临城下,以高官厚禄劝说薛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