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煜传-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昔者唐尧克宅,非无丹浦之师;夏禹泣辜,不赦防风之罪。稽诸古典,谅有明刑。朕以道在包荒,恩推恶杀。在昔骡车出蜀,青盖辞吴,彼皆闰位之降君,不预中朝之正朔,及颁爵命,方列公侯。尔实为外臣,戾我恩德,比禅与皓,又非其伦。特升拱极之班,赐以列侯之号,式优待遇,尽舍尤违。可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仍封违命侯。⑩

  李煜对这道诏书的内容,特别是那个带有极大侮辱性的封爵“违命侯”,感到怏怏不快,但一转念,又觉得有几分自豪,因为这是倔强不朝的反映。因此,他叩头谢恩,高呼万岁。

  随后,赵匡胤又命有司宣诏,对跟随李煜同来汴梁归顺的南唐皇室成员和臣僚,参照原有官爵,分别赏赐不等的冠带、器币、鞍马。封小周后为郑国夫人,授仲寓为左千牛卫大将军。

  然而,当赵匡胤从“献俘”的花名册上看到徐铉和张洎两个熟悉的名字时,脸色突然阴沉起来,大声吼道:“传徐铉、张洎登楼!其余退下。”

  在有司的引导下,身着白衣、头戴幞头的徐铉和张洎,战战兢兢地登上城楼,并排跪在赵匡胤的面前。

  赵匡胤厉声责问;“徐铉,你可知罪!李煜屡次违命不朝,尔身为江南重臣,为何不劝其尽早归顺,反而为其辩解,要朕自江南退兵?”

  同所有受审的囚犯在刑讯前后的心理变化一样,徐铉登楼之初精神颇为紧张,经赵匡胤威慑之后,反倒镇静下来。他神态自若地回答说:“臣身为江南重臣,理应效忠国主,与故国共存亡。焉有劝主献土伏降之理?当日江南灭国之时,臣本拟为国尽忠,但念及国主无人护驾,臣只好暂缓死国。而今国主已蒙陛下宽恕,授官封爵,臣尽可释念而去,伏乞陛下容臣全节,不须再问其他。”

  徐铉这番回答,完全出乎赵匡胤的意料。他原以为徐铉会屈膝求生,甚至痛骂李煜而为自己开脱,没想到徐铉竟说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赵匡胤深为徐铉的铮铮骨气和对李煜的忠诚所感动。接着,他用眼睛扫了一下跪在徐铉身旁的张洎,顺手剖开一个蜡丸,取出一份帛书,高声喝道:

  “张洎!你可知罪?当初李煜昏庸无道,朕以王师吊民伐罪。围城之日,尔身为重臣,非但不教李煜早降,反而制作蜡丸帛书,求救契丹,难道想同我朝对抗到底不成?”

  由于有徐铉的先例可循,张洎也以坦然的语调回答说:“臣以为,事君者当以忠为大。昔日江南危在旦夕,臣为枢密副使,重任在肩,安能坐视不救?蜡丸帛书确实为臣所作,而且不止一份。倘若陛下依此定臣死罪,臣则死得其所矣。”

  赵匡胤听了二人的回答,钦佩之情自内心油然而生,旋即转换语气称赞道:“尔等忠臣也!朕要破例重用。尔等今后事朕亦当如事李煜。”由是,分别授二人为太子率更令和太子中允。

  当年十月,戎马一生的赵匡胤在皇家内部豆萁相煎的争斗中突然身死。关于赵匡胤之死,史载不一,人言殊异,至今仍是疑案。在纷纭的众说中,《湘山野录·续录》叙述的“烛影斧声”说,从者居多。

  据说,赵匡胤在发迹之前,与一位无名道士结为酒友,二人常在一起促膝畅谈,狂饮浩歌。一次,道士喝得酩酊大醉,手舞足蹈地信口唱起歌来。在令人莫名其妙的歌词中,有两句是:“金猴虎头四,真龙得其位。”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当时对道士歌词中深藏的微言大义并未理解,故而也未介意。直到“黄袍加身”后,才猛然领悟到歌词的美言吉兆。于是,他紧急降旨宣召道士入宫,拟行重谢,然而差人访遍境内,不见道士踪影。

  十六年后,赵匡胤巡幸洛阳,不想竟在途中与道士邂逅。道士笑问赵匡胤:“别来喜安?”赵匡胤与道士久别重逢,喜出望外,当即将他接到行宫,以上宾招待,仍如既往,纵酒叙旧。

  席间,赵匡胤对道士说:“朕想请汝预卜一桩要事,诚望直言相告。汝可知朕的寿命尚有几何?”

