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整体,是后来断层活动把它们一劈为二的。
如果人们对这个结论还有所怀疑的话,那么下面的事例则不容置疑。四
川茂汶县城北 7 里的撮箕山麓,在距岷江江岸 1 公里的河谷砾石阶地上,大
路两旁有唐姓人家门对门的两个大院,从 1898 年至 1933 年的 35 年里,两个
大门竟然悄悄地错开了 7.7 米。后来便发生 1933 年 8 月 25 日迭溪 7.5 级的
大地震。
这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事件。美国旧金山郊外有一座牧场的木栏,在 76
年前当地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木栏中腰被截断,两头一下子错开了 6 米。原
来这里正处在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线的断裂带上,上面的情况就是板
块的运动造成的。现在这个地方还立了一块木牌标志,好让人们来参观这一
奇迹。这个断裂带就是有名的美国西海岸的圣安得列斯断层,它总长在 1000
公里以上。1000 万年来,断层两侧朝相反方向错开了四五百公里。堆利斯特
市的一座酿酒厂房恰巧横跨在这个断层上,从 1948 年到 1969 年,厂房两边
的建筑物错开了 25 厘米。
在人们看不见的海底,也无时不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幽灵岛”
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地中海西西里岛以南的 25 海里的格雷姆岛,100 多年来。
它曾经一再出现和消失,1950 年它再次出现,外交家们正在为它的主权归属
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它却突然在 1956 年又一次隐没到海底。同样情况还发
生在加勒比海:一艘英国军舰开到特立尼达岛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在上面举
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宣布这个岛为英国所有。然而,没过几天,这个岛突
然没入了水中,人们甚至还没来得及给这个小岛命名和把它绘进地图里。岛
屿的消失,有时还会造成悲剧。在上一个世纪,新西兰东北库克群岛的图阿
纳基岛,一天清早,渔民像往常一样出海捕鱼去了,可是他们傍晚归来的时
候,在这个 1.3 万多人的岛屿所在地上,只剩下一片汪洋。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岸边耸立的 3 根大理石柱子,使人们更清楚地看
到地壳变迁的历史足迹。公元前 105 年,罗马帝国在这里修建了塞拉比斯古
庙,这 3 根柱子便是当年的遗物。现在人们可以看到这 12 米高的柱子上,在
3.6~6.1 米的地方,布满了坑坑疤疤的小洞,不难判断,这是海生软体动物
蛀蚀出来的。海生动物怎么能“爬”到这些大柱子的中腰,从事这么艰巨的
“雕刻”?人们正是从这里找到地壳变迁的线索。原来,古庙修建以后,最
下面的一段便被火山灰所掩埋,后来地壳逐渐下沉,石柱的下部又被海水所
覆盖,到 13 世纪,海水最终淹到了 6 米以上。再以后,地壳又缓缓上升,海
水退去以后,便留下了当今的记录。
近年来,一个岛屿在里海的巴库港附近露出水面,岛上有一个建筑于 13
世纪的城堡和宫殿。历史学家们估计,这是 1306 年的一次强烈地震,把巴库
城的一部分掀入了里海。
在荷兰,1800~1900 年间,海岸下沉了约 30 厘米。现在全国有 1/4 的
土地在海平面以下。在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一带,100 年来,人们记录到
的陆地上升达到 2 米,这里的杜尼奥城,古代曾是一个大港湾,现在浅得连
小舟也难以泊岸。
地壳不仅在不断地发生着高低起伏的变化,还更多地进行着水平方向的
位移。
1926 年,世界上 52 个天文台精确地测定了彼此的相对位置。1933 年第
二次测量时,发现欧洲与美洲的距离在 7 年内增大了 45.5 厘米,也就是说平
均每年以 6.5 厘米的速度在相对运动着。
近百年来,印度次大陆每年以 1.2 厘米的速度向西藏高原推移,因此,