  道士闭目沉思片刻,庄重地回答:“关键在于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如果届时天气晴朗,陛下的寿命可延一纪(十二年);不然,则请陛下火速安排后事。”

  赵匡胤牢记道士这番充满宿命色彩的话语,于十月二十日夜准时登临太清阁观察天象,只见晴空星斗满天,心中不禁大喜。不料,好景转瞬即逝。顷刻间阴霾四起,天地陡变,冰雹骤降。赵匡胤急忙下阁,令有司宣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入宫到福宁殿议事。赵光义奉旨赶到,赵匡胤屏退所有内侍和宫女,然后兄弟二人密谋皇位继承大事。

  站在远处守卫寝殿的侍卫,从映在窗纸上的身影,发现赵光义几次离座避让,估计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没过多久,又趋向了缓和。此时三更已过,殿外悄悄地下起鹅毛大雪。二人交谈结束,赵匡胤将赵光义送到殿外。分手之际,赵匡胤用镶玉剑鞘戳着地下积雪,叮嘱赵光义:“好自为之!”随后转身回殿,令人更衣就寝,不久便响起鼾声。

  当夜,赵光义没有回府,留宿宫中。天近五更,宫内鸦雀无声,突然传出了赵匡胤驾崩的噩耗。赵光义火速赶到灵前,出示赵匡胤“遗诏”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称帝之后,于当年十一月下诏,废除李煜的爵位“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由侯晋公,似乎意味着李煜身份的提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赵光义深信开卷有益,是个嗜书成癖的皇帝。他不止一次地向近臣宣扬:“朕平生无其他嗜好,就是酷爱读书。为的是从中探察古今兴亡,成败得失,以史为鉴,择善戒恶,以利治国平天下。”他即位之后,鉴于原坐落在右长庆门附近的昭文、集贤、史馆等三个藏书场所狭小简陋,不利于“蓄天下图籍,延四方贤俊”,便下诏于左升龙门东北另建三馆,赐名为崇文院。新馆落成之后,将旧馆藏书尽移于此。崇文院的东廊藏昭文馆书,南廊藏集贤殿书,西廊藏史馆书。史馆书又分经、史、子、集四库,合昭文、集贤两库,六库共有正副本图书八万卷。后来,他又下诏在崇文院中建秘阁,把三馆所藏的万余卷版本珍贵的图书和宫内特藏的古今名人书画墨迹,存放于此,令吏部侍郎李至专管。

  赵光义在位期间,为了改变唐末以来骄兵悍将重武轻文的社会陋习,他还以优厚待遇网落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文人学士,埋头编纂事业,编成了三部卷帙浩繁的图书,即《太平御览》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文苑英华》一千卷。每部巨书印出之后,他又悉心披阅,诏令史馆每日进呈三卷,只用一年时间,就读完了《太平御览》。在读书之余,他还喜爱诗文,常召群臣与他唱和。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有人将他的诗文编成《御制诗文》四十一卷,藏于秘阁。他对书法也极为热衷,常对臣下说:“朕在退朝之后,未尝虚度光阴,读书之外还留意书法。这虽非帝王事业,但总比追求声色狗马有益!”

  然而,这位不乏文采的皇帝,却不懂得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他把薄命君王、绝代才人李煜,依然置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境地。一日,赵光义书兴大发,传旨有司备轿去崇文院观书,并召李煜同行。来到书院礼贤馆,他指着馆内汗牛充栋的藏书对李煜说:“据云卿在江南亦喜读书,更喜收藏。此中孤本、善本多是卿的爱物。不知卿归顺本朝后是否常来书院披览?”

  李煜驻足望着眼前一函函钤有自己藏书印章,并在天头地脚留有自己眉批手迹的藏书,酸咸苦辣齐涌五内。面对赵光义的挑衅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为免惹事生非,只好言不由中,虚与委蛇。紒紥矠但是,李煜在心中却极端鄙视赵氏兄弟诗文的浅薄和谈吐的粗野,认为这是附庸风雅之举,不足挂齿。每逢想到这里,李煜的精神又为之一振,想到英雄决战何止在沙场?诗词难道不是抗争的兵器?