喜马拉雅山被挤得继续升起。
红海是地壳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潜水装置在红海海底大约 1700 米的
深处,拍摄到炽热的岩浆顺着把海底分为两半的裂缝向外流出的情景。1979
年,在非洲阿萨尔湖附近发生一次火山爆发,使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距离,
一下子增大了 120 厘米。红海,是未来非洲与亚洲之间一个新的大洋的雏形。
形形色色的岛屿
具有特异功能的岛屿
爱琴海中的阿罗斯安塔利亚岛,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因此,岛
上的居民从来不用花钱买肥皂。衣服脏了,可以随便在哪里拾个土块来搓洗,
洗澡的时候,抓把稀泥往身上一抹也就行了。
在西印度群岛中的马提尼克岛上居住的人,个个都“高人一头”,就是
来岛上居住过一段时间的人,也会莫名其妙地长高几厘米。据认为,该岛蕴
藏着某种放射性矿物,它能使人体机能发生某种特异变化,因而“催高”了
身体。
加拿大东海岸有个世百尔岛,轮船每次驶近它的时候,罗盘就会“失灵”,
同时有一种奇特的力量把船拉向岛屿,以至因此造成了不少船只触礁沉没。
航海的人们把它叫做“死神岛”,总是远远地躲过它。原来这个岛屿的岩石
中含有丰富的磁铁矿。
由“特殊材料”构成的岛屿
缅甸英莱湖中的腐草和泥土多年垒结形成浮岛,人们在这些浮岛上面盖
房居住,种庄稼,聚成村落,形成街市。浮岛在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三角洲地
区更多,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产地。遇到风暴和水面上涨时,这些“岛
屿”会发生浮动。而在北冰洋上有许多的考察基地设在浮水形成的冰岛上。
波斯湾附近的澳尔穆兹岛,上面堆满了食盐,到处一片白漠,寸草不生。
澳大利亚东北部有名的大堡礁,是由在热带海洋中生活的珊瑚虫“献身”
构成的,形成了一条绵延 2000 公里的“海上长城”。这里,350 多种色彩和
万千形态的珊瑚,把海洋世界打扮得绚丽多彩。
有历史地位的岛屿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一个历史上西方殖民者用来贩卖黑奴的“奴隶
岛”。现在岛上还保留着当年关押待运黑奴的“奴隶堡”。当年,从亚非各
地每天都掠夺 200~400 名黑奴,押上岛来,当场“按质论价”出售,并在他
们身上烙上号码。生了病的会随时被扔到大海里喂鲨鱼,活下来的随后被送
进货舱,就像塞沙丁鱼罐头一样,装得满满地运往美洲。在 1538 年到 1848
年间,从这里运走了 2000 万黑奴。现在,这块血泪斑斑的土地已被宣布为人
类的文化遗产而保留下来。
英国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就是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多斯
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岛的山顶上,至今还留着一块当年铭记流放海员塞
尔柯克的铜牌和他住过的山洞——鲁滨逊洞。《鲁滨逊漂流记》便是作家笛
福根据这一素材写出来的。
有些岛虽小,但名声很大。小小的圣赫勒拿岛,以囚禁过拿破仑而名闻
全球。岛上他的衣冠冢和生前住处“隆武德”等古迹,已成为陈列拿破仑使
用过的各种器具和书籍的博物馆。
世界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
地中海位于非洲与欧洲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
地中海面积 251 万平方公里,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 4000 公里,南北最
宽处 1800 公里。它的地形复杂奇特,意大利西南方的海底,有一条海脊,把
地中海分为东、西两个海盆。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马耳他岛等就是这个
海脊露出海面的部分。
地中海是一个很深的海,最深处达 5092 米。地中海地区地壳极不稳定,
岛屿众多,许多岛屿上有活火山和火口湖。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
是著名的活火山。
地中海沿岸有 18 个国家,约 3 亿人口,海上交通历来很发达。
在世界海洋中,地中海面积不算很大,可它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却无
与伦比,它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爱琴文化的发祥地,中世纪国际贸易
的重要场所。苏伊士运河开凿以后,它更成为国际航运的重要枢纽和世界战
略通道。
在地中海西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直布罗陀和特腊法尔加尔角,与非
洲北端的阿勒米纳角和埃斯帕特尔角隔海相望,形成一条沟通地中海与大西
洋的狭窄水道,这就是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海峡长约 90 公里,宽处 43 公
里,最窄处仅 14 公里,是一条咽喉要道。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补给的进出口,强大的海流以每小时 7 公里的速
度源源不断地涌进地中海;在它的下面,又有一股水流连续返回大西洋。一
出一进的水流交换,就像大海的呼吸一样,日夜不停地进行着。
水面上,每天有 1500 艘以上的商船行驶其间,西欧国家进口的石油、原
料,出口的产品大都经过这里,海峡成了西方经济的生命线。
直布罗陀是一座重要的港城和要塞,现属英国管辖,是防守地中海的门
户。直布罗陀与对岸的西班牙飞地休达和摩洛哥港口丹吉尔遥遥相对,形成
犄角之势,紧紧锁住直布罗陀海峡,就像是海峡的两只眼睛,注视着一切过
往的船只和不断变化着的大海风云。
海上草原——马尾藻海
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多日的哥伦布探险队,1492 年 9 月 16 日这天,忽然
望见前面有一片大“草原”。要寻找的陆地就在眼前,哥伦布欣喜地命令船
队加速前航。然而,驶近“草原”以后却令人大失所望,哪有陆地的影子,
原来这是长满海藻的一片汪洋。奇怪的是,这里风平浪静,死水一潭,哥伦
布凭着自己多年的航海经验,感到面前的危险处境,亲自上阵开辟航道,经
过 3 个星期的拚搏,才逃出这可怕的“草原”。哥伦布把这片奇怪的大海叫
作萨加索海,意思是海藻海。
这就是大西洋没有海岸的马尾藻海,据说,早在 2000 多年前,大科学家
亚里斯多德曾提到过“大洋上的草地”。
马尾藻海在大西洋北部百慕大群岛附近,位于北纬 23°~35°,西经30
°~68°之间,东西长达 4500 公里,南北约 1500 公里,面积在 700 万平方
公里以上,差不多有 3 个地中海大。
马尾藻海四周为几条顺时针方向奔流的海流所包围,西面和北面是墨西
哥湾流及其延长部分——北大西洋海流,东面是加那利海流,南面是北赤道
海流,中间形成了马尾藻海稳定的海面。
在这里,大量繁殖并旺盛生长着马尾藻,使茫茫的大海铺满了几尺厚的
海藻,海风吹来,海草随浪起伏,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海上草原风光。
马尾藻海不仅有“草原风光”,而且还有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
大西洋是世界各大洋中最咸的大洋,马尾藻海又是大西洋中最咸的海
区。这里海水的盐分很高,海水深蓝透明,像水晶一样清澈,而浮游生物远
少于其他海区。
这里海平面要比美国大西洋沿岸高出 1.2 米,可是,这里的水却流不出
去。
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个“草原”还会“变魔术”:它时隐时现,有时郁
郁葱葱的水草突然消失,有时又鬼使神差地布满海面。
表面恬静文雅的“草原”海域,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陷阱,充满奇闻的
百慕大“魔鬼三角区”几乎全部在这里,经常有飞机和海船在这里神秘地失
踪。
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
公元 875 年,几位勇敢的挪威探险家驾着一叶木舟横渡大西洋,接连几
天都在晶莹如玉的冰川中穿来绕去。一天,他们在南部山谷中找到了一块绿