  最使李煜痛苦的是,“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紒紦矠往日与他朝夕相伴的小周后,降宋后虽然被堂而皇之封为郑国夫人,但自身权益却毫无保障。赵光义经常召她入宫陪宴侍寝,一去便是多日,迫使一往情深的伉俪,咫尺天涯,难得团聚。小周后每次入宫归来,都要扑在李煜的怀中,向他哭诉赵光义对她的无耻威逼和野蛮摧残;李煜则望着她那充满屈辱和痛苦的泪眼,唉声叹气,自惭自责地陪着她悄悄流泪。他深为自己这个堂堂须眉却无力保护爱妻的身心而内疚,更为赵光义的暴虐和下流而愤恨。他对亲人遭受的这种难以启齿的凌辱,除了强忍心灵深处创伤的剧痛,长时间与小周后抱头饮泣之外,只有强压怒火,着力回避。紓紛矠正如元人张宗在《太宗逼幸小周后图》上的题画诗所云:“一自宫门随例入,为渠宛转避房栊。”

  然而,越是回避,越难忘情。小周后每次应召入宫,李煜都失魂落魄,坐卧不宁,彻夜难眠,望眼欲穿。小周后巧笑顾盼的可爱形象,总是如梦似幻地萦绕在他的眼前。尤其是在暮春之夜,他惆怅无言,倚枕遥望长空,见残月西沉,宿云微漠,远天传来凄凉的雁唳,更增添了他对小周后的依依情思。想念之中,窗外似乎又响起了他熟悉的小周后夜归的脚步声。于是,他赶紧起身,凭窗环顾画堂深院,可是却不见小周后飘飘欲仙的倩影,只有满地落红。但他并不为此失望,仍以期待的口吻暗暗自语:“但愿杂役别来清扫这满院落花,好让我的小周后在黎明前踏着这‘红锦地衣’归来。”待到曙色临窗,他又把长夜所思,写成一首《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莺啼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降宋以后,李煜一年四季过的是“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紓紝矠的屈辱而悲惨的生活。他像一只被禁锢在金丝笼中的鸟儿,宅第虽然华丽,行动却毫无自由。他终日蜗居小楼,楼外高墙深院,戒备森严,插翅难飞。没有当朝皇帝手谕,他不得私自会客。

  旧臣校书郎郑文宝,在李煜称帝时以文学见长被选为仲寓府内掌书记,君臣二人过从甚密。南唐亡国后,郑氏流落汴梁,起初隐姓埋名,不肯仕宋。他几次想面见李煜,均未能如愿,只好远远站在宅第墙外,长久遥望小楼,借以慰藉内心思念的苦涩。最后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化装成卖鱼郎才得相见。

  这对曾经高居帝王宝座、号令臣民的李煜来说,无疑是从天堂栽进了地狱。他怎能承受

  得住这如天崩地坼的巨大落差!生活的孤寂、暗淡、恐惧、失望,时刻令他肝肠寸断,痛不欲生。惟一可以供他宣泄忧郁愤懑的渠道,只有长歌当哭,濡墨填词了。此时此地的李煜,对人世间诗词以外的一切事物都冷漠到了极点。