地,于是把这个岛称为“格陵兰”(英文“绿色的土地”的意思)。从公元
986 年起,格陵兰就建立了移民定居地。
格陵兰是世界第一大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总面积 217 万平方公里,
4/5 在北极圈以内,84%的土地终年冰雪皑皑。这里有仅次于南极洲的世界
第二大冰盖,面积 172 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为 1500 米,最厚处达 3400 米。
如果岛上冰雪一旦全部融化,整个地球上的海水会升高 6.5 米。
格陵兰是个冰川故乡,每年都有上万座的冰山飘浮出海。冰山是由万年
积雪在重压下形成的,纯真洁净,没有杂质污染,是价廉物美的上等冷饮,
深受人们喜爱。格陵兰每年都向西欧和美国大量出口冰川冰,成为世界最大
的“天然冰工厂”。该岛雅各布斯哈汶港的市徽,便是两朵圆形的雪花夹着
一座蓝白相间的冰山。
格陵兰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干燥,不时有暴风雪降临。东北部冬天气
温下降至零下 60℃,夏季仍然在零下 20℃,年降雨量仅 150 毫米。南部因受
墨西哥湾暖流影响,冬季气温比北部高。因此,人口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
而北部、东北部和东部则无人居住。
由于气候酷寒,整个格陵兰找不到一棵树。格陵兰人喜欢把房子外墙涂
上绿、红、白、黄、蓝色,以增加空间色彩。
格陵兰每到冬季就有连续几个月的“极夜”,天色朦胧,不见太阳;夏
季则太阳终日高悬,昼夜常亮。雅各布斯哈汶港从 12 月 1 日至 1 月 12 日,
是“极夜”期。因此,每逢 1 月 13 日,市内居民和游客就扶老携幼到山顶眺
望久违的太阳升起,犹如节日般欢跃。
2 月初,太阳的金色光辉回到大地之后,气温大约在零下 10 至 15℃之间,
人们乘坐着狗拖的雪橇奔向结冰的海面,进行捕鱼活动;狩猎活动也随之忙
碌了起来。仅有 4000 居民的雅港,养了 5000 多条狗。狗在格陵兰人生活中
是不可缺少的帮手。
格陵兰 5 万居民中,4 万是当地人,1 万是丹麦人。格陵兰人即因纽特人
(爱斯基摩人),但经过近 200 多年来同丹麦、荷兰、德国、挪威、瑞典和
冰岛人的通婚,绝大多数格陵兰人都已成为混血人,只有西北部人迹稀少的
地区仍保留极少数纯因纽特人。他们长着黄皮肤、黑头发、高颧骨、扁鼻梁、
细眼睛、宽肩膀,酷似我国的蒙古族人。格陵兰人主要生活来源靠捕鱼和狩
猎。鱼类以鳕、虾和萨门鱼为主,海里的鲸、海豹以及深山里的鹿则是狩猎
的主要对象。
格陵兰岛属丹麦管辖,首府戈德霍普是岛上最大的城市。格陵兰城镇之
间有直升飞机来往,有电话、电信联系。但是,一些格陵兰人习惯传统的生
活方式,因此出现了高楼与冰屋并存,直升飞机和狗拉雪橇同行的有趣景象。
形形色色的湖泊
传说 3000 年前,周穆王姬满,坐在 8 匹骏马拉着的车子上面,日行了 3
万里,来到“西王母之国”,西王母在瑶池边上盛宴招待过他。这个西王母
的“瑶池”,就是坐落在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天山上的天池,它原本只不过是
一个冰川形成的终碛湖。
一些湖泊常被这样蒙上神秘的色彩,传播着美丽的神话,有一些湖泊至
今还在受着顶礼膜拜。
湖泊的神话十分美妙,有些关于湖泊的“人话”也很有趣。在贝宁共和
国科托努以北的诺古埃湖上,有一处称做冈维水上村庄的湖光水色,经常吸
引着各国的旅游者。这里,在高出水面一两丈的圆木脚上,盖着一幢幢尖顶
草房。在这种高脚楼房外面,有宽敞的平台,甚至还有垒叠着泥土饲养禽畜
的小块“陆地”。这里的人家都有木船,作为往来的交通工具。在村庄中央,
有船只组成的水上集市,彼此交易都在船间进行;还有的商贩船,沿街串户
送货上门,居民从窗口一伸手就可以买到东西。这种水上村庄有 30 多个,是
17 世纪初人们逃避兵乱形成的。
湖泊不仅给人类以灌溉、舟楫、渔盐之利,还有一些湖泊具有特别的用
途。
在黑海附近有个泰基尔基奥尔湖,许多人远道专程来这里洗“泥澡”。
他们用湖泥涂满全身,然后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或是索性浸泡在泥浆里呆上
一段时间。原来这个湖里含盐量很高,并且在腐植质泥层中含有多种矿物质。
这些跋山涉水来洗“泥澡”的人是为了治病。据说这个湖的治病效果还满不
错呢!