  春天来了,他伤春。吹面不寒的煦风,沾衣欲湿的细雨,可以悄然潜入他的庭院,甚至在一夜之间神奇地染绿垂柳枝条,然而却无法复苏李煜枯萎的心灵。相反,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生机和希望,倒诱发了李煜心中的隐痛,使他再度想起旧作《玉楼春》中所描绘的春宵美景:“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而那一去不复返的热烈红火的春夜,恰好又与眼前这萧索凄凉的春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对昔日安富尊荣的享乐生活越是留恋,对今朝“欲寻陈迹怅人非”的严酷现实就越是失望。为此,他独自一人身倚阑干长久不语,闭目遥想,回首往事,痛感江山易主,人事全非,惟有大千世界的竹声新月还似当年。入夜,尽管他还可以传令赐第中的旧时宫娥演奏舞乐,但画堂里的笙歌美酒和明烛暗香,却无法排遣他的苦痛。小院荷池的冰面开始消融,可是他的内心依然还在冻结。与日俱增的烦恼、愁苦、忧郁和怅恨,使得他的心力更加憔悴。年纪刚刚四十挂零的李煜,清霜残雪就过早地覆盖了他的双鬓。他前思后想,低首吟哦,不知不觉竟凑成了一首《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樽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初春如此,暮春更甚。晨起,他信手推开窗扉,望着晚风朝雨摧残和濡湿的满地落红,眼前不禁幻化出一群浓妆艳抹的妙龄宫女,以及她们当年与他依依惜别时怆然流泪的场景。进而他又从林花凋谢、春去匆匆想到自己的身世沉沦、命运乖舛,感伤华年骤逝、人生短促。于是,满腔的悲愤和怨恨,便像冲出三峡夺路东去的滔滔江水,猛烈地撞击他的思想感情的闸门,使他不能自已,非得仰天长啸不成。因而,一首《乌夜啼》又脱口而出: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秋天到了,他悲秋。秋风乍起,凉意袭人,正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节。入夜,远近的农家妇女,不约而同地坐在月下捣衣。夜风把木棒捶敲打砧石的声响,时断时续地送进李煜那座空荡寂寥的深院小庭之中。由于小周后奉旨入宫侍寝,独居只卧的李煜,心情本来就焦灼不安,时强时弱的捣衣声又扰得他更加辗转反侧。烦躁的心境使他再也无法入睡,于是他便索性倚枕冥想,任凭单调的砧声伴着孤独的月光闯入帘栊,直到天明。他则在无意中吟成了一首《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 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在这万籁俱寂的秋夜里,心烦意乱的李煜,常常是通宵达旦,彻夜不寐。有时在更深漏尽之际,他实在觉得百无聊赖,就起身披衣走出卧室,漫不经心地驻足廊下四处张望。当他看到一钩凄清的残月高挂西天,把冰冷的清辉洒向光秃无叶的梧桐枝桠,又在地面上投下稀疏的暗影,心情愈加感到阴冷、灰暗。此景此情,与往日宫廷生活的繁华、火热,将他纷纭复杂的思绪搅得如同一团乱麻,既不敢剪断,又无法理清,只好听任这别是一般滋味的愁情在胸中恣意翻腾。他那首雅俗共赏的《相见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吟成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在汴梁,寄人篱下、饱尝炎凉的降王生活,使李煜对人生和未来丧失了追求和信心。他按照自己对前人作品的理解,不时地背诵起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慨叹“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同时又自问自答:“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他不分昼夜,常常是杯不离手,借酒浇愁,一醉方休。有一次,他还乘醉在窗纸上信笔书写了十四个大字:“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

  鉴于李煜终日狂饮,开始,赵匡胤还命有司每日供应好酒三石,后来怕他饮酒伤身悄然中止。这对于须臾都靠酒进行自我麻醉的李煜来说,等于断了血脉,实在难以活命。无奈,他只好在赵光义即位后上疏乞请,赵光义朱笔批复,继续对他供酒。

  这位当日“富有四海”的君主,北上降宋时随船载运的金银珠宝,由于近几年他和后妃的享乐已经耗费殆尽,出现了经济拮据,入不敷出的窘迫景况。他不得不向即位不久的新皇赵光义上疏哭穷。赵光义为了显示对降王的宽仁大度,特批每月为他增俸三百万钱。

  最使李煜担心的是,怕自己心神不宁,虑事失误,特别是怕草拟奏疏失于推敲招致大祸,又奏请赵光义为他配备两名聪慧机敏、长于表章的书记。于是,他专门进呈一通《不敢再乞潘慎修掌记室手表》:

  昨因先皇临御,问臣颇有旧人相伴否?臣即乞徐元。元方在幼年,于笺表素不谙习。后来因出外,问得刘曾乞得广南旧人洪侃。今来,已蒙遣到徐元,其潘慎修更不敢乞。所有表章,臣且勉励躬亲。臣亡国残骸,死亡无日。岂敢别生侥觊,干挠天聪。只虑奏章之间,有失恭慎。伏望睿慈,察臣素心。

  赵光义披阅这通表文后,降旨照准,令潘慎修以右赞善大夫的头衔,往李煜处同光禄寺丞徐元共掌记室,主持笔札事宜,遂使李煜悬念多日的心事有了着落。

  流年似水,斗转星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春天又不失时机地来到了汴梁城里。尽管中州大地的春色不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水乡浓烈,但也给大自然带来了一派“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盎然生机。然而,温暖的春天却无法复苏李煜仍在蛰伏冬眠的内心世界。相反,春风、春雨、春草、春花,倒勾起了李煜对人生的哀伤,使他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业已消失的春光,尤其是在金陵度过的那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峥嵘岁月,和眼前“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的愁苦时分形成的强烈反差。

  日有所思,夜则必有所梦。梦中,李煜如醍醐灌顶,感到无比清爽舒适。他觉得自己从愁眉苦脸的臣虏,摇身一变,成了怡然自乐的飞天。他在不知不觉间扶摇直上蓝天,又穿云破雾,飘然回到了山明水秀、草绿花红的金陵。昔日的文臣武将和后妃宫娥闻讯,无不笑逐颜开。他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君臣久别重逢,争相叙旧,随后众星拱月,结伴出游。畅游了久违的御苑,又车水马龙,前往秦淮河水上荡舟。在垂柳摇曳、碧波荡漾的秦淮河上,彩船画舫,鱼贯而行,绮窗珠帘之内,飘出阵阵笑语欢歌。李煜尽兴地陶醉在赏心悦目的波光桨影里,把降宋后的一切痛苦和烦恼,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在这美妙的梦境里,他释去了心头的重压,轻松自在地从春暖花开的季节游进秋高气爽的时光。他像久居荒漠的人,初次来到水乡那般贪婪地饱览江南秋色,一边观赏芦花深处停泊的孤舟,一边谛听月夜画楼缥缈的笛声。然而,梦境再美,毕竟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梦境再长,也总有被鸡鸣和雷电截断的时候。一旦醒来,他还是被禁锢在征服者“赏赐”的宅院里,继续咀嚼着降王生活的辛酸和苦涩。

  为了追记这一次次似喜更悲的故国神游,李煜后来连续填了四首小词。其中,两首调寄《望江梅》: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煞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另外两首调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李煜每逢梦回故国,醒来总是唏嘘啜泣,涕泪沾襟,欲语还休,不胜悲痛。梦中出现的故人和往事,又偏偏引发起他对旧日情缘的思恋,如妖似魔,时时纠缠着他不得安宁。有时穷极无聊,他便独自登楼望远。本来秋日晴空澄澈无垠,一碧如洗,可是在他眼前浮现的却是往日的金陵秋景:远处,红墙金瓦,绿树掩映;近处,凤冠霞帔,华盖簇拥。他明知这虚幻胜境是水中月、镜中花,然而却无法从记忆中抹掉。每逢想到这里,他就觉得心如刀割,痛感往事成空,人生若梦,从而埋怨苍天残酷无情,给了他超越常人太多的愁和恨。为了控诉这种不平,他在一个子夜写了一首《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暮春雨夜,是李煜的臣虏生活中最为伤神的时分。帘外的潺潺细雨,不仅使他深感春意阑珊,而且为他本来就够凄凉的心境又添一重凛冽的寒意,使他的身心愈加冰冷,即使那松软,保暖的罗衾,也不能为他增加丝毫的温馨。黎明前砭人肌骨的风寒,更使他浑身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在这个春雨淅沥的长夜,他几乎又是通宵未眠。只是临近晓寒料峭的时辰,他才因过度困倦而走进梦乡。这时,他似乎又从精神上获得了解脱,完全忘掉自己是个被人幽囚他乡的降王,又踌躇满志地返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南,再享受一晌帝王的往日欢悦。可惜,这枕黄粱美梦为时太短,没等他仔细品味透个中的甘甜,便被报晓的声声鸡鸣惊破。他只好失魂落魄地再回到冷酷的现实世界,继续承受风刀霜剑相逼的苦痛。白天,孤独的李煜又最怕凭阑远眺。因为每逢此时,他都触景生情,遥想关山阻隔的宫殿陵墓,慨叹流水落花的三代基业,痛感故国难归,家山难见,天上人间,永无相会之时。抚今思昔,他不禁潸然泪下,缓慢地吟出了令人心碎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