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上的沥青湖,更是出名。这个面积 36 公顷的“湖
泊”,全是由天然沥青构成的,上面不仅可以走人,还可以行车。从 1870
年开始,人们就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开采沥青,可是湖面却没有下降,原来湖
里还在不断地“长”出沥青。这里的沥青质量特别好,可以铺成“灰色闪光
马路”,方便夜间行车。这种沥青还出口到我国。
我国青海、宁夏、内蒙古有许多盐湖,构成了一望无际的银色世界。青
海的察尔汗盐湖是最大的一个。在这里,盖房子用盐块,铺路也用盐,青藏
公路上有著名的“万丈盐桥”。在这里,甚至连厕所也是用盐修砌的。
世界上还有许多别具情趣的湖泊
死海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公元 70 年,罗马大军统帅狄杜攻克耶路撒
冷,他下令把俘虏投入海中淹死。可是奇迹发生了,戴着脚镣手铐的俘虏在
水里根本不往下沉。罗马士兵一遍又一遍地把他们投入大海,可海浪一次又
一次地把他们送回岸边。罗马统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赶紧把俘虏释放了,
他以为一定是有神灵保佑,这些俘虏是不该处死的。
这个使俘虏得免一死的海,偏偏又叫了个“死海”。它是个内陆湖,南
北长 74 公里,东西宽 15 公里,最深处 400 米,是世界陆地上的最低点。这
个湖淹不死人是因为水中含盐分高,湖水的浮力大。“死海不死”的特异景
观,使它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对它作过生
动的描写:在这里我可以把身体完全伸直仰卧在水面……
阿拉斯加半岛上的努乌克湖,上面的湖水是淡水,生长着淡水的动植物;
下面的湖水却是咸水,生活着海洋动植物。两相界线分明,其中的生物也绝
不混同。而在巴伦支海的基里奇岛上,更有一个奇妙的“五层湖”。
日本宫城县的潟沼,是一个没有动植物的“死湖”;而意大利西西里岛
上的“酸湖”连细菌都没有,任何生物如果跌进去也必死无疑,这是由于湖
底有一个泉口在不断喷出强酸所致。
地震和海啸
岛上的晚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突然,大地发生了一下抖动,然而,它
丝毫没有引起狂欢者的注意。随后不久,一阵巨响,一堵十几米的“水墙”
从海里扑到了岸上。当这些轻歌曼舞的人们还没有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时
候,便都一齐葬身水底了。事后返航的渔船看到的是海面上漂浮着的一具一
具尸体和被洪水荡涤过的岛屿。这是 1896 年 6 月 15 日发生在日本三陆的一
次海底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在这次灾难中,流失了 3 万多艘船只,死亡了 2.7
万多人。
1946 年 4 月 1 日凌晨,住在夏威夷岛上的史密斯,被一阵雷鸣般的响声
惊醒了。涨高的海水向他的住房扑来,但是当他急着跑出去的时候,海水却
又向远处退了下去,以至露出平日从未见过天日的海底。15 分钟后,他跑到
一个高地上,这时,海水又一次更凶猛地扑到了岸上。随后便又退了下去。
这样往返了 6 次以后,海水起伏的势头才慢慢减弱。这是发生在几千里外的
阿留申海沟的地震,它所引起的海啸,在经过了日本、澳大利亚两次反射以
后,过了 18 小时,又第二次在夏威夷群岛造成的更加强烈的反应。
强烈的海底地震,会在浅海地带引起海啸,它往往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
难。
1755 年 11 月 1 日,这天是万圣节,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教堂里,信
徒们正在做祈祷,突然间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教堂像遇到风暴的船一样
剧烈地摇晃起来,随即,这些善男信女们便被永远地埋葬在这倒塌的教堂之
中。这时,全城陷于一片昏暗。6 分钟之内,建筑物几乎全部变成废墟。有
些幸免于难的人匆匆逃到海滨,又被高涨到 20 多米的海水迎面吞噬。就这
样,全城 6 万人罹难。这次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一直波及到很远的地方:
在西印度群岛地区,掀起了 7.8 米高的波浪;非洲沿岸的海水,起落了 18
次。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海啸,1960 年发生在智利。地震过后,首都圣地
亚哥以南约 320 公里长的海岸沉到了海底,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